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1952年经济学

1952年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1-02-21 01:28:08

⑴ 吴敬琏是怎么开始研究经济学

吴敬琏,1930年1月24日生于中国南京。

1948年,考取金陵大学文学院,因病于1950年正式入学,入学后转入经济系学习;

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金陵大学经济系并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

1953年,大学毕业;1954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955-1956年,从教于后来在柯西金时期成为著名改革派经济学家的前苏联专家阿?毕尔曼,研究企业财务和国家财政问题;

1956-1957年,参加全国范围的体制调查和体制改革研究;参加了孙冶方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论》和于光远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写作。在这一期间,他的理论文章(如与林子力合写的《全民所有制经济论》等,特别是为于光远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写的《社会主义的〈经济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1960年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社会主义的过渡性》一文,被国外某些学者认为是一篇某种原则上区别于前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体系的代表作。

1976年以后,他进入了工作最紧张、成果最丰富的时期。

1977年他较早对大寨“左”的口号和做法提出了公开的批评。他还参加了“按劳分配讨论会”的筹划和组织工作,在经济理论方面对极“左”思想发起了系统批判。

从1979年开始,他把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比较研究方面来。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的想法。他和其他经济学家一起,为在中国开辟比较经济体制研究这个新的学术领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1982年和别人合写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经济属性和商品经济属性》和《试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调节方式》等文章,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

1983年赴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研究员,1984年7月访美归来。他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某些简政放权的措施,使得地方封锁割据现象加重,而企业并未获得应有的自主权,于是在中国经济学文献史第一次提出了“行政性分权”和“经济性分权”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分权的概念,指出必须避免走行政性分权的道路。

1985年2月发表了《经济改革初战阶段的发展方针和宏观控制问题》。指出,为了保证经济改革能够平稳进行,首先需要创造一个宏观经济关系比较协调,市场不太紧张,国家财政、物资后备比较宽裕的良好经济环境。此后,他针对现实经济中的问题,进一步论述了以上观点,并提出对改革目标和实施步骤做出总体规划的时机已经成熟。

1985年11月,他领导一个课题组对“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体制改革和提高人民生活三者的关系》为题的报告中提出,中国正处在二元经济迅速向现代经济转化的阶段。在这个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始终十分注意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十分注意社会资金的积累,恰当地把握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速度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

1986年初,他参加了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研讨小组的工作。他有机会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统整理。这一时期,他写的《关于改革战略选择的若干思考》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和改革的经验总结》等文章,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

⑵ 卫生经济学的形成过程

卫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历史背景是:①经济发达国家卫生费用的急剧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医学科研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诊疗手段和卫生设施、设备的现代化,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病的剧增和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水平的提高等等原因,造成医疗卫生费用的大量增加。例如:欧洲许多国家的医疗保健费用的支出,50年代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70年代末,已上升到8%。从增长率来看,50年代,许多国家卫生保健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增长了1%;60年代增长了1.5%;70年代增长了 2%。高额的医疗卫生费用对政府、企业主、劳动者个人和家庭都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客观上要求分析卫生费用迅速增长的原因,寻求抑制卫生费用增长的途径。②卫生事业的社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卫生事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装备越来越先进,分工和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医疗卫生事业已经发展成占用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力的“卫生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卫生部门经济问题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1952年《世界卫生组织纪事》上发表了美国人马尔达的论文──《卫生的经济方面》,被认为是卫生经济学的第一篇著作。1958年,S.J.麻希金在华盛顿出版的《公共卫生报告》上发表了题为《卫生经济学定义》的论文,明确提出卫生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健康投资的最优使用的科学”。60年代以后,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在欧美国家进一步开展起来,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的卫生经济学讨论会,出版了论文集《健康与疾病的经济学》。此后,卫生经济学进入更为广泛发展的时期。
医疗经济问题,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谈到农民和医生之间在生产和交换中的关系。17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W.配第在《献给英明人士》(1691)一书中指出:花在工人身上的医疗保健费用会带来经济上的收益。1940年,H.E.西格里斯特发表了《医疗经济学绪论》一文,认为医疗经济学应该阐明阻碍现代医学应用的各种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贫困与疾病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解决医疗价格与患者的经济负担能力之间的矛盾。

⑶ 霍尔瓦特的前南经济学家

勃朗科·霍尔瓦特( Branko Horvat)是世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由于提出自治社会主义模式而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霍尔瓦特主义”,或者象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本杰明·沃德所说的,带连字符的马克思主义—霍尔瓦特主义。霍尔瓦特因本书而成为198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候选人。这使他成为迄今为止东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唯一最接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但他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注定了要被拒之门外,虽然他也许是东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唯一一个有资格获此殊荣的人。(评价错误,苏联经济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有拿诺贝尔奖的,印象中有2个,都是跟计划经济有关,投入产出与线性规划之类。至于日本的马克思经济学家森岛与置盐也获得过诺奖提名,若非早死,应能拿到。当然如果把世界第一流的日本马克思经济学当成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当我没说过前面的话。——yuweiyuwei)值此霍尔瓦特代表作的中文版出版之际,向读者介绍一下霍尔瓦特本人和他的思想,是为译者序。
霍尔瓦特是前南斯拉夫现克罗地亚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于1928年出生在克罗地亚一个叫彼得里尼亚的小镇,在16岁时离开了小镇的中学,参加波日加游击队,与德国法西斯作过英勇的斗争,被授予人民功勋勋章,并且在暴虐面前自始至终都是一名真正的战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他于1946~1951年在萨格勒布大学学习工程学、经济学和哲学,1952年经济学专业毕业。1952~1955年任该校石油研究所及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5年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即调往联邦经济计划局参加编制五年计划的工作。1955~1958年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生,并获第二个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1962年任南斯拉夫联邦计划局成员和研究主任。1962年任贝尔格莱德大学副教授。1963年起为教授,兼贝尔格莱德大学研究所的研究员。1963~1970年任联邦经济计划局经济科学研究所所长。1964~196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1975年起任萨格勒布大学经济学教授,作过四大洲十几个大学的访问教授、富布赖特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授、杰出教授或客座教授,其中包括剑桥大学、巴黎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密歇根大学、伯克利大学和美国大学。应邀到过世界上80多个大学和研究所讲学,其中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2年在新民族主义的制度下被迫退休。
此外,霍尔瓦特曾任南斯拉夫联邦经济委员会委员(1963-1965),联邦执行委员会市场和价格委员会委员(1967-1971),联邦经济委员会主席的经济顾问(1971),秘鲁、孟加拉、巴西等国政府或总统的经济顾问(1972-1976),克罗地亚社会民主联盟的主席。他还是南斯拉夫经济学家协会、经济数学和组织科学会等学术团体的创建人及第一任书记,国际性杂志《经济分析》的创建人和主编(1967~1993),和国际自我管理经济学会的创建人和终身荣誉会长。 霍尔瓦特在政治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自治理论、计划理论、经济制度比较、经济思想史、经济活动分析等方面都有较深的研究。他发表了几百篇论文和30多部著作,其主要著作被翻译成18种语言。其中,用英文发表的并在西方国家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走向计划经济的理论》(1961)、《论南斯拉夫社会文集》(1969)、《南斯拉夫的经济周期》(1969)、《联邦的经济职能》(合著,1970)、《战后南斯拉夫的经济政策》(1971)、《南斯拉夫的经济体制》(1971)、《自治社会主义》(合著,1975),《价值、资本和利息理论》(1994年)、《国际贸易理论》(1999),等等。
霍尔瓦特的代表作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纽约,夏普出版公司,1982年出版)。用霍尔瓦特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他的毕生之作。仅写此书就用去了六年的时间,而思考着它的内容的时间则更长。改变世界的实践和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思考,使霍尔瓦特认识到,虽然仅仅解释世界是不够的,但忽视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严肃的研究必然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三年之后,霍尔瓦特就开始考虑要写这本书。他承认,他在联邦经济计划局从事计划工作的长期实践经验和他以前发表的著作,只是他写此书的前期准备。

⑷ 1952~1978年中国在经济上的主要成就

1949到1978年被遗忘的经济成就
在大多数国家,经济学都是多向研究的,而不是单项的研究的。只有中国是单项的。经济永远是发展而不是不发展的。
在我们加入WTO之前的1900年前后,中国的开放程度是全世界第一的,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把海关直接交给了外国人管理,中国的关税按照3%收取,同期,美国的关税是30%。就开放程度来说,满清政府的开放是全世界第一的。因为这个开放,中国经济总量大致在世界是第一位的——忘记说了,之前5000多年也一直是世界第一的。
随着大清朝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快坠落。并遭受到经济远不如她的日本侵略。日本的崛起不是靠经济,也不是靠科技,靠得是武力和邪恶的武士道精神。世界GDP第一的大清朝到处陪笑脸、陪银子、陪外交,最后完全破产了事。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的GDP直到1945年前后才被日本超过。
所以,经济总量第一并不能确保自己的综合国力的水平第一,也不能确保自己不遭受侵略,不国破家亡,还要有一定的武功。但是,有了武功就能确保不败吗?苏联就是例子。20世纪人类科技有1/3是苏联发明的,苏联GDP占全球的20%左右,苏联的教育是世界第一的,但是苏联怎么样?失败了、破产了、解体了。没有人可以打败它,但是她却败在自己的手里。因为她没有意志力,钢铁、GDP、科技等等都没有给她意志力,没有给她最终的荣耀,因此,一个无比光荣、并打败法西斯、改写人类历史的国家,成为一个无足轻重地国家。
二、在2003年的联合国世界经济排名中,中国经济有2个GDP指标,一个是人均约1000美元,另外一个是人均约5000美元。前一个数字是按照人民币比价计算,后一个数字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
1949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是66人民币,约等于18美元。这18美元是今天多少?经过不变价换算,相当于今天48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要享受到1949年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就要有今天的480美元才可以达到。因此,那时苏联提供给中国约4亿美元的贷款,建设了一汽、沈飞等150多个大型工业项目。今天的4亿美元,在一汽连一条生产线也搞不了,最多搞个汽车模具项目。
当然,由于当时人均财富的不均衡,由于当时的贫富差距悬殊。不可能人人达到18美金年收入的水平。而1978年,中国人均GNP约700人民币,相当于388美元。换算成今天的美元价值,要在4000美元左右。如果换成GDP则要达到5000美元左右。
1972年前,各国货币基本都是和黄金挂钩的,中国因为缺乏黄金储备,采取的是与物资挂钩的办法,每发行1人民币,则准备7元人民币的物资。因此,人民币当时是世界少有的不通涨的货币之一。
今天的俄罗斯,人均月工资收入约100人民币左右,人均年收入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俄罗斯的人均GDP却远远超过中国,达到3000多美元。奥妙就在俄罗斯的支出项很少。今天的俄罗斯,依然保留着前苏联时代的所有的社会福利,俄罗斯的的教育、医疗、住房、乃至水电费等等基本都是免费的。在莫斯科有500美元就可以采购一个80平方米的小别墅。住进去后就没有要花钱的地方。
而中国的水电费是世界最高的之一,估计可以列入前3位,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电价如欧洲,实行垄断体制,每度电约0.1美元左右,最低的如南非,每度电约 3美分左右。而俄罗斯是没有价的。考虑到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那么,中国人均水电费支出肯定是世界第1的。
世界水电发展的历史证明,凡是搞市场化的国家,价格就搞;凡是搞垄断制的,价格就低。当国家对自来水公司要征增值税的时候,说明财政已经枯竭了。
过去,中国这2个机构的所有收入都直接进国库,国家不对其考核经济效益,国家按照人头费拨款发工资,按照年发展计划、设备折旧率等拨款进行线路、设备的建设和改造。这个方法证明第一最经济,第二发展最快,第三没有腐败。
现在的方法证明,第一发展缓慢,第二代价昂贵,第三产生腐败。电力部门的头头跑的跑,没有跑掉的都进了监狱,或吃了枪子。所以,目前的自来水公司、电业公司,就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怪胎了,既搞经营,创造效益,还作为一个执法部门,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水法和电法。
因此,目前电力、自来水是不投入只收入的,所有的应该投入被强加到居民和企业头上。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和自来水的投入基本是零投入。即使是三峡水库这样的大项目,电力也没有投入1分钱,而是采取对全国所有的电费加价的方式进行。
但是如果要真正进行所谓的政企分开,建立完善的行政执法,则意味着要另行增加人民的负担,来养活专业的执法部门。所以,与其改革成立行政执法部门,还不如维持现状为好。当然最好的方式是恢复过去的方式。
三、毛★泽★东时代的发展是低成本的发展。历史证明毛★泽★东在所有的问题上都是基本正确的。有国外评论家曾经说,毛★泽★东的远见最少超过其同时代所有最杰出的政治家50年以上。
毛★泽★东时代是实物经济,只统计物质总量,而不统计GDP。而且,即使是实物,也不见得统计进入,如水库,毛★泽★东时代建设了约80000个水库,没有列入GDP;土地的价值也没有列入。因此,官方大致估计,那时实物总量在7000亿人民币左右。
即使按照官方公布的文革期间的经济平均发展速度7%计算,20年发展下来,GNP总量也会达到15000亿美元左右,(按照1976年的不变价),再考虑到第三产业的因素,中国的实际GDP会超过3万亿美元左右(按照1976年的不变价)。且国家没有债务。换算成今天的美元,则GDP应该达到10万亿美元左右。
目前中国的GDP是极端不健康的。它主要是为国际资本服务的。例如,现在中国年产电脑约占全球的2/3左右。但是中国电脑的拥有量却远远不能达到占世界的2/3左右。生产出来的东西大部分出口了,你的GDP虽然很高,但是却是给别人做的GDP。不是为自己服务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要还债。而真正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是2/3的电脑你自己基本用了,用不了的你才应该出口,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国家销售的GDP,增加你的GDP。你自己都不够用,还要GDP干吗?给别人创造GDP?更何况,这些GDP如果是外资企业生产的,也同样被计算到该国的GDP里统计里,因此,GDP是重复的,没有什么真正意义的。
再例如,非典增加了药物销售,GDP也肯定增加了。但是,非典应该是避免的,因此,这样的GDP也应该是避免的。因此,目前的GDP统计绝非是良性的。

⑸ 如何评价国内经济学界的学术水平

钟朋荣、樊纲、魏杰、刘伟并称经济学“京城四少”左权等20多个县级市的发展战略方案。樊纲,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男,汉族,祖籍为上海市崇明县,1969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1975年转到河北省围场县;1978年考入河北大学经济系(七七级)政治经济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主攻"西方经济学"专业;1985年至1987年赴国民经济研究局及哈佛大学访问研究;198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92至1993年任《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1994-95年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96年起任现职。魏杰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52年生于西安市西郊的西江渡村。1974年西安师范毕业后参加工作,曾在西安市教育局及西安师范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79年大学未毕业提前考取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1982年9月研究生毕业后留西北大学任教。198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博士生,1987年毕业后留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系主任等职。1996年06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52年生于西安市西郊的西江渡村。1974年西安师范毕业后参加工作,曾在西安市教育局及西安师范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79年大学未毕业提前考取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1982年9月研究生毕业后留西北大学任教。198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博士生,1987年毕业后留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系主任等职。1996年06月起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科研所所长,中国国有资产学会副会长等职。1991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出版《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等20本专著,主编的著作有10本,发表论文300余篇,曾获得全国性大奖多次。兼任数十家企业及十几个省市的经济顾问15家大学的兼职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科研所所长,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全国13个省市的经济顾问,15家大型企业经济顾问,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等5家学会的副会长。魏杰教授有各种经济专著20部出版,发表论文400余篇。曾为三九集团、长虹集团等国内一批知名企业的发展规划、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上市募股等项目出谋划策,做了大量的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工作,受到政府和企业界人士的高度赞扬。魏杰教授在经济学界是“中国经济学四小龙”(又称“京城四少”)之一。近20年来,他的学术思想一直领先我国经济改革实践,被称为“先思一步的经济学家”,又有“魏指点”的称号。作为中国经济理论界的探索者,他曾获经济学界最高奖——孙治方经济科学奖。1991年被评为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在担任全国13个省市的经济顾问,15家大型企业经济顾问,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等5家学会的副会长。魏杰教授在经济学界是“中国经济学四小龙”(又称“京城四少”)之一。近20年来,他的学术思想一直领先我国经济改革实践,被称为“先思一步的经济学家”,又有“魏指点”的称号。作为中国经济理论界的探索者,他曾获经济学界最高奖——孙治方经济科学奖。1991年被评为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⑹ 中外著名经济学家有哪些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个人简历:

1930年1月24日生于南京。1948年考取金陵大学文学院,因病于1950年正式入学,入学后转入经济系学习。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金陵大学经济系并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1953年大学毕业,1954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55-1956年跟后来在柯西金时期成为著名改革派经济学家的前苏联专家阿·毕尔曼学习,研究企业财务和国家财政问题。1956-1957年参加全国范围的体制调查和体制改革研究。他参加了孙冶方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论》和于光远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写作。在这一期间,他的理论文章,如与林子力合写的《全民所有制经济论》等,特别是为于光远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写的《社会主义的<经济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1960年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社会主义的过渡性》一文,被国外某些学者认为是一篇某种原则上区别于前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体系的代表作。

1976年以后,他进入了工作最紧张、成果最丰富的时期。1977年他较早对大寨“左”的口号和做法提出了公开的批评。他还参加了“按劳分配讨论会”的筹划和组织工作,在经济理论方面对极“左”思想发起了系统批判。从1979年开始,他把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比较研究方面来。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的想法。他和其他经济学家一起, 为在中国开辟比较经济体制研究这个新的学术领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982年和别人合写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经济属性和商品经济属性》和《试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调节方式》等文章,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

1983年赴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研究员,1984年7月访美归来。他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某些简政放权的措施,使得地方封锁割据现象加重,而企业并未获得应有的自主权,于是在中国经济学文献史第一次提出了“行政性分权”和“经济性分权”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分权的概念,指出必须避免走行政性分权的道路。1985年2月发表了《经济改革初战阶段的发展方针和宏观控制问题》。指出,为了保证经济改革能够平稳进行,首先需要创造一个宏观经济关系比较协调,市场不太紧张,国家财政,物资后备比较宽裕的良好经济环境。此后,他针对现实经济中的问题,进一步论述了以上观点,并提出对改革目标和实施步骤作出总体规划的时机已经成熟。1985年11月,他领导一个课题组对“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体制改革和提高人民生活三者的关系》为题的报告中提出,中国正处在二元经济迅速向现代经济转化的阶段。在这个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始终十分注意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十分注意社会资金的积累,恰当地把握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速度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1986年初,他参加了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研讨小组的工作。他有机会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统整理。这一时期,他写的《关于改革战略选择的若干思考》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和改革的经验总结》等文章,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

主要研究领域

理论经济学

比较制度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政策

⑺ 卫生经济学的历史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前景

卫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历史背景是:①经济发达国家卫生费用的急剧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医学科研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诊疗手段和卫生设施、设备的现代化,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病的剧增和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水平的提高等等原因,造成医疗卫生费用的大量增加。例如:欧洲许多国家的医疗保健费用的支出,50年代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70年代末,已上升到8%。从增长率来看,50年代,许多国家卫生保健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增长了1%;60年代增长了1.5%;70年代增长了 2%。高额的医疗卫生费用对政府、企业主、劳动者个人和家庭都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客观上要求分析卫生费用迅速增长的原因,寻求抑制卫生费用增长的途径。②卫生事业的社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卫生事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装备越来越先进,分工和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医疗卫生事业已经发展成占用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力的“卫生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卫生部门经济问题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1952年《世界卫生组织纪事》上发表了美国人马尔达的论文──《卫生的经济方面》,被认为是卫生经济学的第一篇著作。1958年,S.J.麻希金在华盛顿出版的《公共卫生报告》上发表了题为《卫生经济学定义》的论文,明确提出卫生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健康投资的最优使用的科学”。60年代以后,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在欧美国家进一步开展起来,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的卫生经济学讨论会,出版了论文集《健康与疾病的经济学》。此后,卫生经济学进入更为广泛发展的时期。医疗经济问题,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谈到农民和医生之间在生产和交换中的关系。17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W.配第在《献给英明人士》(1691)一书中指出:花在工人身上的医疗保健费用会带来经济上的收益。1940年,H.E.西格里斯特发表了《医疗经济学绪论》一文,认为医疗经济学应该阐明阻碍现代医学应用的各种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贫困与疾病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解决医疗价格与患者的经济负担能力之间的矛盾

⑻ 什么是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

勃朗科·霍尔瓦特(BrankoHorvat)是世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由于提出自治社会主义模式而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霍尔瓦特主义”,或者象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本杰明·沃德所说的,带连字符的马克思主义—霍尔瓦特主义。霍尔瓦特因本书而成为198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候选人。这使他成为迄今为止东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唯一最接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但他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注定了要被拒之门外,虽然他也许是东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唯一一个有资格获此殊荣的人。(评价错误,苏联经济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有拿诺贝尔奖的,印象中有2个,都是跟计划经济有关,投入产出与线性规划之类。至于日本的马克思经济学家森岛与置盐也获得过诺奖提名,若非早死,应能拿到。当然如果把世界第一流的日本马克思经济学当成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当我没说过前面的话。——yuweiyuwei)值此霍尔瓦特代表作的中文版出版之际,向读者介绍一下霍尔瓦特本人和他的思想,是为译者序。霍尔瓦特是前南斯拉夫现克罗地亚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于1928年出生在克罗地亚一个叫彼得里尼亚的小镇,在16岁时离开了小镇的中学,参加波日加游击队,与德国法西斯作过英勇的斗争,被授予人民功勋勋章,并且在暴虐面前自始至终都是一名真正的战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他于1946~1951年在萨格勒布大学学习工程学、经济学和哲学,1952年经济学专业毕业。1952~1955年任该校石油研究所及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5年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即调往联邦经济计划局参加编制五年计划的工作。1955~1958年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生,并获第二个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1962年任南斯拉夫联邦计划局成员和研究主任。1962年任贝尔格莱德大学副教授。1963年起为教授,兼贝尔格莱德大学研究所的研究员。1963~1970年任联邦经济计划局经济科学研究所所长。1964~196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1975年起任萨格勒布大学经济学教授,作过四大洲十几个大学的访问教授、富布赖特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授、杰出教授或客座教授,其中包括剑桥大学、巴黎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密歇根大学、伯克利大学和美国大学。应邀到过世界上80多个大学和研究所讲学,其中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2年在新民族主义的制度下被迫退休。此外,霍尔瓦特曾任南斯拉夫联邦经济委员会委员(1963-1965),联邦执行委员会市场和价格委员会委员(1967-1971),联邦经济委员会主席的经济顾问(1971),秘鲁、孟加拉、巴西等国政府或总统的经济顾问(1972-1976),克罗地亚社会民主联盟的主席。他还是南斯拉夫经济学家协会、经济数学和组织科学会等学术团体的创建人及第一任书记,国际性杂志《经济分析》的创建人和主编(1967~1993),和国际自我管理经济学会的创建人和终身荣誉会长。霍尔瓦特在政治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自治理论、计划理论、经济制度比较、经济思想史、经济活动分析等方面都有较深的研究。他发表了几百篇论文和30多部著作,其主要著作被翻译成18种语言。其中,用英文发表的并在西方国家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走向计划经济的理论》(1961)、《论南斯拉夫社会文集》(1969)、《南斯拉夫的经济周期》(1969)、《联邦的经济职能》(合著,1970)、《战后南斯拉夫的经济政策》(1971)、《南斯拉夫的经济体制》(1971)、《自治社会主义》(合著,1975),《价值、资本和利息理论》(1994年)、《国际贸易理论》(1999),等等。霍尔瓦特的代表作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纽约,夏普出版公司,1982年出版)。用霍尔瓦特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他的毕生之作。仅写此书就用去了六年的时间,而思考着它的内容的时间则更长。改变世界的实践和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思考,使霍尔瓦特认识到,虽然仅仅解释世界是不够的,但忽视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严肃的研究必然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三年之后,霍尔瓦特就开始考虑要写这本书。他承认,他在联邦经济计划局从事计划工作的长期实践经验和他以前发表的著作,只是他写此书的前期准备。

⑼ 建国初到现在中国经济的变化

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元。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比1957年增长了25.7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元,比1957年增长了29.8倍。

随着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居民手中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1952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8.6亿元,2000年猛增到64332亿元,增长了7400多倍;人均储蓄存款由1.5元猛增到5082元,也就是说,2000年全国每17万人的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就相当于1952年全国的储蓄存款余额。

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1952年每人每年消费水平为76元,2000年为3415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提高了6倍多。消费结构基本改变了多年来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用于吃、穿的开支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解放初期的80%和90%下降为2000年的49.2 %和54.9%。

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0.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6.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4.8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16.7平方米。住房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城市煤气、液化气普及率由1957年的1.5%提高到2000年的84.2%,居民生活的舒适程度大大提高。

阅读全文

与1952年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