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意义
马克来思很早便对共产主义有自所探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论述“共产主义”思想是在(第三手稿)当中,分别从哲学语境和经济学语境下,对共产主义进行论证,两条思路有时交织在一起,但又有所差异,虽然具有不成熟的过渡性,但也有极深刻的真理性。对我们正确理解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是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这篇文章之前和之后的几部著作进行分析的,力求将马克思早期的共产主义思想做一个大概的梳理,主要阐述马克思早期的共产主义思想发展的大概进程和改变。马克思早期的共产主义思想经历了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过渡,在当时比较早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已经有所论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又更集中的论述了共产主义思想,在此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过渡到比较科学的阶段,到了《共产党宣言》中就完全成熟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在他的著作中清晰的体现出来,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全到完全,把共产主义的方方面面说明的非常清楚。这一思想直到现在也是非常科学和值得我们研究的。
『贰』 结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论述,阐述你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认识.(500字)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
异化劳动理论是这部手稿中最重要的内容,涉及到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和对劳动者的异化之认识,包含了深刻的人本主义内涵。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批判和展望对黑格尔的批判和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从此以后,马克思基本没有再用过“异化”这个词。这说明,这个观点是早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不成熟认识的一个体现。
但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从“异化”开始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重新解读的。
认识:
手稿具体揭示了在当时历史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现实生活状态( 分析指出工人的这种形同牛马的生活不是人之为人的正常状态是异化状态),探讨了工人现实的生活境遇产生的根源(在对人性),人的本质等问题考察的基础上勾勒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态。而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是一场伟大而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场实践强调把“以人为本”作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和要求,使人的本质属性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得以充分和完整的展现。
手稿中以人类为本,以非异化状态的人为本,以一般的人与具体的人、现实的人与理想的人统一为本,以人与自然的统一为本正是充分说明科学发展要义的源头性思考。
人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和主人,也是全部社会活动的主体,一切生产和经济活动是人民群众的活动,也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活动。离开这一点,物质生产以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既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也必然发生异化。“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的主题就没有意义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由于始终强调“人”是发展理论的制定与完善者,人既是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的目的,一切发展都要围绕“人”这个中心来进行,所以它能超越单纯的物质生产主义所追求的“以物为本”或“以利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将人单纯工具化的行为和做法,并在事实上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理论与实践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王虎,科学发展观实现的动力域场探微——基于对人的本质思想的三重论析
丁春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溯源——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
『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 怎么评价
文化的本质与人来的本质具有同一自 性,文化应为人的发展服务。但在私有制条件下,文化异化为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和资本家的双重文化异化,从而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异化的出路在于 实现共产主义。全面把握共产主义消除异化的理论对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肆』 如何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它主要是由三个笔记本组成:
笔记本I
是马克思在研读了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亚·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著作并写了摘要之后,用比较短的时间写出的。斯密把资产阶级社会中工人阶级、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形式即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视为他的价值理论的核心因素,称它们是收入、交换价值的原因和自然价格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把斯密学说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范畴加以比较分析,揭示了斯密学说的矛盾。他把笔记本I分作三栏,各栏分别加上标题《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马克思在阐述和分析时按标题分三栏或两栏书写,后来甚至不分标题分栏书写。
『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述了什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成果,虽然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某些命题作了非常重要的论述,如通过对人的劳动分析进而说明人们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对人的劳动分析人手的。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即没有看到劳动所受到的来自客体的制约;更为重要的是,黑格尔从整体上轻视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的积极方面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改造,其消极方面则表现为人从属于自然,人如不改造自然,就无法维持生命的延续。人正是通过不断改造自然的活动才培养了人的本质特征和人的本质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劳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并能够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是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统一。马克思还改造和吸收了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认为只有劳动才使人形成为“类”。这就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因为人的“类生活本身即社会”,而“国家是由人们组成的”,也是一种类生活,人把自己看作是社会存在物。这一系列的新观点,都指明要探寻历史的奥秘,必须从人出发,从人的劳动出发。人的劳动才是蕴含着历史之谜的关键范畴。这样,马克思就抓住了理解人类历史的最终的决定力量即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
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
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
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最为重要的结论。如果一个人的劳动都不是属于他自身的,那么他的产品、他的活动属于谁?这样,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找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必然通过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来加以说明。这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的观点之所在。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只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出现的现象,它的发展必定会导致自身的否定,从而消灭异化,恢复正常的劳动乐趣。他甚至把共产主义理解为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手稿》中是使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用过的“异化”的概念来批判私有财产的。这种批判虽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但还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出发的。马克思所由以出发的感性具体是这样的客观经济事实: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越贫困;工人劳动的产品仿佛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和权力与他对立着。不仅如此,就连劳动自身也成为一种外在于他的东西和他对立着,不属于他,而属于另一个人。劳动的异化使他对自己的族类也异化了。这种异化的实质在于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创造了不属于他的产品,同时也就创造了非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权力。可以说,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和劳动对抗的较为抽象的概括。这个结论已经撇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许多关于自由、平等的虚假表象,而抽取了所有对抗现象的某种共同的东西。但是这种抽象仍然没有涉及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结构。这正好反映了这样的状况,唯物史观仍在开创之中。《手稿》提出的只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初步的轮廓,许多细节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的进一步研究。
『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有何启示意义 百度网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有何启示意义?网络网盘不好意思,因为这个我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有何启示意义?网络网盘不好意思,因为这个我不了解,对不起。
『柒』 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如果不是要应试的话,建议这个就不要看笔记了,像哲学史那样比较庞大的内容通过笔记往往可以方便把握,一本书的笔记看起来好像就没有必要了,最好去直接读读原作。
『捌』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价值
网络一下就有很多呀,自己慢慢“借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