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宏观经济学三个经济学家命名了低中高三个东西是啥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发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服务的。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936)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 ,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庸俗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所谓“边际主义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抹煞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无视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庸俗经济学在二十世纪
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供参考。
『贰』 宏观经济中的两部门和三部门有什么区别
1、研究宏观经济学时会抄分为两部门经济(家庭和企业)、三部门经济(家庭、企业和政府)以及四部门经济(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其中前两者又称国内经济,后者又称国际经济。2、在研究国内经济时,投资和储蓄不受外国资金的影响;在研究国际经济时,必须要考虑外国资金对本国的影响,所以宏观经济学的IS曲线要分类研究,它们的均衡表达式会稍有不同。但是基本的逻辑思想是一致的,即投资等于储蓄。这三种IS曲线之间的区别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有非常清晰和细致的介绍和解释,我强烈建议你阅读一下。3、国际金融的IS曲线就是国际经济时的IS曲线,而宏观经济的IS曲线包含以上介绍的三种,所以是后者包括前者,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
『叁』 宏观经济学中二部门三部门四部门指的是什么 ~
二部门经济:
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户部门(居民户)和企业部门(厂商)。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家户部门,生产和投资行为都发生在企业部门。还假定企业投资是自发的或外生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这样简单的经济关系称为二部门经济。
三部门经济:
三部门经济是指由厂商、居民户与政府这三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相比二部门经济,增加了政府部门,但仍假设不存在国外部门,即没有与外国进行进出口贸易。
四部门经济:
四部门经济是指由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国外部门这四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在四部门经济中,增加了国外部门,即增加了本国与国外部门的进出口贸易,本国居民通过进口与国外部门发生联系,本国厂商通过出口与国外部门发生联系。
经济公式: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投资和储蓄相等时的国民收入,Y=C+I。当假定消费函数C=α+βy ,则均衡收入公式是 y=(α+i)(1-β) . 将投资作为利率的函数,即i=e-dr,此时均衡收入公式变为y=(α+e-dr)(1-β).
2、在三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Y=C+I+G。
3、在四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Y=C+I+G+NX (NX为净出口,NX=X-M)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从支出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Y=C+I;从收入的角度:国民收入Y=C+S
→→→C+I=Y=C+S
→→→储蓄-投资恒等:I=S;[总收入=总支出=总产出(GDP)]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从支出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Y=C+I+G;从收入的角度:国民收入Y=C+S+T(T表示政府净收入)
→→→C+I+G=Y=C+S+T
→→→储蓄-投资恒等:I+G=S+T,即I=S+(T-G);[(T-G)表示政府储蓄]
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从支出的角度:Y=C+I+G+(X-M);从收入的角度:Y=C+S+T+K
C+I+G+(X-M)=Y=C+S+T+K
储蓄-投资恒等:I+G+(Ⅹ-M)=S+T+K,即I=S+(T-G)+(M-X+K);投资和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相等
『肆』 宏观经济学中,稳态经济的三个表现是什么
稳态经济需要满足三复点制要求:
(1)持衡的人口数量。这个人口数量是一个符合持久发展的常数,稳态经济提出使用可转让的出生证,将生育作为一项稀缺资源来进行分配,以此维持低水平上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2)持衡的人造资本数量,这需要生产率等于折旧率。稳态经济隐含减少物质财富的增长,使用耐用性更好的商品,来增加非物质财富和时间密集型活动,同时通过政府主导,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手段,来增加穷人财富,以调节贫富差距。
(3)人口数量和物质资本的持衡水平足以保证人们的较好的生活可延续;稳态经济需要物质系统与人口系统的二者平衡,只有保持两个系统都保持较低的流量时,实现稳态才具备可能。
『伍』 宏观经济学中有三个主体都是干什么的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宏观经济学分两部门、三部门和商品市场货币市场。
重要的是,这些假设的存在,是要干嘛
也就是说要明白他们的区别联系,首先得回答这些假设是在怎样的假设背景下,为分析什么目标而提出的。以下依这个思路做出回答。
1.为什么区分两部门三部门
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对象我理解为抽象出来的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泛泛地说,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就是在控制宏观变量其中的一组---参与经济的主体。这组变量的区分在收入-支出模型中和另外两个假设(1.物价水平给定。2.市场利率给定)是独立的。这个模型模拟的是商品市场在短期,且产能过剩(物价水平不变),流动性偏好对利率不敏感或者简单理解为投资是外生变量(利率给定),经济类似于1929年大萧条状态。讨论的目标是短期商品市场均衡,或者说如何解决大萧条下的失业问题。
区分两部门三部门是一组对照,用两部门分析均衡或者失业的原因,用三部门给出解决方案,现实背景是当时的小政府大市场的主流思想。两部门收支均衡展示了均衡变动中需求的决定作用,具体不细说,结论是在这一模型下扩大需求(意愿的支出:消费和投资)可以实现充分就业。三部门给出扩大需求的办法:当需求意愿不足时,扩大政府支出即可实现充分就业。注意这个结论的假定是在短期,中期会关注其它的变量,所以这个结论限制在短期。
区分两部门三部门既然是独立的假设,当然可以脱离收入支出模型。放在别的假设下有没有用要看具体是怎样的模型假设,模型的目标是什么。
2.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区分这两者是因为他们流通的内容不同,供需规律不同,但都影响到国民收入---也就是影响到收入支出产出就业等等这些宏观变量。
通常人们对持有资产的流动性偏好不会总是对利率不敏感,利率变动显然影响到持有货币的成本和投资的收益。对于货币市场,给定r则货币的需求量就会由收入唯一决定,现在讨论区分讨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就要放宽收入支出模型关于流动性偏好的假定。
分析这两个市场的短期均衡模型为is-lm模型,研究短期下市场利率r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该模型只假定价格水品不变,即供给充足,产能过剩。这一模型的假定现实意义依然是大萧条,但是允许流动性偏好在经济中发挥作用,目标是实现短期下的商品和货币市场均衡同时实现充分就业。方法依然是在两部门情形下讨论均衡条件,三部门情形下给出解决办法。
简单说一下两部门的分析过程:
商品需求包括消费投资,供给来自产品和储蓄,均衡条件为储蓄=投资,投资由市场利率决定,储蓄由收入决定;货币需求包括交易、谨慎和投机需求,投机需求即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货币的流动性成本由市场利率决定,货币供给由货币发行方决定。
综上,给定货币供给量,整个经济的独立变量只有利率和国民收入。商品市场上均衡要求储蓄等于投资,给出利率和收入的一组一一对应关系;货币市场上给定供给量,需求量由收入决定的部分L1和流动性偏好决定的部分L2组成,L1+L2=货币供应量又给出利率和收入的一组一一对应关系,这样整个经济的情况就完全清楚了。
同时的均衡出现在这样一个利率水品上,这个利率下的投资和储蓄相等,且使得给定货币供给下,去掉投机需求的货币剩下的用于交易需求的货币,正好满足商品市场产出决定的消费需要。
于是三部门的情况下,只需要考虑政府采购,税收,转移支付在两部门经济中发生的作用就可以得出解决失业的办法。结论依然是需求决定。以上供参考。
『陆』 宏观经济学的三个关键目标,以及相关的指标又哪些
宏观经济学的三个关键目标:促进充分就业、保持经济增长、稳定物价。
宏观经济学的相关指标:失业率、GDP、通货膨胀率、顺差逆差。
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扩张和紧缩的货币与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目前态势:连续降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看出是在扩张。但这个政策我个人认为是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一种错误的判断。
『柒』 宏观经济学的三个关键目标
通货膨胀率
充分就业
国际贸易收支平衡
国家收支的长期平衡
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扩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捌』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假设分别是什么
一)宏观经济学基本假设不同学派基本假设是不同的。
现在主要2大流派是新古典综合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
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利益最大化,即宏观经济学要具有微观基础。
(2)理性预期,简单说就是人们能够预期到将来的经济变化,不会产生系统性错误。
(3)市场出清,即价格和工资可以迅速变化。这一假设是造成新古典理论和新凯恩斯理论结论不同的最大原因。
(4)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假设只有在市场出清上不同,这一学派认为市场不出请,因为工资和价格不能立刻变化,工资和价格粘性的解释有长期合同论和菜单成本论。即人们签的是长期合同,工资在合同期内不会随市场需求随时变化,这不现实。菜单成本指变动产品价格是要花成本的,例如通知顾客价格变化了,要重新打印价格表等,因此价格不会随着商品需求随时变化。二)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论证都是建立在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即完全理性、完全竞争、完全信息。而这三大假设都与事实难以相符。 首先,完全理性不可能。对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两大行为主体:居民户和厂商,虽然他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自身最大化的效用和利润,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他们的理性都只是有限的。居民户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难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厂商也不可能把生产活动总是安排在利润最大化点上进行。其次,完全竞争不现实。西方经济学对完全竞争具有严格的限定,包括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每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流动性;信息是完全的。条件如此之苛刻,以致很多西方经济学家也坦言: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真正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再次,完全信息不成立。完全信息假设在微观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市场价格机制才会是有效的,资源就能实现最优配置。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往往却是不完全、不对称的。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经济学家们预言,价格机制的作用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结局,市场就会是无效率的。可见,假设不同,结论就完全不同了。西方经济学精致的理论大厦却是建立在这样一些脆弱的假设基础之上,它的科学性自然就会遭到严重的损害。
『玖』 简单的宏观经济学3!!
要减去几项指数的。
根据定义,经济附加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 又称经版济利润、经济增加值,是一定时期的权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NOPAT)与投入资本的资金成本的差额。
B.C.D肯定不对。A不全,应该是全部税收,除了间接税,还要减去直接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