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经济法从哪些环节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经济法从哪些环节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1-03-03 09:18:06

①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做到那六个方面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②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领域有哪些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领域如下:

1、加快形成新动能,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更多新增长点。

2、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3、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四是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务。上个世纪80年代,党中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大势,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宏伟愿景,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形成先进的生产力,构建雄厚的经济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显著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2)经济法从哪些环节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扩展阅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措施。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既有供给问题也有需求问题,既有结构问题也有总量问题,但供给侧和结构性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供给结构失衡,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金融、人才等资源配置存在“脱实向虚”现象,影响了发展基础的巩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一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二是加快形成新动能,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更多新增长点。

三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四是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2、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发展成就显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实力还不相称,与经济建设主战场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还不适应。

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

一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重大突破和颠覆性创新。

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倡导创新文化,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四是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已连续十几年获得丰收,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过1.2万亿斤,农民收入增速连续7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失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

四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五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逐步缩小差距。

一是协调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二是协调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开放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保护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三是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四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③ 如何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做贡献

一要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强本固基。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注重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增强综合国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转型的重要阶段上,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着力做强做大做优实体经济,打牢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要抓住新工业革命机遇,支持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深度结合,培育实体经济的新增长点、新动能。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要发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勇于创新、踏实做事的人才队伍,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繁荣。
二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动力支撑。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前夜,各国纷纷把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而中国经济发展也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由低成本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面对国内外新环境与新挑战,创新是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同时,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高校、科研机构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多举措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培养创新人才后备军,推进“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不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三要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三农”基础。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农”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村新面貌。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力推进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均等化,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共同繁荣。
四要完善区域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空间布局结构提供路径指引,保障均衡发展。报告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经济政策。要坚持走均衡城镇化道路,既要发展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群,又要依托县城和县域中心镇发展中小城市,鼓励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中部崛起、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产业转移与升级,发挥城市群的整体效应,缩小区域贫富差距,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五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双手”协同作用,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制度保障。报告指出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总体来看,完善产权制度和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改革任务。具体而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要规范和完善市场准入、竞争机制和负面清单制度,鼓励民营企业大力发展,激发多样化市场主体活力。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打通通往实体经济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双重通道。此外,还要实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等措施。
六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自我强化机制。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同时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过去,近四十年的开放使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当前,新型全球化浪潮正在兴起,中国既要对内强化自身发展实力,也要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要抓住全球化机遇,不断推进全球发展成果共享。“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也是引领新型全球化发展的新引擎。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对外投资方式,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着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与自由贸易区建设,打造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为各国经济发展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 3、课后作业:简要论述如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1.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
2.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先进制造业。
3.着力营造脚踏实地,守法劳动致富,创业创新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⑤ (急)新时代如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1、要着眼于坚持问题导向。

要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

增强问题意识,就是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抓紧解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2、要着眼于推动创新发展。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要解决好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之策,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3、要着眼于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

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这场攻坚战。

要加强经济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的隐患排查,坚持标本兼治,注重以完善体制机制来防范化解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4、要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目的。如果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5)经济法从哪些环节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扩展阅读:

新时代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只有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基石。没有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没有现代化国家,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一般规律。近代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型,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

依托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在19世纪率先建立了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包括以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业等先进工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

依托第二次产业革命,美国在20世纪建立了新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电力、石油、化工和汽车等新兴产业成为其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支柱。

而反观二战后一大批未能成功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的亚非拉国家,其转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未能成功地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近代中国的衰落与屈辱,直接原因在于经济的落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伟大探索。

党的八大明确提出了工业化的总目标,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部署,经过4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经济现代化建设成就,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制造业产出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里程碑,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奋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我国经济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反映在经济领域就是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化。

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⑥ 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经济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三)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四)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五)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六)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七)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⑦ 毛概大题 作为大学生你认为要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措施。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既有供给问题也有需求问题,既有结构问题也有总量问题,但供给侧和结构性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供给结构失衡,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金融、人才等资源配置存在“脱实向虚”现象,影响了发展基础的巩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一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二是加快形成新动能,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更多新增长点。三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四是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发展成就显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实力还不相称,与经济建设主战场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还不适应。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一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重大突破和颠覆性创新。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倡导创新文化,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四是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已连续十几年获得丰收,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过1.2万亿斤,农民收入增速连续7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失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四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五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逐步缩小差距。一是协调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二是协调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开放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保护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是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四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要害在创新,关键靠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制约发展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三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性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消费、投资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一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二是拓展对外贸易,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优化进出口结构。三是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四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资、生产、服务网络。

阅读全文

与经济法从哪些环节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