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古典经济学革命定义

古典经济学革命定义

发布时间:2021-03-01 03:26:33

❶ 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革命

分析框架 第一,它扬弃了新古典规模经济的概念,而用专业化经济来表征生产条件。
第二,它没有纯消费者与企业的绝对分离,而新古典框架则是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绝然两分。
第三,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交易费用对经济组织的拓扑性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果初次接触新兴古典经济学,则恐怕难以理解这种新的分析框架之于经济学的含义,从而也就难以切身感受其魅力。让我们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新的分析框架?答案很简单,新古典分析框架的一些缺陷限制了经济学的发展。如果我们空泛地讨论新古典分析框架的缺陷,恐怕难以令人信服。1977)、克鲁格曼(Krugman,1979)以及福济塔-克鲁格曼(FujitaandKrugman,1995)等人的模型为例,看看新古典分析框架究竟缺陷何在,以及新兴古典分析框架又如何克服这些缺陷。 尽管如此,他们的理论却面临如下困境。
第一,他们关于经济增长等现象“当且仅当”厂商平均规模扩大时才能发生的预见与现实不符。
在他们看来,厂商规模之所以扩大,是因为存在无止境的规模经济,而厂商规模决不可能变小,因为这意味着规模不经济。但是,OECD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以及中国的经验证据(参见张永生,2000:《厂商规模无关论:理论与经验证据》)却显示,厂商平均规模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总体呈倒U型变化趋势。无疑,递增报酬现象是经济增长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情节,但正如阿伦·杨格在他著名论文(1928)中指出,递增报酬的实现机制是分工与专业化,规模经济是对分工与专业化经济的一个错误描述。
第二,在他们的模型中,企业只是一个“黑箱”,企业为什么出现以及企业制度本身的经济含义则不能被解释,对现代商业社会中种种有趣的“新发展现象”,如企业规模变小、生产外包、合约出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特许连锁经营、贴牌(OEM)生产、电子商务等等,则更是无从解释。他们的框架无法将企业制度内生,如果要内生企业制度,则他们所有的结论都会随之改变;而如果没有先天就存在的企业,他们模型中所有的故事又都不会发生。
第三,交易费用在他们模型中没有实质性的含义,企业规模扩大等现象皆不存在交易成本。而经济学之所以在1970年代后解释力有了质的提高,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将交易费用引入经济分析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那么,能不能在不改变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对这些理论进行修正,从而走出上述困境?琼斯、达斯格普特等人和国家研究委员会(参见C。Jones,1995a,b,1996;Dasgupta,1995;NationalResearchCouncil,1986)的做法或许对我们有一些启发。他们在发现否定R&D等新内生增长模型的经验证据后,提出了在原有框架内进行改进的方案。琼斯(C。Jones,1995),杨(AlwynYoung,1998)和西格斯托姆(Segerstrom,1998)建议了几种方法来避免R&D模型中的第V类(研究与开发投入)规模效应。但是,琼斯自己也承认,“这种改进后的模型也是不完善的,因为它又产生了人口(第I类)规模效应”。而新古典内生增长模型中如果缺少了规模效应,则内生增长就不会再出现。这些经验研究表明,新古典内生增长模型并没有对经济增长背后的驱动机制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Jones,1995a,pp。508-509)。新古典增长理论将递增报酬归于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的来源对它又是一个不解之谜。
如果仔细读过斯密的《国富论》、杨格1928年发表在TheEconomicJournal上的“递增报酬与经济进步”,以及斯蒂格勒1951年发表的“市场容量限制分工”等经典文献,我们就能理解为何斯密-杨格定理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定理。经济增长中的递增报酬并非来源于规模经济,而是来自于分工和专业化经济。专业化经济是一个比规模经济恰当得多的概念。迪克特和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等人模型的缺陷在于分析框架,只有在分析框架上进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其局限。不幸地是,规模经济的概念由于更接近人们的直观,而且符合人们力图改造世界的决心,以致于误导了很多经济学家。如果用专业化经济替代规模经济,我们就不需再求助漏洞百出的规模经济概念来产生递增报酬。 可见,以斯密分工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思想更能解释我们周围的经济现实。但是,仅有分工理论还不够,斯密的分工理论中没有企业理论。如果我们不幸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之中,那如何才能演进到一个以企业制度为特征的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呢?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科斯就出现了。他说,分工不足以产生企业,因为市场的功能就是组织分工;对风险的厌恶也不足以产生企业,因为保险市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企业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节省交易费用。张五常(1983)则进一步指出,企业的出现是因为劳动力交易费用低于产品交易费用的结果。但是,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中却没有直接的经济增长含义。而贯通斯密、杨格、科斯和张五常等人理论的,则正是杨小凯等人。他们将分析框架建立在以个人自利决策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费用,同时内生出企业制度、经济增长、递增报酬、厂商规模等现象,从而彻底克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上述缺陷。他们的模型将企业制度在分工中内生,在企业理论中直接注入了经济增长的含义。这样,一个新的理论通途就开辟出来了。

❷ 新古典经济学是什么意思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又称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新古典派经济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期的经济学思潮。他们是个松散的团体,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立场,共同的主张是支持自由巿场经济,个人理性选择,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经济不发达的结果,来自于错误的价格政策,以及第三世界政府过度活动引起的太多的国家干预所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当。因此,对政府、市场各自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进行重新评价,并应利用市场力量解决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领域的这一思想转向被称为“新古典复活(Neoclassical Resurgence)”。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在一片批判传统发展经济学的浪潮中兴起。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三次大的革命性变革,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❸ 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有哪些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是价值理论不同。

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劳动价值理论,从斯密到李嘉图再到马克思无不以劳动价值理论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

新古典经济学则完全放弃了劳动价值理论,他们更多的是采用效用价值理论,进一步到均衡价值理论。

❹ 经济学中的新古典主义的定义是什么

新古典有两层含义,一是指20世纪初以马歇尔、纰古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这是相对于斯密为版代表的权古典经济学而言的;二是泛指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货币主义、预期学派的新古典主义,由于凯恩斯主义学派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新古典主义泛起了一股以回归古典学派的以经济自由化为标志的复古思潮,所以成为新古典主义。
现在说的新古典主义一般是指后者,也即第二层含义

❺ 西方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六次革命具有哪些重要含义

西方经济学从16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开始,到现在经历了六次理论突破,即所说的六次革命,其中前二次发生在古典经济学说中,后四次为现代经济学说史中。
西方经济学是从重商主义开始的。时代背景为海盗式帝国主义,贸易与殖民相联系,它作为一个体系,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基本内容为出口垄断,外汇管制和贸易顺差,核心思想君主掌握最高权力,统治经济和铸造货币,控制对外贸易,主张国家干预和参预经济,并对经济进行调节,认为国家财富就是金银,输入金银可以润滑工商业的齿轮,所以鼓励出口,实行补帖,限制进口,以此扩大贸易顺差,换回金银,金银的积累导致国家财富的增长。但实际执行中却无美妙前景,最终出现了生产力的危机。如法国出口制成品越多,换回金银越多,结果越穷;而英国,反而民富国强。重商主义重点在商品流通领域。
现代经济学只是在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才开始。时代背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下,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主张经济自由主义,摆脱封建和国家的干预。1776年《国富论》第一次划时代革命。其矛头指向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斯密继承和发展了以前经济研究成果,特别是重农主义对供给和微观重视,第一次创立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他认为重商主义牺牲了消费者而利于生产者,带来经济效益差的后果。因此,斯密提出,要增加国民财富,一靠劳动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二靠资本积累,增加储蓄,形成投资,扩大市场。为增加生产,积累财富,反对国家干预,放任经济自由,经济“受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发挥市场自由竞争、自由调节作用,国家只需保卫人民和国家的安全,社会秩序公平等。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家财富的来源,劳动创造价值,利润来自剩余劳动,反对重商主义只有贸易、重农义义只有农业劳动才是创造财富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微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其片面性在,对需求重视不足,分析方法上不够精细,劳动价值论有利于工人而不利于资本家等。
1870年,发生了第二次革命,出现三名学者:法国的瓦尔拉斯、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他们三个人,住在不同地方,长在不同国家,但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强调供给和生产转变为强调需求和消费。提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劳动的消耗量,而是取决于主观评价,进行边际主义分析。西方常把1871年称为”边际革命“年,直到马歇尔最后形成的所谓的”新古典学派“。完全用边际分析方法,利用边际效用和边际生产力的概念分析经济问题,提出存在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劳务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决定于边际供求的关系。强调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定价与资源的稀少性有关。由于稀少有关,因此,对各种产品用途的估价带来效用递减,人和厂商都受着理性行为原则的支配。如个人怎样用有限钱得到最大效用的满足,而厂商利用有限资源设备来得到最大的利润,这种方法就是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古典学学派关心的是整个经济的长期发展,关心剩余产品在各个集团之间的分配问题,而边际主义者关心的是微观经济问题。所以,从边际主义者到马歇尔,才建立起微观经济学体系。边际概念成为关键性工具,效用与消费者需求成为出发点和推动力,关心的是在资源稀少情况下来进行生产、分配,消费。同时他们认为,只要自由竞争,通过市场力量,经济就能达充分就业均衡,不会发生生产过剩或经济危机。总之,他们以主观根据供求而决定价格的价值理论来代替劳动价值论;以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来代替古典学派由社会力量决定收入的分配理论;用和谐经济体系代替阶级冲突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比古典经济学更合理、更精致,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理论基础。但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一筹莫展,无能为力。新旧古典经济学偏重于微观方面的研究。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第三次革命。其背景 :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发展,政治上国家垄断资本的产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时期,社会对宏观需求不强,国家也没有掌握足够大的资本实现这种控制,而当它进入国家垄断之后,这种要求和可能都具备了。理论、方法和政策都不同于传统。理论上反对萨伊定律。萨伊定律就是供给本身就能创造需求,需求是供给的函数,因此,经济自身能够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没有生产过剩的危机。凯恩斯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抛弃“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传统观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存在自动调节的性质,因而没有充分就业的可能,往往是小于充分就业状态。由于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作用,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必然会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方法上,回到重商主义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开创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关心经济总量行为活动,特别是总支出(投资支行、消费支出和政府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强调决定经济活动水平的是投资部分。只有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增加,才能刺激生产,增加生产。还将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密切结合为一体,现在宏观经济分析都取自于《通论》的开创,这是凯恩斯在方法论上的革命。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参预经济调节。所以,有人说凯恩斯又回到重商主义,因为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奖励出口,与重商主义相同。三个最重要政策:1、政府预算的平衡应联系经济中需求状况来加以评价。如存在大规模失业,预算应增加赤字。2、降低实际工资不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可能会相反
;3、贷币政策如不借助于财政措施,则不可能终止大规模失业。二战后,特别是50、60年代,凯恩斯理论成为西方正统。凯恩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跳了价格分析的限制,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划时代意义。
上世纪50,特别是60年代后期,出现反对“凯恩斯革命的革命”,货币学派崛起。其背景是,当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进入”滞胀“,奉行已久的凯恩斯主义遭到质疑,因为按凯恩斯理论,低增长与高通胀不可能同时出现,货币学派自由主义理念抬头。以弗里德曼为代表,其内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所以不稳定,主要原因不是凯恩斯所说的三大定律影响的总需求不足,而是由于货币方面受到干扰。核心是货币,货币是支配资本主义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因此货币政策最重要,财政政策除了起负作用,不可能影响产出率和就业率。其主张货币稳定、有节制增长,即长期货币政策,除此之外,国家减少支出,不干预私人经济,市场完全、充分发挥作用。现在西方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接收货币主义向凯恩斯挑战的两个思想:1,货币供应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2、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出量具有更大的效应。
1960年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出版。书只有100页,便很精炼,思想深刻。书中把生产看作同样商品既表现为生产资料又表现为最终产品的一种循环过程,是从基础理论上进行革命。主要影响:1、商品价格反对边际分析,回到李嘉图,再生产周期性循环过程中,用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的方法计算商品价格。2、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联立方程完全有可能计算出每种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而不是马克思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补充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3、斯拉法的商品价格决定理论,解决了马克思商品价值转形商品生产价格的问题。
在反对凯恩斯主义思潮中,出现了理性预期理论,为第六次革命。理性预期假说由美国经济学者约翰穆斯于1960--1961年首创,70年代卢卡斯把理性预期理念结合到货币主义模型中,应用于稳定性经济政策的研究。他们认为无论凯恩斯主义,或是货币主义,都把理性预期排除在模型之外,财政金融政策往往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公众势必预料到这些政策的后果。如政府试图加快货币增长经济,人们就料到通货膨胀而抬高价格,于是额外的货币更加抬高昂贵的物价而不是导向经济增长,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带有欺骗性,但是,可以在一段时期内欺骗所有人,决不能在长期中欺骗所有人。以前人都以过去经验来推测预期,理性的是综合更多因素来进行预期,过去仅是一部分因子。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图示
发展阶段
时间
时代背景
代表人物
理论观点
政策主张
著作
重商主义
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下半叶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安徒万·德·蒙克来田
财富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财富的真正来源是对外贸易的顺差。
从流通领域研究财富的增长
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统统归结为攫取金银

古典经济学

重农主义
17世纪下半叶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英国 法国
威廉·配第 阿吉尔贝尔
亚当·斯密 西斯蒙第
大卫·李嘉图
魁奈
从生产领域研究财富的增长
看不见的手
劳动价值理论
把对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与对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及其变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

自由放任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1776年
庸俗经济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70年代
(1830年)
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32年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案)
萨伊(法)
马尔萨斯(英)、詹姆斯·穆勒、麦克库洛赫、西尼耳、巴师夏、凯里
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
把注意力集中于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及其变量的研究

边际革命
19世纪70年代(1870年)
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门格尔(奥地利 奥地利学派)
杰文斯(英 英国学派)
瓦尔拉斯(瑞士 洛桑学派)
以边际效用价值论来与劳动价值论相抗衡

新古典经济学(微观)
19世纪末期
马歇尔(英 剑桥学派)

瓦尔拉斯
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
生产成本价值论
供求理论
边际效用论
节欲论
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

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1890年

1933年

张伯伦、罗宾逊
垄断问题

1939年

希克斯
价值论(提出了序数效用论,马歇尔的是基数效用论)
一般均衡论:起到推广与普及的作用

希克斯
《价值与资本》1939年
凯恩斯革命(宏观)
20世纪30年代
经济大危机
凯恩斯
失业和经济的周期波动是因为全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国家干预经济
凯恩斯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年
对凯恩斯的解释与补充
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10版)→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12版)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得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体系出现了显著的漏洞,产生了干预和反干预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种矛盾和不调和之处
萨缪尔森
库茨涅茨、托宾、哈罗德、索洛
汉森(20世纪40年代理论和政策建议方面进行补充和发展,奠定新古典综合派的某些基础)
传统西方经济学——微观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宏观

萨缪尔森
《经济学》1948年
新剑桥学派
20世纪50-60年代

琼·罗宾逊(英)

非均衡学派
(又称新凯恩斯学派)
20世纪60年代后期

克洛沃(美)莱荣霍夫德(瑞典)

希克斯(英)

把剑桥学派、洛桑学派的 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特的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货币主义
20世纪5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出现滞涨

弗里德曼

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生活,主张不同程度上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理性预期学派
20世纪70年代后期
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

供给学派
20世纪70年代后期
拉弗、费尔德斯坦、万尼斯基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哈耶克

弗莱堡学派(德国)

公共选择学派
20世纪60年代
布坎南(美)、塔洛克(美)

新制度经济学派

科斯、威廉姆斯、诺斯

新左派

非主流经济学派
瑞典学派

创新理论

熊彼特

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美)

新制度学派

加尔布雷恩(美)

激进经济学派

❻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都是经济学科内的一种,但是两者在研究和时间上有所区别,具体为:

1、系统性发展源自不同不同。古典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而古典经济学系统性发展源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理性预期革命等三次大的革命性变革,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2、产生时间不同。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而新古典经济学是在20世纪以后产生额度。

3、研究成果和发展特性不同。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而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4、分析方法不同。古典经济学受数学方法所限,主要采用总量分,从斯密到穆勒无不是从总量上分析经济的均衡;而新古典时期,数学有了巨大的进步,而且以法国为代表的一大批工程人员开始从事经济学研究,这样数学的使用渗透到经济研究中,分析方法也从古典时期的总量分析过度到新古典的边际分析。

5、价值理论不同。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劳动价值理论,从斯密到李嘉图再到马克思无不以劳动价值理论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而新古典则完全放弃了劳动价值理论,他们更多的是采用效用价值理论,进一步到均衡价值理论。

❼ 新兴古典经济学可以解释什么经济现象

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直接构成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逻辑起点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所以他们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

此外,西方主流经济学在20世纪末,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和标志,又开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论创新在于:一是将宏观经济学的表述直接奠定于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对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超越;二是加强对信息问题、激励问题、道德问题、逆向选择问题等新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新成果和新发展;三是进一步注重政府干预经济的积极作用,认为依靠政府的依法调控,就能实现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上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革命”或“整合”的实质,是后者对前者的批判、修正、补充和发展。尽管如此,历经多次“革命”和“整合”的新古典经济学,仍然无法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的漠视或做外生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只是假定分工与专业化的问题已经解决,并把给定的消费者与厂商作为最基本的既定前提,把二者的对立交换关系作为最基础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仅作产品之间的边际选择分析。

(二)经济增长模型存在严重缺陷。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模型,始终不能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与发展,不能从理论上阐明穷国越穷、富国越富的原因,未能找到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从而无法建立起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

(三)对经济规模的错误定义。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规模无止境的定义,无法解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厂商平均规模并不存在越来越大的趋势。经验数据表明,有的越来越大而有的越来越小,总体呈倒U型变化趋势。

(四)对企业成因的回避。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中,企业和企业制度都被预先假定为外生给定,他们不能解释或回避了对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解释,更无法解释诸如生产外包、特许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社会中种种新现象。

❽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特色
[摘 要] 西方经济学经历2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三次大的革命,已经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学科。但它始终未能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正是这个缺陷构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兴起的理论条件与逻辑起点。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分析范式等方面的开拓性研究取得崭新突破,并以此为基础,对大宽侍企业成因和经济增长长期动态模型等提出新的学说。新兴古典经济学增强了对现实经济事实的解释力,受到日益广泛的认可,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特色的最新反映。

[关键词] 新兴古典经济学 经济学 理论特色 创新

一部西方经济学说史向我们展示的是,源自古希腊以来的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不断涌流与分化,不断否定与前进,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智慧长河与信息洪流,林林总总的流派和交错延绵的学说,彰显着学术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也许是西方经济学这条智慧长河中最新的泉流、很有希望的一股信息流。作为前沿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一开始它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产生热烈反响。当然,从学科性质、理论体系与思想渊源上讲,新兴古典经济学仍属西方经济学的范畴,但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加以严肃的研究和积极的宣介。第一,它的首创者之一是以杨小凯(Yang)、黄有光(Ng)等为代表的华人或华裔学者,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被认为是一个有中国背景的新兴经济学前沿学科;第二,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对现实经济事实的研究和解释,包括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与发展的研究分析,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有别于某些在抽象和模型化走过了头,一股脑钻进阴冷书斋而远离火热现实的纯理论性或数理化的逻辑推演。也许不用多久,新兴古典经济学就会走进国内大学经济学的讲堂;事实上在1999年,杨小凯就把新兴古典经济学带到了北京大学的讲坛,并正式受邀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直接构成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逻辑起点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巧扒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滚吵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所以他们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

此外,西方主流经济学在20世纪末,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和标志,又开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论创新在于:一是将宏观经济学的表述直接奠定于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对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超越;二是加强对信息问题、激励问题、道德问题、逆向选择问题等新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新成果和新发展;三是进一步注重政府干预经济的积极作用,认为依靠政府的依法调控,就能实现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上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革命”或“整合”的实质,是后者对前者的批判、修正、补充和发展。尽管如此,历经多次“革命”和“整合”的新古典经济学,仍然无法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的漠视或做外生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只是假定分工与专业化的问题已经解决,并把给定的消费者与厂商作为最基本的既定前提,把二者的对立交换关系作为最基础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仅作产品之间的边际选择分析。

(二)经济增长模型存在严重缺陷。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模型,始终不能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与发展,不能从理论上阐明穷国越穷、富国越富的原因,未能找到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从而无法建立起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

(三)对经济规模的错误定义。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规模无止境的定义,无法解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厂商平均规模并不存在越来越大的趋势。经验数据表明,有的越来越大而有的越来越小,总体呈倒U型变化趋势。

(四)对企业成因的回避。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中,企业和企业制度都被预先假定为外生给定,他们不能解释或回避了对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解释,更无法解释诸如生产外包、特许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社会中种种新现象。

总之,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框架、分析范式和分析工具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既限制了经济学的发展,同时又成为催生新的理论的恰当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前提和思想渊源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精彩经济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活古典经济学的思潮。比如,他们以个人专业化水平的决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进为基础,重新阐述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国际贸易原因的论述。他们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学的寻找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建立起宏观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他们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学问”的定义,改变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其主要任务是对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杨小凯等人提出的新学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这个流派被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二、新兴古典经济学实现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超越

(一)纠正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上偏离,重新定义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建立起“消费—生产者”的基本概念,奠定分析框架的新基础。

他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上偏离了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从专业化和分工问题转向了给定组织下的资源分配问题,使专业化经济被规模经济所取代,使资源配置的Pareto最优总是与外生给定的最高总产量可能性边界相联系。他们认为,这种偏离是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致命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须纠正这种偏离,把经济学的研究重新拉回到正轨上来。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重新定义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重新强调了“分工”和“专业化”的概念,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消费者与生产者对立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消费-生产者”的概念,将分析框架建立在以个人自利决策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同时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费用,又内生出企业制度、经济增长、递增报酬、厂商规模等现象。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增长模型将企业制度在分工中内生,在企业理论中直接注入了经济增长的含义,从而克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缺陷。

(二)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扬弃和超越。新古典经济学惯用的分析方法是边际分析方法,而新兴古典经济学不仅运用边际分析方法,而且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模型中,通常假定社会由2个人组成,每个人必需消费食物和衣服2种产品,同时每个人在每种产品上有3个变量可选择:一是自给自足量,二是购买量,三是销售量。这样,2种产品就有6个变量。每个变量的取值既可为正也可为零,由此,全社会成员(2个人)对所有产品(2种产品)的最优决策,共计有23*2=64个可能的角点解和内点解。所谓角点解是指当一个决策变量的最优值取其最大值或最小值(为0)时的点解,而内点解则是指当决策变量最优值的取值均在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不为0)之间时的点解。在上例64个解中,有1个内点解和63个角点解。如果产品数量增加,其可能的角点解将变成一个天文数字。然而,杨小凯运用库恩—塔克定理排除了一些非优化的角点解和内点解,使可能的最优解范围大大缩小,而后文玫(Wen,1996)将这一方法推广到一般准凹效用函数和非常一般的生产条件,形成的方法被称为“文氏定理”(Wen Theory)。根据文氏定理,可能成为最优决策解的数目要比所有可能的角点解和内点解之和少得多。在上例中,实际上只有基于3种选择组合的3个角点解为最优解:第一种组合是食物和衣物都自给自足,没有专业分工,也没有交易和交易成本;第二种组合是专业生产食物,用出卖食物的钱购买衣物;第三种组合是专业生产衣物,用出卖衣物的钱购买食物。除此以外,其他的组合都不是最优解。

以文氏定理为基础,超边际分析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利用文氏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成为最优的角点解;第二步,对剩下的每一个组合(角点解)用“边际分析”方法求解,求出每一个局部最优值;第三步,比较各组合之间的局部最大目标函数值,整体最优解就是一般均衡最优解。由此可见,超边际分析方法既脱胎于边际分析,包含了边际分析,更超越于它。由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假定人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所以根据超边际分析,他们不但在消费各种产品之间作边际选择,更要在专业生产何种产品上作超边际选择。实际上,他们的选择还要涉及出售多少产品、是否雇佣工人等等,这些就是多项超边际选择了。

(三)重新定义重要基本范畴,为建立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铸成了所必需的理论基石。这些基本范畴包括:分工,专业化,两难冲突,交易费用,交易效率(与交易费用成反比),内生和外生等。新兴古典经济学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提出新的解释,并由此发展出新的理论学派。

例如关于交易费用的研究。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应将交易费用区分为外生的交易费用和内生的交易费用,并由此建立其新的产权理论。他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只是研究了外生的交易费用,而未涉及内生的交易费用。外生交易费用是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非由于决策者利益冲突导致的交易费用,包括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用于生产、通讯、运输及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设施等。新兴古典经济学着重研究和定义了内生交易费用的新概念,提出内生交易费用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内生交易费用是指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已做出决策之后才能确定的交易费用;狭义内生交易费用则是指市场均衡与Pareto最优之间的差别,即人们在交易中争夺分工好处的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交易费用,包括外部性、垄断权以及扭曲等,它与个体的决策、制度及合约的安排有关。他们认为,研究内生交易费用的意义在于:可根据两难冲突将垄断和外部性程度内生化,有助于研究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交易费用,可用博弈模型直接研究策略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等。

再例如关于贸易(包括国际贸易)的解释。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专业化生产与多样化消费造成贸易的两难冲突。因为,专业化生产意味着高效率,多样化消费则意味着高效用,而消费的效用越高实现消费的交易费用也越高。因此,由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比较优势效益就与交易费用形成了冲突。如果交易费用很大,超过了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益,则均衡结果就只能取消分工,选择自给自足方式;这时效用最大,生产水平处于可能性边界之内,水平较低。反之,如果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益超过了交易费用,则必然出现分工,而且随着交易费用的逐渐降低,分工呈现跳跃式发展趋势,从局部的分工到全面的分工;这时生产水平得以提高,处于可能性边界上。这一均衡结构是由交易双方的相对人数、相对偏好和相对生产率所决定的。交易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劳动分工的演进,进而伴随着诸如经济发展、贸易增长、市场结构变化等拓扑性质的变化。

(四)构建起新的理论体系。

新兴古典经济学沿着如下主线实现理论创新,发展并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体系:产权界定、合约执行——(内生、外生)交易费用——专业化和分工——市场化、竞争程度与协调失灵的风险。他们认为,为了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避免高分工的协调失灵风险,可以采用三种办法:一是构筑保险市场;二是明确界定产权。他们认为,合理的产权制度选择,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自发的内生过程,国家政府对于公共资产的产权设置,基本上决定于最终的内生和外生交易效率的替代选择。当然,明确产权可能产生较高的外生交易费用,同时还带来竞争程度与分工水平及协调可靠性之间难以兼顾的两难冲突;三是加强同行竞争,包括纵向和横向的竞争。他们认为,竞争会大大推动分工和市场的发育,增强消费者对生产者的控制能力,催生和促进私有产权制度。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构架和分析范式,可以将很多经济发展和贸易现象解释为分工演进的不同侧面,可以解释企业的出现和企业内部组织的均衡意义,可以解释交易费用和制度对分工和生产力演进的意义,可以解释货币出现、景气循环等宏观现象,因此,它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和缺陷。

(五)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新的基础上探索出“宏”、“微”有机联系的全面均衡分析框架。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不外乎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们做决策前的经济环境。经济学家通常用一些数学函数来描述这一基础层次,比如,用效用函数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求,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条件,用预算约束描述制度环境,用博奕论中的游戏规则描述经济制度等。第二层次是用数学中的最优决策理论分析个体的自利行为,用自然及制度环境来解释人的自利行为。这一层次的分析一般被称为决策的比较静态分析,即环境变化时最优决策会如何作出反应。第三个层次是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个体的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局,用自然及制度环境解释不同人自利行为交互作用的后果。这一层次的分析一般被称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即当环境变化时,对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局会如何变化的分析。如果在第二、三层次的分析中,加入时间因素,就可实现对动态决策和动态均衡的比较动态分析。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第一、二、三层次的分析都是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经济学家一般运用思想实验的方法,探究在什么条件下什么事会发生这类实证性问题。第四个层次则是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所谓福利分析或规范分析。在这个层次上,经济学家会提出什么是对全社会最好的经济状况这类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通过对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福利分析,他们会得出这种后果对全社会是否有利的价值判断。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主要是在第一、二、三层面上进行分析,局限在全面均衡框架内的静态或动态竞争均衡,并且由于存在规模收益递减,难以达到Pareto最优,因此其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被大大削弱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于多个两难冲突的均衡分析,突破了原有框架,使全面均衡得以建立;并且,这种全面均衡是建立在微观的角点均衡和资源的Pareto最优配置的基础上的,这种整体Pareto最优既涵盖了最优资源配置又涵盖了最优分工结构,所以它可以更好地解释宏观经济增长。这样,新兴古典经济学就将微观基础与宏观增长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回归经济学“大一统”的框架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

(六)找到了解释企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依据,对企业成因做出了全新的解释。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企业产生的原因,只好把它作为建立基本经济模型的既定前提,由此分析推演出的理论学说,对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解释力遭到很大削弱。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创新在于,用劳动的交易效率来解释企业的产生。他们认为,劳动的交易效率与中间产品交易效率的比较是关键。若劳动的交易效率大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则分工会通过劳动市场和厂商来组织,从而促使企业产生,以体现分工的要求和效率。若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交易效率小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交易效率,则中间产品专家会成为企业的老板;反之则由最终产品专家充当企业老板。他们认为,作为一种巧妙的间接定价方式,企业家享有的剩余权促进了分工,催生了企业,因而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此外,新兴古典经济学还提出了对城市化、工业化和层级结构等现象进行解释的思路。

(七)建立起新的经济增长动态模型。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对专业化和分工的忽视回避,是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增长模型缺乏微观基础、缺乏解释力的根源;又由于其经济增长模型是在全面均衡分析的框架内发展的,模型中只有动态竞争均衡而不存在Pareto最优,是新古典经济学增长模型的重大缺陷。正是这种理论缺憾,促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构建新增长模型的创新空间。新兴古典经济学重点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微观动态模型,并取得了理论创新的突破。他们认为,作为经济增长内在原动力的专业化和分工水平,应当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也就是说,即使外界技术、环境、制度等因素均保持恒定,在社会生产的条件下,分工水平也会自发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由此,新兴古典经济学构建起分工的内生演进模型,其内生增长理论研究的动态决策包括两个冲突:一是专业化生产加速学习过程的动态效果与交易费用的冲突,二是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难以兼顾的冲突。但他们强调,演进的过程是一个良性循环:

——起点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由于很低的生产率,负担不起交易费用;
——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生产率的稍微提高,能够负担起一定的交易费用,这时可以选择稍高的专业化水平;
——进一步地通过市场的自由择业和自由价格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得以提高;
——随着生产经验积累和生产技术改进的进一步加速,生产率也加速提高,使得承担交易费用的能力增强,从而推动更高水平专业化的实现。这个循环累进过程的持续,最终必然会导致一国经济的起飞。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这一增长模型有两个重要突破:一是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摒弃了新古典经济学将生产与消费绝对分开的做法;二是体现了竞争均衡和Pareto最优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新兴古典经济学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与困境,运用现代分析工具,对经济学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古典回归,建立起新的学派,创制出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提出新的解释。这个学派正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越来越多的认可。当然,作为一个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尚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尚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一些有待商榷的偏颇和失当。比如,他们忽视预测、计划、制度和政府的作用,否认规模经济的存在,热衷于运用学说作广泛的解释,力图创制出一种可以解释一切现象和过程的全能学说。对这些缺陷或不足,与其看成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不如看成是这个新兴学派的发展空间。无论如何,在研究起点、研究方法、分析范式、分析工具、理论创新、经济解释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与跨越,对新兴古典经济学来说,是尤为重要和关键的。

三、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时代特征与创新机制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发展加速,信息及网络技术冲击原有的经济格局和发展路径,经济结构不断更新,经济制度创新活跃,新经济成分和因素不断涌现。而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古典经济学却日渐失去其鼎盛光芒,对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过程不断涌现的新情况、不断呈现出的新特征日渐解释乏力,甚至不知所措。这是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200年延续、分化和发展,成长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学科门类,在它的庞大体系中,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相得益彰,思辩推演与案例解说交相辉映,逻辑的演绎和历史的归纳相行不悖,正是自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源源流长的思想源泉、丰厚肥沃的理论土壤和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勤奋探索取得的辉煌研究成果,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个新学派产生的时间不长,人们对它的理论框架、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以及它呈现出的理论特色,它对经济学发展的贡献等,也还有个认识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特别是它所反映出的对现实经济现象及其特征的不凡解释力,对于经济学的发展是一大幸事,对经济学研究者是一大鞭策和鼓舞。我们有必要关注这一新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研究时代提出的现实和理论问题,经由各种学说充分而自由的争辩交锋,是西方经济学200多年来保持活力与生机,不断取得进步发展的动力和特色。在学术研究上,成长起来的是“大家”而不是权威,更少有迷信和盲崇。在理论发展上,后者对先人既有继承和发展,更有修正和批判,从而营造出经济学发展的勃勃生机,开创出突破性发展的崭新空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兴起,是西方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新进展,是上述理论创新机制的新体现,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对古典经济学的传承。从这批判与传承中,我们看到了新兴古典经济学闪烁着创新的智慧之光。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是研究财富增长的学说,他在《国富论》中强调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与途径,而分工和专业化则是一个经济组织问题。因此,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任何改变经济组织,使分工得以扩大,专业化得以加深,从而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或以更低的成本生产产品。以对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刻研究为基点,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斯密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学说:分工效率与交易费用的比较差别,决定了工农业生产率的差别;分工水平由市场大小决定;市场可以自发协调分工,因而不需要政府干预;分工使产量大增,从而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有大量的产品可以充分地出售,而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其他人也可以充分地供给,这种由分工导致的产品逐渐充裕的过程,也就是整个社会逐步富裕的过程。李嘉图把斯密的分工理论运用到国际贸易,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被认为是新古典经济学形成的代表作,但它仍然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衣钵。因为《经济学原理》在关注资源配置问题的同时,仍然关注分工与专业化问题,并提出了新的见解。只是囿于当时数学工具的缺乏,马歇尔未能将他的新见解加以数学化。这一缺失,无论对马歇尔还是对其后的经济学的演化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在运用数学工具对资源配置问题进行边际分析感到的得心应手,牵引着他们逐渐遗弃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的研究,专注于资源配置问题和理论研究范式的数理化、模型化,从而走向了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的《通论》将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从两部门模型扩大至三部门模型,把政府作为与消费者和企业并行的经济行为主体,提出了政府干

❾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什么

请参考下列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直接构成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逻辑起点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斗迟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空姿李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所以他们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

此外,西方主流经济学在20世纪末,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经济学》教册好科书为代表和标志,又开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论创新在于:一是将宏观经济学的表述直接奠定于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对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超越;二是加强对信息问题、激励问题、道德问题、逆向选择问题等新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新成果和新发展;三是进一步注重政府干预经济的积极作用,认为依靠政府的依法调控,就能实现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上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革命”或“整合”的实质,是后者对前者的批判、修正、补充和发展。尽管如此,历经多次“革命”和“整合”的新古典经济学,仍然无法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的漠视或做外生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只是假定分工与专业化的问题已经解决,并把给定的消费者与厂商作为最基本的既定前提,把二者的对立交换关系作为最基础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仅作产品之间的边际选择分析。

(二)经济增长模型存在严重缺陷。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模型,始终不能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与发展,不能从理论上阐明穷国越穷、富国越富的原因,未能找到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从而无法建立起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

(三)对经济规模的错误定义。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规模无止境的定义,无法解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厂商平均规模并不存在越来越大的趋势。经验数据表明,有的越来越大而有的越来越小,总体呈倒U型变化趋势。

(四)对企业成因的回避。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中,企业和企业制度都被预先假定为外生给定,他们不能解释或回避了对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解释,更无法解释诸如生产外包、特许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社会中种种新现象。

总之,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框架、分析范式和分析工具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既限制了经济学的发展,同时又成为催生新的理论的恰当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前提和思想渊源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精彩经济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活古典经济学的思潮。比如,他们以个人专业化水平的决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进为基础,重新阐述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国际贸易原因的论述。他们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学的寻找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建立起宏观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他们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学问”的定义,改变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其主要任务是对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杨小凯等人提出的新学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这个流派被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二、新兴古典经济学实现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超越

(一)纠正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上偏离,重新定义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建立起“消费—生产者”的基本概念,奠定分析框架的新基础。

他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上偏离了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从专业化和分工问题转向了给定组织下的资源分配问题,使专业化经济被规模经济所取代,使资源配置的Pareto最优总是与外生给定的最高总产量可能性边界相联系。他们认为,这种偏离是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致命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须纠正这种偏离,把经济学的研究重新拉回到正轨上来。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重新定义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重新强调了“分工”和“专业化”的概念,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消费者与生产者对立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消费-生产者”的概念,将分析框架建立在以个人自利决策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同时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费用,又内生出企业制度、经济增长、递增报酬、厂商规模等现象。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增长模型将企业制度在分工中内生,在企业理论中直接注入了经济增长的含义,从而克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缺陷。

(二)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扬弃和超越。新古典经济学惯用的分析方法是边际分析方法,而新兴古典经济学不仅运用边际分析方法,而且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模型中,通常假定社会由2个人组成,每个人必需消费食物和衣服2种产品,同时每个人在每种产品上有3个变量可选择:一是自给自足量,二是购买量,三是销售量。这样,2种产品就有6个变量。每个变量的取值既可为正也可为零,由此,全社会成员(2个人)对所有产品(2种产品)的最优决策,共计有23*2=64个可能的角点解和内点解。所谓角点解是指当一个决策变量的最优值取其最大值或最小值(为0)时的点解,而内点解则是指当决策变量最优值的取值均在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不为0)之间时的点解。在上例64个解中,有1个内点解和63个角点解。如果产品数量增加,其可能的角点解将变成一个天文数字。然而,杨小凯运用库恩—塔克定理排除了一些非优化的角点解和内点解,使可能的最优解范围大大缩小,而后文玫(Wen,1996)将这一方法推广到一般准凹效用函数和非常一般的生产条件,形成的方法被称为“文氏定理”(Wen Theory)。根据文氏定理,可能成为最优决策解的数目要比所有可能的角点解和内点解之和少得多。在上例中,实际上只有基于3种选择组合的3个角点解为最优解:第一种组合是食物和衣物都自给自足,没有专业分工,也没有交易和交易成本;第二种组合是专业生产食物,用出卖食物的钱购买衣物;第三种组合是专业生产衣物,用出卖衣物的钱购买食物。除此以外,其他的组合都不是最优解。

以文氏定理为基础,超边际分析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利用文氏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成为最优的角点解;第二步,对剩下的每一个组合(角点解)用“边际分析”方法求解,求出每一个局部最优值;第三步,比较各组合之间的局部最大目标函数值,整体最优解就是一般均衡最优解。由此可见,超边际分析方法既脱胎于边际分析,包含了边际分析,更超越于它。由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假定人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所以根据超边际分析,他们不但在消费各种产品之间作边际选择,更要在专业生产何种产品上作超边际选择。实际上,他们的选择还要涉及出售多少产品、是否雇佣工人等等,这些就是多项超边际选择了。

(三)重新定义重要基本范畴,为建立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铸成了所必需的理论基石。这些基本范畴包括:分工,专业化,两难冲突,交易费用,交易效率(与交易费用成反比),内生和外生等。新兴古典经济学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提出新的解释,并由此发展出新的理论学派。

例如关于交易费用的研究。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应将交易费用区分为外生的交易费用和内生的交易费用,并由此建立其新的产权理论。他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只是研究了外生的交易费用,而未涉及内生的交易费用。外生交易费用是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非由于决策者利益冲突导致的交易费用,包括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用于生产、通讯、运输及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设施等。新兴古典经济学着重研究和定义了内生交易费用的新概念,提出内生交易费用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内生交易费用是指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已做出决策之后才能确定的交易费用;狭义内生交易费用则是指市场均衡与Pareto最优之间的差别,即人们在交易中争夺分工好处的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交易费用,包括外部性、垄断权以及扭曲等,它与个体的决策、制度及合约的安排有关。他们认为,研究内生交易费用的意义在于:可根据两难冲突将垄断和外部性程度内生化,有助于研究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交易费用,可用博弈模型直接研究策略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等。

再例如关于贸易(包括国际贸易)的解释。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专业化生产与多样化消费造成贸易的两难冲突。因为,专业化生产意味着高效率,多样化消费则意味着高效用,而消费的效用越高实现消费的交易费用也越高。因此,由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比较优势效益就与交易费用形成了冲突。如果交易费用很大,超过了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益,则均衡结果就只能取消分工,选择自给自足方式;这时效用最大,生产水平处于可能性边界之内,水平较低。反之,如果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益超过了交易费用,则必然出现分工,而且随着交易费用的逐渐降低,分工呈现跳跃式发展趋势,从局部的分工到全面的分工;这时生产水平得以提高,处于可能性边界上。这一均衡结构是由交易双方的相对人数、相对偏好和相对生产率所决定的。交易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劳动分工的演进,进而伴随着诸如经济发展、贸易增长、市场结构变化等拓扑性质的变化。

(四)构建起新的理论体系。

新兴古典经济学沿着如下主线实现理论创新,发展并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体系:产权界定、合约执行——(内生、外生)交易费用——专业化和分工——市场化、竞争程度与协调失灵的风险。他们认为,为了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避免高分工的协调失灵风险,可以采用三种办法:一是构筑保险市场;二是明确界定产权。他们认为,合理的产权制度选择,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自发的内生过程,国家政府对于公共资产的产权设置,基本上决定于最终的内生和外生交易效率的替代选择。当然,明确产权可能产生较高的外生交易费用,同时还带来竞争程度与分工水平及协调可靠性之间难以兼顾的两难冲突;三是加强同行竞争,包括纵向和横向的竞争。他们认为,竞争会大大推动分工和市场的发育,增强消费者对生产者的控制能力,催生和促进私有产权制度。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构架和分析范式,可以将很多经济发展和贸易现象解释为分工演进的不同侧面,可以解释企业的出现和企业内部组织的均衡意义,可以解释交易费用和制度对分工和生产力演进的意义,可以解释货币出现、景气循环等宏观现象,因此,它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和缺陷。

(五)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新的基础上探索出“宏”、“微”有机联系的全面均衡分析框架。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不外乎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们做决策前的经济环境。经济学家通常用一些数学函数来描述这一基础层次,比如,用效用函数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求,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条件,用预算约束描述制度环境,用博奕论中的游戏规则描述经济制度等。第二层次是用数学中的最优决策理论分析个体的自利行为,用自然及制度环境来解释人的自利行为。这一层次的分析一般被称为决策的比较静态分析,即环境变化时最优决策会如何作出反应。第三个层次是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个体的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局,用自然及制度环境解释不同人自利行为交互作用的后果。这一层次的分析一般被称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即当环境变化时,对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局会如何变化的分析。如果在第二、三层次的分析中,加入时间因素,就可实现对动态决策和动态均衡的比较动态分析。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第一、二、三层次的分析都是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经济学家一般运用思想实验的方法,探究在什么条件下什么事会发生这类实证性问题。第四个层次则是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所谓福利分析或规范分析。在这个层次上,经济学家会提出什么是对全社会最好的经济状况这类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通过对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福利分析,他们会得出这种后果对全社会是否有利的价值判断。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主要是在第一、二、三层面上进行分析,局限在全面均衡框架内的静态或动态竞争均衡,并且由于存在规模收益递减,难以达到Pareto最优,因此其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被大大削弱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于多个两难冲突的均衡分析,突破了原有框架,使全面均衡得以建立;并且,这种全面均衡是建立在微观的角点均衡和资源的Pareto最优配置的基础上的,这种整体Pareto最优既涵盖了最优资源配置又涵盖了最优分工结构,所以它可以更好地解释宏观经济增长。这样,新兴古典经济学就将微观基础与宏观增长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回归经济学“大一统”的框架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

(六)找到了解释企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依据,对企业成因做出了全新的解释。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企业产生的原因,只好把它作为建立基本经济模型的既定前提,由此分析推演出的理论学说,对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解释力遭到很大削弱。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创新在于,用劳动的交易效率来解释企业的产生。他们认为,劳动的交易效率与中间产品交易效率的比较是关键。若劳动的交易效率大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则分工会通过劳动市场和厂商来组织,从而促使企业产生,以体现分工的要求和效率。若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交易效率小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交易效率,则中间产品专家会成为企业的老板;反之则由最终产品专家充当企业老板。他们认为,作为一种巧妙的间接定价方式,企业家享有的剩余权促进了分工,催生了企业,因而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此外,新兴古典经济学还提出了对城市化、工业化和层级结构等现象进行解释的思路。

(七)建立起新的经济增长动态模型。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对专业化和分工的忽视回避,是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增长模型缺乏微观基础、缺乏解释力的根源;又由于其经济增长模型是在全面均衡分析的框架内发展的,模型中只有动态竞争均衡而不存在Pareto最优,是新古典经济学增长模型的重大缺陷。正是这种理论缺憾,促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构建新增长模型的创新空间。新兴古典经济学重点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微观动态模型,并取得了理论创新的突破。他们认为,作为经济增长内在原动力的专业化和分工水平,应当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也就是说,即使外界技术、环境、制度等因素均保持恒定,在社会生产的条件下,分工水平也会自发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由此,新兴古典经济学构建起分工的内生演进模型,其内生增长理论研究的动态决策包括两个冲突:一是专业化生产加速学习过程的动态效果与交易费用的冲突,二是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难以兼顾的冲突。但他们强调,演进的过程是一个良性循环:

——起点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由于很低的生产率,负担不起交易费用;
——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生产率的稍微提高,能够负担起一定的交易费用,这时可以选择稍高的专业化水平;
——进一步地通过市场的自由择业和自由价格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得以提高;
——随着生产经验积累和生产技术改进的进一步加速,生产率也加速提高,使得承担交易费用的能力增强,从而推动更高水平专业化的实现。这个循环累进过程的持续,最终必然会导致一国经济的起飞。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这一增长模型有两个重要突破:一是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摒弃了新古典经济学将生产与消费绝对分开的做法;二是体现了竞争均衡和Pareto最优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新兴古典经济学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与困境,运用现代分析工具,对经济学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古典回归,建立起新的学派,创制出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提出新的解释。这个学派正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越来越多的认可。当然,作为一个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尚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尚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一些有待商榷的偏颇和失当。比如,他们忽视预测、计划、制度和政府的作用,否认规模经济的存在,热衷于运用学说作广泛的解释,力图创制出一种可以解释一切现象和过程的全能学说。对这些缺陷或不足,与其看成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不如看成是这个新兴学派的发展空间。无论如何,在研究起点、研究方法、分析范式、分析工具、理论创新、经济解释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与跨越,对新兴古典经济学来说,是尤为重要和关键的。

三、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时代特征与创新机制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发展加速,信息及网络技术冲击原有的经济格局和发展路径,经济结构不断更新,经济制度创新活跃,新经济成分和因素不断涌现。而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古典经济学却日渐失去其鼎盛光芒,对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过程不断涌现的新情况、不断呈现出的新特征日渐解释乏力,甚至不知所措。这是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200年延续、分化和发展,成长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学科门类,在它的庞大体系中,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相得益彰,思辩推演与案例解说交相辉映,逻辑的演绎和历史的归纳相行不悖,正是自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源源流长的思想源泉、丰厚肥沃的理论土壤和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勤奋探索取得的辉煌研究成果,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个新学派产生的时间不长,人们对它的理论框架、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以及它呈现出的理论特色,它对经济学发展的贡献等,也还有个认识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特别是它所反映出的对现实经济现象及其特征的不凡解释力,对于经济学的发展是一大幸事,对经济学研究者是一大鞭策和鼓舞。我们有必要关注这一新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研究时代提出的现实和理论问题,经由各种学说充分而自由的争辩交锋,是西方经济学200多年来保持活力与生机,不断取得进步发展的动力和特色。在学术研究上,成长起来的是“大家”而不是权威,更少有迷信和盲崇。在理论发展上,后者对先人既有继承和发展,更有修正和批判,从而营造出经济学发展的勃勃生机,开创出突破性发展的崭新空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兴起,是西方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新进展,是上述理论创新机制的新体现,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对古典经济学的传承。从这批判与传承中,我们看到了新兴古典经济学闪烁着创新的智慧之光。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是研究财富增长的学说,他在《国富论》中强调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与途径,而分工和专业化则是一个经济组织问题。因此,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任何改变经济组织,使分工得以扩大,专业化得以加深,从而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或以更低的成本生产产品。以对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刻研究为基点,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斯密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学说:分工效率与交易费用的比较差别,决定了工农业生产率的差别;分工水平由市场大小决定;市场可以自发协调分工,因而不需要政府干预;分工使产量大增,从而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有大量的产品可以充分地出售,而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其他人也可以充分地供给,这种由分工导致的产品逐渐充裕的过程,也就是整个社会逐步富裕的过程。李嘉图把斯密的分工理论运用到国际贸易,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被认为是新古典经济学形成的代表作,但它仍然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衣钵。因为《经济学原理》在关注资源配置问题的同时,仍然关注分工与专业化问题,并提出了新的见解。只是囿于当时数学工具的缺乏,马歇尔未能将他的新见解加以数学化。这一缺失,无论对马歇尔还是对其后的经济学的演化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在运用数学工具对资源配置问题进行边际分析感到的得心应手,牵引着他们逐渐遗弃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的研究,专注于资源配置问题和理论研究范式的数理化、模型化,从而走向了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的《通论》将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从两部门模型扩大至三部门模型,把政府作为与消费者和企业并行的经济行为主体,提出了政府干

阅读全文

与古典经济学革命定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