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肖申克的救赎经济法角度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经济法角度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2-24 13:12:02

①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

自由。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还包括精神上的自由。安迪为狱友们争取来了冰镇啤酒,自己却不喝,只是躺在屋顶上沉思微笑。有人认为这段是安迪在自我实现,自我满足,说得好像安迪在精神自慰,我认为这段表达的是安迪渴望精神的自由,虽然他是犯人,他有许多行动上的限制,但是他拒绝心灵上的被监禁,他寻求一切可以释放自己心灵的机会。当安迪不顾一切在监狱的喇叭里放《Le Nozze di Figaro》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叫人感动地静立当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沐浴着我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尤其是瑞德看安迪的信和最后的叙述,那最后的排比,实在是太棒了,那么自然平实,却又那样的鼓舞人心,突然,我感到拥有自由是多么美好而幸福的事,我甚至不需要其他,只要给我一个背包,一张单程车票,一个人踏上那未知的前途。我们是如此幸福,因为我们能自己行走,自己抉择,自由的呼吸,自由的歌唱,自由的自由着。这样的我们是不应该烦恼的,因为拥有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自由,路就在脚下,无论平坦还是崎岖,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向生活的目标前进。

最后,就是友谊。影片中没有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有的就是监狱中男人的友谊。安迪和瑞德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想这也预示着这部电影并不比其他的好莱坞电影以悲剧结束,而是以安迪和瑞德两个人在外面世界的重遇而结束。
影片的结尾:湛蓝的天空下是蔚蓝的广阔的大海,沙滩边是一条小船,两个老朋友终于在阳光明媚的海滨相逢,彼此都很愉悦地相互微笑着„„
当我们在绝望的谷底,上帝在哪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一个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周围的环境而活还是为了自己而活。

②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人教0801班周祥
学号:08429144
国庆假期,利用晚间的时间,认认真真把《肖申克的救赎》看了一遍。这部拍摄在十几年前的美国电影给我的感受远远的超过了我的预期,在影片在外,我感受的更丰富,也更能明白许多非直观性的电影内容。尤其重要的是,慢慢的,我也开始学着去懂得“希望与生活”这一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融洽在一起的这组关系。
乍看影片,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我认为这只是一场悲剧,一次冤案,一次花费了一生的代价,用去了未来无数可能的机会的莫须有的“救赎”。当看到那个知晓真相的年轻罪犯出现,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实际,联想到瑞德说的整个监狱除了他之外都是无罪的类似于玩笑话的时候,我想这实在是一场开的有点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代价最大的一次“救赎”——用时间,用着可能创造无数未知的未来的时间去救赎,去赎罪。无论是从影片本身,还是以我个人的阅历,用尽自由与未来为代价,我想,我是承担不起的。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银行家,到一个完全没有自由的囚犯,开始我猜想或许是瑞德说的体制问题,他被诬陷为杀妻,被判处无期。一个前途无限的身份,转眼到了暗无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与瑞德的也是不谋而合的——他一定会是最难承受监狱第一晚的那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看上去体质弱些,更主要的是因为身份的变化太大。然而,瑞德输了,我也输了,输的很彻底。他不仅不是最初的那个,而且似乎他反而成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个,也是最有希望的那一个。起初,我是很难知晓他的希望,他的精神来自何方的,直到影片逐渐进行,直到结局慢慢到来。
十年,二十年,以我现在的年龄也仅仅是经历过如此而已,而其中,我自认为我遭受的有很多。可是影片只给了一个红章,一个瑞德申请假释驳回的红章。不知道来自何方的勇气,不知道从哪里到来的希望:刻棋子,教“学生”,办图书馆,帮忙洗黑钱,甚至是用二十年的时间坚持挖出了一条瑞德认为需要六百年时间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压力”,“时间”,这是安迪认为坚持挖的最关键的东西,他也确实如此过。这在影片临近结尾时通过瑞德点出的生存根本,这影响着同一间房内瑞德与布克斯不同归宿的关键,这被安迪说成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的哲理成为了表面的点睛处。
在这部时长达二个小时的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当然不止几个,而是特别丰富的。而最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不过主要是安迪,瑞德,与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标,理想来讲,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却也都给了我很深的感悟与触动。
很多的时候,我是不怎么爱看电影的,因为我觉得电影让人不像人了。几十年的光阴,在电影里,只是两个多小时而已,每一个十年只是换来了一个红章。我其实是害怕这种生活的。而也正是这两个小时,这些略微的苦难让我都不怎么愿意坚持下去,何况安迪他们面对的是真实的二十年。没有自由,掩盖着希望,前方仿佛没有多少的盼头,我很难想象这种比贫穷,挫折更深沉的东西。
典狱长对安迪说,读《圣经》能获得救赎,信上帝能获得庇护。然而罪人还是罪人,不是罪人也成了罪人。安迪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若一定要说他多么伟大,一定要辩称上帝多么万能,倒不如去实实在在感谢一个人,感谢一个真实的上帝——瑞德。如若不是这个运输车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带来的那把小锤子,或许故事是需要改写的。正如结尾处安迪迎着闪电用石头砸出那个洞,锤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里砸出了这么一个洞,一个关于希望的洞罢了。
看完全集,我才开始懂得二十年并不一定是安迪需要在监狱里呆着的时间。以他向州议会申请图书馆资金的毅力,若是他用来辩解自己,或者说用来说明自己的无罪,他一定也能成功。但是没有,他没有这么做。一切的一切,在影片的最后才慢慢的开始明了:他是为了对妻子赎罪,一次他认为需要的,一场用尽他的青春与未来的对爱的救赎。
在影片中,真正扮演典狱长的不是那个洗黑钱的典狱长,也不是海利。而是在安迪自己的心中,在巴克斯顿的那颗橡树下面。仅在开篇的时候惊鸿一现的安迪的妻子,其实才是安迪失去自由的真正法官,才是安迪救赎的对象,也才是二十年青春与未来挽救的真正之所在。他救的是一份迟来的爱,赎的是一世难以再来的情。二十年后,当安迪认为他会结束这种一定空间救赎的时候,他还是要嘱托他的朋友——瑞德,去当年他与妻子欢乐的故地看看。也或许,瑞德在那里才获得的自由才是本应该属于安迪自己要获得的自由。
全集看完,不免有着一些遗憾。尽管安迪一直在救赎,但是最后关头他毕竟还是逃避了。他自己没有勇气守着橡树,没有勇气在当年的家呆着,带着因为二十年的逝去而留下的白发,他也只是选择了去到那个没有“回忆”的太平洋海边。或许有人会说他还是嘱托了瑞德去了啊,但是毕竟不是他本人啊。瑞德其实在影片中更多的是扮演了安迪的心,安迪的灵魂。最终的救赎也是通过他,通过最后瑞德与安迪的见面才完成的。但是现实呢?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灵魂与肉体分离,做到在心灵深处可以有人代替自己的又能够有几个人呢?
在观看影评的时候我才发现,最后安迪与瑞德的相会是制片人加上去的,而不是小说原著中就有的。而恰恰是这加上去的神来之笔,为这部影片加上了太多的光环与永恒的魅力。
人的一辈子,遭遇“海利”,遭遇“典狱长”肯定是会有的。但是这种来自自己的心底,来自灵魂,来自爱的救赎又会有多少呢?从这个角度能讲,其实安迪是幸福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一部美国电影能引起这么多非美国这个国家,这个种族的人群的共鸣的原因之一吧。毕竟,有了情,人都是相通的......
也可能,每个人的一生,只是像安迪所喜欢的石头一样:每一颗都不尽相同,每一颗又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魅力,都是它自己。安迪救赎的不仅是二十年,而其实应该是一种心灵,一种灵魂,一种很难言明却又实实在在的永恒。压力与时间,给安迪的不仅不是枷锁,很大程度上,它们其实正是给了他一种不朽与辉煌。
原本,我是认为生命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没有什么会成为谁的唯一与永恒。但是我错了,我错了太离谱,也错的太天真。太多的事情,哪怕是用尽我们的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做好期间的一件。就像每一份感情......
电影的最后,当两个在囹圄之中呆了几十年的人拥抱到了一起,当他们还需要去思考“自由”的时候,这个时间点不知道我们是该为他们庆幸还是悲哀......
不管这电影还有什么伟大之处,也不管多少的影评家会如何从所谓的专家的角度如何去品评,我只想说,在这个时刻,我是愿意奉上一束玫瑰的,给安迪,给安迪的妻子,给有爱,能爱与被爱着的一切生命。用对待上帝的虔诚为他们由衷的喝彩。
有爱,有一切!
有爱,人人都是上帝!

③ 就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写一篇法治思维分析并写出观后感

由恐怖悬疑大师斯蒂芬·金写就的剧本制作而成,它在1994年的奥斯卡上独得七项提名,虽然在充斥的经典影片的1994年它输给了《阿甘正传》,但毫无疑问,在无数部从好莱坞流水线上下来的商业电影里,它脱颖而出,将自己的名字永久地镌刻在了很多人心中.
故事从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误判为杀人犯入狱开始.在昏昏欲睡的六月下午,我听到低沉的配音出现.把你们的信仰交给上帝,把你们的身体交给我.典狱长在监狱里说了这样一句话,接着我抬起了头.鲨堡,监狱的名字,里面生活着数以千计的罪犯以及鲨鱼般凶悍的狱官.安迪在夹缝中求生.他唯一的朋友是监狱里无所不能的黑人囚犯,雷德.
被压迫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安迪利用自己的理财天赋赢得了监狱长官的信任的那一天.他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因此被允许——我想我不会忘记那一幕,几个囚犯穿着脏的衣服对着风说说笑笑,他们的表情充满了幸福,好像那一刻被握在他们手中的不是玻璃瓶子,是自由.
安迪凭着典狱长的优待在监狱里生活的越来越好.我几乎以为他将在那里终老此生,可是监狱的残酷消耗了他的青春和精力,却没有泯灭他的希望.最终,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凿开泥墙,借着雷声砸破水管,带着总狱长贪污的证据和财富掏出了鲨堡.而那一年距他被冤入狱,已经足足十五年.
最后没有忘记他的朋友,雷德出狱后,带着安迪留给他的钱到了海边.两个朋友又相聚了.他们为之奋斗了很久的家园,终于没有再禁锢他们的灵魂.
我这样一个不那么喜欢电影的人,终于被他感动了.因为他的隐忍,因为他的矢志不渝,因为他十五年周密的计划,还有他从来没有忘记过的,外面的世界.
也许这部电影里有或多或少的不现实,安迪的计划太过周密,他的坚持太过艰辛和持久,最后的结局,有那么一点完美的不真实.可是它散发出来的人性的光芒已经掩盖掉了这些瑕疵.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是信仰吧——《肖申克的救赎》让我知道原来信仰足以改变人生,安迪是个相当不善于言表的人,以至于被误判的时候他甚至没有为自己辩解.他活在背叛,黑暗的世界里,身陷囹圄.这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轻易让人绝望,我不知道安迪有没有失去过对生命的期待,我只是知道,他可以坚持那么久,唯有一句话能够解释,这是电影里的另一句经典对白——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是的,就算有铁索和鸟笼让它的翅膀暂时夭折,可是只要它还活着,只要它还想飞,它就会不顾一切破笼而出,那是在泥沼里长久的蛰伏之后的浴火重生.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的吧,就算我们活在安逸当中,不需要用十五年来交换自由,但是人类生活战争里,随时都会死亡.那最可怕的不是凌厉的刀枪子弹,是一个人的战争,它们会让我们沮丧,甚至是绝望.当四下无人的时候,没有了信仰,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支撑我们前进,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为之不断奋斗,就像安迪那样
看完那部电影之后很久,我都在想,如果能够像安迪热爱自由一样热爱一样东西,那么没有什么会阻挡我吧.因为当我看到安迪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站在旷野里张开双手仰天长啸,好像在拥抱自由.那种感觉,很美,好像一直可以延续到永恒.

④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要1000字左右啊...

该片我是在看过越狱之后才看到的,一直都没找到好的机会来静下来看,曾听说该片乃男人必看之50部电影之一,看过之后,不然。其实应该是人生必看的50部电影之一!
观影过程中无不惊叹导演,编剧的才华,每个细小物件无不透出导演缜密的心思,圣经,小钉锤,老布的乌鸦,丽塔·海华丝的海报,监狱长办公室悬挂的圣经等等。瑞德的旁白更是使得该片增色不少,每一句都发人深思。更有人说安迪不是人了,他所具有的冷静,智慧,坚持,才华,勇气已经超出了一个完人所该具有的,有云:人无完人,安迪真不是一个人了么,按我看来,他真不是人,他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信念的代名词。
电影的梗概我不再多说,谈谈我留意到的几个细节。
“另类”的安迪。入狱后的第一个晚上,那个被狱警打死的胖子,第二天早上别人都在谈论谁输谁赢的时候,安迪很另类的在询问那个人的名字,其实他与其他人不同,正如之后他所说的“我是无辜的”,瑞德也跟着开玩笑的说“在这的人都是无辜的”,其实最后安迪知道也知道了他自己是无辜的。他是个“另类”,至少在肖申克监狱里面。
老布和他的乌鸦。其实我觉得这是导演很着重想表达的地方,老布和安迪不同,可以说是截然相反,老布在监狱里四十多年了,可以说他已经完全属于了肖申克,甚至在同意他出狱之前,他还把刀架在狱友的颈上,其实就我看来,释放老布对于他而言是一件残酷的事,就正如老布释放他的乌鸦一样,即使电影没有说到我们也可以想见,那只乌鸦是活不久的!而老布在暂住的旅店里自杀了,其实看到这里真的不会难过,看到老不得留言了么,老布到此一游,真的这是解脱,是种能让老布逃离的方法,看到这应该感到欣慰,老布释然了。
丽塔·海华丝的海报。这张我们一直看见,一直遮住了真相的东西。
末日审判。挂在狱长保险箱上的那幅画叫做末日审判,多讽刺的名字啊,最后狱长正是由于这里面的东西得到了真正的“末日审判”。
《费加罗的婚礼》。感动于每个人都在专注聆听的神情,音乐穿透了监狱的高墙,那是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
唯美的镜头。也许很多人对于片尾那个海边唯美的镜头记忆犹新,那个镜头本来是剪辑掉得,但是由于种种努力留了下来,导演也许不想落入大团圆结局的俗套,但是我确信没了这个镜头的话,很多人都会黯然神伤,至少会感到失落,不论是什么原因我很感谢能留下来这个画面。
...
信念!
这个词没有出现在影片里的任何一句话里面,但是观影过程中我置身其中一直就被这样一股子力量所震撼着。面对同性恋“三姐妹”的百般纠缠,面对监狱里的非人待遇他不屈隐忍着;为获得狱友的友谊,博得狱警和狱长的信任,他不断坚持着;修建监狱图书馆,帮助狱友们通过成人考试,他不懈努力着...
被戏称为600年才能挖通的地道,他只用了不到20年,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爬过肮脏的下水道,他终于逃出去了,他知道自己是无辜的,他的信念使他充满希望,是盏不灭的灯,一直照耀着他。
在这个信仰匮乏的年代,也许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崇拜什么,随着年纪渐长,我们的信仰也越来越少,甚至失去信仰,不过《肖申克的救赎》却给我带来了一种信仰的力量!

⑤ 看完《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

《肖申克》是一部很好的中篇小说,或者说电影忠实的反应了小说的绝大部分内容。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电影的情节是一种很美好的事。当然我都知道,有一些鸟是笼子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羽翼太光辉了。

在小说中,安迪.杜佛尼最后逃出监狱,在墨西哥靠近太平洋的一个小镇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但是这不是安迪第一次出现在斯蒂芬的小说中,在他的另外一片中篇《夏日沉沦》中描写了一个逃亡到美国的老纳粹与一个发现他秘密的孩子托德的故事中也出现了安迪.杜佛尼。

老纳粹杜山德曾经提起:“我是在战后用其他假名买的股票,透过缅因州一家银行买的,而那个帮我买股票的银行家在我买股票一年后,居然因为杀妻而坐牢……有时候,人生的境遇真是奇怪,不是吗,小鬼?”

“我买了几张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几张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还有露华浓的一百五十股,都是那银行家替我选的,我还记得他的名字叫杜佛尼,因为跟我的名字有点接近。显然他杀妻的本事远不及他选股的眼光,小鬼。这种犯罪的冲动只证明了所有人都只不过是识字的笨驴。”

好吧,我们和肖申克的安迪说再见吧。他最后在墨西哥平静的死在床上。那是一个距墨西哥三十七号公路和仆拉雅阿苏约二十英里,距太平洋边的阿卡波哥约一百英里的小镇,叫做齐华坦尼荷。

你们知道墨西哥人怎么形容太平洋吗? 墨西哥人说太平洋是没有记忆的,所以安迪要到那儿去度他的余生。在一个没有记忆、温暖的地方。🐞🐞

⑥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角度

心灵的救赎——浅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心理现象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心理影视巨作,看完这部电影,我们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在我们感慨主人公安迪·杜弗雷惊人意志的同时,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部影片中心理细节。

影片一开始,当检察官在陈述自己的分析推理时,就提到了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心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安迪的犯罪动机当然就是不满于他妻子与情夫之间的关系。

紧接着,检察官分析中有一个证据性的细节:枪的一个弹匣只能装六颗子弹而受害者各中四枪,因此罪犯中间还停下来装子弹,以便再次开枪。这个过程中,如果是出于一时冲动。罪犯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停下自己的行为。于是,检察官据此判断这是一次复仇行为,这个推理充分运用了与犯罪动机有关的心理学知识。

当安迪被判终身监禁送到肖申克监狱时,那里的罪犯有个习惯就是喜欢逗新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监狱里的人也希望找到自己的自尊,他们在监狱里受到狱警们的压制和管束,在新人来的时候,他们就想欺负别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也许是因为监狱里的生活太无聊,又或许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样,“性”是人的本能,所以在肖申克监狱里也会存在同性恋者——“姐妹花”。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指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监狱里的同性恋是境遇型同性恋,这种同性恋是因为环境或者遭遇而后天形成的。比如一个人总是呆在男女比例失调的环境里面,身边总是同性,总是承受来自同性的刺激,就容易变成境遇型同性恋。“姐妹花”的同性恋关系不仅满足了他们的欲望,还让他们在监狱里结成一派,互相有了依靠,所以他们敢肆意妄为,遇到看不顺眼的人就暴打一顿,借以发泄。

在重修工厂屋顶时,安迪听到狱警们讨论缴税问题,便主动上前帮助看守长哈德利逃税,这一次冒险的经历让他差点丢掉性命,但最终却为狱友赢得每人3瓶啤酒的奖励,也许像瑞德说的那样,安迪这样做只是为了找到做人的感觉,哪怕只是一小会儿,而且这次和狱警打交道也让安迪赢得了友谊,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让一直以来总是被欺负的他终于得到了一些心灵上的补偿。这是第一次看安迪的脸上露出笑容,毕竟,自由总是最快乐的,同时也代表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个人都有这种需要,使自己有重要感。同时啤酒也让工友们感觉到就像在给自己家的的屋子重修屋顶一样,他们喝啤酒的时候,觉得自尊得到了满足,感觉到了自由。

影片最精彩的片段是安迪在狱警办公室放“费加罗的婚礼”。这次,我们看见他脸上的微笑是一种带有胜利感的微笑。他利用自己在狱警中的价值以及以此得到的信任再次给他的朋友带来了自由的感觉——哪怕只是一刹那。音乐让监狱里的人感觉到围墙都消失了,他们在监狱里整天面对的都是狱警们训斥的声音,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享受过这样美妙的音乐了,这突如其来的乐曲让他们忘了自己的处境,感受到了瞬间的轻松和自由。

以上都是影片中出现的一些折射出心理学知识的细节。然而,影片中最重要的心理学看点之一是:制度化——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

老布鲁克斯假释通过时,他竟然想要通过伤害其他囚犯,从而使自己被继续留在监狱里。因为在监狱里他看管图书馆,是一个有知识的体面人,而到外面之后他什么也不是。可怜的布鲁克斯在获得自由之后终日惶惶不安,经常在噩梦中惊醒,最后不得不选择上吊了却残生。获得假释后的瑞德同样发现:40年来每次上厕所都要请示。他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永远无法适应监狱高墙之外的生活,每天只想着破坏假释条例,让周围的人再把他送回监狱去,只有在那个熟悉的地方,他才不必惶惶不可终日。

我们感到非常奇怪:自由难道不是每个人的理想吗?为什么会有人逃避这种自由呢?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了一点——人类具有逃避自由的倾向。因为他认为,人类要想逃避孤独,就必然要放弃自我,逃避心灵的自由;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追求自由,那么就必然会陷入孤苦伶仃的无援境地。相对于孤独的景况,大部分人都更倾向于选择逃避自由。因此人们需要秩序,需要法规,在这些条条框框的约束下,人们会获得起码的安全感,按部就班地活下去。

在监狱里已经被“制度化”了的布鲁克斯完全无法适应外面世界的自由生活,因为对规则的服从已经内化成他心理的权威,变成了一种生命的秩序,一旦失去它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所以,他宁可选择死亡,也无法忍受这种“自由”。就像瑞德说的那样,“这些围墙很有趣的,开始你恨他们,接着你适应了他们,日子久了,你开始依赖它们。”

监狱里的制度化可谓一种悲哀,然而安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却没有改变他坚定的信念,这也是影片的第二个心理学看点。着名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曾经提出这样的理论:“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也就是说,在一个人极端痛苦无助的时候,他依然可以自行决定他的人生态度。

安迪·杜弗雷用了20年的时间挖了那条在瑞德看来600年也不可能挖好的隧道。

我们的意志总是一点一点地被各种事实消磨殆尽,我们的理想最后也会被自己所抛弃或者忘记,然后我们会像肖申克监狱里的犯人们一样,懒散地接受命运给予我们的各种安排。这就是生活——大多数人的生活。但是安迪.杜弗雷,他并没有沿着这条绝大多数人都在走的路走下去,他从一开始就是个异类,在现实面前他选择了沉默,但这并不表示妥协,他看似弱不禁风。他坚强地接受着监狱里的种种现实:变成犯人的事实,心里的落差,被变态的同性恋不停的骚扰和殴打,身上常有的新伤……这就是他的生活,他默默地全盘接受,不说一句抗议的话,连其他的犯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在这种常人无法忍受的现实面前,他还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其实,从一开始,在获取图书馆经费问题上,我们已然看到了安迪的执着和乐观。他为了监狱的图书馆,一次次的给州长写信,他不知道写了多少封信,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这份执着和毅力,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瑞德曾经警告安迪说“希望是很危险的东西,希望让人疯狂”。安迪并没有反驳,但也没有放弃自己心里的坚定决心,他坚信他能够离开那里,他没有放弃过努力。并在最后给瑞德的信里写道:“有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从不会逝去!”两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我们了解到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不仅拯救了他自己,也在精神上拯救了他的狱友瑞德。

这部电影,用普通人也普通的情节展示了一个伟大人物的伟大内心世界,也告诉生活中的每个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气和坚强才是最大的救赎。

⑦ 肖申克的救赎的影评(从法律的角度)

越狱的电影故事很多,且大多情节曲折,很吊人胃口,与之相反,《肖申克的救赎》却在平缓的情节和低沉的旁白中,精彩的诠释了一个道理,即对生的向往是忍受苦难的重要精神支柱,主人公杜福雷始终信仰法律,并且成功的运用了法律武器,惩罚了那可恶的典狱长诺顿。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该片进行解读,我选择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解读,因为可以发现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从程序法的角度来看,杜福雷这个年轻有为的银行副总裁谋杀妻子的罪名是完全成立的,因为,案发现场留下的证据完全可以认定他就是凶手,所以,当他被送进肖申克监狱时,不像别人那么恐慌,哭闹,他冷静的接受了这一切,从他后面对狱友海德瑞的表述来看,一方面是出于对妻子死亡的一种忏悔,因为妻子的出轨他自己也有一定的原因,他想寻求一种灵魂的救赎;而另一方面,他深知法律的冰冷与无情,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他无力改变终身监禁这残酷的现实。显然,这与我国的佘祥林悲剧存在本质的区别,因为佘案的错误在于程序违法,一旦程序违法,皮之不存毛将覆焉?只有保证程序正义才有可能实现实体正义,当然,后者不是前者的必然结果,可法律就是如此,立法者在设立法律时主要是将其作为裁判规范而不是行为规范来考虑的。这一如辛普森杀妻案一样,法官能做的就是严格遵守法律,证据不足就只能疑罪从无,由于世间事物的复杂性,不排除冤枉或者放纵,但,这就是法律。
当新来的狱友无意中说出杜福雷妻子的凶手另有其人时,杜福雷充满了希望,实际上,这是杜福雷信仰法律的结果,在他的心目中,法律依然能给他带来正义,认为这可以让自己重新翻盘,实现自由。但自私的典狱长诺顿为了一己自私使哈德利却指将关键证人枪杀了,以此永远控制杜福雷为其洗黑钱,典狱长的权力残忍地掐灭了杜福雷向往自由的火花。在强暴的权力面前再谈什么权利和自由,却显得多么不合时宜。其实杜福雷杀死诺顿的机会很多,他完全可以将其杀死,但他却没有选择这么做,他清楚的知道由此将付出的代价,而是理性的选择了收集证据,寄希望法律公正的裁判,这看是平淡的举动,却表现出人类的进步之处,与野蛮社会相比,没有将报复交给私权而是理性的交给公权,由国家来裁判。
监狱,作为人类发泄的场所,充斥着罪恶与黑暗。新来的杜福雷经常遭到同性恋犯人侵犯的性侵犯,甚至被暴打,杜福雷一如既往的沉默,然而始终没有屈服,他求生的希望如监狱高墙之上的探照灯始终明亮,他梦想着外面自由的生活。这与海德瑞以及年迈的布鲁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布鲁斯被告知假释出狱,却想以伤害狱友的方式继续留在监狱,因为他们已经完成被制度化了,即使布鲁斯最后出狱了,也努力着尝试融入社会,但他无法适应,最终选择的自杀。这也是被某些刑法学家所诟病的封闭式的监禁制度,使犯人完全与社会隔离,造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将犯人绳之以法实现特殊预防之后,怎样使犯人能真正融入社会是个极其重要却又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在西方国家,假释后的犯人经常想法设法违法假释条例又被送进监狱,因为在这里吃喝不愁;而在中国,释放后的犯人却成了第二次犯罪的重要群体,而且,监狱的交叉感染使这些人具备了更强的犯罪能力,狱友之间的特殊感情使他们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种种迹象表明,对犯罪人的改造,现实与理想还相差很远。因此,怎样在特殊预防的实现与犯罪人的合理改造并对社会有用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⑧ 求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00字左右就行

周末看了一部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讲的是一位因冤案入狱的年轻银行家在牢中如何追寻自由的故事。
不同的人看同样的影片可能都有不同的感受。对于目前无力改变现状的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最深的感受就是:才华、毅力两样,是任何人在任何境况下得到自由的最佳通途。
片中的年轻银行家,凭着对银行财务知识的精通,在狱中,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生命的安全、些许的自由,更为狱友争取到了物质、精神上的利益。也正因为对财务的精通,也使得男主角最后彻底击败残暴、阴险的狱长,并且使自己获得物质上的自由。
另一方面,看看那六年每周不懈的申请信、n年每周两封的申请信、用那“600年也挖不出隧道”的石斧日日不懈掘出的隧道、雷电声中用石块砸破的下水管道、边呕吐边匍匐爬过的500吗长的的恶臭的下水道……这一切无不深深刻画一个词:毅力。
任何一个人,想要最后获得蓝天白云下的自由,一定一定要具备这两样的--过人的才华、坚韧的毅力。
我也终于悟出为什么我目前还在郁闷的原因:
第一:没有拿得出手的才华
小时候很喜欢画画,但长大后专心读圣贤书,高考,画笔再也没有提起过。
大学时学医,但是学医的日子被我用来学吉他、读闲书。工作之后,吉他没有时间去练,自然荒废。
一直以来,也断断续续、打渔晒网地练习过书法、篆刻、素描、漫画、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园艺……等等感兴趣的事,可是,无论哪个,都是典型地浅尝辄止,中途放弃的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说起来,最后都是没能坚持。
所以,我基本上就是那种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拿不出手来的人。

阅读全文

与肖申克的救赎经济法角度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