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环境经济学特点

环境经济学特点

发布时间:2021-03-03 00:33:47

❶ 当今全球经济环境有哪些特点

括地讲,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人类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之一.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是指次生环境问题,以下本文中提到环境问题也采用这种用法.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滥采滥捕使珍惜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等等.环境污染则指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入物理环境后,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扰乱和侵害,特别是当由此引起的环境质量的恶化反过
来又影响人类自己的生活质量时.环境污染不仅包括物质造成的直接污染,如工业"三废"和生活"三废",也包括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和运动性质引起的污染,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由环境污染还会衍生出许多环境效应,例如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除了使大气环境质量下降,还会造成酸雨.
应当注意的是,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它们之间常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2.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口数量也迅速增长.人口的增长又反过来要求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如此循环作用,直至现代,环境问题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
此阶段从人类出现开始直到产业革命,跟后两个阶段相比,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该阶段,人类经历了从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种和养殖为生的定居生活的转变.随着种植、养殖和渔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人类从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转变到自觉利用土地、生物、陆地水体和海洋等自然资源.人类的生活资料有了较以前稳定得多的来源,人类的种群开始迅速扩大.人类社会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扩大物质生产规模,便开始出现烧荒、垦荒、兴修水利工程等改造活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或沼泽化等问题.但此时的人类还意识不到这样做的长远后果,一些地区因而发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退化.较突出的例子是,古代经济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后来变成了不毛之地;中国的黄河流域,曾经森林广布,土地肥沃,是文明的发源地,而西汉和东汉时期的两次大规模开垦,虽然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可是由于森林骤减,水源得不到涵养,造成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土地日益贫瘠,给后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局部的,没有达到影响整个生物圈的程度.
(2)近代城市环境问题
此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到八十年代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为止.工业革命(从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向工业占优势的经济的迅速过渡称为工业革命)是世界史的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此后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十八世纪后期欧洲的一系列发明和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开始插上技术的翅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开采和消耗
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新技术使英国、欧洲和美国等地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先后进入工业化社会,并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高度城市化.这一阶段的环境问题跟工业和城市同步发展.先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密集,燃煤量和燃油量剧增,发达国家的城市饱受空气污染之苦,后来这些国家的城市周围又出现日
益严重的水污染和垃圾污染,工业三废、汽车尾气更是加剧了这些污染公害的程度.在后来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普遍花大力气对这些城市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发达国家环境状况的改善,发展中国家却开始步发达国家的后尘,重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老路,城市环境问题有过之而无不
及,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生态破坏.
(3)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洞"开始,人类环境问题发展到当代环境问题阶段.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是,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征兆,目前这些征兆集中在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上.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一些国家的贫困化愈演愈烈,
水资源短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其他资源(包括能源)也相继出现将要耗竭的信号.这一切表明,生物圈这一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支撑已接近它的极限.这还表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远性

❷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介绍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特点是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展开构专建教材逻辑层次属,形成从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资源与环境经济配置分析-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教材结构,全书共12章,包括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概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统、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环境效益与损失评价、资源产权交易与生态补偿、资源与环境的时空配置、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持续消费和循环经济。在吸收最新发展观点的基础上,每章前面设计了学习要求和摘要,后面设计了案例分析、本章小结、思考练习题和参考文献,以加强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视野。为方便教学并与精品课程建设相衔接,本教材还随书配套了教学辅助光盘,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案例素材、参考文献、参考图片、试卷库、网站与期刊。 本教材适合作为全国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和资源与环境科学类、生态经济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教材,还可供其他关心资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学发展的社会各界读者阅读参考。

❸ 与其他研究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科相比,环境社会学有什么特点

环境社会学: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对环境议题和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版入的探讨。在逐步廓权清环境社会学基本形貌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固守实在主义的立场不利于我们认清环境议题和问题的实质与全貌;应该注意到,环境议题和问题本身亦是社会定义和建构的产物。本书则集中探讨了环境话语。社会型塑。环境传播等具有建构主义特色的环境社会学维度,并介绍了一种全新的自然、社会与环境的突现模型。作者意图呈现一种独特的视角,以便重新认识环境议题和有关环境的持续性争论。

(1)人类虽然具有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突出特征,但他们仍旧是全球生态系统中互相依赖的众多物种之一。
(2)人类同样受到大自然生物链错综复杂的影响,因此人类的行为往往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环境后果。
(3)人类的生存依赖于一种具有潜在限制性的生物物理环境。
(4)尽管人类的发明创造和技术发展有可能在一段时期内突破自然承载力的限制,但生态法则对于人类来说不可能改变。

❹ 跪求有关《环境经济学》的论文!

http://www.lunwentianxia.com/class_sf/X196/ 摘要 环境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结合实例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经济学分析 治理建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居住环境变得十分幽雅。但实际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因为邻居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进.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反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建筑工程形成的噪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1 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但是在产权不明晰情况下,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相应的收益却为造成破坏的市场主体所独享。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假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即具有负的外部性,那就意味着私人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即社会为企业生产所付出的代价)。
1.2 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性)
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并不能独享却要独自承担环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却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补偿。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会产生广泛的“搭便车”的行为.即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为环保行动付费而会乐意坐享其成。这必然导致环境保护行为供给的严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他获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会所得到的社会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么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但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若有外部经济存在的话,则行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处,自然不愿意生产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产量。结果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于外部性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2 治理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2.1 实行征税或补贴的政策
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政府应征税,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担污染成本从而消除外部影响。对造成外部经济的居民(或企业)。政府则可以采取补贴的办法,使居民(或企业)的私人收益与社会利益相等。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相等。则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2.2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
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2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3 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环保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 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经验表明,要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须达到GDP的1.5% ,要使环境改善须达到GDP的2.5%。而我国环保投入一直以来都低于GDP的1.5% .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环境“透支”已相当严重。因此,要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就必须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4 加大审计部门对环保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投入资金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建设.同时又对环境污染单位执行排污收费制度.环保资金的一收一支构成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建立环境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反馈报告制度.对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做出审计。通过审计,既能监督此类资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发挥环保资金的效益。
2.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文艺、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宣传,强化全民生态和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利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人口日、世界动物日等纪念日对青少年开展环保教育.加深巩固下一代的环境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6 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监督制度
环境资源公共物品与行为外部性两个特点。市场价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体性成本,这样,导致经济行为失去制约,产生市场失灵。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公民社会能动性的参与特点。加强对环境污染单位个人和群体的监督,利用公民社会的自主力量.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制度.弥补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的不足。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为京城一名身在环保社团中的大学生,最后我想就我参加一些青年环保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结合以上理论分析来谈谈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邻的燕山,是北京的后花园,它是北京市民带来周末休闲的好地方。北京的东南接入华北平原,是一片开阔地一直到海,水汽充足,这也就是为什么北京的东南部常常会起雾的原因。但说到北京城里远眺时的雾呢,实际上天气预报从某个时候已经改变了说法——叫“霾”,霾和雾直观的区别就是颜色,自然的雾气都是乳白色的,而北京的雾气却是灰色的,因为北京尤其是市区的大气污染,已经从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废气为主转变成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了,这也就意味着为北京的空气污染“贡献”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耸的烟囱,而是我们身边川流不息的车流了。这也是北京最大的环境问题——至少对一个普通市民来说是这样。这也正如同前面的分析,北京越来越多的市民拥有私家车,他们享受便利的同时,整体上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但这种破坏又不能明确让他们来负责和修复,所以北京市现在采取尾号限行的手段,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控制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时间经常可以看到蓝天——当然我个人以为这种限制市民行车的强制性措施并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来说大概是比较有效的。如同造纸等关系民生的污染工业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将其一棒子打死,只能尽可能降低其污染程度。
至于北京春天的沙尘,那的确是外来因素,内蒙浑善达克沙地在北京上游,蒙古极低的植被覆盖率也为西伯利亚寒流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尘暴,还要从三北防护林说起。根据一些资料,某些地方所谓的防护林,实际上仅有的几棵小树都细如铁丝,这样的林子怎么能用来固沙呢。三北防护林,虽然一些地方初见成效,譬如多伦等等,但是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商都、化德、正镶白旗一线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严重,那里不是白色的世界就是黄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也有点点沙地。所以,北京的空气问题,还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这不仅需要北京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上游省市的配合。毕竟北京作为北方远海的城市,可以说什么也没有。这也同之前的分析一样,因为不用负责,如果上游地区的政府只顾自己辖区的经济发展而不顾对下游城市的危害,那环境问题无法解决。
另外还有一个个人建议是之前没有明确提出来的,针对北京来说,就是发挥北京高校环保社团和周边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上看,一个理性的个体确实都在追求获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确实对环保拥有不计收益的热情,虽然他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并不专业,但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只要官方加以鼓励和支持,是会有不小成效的。而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空有热情投入,换来的却多是鼓励而少有实际意义上的支持,这也如同经济学一样,个体的收益或亏空都不足以影响整个社会群体。所以我觉得国家在采取宏观手段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对这些志愿者们加以引导,让环保从一个“大人物们的任务”转变为“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❺ 什么是环境经济政策与命令形政策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所得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专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属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 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在递减。 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 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推进全面改革是吻合的。 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供给与需求相互依存,但国内有效需求最终决定于各主体的供给能力。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供给能力决定一国的竞争力。

❻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特点

本专业侧重于人口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它的专业优势在于人口学内、经济学与环境、容资源科学的交叉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人口与粮食安全,生态脆弱区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区域人口容量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等。

❼ 求一篇 环境经济学论文 要有摘要 文献参考 3000字 不要太深奥 谢谢

以下这些绝对是原创!因为这是我上环境经济学课交的论文!
题目是《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当然,不少也是从一些经济学书上抄来的
建议你还是不要全抄了,做个参考,自己思考思考挺好的
~~~在这个时候要环境经济学的论文的话。。。楼主是在上交大卫老师的环境经济学吗?

~~~~~~~~~~~~~~~~~~~~~~~~~~~~~~~~~~~~~~~~~~~~~~~~~~~~~~~~~

摘要 环境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结合实例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经济学分析 治理建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居住环境变得十分幽雅。但实际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因为邻居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进.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反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建筑工程形成的噪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1 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但是在产权不明晰情况下,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相应的收益却为造成破坏的市场主体所独享。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假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即具有负的外部性,那就意味着私人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即社会为企业生产所付出的代价)。
1.2 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性)
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并不能独享却要独自承担环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却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补偿。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会产生广泛的“搭便车”的行为.即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为环保行动付费而会乐意坐享其成。这必然导致环境保护行为供给的严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他获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会所得到的社会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么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但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若有外部经济存在的话,则行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处,自然不愿意生产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产量。结果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于外部性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2 治理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2.1 实行征税或补贴的政策
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政府应征税,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担污染成本从而消除外部影响。对造成外部经济的居民(或企业)。政府则可以采取补贴的办法,使居民(或企业)的私人收益与社会利益相等。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相等。则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2.2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
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2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3 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环保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 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经验表明,要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须达到GDP的1.5% ,要使环境改善须达到GDP的2.5%。而我国环保投入一直以来都低于GDP的1.5% .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环境“透支”已相当严重。因此,要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就必须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4 加大审计部门对环保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投入资金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建设.同时又对环境污染单位执行排污收费制度.环保资金的一收一支构成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建立环境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反馈报告制度.对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做出审计。通过审计,既能监督此类资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发挥环保资金的效益。
2.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文艺、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宣传,强化全民生态和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利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人口日、世界动物日等纪念日对青少年开展环保教育.加深巩固下一代的环境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6 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监督制度
环境资源公共物品与行为外部性两个特点。市场价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体性成本,这样,导致经济行为失去制约,产生市场失灵。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公民社会能动性的参与特点。加强对环境污染单位个人和群体的监督,利用公民社会的自主力量.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制度.弥补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的不足。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为京城一名身在环保社团中的大学生,最后我想就我参加一些青年环保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结合以上理论分析来谈谈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邻的燕山,是北京的后花园,它是北京市民带来周末休闲的好地方。北京的东南接入华北平原,是一片开阔地一直到海,水汽充足,这也就是为什么北京的东南部常常会起雾的原因。但说到北京城里远眺时的雾呢,实际上天气预报从某个时候已经改变了说法——叫“霾”,霾和雾直观的区别就是颜色,自然的雾气都是乳白色的,而北京的雾气却是灰色的,因为北京尤其是市区的大气污染,已经从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废气为主转变成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了,这也就意味着为北京的空气污染“贡献”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耸的烟囱,而是我们身边川流不息的车流了。这也是北京最大的环境问题——至少对一个普通市民来说是这样。这也正如同前面的分析,北京越来越多的市民拥有私家车,他们享受便利的同时,整体上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但这种破坏又不能明确让他们来负责和修复,所以北京市现在采取尾号限行的手段,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控制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时间经常可以看到蓝天——当然我个人以为这种限制市民行车的强制性措施并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来说大概是比较有效的。如同造纸等关系民生的污染工业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将其一棒子打死,只能尽可能降低其污染程度。
至于北京春天的沙尘,那的确是外来因素,内蒙浑善达克沙地在北京上游,蒙古极低的植被覆盖率也为西伯利亚寒流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尘暴,还要从三北防护林说起。根据一些资料,某些地方所谓的防护林,实际上仅有的几棵小树都细如铁丝,这样的林子怎么能用来固沙呢。三北防护林,虽然一些地方初见成效,譬如多伦等等,但是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商都、化德、正镶白旗一线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严重,那里不是白色的世界就是黄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也有点点沙地。所以,北京的空气问题,还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这不仅需要北京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上游省市的配合。毕竟北京作为北方远海的城市,可以说什么也没有。这也同之前的分析一样,因为不用负责,如果上游地区的政府只顾自己辖区的经济发展而不顾对下游城市的危害,那环境问题无法解决。
另外还有一个个人建议是之前没有明确提出来的,针对北京来说,就是发挥北京高校环保社团和周边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上看,一个理性的个体确实都在追求获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确实对环保拥有不计收益的热情,虽然他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并不专业,但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只要官方加以鼓励和支持,是会有不小成效的。而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空有热情投入,换来的却多是鼓励而少有实际意义上的支持,这也如同经济学一样,个体的收益或亏空都不足以影响整个社会群体。所以我觉得国家在采取宏观手段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对这些志愿者们加以引导,让环保从一个“大人物们的任务”转变为“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参考文献
纪小卫 城市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中华环保联合会 2008中国环境保护年度报告
鲁传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郭远凯、李传裕 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经济分析

❽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介绍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共同特点内是抽去资本主义的容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来抽象地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地位,一是指在资源环境类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它属于基础资源和环境学类;一是指在现代经济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它属于应用经济学类。资源环境经济学最贴近的基础科学是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

❾ 什么是新经济环境,或者说是新经济环境的特征是什么

2008年。全国实现就业人员774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上升0.2百分点。从供给来看,2009年我国城镇劳动力供给人数达2400万人。其中。有1300万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有800万为下岗失业人员,这两大群体构成了2009年就业工作的主要部分。此外还有其他人员300多万人需要等待就业安置。从需求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按这个数字估算2009年我国城镇劳动力供过于求,缺口在1500万人。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与此同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变使得国内就业面临新的经济环境。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短期内国内就业形势很难得到根本扭转。

一、国际环境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经济出现恶化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自2008年9月份正式爆发以来,导致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新兴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迅速下滑。根据联合国《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从2008年的2.5%降至1.0%,其中发达国家将出现0.5%的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预计将降至4.6%。经济增长的衰退,使得国际贸易出现萎缩,2007年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为5.5%,2008年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下降为4%,在步入2009年的一季度后危机并未有减退之意,金融危机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即实体经济恶化与信用紧缩加深的恶性循环阶段。进入2月份以来。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已愈加严峻,层出不穷的利空经济数据表明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并没有止步迹象。目前,由于金融危机已经明显从投资银行危及商业银行,经济衰退也已经明显从发达经济体蔓延至发展中经济体,而各发达经济体更是出现陷入深度衰退的迹象。各大机构、组织和央行等继续下调未来经济预期,全球经济的复苏时间可能会变得更为漫长。

(二)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许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我国人民币对美元却持续升值,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了6.9%。而且仍存在长期升值预期。

二、国内环境

中国本轮经济周期创下改革开放以来最长的扩张期纪录,1999年我国GDP增长7.6%,达到上轮周期的谷底,从2000-2007年持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势头。2007年是本轮经济周期的峰年,从2007年3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已经出持续的扩张转为收缩,GDP增速逐季回落,尽管2008年下半年后中央已连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拳,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这说明未来主导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将是经济周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可能减缓经济下行的程度,而不可能根本扭转经济周期的发展方向。

三、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一)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我国就业

首先,在我国本轮经济扩张和就业增长中,外向型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本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中的重灾区美国、欧盟。恰恰是我国外贸最大的出口国家,因此,受冲击最大的也必然是外向型经济。随着危机的深化,这些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收人水平下降、失业人口增多的情况,进口需求随之减少,虽然一些生活必需品的进口需求对收入的弹性较小,那些与进口国产品价差较大的产品甚至可能存在负弹性,但对我国产品的总需求已经由持续高增长转为低增长。而外向型经济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下降对就业的影响很大。

其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也减少了对投资盈利预期,从而减弱对中国的投资意愿。在外部订单减少和人民币升值效应影响下,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面临着亏损和倒闭的威胁,在资金链条出现断裂的情况下,不得不削减生产或关门倒闭,从而加剧了国内就业形势。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14家,同比下降27.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明显减弱。

最后,海外回流劳动力不断增加。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的普遍恶化,以及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的萎缩,一些已经失业和面临失业的海外劳动力转而回国寻找就业岗位:一些国际劳务承包工程也受到影响,以及一些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劳动力就业机会而限制国外劳动力就业的政策,都导致海外就业的劳动力回流不断增加,加重我国国内的就业压力。

(二)人民币升值加剧了就业形势

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各新兴国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人民币相对其它货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而且仍存在长期升值预期,这使我国部分出口产品失去价格优势。这一因素将从两个方面影响我国就业,一是其他国家企业争抢我国市场份额,减少我国出口总额,使我们失去相应的就业:二是降低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甚至吸引已落户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转移出去,原有企业工人面临失业。

(三)国内经济的下滑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形势

首先,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趋势无法改变。2009年。面对空前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政府采取一系列刺激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宏观调控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调整的力度和时间。而不可能消除经济调整。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一般为5年左右,因而今后2—3年内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

其次,国内经济形势恶化使得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居民都缩紧当前的消费支出,增加储蓄。同时,受到经济下滑的影响股市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股市调整的财富“负效应”得到前所未有的显现,国内中产阶级在股市上都损失惨重,以中产阶级为消费主体的消费热点都出现降温。

最后,在国内需求不足的影响下,国内许多厂商出现产品积压的现象,厂商面临利润下降和停产的风险。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开始大量裁减人员,使得国内就业形势进一步加剧。

❿ 求助:经济学的各个专业特点!!!

呵呵,看来老哥和我的状态差不多啊~都是要跨专业考试,并且开始着手准备啊!以下是在下看了老哥的问题之后查了好几个网站在加了点在下的观点针对老哥的提问整理出来的,希望对老哥能有点帮助吧~哈哈 经济学大体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各个经济学科提供基础理论。 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理论经济学通常称为一般经济理论,它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个分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视野,以经济活动总过程为对象,考察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等总量的决定和波动。其中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又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独立分支。另外,与经济增长理论密切联系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现在也已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即生产者(厂商)、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价格平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在不同市场类型下厂商成本分析与产量、价格决定理论、生产要素收入决定即分配理论等。此外,福利经济学等也已成为理论经济学的独立分支。 应用经济学 主要指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各个经济学科。它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个分支: ①以国民经济个别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建筑经济学、运输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等。 ②以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而带有一定综合性的专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计划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政学、货币学、银行学等等。 ③以地区性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城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区规划、生产力布局)等等。 ④以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国际经济学及其分支: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国际投资学等等。 ⑤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企业管理、企业财务、会计学、市场(销售)学等等。 ⑥与非经济学科交叉联结的边缘经济学科,如与人口学相交叉的人口经济学;与教育学相交叉的教育经济学;与法学相交叉的经济法学;与医药卫生学相交叉的卫生经济学;与生态学相交叉的生态经济学或环境经济学;与社会学相交叉的社会经济学;与自然地理学相交叉的经济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与技术学相交叉的技术经济学等等。这些边缘经济学科主要研究这些非经济领域发展变化的经济含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中找出它们的规律性。 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扩展、不断充实的。应用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实践,离不开理论经济学的指导,但它们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理论经济学的内容,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 对基础学科要求: 1理论经济学:其中外语和政治跟其他学科都一样但150分的数学考数学四或数学三(根据学校和所研究具体专业和学院而不同)。其中大部分的综合专业课考的是(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但也有的专业会考的不一样比如人口与经济发展专业就考“环境学概论”和“技术经济学”。 2应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覆盖金融学、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但具体到哪个学校哪个学院的话可能还有一定的不同~这就只能去相关如去学校王占去查咯~ 最后救助我们这些跨专业生能够成功度过漫长而无聊的考验之路吧~哈哈!!! 查看原帖>>

阅读全文

与环境经济学特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