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

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1-03-04 03:18:30

①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学习什么啊

主要学习内容如下: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革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法学概论、民法学、刑法学、伦理学、逻辑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等。

知识能力:

1、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

4、了解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

6、掌握文件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学研究和工作能力。

(1)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扩展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

1、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研究需要---动机---行为的发展过程,揭示人的自身思想、行为的发展规律。

2、研究普遍联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与教育对象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揭示、探索如何调节社会环境对教育对象的交叉立体作用,以及教育对象在受环境影响时的能动作用。

3、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和领导职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渗透到业务领域中去,以及促成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问题。

4、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规律。人的思想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产生了人的需要,需要产生人的动机,动机支配人的行为。

② 马克思和政治经济学该怎么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表面上是一门文科,但是深入学习后不难发现,这门课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前的经济学家都或多或少受到当时客观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在很多方面不能做出合理的分析,有些甚至是回避问题。比如李嘉图学派同其他的经济学家一样,对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只是回避,而没有解决。而马克思在系统的研究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完善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其中就有一个逻辑性的问题。如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不彻底,既包含科学成分,又有庸俗的二元价值学说。他时而正确地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时而又错误地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时所能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决定,这就是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根本缺陷是把商品生产看作是永恒的,而且只注重价值量的研究,忽视对价值质的分析。这都是在一种限制下不能很科学地进行分析。而马克思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后,经过自己的研究分析,提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这首先一点是要有很强的逻辑性,从前人的成果、现有的资料等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的东西,结合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理论、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他的思考、结论的得出是离不开一种很强的逻辑思维的。

从马经的内容上看,它由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几个主要方面组成,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逻辑性,而它们之间有互相联系,这是在深入的学习后才能体会到的。就拿剩余价值论这部分来说,要说剩余价值,就要先提到资本、劳动力变为商品,自然要讲资本的产生、劳动力变为商品的条件等等。要区别劳动和劳动力、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才能搞清楚剩余价值的产生。资本又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中产生的。剩余价值又分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再往后又引出利润等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都是环环相扣互相联系的,要是认真整理能得出一张很大的框图。在仔细整理后,会进一步的理解,牵一发而动全身,形成了知识体系。仅从这一部分内容就能看出马经本身带有很强的逻辑性,跟理科有很相似的地方。意识到你以上谈到的问题很不错。不过,是否注意到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范式之争。不过,我还是比较支持你。一种好的理论应该可以有较好的逻辑发展空间,并对理解现实有好的指导作用。有一种逻辑的完美和力量。

这门课有很强的实用性,跟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是对许多现实问题的解释和说明。应用这些知识能更深入的理解身边的一些问题。

要学好马经首先需要有很深厚的理论基础,就现在来说也就是要尽量全面深入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要倒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没有理论基础,是做不到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的。这要求我们要端正对这门课的认识,不能只是认为在考前突击一下就行,这门课需要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也是学好马经最首要的一点。另外,要整理。不能只是看书,有条件最好列表之类,有助于理解。

以上仅是个人对这门课本身的一些体会。

二、横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课教学的特点

现在我们学的课中只有这门算是文科,而且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的。其他的课都是理工科,需要很强的理解、计算等能力。而马经课正如前面所说,也有很强的逻辑性,同样需要认真去分析和理解,与那种需要语感、语法之类的语言课有很大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适合理工科学生学习的。

比如物理、微积分有很多需要理解的概念,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把所学的公式、定理等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数字电路则是以应用为主,了解各种器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相比较而言,马经和理科的物理、数学等则更加相近一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比较强的逻辑性,能很清楚地分析这些理论,并且进行扩展和应用。有些内容是需要在理论上加强的,比如剩余价值理论这部分。仔细分析会发现里面的联系很微妙,只有先彻底把这些理论都搞清楚了,才能自如的运用去分析问题。

我觉得这门课虽是文科,但更适于用理科的授课方法讲课,要以分析为主。而这不是初学者能很快掌握领会的,需要老师大量的指导,而不是只是从课堂发言中零敲碎打地讲一些内容。同意。理论性强的教学挺困难。之所以加入很多讨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在加听课率、降低说话率。

三、纵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政治类课程教学的特点

对于思想政治这套课纵向来看,在中学的经济这部分必然是以记忆为主,当然其中也有需要自己分析实际问题的,但大部分还都是生搬硬套。现在这门课的理论性、逻辑性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这就要求更多的理解和分析,学起来会更难一些。

第一学期上的思想道德修养老师是讲解和举实例交替进行,这门课与同学关系比较近,大家也都较有兴趣。第二学期上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老师则是很有激情的进行讲授,主要以举例分析为主,教材也是大量的实例,毛的思想则贯穿其中,两位老师的课很吸引人。这三门课各有各的特点,总体说来马经的理论性最强。虽说同属一个体系,但要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思修更多的可能是讲道理,同学们刚进入大学校门,给大家讲一讲大学的学习生活、心态调整、价值观形成以及自己的发展等等。需要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毛概会需要大量的实例,来分析其的思想,当然不用讲一条举一条那样,主要是教授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感染力,能引起同学共鸣。而马经则不能如此。最主要的一点还是能不能清楚地讲授这门表面上简单枯燥而实际上理论性强的课程。要有条理,成体系,觉得是在编一张网,或是在推理。这些我想主要是这类课程的不同点。

同时有一点就是如何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或者说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这对老师有比较高的要求。我觉得理论分析和实例的讲解最好能区分一下,特别是要控制一下课堂讨论。有些内容需要理论上的认真的分析,有些需要举大量的实例,如何安排好这两部分我觉得是比较关键的。若是混为一谈,哪方面都讲一些,会觉得理论上也没学得很深入,分析实例又没有很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现在课下时间很紧,很多同学可能很难拿出很多的时间认真学习这门课。不少同学都会想利用课上抓紧时间学习一下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同加强课堂讨论会有一些矛盾,但我认为这种讲解是同学最需要的。这要比仅仅提示一两句就开展讨论更有效果。同意。老师的授课需要探索和改进。

四、对于一些比较好的可借鉴的学习方法的说明

在中学和以前搞研究项目的过程中,接触到的最有新意而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任务驱动”。这最先是高中计算机老师讲的。也就是为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而自己去学习,看课本、查资料、做实验的等等,而不是学习在前解决问题在后。这可能功利色彩浓一些,但是学习效果比较好。高中在搞项目研究时也是自己为解决问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当然不是说一点都不学就去找个问题来做,而是在了解个框架后自己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在自己研究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现在很多课都有小论文的任务,这其实就是任务驱动的一种形式。

做论文主要是自己单打独斗,我觉得更好的形式是进行小组报告。这学期选修的国际贸易实务与案例分析课程最后要做小组报告,自愿分组,每组6人以内,给出一些参考题目,也可自定。这样有任务驱动的成分在里面,做论文的优势在这里都能体现出,更重要的是它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任务,需要成员间的分工、协调、合作等等,是对与人合作能力的很好锻炼。同时有些同学可能在全班同学面前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下去不利于全面提高。而采用小组的形式把范围缩小可进行更自由的讨论和交换意见,若需要可以与老师进行讨论。这是我觉得现在布置这类任务最理想的方式。前不久的电子设计大赛有同学说把几个人叫到一块干活可真难,也出现了一些队员间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从中我们也可看出现在加强一种团队精神、组织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也同意。在以前的教学中用过了。这次把它局限在因材施教项目中了。是为了防止“搭便车”。是不是有些好笑。是不是应该允许一些搭便车?

五、关于老师教学的一些想法

简单谈谈对老师这学期上马经课的一些想法。先说说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面。

首先是有一种对同学很有益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教会大家如何思考。能看出来这种想法贯穿始终,老师随时在启发大家。这对不同的学生收获肯定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让大家去思考。这也是远远比学一些知识更有意义的东西。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有自己很好的想法。注意到要加强课堂气氛的活跃,安排电影及讨论,是从身边自己进行学习,这是非常好的。对课程内容有很全面的把握,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前两章主要是分析为主,后面加强课堂讨论。但我认为有些还有待改进,后面再说。另外,布置论文作业有利于自主学习。有随堂测验,能督促大家学习,这可能很多人都不会认为是好事,但我觉得这主要是想提醒大家把功夫下在平时,让大家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

第三,与同学交流很充分,特别是课下。老师能在上课时带来同学的论文在课间找同学进行交流,这是其他有些老师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这样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尽量减小一种距离感,这是老师从自己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要求同学要有很积极的态度。另外有什么问题能及时解决,有利于教学更好的开展。

第四,对同学的发言能很认真地给出分析,对发言同学是个很好的反馈,对其他同学也是个提高的过程。

③ 急需一些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伯利克里改革(九上P14)
1、时间: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
2、改革者:伯利克里
3、主要内容:扩大公民的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4、作用: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顶峰。

二、日本“大化改新”(九上P24-25)
1、时间:7世纪中期
2、改革者:孝德天皇
3、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以才选官
②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影响: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三、文艺复兴(九上P58-59-60)
1、时间:14世纪—17世纪上半叶
2、最先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义
4、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5、早期代表:
代表人物 国别 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 意大利 创作长诗《神曲》,率先批评教会
达•芬奇 意大利 创作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莎士比亚 英国 创作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6、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四、新航路的开辟(九上P61-62)
1、主要原因: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扩大;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的强烈渴望;奥斯曼帝国对东亚商路的控制。
2、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地圆学说的深入人心;航海技术的发展。
3、开辟的过程
航 海 家 哥伦布 迪亚士 达•伽马 麦哲伦
开辟新航路 发现美洲新大陆 进入印度洋 到达印度 环球航行
4、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欧洲人殖民扩张活动的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灾祸。
5、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从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比较)
航海家 规模 目的 性质 影响
郑和 船多
人多 宣扬国威加强联系 友好交往义举 促进国家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
哥伦布等 船少
人少 开拓市场掠夺财富 殖民扩张活动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殖民灾祸

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九上P67-68-69)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1649 年,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年就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军事独裁统治。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
3、1688年宫廷政变:(P69)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国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4、《权利法案》(P69)①时间:1689 ②目的:限制王权
③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国王不能滥用权利,为所欲为。
④意义: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P69)
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美国的诞生或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九上72-76)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4月,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3、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出生在弗吉尼亚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一直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独立战争爆发后,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是司令,并领导美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直至胜利。1787年宪法制定后,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连任第二届,退休后回到自己的农庄,1799年12月14日去世。
4、《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美国诞生。
5、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6、《1787年宪法》:1787年美国制定,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第一届总统。
7、性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性质
8、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 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推动了欧洲和拉美革命的开展。

七、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九上P78-81)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权宣言》:制宪会议发表。它宣称人们生来是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思想。打击了法国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①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②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③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又称拿破仑帝国。
5、《法典》: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拿破仑颁布了《法典》(包括《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
6、拿破仑战争:
①拿破仑的早期战争是为了打退欧洲的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干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后期乘胜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则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②拿破仑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拿破仑战争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③拿破仑的失败表明,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八、“蒸汽时代”的到来(九上P88-90)
1、珍妮机:18 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2、瓦特与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汽船:美国人富尔顿制造。
4、火车的诞生: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 年,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5、工业革命完成:19 世纪上半期
6、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九、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九上P107-108)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共产党宣言》
①时间:1848 年
②起草人: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③作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十、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1861-1865)(九上P111-114)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即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林肯: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 隶宣言》和《宅地法》,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美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3、《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颁布。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宣言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广大黑人欢庆解放,踊跃报名参军,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
4、性质: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影响: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十一、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九上P117-118)
1、时间 :1861年
2、沙皇: 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 :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①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十二、日本明治维新(九上P118-120)
1、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意义:①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②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③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十三、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九上P124-127)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人类历史进人了“电气时代”。
2、“发明大王”爱迪生: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3、汽车:德国人卡尔•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被称为“汽车之父”。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田,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4、飞机: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十四、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九上P131-134)
1、 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 形成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3、 “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
4、 “三国协约”由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5、 形成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2、 战争的性质: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战争
3、 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
4、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5、战争的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②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二干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俄、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十六、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九上P138)
1、18世纪的法国
2、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十七、启蒙思想的影响(九上P139)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十八、牛顿力学理论体系(九上P139)
1、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牛顿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3、在数学上主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
4、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休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十九、达尔文与“进化论”(九上P140)
1、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2、著作:《物种起源》
3、思想: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
4、作用: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二十、爱因斯坦与相对论(九上P140)
1、出生在德国的科学家,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2、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20世纪初提出的相对论。
3、作用: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④ 如何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看待中国市场经济建设~~举出2到3个实例加以分析~~

自1995年樊纲与崔之元、吴易风的“范式之争”以来,“中国经济学”及其建立或重建的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学界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围绕中国经济学的界定、历史、现在、未来以及怎样看待中国经济学,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误区和发展方向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中国经济学的界定

也许是出于对以前过度概念之争的逆反,现在很多论文没有明确界定“中国经济学”的定义,但也有少数文章有所界定。何炼成、丁文峰认为:“所谓中国经济学,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国经济学是指作为一门科学的中国经济学,即中国经济学科;广义的中国经济学则是指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它应是中国经济学科、中国经济学人、中国经济学派、中国经济学工具与方法等范畴的有机统一和总称。(1)”刘诗白认为,正在形成中的中国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和小平同志的理论为指导,以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为源泉,科学地反映和深入揭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批判地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积极要素和继承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学优秀遗产,这样具有中国的理论特色、风格和气概的新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2)

也有学者不认为将有“中国经济学”,在行文中常出现“经济学的中国化”、“经济学的本土化”、“经济学的中国学派”等。盛洪是代表之一。盛洪认为是否有一个与西方经济学的不同的中国经济学的问题,类似于我们要与西方人共建一座大厦,还是另起炉灶的问题。现在看来,答案很清楚,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应该是同建一座大厦(3)。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将出现新的经典、新的定义、新的理论,但这只是对经济学这座共同大厦的贡献,是“经济学的中国学派”。

有的学者引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观点,从范式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学”。李义平认为,要建立“中国经济学”,作为一次经济学的革命,必须对中国经济生活领域“能够提出崭新的理论,这种理论由一套范畴、概念、定律、方法组成”,对中国经济问题做出“为学界公认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崭新的说明”(4)。宋冬林进一步认为“范式是人们对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包括这样几个内容:范畴的创新、分析方法的创新和理论体系的创新。”因此,他认为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现行制度使中国人对本国的经济活动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外来文化必须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范畴、思想和理论,才有“中国经济学”。(5)

还有的学者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学”,指出中国经济学或中国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并不是新近才出现的时髦名词,它可以追溯到数十年以前。王亚南于1946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原论》一书,就曾试图“创建一种专为中国人攻读的政治经济学”,它区别于泊来政治经济学之处,在于“特别有利于中国人阅读,特别能引起中国人的兴趣,特别能指出中国社会经济改造途径的经济理论教程”;或者说,它的内容“比较更切实用”,意在“创立一种特别具有改造中国社会经济,解除中国思想束缚的性质与内容的政治经济学”(6)。谈敏指出,王亚南的上述解释,大致给中国经济学这个概念从理论上划定了一个范围,其侧重点是要求在理论体系、论断结论、案例材料、性质内容等方面,努力形成一种全然不同于现行泊来的政治经济学、而特别适用于中国自身情况的政治经济学“教程”或“读本”(7)。王亚南自己撰写这部《中国经济原论》,就是在实践着这一努力。此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以研究“中国原有的经济形态”为其宗旨,分别从导论,即论述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形成发展及其研究上的两种基本对立见解开始,随之相继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商品与商品价值形态、货币形态、资本形态、利息与利润形态、工资形态、地租形态、经济恐慌形态,最后在结论中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产关系下的诸经济倾向进行了总考察;此外,书中还以附论的形式,补充考察了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中国经济学界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中国商业资本论、中国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间的流通问题、中国官僚资本之理论的分析等论题。显然,这是一部道地的中国式政治经济学读本,所以有人揣测说,“大概这部名著就是他自己所设想‘中国经济学’的初步尝试”(8)。由此可见,早在50多年前,我国学者中就已明确提出了创立中国经济学的命题,而且关于这个命题的解释,在不少方面,与今天讨论中国经济学中的许多观点,也是相通的。

二、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误区

(一)教条主义

这一倾向突出表现为传统政治经济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论述的生搬硬套和神圣化。过去不少人“僵化”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说过的话。遇到理论和实际问题时,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而是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找答案。表现在理论研究中,误把一般的经济关系和特定的所有制联系在一起,误把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当作资本主义的特殊范畴,误把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当作普遍真理,误把经典作家的规范判断当作实证分析的基础,误把实现目的的手段当作目的本身。这是教条主义倾向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中的突出表现。改革开放以后,有一部分学者对西方经济学采取了同样的教条主义态度。

(二)急功近利

理论研究需要艰苦细致的工作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经济学也不例外。然而近年来的中国经济学研究却似乎充满了躁动和急功近利,其表现有多种:研究题目的选择侧重于当前的需要,较多的是对策性的研究,对策性研究算不算经济学研究。可以讨论,即使算恐怕也只能是它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按理说,经济学研究的成果要经过社会较长时期的检验,才能评价它的价值,可是我们的做法却相反,下年评上年,下月评上月,这种评奖方式屡见不鲜。再比如说,当前中国经济学还存在着经济研究“政治化”、“长官意志化”的倾向。本来经济与政治是不可分的,经济研究也要表达长官的意志,但如果仅拘泥于这一方面,完全受这样的约束就不妥当了。

(三)本末倒置

众所周知,经济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行为,经济实践也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这是一般的经济常识。经济学就是研究“人”这个主体的科学,它要深入分析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利益满足的程度,参与经济活动的态度、情绪,以及新的愿望和要求,从而促进经济活动一切依靠人、一切服从人、一切为了人。离开对“人”这个主体的分析,将人游离于经济学之外,不仅使整个经济活动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学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可是,在现行经济学教科书和经济学论著中,却充斥着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似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与“人”这个主体本身关系不大,或者把“人”这个主体当作已经解决的问题。比如,人们研究发展生产力,谈得较多的都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诚然,这些也很重要,但却忽视了“人”是生产力的主体要素,“人”既是生产力的物质承担者,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受益者。现在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强调物质财富的增长必须与“人”自身的发展相一致,要服从于“人”的目的。我们平时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都不能回避生产总是以人为主体的生产,分配也是以人为主体的分配,交换、消费亦如是。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谁”来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活动是否顺利,当然有技术性问题,但是更多的、带根本性的,还是“人”本身的问题。经济学研究,首先应该研究人们在经济过程中的情绪和愿望,分析人们的劳动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否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通过经济活动出现的问题,仔细寻找隐藏在“人”背后的原因和答案。我们坚信,经济学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不再从现象到现象,而是从发现人的问题入手,解决人的问题,实现人的愿望和要求,中国经济学就一定能抓往这门科学的根本,从而推动这门科学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与忽略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相联系,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出现了对生产关系理论的轻视。其实,生产关系即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基本的经济关系。在现实经济生活,这种利益关系几乎无处不在,并且客观上总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可是十分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常识性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许多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学界就对把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表现出比较普遍的怀疑,有提出把生产方式作为研究对象的,也有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作为研究对象的,还有人提出干脆将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甚至在政治经济学(也有叫理论经济学)研究中,给人一种印象,即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弊端与研究生产关系有关,似乎继续研究生产关系理论是“左”的思想表现,是理论上的僵化。因此,许多搞了多年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将兴趣移至生产力经济学、部门经济学等方面;年轻学者几乎都迷恋起西方经济学。现在广泛流行的,除了各种各样的西方经济学译著,以及根据西方经济学编写的教材和阐述的文章外,现行的政治经济学也基本上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的大杂烩。有关生产关系的理论,即使在那些仍将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教科书中,分析论述也相当肤浅,有关生产关系的论著则如凤毛麟角。不过,生产关系作为人们之间客观存在的经济利益关系,既不会因人们在理论上的轻视而消失,更不会因人们误解和偏见而丧失其功能作用。其实,传统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因为研究生产关系,而是受“左”的思想影响,满足于教条化的理论推演,对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利益关系矛盾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不愿作深入的分析探讨。当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夸大利益矛盾,用阶级斗争的办法解决利益矛盾,结果搞得人人自危。这些不仅不能作为轻视和放弃生产关系研究的原因,相反恰恰说明对生产关系研究不够,过于狭隘和肤浅。

(四)形式主义

这在数学方法的运用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引进,经济学领域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许多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研究中比较偏重于采用数学方法,而且是相当艰深的高等数学方法和模型。不仅西方经济学书籍和杂志是满篇满纸的公式,就是在国内一些早就出名的经济刊物,也改弦易辙,刊载起大量的布满数学公式和符号的经济学文章。一批经济学者沾沾自喜于数学方法的运用。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气象,为经济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就是传统经济学的创新,中国经济学的创立,是否主要依靠数学方法的推广和运用?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质和量的规定性,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在经济学研究中,也有定性和定量的问题,并且经济学从定性向定量的发展,也是经济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不过,我们感到,定性分析为体,定量分析为用,定量分析要服从和服务于定性分析,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必须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经济学数学方法的运用必须以准确的定性分析为前提,如果定性不准,定量分析很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现在有些运用数学方法撰写的经济学文章,往往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常常追求数学技巧而抛弃经济学原则,好像根本不准备让别人读懂,或者主要是为西方经济学者写的。有些文章滥用数学方法,结果最后说明的理论简单而肤浅,许多本来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的问题,却运用了一大串的数学公式推导,给人一种故弄玄虚、华而不实之感。

因此,对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而这主要不是依赖于数学方法的运用。当然,如果真有谁能用数学方法说清楚和解决好中国的基本经济问题,那也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五)时空绝对

1.中国经济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泛时空观。经济体制改革在当代中国的进展,使中国的经济运行大体上纳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之中。可是,由于旧的理论、旧的思维方式的惯性等方面的原因,指导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学体系的构建,显然处于较为明显的滞后状态。这方面最有力的例证是,在中国流行的各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大体上都是由极不协调的三大板块组成:(1)马克思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2)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理论;(3)对现实的经济运行作浅层次描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相对稳定的第一、第二板块与急骤变化的第三板块,共处于同一教科书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中国经济学演进尴尬处境的生动写照;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经济学家尴尬处境的生动写照。

在我们看来,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是时空相对的,西方经济学如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不例外。从斯密到约翰.穆勒、马歇尔、萨缪尔逊,西方经济学每一重要的发展阶段,都使经济学体系产生基本上是“面目全非”的变化。而中国流行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板块,则大体上是数十年一贯制;较之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人们几乎找不到实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确实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但它肯定不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永远定格不变的。

然而,由于某种思维定势,人们基本上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否可作为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分析框架这一问题也不作考虑,似乎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分析框架,来探讨中国市场经济运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各层面对策。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时空界限,这不仅造成了中国经济学的尴尬,中国经济学家的尴尬,也造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尴尬。如此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坚持,只会使我们距离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本质内容更为遥远。可以说,泛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时空界限,是中国经济学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

2.中国经济学对待西方经济学的狭隘时空观。当人们讨论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借鉴意义时,尤其是在较为庄重的场合,大多采取的是这样的评价:西方经济学在总体上是庸俗的(非科学的),但其中亦有一些观点或见解可供参考或借鉴。

其实,理性地分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之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是边际革命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对以考察市场经济运行或发展为主旋律的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较为系统性的启发作用。这并不仅仅是因为西方经济学较之人类文明同一大道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多“修炼”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更不是立足于西方经济学可能比马克思经济学包容了更多的真理性成份,而是在于现代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处在同一时代,现代西方经济学所研究的现代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学所研究的市场经济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一句话,中国经济学之所以应当而且可以系统地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在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时空相似性。

3.中国经济学对待中国现实经济的绝对时空观。中国经济学当然要以中国现实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然而,在现实的研究活动中,却时常可以看到将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绝对化理解的现象。其一,过分夸大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相似性,以为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不过是或最终不过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翻版,表现在理论上,绝对照搬和套用现代西方经济学来解释中国现实经济。推崇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和私有化,否认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学术”意义,即是明证。其二,过分渲染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的特殊性,否认中国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将中国经济学演变为诠释现行制度和现行政策合理性的理论工具,从而使得中国经济学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动荡性和不确定性,失去了一般理论研究所应具有的规范性、稳定性和相对确定性。其三,忽略中国现实经济的发展特性,拘泥于中国市场经济的现实水平,不理解中国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演变的迅捷性和复杂性,不注意中国市场经济也在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因而在理论研究中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失去了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一)立足于中国现时的基本国情

何炼成、丁文锋曾指出,中国经济学的真正的“根”,实际上是指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因此,“这个‘根’不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不是西方经济学,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只能是中国经济活动。其理由有三,一是与认识论的一般原理相符合。中国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毕竟不是经济思想史,而是关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学问。二是有利于防止崇古主义对中国经济学建立和发展的误导。三是还中国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本来面目,以保证中国经济学建立和发展能够健康进行。”(9)

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有极强的同步性。近代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并且不断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或科学体系,更重要的则在于马克思主义适应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经济传统,或者说是适应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国,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理论和实际的统一。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全面理解,才能建立真正“全新的”中国经济学。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一个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思路是对“经典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探索,但是更多地停留在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注释上;另一个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方法,使得经济学开始探讨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科技、管理、学说不断地引入,使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然而,中国经济学在与西方经济学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某种盲目引进、机械嫁接甚至全面接受的倾向。这表现在滥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范畴来剪裁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一些理论完全无视中国的实际,“言必称希腊”,导致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混乱。理论的混乱必然导致实践的盲目,政策变动频繁,改革成本加大。从中国经济学自身的发展来看,呈现出对过去的过多的定性分析的“矫枉过正”的现象,要么过于追求经济模型的形式上的完美,忽视其实践指导性,要么以晦涩的理论来片面地提出改革方案。中国经济学的“贵族化”倾向明显加大,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践的背离越来越大。对此如无清醒的认识,必将把中国经济学引入歧途。因此,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现时的基本国情,在中国经济传统与现代经济相结合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时代需求所组成的三维空间中把握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1.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导向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经济运行(包括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正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耦合关系的原理对以改革问题为主旋律的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生产均衡发展的原理等也必将对以市场经济运行为考察对象、以经济发展问题为主旋律的中国经济学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以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基本框架的重要方面。现代西方经济学之所以能成为构建中国经济学基本框架的重要方面,主要是因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逻辑起点较为贴近我们这个时代经济生活的实际;作为寻求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机理以及优化各层面对策的经济学,与我们要构建的经济学大体上属同一类别,在研究对象、基本使命、基本方法等方面均有大体的同构性。

3.顺应时代要求,实现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跨越式发展。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经济学正孕育着一场新的革命,其意义可能会远远超出经济学的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其主要诱因是因为经济能量流动模式的变迁(10)。古典经济学家生活的时代,主要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以再生资源为主体的经济能量流动模式;边际革命时代的经济学家,面临的则是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非再生资源在经济资源中占有较大比重的经济能量流动模式。今天,科技革命一方面是显著放大了经济运行中经济能量的流量,另一方面则是,较之边际革命时代,非再生资源在经济能量流动模式中占有更大的比重,从而使非再生资源的枯竭化前景以极为引人注目的形式凸现出来。如果说边际革命时代的经济学家对他们那个时代的、与古典经济学家面临的经济能量流动模式具有基本异质性的、新的经济能量流动模式的深切反思,导致了经济学的边际革命,那么,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深切反思,也就必将会产生能回应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能量流动模式深刻变迁的新的经济学革命。

中国市场经济的后起性,使中国没有能产生与古典经济学相对应的经济学;也没有能产生与边际革命及其之后的西方经济学相对应的经济学。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当然没有必要像西方经济学那样,经过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国经济学家可以也应该在以西方经济学尤其是边际革命后的西方经济学为基本构件或分析框架的同时,顺应时代需求,走一条非常规的发展路径,在某些方面超越西方现代经济学,以相当一部分资源具枯竭前景假设为中国经济学的基本逻辑起点,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学家在新一轮的经济学革命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11)

(三)时空相对地把握中国经济学

首先,中国经济学必须以现实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演进为基础,以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和将要面临的问题为导向,体现中国经济学的时代特色。其次,中国经济学必须广泛吸取古今中外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的精华,用之于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在此基础上体现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特色。第三,中国经济学必须摒弃西方主流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在既定制度下研究人们行为关系的做法,回应中国现实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合理兼顾制度分析和行为分析,体现中国经济学的方法特色。第四,中国经济学必须正视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不规范性,比如说,国有经济战略调整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城乡不对称二元结构问题,商品市场化与要素市场化不同步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区域经济保护问题,经济、科技、社会、政治体制改革不协调问题,等等,既要用规范的方法分析比较规范的问题,也要用规范的方法分析不规范的问题,还要用“有规范”的方法分析不规范的问题,体现中国经济学的研究特色。第五,中国经济学必须考虑知识经济的挑战问题,这不仅在于中国迟早也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且在于知识经济正在全面冲击着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因此,在我们接受并从现代经济学中吸取养分的时候,就不能不有所鉴别,有所取舍,从而对知识经济可能对中国经济学的冲击早做准备。比如说,关于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基本假定和理论基础的经济人理性行为假定,且不谈众多学者对其颇有微辞,也不谈这一假定与中国传统观念是否融合,即便是着眼于中国经济的长远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所激发的个人、组织和地方的自利倾向对于生态、环境和社会、政治等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及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我们也有必要考虑这样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尽管我们不能回避人的自利倾向,但是,我们是否有充足的理由以此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借以进一步渲染和扩张这种自利倾向,而不是以同样无法回避的人的合作倾向和多目标导向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注释:

(1)(9)何炼成、丁文锋:《中国经济学从何处来》,《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7期。

(2)刘诗白:《中国经济学构建的若干问题》,《经济学家》1997年第3期。

(3)盛洪:《会有经济学的中国流派吗》,《南方周末》1997年10月10日。

(4)参见欧阳文和、周成名:《’97“中国经济学”研究动态》,《财经研究》1998年第3期。

(5)宋冬林:《从范式危机看经济学的发展》,《当代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

(6)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附论——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296-325页。

(7)谈敏:《中国经济学的过去与未来——从王亚南先生的“中国经济学”主张所想到的》,《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8)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443页。

(10)(11)孙剑平:《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路径选择》,《江海学刊》1998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欧阳文和,周成名.’97“中国经济学”研究动态[J].财经研究,1998,(3).

[2]何炼成,丁文锋.中国经济学从何处来[J].经济学动态,1997,(7).

[3]刘诗白.中国经济学构建的若干问题[J].经济学家,1997,(3).

[4]孙剑平.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路径选择[J].江海学刊,1998,(1).

[5]谈敏.中国经济学的过去与未来——从王亚南先生的“中国经济学”主张所想到的[J].经济研究,2000,(4).

⑤ 郑州大学远程教育政治经济学作业,有几道题不会,希望大家来帮帮我!这两道是《多选题》

09春夏的基本管理操作(一)
(一)回答
当然,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个纯粹的艺术
管理的书籍,但使用的科学方法:\联系人对象的管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技巧,一些手段\方法,的复制关系只在书本的东西更糟糕的是,科学的艺术,最好的方式来学习和使用艺术是一个聪明的方法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管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越来越多的人门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和发展。人们将分析和组织信息录入系统。成为理论。科学价值。此外,该大学现在也是在创造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课程,你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事实。
管理是一门艺术。这是事实,我们谈管理,不只是在管理的形式。管理理论。但丰富多彩的,全面的管理。管理要求的管理人员,他有不同的素质。的文章,质量管理分为几类:“一个管理人员应该是一个军师,一个元帅,一个园丁,一个战士。”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指挥官的全球性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必须采取铅和??认真思考。因此,可以说,管理是一种艺术,不够。更何况今天的高级管理人员,毕竟,很可怜。
当然科学的管理,但同时又是一门艺术。由于管理,企业管理,而不是一台机器,所以要注意方法和手段,这是艺术。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论,但不是一个人的工作,结果相反的意愿,一些管理人员没有真正理解的理论,但它会做的工作,一致的结果和希望。这是管理艺术。只有两个?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
性质,管理是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功能,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管理形式,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从点的艺术,管理艺术,尤其是在在何种程度上掌握具体应用中,一些微妙的变化......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个正在运行的机器,因此,它的运作模式,但过时的机器,当你需要提高和保持更好的服务企业管理,先进的管理环节的步伐,该模型不能得到解决,它必须是一种新的方法,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结论,这取决于对环境和存在的问题,这本身就是艺术品,因此,管理科学,但它也是一个最好的艺术! ! !

(2)(仅供参考)
的学校访问
他是属于哪一级管理者吗?
练习:属于中层管理人员。
2,他认为在组织中的位置。
A:副校长
,他管理的下属。

A:教师,学生约30,800人。
他的本职工作所需的合格的技能。
A:良好的领导能力,教学能力胜任工作。
5。观察他如何安排一天的工作,并在学校的会议记录行业:一流的组织。

(B)(仅供参考)

内竞争的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行业竞争者,潜在入侵的替代品制造商,买家和供应商。这些力量汇集,以确定最终的利润潜力的行业。
手机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例如

在行业内的各个手机品牌,如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尼爱立信的竞争对手。诺基亚的市场份额。
2。潜在的入侵者进入重要的竞争对手苹果IPHONE谷歌Android手机HTC Dream的,或者可以称为G1,推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并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在手机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3。的替代品,如PHS,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威胁。
4。买家。现代的手机不断增长的需求,要求也越来越大,其市场潜力,同时,由于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手机价格下降。
5。供应商。

仅供参考。
操作(三)

现代企业决策的新功能
的企业决策,业务发展,由于科学的不断进步,扩大规模,技术的发展,企业决策已经在过去的经验,在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增加,并且进一步多样化的业务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小制作”只与个人的经验,知识和智慧的领导人,决定决策。出现的历史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决策在当今时代非常鲜明的特点:
日益复杂的决策对象
科学,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的时代已经到达。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的新功能。的性质的判断,具有广泛的多层结构,纳税人和全面;参数的复杂活动的法律,不能进行比较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时代。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一个大的系统必然导致多层次的组织,大量的信息链的作用,难以控制,从决策的复杂性。
2。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决策环境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相比传统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在今天的节奏越来越快的变化,从科学发现,发明转化为社会生产力BR /周期时间较短。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这??种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平均16岁的二战之间的9个第一二战以后,平均为30年。周期在过去的10年中,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从发明到应用明显加快转换周期,甚至一些计算机技术,只有几个月的时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旧技术仍在继续,但并不是一项新技术,加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从而加快转变的决策环境,决策制定和更大的困难。
3。越来越多的信息所载的决定
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规模,产品,市场的不断加强,决策的复杂程度越陷越深。要决定是正确的,个别的决策者个人的经验和直觉决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现代决策需要准确,及时,充分的信息基础,那么所有的相关的市场,产品,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决策的最重要的基础。继续增加的量的信息,不仅增加了处理信息的工作量,和的值的判断的信息的程度的难度增加,所以更大的复杂性,最终决定。
4。决定要求越来越短
决策环境的快速变化,将不可避免地提出新的要求,决策的时间和速度,今天的决策已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通过长期的数据收集,研究,分析,认证决定“一看二慢,三通过”的程序,所以必须是一个失去的机会。决定必须是时间的流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只要别人开始的。决定,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混乱的信息之间的关系,通过大量的科学方法,迅速的地理信息工程学院之间的明确联系,找出规律和判断,决策。换言之,整个决策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
5。决策的影响面越来越大,
由于企业规模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今天的决策已经成为更多和更复杂的对象。决策到整个企业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牵一发作为一个整体。决定性的成功,不仅决定本身,你还必须考虑的决定可能会导致连接,甚至与社会等一系列环节的连锁反应。换句话说,冲击面临越来越
6。决策机构,由个人决策的群体决策
前工业时代,对象的变化,由于小规模的决策缓慢,管理决策,决策制定更多的个人经验和判断,由个别领导者的领导决策的主要依据。领导人在那个时候,周围的许多的助手机构,但该机构的决策作用,这个副官是非常小的。要进入后工业时代,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决策的组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关决策的决策是复杂的,决定是不可能的,因为过去的经验和勇气的领导者个人单独可以做到这一点逐渐转变到集体决策;同时,我们将继续加强因决策技术和知识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甚至是企业外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决策。为了防止决策失误,决策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减少主观判断,决策已成为依赖于决策技术决策的主要群体之一。
所有这些功能现代企业的决策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不会改变或削弱,但也有增多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并决定对象的复杂性程度仍在加深,变革的步伐将加快决策环境,决策将继续增加的信息需求中包含的决定时间将时间较短,但也影响了决策的不只是表面上的决策会增加维护集体决策的特点,同时,越来越多地依赖决策的决策技术。换句话说,现代企业管理决策需要先进的科学理论,决策支持和决策技术。
(二)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的答案
1,心疼的杨瑞”从两个方面,第一杨蕊离开了一个星期的工作,问三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有些仓促从国王是一个小型家族企业的经理,负责研究和开发工作,他并没有一种管理理念,也不关心杨蕊的见解,人力资源管理;
在这方面,最关键的问题的沟通障碍,杨蕊,王的想法并没有同意存在差异,缺乏一个明确的渠道的沟通,从组织的角度来看,的目标差异之间的上部和下部水平,小企业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缺乏协调,杨蕊,王二人属于选择性知觉,看到对方的想法是基于自己的背景经验和态度。
3。由于沟通障碍,杨蕊困惑,如果你不离开的话,公司必须克服沟通障碍。具体参考材料224-226。 1)做好充分的沟通准备,近期的最后一次接触的小型家族企业的问题显然是前三个问题,一个重要的现实,交流,分析的沟通目标,问问你自己,如果你想改变态度的基金经理,王做什么,问他们要争取的认可之王(2)调整心态,沟通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要了解对方需要什么,杨蕊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工作,她必须仔细研究,以了解业务?的需要,王需要
王负责的小型家族企业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他应该接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认真考虑的问题提出建议,杨瑞学习的管理理念,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行动,克服沟通障碍,经理的组织。具体做法,请参阅教科书224
操作(D)
从教科书中找出五个关键词,并解释
1。管理:管理人员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的,持续的协调活动。
2。行为科学:行为科学在广义上包括一个类似的实验和观察的方法,自然科学的研究,人的行为,科学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使用。狭义的行为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的工作环境,个人和群体行为。
3。权力下放:集权化,一些决策权的组织系统的集中程度在较高的水平。权力下放,分散决策权在一定程度上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组织体系。
4。控制: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确保实现目标和检查,监督,纠正管理活动
5。奖励:所谓激励是内在的状态的人类活动,加强和推动,促进和引导目标角色的行为。
(二)管理的小论文
管理经验

在此期间,“管理”课程修理。我学习,我认为我的未来是一个企业家或企业主的“人才”,首先面临的问题,然而,间接听说过“天”管理“的位置地理不如的人,从侧面看留住人才管理的重要性,关键是要管理,所以我的课程。

我的第一次,我写的是不是真的什么“经验”,只能算是“经验”所谓的“经验”,所以我的心里很多年了,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们自然也会有一点经验,我写我自己的经验。
首先了解本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管理”的原则,古代和现代的经典之作的“管理”的成分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经典的例子,管理,首先,最重要的原则管理 - 以人为本,这是符合现代管理理念,以“以人为本”所以,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无处不在,我真的接触到这个概念在书上。

二,人际交往能力的管理人员,这反过来反映了“天的位置,地利不如人和。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际”,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点。

再次分工与合作的部门分割,需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现在热炒的“团队精神”。

老师总结这一章中,一些非常有用的五点:

1:的自我超越(pemonal mastey);

:(改善精神modls )和改善心智模式;

3: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望,建立共同愿景;

组学习(团队倾斜)
>; BR /> 5:系统思考系统思考。

:当然,你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想法。首先是“道德和社会责任,我认为,当然,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道德责任“已成为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关键,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生观和价值观,价值观?其次,全球化管理在今天的社会中,这是非常流行的,现代社会面对的世界,21世纪的未来发展。“信息管理”,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因为没有以前的,这在秩序,以适应发展当今社会,建立在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认为,但也不断地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需要现代化的专业管理
:管理方面的决策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创新决策,老师曾经说过,两个人,他说:“做一些事情,而不是之前的最好的建议,最好不要的东西看起来只有一种方式来作出决定(例如,头脑风暴),这方法可能是错误的。 “这表明,在决定做一件事,我们应该把握两个基本观点。教会我们不要”理想主义“,同时,我们也必须有其自己的观点!教师非正式书本上的知识,一般都遵循了6W的3H思想,“WHAT,WHY,其中,WHO,WHERE,HOW,HOW MUCH”,我们将能更好的决策,整个事情!

其次,组织,教师一个非常详细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集权与分权的权力和权威,所谓的“分离”。管理局在被接受之前必须具备以下四点:1,作出决定,下级必须能够了解沟通的内容; 2,在做决策时,要相信下属的组织,他的目的是相同的; 3,在作出决定时,下属必须深信,他的要求是一致的,用他自己的利益,在决策上下属的体力和精力,应该是能够参考和做法,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服从。,其使命是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以分享内部电源,并给予一定的授权书或其他授权给下属授权的原则是重要的,温和的,权力和责任的不同授权“的原则。

老师告诉的说法,最伟大的前人总结的世界十大管理原则:

可靠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急于弥补的紧急
/> 2,规避风险;

实践创造,而不是风险,而不是盲目跟风;

4,行动果断,犹豫不决,而足智多谋; BR /> /> 5,足智多谋的事情,而不是劳动;

6,简洁的,繁琐复杂;

7,少说话,多行动,而不是花言巧语。 .. />
质量,而不是第一个速度;

9,忠诚稳定的员工队伍,而不是频繁流动;

10,合作而不是对抗。

我认为这将成为我们未来涉及管理不可或缺的参考!

当它涉及到领导的领导风格,教师不遗余力出色的。不能求全责备,避免任人唯亲,只应被用来防止贻误时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身上。

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下面的两个点是非常重要的。绝对深度的沟通技巧和一些严厉的措施。通讯的领导赢得人心和精神奖励的重要措施,是为了让领导的人。

我没有深入的研究过程,只是......还望见谅!

以上是我的经验。

科研管理经验,而不是因为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实现个人目标无法完成,因为个人的努力协调管理的两个

有几个因素,因为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于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团体的集体努力扩大管理任务更重要的,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认为管理也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所有的基本管理的组织机构,管理是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组织,盈利和非盈利企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因此,学习一些学生的管理工作,即使在未来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管理规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单元,每一个都有一个特定的目标音。管理理论为基础的程序,我有很多的经验。
设计环境的人一起工作,让每个人都有效地完成任务,最重要的任务的管理人员,试图让每个人都明白的使命和目标本集团和目标。如果成功的话,工作组,其成员必须了解他们的期望完成这个计划的工作职能,这个功能是最基本的,所有的管理功能,该计划包括采取行动以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完成的任务和目标,你需要指定的决策,以确定行动步骤,也就是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计划发展为以下几个步骤:寻找机会的目标→→配方→识别选项??,以评估替代方案→→“选项”→“开发衍生计划→计划和预算,以量化的前提。计划制订的步骤可以用于大多数情况下,例如,很多大学生准备出国留学,根据这些规划步骤,准备自己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出国留学的机会,机会,那么我们就需要设定一个目标,比如在选定的国家,以及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我们还需要在学习的奖学金过程中,无论是在外面兼职人员,在任何情况下,有几个需要仔细平衡。因此,学校的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评价国外多个国家和学校的签证通知应用是成功的,我们需要启动指定的衍生计划,包括选择居住地,并移动到一个新的地址,或在学校附近找到一份工作,然后,我们需要所有的计划预算,包括学费,生活费,等。这些步骤都体现的计划。计划

- 一个战略方针,以该公司确定的基本任务和长期目标,并制定一项行动计划,配置相应的资源,以实现这些目标。现代环境管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实用的分析工具:TOWS矩阵,TOWS矩阵的广泛应用,强调不同的业务组合矩阵。TOWS矩阵是一个概念性的框架,这种组合分析的优势和该组织的弱点,有利于外部威胁和机会的分析。TOWS矩阵代表一个威胁,“T”,“O”代表机会,“W”代表的薄弱环节,“S”代表的优势这四个因素,从而在四个不同的策略之间的不同组合:“SO”,“ST”“”“WO”“WT”此外,它也可以被分析从TOWS矩阵,然后当前通过分析然后集中在不同的时期,未来的不确定性,未来的分析。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全面的计划必须能够帮助我们确定的行动方针是更快,更高效,因此,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长期的营销战略发展的许多知名品牌:在长期目标的可口可乐公司的使命是:“我们都致力于创造价值的股东的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并继续改变这个世界,我们刷新了世界,以生产高品质的饮料,产品包装,合作伙伴和客户,创造价值,从而为实现我们的目标。 “AT&T:”我们希望成为是世界上最尊重和的最有价值的公司,我们的目标是,以丰富客户的生活提供新鲜的,有效的通信服务,以帮助客户成为更成功的商人,并在同时提升股东价值。 “
华纳(Time Warner)是:”我们致力于成为最受尊敬和最成功的媒体公司 - 我们的业务范围内成为领导者的品质,最出名的灵魂,我们的成功是收集最优秀的人才,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好的记者和作家,让人思考和创造性的工作。这些公司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其长期目标,这使得他们有针对性的业务发展方向,所以你可以调整自己的战略。

学习管理,我意识到,一个企业或团队的成功需要有广泛的综合素质,“智者需要更深入的节目真人秀节目,让我看到了实际应用科学的管理,正如我之前提到的,“计划”,每个项目都有两支队伍来完成相同的任务,并最终获胜的球队往往是最周密的计划,并适用于不同的决策方法,手段,例如,TOWS矩阵分析。招聘的公司,如甲骨文,两队正准备前往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招聘,一队的第一天上午,所有程序的详细计划后,结合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性的招聘活动,选拔人才也符合公司成功地完成了任务,相比一些其他的球队,以及缺乏良好的规划活动比以前的低效率,以及整个事件的策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广泛使用的管理纪律。

在短期内,一个学期的管理,并给了我很多的感受和经验,我会也将运用到实践中未来的收获。

⑥ 国际政治经济学怎么样急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与国际经济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探讨国家内权力与财富之间容的相互关系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国际关系学”,因此,国际政治经济学就业方向与国际关系学就业方向相似,比如:政策、教育、安全、媒体等行业。

苏珊·斯特兰奇《国际经济与国际关系:相互忽略的案例》(论文)
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
基欧汉、约瑟夫耐《权力与相互依赖》
科恩《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思想史》(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出色的学科思想史,主要介绍了7位具有影响力的学者。这本书中提到的相关著作你都可以找来看看。。。)

⑦ 政治经济学怎么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表面上是一门文科,但是深入学习后不难发现,这门课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前的经济学家都或多或少受到当时客观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在很多方面不能做出合理的分析,有些甚至是回避问题。比如李嘉图学派同其他的经济学家一样,对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只是回避,而没有解决。而马克思在系统的研究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完善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其中就有一个逻辑性的问题。如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不彻底,既包含科学成分,又有庸俗的二元价值学说。他时而正确地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时而又错误地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时所能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决定,这就是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根本缺陷是把商品生产看作是永恒的,而且只注重价值量的研究,忽视对价值质的分析。这都是在一种限制下不能很科学地进行分析。而马克思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后,经过自己的研究分析,提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这首先一点是要有很强的逻辑性,从前人的成果、现有的资料等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的东西,结合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理论、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他的思考、结论的得出是离不开一种很强的逻辑思维的。

从马经的内容上看,它由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几个主要方面组成,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逻辑性,而它们之间有互相联系,这是在深入的学习后才能体会到的。就拿剩余价值论这部分来说,要说剩余价值,就要先提到资本、劳动力变为商品,自然要讲资本的产生、劳动力变为商品的条件等等。要区别劳动和劳动力、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才能搞清楚剩余价值的产生。资本又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中产生的。剩余价值又分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再往后又引出利润等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都是环环相扣互相联系的,要是认真整理能得出一张很大的框图。在仔细整理后,会进一步的理解,牵一发而动全身,形成了知识体系。仅从这一部分内容就能看出马经本身带有很强的逻辑性,跟理科有很相似的地方。意识到你以上谈到的问题很不错。不过,是否注意到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范式之争。不过,我还是比较支持你。一种好的理论应该可以有较好的逻辑发展空间,并对理解现实有好的指导作用。有一种逻辑的完美和力量。

这门课有很强的实用性,跟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是对许多现实问题的解释和说明。应用这些知识能更深入的理解身边的一些问题。

要学好马经首先需要有很深厚的理论基础,就现在来说也就是要尽量全面深入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要倒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没有理论基础,是做不到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的。这要求我们要端正对这门课的认识,不能只是认为在考前突击一下就行,这门课需要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也是学好马经最首要的一点。另外,要整理。不能只是看书,有条件最好列表之类,有助于理解。

以上仅是个人对这门课本身的一些体会。

二、横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课教学的特点

现在我们学的课中只有这门算是文科,而且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的。其他的课都是理工科,需要很强的理解、计算等能力。而马经课正如前面所说,也有很强的逻辑性,同样需要认真去分析和理解,与那种需要语感、语法之类的语言课有很大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适合理工科学生学习的。

比如物理、微积分有很多需要理解的概念,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把所学的公式、定理等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数字电路则是以应用为主,了解各种器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相比较而言,马经和理科的物理、数学等则更加相近一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比较强的逻辑性,能很清楚地分析这些理论,并且进行扩展和应用。有些内容是需要在理论上加强的,比如剩余价值理论这部分。仔细分析会发现里面的联系很微妙,只有先彻底把这些理论都搞清楚了,才能自如的运用去分析问题。

我觉得这门课虽是文科,但更适于用理科的授课方法讲课,要以分析为主。而这不是初学者能很快掌握领会的,需要老师大量的指导,而不是只是从课堂发言中零敲碎打地讲一些内容。同意。理论性强的教学挺困难。之所以加入很多讨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在加听课率、降低说话率。

三、纵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政治类课程教学的特点

对于思想政治这套课纵向来看,在中学的经济这部分必然是以记忆为主,当然其中也有需要自己分析实际问题的,但大部分还都是生搬硬套。现在这门课的理论性、逻辑性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这就要求更多的理解和分析,学起来会更难一些。

第一学期上的思想道德修养老师是讲解和举实例交替进行,这门课与同学关系比较近,大家也都较有兴趣。第二学期上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老师则是很有激情的进行讲授,主要以举例分析为主,教材也是大量的实例,毛的思想则贯穿其中,两位老师的课很吸引人。这三门课各有各的特点,总体说来马经的理论性最强。虽说同属一个体系,但要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思修更多的可能是讲道理,同学们刚进入大学校门,给大家讲一讲大学的学习生活、心态调整、价值观形成以及自己的发展等等。需要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毛概会需要大量的实例,来分析其的思想,当然不用讲一条举一条那样,主要是教授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感染力,能引起同学共鸣。而马经则不能如此。最主要的一点还是能不能清楚地讲授这门表面上简单枯燥而实际上理论性强的课程。要有条理,成体系,觉得是在编一张网,或是在推理。这些我想主要是这类课程的不同点。

同时有一点就是如何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或者说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这对老师有比较高的要求。我觉得理论分析和实例的讲解最好能区分一下,特别是要控制一下课堂讨论。有些内容需要理论上的认真的分析,有些需要举大量的实例,如何安排好这两部分我觉得是比较关键的。若是混为一谈,哪方面都讲一些,会觉得理论上也没学得很深入,分析实例又没有很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现在课下时间很紧,很多同学可能很难拿出很多的时间认真学习这门课。不少同学都会想利用课上抓紧时间学习一下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同加强课堂讨论会有一些矛盾,但我认为这种讲解是同学最需要的。这要比仅仅提示一两句就开展讨论更有效果。同意。老师的授课需要探索和改进。

四、对于一些比较好的可借鉴的学习方法的说明

在中学和以前搞研究项目的过程中,接触到的最有新意而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任务驱动”。这最先是高中计算机老师讲的。也就是为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而自己去学习,看课本、查资料、做实验的等等,而不是学习在前解决问题在后。这可能功利色彩浓一些,但是学习效果比较好。高中在搞项目研究时也是自己为解决问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当然不是说一点都不学就去找个问题来做,而是在了解个框架后自己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在自己研究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现在很多课都有小论文的任务,这其实就是任务驱动的一种形式。

做论文主要是自己单打独斗,我觉得更好的形式是进行小组报告。这学期选修的国际贸易实务与案例分析课程最后要做小组报告,自愿分组,每组6人以内,给出一些参考题目,也可自定。这样有任务驱动的成分在里面,做论文的优势在这里都能体现出,更重要的是它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任务,需要成员间的分工、协调、合作等等,是对与人合作能力的很好锻炼。同时有些同学可能在全班同学面前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下去不利于全面提高。而采用小组的形式把范围缩小可进行更自由的讨论和交换意见,若需要可以与老师进行讨论。这是我觉得现在布置这类任务最理想的方式。前不久的电子设计大赛有同学说把几个人叫到一块干活可真难,也出现了一些队员间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从中我们也可看出现在加强一种团队精神、组织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也同意。在以前的教学中用过了。这次把它局限在因材施教项目中了。是为了防止“搭便车”。是不是有些好笑。是不是应该允许一些搭便车?

五、关于老师教学的一些想法

简单谈谈对老师这学期上马经课的一些想法。先说说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面。

首先是有一种对同学很有益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教会大家如何思考。能看出来这种想法贯穿始终,老师随时在启发大家。这对不同的学生收获肯定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让大家去思考。这也是远远比学一些知识更有意义的东西。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有自己很好的想法。注意到要加强课堂气氛的活跃,安排电影及讨论,是从身边自己进行学习,这是非常好的。对课程内容有很全面的把握,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前两章主要是分析为主,后面加强课堂讨论。但我认为有些还有待改进,后面再说。另外,布置论文作业有利于自主学习。有随堂测验,能督促大家学习,这可能很多人都不会认为是好事,但我觉得这主要是想提醒大家把功夫下在平时,让大家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

第三,与同学交流很充分,特别是课下。老师能在上课时带来同学的论文在课间找同学进行交流,这是其他有些老师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这样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尽量减小一种距离感,这是老师从自己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要求同学要有很积极的态度。另外有什么问题能及时解决,有利于教学更好的开展。

第四,对同学的发言能很认真地给出分析,对发言同学是个很好的反馈,对其他同学也是个提高的过程。

来自 大科学 团队

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收获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的一点思考

这学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临近期末,对这门课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老师的教学方法等有些自己的看法。就如何学好及教好马经这门课,我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1、我对这门课的认识

2、横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课教学的特点

3、纵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课教学的特点

4、对于一些比较好的可借鉴的学习方法的说明

5、关于老师教学的一些想法

6、关于网络课件的利弊

一、我对这门课的认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表面上是一门文科,但是深入学习后不难发现,这门课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前的经济学家都或多或少受到当时客观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在很多方面不能做出合理的分析,有些甚至是回避问题。比如李嘉图学派同其他的经济学家一样,对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只是回避,而没有解决。而马克思在系统的研究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完善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其中就有一个逻辑性的问题。如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不彻底,既包含科学成分,又有庸俗的二元价值学说。他时而正确地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时而又错误地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时所能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决定,这就是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根本缺陷是把商品生产看作是永恒的,而且只注重价值量的研究,忽视对价值质的分析。这都是在一种限制下不能很科学地进行分析。而马克思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后,经过自己的研究分析,提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这首先一点是要有很强的逻辑性,从前人的成果、现有的资料等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的东西,结合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理论、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他的思考、结论的得出是离不开一种很强的逻辑思维的。

从马经的内容上看,它由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几个主要方面组成,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逻辑性,而它们之间有互相联系,这是在深入的学习后才能体会到的。就拿剩余价值论这部分来说,要说剩余价值,就要先提到资本、劳动力变为商品,自然要讲资本的产生、劳动力变为商品的条件等等。要区别劳动和劳动力、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才能搞清楚剩余价值的产生。资本又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中产生的。剩余价值又分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再往后又引出利润等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都是环环相扣互相联系的,要是认真整理能得出一张很大的框图。在仔细整理后,会进一步的理解,牵一发而动全身,形成了知识体系。仅从这一部分内容就能看出马经本身带有很强的逻辑性,跟理科有很相似的地方。意识到你以上谈到的问题很不错。不过,是否注意到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范式之争。不过,我还是比较支持你。一种好的理论应该可以有较好的逻辑发展空间,并对理解现实有好的指导作用。有一种逻辑的完美和力量。

这门课有很强的实用性,跟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是对许多现实问题的解释和说明。应用这些知识能更深入的理解身边的一些问题。

要学好马经首先需要有很深厚的理论基础,就现在来说也就是要尽量全面深入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要倒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没有理论基础,是做不到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的。这要求我们要端正对这门课的认识,不能只是认为在考前突击一下就行,这门课需要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也是学好马经最首要的一点。另外,要整理。不能只是看书,有条件最好列表之类,有助于理解。

以上仅是个人对这门课本身的一些体会。

二、横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课教学的特点

现在我们学的课中只有这门算是文科,而且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的。其他的课都是理工科,需要很强的理解、计算等能力。而马经课正如前面所说,也有很强的逻辑性,同样需要认真去分析和理解,与那种需要语感、语法之类的语言课有很大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适合理工科学生学习的。

比如物理、微积分有很多需要理解的概念,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把所学的公式、定理等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数字电路则是以应用为主,了解各种器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相比较而言,马经和理科的物理、数学等则更加相近一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比较强的逻辑性,能很清楚地分析这些理论,并且进行扩展和应用。有些内容是需要在理论上加强的,比如剩余价值理论这部分。仔细分析会发现里面的联系很微妙,只有先彻底把这些理论都搞清楚了,才能自如的运用去分析问题。

我觉得这门课虽是文科,但更适于用理科的授课方法讲课,要以分析为主。而这不是初学者能很快掌握领会的,需要老师大量的指导,而不是只是从课堂发言中零敲碎打地讲一些内容。同意。理论性强的教学挺困难。之所以加入很多讨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在加听课率、降低说话率。

三、纵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政治类课程教学的特点

对于思想政治这套课纵向来看,在中学的经济这部分必然是以记忆为主,当然其中也有需要自己分析实际问题的,但大部分还都是生搬硬套。现在这门课的理论性、逻辑性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这就要求更多的理解和分析,学起来会更难一些。

第一学期上的思想道德修养老师是讲解和举实例交替进行,这门课与同学关系比较近,大家也都较有兴趣。第二学期上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老师则是很有激情的进行讲授,主要以举例分析为主,教材也是大量的实例,毛的思想则贯穿其中,两位老师的课很吸引人。这三门课各有各的特点,总体说来马经的理论性最强。虽说同属一个体系,但要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思修更多的可能是讲道理,同学们刚进入大学校门,给大家讲一讲大学的学习生活、心态调整、价值观形成以及自己的发展等等。需要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毛概会需要大量的实例,来分析其的思想,当然不用讲一条举一条那样,主要是教授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感染力,能引起同学共鸣。而马经则不能如此。最主要的一点还是能不能清楚地讲授这门表面上简单枯燥而实际上理论性强的课程。要有条理,成体系,觉得是在编一张网,或是在推理。这些我想主要是这类课程的不同点。

同时有一点就是如何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或者说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这对老师有比较高的要求。我觉得理论分析和实例的讲解最好能区分一下,特别是要控制一下课堂讨论。有些内容需要理论上的认真的分析,有些需要举大量的实例,如何安排好这两部分我觉得是比较关键的。若是混为一谈,哪方面都讲一些,会觉得理论上也没学得很深入,分析实例又没有很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现在课下时间很紧,很多同学可能很难拿出很多的时间认真学习这门课。不少同学都会想利用课上抓紧时间学习一下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同加强课堂讨论会有一些矛盾,但我认为这种讲解是同学最需要的。这要比仅仅提示一两句就开展讨论更有效果。同意。老师的授课需要探索和改进。

四、对于一些比较好的可借鉴的学习方法的说明

在中学和以前搞研究项目的过程中,接触到的最有新意而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任务驱动”。这最先是高中计算机老师讲的。也就是为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而自己去学习,看课本、查资料、做实验的等等,而不是学习在前解决问题在后。这可能功利色彩浓一些,但是学习效果比较好。高中在搞项目研究时也是自己为解决问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当然不是说一点都不学就去找个问题来做,而是在了解个框架后自己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在自己研究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现在很多课都有小论文的任务,这其实就是任务驱动的一种形式。

做论文主要是自己单打独斗,我觉得更好的形式是进行小组报告。这学期选修的国际贸易实务与案例分析课程最后要做小组报告,自愿分组,每组6人以内,给出一些参考题目,也可自定。这样有任务驱动的成分在里面,做论文的优势在这里都能体现出,更重要的是它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任务,需要成员间的分工、协调、合作等等,是对与人合作能力的很好锻炼。同时有些同学可能在全班同学面前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下去不利于全面提高。而采用小组的形式把范围缩小可进行更自由的讨论和交换意见,若需要可以与老师进行讨论。这是我觉得现在布置这类任务最理想的方式。前不久的电子设计大赛有同学说把几个人叫到一块干活可真难,也出现了一些队员间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从中我们也可看出现在加强一种团队精神、组织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也同意。在以前的教学中用过了。这次把它局限在因材施教项目中了。是为了防止“搭便车”。是不是有些好笑。是不是应该允许一些搭便车?

五、关于老师教学的一些想法

简单谈谈对老师这学期上马经课的一些想法。先说说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面。

首先是有一种对同学很有益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教会大家如何思考。能看出来这种想法贯穿始终,老师随时在启发大家。这对不同的学生收获肯定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让大家去思考。这也是远远比学一些知识更有意义的东西。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有自己很好的想法。注意到要加强课堂气氛的活跃,安排电影及讨论,是从身边自己进行学习,这是非常好的。对课程内容有很全面的把握,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前两章主要是分析为主,后面加强课堂讨论。但我认为有些还有待改进,后面再说。另外,布置论文作业有利于自主学习。有随堂测验,能督促大家学习,这可能很多人都不会认为是好事,但我觉得这主要是想提醒大家把功夫下在平时,让大家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

第三,与同学交流很充分,特别是课下。老师能在上课时带来同学的论文在课间找同学进行交流,这是其他有些老师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这样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尽量减小一种距离感,这是老师从自己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要求同学要有很积极的态度。另外有什么问题能及时解决,有利于教学更好的开展。

第四,对同学的发言能很认真地给出分析,对发言同学是个很好的反馈,对其他同学也是个提高的过程。

下面谈谈我觉得有些不足。

第一,整学期课程的安排感觉有些前松后紧,而且电影、讨论的安排不是很合适。可能是因为学期初刚接触这门课要给大家一个熟悉的过程,而且前一部分要难理解一些。但总体上很多人感觉前几周有些松,这也跟同学们的思想重视程度有关。不能只看老师的安排,还要看同学自己的学习情况。希望以后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开头,先能一下把大家都吸引住,以后的教学就会容易得多。电影的安排太靠前了。很多同学在安排不久就都看完,因为对整体的时间安排不清楚,不知什么时候讨论,这样到第14周很多内容就已经淡忘了。同意。

第二,对课堂讨论应该进一步把握一下。这样我觉得要加强理论的分析和实例的讲解,而把进一步的思考放在课后,比如2、3周布置一次小作业之类。这样在课上会有更高的效率。在课堂上讨论内容有时会比较散,而且很难快速的深入,会在一表面问题上停留很长时间。个人认为总不如更系统地进行理论讲解更好。理解。我若是你,也希望多听老师讲。不过听得困难和无趣的人不这样想。有待提高。

六、关于网络课件的利弊

网络课件是由于现在电脑网络普及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最大的优势是方便快捷,但劣势也很多。最主要的是由于电脑产生的。一是长时间看电脑会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大脑皮层这部分的兴奋会对电脑产生依赖性,看书不容易进入状态。二是看电脑和看书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都有同感,就是在电脑上看很多的文字会看不进去,与看书的感觉是不同的,这势必会影响效率,浪费时间。三是用电脑很容易走神,精神不容易集中。所以,这只能当作一种辅助手段。我对电脑没有这些感觉。也不偏爱纸张上的东西。但你所说这种问题会把电脑和网络完全扼杀掉。所以偏激了些。我想,为了增强其利用率,应该围绕需要阅读的材料,布置进度和任务。

关于这门课的电脑课件,我觉得是比较完善了,从重点解析到模拟测验,差不多是一种全程的网上学习资源了。但是鉴于上面说的几点关于网上学习的不足,我觉得要是能落实到字面上有一些详细的参考资料会更好。

上面是我在这学期学完马经后的一些收获体会。我想这些是与分析问题并列的一种学习,是在认真学习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不只是讨论课内的一个具体问题,而是从另一个侧面来分析这门课。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我能比较清楚地理解马经这门课,知道该如何去学,怎样学好,而且对如何上这门课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希望能教学相长。这些只是个人的思考,希望老师也能给予指导。思考的认真、系统。对课程和教学理解挺好。谢谢!

⑨ 求题目为《政治经济学原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意义》的一篇论文,球会的大神帮帮忙。。。。

自1995年樊纲与崔之元、吴易风的“范式之争”以来,“中国经济学”及其建立或重建的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学界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围绕中国经济学的界定、历史、现在、未来以及怎样看待中国经济学,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误区和发展方向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中国经济学的界定

也许是出于对以前过度概念之争的逆反,现在很多论文没有明确界定“中国经济学”的定义,但也有少数文章有所界定。何炼成、丁文峰认为:“所谓中国经济学,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国经济学是指作为一门科学的中国经济学,即中国经济学科;广义的中国经济学则是指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它应是中国经济学科、中国经济学人、中国经济学派、中国经济学工具与方法等范畴的有机统一和总称。(1)”刘诗白认为,正在形成中的中国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和小平同志的理论为指导,以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为源泉,科学地反映和深入揭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批判地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积极要素和继承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学优秀遗产,这样具有中国的理论特色、风格和气概的新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2)

也有学者不认为将有“中国经济学”,在行文中常出现“经济学的中国化”、“经济学的本土化”、“经济学的中国学派”等。盛洪是代表之一。盛洪认为是否有一个与西方经济学的不同的中国经济学的问题,类似于我们要与西方人共建一座大厦,还是另起炉灶的问题。现在看来,答案很清楚,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应该是同建一座大厦(3)。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将出现新的经典、新的定义、新的理论,但这只是对经济学这座共同大厦的贡献,是“经济学的中国学派”。

有的学者引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观点,从范式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学”。李义平认为,要建立“中国经济学”,作为一次经济学的革命,必须对中国经济生活领域“能够提出崭新的理论,这种理论由一套范畴、概念、定律、方法组成”,对中国经济问题做出“为学界公认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崭新的说明”(4)。宋冬林进一步认为“范式是人们对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包括这样几个内容:范畴的创新、分析方法的创新和理论体系的创新。”因此,他认为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现行制度使中国人对本国的经济活动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外来文化必须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范畴、思想和理论,才有“中国经济学”。(5)

还有的学者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学”,指出中国经济学或中国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并不是新近才出现的时髦名词,它可以追溯到数十年以前。王亚南于1946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原论》一书,就曾试图“创建一种专为中国人攻读的政治经济学”,它区别于泊来政治经济学之处,在于“特别有利于中国人阅读,特别能引起中国人的兴趣,特别能指出中国社会经济改造途径的经济理论教程”;或者说,它的内容“比较更切实用”,意在“创立一种特别具有改造中国社会经济,解除中国思想束缚的性质与内容的政治经济学”(6)。谈敏指出,王亚南的上述解释,大致给中国经济学这个概念从理论上划定了一个范围,其侧重点是要求在理论体系、论断结论、案例材料、性质内容等方面,努力形成一种全然不同于现行泊来的政治经济学、而特别适用于中国自身情况的政治经济学“教程”或“读本”(7)。王亚南自己撰写这部《中国经济原论》,就是在实践着这一努力。此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以研究“中国原有的经济形态”为其宗旨,分别从导论,即论述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形成发展及其研究上的两种基本对立见解开始,随之相继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商品与商品价值形态、货币形态、资本形态、利息与利润形态、工资形态、地租形态、经济恐慌形态,最后在结论中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产关系下的诸经济倾向进行了总考察;此外,书中还以附论的形式,补充考察了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中国经济学界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中国商业资本论、中国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间的流通问题、中国官僚资本之理论的分析等论题。显然,这是一部道地的中国式政治经济学读本,所以有人揣测说,“大概这部名著就是他自己所设想‘中国经济学’的初步尝试”(8)。由此可见,早在50多年前,我国学者中就已明确提出了创立中国经济学的命题,而且关于这个命题的解释,在不少方面,与今天讨论中国经济学中的许多观点,也是相通的。

二、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误区

(一)教条主义

这一倾向突出表现为传统政治经济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论述的生搬硬套和神圣化。过去不少人“僵化”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说过的话。遇到理论和实际问题时,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而是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找答案。表现在理论研究中,误把一般的经济关系和特定的所有制联系在一起,误把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当作资本主义的特殊范畴,误把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当作普遍真理,误把经典作家的规范判断当作实证分析的基础,误把实现目的的手段当作目的本身。这是教条主义倾向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中的突出表现。改革开放以后,有一部分学者对西方经济学采取了同样的教条主义态度。

(二)急功近利

理论研究需要艰苦细致的工作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经济学也不例外。然而近年来的中国经济学研究却似乎充满了躁动和急功近利,其表现有多种:研究题目的选择侧重于当前的需要,较多的是对策性的研究,对策性研究算不算经济学研究。可以讨论,即使算恐怕也只能是它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按理说,经济学研究的成果要经过社会较长时期的检验,才能评价它的价值,可是我们的做法却相反,下年评上年,下月评上月,这种评奖方式屡见不鲜。再比如说,当前中国经济学还存在着经济研究“政治化”、“长官意志化”的倾向。本来经济与政治是不可分的,经济研究也要表达长官的意志,但如果仅拘泥于这一方面,完全受这样的约束就不妥当了。

(三)本末倒置

众所周知,经济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行为,经济实践也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这是一般的经济常识。经济学就是研究“人”这个主体的科学,它要深入分析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利益满足的程度,参与经济活动的态度、情绪,以及新的愿望和要求,从而促进经济活动一切依靠人、一切服从人、一切为了人。离开对“人”这个主体的分析,将人游离于经济学之外,不仅使整个经济活动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学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可是,在现行经济学教科书和经济学论著中,却充斥着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似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与“人”这个主体本身关系不大,或者把“人”这个主体当作已经解决的问题。比如,人们研究发展生产力,谈得较多的都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诚然,这些也很重要,但却忽视了“人”是生产力的主体要素,“人”既是生产力的物质承担者,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受益者。现在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强调物质财富的增长必须与“人”自身的发展相一致,要服从于“人”的目的。我们平时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都不能回避生产总是以人为主体的生产,分配也是以人为主体的分配,交换、消费亦如是。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谁”来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活动是否顺利,当然有技术性问题,但是更多的、带根本性的,还是“人”本身的问题。经济学研究,首先应该研究人们在经济过程中的情绪和愿望,分析人们的劳动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否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通过经济活动出现的问题,仔细寻找隐藏在“人”背后的原因和答案。我们坚信,经济学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不再从现象到现象,而是从发现人的问题入手,解决人的问题,实现人的愿望和要求,中国经济学就一定能抓往这门科学的根本,从而推动这门科学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与忽略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相联系,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出现了对生产关系理论的轻视。其实,生产关系即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基本的经济关系。在现实经济生活,这种利益关系几乎无处不在,并且客观上总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可是十分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常识性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许多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学界就对把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表现出比较普遍的怀疑,有提出把生产方式作为研究对象的,也有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作为研究对象的,还有人提出干脆将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甚至在政治经济学(也有叫理论经济学)研究中,给人一种印象,即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弊端与研究生产关系有关,似乎继续研究生产关系理论是“左”的思想表现,是理论上的僵化。因此,许多搞了多年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将兴趣移至生产力经济学、部门经济学等方面;年轻学者几乎都迷恋起西方经济学。现在广泛流行的,除了各种各样的西方经济学译著,以及根据西方经济学编写的教材和阐述的文章外,现行的政治经济学也基本上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的大杂烩。有关生产关系的理论,即使在那些仍将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教科书中,分析论述也相当肤浅,有关生产关系的论著则如凤毛麟角。不过,生产关系作为人们之间客观存在的经济利益关系,既不会因人们在理论上的轻视而消失,更不会因人们误解和偏见而丧失其功能作用。其实,传统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因为研究生产关系,而是受“左”的思想影响,满足于教条化的理论推演,对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利益关系矛盾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不愿作深入的分析探讨。当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夸大利益矛盾,用阶级斗争的办法解决利益矛盾,结果搞得人人自危。这些不仅不能作为轻视和放弃生产关系研究的原因,相反恰恰说明对生产关系研究不够,过于狭隘和肤浅。

(四)形式主义

这在数学方法的运用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引进,经济学领域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许多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研究中比较偏重于采用数学方法,而且是相当艰深的高等数学方法和模型。不仅西方经济学书籍和杂志是满篇满纸的公式,就是在国内一些早就出名的经济刊物,也改弦易辙,刊载起大量的布满数学公式和符号的经济学文章。一批经济学者沾沾自喜于数学方法的运用。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气象,为经济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就是传统经济学的创新,中国经济学的创立,是否主要依靠数学方法的推广和运用?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质和量的规定性,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在经济学研究中,也有定性和定量的问题,并且经济学从定性向定量的发展,也是经济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不过,我们感到,定性分析为体,定量分析为用,定量分析要服从和服务于定性分析,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必须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经济学数学方法的运用必须以准确的定性分析为前提,如果定性不准,定量分析很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现在有些运用数学方法撰写的经济学文章,往往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常常追求数学技巧而抛弃经济学原则,好像根本不准备让别人读懂,或者主要是为西方经济学者写的。有些文章滥用数学方法,结果最后说明的理论简单而肤浅,许多本来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的问题,却运用了一大串的数学公式推导,给人一种故弄玄虚、华而不实之感。

因此,对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而这主要不是依赖于数学方法的运用。当然,如果真有谁能用数学方法说清楚和解决好中国的基本经济问题,那也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五)时空绝对

1.中国经济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泛时空观。经济体制改革在当代中国的进展,使中国的经济运行大体上纳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之中。可是,由于旧的理论、旧的思维方式的惯性等方面的原因,指导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学体系的构建,显然处于较为明显的滞后状态。这方面最有力的例证是,在中国流行的各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大体上都是由极不协调的三大板块组成:(1)马克思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2)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理论;(3)对现实的经济运行作浅层次描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相对稳定的第一、第二板块与急骤变化的第三板块,共处于同一教科书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中国经济学演进尴尬处境的生动写照;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经济学家尴尬处境的生动写照。

在我们看来,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是时空相对的,西方经济学如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不例外。从斯密到约翰.穆勒、马歇尔、萨缪尔逊,西方经济学每一重要的发展阶段,都使经济学体系产生基本上是“面目全非”的变化。而中国流行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板块,则大体上是数十年一贯制;较之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人们几乎找不到实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确实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但它肯定不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永远定格不变的。

然而,由于某种思维定势,人们基本上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否可作为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分析框架这一问题也不作考虑,似乎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分析框架,来探讨中国市场经济运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各层面对策。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时空界限,这不仅造成了中国经济学的尴尬,中国经济学家的尴尬,也造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尴尬。如此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坚持,只会使我们距离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本质内容更为遥远。可以说,泛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时空界限,是中国经济学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

2.中国经济学对待西方经济学的狭隘时空观。当人们讨论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借鉴意义时,尤其是在较为庄重的场合,大多采取的是这样的评价:西方经济学在总体上是庸俗的(非科学的),但其中亦有一些观点或见解可供参考或借鉴。

其实,理性地分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之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是边际革命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对以考察市场经济运行或发展为主旋律的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较为系统性的启发作用。这并不仅仅是因为西方经济学较之人类文明同一大道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多“修炼”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更不是立足于西方经济学可能比马克思经济学包容了更多的真理性成份,而是在于现代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处在同一时代,现代西方经济学所研究的现代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学所研究的市场经济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一句话,中国经济学之所以应当而且可以系统地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在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时空相似性。

3.中国经济学对待中国现实经济的绝对时空观。中国经济学当然要以中国现实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然而,在现实的研究活动中,却时常可以看到将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绝对化理解的现象。其一,过分夸大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相似性,以为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不过是或最终不过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翻版,表现在理论上,绝对照搬和套用现代西方经济学来解释中国现实经济。推崇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和私有化,否认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学术”意义,即是明证。其二,过分渲染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的特殊性,否认中国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将中国经济学演变为诠释现行制度和现行政策合理性的理论工具,从而使得中国经济学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动荡性和不确定性,失去了一般理论研究所应具有的规范性、稳定性和相对确定性。其三,忽略中国现实经济的发展特性,拘泥于中国市场经济的现实水平,不理解中国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演变的迅捷性和复杂性,不注意中国市场经济也在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因而在理论研究中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失去了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一)立足于中国现时的基本国情

何炼成、丁文锋曾指出,中国经济学的真正的“根”,实际上是指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因此,“这个‘根’不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不是西方经济学,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只能是中国经济活动。其理由有三,一是与认识论的一般原理相符合。中国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毕竟不是经济思想史,而是关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学问。二是有利于防止崇古主义对中国经济学建立和发展的误导。三是还中国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本来面目,以保证中国经济学建立和发展能够健康进行。”(9)

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有极强的同步性。近代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并且不断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或科学体系,更重要的则在于马克思主义适应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经济传统,或者说是适应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国,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理论和实际的统一。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全面理解,才能建立真正“全新的”中国经济学。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一个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思路是对“经典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探索,但是更多地停留在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注释上;另一个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方法,使得经济学开始探讨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科技、管理、学说不断地引入,使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然而,中国经济学在与西方经济学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某种盲目引进、机械嫁接甚至全面接受的倾向。这表现在滥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范畴来剪裁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一些理论完全无视中国的实际,“言必称希腊”,导致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混乱。理论的混乱必然导致实践的盲目,政策变动频繁,改革成本加大。从中国经济学自身的发展来看,呈现出对过去的过多的定性分析的“矫枉过正”的现象,要么过于追求经济模型的形式上的完美,忽视其实践指导性,要么以晦涩的理论来片面地提出改革方案。中国经济学的“贵族化”倾向明显加大,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践的背离越来越大。对此如无清醒的认识,必将把中国经济学引入歧途。因此,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现时的基本国情,在中国经济传统与现代经济相结合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时代需求所组成的三维空间中把握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1.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导向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经济运行(包括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正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耦合关系的原理对以改革问题为主旋律的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生产均衡发展的原理等也必将对以市场经济运行为考察对象、以经济发展问题为主旋律的中国经济学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以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基本框架的重要方面。现代西方经济学之所以能成为构建中国经济学基本框架的重要方面,主要是因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逻辑起点较为贴近我们这个时代经济生活的实际;作为寻求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机理以及优化各层面对策的经济学,与我们要构建的经济学大体上属同一类别,在研究对象、基本使命、基本方法等方面均有大体的同构性。

3.顺应时代要求,实现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跨越式发展。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经济学正孕育着一场新的革命,其意义可能会远远超出经济学的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其主要诱因是因为经济能量流动模式的变迁(10)。古典经济学家生活的时代,主要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以再生资源为主体的经济能量流动模式;边际革命时代的经济学家,面临的则是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非再生资源在经济资源中占有较大比重的经济能量流动模式。今天,科技革命一方面是显著放大了经济运行中经济能量的流量,另一方面则是,较之边际革命时代,非再生资源在经济能量流动模式中占有更大的比重,从而使非再生资源的枯竭化前景以极为引人注目的形式凸现出来。如果说边际革命时代的经济学家对他们那个时代的、与古典经济学家面临的经济能量流动模式具有基本异质性的、新的经济能量流动模式的深切反思,导致了经济学的边际革命,那么,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深切反思,也就必将会产生能回应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能量流动模式深刻变迁的新的经济学革命。

中国市场经济的后起性,使中国没有能产生与古典经济学相对应的经济学;也没有能产生与边际革命及其之后的西方经济学相对应的经济学。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当然没有必要像西方经济学那样,经过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国经济学家可以也应该在以西方经济学尤其是边际革命后的西方经济学为基本构件或分析框架的同时,顺应时代需求,走一条非常规的发展路径,在某些方面超越西方现代经济学,以相当一部分资源具枯竭前景假设为中国经济学的基本逻辑起点,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学家在新一轮的经济学革命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11)

(三)时空相对地把握中国经济学

首先,中国经济学必须以现实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演进为基础,以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和将要面临的问题为导向,体现中国经济学的时代特色。其次,中国经济学必须广泛吸取古今中外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的精华,用之于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在此基础上体现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特色。第三,中国经济学必须摒弃西方主流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在既定制度下研究人们行为关系的做法,回应中国现实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合理兼顾制度分析和行为分析,体现中国经济学的方法特色。第四,中国经济学必须正视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不规范性,比如说,国有经济战略调整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城乡不对称二元结构问题,商品市场化与要素市场化不同步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区域经济保护问题,经济、科技、社会、政治体制改革不协调问题,等等,既要用规范的方法分析比较规范的问题,也要用规范的方法分析不规范的问题,还要用“有规范”的方法分析不规范的问题,体现中国经济学的研究特色。第五,中国经济学必须考虑知识经济的挑战问题,这不仅在于中国迟早也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且在于知识经济正在全面冲击着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因此,在我们接受并从现代经济学中吸取养分的时候,就不能不有所鉴别,有所取舍,从而对知识经济可能对中国经济学的冲击早做准备。比如说,关于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基本假定和理论基础的经济人理性行为假定,且不谈众多学者对其颇有微辞,也不谈这一假定与中国传统观念是否融合,即便是着眼于中国经济的长远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所激发的个人、组织和地方的自利倾向对于生态、环境和社会、政治等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及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我们也有必要考虑这样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尽管我们不能回避人的自利倾向,但是,我们是否有充足的理由以此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借以进一步渲染和扩张这种自利倾向,而不是以同样无法回避的人的合作倾向和多目标导向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注释:

(1)(9)何炼成、丁文锋:《中国经济学从何处来》,《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7期。

(2)刘诗白:《中国经济学构建的若干问题》,《经济学家》1997年第3期。

(3)盛洪:《会有经济学的中国流派吗》,《南方周末》1997年10月10日。

(4)参见欧阳文和、周成名:《’97“中国经济学”研究动态》,《财经研究》1998年第3期。

(5)宋冬林:《从范式危机看经济学的发展》,《当代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

(6)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附论——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296-325页。

(7)谈敏:《中国经济学的过去与未来——从王亚南先生的“中国经济学”主张所想到的》,《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8)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443

⑩ 读政治经济与社会这门课的体会

1、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 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②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 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③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现象和经济 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I(v+m)=IIc.这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 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生活资料,二者在价值上必须相 等。这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最基本实现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 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的价值总和。用公式表示是:I (c +v+m) =Ic+IIc.这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等。 第三个条件是,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 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II(c+v+m)=I(v+m)+II(v+m)。这个条件表明,第二部类 生产的生活资料,应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生活资料的需求相等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的一点思考 这学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临近期末,对这门课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老师的 教学方法等有些自己的看法。就如何学好及教好马经这门课,我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 的想法: 1、我对这门课的认识 2、横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课教学的特点 3、纵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课教学的特点 4、对于一些比较好的可借鉴的学习方法的说明 5、关于老师教学的一些想法 6、关于网络课件的利弊 一、我对这门课的认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表面上是一门文科,但是深入学习后不难发现,这门课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前的经济学家都或多或少受到当时客观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在很多 方面不能做出合理的分析,有些甚至是回避问 题。比如李嘉图学派同其他的经济学家一样,对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只是回避,而没有解 决。而马克思在系统的研究17 世纪中叶至19 世纪50 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的基 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完善做出了 杰出的贡献。这其中就有一个逻辑性的问题。如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不彻底,既包含科学成分, 又有庸俗的二元价值学说。他时而正确地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时 而又错误地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时所能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决定,这就是混同了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根本缺陷是把商品生产看作是永恒的,而且只 注重价值量的研究,忽视对价值质的分析。这都是在一种限制下不能很科学地进行分析。而 马克思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后,经过自己的研究分析,提出科学的 劳动价值论,这首先一点是要有很强的逻辑性,从前人的成果、现有的资料等中筛选出有价 值的的东西,结合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理论、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他的思考、结 论的得出是离不开一种很强的逻辑思维的。 从马经的内容上看,它由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几个主要方面组成,每一部分都有自己 的逻辑性,而它们之间有互相联系,这是在深入的学习后才能体会到的。就拿剩余价值论这 部分来说,要说剩余价值,就要先提到资本、劳动力变为商品,自然要讲资本的产生、劳动 力变为商品的条件等等。要区别劳动和劳动力、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才能搞清楚剩余 价值的产生。资本又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中产生的。剩余价值 又分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再往后又引出利润等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都是环环相扣互相联 系的,要是认真整理能得出一张很大的框图。在仔细整理后,会进一步的理解,牵一发而动 全身,形成了知识体系。仅从这一部分内容就能看出马经本身带有很强的逻辑性,跟理科有 很相似的地方。意识到你以上谈到的问题很不错。不过,是否注意到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范 式之争。不过,我还是比较支持你。一种好的理论应该可以有较好的逻辑发展空间,并对理 解 现 实 有 好 的 指 导 作 用 。 有 一 种 逻 辑 的 完美和力量。 这门课有很强的实用性,跟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是对许多现实问题的解释和说明。应用 这些知识能更深入的理解身边的一些问题。 要学好马经首先需要有很深厚的理论基础,就现在来说也就是要尽量全面深入的掌握课本上 的知识。要倒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没有理论基础,是做不到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 的。这要求我们要端正对这门课的认识,不能只是认为在考前突击一下就行,这门课需要一 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也是学好马经最首要的一点。另外,要整理。不能只是看书,有条件 最好列表之类,有助于理解。 以上仅是个人对这门课本身的一些体会。 二、横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课教学的特点 现在我们学的课中只有这门算是文科,而且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的。其他的课都是理工科, 需要很强的理解、计算等能力。而马经课正如前面所说,也有很强的逻辑性,同样需要认真 去分析和理解,与那种需要语感、语法之类的语言课有很大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适合理 工科学生学习的。 比如物理、微积分有很多需要理解的概念,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把所学的公式、定理等应 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数字电路则是以应用为主,了解各种器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相比较 而言,马经和理科的物理、数学等则更加相近一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比较强的逻 辑性,能很清楚地分析这些理论,并且进行扩展和应用。有些内容是需要在理论上加强的, 比如剩余价值理论这部分。仔细分析会发现里面的联系很微妙,只有先彻底把这些理论都搞 清楚了,才能自如的运用去分析问题。 我觉得这门课虽是文科,但更适于用理科的授课方法讲课,要以分析为主。而这不是初学者 能很快掌握领会的,需要老师大量的指导,而不是只是从课堂发言中零敲碎打地讲一些内容。 同意。理论性强的教学挺困难。之所以加入很多讨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在加听课率、 降低说话率。 三、纵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政治类课程教学的特点 对于思想政治这套课纵向来看,在中学的经济这部分必然是以记忆为主,当然其中也有需要 自己分析实际问题的,但大部分还都是生搬硬套。现在这门课的理论性、逻辑性比以前有很 大 的 提 高 , 这 就 要 求 更 多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 学 起 来 会 更 难 一 些。 第一学期上的思想道德修养老师是讲解和举实例交替进行,这门课与同学关系比较近,大家 也都较有兴趣。第二学期上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老师则是很有激情的进行讲授,主要以举例分 析为主,教材也是大量的实例,毛的思想则贯穿其中,两位老师的课很吸引人。这三门课各 有各的特点,总体说来马经的理论性最强。虽说同属一个体系,但要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思 修更多的可能是讲道理,同学们刚进入大学校门,给大家讲一讲大学的学习生活、心态调整、 价值观形成以及自己的发展等等。需要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毛概会需要大量的实例,来分 析其的思想,当然不用讲一条举一条那样,主要是教授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更多的可能是 一种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感染力,能引起同学共鸣。而马经则不能如此。最主要的一点还是 能不能清楚地讲授这门表面上简单枯燥而实际上理论性强的课程。要有条理,成体系,觉得 是在编一张网,或是在推理。这些我想主要是这类课程的不同点。 同时有一点就是如何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或者说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这对老师有比 较高的要求。我觉得理论分析和实例的讲解最好能区分一下,特别是要控制一下课堂讨论。 有些内容需要理论上的认真的分析,有些需要举大量的实例,如何安排好这两部分我觉得是 比较关键的。若是混为一谈,哪方面都讲一些,会觉得理论上也没学得很深入,分析实例又 没有很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现在课下时间很紧,很多同学可能很难拿出很多的时间认真学 习这门课。不少同学都会想利用课上抓紧时间学习一下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同加强课堂讨论 会有一些矛盾,但我认为这种讲解是同学最需要的。这要比仅仅提示一两句就开展讨论更有 效果。同意。老师的授课需要探索和改进。 四、对于一些比较好的可借鉴的学习方法的说明 在中学和以前搞研究项目的过程中,接触到的最有新意而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任务 驱动”。这最先是高中计算机老师讲的。也就是为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而自己去学习,看 课本、查资料、做实验的等等,而不是学习在前解决问题在后。这可能功利色彩浓一些,但 是学习效果比较好。高中在搞项目研究时也是自己为解决问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当然 不 是 说 一 点 都 不 学 就 去 找 个 问 题 来 做 , 而是在了解个框架后自己进行更深入的 学习。在自己研究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现在很多课都有小论文的任务, 这其实就是任务驱动的一种形式。 做论文主要是自己单打独斗,我觉得更好的形式是进行小组报告。这学期选修的国际贸易实 务与案例分析课程最后要做小组报告,自愿分组,每组6 人以内,给出一些参考题目,也可 自定。这样有任务驱动的成分在里面,做论文的优势在这里都能体现出,更重要的是它是由 一个团队来完成任务,需要成员间的分工、协调、合作等等,是对与人合作能力的很好锻炼。 同时有些同学可能在全班同学面前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下去不利于全面提高。而采用 小组的形式把范围缩小可进行更自由的讨论和交换意见,若需要可以与老师进行讨论。这是 我觉得现在布置这类任务最理想的方式。前不久的电子设计大赛有同学说把几个人叫到一块 干活可真难,也出现了一些队员间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从中我们也可看出现在加强一种团队 精神、组织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也同意。在以前的教学中用过了。这次把它局限在因材施教项目中了。是为了防止“搭便车”。 是不是有些好笑。是不是应该允许一些搭便车? 五、关于老师教学的一些想法 简单谈谈对老师这学期上马经课的一些想法。先说说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面。 首先是有一种对同学很有益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教会大家如何思考。能看出来这种想法贯穿 始终,老师随时在启发大家。这对不同的学生收获肯定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让大家去思考。 这也是远远比学一些知识更有意义的东西。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有自己很好的想法。注意到要加强课堂气氛的活跃,安排电影及讨论, 是从身边自己进行学习,这是非常好的。对课程内容有很全面的把握,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 同的形式。比如前两章主要是分析为主,后面加强课堂讨论。但我认为有些还有待改进,后 面再说。另外,布置论文作业有利于自主学习。有随堂测验,能督促大家学习,这可能很多 人都不会认为是好事,但我觉得这主要是想提醒大家把功夫下在平时,让大家重视学习过程 而不是结果。 第三,与同学交流很充分,特别是课下。老师能在上课时带来同学的论文在课间找同学进行 交 流 , 这 是 其 他 有 些 老 师 做 得 不 够 好 的 地 方。这样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尽量减小 一种距离感,这是老师从自己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要求同学要有很积极的态度。另外 有什么问题能及时解决,有利于教学更好的开展。 第四,对同学的发言能很认真地给出分析,对发言同学是个很好的反馈,对其他同学也是个 提高的过程。 下面谈谈我觉得有些不足。 第一,整学期课程的安排感觉有些前松后紧,而且电影、讨论的安排不是很合适。可能是因 为学期初刚接触这门课要给大家一个熟悉的过程,而且前一部分要难理解一些。但总体上很 多人感觉前几周有些松,这也跟同学们的思想重视程度有关。不能只看老师的安排,还要看 同学自己的学习情况。希望以后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开头,先能一下把大家都吸引住,以后的 教学就会容易得多。电影的安排太靠前了。很多同学在安排不久就都看完,因为对整体的时 间安排不清楚,不知什么时候讨论,这样到第14 周很多内容就已经淡忘了。同意。 第二,对课堂讨论应该进一步把握一下。这样我觉得要加强理论的分析和实例的讲解,而把 进一步的思考放在课后,比如2、3 周布置一次小作业之类。这样在课上会有更高的效率。在 课堂上讨论内容有时会比较散,而且很难快速的深入,会在一表面问题上停留很长时间。个 人认为总不如更系统地进行理论讲解更好。理解。我若是你,也希望多听老师讲。不过听得 困难和无趣的人不这样想。有待提高。 六、关于网络课件的利弊 网络课件是由于现在电脑网络普及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最大的优势是方便快捷,但 劣势也很多。最主要的是由于电脑产生的。一是长时间看电脑会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大脑 皮层这部分的兴奋会对电脑产生依赖性,看书不容易进入状态。二是看电脑和看书有很大的 不同,很多人都有同感,就是在电脑上看很多的文字会看不进去,与看书的感觉是不同的, 这势必会影响效率,浪费时间。三是用电脑很容易走神,精神不容易集中。所以,这只能当 作一种辅助手段。我对电脑没有这些感觉。也不偏爱纸张上的东西。但你所说这种问题会把 电脑和网络完全扼杀掉。所以偏激了些。我想,为了增强其利用率,应该围绕需要阅读的材 料,布置进度和任务。 关于这门课的电脑课件,我觉得是比较完善了,从重点解析到模拟测验,差 不多是一种全程的网上学习资源了。但是 鉴于上面说的几点关于网上学习的不足,我觉得要是能落实到字面上有一些详细的参考资料 会更好。 上面是我在这学期学完马经后的一些收获体会。我想这些是与分析问题并列的一种学习,是 在认真学习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不只是讨论课内的一个具体问题,而是从另一个侧面来分析 这门课。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我能比较清楚地理解马经这门课,知道该如何去学,怎样学 好,而且对如何上这门课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希望能教学相长。这些只是个人的思考,希 望老师也能给予指导。思考的认真、系统。对课程和教学理解挺好。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感想 本学期我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收获很多。 在没有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一直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枯燥、无聊的学科,尤其是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是在通过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它让我觉得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问,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有了本质的理解,对我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可能由于学习得不够认真,我对其中 的一些经济学观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并且无法认同某些观点。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 些体会。 让我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是通过学习微观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后所做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经济学的问题上所处的立场要比微观经济学深刻、广泛得多。 微观经济学只是停留在研究一些经济活动表层的规律,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研究经 济学内在的本质,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层次的阐述。就这一点 来看,我觉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更高层次的理论。相比之下,现代西方经济学属于资 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范畴。经济学就必须先从本质开始理解,可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的重要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中最根本和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与物的关 系 , 而 是 人与 人 之 间 的 生 产 关 系 ; 第 一次阐明了老动二重性原理,建立起科 学的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首次发现剩余价值范畴,创立了剩余价 值论,指出了利润、地租、利息的真正的来源;在剩余价值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 的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历 史过渡性。就这一点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非常伟大的。而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更好地理解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路线等有极大的帮助。 关于剩余价值规律,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雇佣劳动 力,并通过剥削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价值的增殖,。分析整个生产过程,先看资本家,他 们的目的当然是通过现有的资产来实现资产的增殖。因而他们提供各种生产资料。,并雇佣劳 动力来实现商品的生产。从工人的角度讲,他们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种方式目的是获得 利益。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资本家提供的生产资料定义为不可变资本,而工人提供 的劳动力是可变资本,并把剩余价值归结为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为应该属于工人,但被资 本家所占有,而产生了剥削。整个过程可以用如下简单的数学关系进行分析: 生产: 资本家的生产资料(不变资本)工人的具体劳动 商品的原有价值(价值量不变) 劳动力(可变资本)工人的具体劳动 商品的剩余价值(价值量的增加) 交换: 产品的价值=剩余价值+原有价值 分配: 资本家:产品价值;工人:工资 投入效出关系: 资本家:投入生产资料,并支付工资,得到产品价值。其中产品价值>生产资料+工资, 工人:投入劳动力,得到工资 由以上简单的式子,可得一个很明显的结论,工人投入的劳动力>得到的工资。 因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所以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并没有得到价值的 提升。而工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所以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工人投入越多的劳 动力越多,则他们的情况越坏,而资本家的情况越来越好。但因为工人如果不投入劳动力, 则 因 为 得 不 到 工 资 而 无 法 生 存 , 因 而 不 得 不 被 迫 进 行 生 产 。 所 以 这 种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导致了剥削。 另一方面,在学习中我也遇到了一些疑惑不解的地方。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服务对象。政治学是为一定社会阶级服务的。显而易见,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站在广大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的,因而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所以一 切对于无产阶级不利的东西都将被视作是错误的、有害的。这在剩余价值规律中可以明显地 看到这一点。资本家不是无产阶级,因而资本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永远是 在剥削无产阶级。即在研究经济问题之前,由于政治的缘故,已经先入为主,将要研究的问 题定性为无产阶级总是受资产阶级压迫的。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反映政治经济学的问 题上,所持有的客观、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客观、科学、历史、辩证。 其次,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诞生。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由 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克思所著。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无非就是资产阶 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区别在于谁有没有资本。无产阶级要与资 产阶级对立并且打倒他们的原因很显然,因为少数资产阶级占有社会较多的物质资源,而大 多数无产阶级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上天所赋予人不断追求物质,以获得生 命延续的本能,所以在人类的哲学里,占有资源是无罪的。第二是人都是平等的,由此而产 生的一个很浅显的想法是别人占有物质资源,为什么我不能占有?基于这两点,所以逼迫无 产阶级要与资产阶级斗争。斗争当然需要武器,于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了这样一个 为无产阶级的武器。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不再单单研究经济活 动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而是为了打倒资产阶级而去研究经济规律。 不是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是从一门学科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像是 政治科学,而非自然科学。或者是我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不够深入,没有真正理解 其精髓、深刻的地方吧。 但是,我觉得通过这个学期仅有的一点时间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有很大收获了, 尤其是对于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东西有了一些深入地思考、探索,认识到了一些基本的规律, 这对我以后深入学习经济学还是很有用的。

阅读全文

与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