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 读后感
一、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县中的重要作用
民政工作基本职能是“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无论是从职能定位、工作范围,还是从服务内容和发展方向看,都是政府承担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需要民政部门的积极协调。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民政工作不仅要服务于全县4xxxx人民,其中重点包括250xxxx优抚对象、617xxxx城镇低保户、594xxxx农村低保户、117xxxx五保户、180xxxx农村特困救助对象、717xxxx医疗救助对象及68xxxx助学对象,民政工作服务的对象已涵盖了全县社会各个层面。民政工作能直接倾听到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感情,反映群众的意愿,解决群众的难题,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二)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民政部门的高效服务。民政工作承担着社会行政事务、社会福利事务的管理。随着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失地农民”转为“社区居民”,使得社会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民政工作就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三)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需要民政部门的积极参与。近年来,通过建立和完善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妥善解决多种原因造成的受灾群众、低保对象、五保对象、优抚对象的临时生活困难问题。通过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积极解决信访中的相关问题,使各类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通过加大社区建设工作,打造社区平台,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抓住重点
面对新时期的新要求、新任务,主动把民政工作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中,创新思路、健全机制,准确把握好民政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不断拓展工作内涵,延伸工作领域,发挥民政工作的生力军作用。
(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第一,初步建立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特困户救助、城乡大病救助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各种专项救助相衔接,各项优惠政策为支撑,责任明确、社会参与广泛、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网络健全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第二,重点做好失地农民基本权益保障工作,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救助办法,将其中符合低保条件的全部纳入城镇低保,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着力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第三,全面启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农村五保户、低保户、优抚对象中的贫困户×××政府规定的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居民实施医疗救助,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第四,建立“五保”供养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对“农转非”后成为城镇社会孤老的原农村“五保”对象纳入城镇低保,对散居“五保”户“农转非”后,鼓励其入住敬老院。
(二)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第一,以民间组织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民间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民间组织管理体系创新。在着力抓好全县1xxxx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基础上,着力培育3—xxxx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行业协会,初步形成地域和行业全面覆盖的专业经济协会组织体系。第二,严格管理各项社会行政事务。遵循便于服务管理、开发社区资源、社区居民自治和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合理划分社区,积极稳妥地做好“村改居”工作;以提高火化率、整治殡葬秩序为重点,积极倡导文明治丧、节俭办丧的社会风气,加强殡葬设施建设,方便群众治丧;加强涉外涉台婚姻登记规范化管理,全面启动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第三,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着力解决优抚对象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等问题。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复退士兵货币安置政策,加强退役士兵思想教育,积极探索退役士兵技能培训机制,落实城镇自谋职业退役士兵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政治体系。第一,全面提高社区建设水平。紧紧抓住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和谐农村。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文化需求,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建立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第二,进一步提高
村民自治水平。以财务公开为重点,全面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民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监督小组,保证村民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落实。充分发挥村规民约、自治章程在村民自治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引导村民自治村务。第三,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直选”,并总结推广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的典型经验,通过依法选举减少基层干部职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
三、加强民政自身建设,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一)在工作取向上落实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民政工作的基本主线就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落实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民政工作中,要始终突出“为民、利民”的人本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民政工作成效的最好标准。
(二)在工作运行上切实抓好民政工作的统筹发展。民政工作点多面广,光靠民政机构自身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优抚安置和服务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福利事业等,统筹民政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在工作重点上健全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着力完善生活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科技救助、司法救助和其他临时救助体系。使广大贫困户能及时得到救助,通过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建立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达到“政策统一,管理规范,效果最佳”的目的。
(四)在自身建设上树立三大观点。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增强为民执政、为民服务的意识,坚持人性化管理,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第二,树立大民政的观念。把民政工作放在构建和谐*县的历史进程中,把准民政工作的发展新趋势,着眼于民政工作功能的延伸和强化,从过去主要的传统民政对象服务向为以城乡困难群众为主的广大群众服务拓展。第三,树立开放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扩大对公众的开放度,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内容、程序和结果及时公开,方便群众、争取广大群众积极支持,使民政工作更好地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促进规范管理,依法行政,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不断推动我县民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Ⅱ 论文 学习西方经济思想史的收获 不低于2500字
学习西方经济思想史的收获 摘要:观瞻数百年来经济学思想史之演进和成长,西欧无疑是近代经济学成型和迅速成长的摇篮,在英国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斯密—李嘉图—穆勒的古典体系”;英国剑桥堪称现代经济学的摇篮,马歇尔完成了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穆勒”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芝加哥学派”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信仰和捍卫,为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古典体系;新古典经济学;芝加哥学派 本世纪就要在我们面前走完它的最后时刻,人类将从此跨入又一个千年。世纪回眸,千年阅读和阅读千年,与其说是对我还不如说是对经济学的挑战。80年代初,研修中国古代经济及经济思想史的书,我确实知道经济和经济思想那悠久和源源流长的历史,但我并不真正知道今天我所理解的经济学到底有多古老。后来在西方,人们常说经济是古老的,但经济学却是年轻的科学。这显然是因为他们并不把比如思想大师亚里士多德视为经济学家的缘故。这自然是有道理的。我再补充一句希望能够破题的话:经济学虽然无法因过去的千年而显示其辉煌,但却因其辉煌而渲染着一个千年的结束。 一、古典体系 在19世纪末之前,西欧无疑是近代经济学成型和迅速成长的摇篮。从英国的配第到法国的魁奈,从斯密到萨伊,从李嘉图到瓦尔拉,从屠能到西尼尔,从格森到古诺等等。而在1750-1870年这段时期,也就是从重农主义到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的产生这段时间,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实际上又成了近代的“经典”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熊彼特好象说过,在这一段时期,英国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斯密—李嘉图—穆勒的古典体系”。当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属于这个“古典体系”的除了斯密、李嘉图、穆勒之外,还应该包括象马尔萨斯、马克思等这样伟大的经济学家。作为古典的经济学,后人对于什么是古典经济学的中心论题以及什么又是古典的体系这样的问题在经济思想史上一直是存有争论的。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如何评价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在“古典体系”中的相对地位?李嘉图的经济学是否继承了斯密的“体系”? 首先,我们必须重视“政治经济学”一词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的重要意义。在古典的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涵盖了今天我们称之为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全部内容。我所看到的许多文献在涉及古典的政治经济学的含义时都提到斯密在《国富论》第4卷的导言中所写的一段话:“作为为政治家或立法者服务的科学分支,政治经济学有两个明确的目标:首先,它要为人们提供,或者更恰当地说,使人们能够为自己提供丰厚的收入或生活资料;其次,向国家或全体国民提供足以维持公用事业的财源。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要使国富民强”。这段话后来也成为伦敦经济学院的领袖人物莱昂罗宾斯(LRobbins)教授在《过去和现在的政治经济学》(1976)一书中所倡导的研究传统的基础。 那么,古典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呢?在斯密52岁完成的5卷本巨著《国富论》中,经济学论述的问题的确是包罗万象的,但斯密提出并论证的“自然的自由制度”(特别是自由贸易学说)经济理论则在120年后的马歇尔那里转换成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实质性架构。可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古典经济学说史家都认为,李嘉图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的出版使斯密的经济学体系发生了从概念、范式到重点的变化。例如,有的当代学者认为,斯密学派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在1817年以后的确要由“李嘉图式的古典经济学”来限定了,甚至还有“李嘉图革命”之说。不过,正如熊彼特的观点那样,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发展阶段来说,李嘉图的经济学体系可能的确是从斯密到穆勒体系这条发展主线的一个小小的弯路。这一点在丹尼斯奥布莱恩(DO’Brien)1975年出版的著作《古典经济学家》和1981年发表的论文“李嘉图式的经济学和李嘉图的经济学”中得到了发挥。在《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古典经济学”条目下,著名的经济思想史学家布劳格(MBlaug)认真地比较了李嘉图的经济学体系和斯密体系的区别。他认为,好在李嘉图的“弯路”很快就被纠正了,因为在1823年李嘉图死后的10年内就基本上被他的“信徒们”抛弃了。因此,包括布劳格在内的不少人还是认为,古典经济学的整体体系仍然是一致的。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论述的问题比斯密的《国富论》要少得多。不仅如此,李嘉图还没有继承斯密的关于价值(价格)决定的理论体系,而将注意力转到了“分配问题”。没有正确地把生产(价格)和分配问题统一起来的所谓“李嘉图谬误”,后来也成为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1954)中和芝加哥大学的富兰克奈特(FKnight)在《李嘉图的生产和分配理论》(1956)中对李嘉图式的古典经济学进行批评的根本原因。可是,李嘉图的这个“弯路”在英国古典经济学说史上插入了一个所谓的“作为剩余理论的古典经济学”的话题。当然,也可以这么说,没有李嘉图的这个“弯路”,就没有后来的马克思的经济学。如果我们把“剩余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视为李嘉图式的古典经济学的主线的话,那么,正如布劳格所说的那样,把马克思列为最后一批“剩余”的古典经济学家也是恰当的。 作为剩余理论的继承人,马克思无疑从李嘉图那里学到了后者的分析范式。然而,马克思创造性地发展了“剩余价值理论”,这是他对李嘉图式的古典经济学的超越。为《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马克思”条目的欧内斯特曼德尔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对(古典)经济学最具革命性的贡献,他发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长期运动规律毫无疑问成了他最杰出的成就,19世纪没有第2位作者能象马克思那样始终清醒地预见到资本主义怎样运行、发展和改变世界。的确,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预言家和社会学家,他的经济学始终在充实他的社会学框架。在这个意义上,我更欣赏熊彼特在著名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中对“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所作的这样的高度评价:“作为经济学家,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博学的人。马克思作为一个作家,我一直称他为天才和预言家,而我认为有必要突出上面这一点,这似乎有点奇怪。然而,意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天才和预言家通常不是在某一专门的方面很杰出,正是因为他们不是某主面的专家,因而具有独创性。但是,马克思的经济学中没有什么能说明他缺少作为学者的素质,或缺少理论分析技术方面的训练。他是一位贪婪的读者、一位不知疲倦的工作者。他很少遗漏重要文献。他消化他读过的所有东西,深入思考每一个事实,怀着热情争论不寻常的问题的细节,他习惯于透视包含整个人类的文明和延续发展的历史。或批评,或反对,或采纳,或综合,他对每一个问题总是要探索透彻。最突出的证明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这是理论方面的里程碑”。 不过,提起“作为剩余理论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李嘉图式的经济学,我们也不得不提及本世纪年轻的剑桥大学的斯拉法(PSraffa)所作的卓越贡献。在剑桥,他是和数学家兼经济学家的年轻的拉姆齐(FRamsey)和冯诺伊曼(JVonNeumann)一样仅靠3篇论著而成为名声大噪的伟大经济学家的天才。特别是,他于1960年出版的仅99页的小册子《用商品生产商品》可谓开创了一个把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结合为一体的“古典结构”。这种结构复兴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剩余产品”的分析范式,以至于人们今天干脆把古典经济学称为“斯拉法体系”。 二、剑桥遗风 “斯拉法体系”也许可以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斯拉法的出现则勾起我对美丽剑桥的回忆。150年来,这里曾活跃着马歇尔、庇古、凯恩斯、斯拉法、拉姆奇、米德、罗宾逊夫人、哈罗德等一代代杰出的经济学家,这使剑桥堪称现代经济学的摇篮。 1929年5月,经济学家庇古在一次演讲中说到,我们最近先后失去了剑桥的马歇尔和牛津的埃奇沃斯(FEdgeworth),他们俩毫无疑问是近30年来英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的确,在《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有关马歇尔和埃奇沃斯的条目都多达20页以上。马歇尔作为所谓“剑桥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经济学原理》(1890)和《工业与贸易》(1919)完成了经济学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穆勒”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换,成为现代西方正统经济学的基础之作。在马歇尔之前,欧洲的经济学特别由于法国的瓦尔拉(MWalras)、古诺(ACournot),德国的屠能(JThunen)和英国的杰文思(WJevons)等经济学家在转换穆勒的结构和研究范式方面肯定对花去马歇尔20年心血的集大成之作《经济学原理》影响不浅,但马歇尔仍然代表一个时代的开端。马歇尔的“原理”建立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经济学的“静态学”分析范式(这就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局部均衡分析法)。熊彼特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50周年的纪念文章中说,从根本上说,与其说马歇尔创造了还不如说他熟练地掌握了一种分析的工具,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真理,而是一个去发现真理的“ 机械”。另外一点值得一提的是,马歇尔也应该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引路人。尽管我们都注意到,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并没有使用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学,但正如许多经济学家后来指出的那样,他的“原理”是以数学为基础的,他把数学这个伟大的工具隐藏起来了。 马歇尔对经济学的另一大贡献可能就体现在他手下造就出来的一大批弟子了。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这是马歇尔最重要的贡献。庇古自然是马歇尔最得意门徒和“剑桥学派”的继承人,他还是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事实上,马歇尔的经济学是由庇古在剑桥为学生讲授并大力传播的。凯恩斯是马歇尔和庇古的学生中不算最突出的一个,但毫无疑问,凯恩斯是当代最具影响的马歇尔的弟子。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起源于他长期形成的货币思想的一系列发展。他在13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代表他思想发展三个阶段的重要著作:《货币改革论》(1923)、《货币论》(1930)和《通论》(1936)。《通论》是一部把货币理论过渡到“宏观经济学”的革命性的著作。对于《通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的意义的评价,我想再也没有帕廷金的下面这段话更合适的了:“在《通论》中,我们又重新找到了真正的凯恩斯。这里(正如凯恩斯许多的著作和文章一样)是这样一个先知的鼓舞人心的声音,他发现了一个新的真理,并且确信只有这个真理能挽救一个深深陷入各种危机与痛苦之中的世界。这是直接为了劝说全世界的经济学家皈依新的教规和向错误的先知们作斗争而发出的一种清晰而又雄辩的声音,因为后者们刚愎自用地坚持早已被凯恩斯否定了的古典神话中的种种错误的教诲。这就是凯恩斯的著作和文章不但因其重大的科学成就,而且也因为其成为每个经济学家所继承的一部分文献遗产而闻名于世的情况。还有谁不知道‘在长期,我们都死了’(《货币改革论》,第56页)这句话?还有谁不知道,‘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其力量之大,往往超出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这个世界的就只是这些思想。许多实践家自以为绝不受任何知识的影响,却往往当上了一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执政的狂人,自称听到了上帝的指示,实际上却是从若干年前一些学术界劣等作者那儿拾取了一些怪诞的想法……比起思想的逐渐侵蚀力来,既得利益的势力被过分夸大了。’”② 可是,凯恩斯的《通论》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一个被称为“剑桥园地”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氛围中完成的。在20年代,埃奇沃斯去世后,凯恩斯担任了英国著名的《经济学杂志》的主编,并倾心于《货币论》的写作。就是在这个时候,凯恩斯诚心地把曾向马歇尔发难的意大利青年经济学家斯拉法请到了剑桥。事实上,已经50岁的凯恩斯和一批25岁左右的剑桥同事和青年新秀组成了剑桥学术俱乐部的重要成员。在这个俱乐部里,除斯拉法之外,还包括拉姆齐这位年轻卓越的数学家和经济学家,还有凯恩斯的得意门生卡恩(RKahn)和卡恩的大学同学罗宾逊夫人(JRobinson)、以及后来大名鼎鼎的哈罗德(R Harrod)和曾荣膺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米德(JMeade)。 提起拉姆齐,他杰出的才华和英年早逝(26岁)给这位剑桥的数学家的后代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拉姆齐与著名的数学家和博弈论专家冯诺伊曼同生于1903年,每个人都只写了一生中最有价值的3篇论文。拉姆齐的这3篇论文分别是讨论主观概率与效用的“真理与概率”(1926)、讨论最优税收的“对税收理论的一个贡献”(1927)和讨论单一部门最优增长的“储蓄的数学理论”(1928)。他的后两篇论文均发表在由凯恩斯任主编的《经济学杂志》上。“对税收理论的一个贡献”实际上开创并奠定了现代税收理论的基础,但一直到1970年,拉姆齐的这一论文才得以普遍的重视,这主要归功于鲍莫尔(WBaumol)教授等一批学者在70年代对规模经济显著行业的定价问题的集中研究。鲍莫尔还以“拉姆齐定价”为条目在《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介绍了拉姆齐的这一重要贡献。另外,在拉姆齐的这篇论文发表70年以后,从牛津刚转入剑桥任教的米尔利斯(JMirrlees)教授因为发展了这一最优税收理论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拉姆齐的第3篇讨论储蓄的论文被凯恩斯在为拉姆齐撰写的逝世讣告中称为“对数理经济学所作过的最卓越的贡献之一”。 在“剑桥园地”,还有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她1922年入剑桥念经济学,当时马歇尔还健在,但主要是庇古给学生讲授马歇尔的经济学。可以说她是马歇尔、庇古和凯恩斯的学生。但同时也还是斯拉法、卡尔多(NKaldor)和卡莱斯基(MKalecki)的挚友,他们对马克思的《资本论》有很深的研究。1928年她开始在剑桥工作,研究经济学。她是“剑桥园地”的积极参与者。这个“园地”的定期讨论会在30年代实际上正在孕育着凯恩斯的《通论》的初稿。罗宾逊夫人1933年出版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使年轻的她一下子走在了经济学的最前沿。随后她致力于对凯恩斯《通论》的阐释和辩护工作。然而在30年代末,她与卡莱斯基的相遇改变了她后来对经济研究的重点,也改变了她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态度。她发现卡莱斯基已早于凯恩斯得出了后者的结论,而且卡莱斯基使用的是马克思经济学的语言。马克思的整体社会观深深吸引了她。1942年她出版了《论马克思经济学》,并于1956年出版了她开创性的、同时也可能使她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资本积累》。 人们今天为她没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惋惜。曾经有人说,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两大错失良机的遗憾,而且都与罗宾逊夫人有关。一是它至今尚未授予一位女性经济学家;二是它没有授予罗宾逊夫人。然而,无论如何,作为“剑桥学派”的重要一员,她的个性正好验证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哲学家的一句话:如果真正追求真理,最好做一个持异见的学者。 三、古典主义的新世界 观瞻数百年来经济学思想史之演进和成长,我们会始终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科学力量。是它的存在诱导并推动了一代代经济学家恒久不懈的努力。没有这种追求科学的精神,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经济学面貌。80年代初,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将我带入经济学的。当然,那时我们念的《经济学》是高鸿业先生依照1976年的英文第10版翻译过来的,而今天出版的已是英文第16版的中文版了。 萨缪尔森在为他的《经济学》1948年第1版的纪念本所写的前言中风趣地说:“看到中世纪的三个正在劳动的人,乔瑟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说:‘我在挣钱,钱还不少’。第二个人说:‘我在把石头和玻璃雕刻成美妙的形状’。第三个人则声称:‘我在建一座教堂’。当我撰写《经济学》的第一版时,我实际上在同时做这三件事,尽管我当时并不知道”。的确,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的成功是数百年来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的成功!作为在美国摘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1970),萨缪尔森对经济学的贡献代表了过去的50年一代经济学家在将马歇尔经济学体系的分析语言和图式转变成数理的推理方式方面所做的里程碑式的工作。萨缪尔森对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充满信心和热情。他25岁完成的博士论文于1947年出版,题为《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为现代经济学分析的经典。1966-1986年连续出版的5卷本《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收入388篇论文)堪称现代经济学范式之非凡作品。 在萨缪尔森成长的30年代,正是英国的“凯恩斯革命”和垄断竞争理论的创新时期。萨缪尔森因之从芝加哥大学转入了“合适的地方”——哈佛大学。在哈佛的5年学习以及后来在MIT的终身教职使萨缪尔森最终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和美国的正统经济学之间找到了一种“综合”。然而,在萨缪尔森离开芝加哥时,弗里德曼、施蒂格勒这两位后来先后于1976年和1982年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年轻人正在芝加哥念研究生,而且在30年代后期,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正在形成以奈特和维恩那(JViner)为首的反对英国30年代的凯恩斯《通论》和垄断竞争理论创新的“风格”。就是说,他们始终希望坚持凯恩斯之前的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据说是芝加哥大学的凡勃伦在1900年最先发明这个词来描述马歇尔的“剑桥学派”的),信奉自由市场制度和价格原理,后经西蒙斯(HSimons)和德累克特(ADirector)等一代经济学家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所谓的现代经济学的“芝加哥学派”。 至少在40-50年前,甄别“芝加哥学派”的最好方式是看看它的教授们对培养经济学博士的苛刻要求。这种要求博士的候选人必须通过关于价格理论的淘汰率很高的考试。掌握应用价格理论的能力是每个念经济学的学生必须树立的明确目标。芝加哥学派的这个所谓的“教义帝国主义”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不过,尽管如此,在30年代的芝加哥经济系,奈特捍卫新古典经济学的方式还是与维恩那保持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奈特比较反对经济学中的数理分析,而维恩那却更欣赏经验(计量)式的研究。有意思的是,在50-60年代出名的一批芝加哥的学生,特别是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和瓦里斯(WWallis)等,虽然更忠实于奈特,但他们却是十足的经验实证主义者,对在经济研究中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十分推崇和偏爱。 在西蒙斯1946年去逝后,芝加哥大学请来了年轻的奥斯卡兰格(OLange)来主讲凯恩斯的经济学(据说这样做的原因是,校方试图让芝加哥在“宏观经济学”方面也有一些声音)。但兰格是一位杰出数理经济学家,与芝加哥的亨利舒尔茨教授成为芝加哥的数理经济学家。另一位舒尔茨这时候也调入了芝大并担任了校长。他就是西奥多舒尔茨,农业和发展经济学家,他于1979年因为创造性地发展了“人力资本和教育”的经济学分析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50年代,实证经济学的这一作风使芝加哥的确维持了30年代形成的传统的连续性。但属于“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研究在方法上并不始终囿于统计和技术的分析。弗里德曼在1953年出版的《实证经济学论文集》中对一套实证主义的方法作了最有挑逗性的表述(确实,后来曾引起萨缪而森的挑战)。他认为,重要的不是假设的可靠性,而是理论的可检验性决定着对理论的选择。但是,在芝加哥的少数经济学家并不完全坚持这一“原则”,对他们来说,逻辑的一致性是理论的更重要的原则。 50年代以后,芝加哥在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方面有了更辉煌的成就。我在《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里查到的“芝加哥学派”的条目对此作了介绍。本条目的撰稿人里德写道:“在50年代的中期和后期,芝加哥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传统的教义之外。HG刘易斯(HGLewis)应用价格理论解决‘供需结合’问题(刘易斯,1959)和加里贝克尔(GBecker)关于种族歧视的论述(贝克尔,1957)是早期的两个例子”。贝克尔由于在将价格理论成功地应用于家庭、教育、犯罪和婚姻等社会问题的分析而获得了199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根据里德的概括,教义扩展的另一个领域是公司财务学。也许财务学与经济学是相互独立的学科,但在芝加哥那里,把两者革命性地联系起来的是价格理论。莫迪里安尼(FModigliani)和米勒(MMiller)1958年关于股票价格和股息的创造性论文引发了后来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的诞生。接下来的创新是“理性预期”。这本不是芝加哥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在以米勒为首的芝加哥商学院和以卢卡斯(RLucas)所领导的经济系里得到了“发扬光大”。事实上,公司财务学的发展引出的“有效市场”思想与理性预期的思想一脉相承。米勒和卢卡斯分别于1990年和1997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5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最后一个创新是“法和经济学”。“法和经济学”的早期思想来源于对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的尝试。1939年芝大聘请西蒙斯来执教,西蒙斯开设了“经济分析和公共政策”的课程。现在看起来,这是芝大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从西蒙斯倡导的政策分析中后来逐步发展出了由弗里德曼掌舵的“货币主义”和对法律的经济学分析。对于后者,我们前面提到的德雷克特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创办了《法和经济学杂志》。不过,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科斯(RCoase)为法律经济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新制度经济学。他1960年发表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的著名的论文“社会成本的问题”被施蒂格勒称之为“科斯定理”。科斯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虽然人们对科斯的学说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正在加速度地进行着,但我始终欣赏这样一句话:在科斯那里,真实世界总是趋于走向帕累托改善。在我看来,这不仅是对“科斯定理”的最好概括,而且也是对芝加哥学派的最好定义。
满意请采纳
Ⅲ 有没有关于财经类的读书笔记,最好是关于会计类的~~~谢谢啊
原点读书笔记—《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斯蒂格利茨 07 国民经济管理 王方君 新凯恩斯主义的回归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干预( the return of new-keynesian ---Market Economy needs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摘要】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一直是西方经济学永恒的话题。斯蒂格利茨作为新凯恩斯主 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此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一书中, 作者从市场失灵 的普遍性出发提出了政府干预的普遍性, 并对此进行了论证; 同时作者承认了政府失灵的存 在, 但是他认为政府失灵是可以消除的, 并对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些原则以减少和 消除政府失灵。 【正文】 一直以来我们学习的都是西方传统经济学,是一种多重假设,高度抽象,高度简化的理 论经济学。的确,众多假设使得经济学的问题得以简化,让我们更好地抛开其他影响因素可 以专心讨论经济学的精髓。但是,经济学最终是要用于实际的,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完全信 息,完备市场,完全竞争)与现实的差距束缚了它适用的范围,正是这一点成就了斯蒂格利 茨—这个因对“不对称信息市场的分析”研究中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于 2001 年荣膺诺贝尔经 济学奖的经济学家。 他是将不对称信息和不完备市场作为讨论的前提, 能够使经济学贴近真 实社会、理论贴合实际的一位经济大家。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了读他—斯蒂格利茨。 这本书的译者在著作出版九年后的 98 年将它呈现在了中国读者的面前,这看似巧合, 其实别有深意--九年后的中国式面临经济转型的中国,尤其是在金融风暴冲击的背景下,亚 洲各国纷纷调整各自的宏观经济政策, 政府经济学再次成为经济学的热点话题。 九年后的今 天我们又遇到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政府应该干预吗?各国的经济政策都给予了肯定的回 答。 但到底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 履行哪些职责?斯蒂格利茨早在二十年之前就给出了回 答,虽然说 20 年,足够使得理论和现实都产生很大的变化,但斯蒂格利茨的经典理论仍然 值得我们重读, 或许我们能让他的理论和新的现实擦出新的火花。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众多著 作中选择了它--《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 。 正如本书前言中所说,国家干预和自由市场的关系式经济学的永恒话题(500 多年前, 民主国家的建立商业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向工业资本主义转变, 要求自由放任, 标志是 1776 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统治了 100 多年—20 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诞生了凯恩斯的 经济干预主义,一直统治到 20 世纪 70 年代—70 年代初西方经济危机和滞涨的出现,凯恩 斯主义受到挑战,百家争鸣-) ,但是多数的论述都是基于传统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本书 的上篇—政府的经济角色, 斯蒂格利茨从政府的特征出发论述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 以及在 经济中担当的角色,其特点在于斯蒂格利茨在论述中引入了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备市场的因 素, 可以说书上篇的观点是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书的下篇是七位经 济学家对上篇中斯蒂格利茨观点的评论, 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并且七位经济学家选 取的角度都有所不同,难以判断谁是谁非,我们只能有选择的借鉴吸收。所以下面仅仅是我 对本书上篇—政府的经济角色的论述脉络和主要思想的把握, 有误解和疏漏之处还请老师指 1 学号 2007200952 原点读书笔记—《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斯蒂格利茨 07 国民经济管理 王方君 正。 根据我的归纳, 作者是按照这样一条线索对政府的经济角色进行论述的, 我将它分为五 个部分: 第一部分, 作者阐述了政府经济角色的历史背景, 这个部分作者对比了传统经济学和作 者本人对政府经济作用的看法。这个部分是下面具体论述的引子; 第二部分, 作者主要阐述了政府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两个显著特征—拥有全社会成员和 强制力,作者的整个理论都是以这两个显著特征为基础的; 第三部分, 作者并没有直接论述作者的经济作用, 而是先对传统观点关于公共部门和私 人部门的四大谬见进行了批驳,基于此引出下面作者的分析; 第四部分是作者观点的核心部分, 这个部分作者分析了政府经济行为的利弊, 作者首先 阐述了自己的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的普遍性, 而市场失灵界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 因此 政府活动也应该具有普遍性; 在此基础上引出了他的政府行为理论, 论述了政府干预的手段 以及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四大优势; 作者的论述并没有就此结束, 斯蒂格利茨并没有否认政 府的一些缺点,这就构成了它理论的第三大块—公共失灵理论; 在理论分析的最后的部分, 作者又补述了自己对政府特性的见解, 并对前五个部分做了 总结,得到了有关政府经济政策的总原则。 前面我们提到,斯蒂格利茨是一个注重实际的经济学家,所以在理论分析结束以后,他 继续通过两个事例论证了他总结的这些原则,兼顾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 很明显,斯蒂格利茨是一位凯恩斯主义者,也是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作为 凯恩斯主义的回归者, 一方面需要对古典经济学错误的根源加以指正, 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凯 恩斯理论中引起争议的部分加以完善。 个人觉得本书中对于传统经济理论的批驳主要是在市 场失灵理论部分,尤其是突出了市场失灵的普遍性,从而说明了政府干预应该有广泛性。而 对于凯恩斯理论的完善主要在于承认了公共失灵的存在, 并且提出了再存在公共失灵的情况 下政府经济政策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这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主要收获, 下面就这两点谈 谈我的体会。 传统的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竞争可以在大多数条件下达到帕累托最优, 市场机制只会 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失灵—外部性、垄断、收入分配和公共品的提供,因此传统的市场失灵理 论将政府干预的范围限制在上述的范围之内。 但是这是建立在福利经济学的的两个基本定理 之上的, 福利经济学的两大基本定理又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假设之上的, 那么如果这三个基本 假设存在问题,传统的市场失灵理论就是错误的。斯蒂格利茨正是从此入手的,他指出福利 经济学的三个假设—完全信息、完备市场、完全竞争都缺乏现实性,并且以较复杂的数学模 型证明,当市场不完备、信息不完全、竞争不完全时,市场机制不会自己达到帕累托最优①, 斯蒂格利茨以此来说明现实中由于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不完备市场的普遍存在,市场 失灵也是普遍存在的, 这就大大扩大了政府干预的范围—政府干预应该遍布各个经济部门和 领域,而不再仅仅是制定法律、再分配、提供公共物品等了。 斯蒂格利茨的市场失灵理论指出了市场失灵是普遍的, 政府干预也应该是全面地。 传统 经济学又认为政府本身也存在失灵问题, 斯蒂格利茨并没有对此予以否认, 他认为公共失灵 确实是存在的, 但是他指出, 政府失灵并不比市场失灵更加糟糕, 它是可以被缓解和消除的, 只要政府政策制定符合一定的原则,可以带来帕累托改进。 斯蒂格利茨从原因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论证了政府失灵, 但他认为低效率现象并非政府部 门才会出现, 私营部门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低效率现象, 并且斯蒂格利茨通过自己的实证研究 表明,无论是统计书记还是具体事例都不能证明政府比私营部门效率更低。尽管如此,斯蒂 格利茨仍然承认了政府部门因为缺乏竞争,没有破产威胁,承担社会目标,过分追求公平和 ① 这就是格林沃德—斯蒂格利茨定理,并没有在本书中给出证明 2 学号 2007200952 原点读书笔记—《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斯蒂格利茨 07 国民经济管理 王方君 限制职权范围等而严重缺乏效率;不过这些问题不是政府本身固有的,可以通过引入竞争, 硬化预算约束等途径来消除。所以,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政府生来就比市场缺乏效率,不仅如 此, 斯蒂格利茨还认为由于政府的两个显著特征—拥有社会全体人员和强制性使它能做许多 市场不能做的事情,他归纳了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的四个优势—征税权、禁止权、处罚 权和节省交易费用。 最后斯蒂格利茨指出了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措施, 或者说政府制定经济 政策时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一、 政府无论是实施垄断权还是授予垄断权都应慎重—因为对于自然垄断使得存在自然 性进入障碍, 政府没有必要用独有的特权去加强这一点—厂商进入导致的成本比潜在和实际 竞争多带来的收益相比少得多; 二、如果可能的话,政府应鼓励在公共部门中开展竞争 三、若有可能,政府的经济功能应该分散—分散化有利于发挥社区里的竞争作用,确保 公共物品得到有效地利用。斯蒂格利茨认为分散化和竞争带来了效率,革新和适应性,并由 此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竞争和分散化也会造成一些不公平, 但在他看来竞争和分散化的增大 所带来的收益会大大超过由于公平的轻微下降而造成的损益。 以上就是我对《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的主要的心得和体会。 3 学号 2007200952
第十五章:2007《中级会计实务》学习笔记(所得税)三、所得税费用 计算确定了当期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以后,利润表中应 予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为两者之和,即: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计入当期损益的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不包括企业合并和 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所得税影响。 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者事项相关的当期所得税 和递延所得税,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 所得税费用应当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 相关阅读 所得税涉及到的会计科目及帐务处理 1811 递延所得税资产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 延所得税资产。 二、本科目应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等项目进行明细核 算。 根据税法规定可用以后年度税前利润弥补的亏损及税 款抵减产生的所得税资产,也在本科目核算。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资产负债表日,企业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 记本科目,贷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 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大于其账面余额 的,应按其差额确认,借记本科目,贷记“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费用”等科目;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资产的 应有余额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 同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于购买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 产,借记本科目,贷记“商誉”等科目。 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 税资产,借记本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科目。 (二)资产负债表日,预计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 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按原已确 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中应减记的金额,借记“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 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确认的递延所得税 资产。 2901 递延所得税负债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 得税负债。 二、本科目可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项目进行明细核 算。 三、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资产负债表日,企业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借 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 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有余额大于其账面余额 的,应按其差额确认,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 用”科目,贷记本科目;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 有余额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 税负债,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本 科目。 (二)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 基础不同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应于购买日确认递延所 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商誉,借记“商誉”等科目,贷记本科 目。 四、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确认的递延所得 税负债。 6801 所得税费用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 所得税费用。 二、本科目可按“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 用”进行明细核算。 三、所得税费用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当 期应交所得税,借记本科目(当期所得税费用),贷记“应 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 (二)资产负债表日,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 大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借记“递延所得 税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 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 小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 录。 企业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比照上述原则调 整本科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及有关科目。 四、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今天我的主要任务是翻看公司以前的帐目, 今天我的主要任务是翻看公司以前的帐目,因为之前我们做的都是与凭证 有关的事情,所以今天林姐拿出来的都是账簿。我知道,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 有关的事情,所以今天林姐拿出来的都是账簿。我知道,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 可以如实、正确地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但是凭证的数量太多, 可以如实、正确地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但是凭证的数量太多,信息 也比较分散而且缺乏系统性, 也比较分散而且缺乏系统性,所以会计账簿的设置可以使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全面、系统、连续地进行,还可以通过设置会计账簿,记载储存会计信息、 全面、系统、连续地进行,还可以通过设置会计账簿,记载储存会计信息、分 类汇总会计信息、检查校正会计信息以及编报输出会计信息。设置和等级账簿, 类汇总会计信息、检查校正会计信息以及编报输出会计信息。设置和等级账簿, 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 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在会计核算 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凭证:收款凭证、 如:三大凭证: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帐凭证的科目如何在网上进行输 入和保存,登记凭证的增加、删除和修改, 入和保存,登记凭证的增加、删除和修改,如何将已经录入的凭证从网上调出 来并察看其相关内容等等。 来并察看其相关内容等等。 公司主要涉及到的会计科目有应收帐款、现金、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 公司主要涉及到的会计科目有应收帐款、现金、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 其他应付款、固定资产、原材料、应付帐款、应付工资、短期借款、 其他应付款、固定资产、原材料、应付帐款、应付工资、短期借款、应付福利 应交税金、管理费用、制造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 费、应交税金、管理费用、制造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实收 资本、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所得税等。 资本、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所得税等。 我一直都觉得很奇怪, 我一直都觉得很奇怪,公司登记的好多账款都直接记入其它应收款和其他 应付款,而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却基本没有见到,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呢 应付款,而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却基本没有见到,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呢?我后 来好好的仔细想想,觉得可能是因为公司的业务少,科目简单, 来好好的仔细想想,觉得可能是因为公司的业务少,科目简单,就将这两种账 户合二为一,虽然是这样想过,但还不是很明白, 户合二为一,虽然是这样想过,但还不是很明白,会计工作本来就存在很多差 异,根据会计本人的个人喜好,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偏差吧! 根据会计本人的个人喜好,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偏差吧! 林姐还告诉我会计工作有其自己的连通性、逻辑性和规范性: 林姐还告诉我会计工作有其自己的连通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每一笔业务 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一一登记入记账, 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一一登记入记账,如:凭证、明细账、日记账、 凭证、明细账、日记账、 三栏式账、多栏式账、总账等等可能连通起来的账户; 三栏式账、多栏式账、总账等等可能连通起来的账户;会计的每一笔账务都有 依有据,而且是逐一按时间顺序登记下来的;在会计的实践中,漏账、 依有据,而且是逐一按时间顺序登记下来的;在会计的实践中,漏账、错账的 更正,都不允许随意添改,不容弄虚作假。每一个程序 个程序、 更正,都不允许随意添改,不容弄虚作假。每一个程序、步骤都得以会计的法 律法规、制度为前提、为基础。 律法规、制度为前提、为基础。 今天林姐拿出了公司的支票,我看到上面还没有任何字迹, 今天林姐拿出了公司的支票,我看到上面还没有任何字迹,她告诉我这就 是银行支票,拿着这个可以直接到银行兑换现金,她还说支票和其他票据一样, 是银行支票,拿着这个可以直接到银行兑换现金,她还说支票和其他票据一样, 出票日期必须使用中文大写,为了防止变造票据的出票日期, 出票日期必须使用中文大写,为了防止变造票据的出票日期,还有一些具体的 写法。以前虽然也学过,但当时没有真实的票据 写法。以前虽然也学过, 摆在眼前, 摆在眼前, 还 真是不容易记住。不过这次我确定我记住了,而且还记得很牢, 真是不容易记住。不过这次我确定我记住了,而且还记得很牢,想要在忘了也 很难的。现在我就能举例今天所学的, 支票上就应该写成: 很难的。现在我就能举例今天所学的,今天是 3 月 19 号,支票上就应该写成: 贰零零柒年零叁月壹拾玖日。这样应该不会错了吧? 贰零零柒年零叁月壹拾玖日。这样应该不会错了吧? 出纳聊天的时候得知原来跑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出纳聊天的时候得知原来跑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熟知每项业务要 的时候得知原来跑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怎么和银行打交道以外还要有吃苦的精神。想想寒冷的冬天或者是酷暑, 怎么和银行打交道以外还要有吃苦的精神。想想寒冷的冬天或者是酷暑,谁不 想呆在办公室舒舒服服的,可出纳就要每隔一两天就往银行跑, 想呆在办公室舒舒服服的,可出纳就要每隔一两天就往银行跑,那就不是件容 易的事了。路途遥远自不必说,仅仅来回的折腾也就够终生受用的了。 易的事了。路途遥远自不必说,仅仅来回的折腾也就够终生受用的了。除了跑 银行出纳还负责日常的现金库,日常现金的保管与开支, 银行出纳还负责日常的现金库,日常现金的保管与开支,以及开支票和操作税 控机。 控机。 在公司的这个网站上,每个财会人员都只有一定的权限, 在公司的这个网站上,每个财会人员都只有一定的权限,她还向我演示了 出纳进入软件程序所规定的权限内容,我一看才知道, 出纳进入软件程序所规定的权限内容,我一看才知道,出纳人员只有签字和察 看凭证的权限。这和林姐以会计身份进入软件程序是上面所列的权限有很大的 看凭证的权限。这和林姐以会计身份进入软件程序是上面所列的权限有很大的 不同,因为会计可以填制凭证,修改凭证等当然也可以查看, 不同,因为会计可以填制凭证,修改凭证等当然也可以查看,只是没有签字这 一项,另外还有很多出纳没有的权限。 一项,另外还有很多出纳没有的权限。 今天我的主要任务是翻看公司以前的帐目, 今天我的主要任务是翻看公司以前的帐目,因为之前我们做的都是与凭证 有关的事情,所以今天林姐拿出来的都是账簿。我知道,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 有关的事情,所以今天林姐拿出来的都是账簿。我知道,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 可以如实、正确地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但是凭证的数量太多, 可以如实、正确地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但是凭证的数量太多,信息 也比较分散而且缺乏系统性, 也比较分散而且缺乏系统性,所以会计账簿的设置可以使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全面、系统、连续地进行,还可以通过设置会计账簿,记载储存会计信息、 全面、系统、连续地进行,还可以通过设置会计账簿,记载储存会计信息、分 类汇总会计信息、检查校正会计信息以及编报输出会计信息。设置和等级账簿, 类汇总会计信息、检查校正会计信息以及编报输出会计信息。设置和等级账簿, 出会计信息 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 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在会计核算 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我看账查账。林姐这样跟我说,凭证虽然容易做,但是很容易出错, 今天我看账查账。林姐这样跟我说,凭证虽然容易做,但是很容易出错, 就算是那些做了十几年的会计师,做了不审核,也是会有错误的, 就算是那些做了十几年的会计师,做了不审核,也是会有错误的,所以做会计 一定要认真细心,不能太过于相信自己,稍微掉以轻心就会出错。 一定要认真细心,不能太过于相信自己,稍微掉以轻心就会出错。听完这些之 后,我觉得真得挺有理的。 我觉得真得挺有理的。 快下班时和林姐聊了一会儿有关实习的事情, 快下班时和林姐聊了一会儿有关实习的事情,不少人都在会计师事务所实 习过一段时间,有些人自认为学到很多东西,也有些人觉得浪费时间的, 习过一段时间,有些人自认为学到很多东西,也有些人觉得浪费时间的,其实 不光是实习,学习、上班等许多方面的事情都有两面性 方面的事情都有两面性, 不光是实习,学习、上班等许多方面的事情都有两面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 解,其实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如何把握! 其实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如何把握!
Ⅳ 什么叫“会工作”读后感
在低年级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回学生的关注。答因此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尤其是教师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挽回的。如果一个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或不认真备课、随便应付,或对学生不管不问,那么这样的教师怎么能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榜样?怎么能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