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居民消费水平的协整关系
引言
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用于衡量一国总收入的一种整体经济指标,经济扩张时期,居民收入稳定,GDP也高,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多,消费水平较高;反之,经济收缩时,收入下降,GDP也低,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少,消费水平随之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的GDP不断增长的同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本文将从协整角度出发,探讨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协整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恩格尔·格兰杰(Engle—Grange)提出的,后来被众多计量经济学家所发展成为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协整理论认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从经济理论理解,说明这些经济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认识经济变量这种长期均衡关系,对于掌握经济规律、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协整理论克服了传统经济计量模型依靠差分后的数据来满足平稳性导致长期变化趋势信息丧失的弊端,使模型同时综合了系统的短期动态波动和长期稳定均衡,为经济分析和预测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协整理论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兴趣,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建模。协整理论在中国经济领域的应用具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入与消费的协整分析,商品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协整关系研究,利率与汇率的协整分析,货币需求函数的协整分析等等。
协整的出现是对传统线性回归的一个挑战,它在消费函数中的应用标志着消费函数进入一个新阶段。本文使用协整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尽管收入—消费两个时间序列具有随机性趋势项,但二者是否具有共同的趋势,从而保持着长期的均衡关系?这里的均衡是统计意义上的均衡,而不是经济学中的均衡,它表明收入消费存在某些长期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在短期内会被破坏,但偏离长期关系的偏差是平稳的。这正是本文分析收入—消费内在关系的核心。
一、研究综述
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与刻画消费函数,形成了常见的5种基本的消费函数:
⒈S.Kuznets的长期消费函数C=kY。
⒉A。Smithies的基本于绝对收入水平的短期消费函数C=a+bY+δt。其中加入了解定性趋势项。若以时间t为参数,根据横截面数据可得线性消费函数。于是以t为指标,得到一个消费函数族。其意义在于在不同的时间点,消费与收入具有不同的线性关系。
⒊J。S。Duessenberry的基础于相对收入水平的短期消费函数。
⒋Modigliani的终身收入消费函数,在收入之外引入了储蓄存量W的概念。
⒌以随机过程语言论述的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费函数。
尽管几种理论侧重不同,但都归结于长期看来收入线性地(成比例地)决定消费。但是以上论述都缺乏严格的统计意义上的逻辑论证。80年代以来兴起的协整分析,在方法论上大大前进了一步,从而将收入—消费关系的研究带入新的领域。
山东大学臧旭恒在《中国消费函数分析》—书中综述了中国消费函数的研究,列举了王子渐函数、邹至庄函数、秦朵函数、厉以宁函数、张风波函数和李子奈函数等。这些函数与简单线性消费函数所不同的是,加入消费C和收入Y的滞后变量,即:
Ct=α+β0Yt+β1Yt-1+γCt-1+εt
实际上,都可以用(Yt,Ct)τ的VAR模型加以统一。臧旭恒分1978年以前和1978年以后两个时间段,研究了消费者行为与消费函数,特别提出了分别建立城镇与农村的消费函数的研究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在其论文《消费者行为的统计检验、制度解释和宏观效果分析》中以传统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了1981年到1994年的城乡居民总量消费函数(年度),1981~1994年度城市居民消费函数和1978~1994年度农村居民消费函数。3个函数均采用了李子奈1992年提出的前瞻性消费函数的形式:
Ct=α+β0YtγCt-1+εt
张平在函数中使用了可支配收入作为解释变量,并在中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空缺可支配收入的条件下提出了变通的方法。在消费—收入行为的制度解释中,张平分别分析了1979年以前、1979~1988年和90年代的制度特征,以此来解释消费行为不同类型的理性。
赵子奇在《统计研究》发表了《当代经济计量学中的协整理论》,综述了协整的概念与检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天津市消费—收入关系研究。他采用了1950年到1990年共41期实际生活费收入与实际食物支出的数据,建立了二者之间的协整关系。
目前,经济研究中对于宏观消费理论的关系,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随着人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建国后长期存在的供给决定型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消费需求对于宏观经济运行,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与施行,对于政府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无论基于学术意义还是应用意义,对于具有中国特点的宏观消费理论的研究都越来越重要。
二、实证分析与结果
⒈数据处理
用于分析的数据全部来自《上海市统计年鉴》的相关各期,样本数据为1978~2004年的年度数据。用消费价格指数把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换算成1978年不变价格算的值,然后取各变量的自然对数值以消除其变化趋势。
图1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年鉴》
从图1可见lng、Inc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且变动的方向都较为一致。
⒉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按照协整定义,两变量序列的均为同阶单整序,才考虑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对各变量分别进行ADF和PP检验(本文所有的检验都用Eviews3.1软件完成),检验结果见表1。
⒊变量的协整检验
协整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满足协整的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一次冲击只能使它们短时内偏离均衡位置,在长期中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位置。EngleGranger(1987)两步法通常用于检验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而对于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的检验则不方便。Johansen(1988)和Juselius(1990)提出了一种用向量自回归的检验方法,通常称为Johansen检验,它可用于检验多个变量,同时求出它们之间的若干种协整关系。我们可以对两变量数据进行EG两步法协整检验。由于两变量序列1nC,1nG均为二阶单整,具有相同的整形阶数,故可以考虑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因Δ1nC~I⑴,ΔInG~I⑴,故协整回归模型为:
ΔLNC=α+βΔLNG+ε
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各参数得方程:
ΔLNC=0.056870+0.505647ΔLNG+ε
(4.5622)(3.033)
R2=0.285702F=9.199463DW=1.568611
我们对残差序列ε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得检验统计量值———3.160514,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的临界值———2.9969,因此可认为估计残差序列ε为平稳序列,表明序列LNC和LNG具有协整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上海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有长期的稳定关系,而且它们之间呈现同向的变动关系。
⒋变量的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Granger(1969)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以解决此类问题。我们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各变量的滞后阶数为2,对各变量的因果关系检验如表2所示。
❷ 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关系(计量经济学
2)以1978—2003年的时间序列研究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时发现,1991年前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Y对可支配收入X的回归关系明显不同。如果不加处理的在整个时间序列区间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会带来结果的偏差。可以考虑以下哪一种方法克服此问题:( )。 A、虚拟变量方法 B、分时段建立模型 C、增加样本容量 D、采用滞后变量的模型 3)计量经济学的核心思路是( b ) A.回归分析 B.建立经济模型 C.最小二乘估计 D.统计推断 4)关于包含虚拟变量的模型,下列哪个描述不准确( c ) A. 模型的解释变量可以仅由虚拟变量构成。 B. 模型的解释变量必须包含定量变量。 C. 模型的解释变量可以包含定性变量与定量变量。 D. 在季度分析模型中不能将四个季度同时作为虚拟变量纳入模型中。 7)回归分析中定义的( b ) A.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B.解释变量为非随机变量,被解释变量为随机变量 C.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都为非随机变量 D.解释变量为随机变量,被解释变量为非随机变量 8)对于滞后模型,解释变量的滞后长度每增加一期,可利用的样本数据就会( b ) A.增加1个 B.减少1个 C.增加2个 D.减少2个 9)若回归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存在较强的一阶正自相关,则估计模型参数应采用( d ) A.普通最小二乘法 B.加权最小二乘法 C.广义差分法 D.一阶差分法 11)违背了下列哪条性质后最小二乘估计量仍然是BLUE估计量( ) A.线性性 B.一致性 C.有效性 D.无偏性 12)如果误把非线性关系作为线性关系直接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会导致( ) A.误差项均值非零 B.误差序列相关 C.异方差 D.多重共线性 13)常见判别模型好坏的参考标准包括( )(多选) A.节省性 B .数据优质性 C.可识别性 D.理论一致性 14)随机扰动项产生的原因是( abcd )(多选)(A)客观现象的随机性(人的行为、社会环境与自然影响的随机性)(B)模型省略变量(被省略的具有随机性的变量归入随机扰动项)(C)数学模型函数的形式的简化(D)数学模型函数的形式的误定(E)经济数据的来源 问题补充:判断改错 1、标准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表示了解释变量引起被解释变量的相对变化,而对数模型回归参数则表示解释变量引起被解释变量的绝对变化。( f ) 2、如果存在异方差,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是无偏的和无效的。( f ) 3、当R2 =1,F=0;当R2 =0,F=∞。( ) 4、回归分析的结果要通过统计意义检验和计量经济意义检验后方可应用。( t ) 5、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方程Y=β0+β1X1+β2X2+ε中的偏回归系数β2表示X2变化一个单位引起Y的平均变化。( t )抱歉 有些题不会做
❸ 计量经济学有20户家庭的收入与消费资料如下这题怎么解
我国旅游经济的因素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模型回
我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答动
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
公共取向与经济增长分析
三大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
餐饮业区域市场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的再探析
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工资收入差异分析
城镇人均收入与人均通讯消费分析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影响就业人数的因素的计量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分析
影响股价指数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电力产量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汽车产量的多因素分析
私家车拥有量的计量分析
我国汽车需求的因素分析
❹ 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水平、物价因素。这三个怎么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联系到一起
消费函数反映了消费水平与收入的关系
最简单的形式就是 C=a+b*Y,a表示自发消费,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C和Y一般用CPI价格指数平减,消除价格影响。然后用回归估计系数a和b。
❺ 如何利用计量经济学研究城市消费结构与物流需求的关系
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在快速变化,对物流需求已经由单纯量的物流需求向质的物流需求发展。物流需求的变化又制约着消费结构的变化。两者之间是相互制约和发展的。
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决策和生产、销售行为,进而影响物流的规模、流动方向和作用对象。当一种新的需求产生,就会有企业为满足这种需求,调动必要的资源,进行生产和销售。随着消费趋势和消费结构的演变,物流需求也有一定的影响。
❻ 计量经济学 消费品购买力和 居民货币收入哪个是x
X一般是居民来家庭收入
Y是居民源消费支出
居民收入是指居民收入水平是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居民收入水平一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决定消费者购买力水平,收入水平高,则购买力强,反之则弱。
❼ 如何用计量经济学研究居民消费对 GDP 的影响
1、经济学理论分来析,提出可自能存在影响的变量
2、建立模型,模型选择,是线性还是非线性?还是用Log?
3、找数据
4、用计量软件回归分析(回归方法选择,OLS?还是MLE?)
5、检验结果分析
模型参数就是模型中的X、Y,还有残差。我们要分别讨论他们的系数和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