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例子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例子

发布时间:2021-02-20 23:52:33

『壹』 生活中经济学例子十个,不用太详细

1、从堵车中看到经济学自发分配的规律
2、从汽油涨价看到价值曲线的运作规律版
3、从奖学金制权度看到价格歧视原则
4、从租房的房租看到交易成本的作用
5、从春运火车票看到供求关系的矛盾
6、从政府行为看到政治制度的局限
7、从征收排污费看到外部性与权利冲突
8、从午餐价和晚餐价看觅价规律
9、从报表看到利润与亏损的真实含义
10、高价的体育,廉价的诗歌看市场需求
等等等等

『贰』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3个例子

『叁』 求一篇论文,字数在500字以内,举出一个生活中的经济学的例子

太复杂了

『肆』 请为这几个经济学结论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举例子么~~
首先要搞清楚概念。边际产量MP是指,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再来回答第一题:
如果有2个人生产一种商品,每人每天生产10件。平均产量是10.
现在增加一个工人,这个工人每天可以生产20件。(这个就是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
那么可以算一下,现在平均产量40/3,大于之前的20/2,那么平均产量上升了。
这就是你说的若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则平均产量上升。

第二题:假设工人操作机器进行生产,最合理的是3名工人操作1台机器。
1,当工人是1名的时候,每天产量是A,此时增加一名工人两人配合,产量增加B。此时B大于A(边际产量增加)。
2,再增加一名工人,产量比两名工人时增加了C。此时达到平衡,平均产量是(A+B+C)/3
3,如果继续增加工人,总产量会继续上升,但是边际产量会下降,因为工人配备已经不合理了,劳动力已经剩余了,而机器生产能力是有限的。此时工人的平均产量下降了(与第一题的情况相反)
4,自始至终,我们的总产量都在增加,所以,对于机器来讲(就是另一种要素拉),他的边际产量是上升的

不知道对不对,学过去很久了~

『伍』 经济学在生活中经典例子

例子有送茶叶的故事、坐飞机现象、名牌效应、夺取先机、保龄球效应。

1、送茶叶的故事

张三一直就喜欢20块钱的茶叶,新开茶店里张三每次去买茶叶,老板都会送他半两好茶叶。张三把好茶就攒着待客,一天,闲来无事,张三就泡了壶好茶,此后,张三就不愿再喝20元的茶了。不管张三去买多贵的茶叶,老板都会送他半两更好的,半年下来,张三花的钱是原来的十倍。

2、坐飞机现象

去观察30-40这个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他们大多是看书,公务舱的他们多半是看杂志和用笔记本办公,经济舱的则大多是看报纸电影打游戏和聊天等。在机场,贵宾厅里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候机区全部在玩手机。那么到底是人的地位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地位呢。

5、保龄球效应

保龄球投掷对象是10个瓶子,如果你每次打倒9个,最终得分90分,而如果你每次打倒10个,最终得分240分,社会积分规则就是这样,只要你比别人多优秀一点,再坚持一会,就赢得更多的机会,这种叠加就是人生效应的逐渐放大,最终造成人与人的巨大落差。

『陆』 生活中的经济学实例

我们处在一个经济社会中例如我么在超市买东西这就属于商品交易

『柒』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

1、打开冰箱时,为啥冷藏室会亮而冷冻室却不会亮——“成本效益原则”原理

“成本效益原则”是指只有当改后效益大于改进的成本时,才应该改进这个产品。

对于题目的问题,我们可以对比相关成本与效益。不管是在冷冻室还是在冷藏室,安一盏打开门就会自动亮的灯,成本差不多是一样的。

这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固定成本”,在这里指的是,它不随你开关冰箱门次数的多寡而发生变化。

从效益方面来看,冰箱里有一盏灯,你找东西更方便。由于大多数人打开冷藏室的次数比打开冷冻室的次数要多得多,因此显然,在冷藏室安装一盏灯的效益更大。

所以,既然加装一盏灯的成本相同,那么,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冷藏室安灯就比在冷冻室安灯更划算。

2、为什么破旧的钱币总是被先花出去——“劣币驱逐良币”原理

这种现象可类比经济学一个很著名的原理,“劣币驱逐良币”。

目前,最通俗的解释是:当你的钱包里有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和一张破旧的百元钞票时,你总是倾向于把那张破旧的先花出去。

久而久之,流通中的货币越来越破旧,新钱却没有花出去,仍然呆在钱包里,于是劣币驱逐了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原本是说:古时候,因为铸造货币工艺的差别很大,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的“良币”收藏起来,

并试图将那些成色差的“劣币”转让给他人,这样市场上就同时流通着劣币和良币,且劣币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和惩罚,

如此循环,良币就会被驱逐出市场,质量差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

3、为什么富者更富,穷者更穷——“马太效应”原理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往往会选择生意比较好的饭店就餐,哪怕需要在店堂中等一等,也不愿意去一个客人寥寥的饭店。

到医院就诊,我们宁愿在一个有名望的医生那里排长队,也不愿意到同一个科室医术平平的医生那里就诊。

于是,人多的饭店客人越来越多,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大;而客人少的饭店人越来越少,最终门可罗雀,最好关门大吉,这就是马太效应。

『捌』 求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3个例子 并对例子分析

生活中的宏观经济学

——食堂就餐率套用失业经济学解释的分析

作为大学的一分子,学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食堂就餐。可是每天总有些学生是不到食堂就餐的。这是为什么呢?

不到食堂就餐现象从表面上看是学生对食堂提供的服务不满所造成的。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到食堂就餐问题,我们使用失业的经济学解释来加以分析。见图(参考资料)。

图中,横轴为学生期望指数(对食堂的要求),纵轴为食堂指数(包括饭菜质量、价格和服务质量,并假设现时的食堂指数为1)。曲线D为学生到食堂就餐人数曲线,曲线S为食堂希望的就餐人数曲线。

从图中可见,学生到食堂就餐人数的均衡点在E点,均衡时,食堂指数为1.2,学生期望指数为3,可见现时学校食堂就餐人数还有一点的上升空间,但只是一点点而已。a区域所标示的是学生期望指数低于3时的情况。此时食堂指数很低,但是学生的期望指数也很低平均就餐人数多于食堂所期望的人数。通常这一类学生是零花钱较少或者对饮食要求较低,安于接受现状的人。b区域中,随着食堂指数的升高,就餐人数却进一步下降,这是因为学生的期望指数远大于食堂指数。通常这类学生比较有钱,或者说品位高,不喜欢食堂的环境,或者比较叛逆。

另外,某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食堂的就餐率。如:

天气因素:天气冷或者下雨时,叫外卖人数大幅上升,影响食堂就餐率

性格因素:某些学生比较懒,或者不喜欢出现在多人的地方,所以叫外卖

运动因素:运动之后吃不下饭,叫外卖回宿舍吃

社交因素:偶尔请女朋友吃饭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去食堂吧

以上其他因素中,天气因素作为不可避免因素,占了主要份额,其余因素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阅读全文

与生活中的经济学的例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