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货币学派为什么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不会影响利率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具有时滞性,不能及时反映经济情况,而且利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反映不是凯恩斯认为的负相关,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增加会使利率下降,但在长期内,随着投资增加、需求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也就增加了,货币利率又会上升。
【货币学派的简介】
货币学派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
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虽然不是唯一)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假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弗里德曼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正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应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
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和资本的数量,资源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质上是稳定的,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调节经济的作用,资本主义将能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失业水平条件下稳定发展,凯恩斯主义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是减少了经济的不稳定,而是加强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因此,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如每年增加3~5%)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
㈡ 寻找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PDF版本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特色 [摘 要] 西方经济学经历2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三次大的革命,已经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学科。但它始终未能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正是这个缺陷构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兴起的理论条件与逻辑起点。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分析范式等方面的开拓性研究取得崭新突破,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成因和经济增长长期动态模型等提出新的学说。新兴古典经济学增强了对灶裂现实经济事实的解释力,受到日益广泛的认可,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特色的最新反映。 [关键词] 新兴古典经济学 经济学 理论特色 创新 一部西方经济学说史向我们展示的是,源自古希腊以来的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不断涌流与分化,不断否定与前进,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智慧长河与信息洪流,林林总总的流派和交错延绵的学说,彰显着学术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也许是西方经济学这条智慧长河中最新的泉流、很有希望的一股信息流。作为前沿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一开始它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产生热烈反响。当然,从学科性质、理论体系与思想渊源上讲,新兴古典经济学仍属西方经济学的范畴,但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加以严肃的研究和积极的宣介。第一,它的首创者之一是以杨小凯(Yang)、黄有光(Ng)等为代表的华人或华裔学者,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被认为是一个隐誉闭有中国背景的新兴经济学前沿学科;第二,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对现实经济事实的研究和解释,包括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与发展的研究分析,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有别于某些在抽象和模型化走过了头,一股脑钻进阴冷书斋而远离火热现实的纯理论性或数理化的逻辑推演。也许不用多久,新兴古典经济学就会走进国内大学经济学的讲堂;事实上在1999年,杨小凯就把新兴古典经济学带到了北京大学的讲坛,并正式受邀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直接构成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逻辑起点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虚陆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所以他们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
㈢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抄结构性改革的定义: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
引导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从新供给经济周期出发优化产业结构。
放松三大供给约束,恢复中国经济的活力。
解除对五大财富源泉的供给抑制,提高中国经济的长期潜在增长率。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房价、物价管控政策,以及“按要素贡献分配”的主张。
㈣ 什么才是真正的“供给侧改革”中国要搞的“
“供给侧改革”一词,是这两年最为流行的经济学词汇。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似乎不谈“供给侧改革”,便显得有些落伍,有些不够时髦。然而,到底什么才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如何解放生产力?
从当下普遍的简单理解来看,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似乎就是去产能、去库存,而手段则是简单机械地通过企业合并、强制停产等措施来减少供给,进而改善行业和产业链竞争格局,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但对著名经济学家滕泰先生来说,供给侧改革则有一幅更宏大、内容更丰富的景象。在他最近出版的《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一书中,虽然不能简单概括地回答真正的供给侧改革应该是什么样子,但他通过从经济增长的真正源动力、新供给如何创造新需求、新供给经济的自身周期以及政府政策该如何促进新供给产生等角度,深刻而独到得阐释了这一问题。
诚然,目前以去产能为代表的供给侧改革,自有其诞生的背景和意义。其诞生的背景在于,近年来传统行业产能过剩,许多企业亏损严重,若不能在短期内扭转经营状况,相关风险的爆发将会对就业、金融体系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影响;至于其意义,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强制限产或者推进企业合并,能够迅速改善行业竞争格局,减少产品供给,推动产品价格上涨,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偿债能力,进而降低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避免造成企业破产以及由此带来的大面积失业等问题。不过,这种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干预经济体系运行状态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措施,只能推迟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的爆发时间,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也不能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那么,如何才能推动真正的供给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对此,滕泰先生构建了一套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出发点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这与凯恩斯主义从需求端出发来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截然不同的。他认为,对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应该回归到财富源泉上。滕泰先生称凯恩斯主义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只是短期价值实现的条件,而土地与资源、金融与资本、人口与劳动、技术与创新、制度与管理等五大财富源泉,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
同古典供给学派也从供给角度来分析经济增长的理论体系也有区别的是,滕泰先生认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有太多因素造成供给不能创造等量的需求。因此,政府不能像古典供给学派认为的一样远离经济体系,而是要积极干预经济,通过供给侧改革创造满足“供给自动创造自身需求”的社会条件,通过解放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五大财富源泉的体制性改革来解除要素供给限制,形成新供给。
新供给建立以后,能够持续创造新需求、形成新市场,它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产品,也可以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或者管理模式。新供给对新需求的带动具有乘数效应,即“一种供给的产生会对上下游供给产生带动作用,一项产业的新供给不仅可以创造出对于该产业的新需求,往往还会产生引致消费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需求,通过产业链而辐射到上下游产业,进而辐射整个经济,通过供给扩张的带动作用创造出成倍的新需求。”
作者认为,为了释放要素限制,建立新供给,政府应该通过放松垄断、解除管制、降低融资成本和减税来放松行政供给约束,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给市场,恢复企业的活力,使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唯有如此,中国才能推进真正的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目前,关于供给侧改革的书籍已然很多,让人目不暇接。《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一书的不同之处在于,该书既能高屋建瓴地从宏观角度和长期增长的历史视野建立完整的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也能分条析理地就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具体困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专家学者,亦或是每一个关心中国经济和未来的仁人志士,不管信奉的是计划经济、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还是凯恩斯学派的理论体系,这本书都是不容错过的,毕竟,百家争鸣方能启民智,百花齐放才以兴邦国。
㈤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啊
什么叫作供给侧改革?我来问一下大家:“比如说我现在去买一盒奶粉,生产奶粉的那边那个商家是什么呀?”就是“供给侧”。那我要买这个奶粉,我就是“需求侧”!他供给给我这个商品,我去买它,我就是需求侧,所以我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以这个生产生产这个产品的商家的那一侧去进行改革的。这就是供给侧个需求侧这两个部分,这两个不同的部分。我们在超市当中看到什么打折、促销啊之类的东西,我们可能不太会去买!但是如果我们改成“限量出售”,并且把这个外观变得特别好看,把它的质量提高一些,那我们会买吗?既便它的价格翻了5倍,我们也会买!那也是非常明显,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那我们再生产产品的过程当中,把它的外观产生了一些变化,把它的质量得到了提高,那我把它的价格......它成本虽然上去了,但是我价格可以再提高嘛!因为现如今人民的消费力不会在乎那10元、8元的,所以这个地方就体现出来的是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非常深层次的一个点。就我们把东西做好,价格可以高一点,完全没问题。把这类似现在的比如说一些手机,比如我们中国的华为啊、一些国产手机......这些质量都已经越来越好了,大家很多人都会愿意去购买国产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