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比较费里德曼等西方经济学者的货币需求观点怎样理解这些观点的价值和实际意义
他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构造了新的货币需求函数。他的货币理论成为今天各国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基础,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是这样评价:“弗里德曼的思想对现代货币经济理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无法估量。在经济学家中无人出其右。”
笔者认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有几个特点:
1、 引入了消费理论分析中的持久收入假说,将持久收入作为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2、 将货币也视为一种资产,与其他形式的资产报酬率统一衡量来考虑货币需求问题;
3、 引进了价格水平及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得到实际货币需求,以使其理论与剑桥方程式保持一致。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很大程度上其变化仅仅受持久收入变动的支配。如果想正确分析和预测人们的消费行为与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就一定要严格区分两种收入:持久性收入与一时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是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性收入,它其实是每个人家庭或者个人长期收入的一个平均值。
长期来看,平均收入水平比较稳定,消费支出习惯也就相对稳定,不会因为偶然的一时性收入的增加而改变消费习惯,从而货币需求量相对稳定。为维持经济稳定,就要实行货币增长率保持不变的稳定货币政策,认为货币当局根据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率来规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的最好选择。
弗里德曼强调:货币是一种资产,是保持财富的一种形式。他指出,实际货币需求由总财富与各种不同形式财富的报酬来决定,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如下三种因素:一是持久收入(总财富),二是各种财富的比例与其报酬率,三是财富所有者兴趣与偏好。
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即人力资本;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指生产资料及其他物质财富。人力财富要转化为现实的非人力财富,会受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在转化过程中,人们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应付交易等需要,这一货币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在就业困难时,人力财富所占比例较大,所需持有的货币也较多。个人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决定于总财富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弗里德曼的解释是:非人力财富很不容易转化为货币,所以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比重越大,则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越大。
B. 西方经济学中,对“供求规律”是怎样定义的
供求规律(Law of supply-demand),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必然性,它是专商品经济属的规律,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其基础是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量必须与社会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相适应。供求关系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对立统一。供求规律就是供求关系变化的基本法则。
(2)西方经济学在供求方面的观点扩展阅读
供求规律有两层含义:一是供求决定价格;二是价格调节供求。举个例子:某纺织厂为了追求利润扩大生产,而若所有纺织厂都扩大生产,产品一旦供过于求,价格会下跌。企业会减少生产;若企业都减少生产,产品慢慢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于是企业会增加生产。
人们将“合成谬误”视为市场失灵,理由是产品过剩会造成资源浪费。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不错,产品长期滞销压库是资源浪费,但却与“合成谬误”无关。
经济学说,价格若由市场供求决定,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只要价格足够低,最后市场必能出清。由此推理,如果某个企业产品长期积压造成了资源浪费,那么一定是未按供求规律定价。
C. 以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回答
这个应该是以选择中的机会成本来回答:由于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资源是有限的。专当面临选择的时候,你总是属考虑效益最大化,但你不可能既选择留在学校继续研究生,又同时选择参加工作。如果你选择读研究生,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参加工作的收益,包括工作经验,工资,社会地位的提高等;如果你参加工作,你的机会成本就是失去了一次深造机会,这次机会可能会在将来给你带来更高的起点和平台,但你同时也少支付了一大笔学费。
D. 西方经济学中,对“供求规律”是怎样定义的
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曲线供求关系(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 供求关系指在商品经专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属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 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占统治地位的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自发地调节供求关系,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落;求大于供,价格就上升。 广义供需关系 广义供需论 基本观点:供需差动 (需求与供给产生差距,便有动力或动机寻求供给满足需求,这样的动力与供需差值有关) 实验例子:牛顿惯性定律实验 推动装有不同量的内容物的容器,加速度不同 人的需求:判断对错的根据(高不高兴, 要不要) 人的供给:人际关系的利用和被利用(送礼让对方产生亏欠感) 逻辑需求:判断 逻辑供给 对应与否的 逻辑根据 逻辑供给:等等 供需开拓思维 看清偏见的原因 固定需求寻求对应供给。要考虑问题全面,必须得打破思维定势,明白 是非 仅仅是由供给的对应程度决定,而不是绝对的。
E. 用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观点说明企业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麻烦各位亲帮忙做一下,我给分的
首先需要更正一下,企业不是追求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而是资源配版置最优化。
企业运行权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投入要素可以分为土地、劳动、资金和其他。
企业运行具有外市场内计划的特点。一般企业都不是市场的垄断者,所以市场价格信号是决策的主要依据,价格变化可以反映产品供需关系的变化。
如果产品市场价格上升,说明需求大于供给,企业需要增加生产,从而增加资源投入,在相应的市场上增加购入资源。
如果产品市场价格下降,说明供给大于需求,企业需要减少生产,从而减少资源投入,在相应的市场上减少购入资源。
供求均衡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维持生产稳定,从而需要稳定的购入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技术进步可以使得企业降低生产的边际成本从而提高其利润率,因此对于资源配置合理投入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F. 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均衡的价格是由供给需求平衡时决定的,人为限制价格会导
第一题选AC
第二题选ABCE
G. 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和供求量有什么区别,怎么理解
需求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动。仅内仅由价格引容起的是需求量的变化,也即是同一需求曲线上的点的位移。
需求的变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化是整个需求表的变化,是需求曲线的移动。这是由价格以外的因素引起的变动。
供给同理
H. 西方经济学需求规律和供求规律的特例,请举例说明
宏观经济学货币财政政策四目标,本题占了两个——物价稳定、低失业率。
这两者存在一种矛盾,即“菲利普斯”曲线。
根据凯恩斯或新古典综合派观点,可分别对此运用相机决策的财政、货币政策(两者作用不一致)。
根据货币主义观点,失业率自行稳定,货币政策时滞加剧通货膨胀,央行稳定发币即可。
I. 关于西方经济学供求原理
1.Ed=1.2 Dp=0.1 P=0.9
需求弹性系数Ed=Dq/Dp*P/Q
1.2=Dq/0.1*0.9/1+Dq 得Dq=0.31即需求量会增加31%
2..Ed=0.15 P=1.20 Dq=0.1 Q=0.9
需求弹性系数Ed=Dq/Dp*P/Q
得Dp=0.89(美圆) P=1.20+0.89=2.19(美圆)
即汽油价格上涨为2.19美圆一加专仑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属10%
3.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需将两方程联立得均衡价格为5,均衡产量为7500。需求价格弹性-(dD/dP)*(P/D)=500*5/7500=0.33
第三题用上面的了,有急事
J. 问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供求问题
从市场角度看,完全垄断的价格由厂商决定,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版益,完全竞争是权由市场决定,寡头则由博弈产生,同时政府也有价格干预的能力,总之西方经济学都的研究价格本身就有很多流派,存在不同看法,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