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要求写一篇论文:关于自由市场环保主义的。我上的是一门环境经济学课程
以下这些相对是原创!由于这是我上环境经济学课交的论文! 标题是《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剖析》~~当然,不少也是从一些经济学书上抄来的 建议你还是不要全抄了,做个参考,自己思索思索挺好的 ~~~在这个时分要环境经济学的论文的话。。。楼主是在上交大卫教员的环境经济学吗? ~~~~~~~~~~~~~~~~~~~~~~~~~~~~~~~~~~~~~~~~~~~~~~~~~~~~~~~~~ 摘要 环境污染和维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别离实例对环境污染的缘由停止剖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经济学剖析 管理建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的肉体根底,也是经济系统运转的根底,生态环境效果是由于人类临时的消费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惹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开展与环境维护、人与自然联系的平衡。目前,环境效果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效果。如何处置好这一效果,联系到人类社会的生活。因此,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继续、安康开展具有十分主要的意义。 1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剖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独自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特性。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寓居环境变得十分幽雅。但实践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由于邻居的寓居环境也失掉了改良.此类行为都发生一些没有方法完整收归私有的利益。反过去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特性的。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修建工程形成的乐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形成的损伤,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自身担负.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招致市场失灵是环境效果发生的经济根源。 1.1 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经过价钱机制使资源抵达最优的配置。但是在产权不清楚状况下,经济活动肯定发生经济的外部性.从而招致经济活动中的公家利息与社会利息或公家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发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自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清楚。环境损伤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比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利息一般都是由全社会独自承当.而相应的收益却为形成破坏的市场主体所独享。由于公家利息对社会利息的偏离.公家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肯定偏离社会的最优形状.其梦想表现就是污染产品消费过多招致污染超标,超越环境自净才干。假定某企业在消费进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对周围的群众形成损伤。即具有负的外部性,那就意味着公家利息(即企业在消费进程中所消耗的各种利息)低于社会利息(即社会为企业消费所付出的代价)。 1.2 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性) 环境维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并不能独享却要独自承当环境改善的部分红本。比如,下游居民植树造林可以避免水土丧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却经常不能失掉下游居民的补偿。所以。假设没有相应的鼓励机制,在环境维护效果上就会发生普遍的“搭便车”的行为.即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动身都不愿为环保举措付费而会甘愿坐享其成。这肯定招致环境维护行为供应的严酷缺乏。 假设某居民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他取得的公家收益是低的。但社会所失掉的社会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么社会收益大于公家收益。但在市场机制的调理下,若有外部经济具有的话,则行为者因得不到部分益处,自然不甘愿消费使社会福利抵达最大的产量。结果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于外部性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进程中失掉充沛的保证.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这是环境效果发生的经济根源。 2 管理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2.1 实施征税或补贴的政策 对形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政府应征税,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形成的丧失.使该企业的公家利息恰恰等于社会利息. 使其因此而承当污染利息从而消弭外部影响。对形成外部经济的居民(或企业)。政府则可以采取补贴的方法,使居民(或企业)的公家收益与社会利益相等。不论是何种状况.只需政府采取措施使得公家利息和公家收益与相应的社会利息和社会收益相等。则资源配置便可抵达帕累托最优形状。2.2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联系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联系界定不清楚,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外部性效果。所以,将产权路途引入环境管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 运转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经过想象制度、维护产权,使环境维护与公家经济主体的利息严密相连。使环境维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抵达消费消耗与环境维护的谐和一致。 2.2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联系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联系界定不清楚,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外部性效果。所以,将产权路途引入环境管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运转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经过想象制度、维护产权,使环境维护与公家经济主体的利息严密相连。使环境维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抵达消费消耗与环境维护的谐和一致。 2.3 加大环境维护的资金投入 环保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完成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保证 兴旺国度环境管理的阅历标明,要掌握环境好转的趋向。环保投入须抵达GDP的1.5% ,要使环境改善须抵达GDP的2.5%。而我国环保投入一直以来都低于GDP的1.5% .这从另一个正面标明我国的环境“透支”已相当严酷。因此,要使环境质量失掉改善,就必需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以完成环境维护与经济开展的双赢。 2.4 加大审计部门对环保资金运用的跟踪检查 随着环境效果日益惹起人们的注重.政府部门对环境维护投入资金也呈逐年增加趋向。政府投入少量资金用于环保树立.同时又对环境污染单位实施排污收费制度.环保资金的一收一支形成环境审计的主要形式。审计部门要增强对环保资金运用状况的跟踪检查.树立环境管理项目资金运用状况反应演讲制度.对资金运用的合法合规性做出审计。经过审计,既能监视此类资金能否失掉合理合法的运用.又能充沛发扬环保资金的效益。 2.5 增强宣扬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见地 充沛应用宣扬、教育阵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文艺、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应用的方式。鼎力宣扬环境与资源维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经过宣扬,强化全民生态和环保见地。同时,还要应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人口日、世界植物日等纪念日对青少年展开环保教育.加深稳固下一代的环境见地。经过宣扬教育,提高群众环保见地.使维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举措。 2.6 树立群众社会参与环境维护监视制度 环境资源公共物品与行为外部性两个特性。市场价钱只能反映部分性公家利息.不能充沛反映部分部分性利息,这样,招致经济行为失掉限制,发生市场失灵。因此。需求充沛发扬公民社会能动性的参与特性。增强对环境污染单位团体和团体的监视,应用公民社会的自主力气.树立群众社会参与环境维护的监视制度.补偿政府控制与市场机制的缺乏。经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独自勤劳,维护好人类赖以生活的环境。完成继续开展的目的。 作为京城一名身在环保社团中的大学生,最后我想就我参与一些青年环保活动中取得的知识和音讯,别离以上实际剖析来谈谈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邻的燕山,是北京的后花园,它是北京市民带来周末休闲的好中央。北京的西北接入华北平原,是一片开阔地一直到海,水汽充沛,这也就是为什么北京的西北部经常会起雾的缘由。但说到北京城里远眺时的雾呢,实践上天气预告从某个时分曾经改动了说法——叫“霾”,霾和雾直观的区别就是颜色,自然的雾气都是乳红色的,而北京的雾气却是灰色的,由于北京特地是郊区的大气污染,曾经从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废气为主改动成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了,这也就意味着为北京的气氛污染“贡献”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耸的烟囱,而是我们身边川流不息的车流了。这也是北京最大的环境效果——至少对一个一般市民来说是这样。这也正似乎前面的剖析,北京越来越多的市民具有私家车,他们享用便利的同时,部分上给环境形成了污染,但这种破坏又不能清楚让他们来负责和修复,所以北京市往常采取尾号限行的手腕,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掌握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时间经常可以看到蓝天——当然我团体以为这种限制市民行车的自愿性措施并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来说大约是比拟有效的。似乎造纸等联系民生的污染工业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将其一棒子打死,只能尽可能降低其污染水平。 至于北京春天的沙尘,那确实是外来要素,内蒙浑善达克沙地在北京下游,蒙古极低的植被掩盖率也为西伯利亚暖流提供了极端丰厚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尘暴,还要从三北防护林说起。依据一些资料,某些中央所谓的防护林,实践上仅有的几棵小树都细如铁丝,这样的林子怎样能用来固沙呢。三北防护林,固然一些中央初见效果,比如多伦等等,但是义务还是很艰难的,商都、化德、正镶白旗一线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严酷,那里不是红色的世界就是黄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也有点点沙地。所以,北京的气氛效果,还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处置的,这不只需求北京自己的勤劳,而且需求下游省市的协作。终究北京作为南方远洋的乡村,可以说什么也没有。这也同之前的剖析一样,由于不用负责,假设下游地域的政府只顾自己辖区的经济开展而不顾对下游乡村的损伤,那环境效果无法处置。 另外还有一个团体建议是之前没有清楚提出来的,针对北京来说,就是发扬北京高校环保社团和周边环保官方组织的作用。从西方经济学实际上看,一个感性的集体确实都在追求取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确实对环保具有不计收益的热忱,固然他们能做的事情或许并不专业,但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只需官方加以鼓舞和支持,是会有不小效果的。而他们往常面临的效果是,空有热忱投入,换来的却多是鼓舞而少有实践意义上的支持,这也似乎经济学一样,集体的收益或亏空都缺乏以影响整个社会团体。所以我觉得国度在采取微观手腕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对这些志愿者们加以指点,让环保从一个“小孩儿物们的义务”改动为“每一个公民的权益”。 参考文献 纪小卫 乡村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剖析 中华环保别离会 2008中国环境维护年度演讲 鲁传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郭远凯、李传裕 乡村环境污染的管理及经济剖析 答复时间:2011-10-24 4:51:03
② 求环境经济学文章,要2500字左右
以下这些绝对是原创!因为这是我上环境经济学课交的论文!
题目是《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当然,不少也是从一些经济学书上抄来的
建议你还是不要全抄了,做个参考,自己思考思考挺好的
~~~~~~~~~~~~~~~~~~~~~~~~~~~~~~~~~~~~~~~~~~~~~~~~~~~~~~~~~
摘要 环境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结合实例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经济学分析 治理建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居住环境变得十分幽雅。但实际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因为邻居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进.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反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建筑工程形成的噪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1 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但是在产权不明晰情况下,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相应的收益却为造成破坏的市场主体所独享。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假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即具有负的外部性,那就意味着私人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即社会为企业生产所付出的代价)。
1.2 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性)
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并不能独享却要独自承担环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却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补偿。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会产生广泛的“搭便车”的行为.即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为环保行动付费而会乐意坐享其成。这必然导致环境保护行为供给的严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他获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会所得到的社会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么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但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若有外部经济存在的话,则行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处,自然不愿意生产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产量。结果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于外部性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2 治理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2.1 实行征税或补贴的政策
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政府应征税,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担污染成本从而消除外部影响。对造成外部经济的居民(或企业)。政府则可以采取补贴的办法,使居民(或企业)的私人收益与社会利益相等。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相等。则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2.2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
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2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3 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环保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 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经验表明,要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须达到GDP的1.5% ,要使环境改善须达到GDP的2.5%。而我国环保投入一直以来都低于GDP的1.5% .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环境“透支”已相当严重。因此,要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就必须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4 加大审计部门对环保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投入资金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建设.同时又对环境污染单位执行排污收费制度.环保资金的一收一支构成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建立环境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反馈报告制度.对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做出审计。通过审计,既能监督此类资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发挥环保资金的效益。
2.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文艺、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宣传,强化全民生态和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利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人口日、世界动物日等纪念日对青少年开展环保教育.加深巩固下一代的环境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6 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监督制度
环境资源公共物品与行为外部性两个特点。市场价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体性成本,这样,导致经济行为失去制约,产生市场失灵。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公民社会能动性的参与特点。加强对环境污染单位个人和群体的监督,利用公民社会的自主力量.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制度.弥补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的不足。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为京城一名身在环保社团中的大学生,最后我想就我参加一些青年环保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结合以上理论分析来谈谈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邻的燕山,是北京的后花园,它是北京市民带来周末休闲的好地方。北京的东南接入华北平原,是一片开阔地一直到海,水汽充足,这也就是为什么北京的东南部常常会起雾的原因。但说到北京城里远眺时的雾呢,实际上天气预报从某个时候已经改变了说法——叫“霾”,霾和雾直观的区别就是颜色,自然的雾气都是乳白色的,而北京的雾气却是灰色的,因为北京尤其是市区的大气污染,已经从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废气为主转变成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了,这也就意味着为北京的空气污染“贡献”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耸的烟囱,而是我们身边川流不息的车流了。这也是北京最大的环境问题——至少对一个普通市民来说是这样。这也正如同前面的分析,北京越来越多的市民拥有私家车,他们享受便利的同时,整体上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但这种破坏又不能明确让他们来负责和修复,所以北京市现在采取尾号限行的手段,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控制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时间经常可以看到蓝天——当然我个人以为这种限制市民行车的强制性措施并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来说大概是比较有效的。如同造纸等关系民生的污染工业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将其一棒子打死,只能尽可能降低其污染程度。
至于北京春天的沙尘,那的确是外来因素,内蒙浑善达克沙地在北京上游,蒙古极低的植被覆盖率也为西伯利亚寒流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尘暴,还要从三北防护林说起。根据一些资料,某些地方所谓的防护林,实际上仅有的几棵小树都细如铁丝,这样的林子怎么能用来固沙呢。三北防护林,虽然一些地方初见成效,譬如多伦等等,但是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商都、化德、正镶白旗一线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严重,那里不是白色的世界就是黄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也有点点沙地。所以,北京的空气问题,还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这不仅需要北京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上游省市的配合。毕竟北京作为北方远海的城市,可以说什么也没有。这也同之前的分析一样,因为不用负责,如果上游地区的政府只顾自己辖区的经济发展而不顾对下游城市的危害,那环境问题无法解决。
另外还有一个个人建议是之前没有明确提出来的,针对北京来说,就是发挥北京高校环保社团和周边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上看,一个理性的个体确实都在追求获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确实对环保拥有不计收益的热情,虽然他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并不专业,但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只要官方加以鼓励和支持,是会有不小成效的。而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空有热情投入,换来的却多是鼓励而少有实际意义上的支持,这也如同经济学一样,个体的收益或亏空都不足以影响整个社会群体。所以我觉得国家在采取宏观手段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对这些志愿者们加以引导,让环保从一个“大人物们的任务”转变为“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参考文献
纪小卫 城市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中华环保联合会 2008中国环境保护年度报告
鲁传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郭远凯、李传裕 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经济分析
③ 求一篇 环境经济学论文 要有摘要 文献参考 3000字 不要太深奥 谢谢
以下这些绝对是原创!因为这是我上环境经济学课交的论文!
题目是《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当然,不少也是从一些经济学书上抄来的
建议你还是不要全抄了,做个参考,自己思考思考挺好的
~~~在这个时候要环境经济学的论文的话。。。楼主是在上交大卫老师的环境经济学吗?
~~~~~~~~~~~~~~~~~~~~~~~~~~~~~~~~~~~~~~~~~~~~~~~~~~~~~~~~~
摘要 环境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结合实例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经济学分析 治理建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居住环境变得十分幽雅。但实际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因为邻居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进.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反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建筑工程形成的噪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1 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但是在产权不明晰情况下,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相应的收益却为造成破坏的市场主体所独享。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假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即具有负的外部性,那就意味着私人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即社会为企业生产所付出的代价)。
1.2 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性)
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并不能独享却要独自承担环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却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补偿。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会产生广泛的“搭便车”的行为.即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为环保行动付费而会乐意坐享其成。这必然导致环境保护行为供给的严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他获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会所得到的社会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么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但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若有外部经济存在的话,则行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处,自然不愿意生产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产量。结果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于外部性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2 治理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2.1 实行征税或补贴的政策
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政府应征税,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担污染成本从而消除外部影响。对造成外部经济的居民(或企业)。政府则可以采取补贴的办法,使居民(或企业)的私人收益与社会利益相等。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相等。则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2.2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
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2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3 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环保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 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经验表明,要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须达到GDP的1.5% ,要使环境改善须达到GDP的2.5%。而我国环保投入一直以来都低于GDP的1.5% .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环境“透支”已相当严重。因此,要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就必须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4 加大审计部门对环保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投入资金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建设.同时又对环境污染单位执行排污收费制度.环保资金的一收一支构成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建立环境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反馈报告制度.对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做出审计。通过审计,既能监督此类资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发挥环保资金的效益。
2.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文艺、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宣传,强化全民生态和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利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人口日、世界动物日等纪念日对青少年开展环保教育.加深巩固下一代的环境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6 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监督制度
环境资源公共物品与行为外部性两个特点。市场价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体性成本,这样,导致经济行为失去制约,产生市场失灵。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公民社会能动性的参与特点。加强对环境污染单位个人和群体的监督,利用公民社会的自主力量.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制度.弥补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的不足。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为京城一名身在环保社团中的大学生,最后我想就我参加一些青年环保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结合以上理论分析来谈谈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邻的燕山,是北京的后花园,它是北京市民带来周末休闲的好地方。北京的东南接入华北平原,是一片开阔地一直到海,水汽充足,这也就是为什么北京的东南部常常会起雾的原因。但说到北京城里远眺时的雾呢,实际上天气预报从某个时候已经改变了说法——叫“霾”,霾和雾直观的区别就是颜色,自然的雾气都是乳白色的,而北京的雾气却是灰色的,因为北京尤其是市区的大气污染,已经从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废气为主转变成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了,这也就意味着为北京的空气污染“贡献”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耸的烟囱,而是我们身边川流不息的车流了。这也是北京最大的环境问题——至少对一个普通市民来说是这样。这也正如同前面的分析,北京越来越多的市民拥有私家车,他们享受便利的同时,整体上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但这种破坏又不能明确让他们来负责和修复,所以北京市现在采取尾号限行的手段,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控制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时间经常可以看到蓝天——当然我个人以为这种限制市民行车的强制性措施并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来说大概是比较有效的。如同造纸等关系民生的污染工业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将其一棒子打死,只能尽可能降低其污染程度。
至于北京春天的沙尘,那的确是外来因素,内蒙浑善达克沙地在北京上游,蒙古极低的植被覆盖率也为西伯利亚寒流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尘暴,还要从三北防护林说起。根据一些资料,某些地方所谓的防护林,实际上仅有的几棵小树都细如铁丝,这样的林子怎么能用来固沙呢。三北防护林,虽然一些地方初见成效,譬如多伦等等,但是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商都、化德、正镶白旗一线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严重,那里不是白色的世界就是黄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也有点点沙地。所以,北京的空气问题,还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这不仅需要北京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上游省市的配合。毕竟北京作为北方远海的城市,可以说什么也没有。这也同之前的分析一样,因为不用负责,如果上游地区的政府只顾自己辖区的经济发展而不顾对下游城市的危害,那环境问题无法解决。
另外还有一个个人建议是之前没有明确提出来的,针对北京来说,就是发挥北京高校环保社团和周边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上看,一个理性的个体确实都在追求获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确实对环保拥有不计收益的热情,虽然他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并不专业,但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只要官方加以鼓励和支持,是会有不小成效的。而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空有热情投入,换来的却多是鼓励而少有实际意义上的支持,这也如同经济学一样,个体的收益或亏空都不足以影响整个社会群体。所以我觉得国家在采取宏观手段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对这些志愿者们加以引导,让环保从一个“大人物们的任务”转变为“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参考文献
纪小卫 城市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中华环保联合会 2008中国环境保护年度报告
鲁传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郭远凯、李传裕 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经济分析
④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试论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完善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11-03
15:50:00
]
作者:李胜利
编辑:studa20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和国内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企业必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严峻形势,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部分管理理念,提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树立经营战略、打造核心竞争力、优化企业文化等经营理念。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经营战略;核心竞争力
1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和国内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企业必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严峻形势。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势态下,国内企业应该在强化自身管理上下功夫,发现自身管理理念上的部分不足,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并以此指导和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之中。
2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现状及相应措施
2.1经营战略残缺
谁拥有战略,谁就拥有未来的市场。在日本企业界的调查中,90%以上的日本企业家认为:“最占时间、最为重要、最为困难的事,就是制定战略规划。”
经营战略又称“经营单位战略”。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的基础。更具体地说,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从其制定要求看,经营战略就是用机会和威胁评价现在与未来的环境,用优势和劣势评价企业现状,进而选择和确定企业的总体、长远目标,制定和抉择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企业经营战略的主要作用是:(1)通过制定经营战略,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调查分析,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对于企业增强自身经营实力有了明确的方向;(2)企业有了经营战略,就有了经营发展的总纲,发挥企业的整体效益,有利于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3)便于国家和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指导,有利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4)有利于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与实现,都不能离开企业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其所承担的使命。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和实现需要把握两个关键和一个明确:一个关键是对环境信息的充分掌握,另一个关键是用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来整合有关信息并得出相应的论断、决策和行动方法,以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一个明确则是企业战略目标一定要能很好地回答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等问题,并且明确地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企业,提出符合企业自身状况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是企业统一思想、提高企业凝聚力的有力手段,更是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当务之急。
一个科学的战略规划必须能够反应“战略四步曲”,即我在哪里、我将往何方、我如何去、如何走好。而目前我国不少企业所制订的“战略思路”在这方面常常是内容不足过程残缺,由于实务的需要他们聚焦精力于“如何去”的问题,对其他方面都不甚清楚,这种偏重于行动的思考而不是偏重于过程的思考不仅使得战略毫无亮点,而且定向思维会导致其他可能存在的优秀战略得不到采纳。
基于此,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对企业经营战略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并从以下几方面树立并做好企业经营战略:(1)建立专门机构,进行市场调研和行业分析,确立本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在国内外同行业领域内所处的经济地位,现有的主要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对企业现有经营项目和主要产品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做出分析与评价,对企业现实的经营环境及可能的选择做出分析和判断。(2)通过对多种不同方案的分析与评价,提出企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和战略产品,提出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战略方针,提出可供选择的主要投资项目、发展目标和重大经济指标。(3)提出实现企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应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人才战略、分配方式、科技政策等。(4)提出和制订基本的经济发展目标和重大经济指标,包括成长性目标、收益性目标、有效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和指标分解到各所属企业和集团的各职能部门。
2.2对“核心竞争力”认识模糊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著名管理专家C.
K.
Prahalad
和Gary
Hamel在他们所著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一书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和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它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加以支持,核心竞争力将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如今人们又把核心竞争力的外延拓展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各个职能系统,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主要局限在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上。
核心竞争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顾客的效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索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迷你化”,它给顾客的核心利益是好携带;联邦快递的核心能力是极高水准的后勤管理,它给顾客的核心利益是即时运送。
其次,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
最后,核心竞争力还具有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处理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成功地进入了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扫描仪以及传真机等二十多个产品领域;本田公司的核心专长是引擎设计和制造,这支撑了小汽车、摩托车、割草机和方程式赛车的制造。
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表现在技术上,还可以表现在生产经营、营销和财务上。如苹果电脑的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它首开使用鼠标操作电脑的先河,它的麦金托电脑可看可感的设计,极大地促进了个人和家庭电脑市场的发展;宝洁、百事可乐优秀的品牌管理及促销能力;丰田的精益生产能力等。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独特的能力,使公司取得了成功。
遗憾的是,我国部分企业在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表现得非常盲目并在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上仍有很多模糊的观念:(1)竞争力等于核心竞争力。任何企业,相对来讲都有竞争力,但绝不是所有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有独特性,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竞争对手很难复制。核心竞争力的锻造对一个试图做大做强的企业来讲,好比它的生命。没有竞争力的锻造,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锻造,一个企业不可能有生命力,不可能有将来,不可能有客观的市场表现,不可能有丰厚的市场利润。(2)认为拥有核心业务就有核心竞争力。拥有核心业务并不等于自然有了核心竞争力。公司集中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管理、技术、产品、销售和服务等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这些差异时,企业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和方法。这些“异质性(差异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只是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3)没有核心技术,就认为没有核心竞争力。戴尔(Dell)公司没有个人电脑的核心技术,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行业翘楚,因为戴尔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效的供应链管理。
针对以上情况,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概念上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要想真正营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综合分析、正确判断企业的各方条件,寻找自己的长处,从生产管理、质量、规模、销售模式、渠道、售后服务、品牌认知、价格、人才等各方面入手,以优势领域为突破点,对传统的优势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聘用优秀的管理者和员工,坚持技术创新,走信息化之路,加强营销知识积累,营造企业文化等等,只有做好其中一项或多项工作,并扬优成势,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3
企业文化没有个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我们现在主要是从狭义的层面强调文化。
目前在我国,企业文化漫天喊,但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国的企业界,真正优良、有其个性色彩的企业文化非常少。往往表现在:(1)没有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领导重视不够;(2)将企业文化工作混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认为企业文化工作就是协助所在单位党组织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3)将企业文化建设混同于精神文明建设,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活动、树典型、唱赞歌;(4)将企业文化混同于员工娱乐文化,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员工开展业余文化生活;(5)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没有科学具体的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6)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只注重表层硬文化建设,一味在视觉识别上做文章,而对流程再造、制度建设、育人和领导力水平的提高等高层次文化重视较少;(7)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大同小异,缺少企业特色、缺乏自身个性,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陷入低水平重复怪圈。
所以,中国企业应当逐步树立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米不够水来凑”,而应该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建设自家的企业文化。从共同价值观念的培育、企业精神的构塑、经营哲学的确立和企业形象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多角度全方位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企业应立足我国现实国情,放眼全球市场,静心思考在企业管理理念方面的不足之处,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使企业具有活力和竞争力,长盛不衰。
⑤ 求一篇: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论文。
西方发达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实践与启示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还主要以行政指令管理方式为主,环境经济政策还不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的地位还远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因此,迫切需要广泛借鉴发达国家的经
验,积极开展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使得环境经济政策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环境;环境经济政策;实践经验;启示。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
明”明确列为新时期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
目标,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需要强大的社会
理念、政策法规、技术手段做支撑,其中环
境经济政策就是重要的政策和制度保
障。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还主要以行政指
令管理方式为主,环境经济政策还不完善,
环境经济政策的地位还远没有真正发挥
出来。因此,迫切需要广泛借鉴发达国家的
经验,积极开展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使得环
境经济政策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
要支撑。
一、西方发达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实
践经验
所谓“环境经济政策”是指按照价值规
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
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
为,以较低的成本达到有效控制污染的目
的,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与传统的指令性行政控制手段的“外部约
束”相比,它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
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与行政监控成本、促进
环保技术创新、鼓励清洁生产、协调经济利
益关系等优点。
早在20世纪70年代,面对日益严重的
环境问题,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西方发达
国家就积极应用环境经济政策来实现经济
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取得很好效果,在实践
上也积累一定的经验。
1.确立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基本原
则。为实现以较低的成本达到有效控制污
染问题和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目标,
西方各国基本确立全方位多领域的宏观环
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1)环境治理与污
染控制并重,治理环境污染开始由末端治
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如德国于1986年实施
的《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发展方
向从“怎样处理废弃物”提高到了“怎样避
免废弃物的产生”,使生活垃圾回收率已达
70%,垃圾再利用行业每年直接创造410亿
欧元的价值,约占全国GDP的2%。(2)遵循
污染者付费和使用者付费原则,“胡萝卜”
和“大棒”手段并用。西方各国普遍利用税
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将污染
成本内部化,从而达到事前自愿减少污染
的目的。如通过环境保护税的苛征加重污
染者的税收负担,使其外部成本内部化,促
其减轻或停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3)由
“事后治理”向“全程监控”转变,使产品收
费、注册管理、补贴和押金制度等经济手段
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美国国家环境表
现跟踪计划(NFT)是近年来实行的一项鼓
励性的污染预防新政策。
2.多种环境经济政策工具联合运用。
根据政策工具的类型的不同,环境经济政
策工具包括:(1)市场创建手段,如排污权
交易;(2)环境税费手段,如环保税、排污收
费等;(3)金融和资本市场手段,如绿色信
贷、生态保险等;(4)财政激励手段,如对环
保技术开发和使用给予财政补贴;(5)其他
手段,如罚款手段、押金制度等。其中以环
境财政政策、环境税收与收费、绿色金融与
保险、排污权交易等最为成功。如美国国会
在1990年推出涵盖全国的二氧化硫排污权
交易政策,有效地保证环境目标的实现。据
统计,参加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电厂
1995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
45%,而没有参加交易体系的电厂1995年
比1990年排放量增长12%①。
3.保证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环境法律
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
种法治经济,参与指导市场运行的环境经
济政策只有在相应的法律保护下,才具有
合法性和权威性。为此,西方各国普遍建立
保证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环境法律保障体
系。如荷兰环境立法涉及污染控制和自然
资源保护的各个方面如地表水污染控制
法、空气污染防治法、危险物质法、化学废
料法、噪声治理法、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核
能法等构成了荷兰环境法比较完整的体
系,特别是1995年制定一部目前除法国《环
境法典》外世界上综合性最强的一部综合
性环境法———《环境管理法》,对各项法律
制度在基本法的层次上进行了协调统一。
4.环境经济政策实现一体化,包括纵
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是指
政策的连贯性与稳定性。横向一体化是指
不同部门环境政策的协调性与一致性。由
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
程,需要多部门的参与合作,因此只有实现
环境政策一体化才能使各部门的工作围绕
一个明确而稳定的政策核心。如荷兰一贯
坚持环境经济政策的连贯与稳定,并规定
实现各部门环境政策的协调是荷兰住房、
空间规划与环境部的重要职责。
5.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鼓励公众
参与,注重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提高
公众执行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自觉性。西
方各国普遍认为,仅凭政府自身是不能解
决环境问题的,只有实现政府当局与各级
部门、社会团体和民众的携手合作,才是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如荷兰环境政
策中目标群体的广泛性与环境组织机构的
广泛性使政策的推行有社会基础,环境信
息运动更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
使环境价值与标准成为公众自觉的价值判
断,从而改善全社会的环境行为。
二、西方发达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启示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成
功经验,解决我国目前日益激化的资源与环
境矛盾,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环境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必须多种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的联合运用。西方发
达国家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建立多种环境
经济政策工具,形成一种合力,才能保证环
境治理目标的实现。而我国目前以已实施
三十多年的排污收费制度的使用最为广泛
和最具有影响力。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
政策处于试点阶段,环境经济政策工具单
一,政策体系不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的合力
还未形成。如“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环境税收
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
行为或产品苛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环境保
护税。现行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不健全,规
定也比较粗糙,税制绿色化程度比较低,多
数税种的税目、税率和税基选择都没有直
接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
护的调节力度不够”②。即使是排污收费制
度亦存在收费标准过低和只对超标准排放
污染物的企业征收的问题,没能建立资源
价格与环境税费体系,按照“排污费高于治
理成本”的原则征收排污费。据统计,我国
收取排污费的标准仅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
成本的50%左右,某些项目的排污费甚至
不及治理成本的1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超标排污费低于治理费的环境经济政
策,必然导致企业选择“超标排污、超标缴
纳排污费”而不积极治理污染,无法实现企
业污染治理的内部化。
2.环境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必须构
建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法律保障体系。为了
使环境经济政策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西
方发达国家普遍构建以环境基本法为基
础的涉及污染控制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各
个方面的环境法律保障体系。而我国环境
法律体系也算完备,截至2006年,已颁布
实施的环境保护法9部、资源法15部、行政
法规50件、环境标准800多项、地方性法律
900多件,但问题在于:(1)我国环境法律
的有关规定原则性强,操作性差;(2)门类
较为齐全,但环境基本法还不够完善;(3)
法律数目较多,但执行力度远远不够,影响
了法律效力;(4)特别是当前西方国家一些
新的环境保护政策思路,在我国的环境法
中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3.环境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必须实现
各职能部门的高度参与密切合作和鼓励公
众参与。而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在实践中没
有全面推行和完善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环
境经济政策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和
各个地区之间的权能和利益调整。当理论
的前瞻性与分割管理体制下的利益格局发
生冲突时,环境经济政策就难免“知易行
难”③。同时,虽然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较以
前有一定的提高,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公众参与在观念上、机制上、深度和广
度上都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公众参意识和
信心不强、机制不健全、参与度较低。这都
影响环境经济政策实施效果。
三、完善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几点建议
1.尽快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法律保障体
系。当前的重点是:(1)在《环境保护法》中
增加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的内容,完善法律制度和规定,协调各单项
环境和资源法律,使其真正成为一部综合
性的环境基本法。(2)抓紧制定《环境影响
评价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对一些关乎
全局的政策、规划和计划要实行环境影响
评价,真正从源头遏制对环境的破坏。(3)
要尽快在我国环境法中体现循环经济的思
想,把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污染控制有机结
合起来,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尤其要确立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包
括严格的法律制度、环境标准、训练有素的
执法队伍、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核心要
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要让任何对环境
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补偿环境损失,绝
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
会买单”的情况出现④。(5)注重解决环境经
济政策实现一体化问题。令人欣慰的是,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要组建环境保
护部,以加大环境经济政策规划和重大问
题的统筹协调力度。
2.加强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尽快建
立和完善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工具体系。在
制定相关的政策时要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
能转换及与其他有关政策相协调等角度考
虑,在经济结构调整、能源发展战略、财税
金融、农业和交通等政策中引入有利于环
境的经济激励手段,改变目前以排污收费
制度为主的单一手段。但由于我国正处于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过渡的时期,实际经济情况与美国发达市
场经济国家相比有许多特殊性,不可能一
蹴而就地建立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而“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不允许我们在万
事具备下再去实施那些理想的环境经济政
策,只能边研究、边试点、边算账、边总结,
联合各方力量,全面推动建立有中国特色
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框架”⑤。
3.鼓励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只有社
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形成全社会保护
环境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减少环境经
济政策的有效实施的阻力。为此,一要加强
全民生态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以战略
性视角构建全社会生态人格教育体系,提
高全民生态意识水平。除利用大众传媒和
网络广泛宣传及通过每年的世界气象日、
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纪念活动日对公众
进行宣传和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将生态
教育纳入到教育系统,培养生态教育人才。
二要在制度上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与听证制度。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健全完
善听证制度,使有关生态及环保项目在实施
前举行听证会制度化和程序化。尤其要进
一步扩大环境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
性”,扩大公众的知情权,把环境质量状况、
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污染事故及处置、
环境决策的信息全面公开化,并建立和完
善生态道德教育的评估、奖惩和奖励等方
面的机制,把环境保护作为各种评估、考
核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同时,注重政府、企
业、公众加强沟通,变单向的政府监督管
理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自觉行动,形成
长效的良性互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公
众有效参与提供基本条件和前提,在最大
限度上激起公众对于生态文明现状的关
注热情和支持态度。
4.转变传统的“两高一低”的粗放式
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把环境治理与污染控制与我国当前“节能
减排”的约束性指标相结合,以利环境经
济政策发挥更大作用。
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7.
[2]樊杰.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2): 193~206.
[3]刘卫东,金凤君,刘彦随,等.2011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307.
[4]孙晓宇,苏奋振,吕婷婷,等.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时空变化分析.资源科学.2011,33(12): 2277~2284.
[5]路晓,吴莉,应兰兰,等.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5):23~26.
[6]刘巧玲,王奇,李鹏.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及其区域分布变化趋势.生态经济.2012,(1): 107~112.
[7]何龙斌.国内污染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路径及引申.经济学家.2013,(6): 78~86.
[8]陈梦熊.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与成就.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1~655.
[9]李绍武,周国云.中国城市地面沉降研究概况及存在问题.中国地质.1988,(10): 27~29.
[10]陈梦熊,曾祥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9,(6): 1~5.
[11]地矿部地质环境管理司.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的回顾和发展前景.中国地质.1989,(10):1~5.
[12]朱耀琪.中国沿海开放城市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见:陈元普主编,中国地质矿产年鉴(1986),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15~19.
[13]孙培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的成就与发展.中国地质.1992,(8): 9~12.
[14]段永侯.我国地面沉降研究现状与21世纪可持续发展.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9(2): 1~5.
[15]程光华,翟刚毅,庄育勋,等.城市地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256.
[16]哈承佑.环境地质学进展与展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5): 24~29.
[17]寿嘉华.调整思路,明确目标,认真做好地质调查工作的部署与实施.国土资源通讯.2002,(10): 31~39.
[18]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成果总结报告(1999—2010年).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1~220.
⑦ 跪求有关《环境经济学》的论文!
http://www.lunwentianxia.com/class_sf/X196/ 摘要 环境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结合实例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经济学分析 治理建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居住环境变得十分幽雅。但实际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因为邻居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进.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反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建筑工程形成的噪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1 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但是在产权不明晰情况下,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相应的收益却为造成破坏的市场主体所独享。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假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即具有负的外部性,那就意味着私人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即社会为企业生产所付出的代价)。
1.2 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性)
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并不能独享却要独自承担环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却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补偿。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会产生广泛的“搭便车”的行为.即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为环保行动付费而会乐意坐享其成。这必然导致环境保护行为供给的严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他获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会所得到的社会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么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但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若有外部经济存在的话,则行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处,自然不愿意生产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产量。结果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于外部性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2 治理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2.1 实行征税或补贴的政策
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政府应征税,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担污染成本从而消除外部影响。对造成外部经济的居民(或企业)。政府则可以采取补贴的办法,使居民(或企业)的私人收益与社会利益相等。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相等。则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2.2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
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2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3 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环保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 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经验表明,要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须达到GDP的1.5% ,要使环境改善须达到GDP的2.5%。而我国环保投入一直以来都低于GDP的1.5% .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环境“透支”已相当严重。因此,要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就必须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4 加大审计部门对环保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投入资金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建设.同时又对环境污染单位执行排污收费制度.环保资金的一收一支构成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建立环境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反馈报告制度.对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做出审计。通过审计,既能监督此类资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发挥环保资金的效益。
2.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文艺、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宣传,强化全民生态和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利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人口日、世界动物日等纪念日对青少年开展环保教育.加深巩固下一代的环境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6 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监督制度
环境资源公共物品与行为外部性两个特点。市场价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体性成本,这样,导致经济行为失去制约,产生市场失灵。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公民社会能动性的参与特点。加强对环境污染单位个人和群体的监督,利用公民社会的自主力量.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制度.弥补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的不足。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为京城一名身在环保社团中的大学生,最后我想就我参加一些青年环保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结合以上理论分析来谈谈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邻的燕山,是北京的后花园,它是北京市民带来周末休闲的好地方。北京的东南接入华北平原,是一片开阔地一直到海,水汽充足,这也就是为什么北京的东南部常常会起雾的原因。但说到北京城里远眺时的雾呢,实际上天气预报从某个时候已经改变了说法——叫“霾”,霾和雾直观的区别就是颜色,自然的雾气都是乳白色的,而北京的雾气却是灰色的,因为北京尤其是市区的大气污染,已经从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废气为主转变成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了,这也就意味着为北京的空气污染“贡献”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耸的烟囱,而是我们身边川流不息的车流了。这也是北京最大的环境问题——至少对一个普通市民来说是这样。这也正如同前面的分析,北京越来越多的市民拥有私家车,他们享受便利的同时,整体上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但这种破坏又不能明确让他们来负责和修复,所以北京市现在采取尾号限行的手段,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控制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时间经常可以看到蓝天——当然我个人以为这种限制市民行车的强制性措施并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来说大概是比较有效的。如同造纸等关系民生的污染工业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将其一棒子打死,只能尽可能降低其污染程度。
至于北京春天的沙尘,那的确是外来因素,内蒙浑善达克沙地在北京上游,蒙古极低的植被覆盖率也为西伯利亚寒流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尘暴,还要从三北防护林说起。根据一些资料,某些地方所谓的防护林,实际上仅有的几棵小树都细如铁丝,这样的林子怎么能用来固沙呢。三北防护林,虽然一些地方初见成效,譬如多伦等等,但是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商都、化德、正镶白旗一线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严重,那里不是白色的世界就是黄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也有点点沙地。所以,北京的空气问题,还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这不仅需要北京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上游省市的配合。毕竟北京作为北方远海的城市,可以说什么也没有。这也同之前的分析一样,因为不用负责,如果上游地区的政府只顾自己辖区的经济发展而不顾对下游城市的危害,那环境问题无法解决。
另外还有一个个人建议是之前没有明确提出来的,针对北京来说,就是发挥北京高校环保社团和周边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上看,一个理性的个体确实都在追求获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确实对环保拥有不计收益的热情,虽然他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并不专业,但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只要官方加以鼓励和支持,是会有不小成效的。而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空有热情投入,换来的却多是鼓励而少有实际意义上的支持,这也如同经济学一样,个体的收益或亏空都不足以影响整个社会群体。所以我觉得国家在采取宏观手段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对这些志愿者们加以引导,让环保从一个“大人物们的任务”转变为“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⑧ 毕业论文设计:有关环境经济学论文的题目帮忙介绍一下
希望能帮到你!
一、
综合类
1、蓝之韵论文
http://www.21blue.com
门类较全。
2、学生大论文中心
http://www.studa.com/newpaper/
3、蜂朝无忧论文网
http://www.51lunwen.com/main/index.asp
门类很全。
4、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paper/
门类很全。
5、论文帝国
http://www.papersempire.com
知。
论
文
快车网[
http://www.lun-wen.com
(各专业论文下载)
毕
业
论文网[
http://www.bylw.com
(论文发表等,不错的地方)
论文下载!
www.chinaeinfo.com/download
⑨ 英国经济学参考文献去哪里找 参考文献怎么写
2008年的春天,世界经济形势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呈现融融暖意,相反,次贷危机愁云仍未消散,美国经济仍在低谷徘徊,并将拖累欧洲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基础原材料,尤其是石油和农产品价格飙升不止,全球范围通胀压力显著上升。粮食问题和通货膨胀已对不少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从目前形势看,世界经济还需走过相当一段崎岖不平的道路。次贷危机:已接近尾声?次贷危机自从去年夏天大规模爆发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贷危机一直在扩散之中,其负面影响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由于美联储大手笔提供流动性,不断为金融机构慷慨输血,美国的一些大金融机构的危急形势已有所缓解。近期的美国股市开始走稳向上,金融市场开始显现些许活力。美国金融界的一些重量级人物表示,最糟糕的阶段可能就要过去。甚至有市场分析人士乐观地预计,次贷危机很快就要结束,美国经济在下半年将重拾升势,美元也将重新走强。不过,不容乐观的是,目前信贷市场的紧张局势并没有明显缓解,美国中小金融机构的问题在未来几个季度将要集中暴露。尤其是住房市场作为麻烦的源头,还远没有见底的迹象。最新数据显示,美国3月份单户型住宅销量下降8.5%,创1991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经济仍处于衰退的边缘,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仅为0.6%(按年率),房价仍持续下跌,这些都可能使其他信用产品出现问题,甚至使大量优质按揭进入负资产状态,从而对金融市场形成更猛烈的冲击。此外,在欧洲,由于经济周期落后于美国的原因,次贷危机的影响现在可能才刚刚展现。有专家预计,在可预见的几个月里,次贷危机对欧洲的冲击可能比美国还要严重。美国房地产的寒流已明显波及欧洲市场,英国、爱尔兰、西班牙等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多年飙涨之后正开始下挫。欧洲经济已显现疲态,欧盟委员会进行的一项月度调查显示,欧元区4月份经济景气指数出人意料地大幅下挫,创2005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数据显示,德国、法国的商业景气指数4月份也创下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美欧国家消费需求的下降,将影响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尤其是美国超量提供流动性,美元不断贬值,推动基础商品价格上涨,新兴国家通胀压力陡然上升,经济稳定增长明显受到威胁。因此,可以说,在作为次贷危机风暴中心的美国金融市场,一些大金融机构或许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在发展之中,而且肯定要持续相当一段时期,只是影响有多严重还有待观察。油价和粮价:还要狂飙多久?伴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原油价格和粮食价格的持续攀升一再挑战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已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社会动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关油价和粮价持续上升的原因,解释各种各样,且争议一直不断。关于油价上升的原因,西方比较流行的解释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经济增长强劲,对原油的需求增加;由于地缘政治、气候异常、采油成本上升以及产油国增产不积极等因素,原油生产能力难以增加;此外,美元贬值、原油市场的投机活动也对油价上升有推动作用。而事实上,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原油的比例仅在1/5左右,且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并不高,倒是各金融机构近年来纷纷进军商品交易业务使得石油市场变得更加深不可测。有分析人士指出,油价上涨,的确有供需面的因素,但其他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许多投资者将资金转投石油等大宗商品,推动价格上升,进而又进一步鼓励了投机行为。近年全球粮食产量一直温和增长,并未出现严重的歉收,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21.3亿吨。粮价上涨的原因有很多,如气候变化引起某些地区出现减产,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加剧了国际市场的供需矛盾,使粮价波动加大。甚至有人说粮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提高,对肉类食品需求增加,需要消耗的粮食生产饲料。但原油价格上涨其实是更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油价上涨使化肥和柴油等价格上涨,提高了产粮成本;另一方面,油价上涨刺激了生物燃料的需求,要消耗玉米。有资料显示,本世纪以来,美国玉米工业消费逐年猛增,截至2007-2008年度,玉米工业消费的增量已达2469万吨水平,相当于整个东南亚玉米饲料消费总量(1540万吨)的1.60倍、欧盟27国整个饲料消费量(4819万吨)的51.33%。可以说,饲料消费的增减对玉米价格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各类投机行为无疑也是推动粮价上涨的生力军。必须看到的是,最近数十年来,美国和欧洲政府对农产品实行的大额补贴,已让许多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投资无利可图,世界粮仓已从北非、东南亚等地转移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粮价的上升,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实质性的冲击。尤其是国际油价和粮价定价权主要在美国,而高油价和高粮价对美国的冲击相对要小得多,只要美国的通胀压力还可以忍受,资金链不出问题,就不能指望美国会积极采取行动遏制油价和粮价的上涨,投机资金制造价格泡沫的黑手就不会停歇。中国经济:逆风起飞才有新辉煌美国为拯救次贷危机中的金融机构而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美元泛滥和美元贬值,石油、农产品和贵金属价格在全球性的连锁反应中彼此借力不断被推高,引发全球范围的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经济结构下,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在维持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到平衡点有相当大的难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能把外界压力转化为动力,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好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中国经济就能逆风起飞,迎来更为持久的新辉煌。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可能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从战略的高度,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良好的环境,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从根本上扩大消费。在对外贸易方面,更加注重质量,不以牺牲劳动力福利、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出口。促进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使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更加协调合理。在目前情况下,要有效增加就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可能比经济增长速度更为重要。再者,切实加强对热钱的监管,结合我国国情稳妥有序地推进金融体系改革。根据有关数据,去年年底和今年以来,流入我国境内用于短期套利的热钱数量惊人,热钱一旦回流,必然会对经济正常运行产生巨大冲击。因此,加强对热钱的监管已是当务之急。此外,还要不断完善金融体系,科学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抵御外来冲击的弹性。在执行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通过政策激励,拓宽民间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资金流入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缓解结构性流动性过剩。此外,要把发展农业提到更高的战略高度。近些年来,我国一直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目前不会出现粮食危机。尽管如此,当今世界出现的粮食危机还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农业产出占国家GDP的比例并不高,对解决就业问题作用似乎也不大,但其经济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要树立粮食安全国家大战略观,摒弃“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粮食”的政治幼稚观念;摒弃所谓“土地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短视观念。用新的思路、以更长远的眼光统筹城乡发展,在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前提下,切实保护耕地,有序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
⑩ 环境经济学的章节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第三节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第四节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复习题第二章 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第一节经济系统第二节环境系统第三节 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关系复习题第三章 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第一节 不完全市场与环境恶化第二节 外部性与环境恶化第三节 共有资源、公共物品与环境恶化第四节 信息不对称与环境恶化复习题第四章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第一节 最优污染水平的经济分析第二节 环境经济手段的作用机理及一般形式第三节 环境经济手段的基本类型第四节 环境经济手段的评价标准第五节 环境经济手段的实施条件复习题第五章 排污收费第一节 排污收费的基本原理第二节 排污收费的经济效率第三节 异质污染与排污收费第四节 排污收费的问题复习题第六章 排污权交易第一节 排污权交易的基本理论第二节 排污权交易的经济效率第三节 异质污染与排污权交易第四节 排污权交易的问题复习题第七章 环境评价:费用效益分析第一节 费用效益分析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步骤第三节贴现率选择第四节环境评价的其他方法与未来发展复习题第八章 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第一节 环境的经济价值第二节市场评估方法第三节 非市场评估理论第四节 非市场评估方法复习题第九章 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一节 自然资源分类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第三节 自然资源稀缺性的衡量第四节 自然资源的跨时期配置第五节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复习题第十章 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分析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与不可再生资源开采第二节垄断市场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的比较第四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第五节 技术与开采成本第六节 不可再生资源开采的税收政策复习题第十一章 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分析第一节 渔业资源数量增长模型第二节 静态渔业开发模型第三节 比较动态模型第四节 渔业政策第五节 森林资源的经济分析复习题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