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政治经济学概述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编辑本段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political)一词,源于希腊文的politikos,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oikonomia,原意是家庭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一词是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的。1775年,卢梭为法国《网络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分开来。可知,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理论科学的名称自17世纪就开始得到应用了。
当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时,政治经济学还只限于研究流通领域的个别经济现象,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真正的经济科学。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资产阶级为了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必然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这就产生了以A.斯密和D.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规律的理论科学。所以,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断发展,直接威胁着资产阶级。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阶级更加需要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者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抹煞阶级利益的对立,用各种各样的辩护理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19世纪上半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产生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应用政治经济学剖析资本主义方面作了最初的尝试。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尖锐和无情的批判,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但是,由于他们在理论分析上还不能摆脱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畴的限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不可能找到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途径,只能陷于空想。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标志,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
编辑本段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最初出现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使财富增长以及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例如,斯密的《国富论》就是把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作为研究对象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和财富的比例问题是人们的物质福利问题。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由于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使得它们总是撇开财富的社会形式去研究财富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133409.htm
❷ 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政治在这里的含义是国家的,回社会的,而不是普答遍意义上的政治。威廉 配地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政治经济学之父”。而当代非常有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学当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❸ "政治经济学"是否是专指马克思经济学还是指社会主义国家使用的全部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激进政治经济学把凯恩斯左派或后凯恩斯主义、新制度经济内学、斯拉法主义或容新李嘉图主义、马克思经济学都囊括在内。
狭义的当代西方激进政治经济学专指产生于60年代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自称运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观点批判正统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代之以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潮。这一学派直接继承“老左派”的思想传统,西方大多数经济学文献认为这种激进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并无根本性区别,因此往往称之为“新左派政治经济学”
❹ 作为考研政治里考的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专业考的政治经济学有什么不同
完全是两个体系,思考的方法就不一样,例如做菜的话一个是炸,一个是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适用范围很窄的,也只能在他的那个时代背景说的通,就是马老先生所谓的资产阶级的剥削一类(当然,马克思的哲学还是最厉害的哲学),不能解释很多经济问题,并且该理论很难量化,都是抽象的理解;专业的,正统的经济学大概从凯恩斯一帮人开始研究发展至今,已经相当完善了,体系也分的多,解释问题也很客观的,并且有量化的模型。
你会觉得学经济学比学政经舒服的多~
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我想自学政经,但不晓得马克思主义政经是不是正统的政经!~
政治经济学有很多派别,不能说谁对谁错,但是如果你学这个是打算在中国工作的话,那还是最好看马克思的吧
❻ 智者学派中的激进学者
激进经济学是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主要在美国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流派的理论,也称为激进政治经济学派。该学派提出一些大体上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观点为依据 ,或与之相接近的论点,来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问题。
20世纪50年代后期形成的被称为马克思主义者或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罗、巴兰、保罗·威斯齐以及欧内斯特、阿明、詹姆士·克罗迪、比尔·沃伦等。他们一方面批评“正统经济学派”的一些经济观点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对当代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他们认为:美国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军国主义化,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剥削、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对妇女的性别歧视以及环境问题等都是美国大公司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产物。他们主张以公有制替代私有制,但反对暴力革命;在经济决策上反对集中,在资源配置上既反对市场经济,又反对行政命令手段。
激进经济学派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剩余”说,其方法论主要是从非经济角度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本质和动力。
[编辑本段]【激进经济学派制度分析】
事实上,观点属于这个流派并具有相当影响的,还有一些老一辈经济学家,如巴兰、斯威齐等,人们习惯地把他们称为“老左派”,而把60年代后期出现的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称为“新左派”,这是当前西方“左派经济学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们正式打出“激进”旗号,是1969年在美国成立激进政治经济学联盟。当时,在美国各大城市爆发的黑人抗暴斗争,美国人民反对侵越战争的浪 潮和美国大学中兴起的进步运动,促使美国部分人民的思想趋向革命化。于是,在美国西部以加利福尼亚大学为基地,不少具有激进思想的大学生、研究生和青年教 师等组织起来,成立了这个组织,其宗旨是“研究发展和应用激进政治经济学,作为美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工具”。
最初,他们与黑人斗争和学生运动相结合,采用群众运动的形式,在大学校园或市区广场上宣讲自己的激进观点或散发传单和小册子。不久,他们的作品流传到全国,联盟有些成员成为较有影响的大学教师,编写了教材和论著出版。联盟迄今还定期出版《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季刊和不定期的附刊。到70年 代,联盟有成员2000多人。
联盟成员在政治上批判资本主义,一般都推崇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以人类本性或技术特点为基础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而后者在不断演变之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根本的变化;任何具体存在的“社会-经济环境”又以“社会-经济阶级”的 特殊结构为其特征。
而在过去和现在,几乎所有社会中这种“社会-经济阶级”结构都是极不平等的;为了走向更符合人性的社会秩序,必须对这种环境进行根本改造。因此,激进政治经济学者在政治上将尽力支持被支配阶级所发动的改革运动。
激进派认为对于人的经济行为,不能通过概括普遍性的人的倾向,并在形式上用最优化模式来进行分析,而必须研究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经济活动中,个人、家庭和企业都不是最主要的决策单位,决定经济成果的关键是形成相互冲突关系的人群或阶级所产生的集体力量;不能从基础结构以及各种经济运动趋于均衡的假设出发,制订反映一个社会的经济过程发展的模式,相反,应该在“社会-经济阶级”的相互冲突中考察基础结构的不断变化,并用动态的不均衡模式来探索经济过程发展中的辩证的和矛盾的特点。
[编辑本段]【激进派的共同立场和基本观点】
激进派的共同立场和基本观点实际上反映了激进经济学家对主流派经济学的不满,有人把激进经济学家评论主流派经济学的理论缺陷,概括为五点:
1、对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并用边际生产率、供需模式等方法来分析这个问题,回避了在各阶级间分配收入的基本问题;
2、用消费者爱好来分析资源配置问题,而消费者爱好又被看作已知的或特定的;
3、不注意人们的生活质量问题,只重视在数量上分析每个人如何根据自己的爱好对消费品和闲暇的选择所得到的满足,并不考虑劳动群众的劳动条件如何,生活环境是否恶化,以及集体福利的供应是否充分;
4、重视在经济制度下的边际变动,不注意较大的数量上的变化,更不研究整个经济制度的历史性变动问题;
5、忽视经济与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回避经济中权力分配问题,主流派经济学摒弃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所用的“政治经济学”名称,并自诩采用与政治脱离的较具有“科学性”的“经济学”名称。但激进经济学家坚持把这门经济学科称作“政治经济学”。
激进经济学家认为这门学科应着重研究社会上收入、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不平等的根源,在微观和宏观背景下阶级冲突的机制,当代阶级社会走向危机的趋向,以及一种“社会-经济体系”向另一种“社会-经济体系”的过渡问题。
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联盟成员对具体的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些看法和主张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 和研究工作的深入而有所变动。至今,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经济思想可以说还没有定型,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自联盟成立后的十多年来,激进经济 学者已发表了不少论著,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对美国当前的一些经济问题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值得注意的个人看法。
例如爱德华兹的《谁在福利国家获得好处?》一文,对美国各级政府的福利开支作了详细的调查,指出政府的福利项目并不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福利补助并投有改变全国人民收入不均的状况,福利开支有一部分来自贫苦阶层所缴纳的税金,总之,福利制度只是使贫穷者避免陷入过度贫穷状态,也就是不使贫穷 者起来反抗;
谢尔曼、韦斯科普夫、沙依等提出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如何发生的三种论点,即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论、劳动后备军消失论和现代工人阶级消费不足论,他们引用利润率的升降、投资额的增减等大量统计数字来考察导致资本主义周期各阶段交替的机制,做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工作;
海默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一种质变,因为它意味着资本的跨国化、资本积累的跨国化,因而导致国际工人阶 级的贫困化;还有一些激进经济学者进一步发挥海默的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发展还意味着垄断资本占有剩余价值的不同过程的一体化,从而国际分工也趋于两极分化。
总的看来,美国许多主流派经济学家轻视激进派学说,认为它仅是政治态度的表达,而不是认真追求真理。但也有一些主流派经济学家认为激进派提出的一些论点可以作为传统经济学的补充。
❼ 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有什么区别啊
在国外,经济学其实最早是被看作类似政治学的范畴来讨论的(亚当·斯密《国富论》),但是从凯恩斯开始经济学进入了数理的范畴,也逐渐的和政治学科分离开来。Political Economics就不经常被提及。
而在中国,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带有比较强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和最初的西方所谓的政治经济学是不太一样的。该学科在中国主要研究不同社会制度的财富分配问题。
❽ 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什么关系
政治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部分。政治经济学之外的经济学往往把政府回的角色和权力结构视为给答定,也就是说,政府不是行为主体,那么,在市场失灵时,国家就要进行干预。对现在经济学来说,狭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子学科,是指那种将一般经济方法(理性选择加实证主义)应用于与政府及权力有关的问题的研究。
❾ 什么是激进经济学
激进派经济学(radical economics)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主要在美国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流派的理论。 或称激进政治经济学派。该学派提出一些大体上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观点为依据或与之相接近的论点,来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理论( 特别是广为传播的主流派经济学)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问题。 事实上,观点属于这个流派而具有相当影响的, 还有一些老一辈经济学家,如 P.A.巴兰 (1910~1964) 、 P.M.斯威齐 (1910~ )等,人们习惯地把他们称为“老左派”, 而把60年代后期出现的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称为“新左派”, 这是当前西方“左派经济学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求采纳
❿ 《乌托邦》中的主要经济观点有哪些
西方经济学思潮历来就有激进派、正统派和保守派的区分,形成了左中右三种派回别。他们之间的相互依答存、斗争和转化,推动了经济学的演变和发展。
正统经济学(辅之以保守派经济学)构成的主流经济学的主体。而激进经济学包含着正统经济学的否定因素、变革因素,以及新经济学的萌芽因素、肯定因素,因而往往构成为新旧西方经济学相互转化的过渡点或枢纽点。西方激进政治经济学又称持异见经济学,从广泛意义上讲,是一种批判正统经济学的具有激进色彩的经济思潮的总称。当代激进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特征就是批判经济理论和经济制度,力图改变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厮主流经济学这种传统的或正统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以及极力主张改造先行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