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发展经济学
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规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回的经济学。严答格意义上,经济学就是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1)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扩展阅读:
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发展经济学有两个特点:特别强调少数几个问题的重要性,认为解决了它们就能顺利地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对理论的广泛适用价值具有信心。
认为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在发展过程中,冲突之间会出现秩序,私利角逐中会出现协调。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各个侧面如人口、工业、农业、贸易、财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当细致的研究。
2. 帮助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家机构,中国有哪些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3. 1994年7月召开的“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什么
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研讨会综述
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社科院和台湾“亚洲和世界社”于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联合举
办了“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和大陆及东南亚的约50多位专家、学者及
企业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就我国中西部的发展问题各抒已见。现将海峡两岸学者观点综述如
下:
一、大陆专家、学者的观点
(一)战略选择
要促进落后地区发展,与会者认为:
1.靠中央权威进行宏观调控。即在产权主体多元化和配置资源向发达地区倾斜的条件下,
在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这类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内,借助中央权威的宏观调控,通过
社会再分配调节功能弥补初次分配中的某些缺陷,体现效率优先基础上的兼顾公平,弥补市场
功能的缺陷。
2、建立突破“二元结构的封闭”的新发展机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四个结合”的办
法,即国家的帮助与自立更生相结合,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这些地区的发展繁荣相
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与沿海、东部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相结合,经济开发与智力
开发相结合。
3、中西部要认清国内和国际两大变量对东部和中西部关系重塑的影响,抓住传统工业向
中西部转移的机遇,调整本地区的发展战略,制定相配套的政策措施。注重对内对外开放,面向
国内国际市场,花大力引入内资外资,抓好商品输出和劳力输出,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4、增加人类资源投资是一项根本性措施。努力发展教育文化科技事业,推行计划生育、改
善基层卫生保健和初等教育条件,下气力转变干部群众的落后、不良观念和作风,提高人的素
质。
5、在扶贫区域政策上,要城市扶贫与农村扶贫兼顾考虑,及早构建有效的城市扶贫系统,
以应对城市贫困人口增加的趋势。
(二)政策措施
1、发展农业对贫困农村有特殊的重要性,农业仍是落后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
要调整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林果业、畜牧业。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规模性的
名、特、稀、优商品基地,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2、立足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注意培养一批经营人才和实
业家。鼓励劳动力地区间和城乡间的流动。而且,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发展乡企相比,几乎不
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劳动力获得收入的成本也相对低得多。 3,建立多元化所有制结构。个体、私人经济发展的政策可以放得更宽,以推动商品经济更
快发展。明晰产权关系,加速荒原、荒坡、荒山、荒水等资源的经营开发,但应注意生态保护。
4、建立公司、农民技术协会、政府经济组织等各类市场经济中介组织。组织农民,为农民提
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5、探索扶贫贷款资金的有效使用方式,解决贫困农户取得扶贫贷款和还贷率低的问题。对
于达到一定资金规模的扶贫项目,应试验由投资主体(例如国家、企业、基金会等)委托中介组
织实施,以规范的法律形式,确保资金少风险、无渗漏,达到预期目标。
6、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组织农户异地迁移开发,积极探索和逐步实行各种形式的
异地扶贫的方式。
7、在资金筹措政策上要多元化、开放式。同时,应尽快拆除企业和个人投入的政策壁垒(应
免征税收),逐步建立以慈善家和企业为主、国家为辅,全社会参加的资金筹措机制。
二、台湾学者的观点
(一)对大陆扶贫计划的看法
台湾学者对我中央政府有关扶贫工作各文件的精神和政策规定,认为“相当积极”,“报告
的精神相当不错”。同时,也按照台湾实行救助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1、贫穷是多样化的,要
对症下药,制定相应措施。对出现的各种新贫困形态要有应变能力。2、教育落后是致贫的重要
因素,有必要下决心彻底贯彻基础教育的要求。3、对贫困地区的健康、安老、救助等基本项目仍
不可忽略。
(二)对中西部经济开发对策意见
1、迫切需要廉能政府。将有能力、有作为的干部派往中西部各县、市去领导经济开发,是最
重要的课题。优秀政府人才的引进,至关重要。
2、积极推动基本建设。引进外资、侨、港、台资再加上大陆自有资金,有计划地推动各种基
本建设,如铁路、公路、航空、航海、电力、邮政、银行等设施,以长期带动整体经济发展。
3、成立人才培训机构。培养所需各种人才,包括组织、管理教育、行政、科技、技工等各方面
的人才。同时兴办教育消除文盲。
4、扩大宣传加强交流。一般说,落后地区比较保守,要注意观念更新,同时要多宣传中西部
特色。这样做,一可吸收游资,二则促进交流,有利于经济开发。
5、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妥善运用扶贫基金。制定种种优惠政策,争取海内外和国际组织的
资助,设法扩大扶贫基金的来源。同时有计划和妥善管理、运用好扶贫资金。
6、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常设扶贫开发机构。有计划、有决心地长期推动中国中西部的经济
开发工作。
(三)落后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策略
1、制定具法律地位的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设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管单位及专责协助开发
海外市场的贸易机构。对涉及企业发展的各有关方面要有明确的政策依据和适当的辅导或奖
励。
2、发展与健全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互助合作关系。对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与技术
辅导,也鼓励中小企业的生产、行销与开发等合作。
3,筹组民间融资市场、生产资料期货市场、劳动力市场及地区性流通市场。对鼓励发展的
产业中小企业实行政策优惠,活跃区域经济及增进中小企业竞争力。
4,重视落后地区的职业与技术教育。
5、鼓励外商参与内陆地区中小企业的合资经营,并由政策提供部分风险承担与租税优惠
的保证。
(四)从与台湾中小企业发展条件比较看,大陆中小企业发展应注意之处
台湾中小企业在台湾整个经济结构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1992年,它雇用的员工占全
体企业受雇者的68. 63 0 o;生产总值占全部企业的49. 81 0 o;出口创汇占全部企业外销收入的
55. 92 0 o。如比较海峡两岸中小企业发展条件,大陆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条件并不亚于台湾。
大陆外销市场的开拓没问题,而内部市场规模相对台湾则大得多,而且具有廉价而充沛的
劳动力。两岸的专业分工概念与社会条件,大致上大同小异,只是大陆的电力显然不足,这是发
展制约因素。在环境保护的压力方面,双方也都有隐忧。
在微观条件方面,资金不足,两岸在发展开始阶段是一样的。由于同文同种,只要社会容许
企业家存在,至于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发展,不会有太大差别。不过,台湾中小企业的成就,主
要是雇主与员工有人际关系与经济诱因的激励下创造出来的,对人力资源管理不一定符合西
方的现代管理理论,是一种中国式管理。可大陆养成了吃大锅饭的习惯,如何能激励员工的潜
能,以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生产力,是大陆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大陆企业最大的弱点是缺乏追求长远利益的机制,这种现象在国有企业特别明显,中小企
业必须要能克服这一问题。具体的方法是采用股份公司制。
由此可知,大陆要使中小企业发展,政府首先要有计划地解决电力及其他基础建设不足的
制约,而中小企业管理者,应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参考台湾普遍采用的“中国式管理模式”,但要
避免台湾许多中小企业创业者过于保守、中小企业技术层面无法提升(而这是目前台湾工业无
法顺利升级的因素之一)的弱点。
4. 发展经济学对中国的启迪有什么
1、二元结构理论。早期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指出,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两个部门:一个是传统的、落后的农业部门,一个是先进的、现代的工业部门。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农业不仅为工业提供劳动力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如果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阻,工业扩张就会减缓甚至停滞。 从新中国诞生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村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达2万多亿元,相当于同期社会资本存量的2/3。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向城市输送了近2亿劳动力,为城市工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也拉大了城乡差距。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强调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把经济增长、工业化、人口流动与资本积累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动规律,贴切的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城乡差别。 2、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二元结构理论虽然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差距,但过于关注工业扩张,忽视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家抨击了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做法,强调在工业化过程中应重视农业的发展,通过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农业发展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而且本身就是发展的目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舒尔茨指出,技术停滞是传统农业落后和贫困的主要原因,不进行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就不能转变为现代农业。 我国农业发展一直滞后于城市工业,农业技术一直徘徊不前。1978年以来,农村改革经历了最初的十年繁荣发展后陷入“三农”瓶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的3.28倍。发展经济学被引入中国后,对农业重要性的研究日渐深入人心,许多发展经济学研究者开始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为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指导。时至今日,国内的发展经济学研究者仍在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着孜孜不倦的研究与努力。 3、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过大的资源耗费使环境的承载压力与日俱增,如何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直都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课题之一。早在1983年,谭崇台就发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为实现新的发展战略目标而奋斗》一文,文章指出:“在制定经济计划时,把生产、人口、资源和环境四个因素作统一的考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注意资源节约,并作好环境保护,对我国来说,是势在必行的。”他提出要“进一步大大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巴尼(Barney)在《公元2000年环境》(1986)中指出,不发达情形下的人口增长经常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快就会超过他们所依存的局部环境承受能力,使环境恶化,侵蚀和降低以前享有的生活质量,贫困往往是环境恶化和其他灾难的根源。拉尔夫的《我们的家园——地球》(1993)表明:“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发展本身应当是对此的部分答案”。所有这些研究为中国也为所有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发展经济学推进了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丰富繁荣了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日益深化,中国的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发展的聚焦点,中国面临的各种经济发展问题已成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如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城镇化问题、失业与就业、金融风险、社会保障问题等等。正如谭崇台所总结的: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状况各有不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始制度不论与发达国家今昔状况相比,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相互比较都具有极大的异质性和特殊性。尽管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世界多极化又是必然的归宿,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将提供丰富的发展经验,成为发展经济学永不枯竭的源泉,发展经济学是一门年轻而充满生命力的学科。
5. 经济新常态符合发展经济学的什么理论
发展经济学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具有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固有的庸俗性质,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学派,依据的基本思想是传统庸俗经济学和以A.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思想。
传统庸俗经济学和新古典学派对发展有三个基本观点:
①认为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累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边际调节来实现的。价格机制是经济调节,从而也是经济发展的杠杆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
。用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就足以论证经济发展问题。
②认为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在发展过程中,冲突之间会出现秩序,私利角逐中会出现协调。
③认为继续发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乐观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出现横向的“扩散效应”和纵向的“涓流效应”,从而经济发展所得的利益会普及社会各个阶层。
发展经济学所分析研究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其本身是有参考价值的。发展经济理论中对一些局部的、具体的问题的分析,并非都是谬误。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各个侧面如人口、工业、农业、贸易、财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当细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论点,如两缺口模式指出了一个开放经济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发展极的概念说明了中心城市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投资项目估价分析使人们认识到,利用资源时应当把眼光从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扩大到社会经济效益。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些学说和理论,与新古典学派并不一致,对它们应当区别对待。尽管新古典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正统,但西方经济学界
还是有人能以动态的观点从互相联系的因果关系中去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主张。在发展经济学的文献中,还可以看到激进学派的理论。激进学
派是作为主流派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在有关经济发展的许多重要问题上,持有与新古典学派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关于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性质和根源,激进学派
就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
6. 能学好经济学的人需要有哪些特点
一、学好经济学的人需要有以下特点。
1、有较强的理论基础。
2、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3、要学好数学。
二、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发展的规律,就是社会经济有机体的发展规律;社会经济有机体的发展规律,就是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经济学是也应该是一门科学,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说、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组成部分的政治经济学只是前经济学而不是真正的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学只有以价值机制还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之分,没有宏观微观之别。以价值机制为核心,微观经济学也是宏观经济学;以价格机制为核心,宏观经济学也是微观经济学。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经济学只是对经济过程的近似描述;不管其形式多精密,都不可能做到对经济现实的精确反映。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关注越来越高,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
7.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发展经济学是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于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对发展问题较有研究的经济学家,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激进经济学家试图去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这就产生了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学派,其依据的基本思想是传统庸俗经济学,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思想。他们认为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累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边际调节来实现的;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继续发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发展经济学是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三洲广大地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走向独立,经济上各自选择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世界上出现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于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对发展问题较有研究的经济学家,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激进经济学家试图去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这就产生了发展经济学。
在二十世纪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发展经济学主要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的经济学家有刘易斯、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和罗斯托等人。 强调资本积累的理论,从两方面发展。
一方面,切纳里等逐渐认识到,障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只是投资规模的大小,还有必须用来购买进口的原料、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的外汇储备的多少。他们提出了两缺口模式,即国内储备的不足需用国外资本的流入来填补。
另一方面,舒尔茨等人从智力开发作用的分析,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并非只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的发展经济学家,有伯根、刘易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切纳里等人,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是:单纯的市场作用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结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成就给与了人们深刻的印象;先进的计算程序和高速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使比较复杂的模式的建立和计算成为可能。
切纳里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价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正的稀缺价值,主张使用“会计价格”或“影子价格”去校正市场价格对稀缺程度的偏离。他们还从社会边际生产率的观点出发,在最优化的一般均衡体系中去研究计划和资源配置问题,在一些特定的假设上建立起模式,在数学的意义上求出完美的解答。以后这种模式又向动态规划、非线性的方向发展。但正如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家泰勒等人自己承认的那样,模式的实用性是有限的。
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刘易斯等人也非常强调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普雷维希和拉美经济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工业化;哈伯勒和克尔恩克罗斯等人还依据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静态比较利益理论,从动态观点分析了国际知识传播和资本流动问题,得到了国际贸易有益于发展中国家的结论。
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是采取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的战略。这种战略的理论根据是传统的保护幼年工业论、普雷维希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和“中心”剥削“外围”论,以及由缪达尔进一步强调的国际结构具有不平等性质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经济学开始更多地采用了新古典学派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更多地采用了经验分析的方法;较全面地注意到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进一步研究了增长和发展的目标。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斯特里顿等提出,应当以保证基本需要,而不以国民收入最大化为增长和发展的目标。即在增长过程中,要注意改进卫生、营养和教育等条件,以直接对人力资源产生积极作用。不应当有过多的、不恰当的结构和技术变革以及资本支出,要注意采用减少消费和改进现有技术 等比较简易的方法去提高生产率。这种看法称为“基本需要论”。
由于发展中国家早期快速增长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发展经济学家们开始感到,用统一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去指导各个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当的。应当根据各个国家的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作具体的分析,提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赫希曼把这种统一理论逐渐失去作用的情况,叫做“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停滞”。
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学派,其依据的基本思想是传统庸俗经济学,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思想。他们认为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累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边际调节来实现的;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 继续发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总之,经济发展被认为是一个无冲突、无飞跃、无质变的过程,它所要求的仅止于创造适当的刺激、完善市场的机制和起动会自行运转的增长机器而已。
新古典学派这种发展观点,显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事实上,市场机制起不了合理调节的作用,经济增长的利益并不能普及人群,贫困。失业、社会矛盾、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现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增无已。除了前述对发展的基本看法外,发展经济学也承袭了新古典学派的研究方法,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的规定性。
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之下,发展中国家在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从而在贸易条件。商品出口、跨国公司投资各方面都遭遇着田难并蒙受损失。但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却往往从发达国家的角度去解释和辩护,从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尽管发展经济学有上述的庸俗观点,但也有一些有益的成份。它所分析研究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其本身是有参考价值的。发展经济理论中对一些局部的、具体的问题的分析,并非都是谬误。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各个侧面如人口、工业、农业、贸易、财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当细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论点。
尽管新古典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正统,但西方经济学界还是有人能以动态的观点,从互相联系的因果关系中去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主张。
在发展经济学的文献中,还可以看到激进学派的理论。激进学派是作为主流派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在有关经济发展的许多重要问题上,持有与新占典学派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关于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性质和根源,激进学派就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
8.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
:就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对象,分析和研究在不发达经济条件 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理论、政策和实践的经济学. 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经济学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附属国纷纷取得独立的情况下产生的。代表人物初期以西方经济学家为主,后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及发达国家的激进经济学家。前期强调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后期重视农业发展,并着重于对个别国家或不同类型的经验分析。
9.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就业前景如何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教育部设立的一门新的经济学学科。是研究人口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之间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揭示、分析人口经济过程以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本规律和辩证关系,评价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适合的工作(就业方向):
本专业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中有广泛的就业路径。可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和金融行业及其他类型企业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研室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高层次理论人才,以及相应的宏观与区域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及规划的高级研究人才。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有创新能力,有组织实际工作的能力,能熟练地应用外语。
三、主要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包括: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总论、高级环境与资源经济学、高级环境政策分析、高级环境管理、环境与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环境社会学、农村环境保护社会调查与案例研究方法、环境经济模型原理与方法、环境经济与管理优化方法、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