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宏观经济学主观题

宏观经济学主观题

发布时间:2021-02-27 04:51:34

❶ 简答题&论述题&160;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微观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一共分为两个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消费者对产品有需求(微观中的效用问题)企业提供的产品供给(生产论和成本论),这两样在产品市场得到均衡。而企业要想提供供给就需要在要素市场购买要素,企业转为需求方而消费者则是要素的供给方,这两样又在要素市场寻求均衡。说白了就是一个循环,我提供劳力赚钱买东西,企业卖东西得到钱用来买劳力进行生产。微观大致就说这些,后面还有一般均衡和市场失灵,就是讲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问题。
宏观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行为及后果。主要研究四个方面:就业,物价,经济增长,国际收支。从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市场进行的研究。
联系:微观是基础,先有的微观再有的宏观。他俩是局部和总体的关系.
http://wenku..com/link?url=TyeT6vUynlpWk_fr7s-1UjHvjCbgljHsJgIiY--CJ6ANBcfA-noh4x02VmioLNoKg4H7aVV0Oj9Nik-s3yJmhUMeznerdPFdFdP28ArbR2S

❷ 急!!!这是一道宏观经济学论述题,请帮忙做一下.....感激涕零!!!

中国很早就提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目标,这种目标既包括经济增长速度、也包括效益,是质和量的统一。其本质要求就是实现经济的稳定。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把促进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这与西方宏观经济学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完全一致。这种提法第一次明确地把就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置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视野之内。

西方经济学把政府调节经济的目标界定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但协调这四大目标是比较困难的,有时会发生矛盾。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重点考虑的宏观经济目标也是不一样的。根据丁伯根法则,要实现这四个主要政策目标,政府就需要四个政策工具: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汇率政策。除此之外,特殊情况下,也采取了一些特殊政策如限价政策。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各国常用的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英国年度财政预算都要在各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美国国会讨论预算时,总要修改与1946年就业法案不协调的内容。德国1967年的“稳定规则”提出,政府的财政政策目标是价格稳定、高就业、外部平衡、适度的经济增长,70年代初,西方国家相继爆发两位数的通货膨胀。70年代末又受第二次石油价格冲击,人们对关于失业和通货膨胀替代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产生了严重怀疑。因此,80年代,西方国家政策目标的优先次序发生了重要转变,控制通货膨胀率代替了失业率成为政府的首要目标,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地位也下降了。在政策工具方面,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许多国家相继放弃了通过冻结工资和物价来控制通货膨胀的收入政策,其中重要原因是收入政策的实施结果是不成功的。结构性的微观经济政策部分地替代了收入政策。由于财政政策的频繁使用,使债务占gdp的比重不断增长,80年代不少国家相继把减少赤字预算、平衡财政收支当作重要的经济目标。如日本的“巩固财政计划”,英国削减财政赤字和公共借款的中期战略。克林顿执政后,重要的政策目标是削减财政赤字,且成效显著。

西方各工业国宏观经济目标的优先次序和政策工具随着形势的变化的实践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是:尽管我国把促进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但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确立不同的目标次序。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鉴于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在经济目标次序的选择上,有学者将就业作为首要目标。也有人认为,就业政策目标,只是经济增长的副产品。就业和失业问题,历来是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内容。在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条件下,就业(失业)的变动与宏观经济景气循环密切相关。但转轨进程的中国,就业的变动不仅与景气循环相关,而且和就业制度及人口问题相联。我国失业问题随国有企业下岗分流的实施而开始突出。失业问题的突显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刚摆脱的通货紧缩也与之有关。就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十六大”报告中,就业作为仅次于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其地位十分突出。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内容是如何营造一个稳定增长的环境,以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没有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实现比较满意的就业也是困难的,但要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还需要体制改革和微观就业政策的调整。以经济增长服务于就业目标,不仅不利于总量调控和结构性战略调整,也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问题的核心不是二者谁优先,而是二者如何有机协调,即如何在增长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解决就业问题。

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相继完成了从多目标到单一目标的转变。即以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基本取向,实行单一的“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认识到,在长期内保持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最有利于经济增长。1993年以前,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双重的,即“稳定货币,发展经济”。最终目标不明确,短期目标的随意性就更大。1993年,国务院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通货膨胀和就业是否存在规律性的关系?90年代中期以前,通货膨胀的每次爆发,失业率没有随之增减。90年代后期,通货紧缩和失业率增加相伴生。中国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并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替代关系。理论研究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无法证实的关系。(注:左大培:《通货膨胀与失业》,参见张曙光主编:《市场化与宏观稳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自“软着陆”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低通胀的稳定增长时期。总体地看,物价基本稳定。虽有经济学家不断提醒人们注意通货膨胀的诱因,但从短期看,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危险。鉴于通货膨胀率已降到很低的程度,也需要把降低失业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实质上是内外稳定的政策调控目标。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外部经济对我们的影响逐步加大。1994年和90年代末世界经济景气情况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浮动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现得非常明显,对宏观调控的影响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对外平衡必然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宏观调控本质上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调控,主要是总量调控,如何处理短期稳定和长期增长、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政策和体制的关系,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宏观调控理论和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1.短期稳定和长期增长。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短期问题,但宏观经济学是否应把长期增长问题纳入其视野之内,中国的宏观经济学界对此存在着重大分歧。有学者认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过是研究如何解释经济波动和如何通过宏观政策来“熨平波动”这样一个“窄”的问题,而不是长期增长问题。这里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是短期稳定政策。并不要在短期内改变一个国家的潜在生产能力,而是尽可能使总需求与潜在总供给之间大体平衡(樊纲1997,2001)。正统的经济学教科书对此也有明确的界定。另一种观点认为,宏观经济分析虽以短期波动为主要对象,决不是不讨论长期问题。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应把制度等长期因素引入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之中(卢锋,2000;张曙光,2000)。曼昆的《经济学》,其宏观部分五章中就有三章讨论长期问题。布赖恩·斯诺登和霍华德·r·文(2000)对“不断发展的”关于稳定政策的作用和性质的争论作了历史的回顾,说明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家对供给面的问题和长期增长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短期稳定对长期增长必不可少,但社会福利的增进仍有赖于经济的长期增长。中国作为经济转轨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仍缺少健全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微观基础。宏观调控经济学既要研究短期问题,关注短期波动,也要兼顾长期因素(包括制度、结构)。经济政策也要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宏观调控既要注意短期稳定,同时也要为市场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不是逆市场化而动,只注意眼前,忽视长远的发展,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

2.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在转轨经济条件下,经济中计划经济的痕迹有时还相当明显,而且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等),还缺乏一个有效传递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机制。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往往有其特殊的体制基础和结构性的根源。仅立足于总需求调节的经济稳定政策是不够的,以短期、总量为主体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需求不足的局面。产品的相对过剩很大程度上也是结构和供给方面的问题。中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以来,在扩大需求的同时,政府也应采取一些结构性的政策措施来增加有效供给。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决策人士后来都注意到这一问题。因此,宏观调控要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必须同时有体制改革和结构性战略调整的进展相配合。在保持宏观稳定的同时,宏观调控政策必须和体制改革及结构性调整保持一致。

3.政策和制度(包括体制)。实质上是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中的一个方面。宏观调控政策是短期政策,制度建设是长期的因素。西方宏观经济学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政府采取相机抉择的政策还是规则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相机抉择有其政策灵活性的特点;规则性的政策有其制度方面的优势,能减少滥用权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较大随意性,减少通货膨胀预期。从经济政策本身看,在宏观经济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在保持政策灵活性的同时,避免政策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加强决策和实施的程序化和规范化是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时应该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❸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

1、失业的主要类型
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其主导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国际上一般将失业分为以下几类:
(1)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临时性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
(2)季节性失业,指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指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指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指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

2、我国的失业问题分析
(1)经济高增长与事业率高增长并存,就业弹性开始下降。所谓就业弹性系数,是指由国民经济变动带来的就业量的变动占国民经济变动量的比例。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就业弹性是0.32,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320万人就业。但到2002年我国的就业弹性已经下降到0.10。这种现象不同于传统的周期性失业。
(2)失业率不断上升,再就业率不断下降,失业回滞开始出现。失业回滞是指由于失业率长时间居高不下,自然失业率开始上升的现象。我国近几年来的失业率(实际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再就业率却逐年走低,从198年的50%降至2002年的15%。失业率上升与再就业率下降的共同作用导致就业弱势群体出现 。出于就业若是的劳动者由于长期失业或者频繁失业状态,最终形成“失去信心的劳动者”,使得自然失业率上升,进而成为解决我国事业问题的一大障碍。
(3)失业与空位并存,结构性矛盾空前突出。一方面劳动力市场总量上明显共大于求,另一方面,高级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技术型劳动力则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结构性失业的存在造成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障碍,进而大大削弱了企业进一步吸收就业的能力。
(4)知识型失业出现。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2003年。这一年全国高校扩招后第一批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使得高学历的劳动力供给突然增加,原来基本均衡的供求关系被打破,由此引发了高学历低工资、高学历低就业等许多非正常现象,并且最终造成60万大学生不能就业,处于摩擦型失业状态。

❹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 我国目前经济情况如何,谈谈自身对我国经济观点,和一些问题的建议解决办法

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即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好事,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则是一件坏事,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萧条衰败。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凯恩斯还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凯恩斯上述观点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得到了相当普遍的认同,许多不同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都相当醒目相当郑重地向读者介绍阐述这一思想。 凯恩斯上述思想也可通过数学方式推导出来。以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为例: 其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I=S,即投资=储蓄。 其中 S=Y-C,即储蓄=国民收入—消费 而消费则被假定为一线性函数:C=C。+cY,其中C。为不受收入影响的自发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入的比重。由于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不变,c同时也为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占收入的比重。 2.请论述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A.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即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B.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即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C.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3.请讨论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一、从货币结构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建立在扩张货币供给总量和提高货币流动性的基础之上的。而一般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实现的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是仅就广义货币而言的,在消费及投资需求不振,市场低迷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和居民会减少现金及活期存款持有量而更多地以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外币存款等广义货币的形式持有其资产,由此在货币总量增长的同时却引起货币流动性的减弱,如1994年底M1占M2的比率为43.8%,1999年则降为35%,致使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大打折扣。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1997年以来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有效需求的拉动作用效微力乏的原因了。 政策建议:(1)在继续执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上,要缓解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货币政策方面必须改变一味增加货币供应总量的做法,在维持广义货币M2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工作重点转向调控货币供给结构即提高货币流动性方面,鼓励储蓄存款、定期存款等准货币转化为现金及活期存款,使M1的增长率相对高于M2的增长率。(2)通过鼓励消费和投资,对高达6亿多的储蓄存款进行分流,而鼓励消费的基础性工作在于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化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而鼓励投资,一方面要加强我国的金融工具创新以增加金融投资的渠道,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降低投资限制以鼓励实业投资。 二、从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当中央银行为刺激社会需求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主要是通过基础货币的投放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来实现的。但是,在微观经济主体消费和投资意愿低下的经济背景中:(1) 由于物价水平持续下跌情况下“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及名义利率水平尤其是名义储蓄存款利率水平相对低下,居民的经济行为往往表现为持币待购 ,由此导致社会现金流通量的增加和现金漏损率的提高,客观上起到了降低货币乘数和抵消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作用。(2) 因为销售不畅和生产经营的萎缩,企业对于活期存款的交易性需求减少,加上其投资行为受到遏制,企业活期存款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化为定期存款,如上所述,定期存款比率的上升同样起到降低货币乘数、抵消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作用。(3)商业银行在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和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增加的情况下,可用资金大量增加,与此同时其贷放规模并未随之相应增长,原因有二:第一,企业和居民贷款意愿低下使得全社会贷款需求不振;第二,贷放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增加,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和资产安全性的需要严格控制资金贷放,出现银行“惜贷”现象。最终体现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即超额存款准备金的超常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降低货币乘数,抵消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央银行为刺激社会需求而试图扩张货币供给的过程中,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在客观上却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背道而驰,进而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实现。 政策建议:(1)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中的制定和实施中注重中央银行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将调控重点放在引导商业银行、工商企业及居民的经济行为上,使之“顺对货币政策的风向”,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2) 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注重诸多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投资政策及产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的综合协调运用,过度依赖于少数经济政策如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做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行的。(3) 加快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这是走出通货紧缩,推动经济增长所必不可少的。 三、从货币政策的传导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影响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从而对全社会的投资水平和消费支出规模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使之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由此,从中央银行具体制定和实施货币调控到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必然有一个相关的传导过程。以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传导为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 1、中央银行根据刺激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既定货币政策目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提高商业银行派生存款创造能力,并降低利率水平。这是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基础。但是,在现阶段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有相当一部分并未进入多倍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其原因在于银行资金的内部短路现象,它是指银行体系增加的准备金没有最终用于向工商企业和居民的放款,而是滞留在了银行体系内部,或是用于银行之间的资金拆借和证券买卖,或是以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形式存在。这种现象在客观上起到了减少基础货币的作用,基础货币的减少又通过多倍存款货币的紧缩进一步缩减了货币的实际供给,导致社会资金相对减少。 2、商业银行在接受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超额存款准备金大量增加的基础上,对中央银行的具体调控做出反应,即根据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的意向相应调整其业务,动用超额准备金扩大向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放款的规模并调低放款的利率水平,同时通过派生存款创造机制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增加。作为在中央银行和工商企业及居民之间充当传导媒介的商业银行,在利益驱动的基础上,能否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意图做出“顺对政策风向”的迅速反应,是货币政策顺利传导的基本保证。但是,由于现阶段商业银行资产的单一化以及现存的银行信贷配给机制自身抑制需求和减少流通中货币的作用,加上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在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放松银根时,出现了日益普遍的“惜贷”和前文提及的银行资金内部短路现象,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体系内部而未形成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 3、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根据中央银行发出的放松银根的政策意向,在商业银行扩大放款规模,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充裕、利率水平下降的情况下,相应扩大其投资和消费支出,最终实现货币政策刺激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目标。这一层次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近年我国宏观金融调控的实际效应业已证明,现阶段,即使在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下,无论是社会消费支出,还是投资支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均无法有效拉动。应该说,当前我国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其实质是体制性的,是我国现行经济包括金融体制中诸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严重的阻塞现象,它不仅存在于对实质经济有着最终影响的第三层次上,也存在于货币传导的前两个层次上,使得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有限拉动作用又打折扣。 政策建议:(1) 改变当前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过度依赖于再贷款渠道的局面,中央银行应在更大的规模和范围内运用再贴现及公开市场业务,以此拓展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手段和途径,增强宏观金融调控的有效性。(2) 必须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的建设,改变当前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发展的不均衡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为建立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创造良好的基础。其中,完善票据市场、拆借市场和短期国债市场是当务之急。(3) 充分利用当前有利的经济环境,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消除对消费和投资的体制性约束。就金融体制改革而言,必须尽快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根本性改造,以消除现行银行体制抑制需求,减少流通中货币的作用。

❺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均衡国民收入是怎样变化的,跪求详细答案。

可以用IS-LM曲线分来析。因为现在没法自画图,提供详细思路吧。
建议你先回答什么是均衡的国民收入,即与总需求相一致的国民收入。
再画出IS-LM曲线
(1)先分析IS曲线,R =(a+G+e) / d – {[1-b(1-t)]/d }Y,主要决定于产品市场,y=c+i+g,若消费、投资或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得IS曲线水平向右移动,由于LM曲线是由货币市场决定的,所以不会移动(可以画图辅助分析),使得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减少。
(2)再分析LM曲线,R = M/hP + kY/h,主要决定于货币市场,货币供给量增加,会使LM曲线竖直向下移动,而由产品市场决定的IS曲线不会发生移动(可以画图辅助分析),使得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减少;再分析货币需求(交易需求,投机需求)增加,使得LM曲线竖直向上移动,同样画图分析。
最后简单总结均衡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等完成论述。
注意:一定要结合曲线图形分析哦!

❻ 一个关于宏观经济学的论述题,求解答。

为何我觉得这更像是个政治题=。=

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

这一指标的缺陷在于:

  1. GDP是一个流量概念,而不是一个存量概念。一个高的GDP并不意味着人民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也不意味着宏观经济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这条是结合协调)

  2. GDP没有将生产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考虑进来,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经济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证。(这条是结合绿色)

  3. GDP没有很好地反应一国经济结构层面上的深层次问题,比如一国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可能一个以创新型产业为主导的国家与一个靠落后产业为主导的国家GDP相同,但显然前者的经济结构更为合理。(这条是结合创新)

  4. GDP并没有反应一国经济分配方面是否公平,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做大蛋糕”固然重要,但当前如何“分好蛋糕”才是解决当前社会深层次矛盾的重中之重。(这条是结合共享)

  5. GDP中核算了净出口的产出部分,固然开放的商品经济在顺差的情况下能为一国带来更高的GDP,然而GDP的核算并不包含资本市场的开放以及文化方面的开放与否。(这条是结合开放)

❼ 宏观经济学的论述题 请各位帮忙

(1)凯恩斯的理论有个假设,就是需求决定生产,这颠覆了萨伊的生产决定需求的观点。在大萧条出现以前,萨伊的理论被当时主流的经济学家推崇,但是为了解释资本主义出现的危机,凯恩斯采取的新的观点来解决经济学上出现的问题。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上述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消费决定生产,而生产能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我们过多储蓄,那么投资就会减少,社会生产就会萎缩,从而使国民收入减少,经济陷入萧条境地;但是,如果我们消费率上升,就会进一步促进厂商投资,使社会生产扩大,国民收入增加,从而带来社会经济的繁荣。凯恩斯的理论明显与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家相悖,如果按照古典经济学生产决定消费的观点,上面的那个说法是荒谬的。
(2)(呵呵,这个可是长篇大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从目前中国国内来看,中国的储蓄率的确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个问题更加严峻,因为就是由于我国的储蓄率过高才会造成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生产的产品国内消化不完,造成在发达国家经济萧条的时候,我们的出口饱受打击,可以说凯恩斯的理论在解释我国现在面临的困境时还是有一定得借鉴意义的。但是我国的实际国情我们无法用凯恩斯的理论解释所有的问题,上述说法并不是百分百正确。我国之所以储蓄率不高,不是所谓有些人说的“不爱国”,用比较通俗的话说,那就是我国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中国人“穷怕了”,再加上现在我国的社会福利保障还做的不顾好,国人需要储蓄来预备不测,借节俭对中国人来说,暂时是一种比较明智的选择。而且发达国家的教训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并不仅仅是单纯一昧的依赖消费来拉动的,依赖消费,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从长远来看,经济要发展靠的是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我国要摆脱经济危机,走上经济繁荣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储蓄与消费的关系,这要有很多的事要做,并不是简单地靠消费来拉动就能解决的,因此,“增加储蓄将减少国民收入,引起经济萧条;增加消费回增加国民收入,引起经济繁荣。因此,节俭对经济不利”。这句话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不能满目的一概而论。
以上是我的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❽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目前经济形势,应该采用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按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GDP总量突破90万亿元,增速约为6.5%,是全球可比大国中增速最高的,总体宏观经济状况还是不错的。但是,国际经济状况不容乐观,美国的经济增速3.8%左右,德国仅1.5%,而且由于全球商品已经呈现“供过于求”状态,再依靠投资和扩大生产能力来拉动中国经济的常规做法已经无法持续,同时,我们是一个对外贸易依赖性很高的国家,一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0万亿元,但我们的全球主要贸易伙伴们的经济状况都不乐观,这就更不利于我们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好在我们国内消费强劲,一年的商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这奠定了我们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石。也就是说,在这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只有国内消费是强劲增长,而那两大因素投资与外贸都是缓慢增长,在国内整体通胀率只有2%多一点的情况下,在今后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仍应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一定的预算赤字,扩大政府采购量,即稳妥地刺激经济发展。在货币政策方面,仍应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扩大新增贷款发放规模,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保持市场比较充裕的流动性,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倾斜力度,保持一个较低的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利于刺激经济发展。相信在采取这样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后,加上国家发改委保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力度,中国的宏观经济在未来两年或更久的时期内,以6%左右的合理的增速发展是完全可期的。(这是以我曾经在省级工业经济管理部门工作过的体会作出的判断,都是真实国家发布的数据。你可以放心用。)

阅读全文

与宏观经济学主观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