⑴ 谁能用行为经济学解释小别胜新欢
没有!就像你喜欢吃一样东西,这几天吃多了,边际效益就递减了。而你隔几回天后,你又想答吃了,感觉就来了。呵呵。不过吃多了,效益有递减了。所以和小别胜新欢一个道理。这是要在一个时期内来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来判定的。而不是一直的。
⑵ 如何理解「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差异
1. 第一, @陈乎一说的对:应该比较“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而不是“心理学”。这是因为广义的心理学有很多分支,比如临床心理学,数学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他们之间的区别比较明显,当然跟行为经济学不一样。
2. 但是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很像,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同之处。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是行为经济博士生,你可以研究情绪对决策有什么影响;如果你是社会心理学博士生,也可以做同样的实验。所以如果要一个简单的定义来区分它们,这个定义不存在。
但是我们仍然能找到一些小的区别,比如一些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话题,是不属于行为经济学范畴的,比如:
-性格有几个主要的成分?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美国的小孩子学到的名词比动词多,中国的孩子动词更多:Putting the “Noun Bias” in Context: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Mandarin
-最高兴的人一般花更多是时间在社交上:Very Happy People
-人类的道德观有几个主要成分?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我不是说,“如果你是行为经济学家,你不能研究这些话题!” 而是说,这些不是最典型的行为经济学的话题。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一般注重决策(尤其是跟市场决策有关)和对社会或者经济有较大影响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包括这些,但是也包括更理论的东西,比如上面的“性格有几个主要成分?” 的研究。
所以如果有人给你一篇文章,说你只能把它放到一个框里,这是不对的。有很多研究既属于社会心理学又属于行为经济学范畴。
⑶ 行为经济学 是什么意思啊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狭义而言,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广义而言,行为经济学把五类要素引入经济分析框架:(1)“认知不协调-C-D gap”;(2)“身份-社会地位”;(3)“人格-情绪定势”;(4)“个性-偏好演化”;(5)情境理性与局部知识。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基于对精神心理因素的研究。现代经济学向心理学靠拢,同现代经济中的精神心理因素有关,与现代经济的日益“非物质化”、“转性化”有关。例如商品品牌的作用日益显著,商品的个性化意味着商品内含的精神文化因素越来越大,人的价值取向日益决定着商品的销售,如绿色产品的时兴。从整个经济结构来说,信息化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软件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已进入社会网络化时代。美国股市中的纳斯达克板块超乎常规的大起大落,也反映出了人们的心理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金流向。行为经济学的兴起正是这一背景在经济学领域的一种反映。
第二,行为经济学拓宽了正统经济学的领域。经济学家一向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即人总是倾向于追求最大收益或承担最小成本。但人类行为固然有其理性一面,也有其非理性的一面。例如,摆阔性消费和金钱竞赛。行为论者认为人类行为会以某种系统的方式隔离理性,社会学称此为“区隔”或“间隔”。所以,非理性行为可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第三,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而现代经济学提出,经济学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人类社会化的行为受复杂的社会关系制约,从而导致人的行为选择并非都是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因此从纯理性研究人的行为行不通。从经济主体讲,经济过程最终体现为人的经济行为过程,因而对人的分析离不开用人的心理对其行为的解释,正如莱布森所说: “在我们所进行的经济学交谈中,对心理现象的重要性着迷的人们正向全行业阐述自己的观点。”
行为经济学区别于传统经济学的关键是其关于“非理性人”的理论前提。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将理性人或称经济人定义为:以完全利己为目的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即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的人。这种理性人具备了以下三个显著特点:无限理性,无限意志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而行为经济学正是基于对以上三个“无限性”的反对提出了自己关于非理性人的新观点。即:正常生活中(或者说更具备研究价值)的经济个体应该是非理性的,这样一个非理性的人:并不具备稳定和连续的偏好以及使这些偏好最大化的无限理性;即使知道效用最大化的最优解也有可能因为自我控制意志力方面的原因而无法做出相应的最优决策;其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包含了相当的非物质动机和非经济动机权重,“事实上,人们经常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他人”(Sendhil Mullainathan 《Behavioral Economics》)。
⑷ 行为经济学是什么意思啊
用通俗的话来说,它是与传统西方经济学假设中许多情况相冲突的,因为传统西方经济学回假设理性人,完全答竞争市场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并非完全理性的人,市场也并非时刻都是完全公平有效的。行为经济学更多地引入心理学、社会学来解释传统经济学中不完善的方面。可以说是更符合当前社会实际情况的经济学。
⑸ 行为经济学的四大结论是什么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行为经济学开始用人们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决策例子作为实验内容,直接挑战传统经济学的几个关键假设。
行为经济学的四大结论是:
1· 前景理论 2· 后悔理论 3· 过度反应理论 4· 过度自信理论
⑹ 如何评价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通过对个人及群体行为、心理、情感的分析,来解释与预判经济决策的学科。
如果按照传统的经济学假设(理性人、信息公开、市场有效)为经济决策的研判的前提,那么,行为经济学的意义并不大。
但是,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信息无法完全公开共享,市场也不是完全有效的。因此,对个人、群体心理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虽然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人和群体的经济决策,但对于个人的研究是低效率的,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因为市场中的每一个人,基本都可以归类到一个特定的群体里。这个群体可以是同质群体,比如一百个经济学家,法官,或工人;也可以是异质型群体,即群体间的每个个体阶级、学识、收入等差异较大。
以群体决策为行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有四个优点。
1、对于单独的个人,样本间的差异较大,难以进行分析比较。
2、当个人隶属于某个群体,他的行为会与群体行为趋于同步。如果群体中包含的人数足够大,我们可以直接通过研究群体决策反推个人决策。
3、群体对于经济的影响远远高于个人。
4、群体鲜有理性的思维。他们服从于形象的、感性的、能引发联想的冲动或暗示,因而群体的行为是容易分析与预判的。
⑺ 怎样用行为经济学中的知识解释越愚昧越无知
经济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逻辑形式,叫做折现,折现的概念是指把未来的价值折合回成今天的价值,答举个例子来说,你今天拿到10块钱和明天拿到10块钱,同样是10块钱,但是它的经济价值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你接着往下看。假如你现在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100天之后你会得到10块钱,另外一个是101天之后你会得到20块钱,这时候你会作何选择,很多人会选择多等一天要拿20块钱,是的这样看起来更划算,如果情况发生一点变化,今天你马上就能得到10块钱,但是如果你能等到明天的话,将会得到20块钱,你会作何选择,这个时候大部分人会选择马上得到那10块钱。
⑻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行为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的二级学科,用研究行为心理学的方式来研究经济问题,主要是打破以往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也就是人是理性和自私的。
目前主要的理论是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才外还有锚定效应等等。
⑼ 行为经济学背后的原则有什么简单解释吗
首先,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本身是一种经营者集中行为。所谓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之间通过合同、买卖股权或资产等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活动。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经营者集中形式有三种:(1)经营者合并;(2)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3)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中,可口可乐公司就是通过购买汇源100%的股份并购汇源,并购就是典型的经营者集中。其次,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是否会限制甚至排除竞争构成垄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集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经营者集中并不是当然限制和排除竞争的;只有对竞争可能产生损害的经营者集中才会受到《反垄断法》的规范。如何确定“对竞争可能产生损害”的标准,有效规制企业合并,各国的普遍做法是在立法上设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建立企业合并申报制度部与核准制度,即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合并须有特定义务人向反垄断执法机关提出申请,只有许可的合并才被批准。我国《反垄断法》第21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审查经营者集中,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参与经营的集中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2)相关市场的集中度;(3)经营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地影响;(4)经营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5)经营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6)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在本案中,有关数据显示,2007汇源的市场份额是16.27%,可口可乐果汁市场份额有9.8%。以此数据计算,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后,其果汁市场份额应该是26.07%,不到整个市场份额的三成。但就像不能因为份额高就断定构成垄断,市场份额低也不能必然否定涉嫌垄断。市场份额只是一个量的标准,是否会限制或者排除市场竞争才是质的标准。反垄断法第3条明确规定:“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也构成垄断行为。因此,就算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市场份额只有26.07%,但是如果收购后的实际效果会限制甚至排除竞争,这也构成垄断。我认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足以产生限制和消除竞争的效果。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集中限制果汁饮料市场竞争,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将会挤压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抑制国内企业在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最后,商务部依法作出禁止可口可乐收购会汇源的决定体现了我国经济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符合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精神和理念。经济法从保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出发来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反垄断法不具体保护哪一个人的利益,既不保护可口可乐的利益,也不保护汇源的利益,它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其他经营者的利益,保护整个民族产业的利益,从而达到保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要求。反垄断法属于经济法范畴,经济法的立法原则是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虽然之前可口可乐和汇源已达成收购协议,但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作出禁止的决定符合立法精神。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不符合中国的公共利益。品牌是国家经济非常重要的象征,任何发达国家必须有一个成熟的品牌,中国的牌子一成长起来就被收购,收购后被淡化甚至被踢出市场,比如活力28、小护士,这是外国大公司打压中国产业非常重要的手段。如此,中国将永远没有名牌,就不能真正进入经济强国。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宗旨是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会汇源对于汇源的一些竞争对手、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可能还能够得到一个生存发展的机会,当然反垄断法它不是专门保护那些中小企业,但是反垄断法保护的是市场竞争。所以这个决定是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的一个格局。相关企业会更加关注他们产品的质量价格,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商务部对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的审查裁决借鉴了美国新产业政策理论,即反垄断审查时,不仅仅看重市场的份额,还应当看是否会提高其他企业准入的门槛,影响良性竞争,这是对反垄断法理论全面和科学的解释,也丰富了反垄断法理论。此次裁决将大幅提升公众对我国反垄断法执行的信心和认识,也将有利于推动各部门出台反垄断法的规章和指南,有利于我国反垄断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