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州航空航天学校的经济学怎么样
2007年,河南首提民航优先战略,并作为一号工程重视。后提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当时郑州北站(亚洲最大铁路编组站)和郑州国际机场的规划,将铁路从机场下穿过,该规划理念全国首创,引起国家民航局的极大兴趣。2011年4月,全国航空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河南获悉中国民航布局进行战略调整的消息,要在内陆的中部地区选择一家机场,分担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机场剥离出的中转功能和门户机场的功能。来自中国民用航空局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专家代表推介郑州。2011年9月28日,中国国务院出台意见支持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11月,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成为其后获批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内少有的围绕机场建设的综合保税区。2012年4月,河南省委常委会讨论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进一步提升了认识,决定向国务院申请设立。2012年7月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航空经济、建设若干示范区,为河南省的申报工作提供了强劲的动力。2012年7月,河南省联合国家民航局向国务院正式上报建设实验区的请示,同时27个省(区、市)的51个城市先后提出54个航空经济区的规划与设想,中部地区的武汉、西安也都在提出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建设。201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国务院上报同意建设实验区的请示。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规划建设航空实验区,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规划。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的同时,进一步支持规划建设实验区。意见中明确郑州建设国内大型航空枢纽,随即中国民航局又把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确定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试点。2011年11月,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这是国内少有的围绕机场建设的综合保税区。2012年9月,郑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项目启动,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利用综合保税监管场所进行试点的城市。到2012年底,郑州航空港区(行政规划区,并非2013年获批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7亿元,同比增长77.6%,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截至2012年底,区内龙头企业富士康生产苹果手机1.05亿部,占全球苹果手机的70%。已有73家富士康配套企业注册登记,上百家富士康协理厂商落户,并将带动100多个产业、400多个配套企业入园。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规划提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定位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2013年10月21日,海关总署批准同意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分别与淮安综合保税区、郑州出口加工区开展保税货物结转试点;11月6日,又批准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昆山综合保税区、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的多家企业与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内企业之间开展试点。参加试点的企业间,保税货物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分批送货,每个月集中报关一次即可,大大提高了申报和通关的效率。2013年10月30日,欧洲最大、世界第十大全货运航空公司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将把新郑国际机场作为其全球第二个枢纽机场,每周安排4个班次货机执行郑州至卢森堡航线,并将其旗下不少于1/3的机队安置在新郑机场。2013年11月13日,继苹果公司之后,微软也将新郑国际机场作为其国际产品集散地。满载微软X-boxone系列产品的货运航班经郑州机场海关验放,自新郑国际机场起飞,18小时后降落在美国芝加哥。据悉,这是微软同一系列产品90架次货机中的第一架,一直到12月底,平均每天都将有2架次以上的货机由郑州机场海关完成从珠海经郑州到境外的异地报关出口,飞往北美洲和欧洲。2013年11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得全国第二个综合经济实验区海关国内地区代码。2013年11月,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马云代表菜鸟集团和河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郑州核心节点项目,郑州也成为继天津、杭州、广州、武汉之后,“菜鸟网络”布局全国的又一重要物流节点城市。超10亿元的项目将分别落户郑州航空港区和郑州经开区。2013年12月20日,京东集团联席董事长赵国庆和河南省省长谢伏瞻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京东计划投资30亿元在郑州航空港建设中原运营中心,使得郑州从低于二级物流中心的城市站段位,成为并行于北上广等一级物流中心,将拥有京东集团在全国投资建设的第八个一级电商运营中心,也是中原地区唯一的一个一级电商运营中心。在郑州的送货频率将达到一日三送,还将开展100分钟内送货上门的极速送货业务。省内客户也可享受到上午下单,下午收货的快速服务。2014年3月10日,微软中国与云和软件在郑州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亲切会见微软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贺乐赋以及云和软件公司董事长李少杰。河南成为微软云计算(WindowsAzure)在中国首个合作伙伴。微软下一步将建设关于手机游戏、手机应用等研发基地,包括相关的培训学校,让港区在移动终端不仅仅是生产,还要有运用开发企业。2014年12月30日上午,总投资约270亿元的绿地会展城奠基仪式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举行,河南省副省长赵建才宣布项目奠基开工。河南省发改委主任、省航空港实验区领导小组公室主任孙廷喜,郑州市委副书记、航空港实验区党工委书记胡荃,航空港实验区管委会主任张延明、副主任黄卿,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副总裁田波,以及实验区各局、各事处负责同志参加了仪式。2016年3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支持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2. 经济学航空经济方向
复航空经济应该是民航运输业制(公共航空运输企业、航空物流)、民航保障业(机场、油料等)、航空制造业、航空服务业(培训、教育、销售、维修以及航空金融等)、航空旅游业、通用航空业、航天产业等行业和产业的集合与集成后并产生了新衍生收益效应的经济业态和状态。
从经济具体形态来说,航空经济包括了航空运输经济、航空工业经济、航空服务经济、航空知识经济和航空信息经济等。
从空间场域上来说,航空经济不应“画地为牢冶,即在空间范围上局限于某一个机场,应适当扩大到一个省域或相邻地域,亦可突破行政区划和地界边界所限。具体到一些企业活动或经济活动,还应以国际化为导向。
3.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淡季机票打折原因
关于机票打折的经济学原理
我们暂且把航空工司看成是垄断者,因为在不少航线上只有一家公司在运营。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我们经常可以买到打折的机票,有时甚至是一折,低于相应火车票的价格。既然航空公司是个垄断者,有定价的权力,它为什么还要低价销售机票呢?
航空公司打折,也是要看对象的,对于坐头等舱的人、坐公务舱的或临时买票上飞机的,基本没有折扣。折扣大部分是给那些提前买票的人和非商务人士等。飞机票打折意味着坐同一架飞机的人,所付的价格却不同,经学上把这个现象叫“价格歧视”。
不要以为航空公司打折是为了乘客的利益,自己吃了亏。航空公司没有这么高的境界。它打折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让乘客付出更高的代价。
比如不考虑机场建设费,北京到成都的机票全价是1500元。如果不实行价格歧视,即不打折,那就要按照同一个价格出售扬有机票。
按照什么价格呢,这个价格不会是1500元,也不会是只有一二折。我们假定这个单一价格是6折,即900元。
这时候,愿意坐飞机去成都的人,是那些对乘坐飞机的评价高于或等于900元的人,而那些评价低于900元的人,将不会买机票,而选折其他交通工具。
你想想,那些对坐飞机的评价高于900元的人,本来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最高可以是1500元,现在只要900就可以了。这些人就获得了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越多,航空公司的利润就越少。
现在看看 打折后的情况又如何,假如最低价是三折,即450元,最高是全价1500元。
打折后的结果是这样:提前10天订票的可以打3折;提前8天打4折;提前6天5折,4天6折,3天7折,2天8折;1天9折;当天不打折。
打折的结果是,第一,乘坐飞机的人比不打折时增加了,买3折,4折和5折的人原来是不打算买机票的,现在却买了。第二,那些对乘飞机评价高于900元的人,原来付的价格是900元,即6折,现在可以让他们支付7折到全价。几乎所有的消费者剩余都消失了,变成了航空公司的利润。
4. 为什么航空公司愿意提供廉价机票,从西方经济学角度
这是微观经济里的理论,差别对待,尽量获取最大利润,举例,A卖锅,进价100,有版B,C,D三人想买,B愿意花权200,C愿意花170,D愿意花130. 要是只能定一个价,A肯定就卖170一个,赚140,不卖给D,B开心了,本来花200买,结果170就买到了。那A不乐意了啊,本来可以赚B100,结果才赚了B70,还有D的30也没赚到,于是A就分成三个不同的价位卖,卖B200,卖C170,卖D130. 这样A就赚了200。你说,怎么分出不同的价位啊,都是一样的东西,这样B,C不就心里不平衡了么?而且A哪里知道B,C,D他们的心理价位啊,所以实际中,不可能出现给每个人都卖出他们的心理最大价位,而只能通过,地域差,时间差,附加的服务差别等来尽可能的分出不同的价位。航空公司把机票分成头等,商务,经济仓(用享受的服务差别来分)也是这个道理,后来发现连经济舱都坐不满了,或者针对一些没啥人坐,飞行时间也不怎么好的小飞机,空着也是空着,就又推出了廉价机票。
5. 经济学航空经济方向是什么意思
航空经济是一种依托航空运输方式而形成的新型经济形态,以其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和高时效性的特征逐渐在经济领域突显出来。
而经济学航空经济方向,也就是经济学中主要研究航空经济方向的一个专业。
6. 经济学原理:解释航班价格歧视
航班的价格歧视是第三级价格歧视,按照市场划分价格。比如你去北京,回大清早起飞的飞机要比答中午起飞的飞机便宜。因为大清早起来的人少,如果大清早坐飞机,很赶很忙,所以人少,大家都集中到中午去坐飞机。那么如果两个时间段票价一致,这种情况会加剧。所以航空公司把早上价格调便宜,一方面可以吸引很多价格承受能力差的客源坐早上飞机,另一方面可以缓解中午起飞飞机的乘客数量的压力。
7. 用经济学知识解释飞机票打折
民航机票再降一点儿
长久以来,民航机票打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的航空公司将1300元的票价降到670元;有的将3000元的往返机票降到2000元,甚至1700元;也有的航空公司采取向顾客赠送精美礼品的办法招徕客源.....这些直接的或者变相的机票打折,到底是属于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还是低于成本的恶性竞争?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1999年1月25日国家计委、民航总局紧急发出《关于加强民航国内航线票价管理制止低价竞销行为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各航空公司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票价,不得以任何名义或优惠卡等任何形式进行折扣销售。为了落实这一规定,当年民航在108线上实行了收入联营。但从执行效果来看却屡禁不止,仍有部分航空公司在“屡禁屡折”。
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显著最不可抗拒的经济规律就是“看不见的手”在随时随地调节着资源的配置,以达到资源配置效果的最优化,“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由于这一过程完全是自发的、纯客观的,在资源调配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滞后,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了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竞争的无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求我们用适度的政府调节来弥补这支“看不见的手”。但政府调节的力度究竟应多大,应该在什么方向;适度到底为多大,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很多问题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机票打折争论的焦点在于:打折是否是低于成本销售,是否属于恶性竞争?打折这种手段从长远来看是能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还是会将全行业引向衰落?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看是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的定义是“社会平均条件下的社会必要劳动”。在所有行业都日益全球化的浪潮下,评估“社会平均条件”的地域毫无疑问应当置于全球。也就是说,从北京到厦门这条航线,某一种型号的飞机在某一条件下的飞行成本不应当取国内几家航空公司的平均成本,而应当考虑:该航线由美国的飞机、欧洲的飞机甚至日本的飞机来飞,成本是多少。还有一个问题,我国目前的这一成本是由谁,通过什么方式来核定的?笔者无从知晓,只谈笔者对该问题的一些外围看法:
《一》从各行业从业者收入来看,民航部门毫无疑问是属于高薪单位。为什么整个行业连续几年亏损,员工却仍能拿着高薪水?这是否正常?在整个基础上如果核定成本是否合理?这就造成一种很怪的现象:其他行业亏损,人员外流;可民航亏损,仍有无数人趋之若鹜,都把在民航任职作为一种荣耀。这当中不仅仅是精神激励的原因,更多人是着眼于经济利益的优厚。这不仅让我们想到:当年纺织业全行业亏损时,无数的劳模、老工人下岗,为什么民航就不一样?长此以往,整个社会的公平机制将受到挑战,而一个社会的公平机制无疑是其长久健康稳定的基石。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亏损,从业人员收入下降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公司倒闭、破产,这虽然残酷,但客观上保持了一种竞争压力,促使其挖掘内部潜力,尽量降低成本包括人力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如果延续目前的保护体制,很难有别的实质性的压力来促使民航挖掘内部潜力。
《二》与卖茶叶蛋和摆地摊不同,航空公司拥有的是飞机和跑道,资金、人才、管理、服务之间的竞争无疑是巨人之间的比赛,规模效应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你必须有充足的后备飞机、跑道,才能提供准时的航班,才能在出现意外时调剂过来,才能比别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说到底民航的竞争,最根本的就是供给旅客广义上服务的竞争。我们除了几大航空公司,还有一些小的航空公司。无论是采用联合的手段,还是在一些线路上实行互补式的共营,这些小鸟都无法提供这种优质的服务。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对待这些小鸟?现有市场规模下,目前蛋糕就这么大,而每只鸟都要吃饭,这其中既有部门利益,也有地方政府的利益。虽然上级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但小鸟们为了生存,必然采取降价这一最具杀伤力的杀手锏来竞争客源,并从而引起了管理的混乱。民航主管部门管理起来可谓按下葫芦,浮起瓢;处罚了这个,那个又冒出来,最后造成从众性大面积犯错,形成管理学上的处罚悖论。对于小鸟来说,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也是数次民航票价打折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整体上我国的民航工业很大,但由于分割成了许多家大小不一的公司,形不成整体的合力和规模效应。在小公司的市场纪录中,短期行为严重,不注重整体利益,客观上削弱了我国民航整体的竞争力;另外,现有的航空公司都为国家或地方政府所有,在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如何激励管理者为公司甚至为全行业的利益而放弃短期的行为,值得我们思考。那么我们是否应当鼓励其在自然条件下,充分竞争,最后兼并、重组,最终发展壮大呢?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上述想法是可行的,也符合理想主义的色彩。但目前我们没有这样的时间,也没有这样的地点。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任何行业想置身世外是不可能的。全世界配置资源,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是未来的潮流。我国已加入WTO,虽然我国航空市场还没有全面开放,但留下的缓存时间已不多。我们没有时机让小鸟自然长成为老鹰,必须科学地帮助其成长、合并。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尽可能在狼来的时候,自己长的足够大;另一方面,加强监管,鼓励竞争。以此来促进合并,真正体现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不然在目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任由大家”分着吃”,只会使民航全行业在低层次上徘徊,难有大的发展。实践证明,光有保护的行业是发展不起来的。
《三》有人认为:我国国情特别。〈1〉整体上航班上座率低。票价低了,不利于尽快收回投资,甚至于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2〉新买的飞机,扩建的机场等,投入的资金远未收回,和国外几十年已收回成本的航空公司不是同等条件下的竞争。〈3〉管理制度和模式上的差异。
这些理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已经加入WTO,必须按照市场经济下既有的规则办事。开放民航市场后,无情的竞争是不会理解你这些理由,这些理由也不能成为我们的保护伞。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应当置于全社会的大环境里考虑,应当与全社会总资产的增长趋向保持一致,不能以一部分消费者的资产来弥补国有资产。
票价高了,乘客减少,这是价格杠杆的自然体现。不能光想到想到我们的飞机价格与国外一致,就要求我们票价也应向国外看齐。中国人口众多,先富起来的中产阶层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理应有比国外高的多的上座率,但目前我们做不到。为什么?这只能说明我们做得不够,而不应再怨天尤人。国外航空巨头都觊觎的市场,虎视眈眈,以求一搏,可我们自己却为何一味埋怨市场的不如人意?
管理上的原因,需要通过改革,学习人家的管理方法来解决。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这才是强者的思维。竞争本身就促进了这些原因的解决。如果因此而抑制竞争,那就是本末倒置。应当认真坐下来,思考现有的问题和漏洞,想出改进办法,改革机制;而不是守着现有的机制去要求高价票。有的航线客源不够,为什么还要添置飞机,扩建机场?这种决策上的失误,难道不应该承担责任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亏损是必然的,是市场的回应,怎么能由消费者来承担?改革决策制度,审思决策过程,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决策机制是必需的。
鼓励竞争,短期内可能会使民航亏损加剧,但也会加大内部压力,恶化局部环境,促使尽快的分化、重组,改革机制。从行业的长远利益来看,是利大于弊。我们的家电行业已为此做出了榜样。即使倒闭几家公司,被别人收购,从整体意义上讲也不是什么坏事。这不是感情问题,而是市场规律。温室里长不出健壮的花朵。关键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这个魄力。已经入世,容不得我们太多的时间犹豫。不是我们不应该扶植,而是在现在情况下,继续鼓励竞争比一味的保护要好,因为我们的航空市场远没有达到过度竞争的阶段。
8. 应用经济学中为什么航空公司能接受如此低廉的票价
这个是薄利多销吧,另外航空公司出售的低折扣的客票都是有一定的数量限制的,比如你会发现时间离航班起飞日期越近,机票越贵,或者某趟航班临近起飞日期,但是销售出的机票很少,可能会选择临时把价格都降低,只是为了避免更多的损失。还有的特价机票你会看到是出现在一些代理网站的,他们跟航空公司有协议,可以有更低廉一点的协议价格出售给旅客,这样航空公司多了销售途径,当然能卖出更多的机票了。
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983经济学基础难吗
1、不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不是全部由本学校自己出题。
2、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和数学三是全国统考。
3、专业课如983经济学基础;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431金融学综合等由本学校自己出题。
10. 经济学问题
想强调的是,300元一张仅仅是针对那没有坐满的10个座位的价格,就回是说飞机上其他的座位票价还答是高于500元的。问题是你以高于500元的价格卖票却还有10张票没人要,你要愿意是以300元卖这10张票,没错,在这10个位置上你的确会亏损(500-300)*10=2000元,但是如果你不愿意以300元卖这10张票,你就会亏损500*10=5000元,你是愿意亏损2000元呢还是5000元呢?
但是上面的分析的一个缺陷,就是增加乘客是需要成本的,在飞机上你要提供他食物和服务,还有因为多了人的缘故飞机需要更多的燃油等等。但是如你引文所分析,这个成本非常小。假设增加一个乘客的成本为10元,那么上面对于满载的计算就要被修正:(500+10-300)*10=2100。还是那个问题,你是愿意亏损2100元呢还是5000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