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用一个经济学原理解释一个有关贫困的经济现象.
贫困陷阱:由于经济中存在恶性循环,而使发展中国家陷于贫困落后之中难以摆脱。贫困陷阱可分为两种:技术陷阱和人口陷阱。。。。
❷ 经济学有哪些效应
其实经济学的流派,什么的挺多的,怎样学好要把课本上的原理搞懂,相关问题会用专业知内识解答,经济的热点容很多,多看看新闻啊,名博啊,课本上的知识就那么点,和别人讨论起来大多都是当前热点,要有自己的见解多关注世事,知道巴菲特的肯定比知道魁乃的多啊~
书可以先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比较看的进去,现实结合也很多,理论都介绍到了,教材的话高鸿业的不错~把基础搞好再去看国富论啊资本论,很痛苦,个人认为,呵呵
蝴蝶效应啊,经济学偏原理,理论多
❸ 经济学中的十大效应是什么
效应论——破窗效应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 “蝴蝶效应”启示录,古往今来知多少? 近因效应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青蛙效应 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后你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至90°- 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我摆脱险境呢?这是因为青蛙内部感应自下而上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激烈的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却不能及时做出感应。这就是一种“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美人效应 罗马一家自助餐厅的老板想出一个赚小费的妙计。他请来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柜台边收钱,以便使男客们神魂颠倒,慷慨解囊。谁知那位姑娘上班后没过几天,就对老板说:“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板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柜台边反复地数找给他们的零钱。” 鲶鱼效应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很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用不了多久就会死掉。为延长它的活命期,当地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在有限的空间里快速游动,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经济学上讲的鲶鱼效应。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惧者必然会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的就越快。○ 晕轮效应 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通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 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取得面试的成功。比如,当招聘者问及你的英语水平时,你便用英语熟练地与其交谈,必然会引起招聘者的极大兴趣,很可能当场便与你拍板“成交”。但在运用这一效应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制造“光环”效果,那种虚妄做出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木桶效应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决定的,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正如,一件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那个品质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决于那个品质最好的零部件;一个组织的整体素质高低,不是取决于这个组织的最优秀分子的素质,而是取决于这个组织中最一般分子的素质一样。……此种现象在管理学中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对你有何启示? 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章节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既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科学家罗卜特.默特把故事中的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即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现实生活中“马太效应”无处不在。
记得采纳啊
❹ 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的种种法则、效应、原理有没有大全集
1、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 主要内容: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以乐观的心态看待工作和生活琐事,悲观情绪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何不开心一点呢?
2、马太效应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级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 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破窗效应 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环境有时候会让人失去判断力,在混沌的环境中,坚持道德和原则,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4、木桶定律 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 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一个能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人,才能突破短板的限制,发挥自己应有的实力。
5、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盲从从来都不是什么好事。
6、手表定律 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的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 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那个人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对待他人和自己,应该使用同一套准则。
7、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则(定律)也叫巴莱特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及企业管理学等。 这个80/20定律被一再推而广之。 经济学家说,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有这样两种人,第一种占了80%,拥有20%的财富; 第二种只占20%,却掌握80%的财富。 心理学: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他们一出生就鹤立鸡群。 日常生活中的“二八法则”:以下是二八定律在生活中的体现 20%的人成功------------------80%的人不成功 20%的人用脖子以上赚钱--------80%的人脖子以下赚钱 20%的人正面思考--------------80%的人负面思考 20%的人买时间----------------80%的人卖时间 20%的人找一个好员工----------80%的人找一份好工作 20%的人支配别人--------------80%的人受人支配 20%的人做事业----------------80%的人做事情 20%的人重视经验--------------80%的人重视学历 20%的人认为行动才有结果------80%的人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你想做那80%还是20%?
8、鳄鱼法则 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有点类似虎怒决蹯。 由于人性天生的弱点,时时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操作,一次大亏,足以输掉前面99次的利润。 所以严格遵守止损纪律便成为确保投资者在风险市场中生存的唯一法则。
9、踢猫效应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老板撞伤了。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 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懂得管理自己情绪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10、长尾理论 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 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 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更大。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❺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
光从来理论上说是因为社会抚养的需求源方(需要扶养的人)和社会抚养的供给方(提供社会扶养费的人)在自身的成本收益规划上实现的均衡不是社会合意均衡。比如,一个老人,没什么钱,所以顾不起人来照顾自己;而照顾老人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能得到的报酬又不多,所以很多人不情愿从事这份工作。因此在没有政府帮助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外部不均衡的情况,很多老人无所依靠,整个社会因此也就产生了问题。总体说就是每个人的内部经济造成了外部不经济。所以出台社会抚养费来给予补偿,使双方成本收益发生变化,内部均衡达到社会合意水平。
燃油税也一样,燃油消费水平造成的污染水平不是社会合意水平。虽然开车的人爽了,可没开车的人却要接受污染这种外部效应。
如果你要写论文就要系统得要看看制度经济学方面书
❻ 恶性循环是什么效应
恶性循环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当我们做错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个错误的结果会给我们的心理造成压力,这种压力会造成我们在做下一次事情的时候同样选择错误的结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❼ 狼来了 印证了经济学中的什么原理
大吉经济团为您解答:
印证了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递减原理。
边际效应递减:有时也称专为边际贡献属递减,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通俗的解释: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
❽ 经济学中的乘法效应的描述是什么
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
一群无法无天的小流氓砸碎了一家商店的橱窗后逃之夭夭。店主自认倒霉,只好花1000元买了一块玻璃换上。这个时候一个经济学家走过来,说要恭喜店主,正在窝火的店主见有人说风凉话,气得要揍这个经济学家一顿。经济学家不慌不忙一番解释,居然让店主目瞪口呆。
经济学的乘法 经济学家这样说,玻璃老板因为商店橱窗的损失得到1000元收入,假设他支出其中的80%,即800元用于买衣服,服装店老板得到800元收入。再假设服装店老板用这笔收入的80%,即640元用于买食物,食品店老板得到640元收入。他又把这640元中的80%用于支出... ...如此下去,你会发现,最初是商店老板支出1000元,但经过不同行业老板的收入与支出行为之后,所有人的总收入增加了5000元。所以商店的橱窗被打碎了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其原因何在呢?经济学家用乘数原理回答了这一问题。 在社会经济中,增加一笔投资很可能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增加,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乘数是指最初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在上述例子中。最初的投资就是玻璃老板购买玻璃的1000元,这种投资的增加引起的服装店,食品店等等部门收入增加之和为5000元,所以乘数就是5 经济学中为什么会有乘数效应呢?因为国民经济中各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部门的支出就是另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一个部门支持的增加就会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收入与支出的增加,最终收入的增加将是最初支出的好几倍。 把这个例子换为财政支出增加,你就可以看出乘数效应多么重要了。比方说,国家准备投资100万元建设道路,其中30万元是工资,50万元是建材原料,20万元是其他费用,那么,劳动者小乙在付出价值1000元的劳动后领取工资,然后去消费。假如他把300元用于购买食物,200元用于给孩子交学费,300元用于买化肥,这样,有了小乙的消费刺激,食品生产企业至少得生产足够小乙消费的食品。但食品生产企业再生产这300元的食物之前先得拿出一部分钱向上游原料企业比如说面粉企业采购,于是,面粉厂在生产面粉的同时又得向农民收购粮食,而生产粮食的农民为了增加产量就得去采购化肥... ...最终,小乙的这1000元带动了几千元的生产,而国家投资的这100万元则带动了几百万元的GDP。 “9.11”事件因祸得福吗 不过乘数效应也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001年,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两栋大厦被摧毁。当美国人沮丧万分时,有些不识趣的经济学家却跳出来发表了一番令人哭笑不得的言论,说这次恐怖袭击对美国的宏观经济大有好处。 他们的理由是美国国会批准了400亿美元的紧急预算,这些钱创造了第一轮的需求和增收,估计一年内就会见效。这个开支增加又会继续创造下一轮的需求。经济学家经过一番推算后认为,在美国经济目前不景气的时候,这400亿美元的增加开支,可以使国民生产总值最终增加1000亿美元... ...再一个经济已经不景气的时刻,财政开支的增加不失为一剂强心针. 这似乎有些奇怪了,如果损失两栋大楼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话,美国人为什么不自己动手炸掉几栋大楼,何必劳恐怖分子的大架呢? 也有人根据乘数原理的除了相反的结论.乘数原理既然可以放大好处,也可以放大坏处.那几栋大楼很值钱,里面死伤的各路精英更是无价之宝,所以美国经济将会节节败退,进入恶性循环. 然而事实证明,美国经济在"9.11"之后,既没有突飞猛进,也没有一败涂地.两种结论都错误了吗?或者乘数效应错了? 其实,问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乘数效应"不知一宗,而是无数宗.不是说"乘数效应"不存在,而是说不能只盯着一宗"乘数效应".要知道,无数宗"乘数效应"会互相抵消,会互相排斥,其结果是无法预料的.
来分吧
❾ 经济学上都有什么经济学效应
其实经济学的流派,什么的挺多的,怎样学好要把课本上的原理搞懂专,相关问题会用专属业知识解答,经济的热点很多,多看看新闻啊,名博啊,课本上的知识就那么点,和别人讨论起来大多都是当前热点,要有自己的见解多关注世事,知道巴菲特的肯定比知道魁乃的多啊~
书可以先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比较看的进去,现实结合也很多,理论都介绍到了,教材的话高鸿业的不错~把基础搞好再去看国富论啊资本论,很痛苦,个人认为,呵呵
蝴蝶效应啊,经济学偏原理,理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