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西方经济学简述经济学由来

西方经济学简述经济学由来

发布时间:2021-02-23 19:27:07

⑴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概念是什么

西方经来济学指产生并自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式,广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

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主要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属于西方经济学。

(1)西方经济学简述经济学由来扩展阅读:

研究内容:

经济学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动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等。其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 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宏观经济学: 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 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⑵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1. 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思想萌芽 一般公认,世界上现存第一本经济学著作是古希腊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约前355或354)的《经济论》,英语单词 “Economy”、“Economics”即源于此。该书采用苏格拉底与别人对话的形式,讨论如何管理奴隶主家庭农场,堪称“古代微观经济学”。他还著有《雅典的收入》,论述如何增加雅典国家收入,堪称“古代宏观经济学”。此外,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国》,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和完善奴隶经济制度,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主张限制商业、高利贷和私有财产。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论》主要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奴隶经济制度,《伦理学》分析商品等价交换现象,认为货币使不同的商品等价。 2.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经济思想 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476年,终于1640年,其间战乱、灾荒和瘟疫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黯然失色,人称黑暗的“中世纪”(Middle ages)。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或1226-1274)著有《神学大全》,根据上帝意志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应当受“上等人”统治。同时,提出公平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商业理论和利息论,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了折衷和辩护,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 1492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国际贸易成为当时西欧主要经济增长点,催生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萌芽。认为:只有金银才是财富,主张促进商业发展,开展国际贸易,实行贸易管制。第一次正面肯定商业和商品经济,堪称“革命性”突破。早期重商主义主张“货币差额论”,即只出口不进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年于英国匿名发表的《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晚期重商主义主张“贸易差额论”,即少进口多出口,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克列钦(Antoine de Montchrétien,1575-1622,又译“蒙克莱田”,1615年发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柯尔培尔(Jean Baptiste Colbert,1619-1683)以及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又译托马斯·曼,1621年发表《论英国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 3.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雏形,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主要著作《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政治算术》、《货币略论》等)、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主要著作是1776年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和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基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同于重商主义的观点:(1)财富是物质产品,劳动是财富的源泉;(2)市场自动调节比人为地调节更能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即“看不见的手原理”(Principle of invisible hand),据此主张自由放任政策。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分支是法国的“重农学派”(Physiocrats),主要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1758年发表《经济表》,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自由贸易。但由于法国小农经济比重较大,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认为只有农业才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货币只是流通手段;工业只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是农业的附属物;对外贸易只是一种等价交换,都不能增加社会财富。 4. 新古典经济学 183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分化为两支,即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school),马克思主义者一般称之为“庸俗经济学”(Vulgar economics)。 “新古典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辩护”,认为:市场完美有效,能够自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等。该学派没有明确研究宏观经济现象,一般认为其宏观经济学观点是: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不需要政府干预。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除马歇尔外,早期还有英国的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法国的萨伊(Jean Baptiste Say,1767-1832)等,晚期则有英国剑桥学派的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罗伯逊(Dennis Holme Robertson,1890-1963)、霍特里(Ralph George Hawtrey,1879-1975)等;属于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Leon Walras,1834-1910)和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ado Pareto,1848-1923);属于奥国学派的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Carl Menger,1840-1921)、维塞尔(Freidrich von Wieser,1851-1926)、庞巴维克(Eugen von B?hm-Bawerk,1851-1914)等;属于瑞典学派的威克塞尔(Knut Wicksell,1851-1926)、卡塞尔(Gustav Cassel,1866-1945)等;属于美国学派的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费雪(Irving Fisher,1867-1947)、柯布(Charles W. Cobb)、道格拉斯(Paul H. Douglas,1892-1976)等。

⑶ 西方经济学主要矛盾的来源

这个。。。

其实,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一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喜专欢从矛盾、从阶属级去理解经济这个概念,从而在推出之后,非常受到列宁的推崇,进而成为共产主义的圣经。

但是,西方经济学首先侧重点是“学”,也就是所谓的社会科学。既然是科学的范畴,就不能从所谓矛盾这种哲学问题去理解经济这个概念。西方经济学,没有所谓的主要矛盾。大家看经济问题,不是从矛盾着手,而是从具体经济数据入手,结合经济理论,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进而推导出具体的经济政策实行办法。

非要去纠结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矛盾,还是看马克思定义的西方经济学矛盾吧。要知道,这并不是西方经济学的定义,单单只是马克思个人的定义:z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⑷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和由来是怎样的资本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的发展后,逐步演变为现代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我们一般通称为西方经济学,直接来源于马歇尔创立的微观理论和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理论。

阿弗里德·马歇尔(英 Alfred Marshll 1842——1924),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18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1890年代,马歇尔综合了这一时期各学家,特别是上述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成为有代表性的、广泛流行于西方的经济思想。特别是运用一系列数学方法从供求角度分析市场价格,以解决资源配置、资源报酬等问题,主张市场自发调节,颂扬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和谐、高效率。

自马歇尔提出微观经济学后,已经经历了多次的补充。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使原来的以完全竞争市场类型为条件的微观理论受到挑战,于是在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填补了微观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进一步补充了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之后关于市场失灵与微观政策调节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总结。当然,战后直至当今的由对寡头垄断市场分析引申的博弈论以及与企业产权分析相联系的制度经济学可以说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或成果。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1930年代大危机使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挑战,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并全面论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这既是对传统微观经济学的一大补充,也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当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问题的不断出现,也有不少学者提出新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出现了对传统宏观理论进行抨击、责难的不同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剑桥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者,把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综合在一起,构成了现代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主流的思想体系。

事实上,西方学者的理论,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而不断改变其说法,本身表明理论的演变性质,理论总是要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⑸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是怎样的

演变形式如下:抄

1、西方经济学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的发展后,逐步演变为现代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我们一般通称为西方经济学,直接来源于马歇尔创立的微观理论和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理论。

2、自马歇尔提出微观经济学后,已经经历了多次的补充。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使原来的以完全竞争市场类型为条件的微观理论受到挑战,于是在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填补了微观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进一步补充了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者,把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综合在一起,构成了现代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主流的思想体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而不断改变其说法,本身表明理论的演变性质,理论总是要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⑹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是怎么样的呢

西方经济学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的发展后,逐步演变为现代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我们一般通称为西方经济学,直接来源于马歇尔创立的微观理论和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理论。
阿弗里德·马歇尔(英 Alfred Marshll 1842——1924),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18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1890年代,马歇尔综合了这一时期各学家,特别是上述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成为有代表性的、广泛流行于西方的经济思想。特别是运用一系列数学方法从供求角度分析市场价格,以解决资源配置、资源报酬等问题,主张市场自发调节,颂扬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和谐、高效率。
自马歇尔提出微观经济学后,已经经历了多次的补充。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使原来的以完全竞争市场类型为条件的微观理论受到挑战,于是在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填补了微观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进一步补充了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之后关于市场失灵与微观政策调节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总结。当然,战后直至当今的由对寡头垄断市场分析引申的博弈论以及与企业产权分析相联系的制度经济学可以说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或成果。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1930年代大危机使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挑战,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并全面论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这既是对传统微观经济学的一大补充,也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当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问题的不断出现,也有不少学者提出新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出现了对传统宏观理论进行抨击、责难的不同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剑桥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等。

⑺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

1 理解市场理论中不同市场理论的划分,不同市场类型的条件
答:市场理论中,按照竞争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市场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四种市场比较而言有一下特点:
完全竞争:产品数量多,价格低,效率高
垄断竞争:数量多,价格略高,效率高
寡头:数量少,价格高,效率低
垄断:数量最少,价格最高,效率最低
2 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之间的关系
答: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用APC表示,即:APC=b=C/Y。
例如,一个社会收入为2万亿元,消费支出为1.5万亿元,平均消费倾向就是0.75(1.5/2)。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例,用MPC表示,即:MPC=△C/△Y。
例如,收入增加到3万亿元(增加了1万亿元),消费增加到2万亿元(增加了0.5万亿元),边际消费倾向就是0.5(0.5/1)。

APC和MPC的变化有如下基本规律:

(1)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是递减的,即由于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长幅度要小于收入增长幅度(APC递减),并且越来越小(MPC递减)。APC和MPC递减是凯恩斯的重要观点,是凯恩斯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规律之一。

(2)MPC是消费曲线C= C0+bY的斜率,消费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应相等,但是长期来看,消费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小。

(3)APC>MPC,从表10-1中的APC和MPC数字对比可以看到这一点。这是因为即使收入为零,也会有基本消费C0。MPC应该小于1,但大于零。

(4)消费和收入的关系,可有三种情况:

C>Y,APC>1

C<Y,1>APC>0

C=Y,APC=1

⑻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可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阶段: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西尼尔、穆勒、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以斯密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放任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他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流行了20年。
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从 19 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说成是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他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20世纪初期,张伯伦、罗宾逊和维克赛尔推翻了正统经济学的三个假定前提,即排除了垄断的完全竞争、排除了经济危机的充分就业以及把货币因素置于从属地位的实物经济,从而促成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从混沌大一统状态中裂变而出。
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当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着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而萨缪尔森的1948年开始发行的《经济学》至今已出第十六版,是第三本好教科书。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在应对新自由主义学派尤其是其中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批评的过程中,斯蒂格利茨、布兰查德、阿克洛夫和曼昆等人吸收了论战对方的研究方法,维护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与政策观点,由此促成新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和发展。西方经济学因而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两大学派并驾齐驱的局面。这两大学派同属主流经济学,采用的分析方法是相同的,并且都主张将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以理性与自利为基础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也都坚持理性预期理论。两者的区别是,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从市场出清出发,得出市场机制稳定和政策无效的结论,而新凯恩斯主义从工资与物价的刚性出发,认为市场不能出清,因此经济政策是有效的。

⑼ 经济学的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式,广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主要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慨念。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属于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范式是运用西方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属于片面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以一般均衡理论、配置经济学、价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GDP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在“实证化”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线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 古典经济学在19世纪初发展到顶峰的同时,也开始着它的科学化过程。法国的J.-B.萨伊和英国的T.R.马尔萨斯是把古典经济学科学化的创始者。萨伊摈弃劳动价值论,发展了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交换价值的科学观点;他还从效用价值论出发,转到生产费用论,进而建立“三位一体公式”的分配论。他还提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市场法则,根本否认经济存在供求脱节和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是为“萨伊定律”。马尔萨斯在将斯密学说科学化的同时,同李嘉图进行激烈论争,他抓住李嘉图在价值论上无法解决的难题进行抨击,并否定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关于利润来源的学说。J.密尔和J.R.麦克库洛赫是斯密和李嘉图的信徒,注释和通俗化他们的学说,却把李嘉图学说推进了死胡同。
19世纪后期,在实证主义思潮的冲击下,经济学抛弃古典经济学或对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建立了新的科学的经济学,成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思想来源,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学。

⑽ 西方经济学发展史

西方经济学自发展到现在就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却深深的震撼着世界,使得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为之疯狂。

在最初,人们认为经济学是关于财富的研究,研究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财富,而在早期,人们认为财富就是贵重的金银,而他们又直接来源于流通领域,所以经济学家们就得到了结论要保护流通领域,也就是要保护商业的发展。

这就似乎最初的重商主义,也是最原始的国家干预主义。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他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10)西方经济学简述经济学由来扩展阅读:

研究内容: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的解释为:看不见的手英语为“invisiblehand”。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理论,认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应由政府干预,而应由整个社会需求进行选择。这种社会需求被认为是调节市场的“看不见的手”。

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经济学是15世纪经济学产生,18世纪经济学建立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其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主要介绍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

阅读全文

与西方经济学简述经济学由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