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有宏观经济学往年的试卷
实在不知道哦啊有多少人。不过试题倒是可以帮帮你。一、填空题: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2、在图形上,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需求量在一条需求曲线上随着价格的变动而移动,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3、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正方向变动。4、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5、当边际效用为正值时,总效用增加,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为减少。6、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7、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8、利润最大化条件是MR=MC。9、在完全垄断市场上,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10、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曲线称为洛伦兹曲线,根据这种曲线所计算出的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是基尼系数。11、社会资源配置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三个条件: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和交换与生产的最优条件。12、公共物品的主要特征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13、从支出角度看,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14、衡量一个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失业率,它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15、通货膨胀按其原因可分为需求拉上、成本推进、混合推动和结构性通货膨胀。16、经济周期大体上经历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17、在经济萧条时期应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应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18、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中央银行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二、选择题:1、下列对资源稀缺性描述错误的是(C)A.是人类社会永远存在的问题B.是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条件C.它强调的是资源绝对数量的缺乏D.是相对于无限欲望的资源的有限性2、以下哪个问题不属于微观经济学考察的问题(B)A.单个厂商的产出水平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C.单个商品需求量的确定D.居民户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到各种商品的消费上3、下列哪一个是规范经济学的命题(B)A.本世纪80年代的高额预算赤字造成了贸易逆差B.应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C.萧条时期,产出下降而失业上升D.在混合经济中,一个角色是市场,一个角色是政府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普通商品的价格越高,则(D)A.需求量越大B.需求量不变C.供给量越小D.供给量越大5、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A)A.减少B.保持不变C.增加D.先增加,后减少6、影响商品供给量增加的是由于(A)A.生产技术水平提高B.生产技术水平下降C.生产成本提高D.商品本身价格下降7、某商品的价格从6美元上升至8美元,需求量从80减少到60,需求(C)A.缺乏弹性B.富有弹性C.单位弹性D.不能确定8、某商品缺乏弹性,若其价格上升5%,则供给量可能(D)A.增加50%B.增加25%C.增加5%D.增加1%9、若某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0.5,则该商品为(C)A.吉芬商品B.低档品C.正常商品D.奢侈品10、某消费者逐渐增加商品的消费量,直至达到了总效用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该商品的(D)A.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增加B.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减少C.总效用不断下降,边际效用不断增加D.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减少11、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B)A.效用水平不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相同B.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不同C.效用水平不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不相同D.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相同12、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取决于(D)A.时间长短B.可否调整产量C.可否调整产品价格D.可否调整生产规模13、其他投入不变,连续等量增加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C)A.总产量一直增加B.平均产量一直增加C.总产量先增后减D.平均产量先减后增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为负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一定减少C.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且必定交于边际产量曲线的最高点D.只要边际产量减少,平均产量也一定减少15、由企业购买或租用所需生产要素所发生的成本是指(A)A.显性成本B.隐性成本C.变动成本D.固定成本16、超额利润是指超过(D)利润的那部分利润。A.会计B.经济C.垄断D.正常17、经济效率最高的市场是(A)A.完全竞争B.完全垄断C.垄断竞争D.寡头垄断18、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C)A.向右下方倾斜B.向右上方倾斜C.于横轴平行D.与纵轴平行19、下面哪一个不是垄断竞争的特征(A)A.厂商数目很少B.进出该行业容易C.存在产品差别D.厂商是价格的影响者20、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C)的需求。A.固定的需求B.递增的需求C.派生的需求D.独立的需求21、某一经济活动存在负的外部经济是指该活动的(B)A.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B.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C.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D.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22、“搭便车”现象,源于公共物品的(B)A.非竞争性B.非排他性C.排他性D.竞争性23、科斯定理可以用来解决市场失灵中的哪一方面的问题?(B)A.垄断B.外部性C.公共物品D.准公共物品24、国家给公务员发放工资属于(A)A.政府支出B.转移支付C.投资D.消费25、按收入法核算的国民收入,下面哪项不包括在内(A)A.投资B.折旧C.工资D.利息26、下列不计入总支出的是(C)A.政府支出B.厂商的投资需求C.税收D.政府购买27、下列不属于产生货币需求的动机是(B)A.交易动B.储藏动机C.投机动机D.预防动机28、假定一国的MPS=0.4,投资增加12亿美元时,该国最终增加的国民收入是(A)A.30亿美元B.20亿美元C.12亿美元D.25亿美元29、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A)A.与横轴平行B.与纵轴垂直C.向右上方倾D.向右下方倾斜30、在货币“灵活性陷阱”情况下,政府增加货币供给则(C)A.利率上升B.利率下降C.利率不变D.无法确定31、充分就业的含义是(B)A.人人都有工作,没有失业者B.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C.消灭了失业时的就业状态D.消灭了隐蔽性失业的就业状态32、引起摩擦性失业的原因(C)A.工资能升不能降的刚性B.总需求不足C.经济中劳动力的正常流动D.经济的周期波动33、以下四种情况,可成为通货膨胀的是(B)A.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一周后下降B.物价总水平上升且持续了一年C.一种或几种物品的价格持续上升了一年D.物价总水平高且稳定不变34、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胀将有利于(A)A.债务人B.债权人C.工人D.公众36、经济增长是指(A)A.一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增长B.技术进步C.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D.经济快速发展37、中周期的每一个周期为(C)A.3-5年B.8-9年C.9-10年D.10-11年38、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A)A.增加财政支出B.提高个人所得税C.提高公司所得税D.减少转移支付39、假定银行法定准备金率为5%时,银行得到一笔300美元的存款,则货币通过银行体系存贷,这笔存款最终增加量将达到(A)A.6000B.1500C.3000D.100040、中央银行购买债券会导致(C)A.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B.货币供给不变C.货币供给增加D.货币供给减少三、判断题:1、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均衡价格一定上升。×)(3、如果消费者从每一种商品中得到的总效用与它们的价格比分别相等,他将获得最大效用。×)(4、无差异曲线离远点越近,表示消费者得到的效用越大。×)(5、在无差异曲线与消费预算线的交点上,消费者均衡达成。×)(6、只有当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才下降。√)(7、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越多,则产量越高。(×)8、无论哪个行业,企业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9、产品有差别就不会有完全竞争。(√)10、企业家的创新是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11、甲、乙两国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2和0.1,那么甲国的收入分配要比乙国平等。(×)12、垄断造成资源浪费和社会福利损失。(√)13、国内生产总值是个国民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地域概念。(×)14、居民购买住宅支出是消费品支出。(×)15、政府的需求就是政府购买。√)(16、无论什么人,只要没有工作就是失业。(×)17、周期性失业时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18、如果通胀率相当稳定,而且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胀对经济的影响就很小。√)(19、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一回事。(×)20、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属于需求管理政策。(×)四、名词解释:1、需求规律答:需求规律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需求量与商品自身价格之间反向变动关系,即在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和2消费者偏好等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商品自身价格升高,需求量减少;商品自身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2、恩格尔定理答:随着收入的增加,用在食物中的支出,在全部货币支出中所占的比率会越来越小,即恩格尔系数是递减的。恩格尔系数可以反映一国或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越高,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越低,恩格尔系数越低,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越高。3、经济利润答:经济利润也叫超额利润,是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又等于会计利润减正常利润。在西方经济学中,厂商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经济利润。4、机会成本答:机会成本是指厂商把既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放弃的使用同量资源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5、洛伦兹曲线答: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曲线。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等线越接近,社会收入分配越平等;洛伦兹曲线与绝对不平等线越接近,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等。6、外部经济答:对于一个经济单位来说,来自外部经济单位经济活动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效果,外部经济效果分为外部经济正效应和外部经济负效应。外部经济正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生产或消费行为使其他社会经济单位无需付出代价而得到好处;外部经济负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生产或消费行为使其他社会经济单位蒙受损失而未给予补偿。7、菲利普斯曲线答:菲利普斯曲线是用以说明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于经济学家常把物价上涨率同货币工资变动率联系在一起,所以这条曲线又被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8、货币政策答:通过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五、简答题:1、影响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每一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商品自身的价格。商品自身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当价格升高,需求量减少,当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2)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两种商品为替代关系时,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另一种商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当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时,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另一种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3)消费者收入和社会分配的平等程度。消费者收入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是同方向的。此外,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对需求量也有一定的影响。(4)消费者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加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增加,而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减弱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减少。2、怎样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普遍存在于一切物品的消费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个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递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存在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或心理原因,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人们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以及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不断递减;第二是商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原因,消费者总是把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就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3、简要回答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答:(1)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充分自由的、不受任何因素阻碍和干扰3的市场竞争环境。(2)完全竞争市场是理想的市场类型,但是在现实中,它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只是分析市场运行的一种有用的模式。(3)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的前提条件是:1.市场上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这是完全竞争市场的首要条件,它决定了每个买者和卖者都只能接受现行的市场价格,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控制的力量。2.在同一行业中,厂商生产出来的同种商品在性质和质量上都完全没有差别。这里的无差别不仅指商品的质量完全一样,还包括在销售条件、商标、包装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3.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这表明,厂商总是能够及时的向获利的行业转移,并及时的退出亏损行业。4.市场中所有的买者与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全部经济信息。这样,每一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完全信息,作出自己的最佳购买决策和最佳生产决策。4、什么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为什么会引起市场失灵?答:公共物品是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总称,它是由社会成员消费,是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的产品或劳务。公共物品的主要特征有:第一,非排他性。公共物品是全民享用的,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使用并不影响和排斥其他社会成员对该物品的使用。第二,非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造成了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一方面,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必然形成消费者不肯付费就要消费的问题,所以私人企业绝不肯生产这种物品;另一方面,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增加费用,因此,不应当排斥任何需要此物品的消费者,否则社会福利就要下降。这就决定了生产公共物品的任务应由政府来承担。5、简述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及产生的原因。答:货币需求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出于以下三个不同的动机:第一,交易的需要。人们为了支付日常生活的购买需要,必须在手中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这种为满足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成为货币的交易需求。货币的交易需求与人们的收入成同方向变化,人们的收入越多,支出也越多,需要的货币量也越多。第二,谨慎动机或预防动机。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情的发生,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货币的预防需求数量也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收入水平越高,用于预防需要的货币量越多,反之越少。第三,投机需求。为了抓住有利的赚钱机会,而持有货币的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它主要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动。利率越高,人们持有货币所牺牲的利息越多,人们越不愿意多持有货币,也就是说对货币投机的需求就越少;反之亦然。当利率极低,需求趋向无限,这一利率水平被称为“灵活性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上述定义含有的意思: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7.用支出核算GDP: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8.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9.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
10.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11.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2.自主投资:利率r为零势能有的投资量。
13.储蓄-投资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S;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14.折旧: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15.政府购买(即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16.净出口: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1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18.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商品用的产品。
19.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20.个人可支配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以后的个人收入。
2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2.消费函数(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23.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的关系。
2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25.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26.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27.平衡储蓄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28.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29.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的消费水准的影响。
30.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31.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32.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33.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是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34.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35.投资边际效率(MEI):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而缩小的利息率的数值
36.偏好(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37.加速数: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38.加速原理: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
39.投资税抵免的政策:即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它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40.产品市场的均衡: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41.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42.LM曲线:是这样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并且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43.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第二版课本第552页
44.LM曲线的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第二版课本第552页
45.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都属于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而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都属于降低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46.货币的需求: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47.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
48.货币的投机性需求: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
49.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50.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51.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52.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53.狭义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1表示)。
54.广义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2表示)。
55.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银行定期存款、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
56.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57.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58.凯恩斯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59.古典主义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将十分有效。
60.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61.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6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政策混合产出利率
1)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上升
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不确定
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下降
4)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不确定
63.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原有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64.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65.劳动力参加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66.摩擦失业:志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67.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68.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69.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70.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71.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72.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7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审时度势而主动采取的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的一些财政措施。
74.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膨胀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75.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76.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77.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78.功能财政: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这种思想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
79.货币创造乘数: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
80.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硬币和纸币)。(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81.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的货币。
82.法定准备率:在现代银行中,由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
83.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
84.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85.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86.债券:⑴广义的:包括商品证券(如提货单、购物券等)、货币证券(如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等)⑵狭义的:仅指资本证券,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
87.证券交易的程序:开户、委托、竞价、成交、清算交割、过户
开户:一指为投资者开设证券交易专用账户(证券账户),二指为投资者开设资金账户。委托:指投资者将证券交易的要求告知券商,券商受理后代为进场申报,参加竞价成交的过程。成交:指买卖双方的价位与数量合适,达成交易的过程。清算与交割是买卖双方结清价款的过程。过户:投资者到证券发行机关或指定代理机构变更证券所有者的手续。
88.“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指排出利息率、信贷流泪、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惟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89.总需求: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90.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91.利率效应: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92.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的效应。
93.潜在就业量(充分就业量):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
94.潜在产量(充分就业的产量):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95.宏观生产函数建立了在一定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总产量和总就业量之间的关系。
96.劳动市场均衡的状态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充分就业的状态。
97.长期总供给曲线: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98.古典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实际产出维持不变。在宏观经济学中,将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变量(产量、就业)无一发生变化的这种情况,称为货币是中性的。
99.绝对优势理论:各国所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100.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101.资本密集型产品: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
102.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103.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对所有缔约国的贸易待遇必须是同样的,如果一国给任何一国降低豁免关税或提供优惠政策,该国也必须给其他的缔约国同样的待遇。(最惠国待遇可以有条件,也可以无条件)
104.国民待遇:指一国给予所有缔约国的人民和企业与本国公民和企业在经济上同样的待遇,这种待遇主要包括税收、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的开放等,以保证缔约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以同样的条件竞争。
105.金本位制:指把各国通货用黄金联系在一起,导致了各国通货之间固定汇率的这样一种国际金融体系。
106.倾销(低价外销):一是出口国以低于其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外销售,二是出口国低于生产成本销售。
107.进口关税:指产品运抵一国时所须缴纳的税款。
108.进口配额:是一国对待定产品进口数量和金额的限制。
109.未抵消影响的外汇干预:中央银行允许本国货币的买卖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的干预。
110.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
111.实际汇率: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
112.固定汇率制: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的幅度之内。
113.浮动汇率制: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114.同一价格定律: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应相同。
115.净出口函数:第二版690页
116.国际收支平衡(外部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即BP=0。
117.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国与他国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加以系统记录的报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总体上由三大部分组成: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及官方储备。经常账户既记录商品与劳务的交易,也记录转移支付。资本账户记录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官方储备又可称为官方的黄金和外汇储备,由一个国家官方的货币机构所持有。
118.J曲线:经常账户收支变动的轨迹。
119.BP曲线: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或称BP曲线。(国际收支函数的表达式在第二版697页)
120.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121.人力资本: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
122.有保证的增长率:令企业家感到满意的收入增长率Gw。
123.不稳定原理: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
124.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125.新经济增长理论:只用规模收益递增河内省技术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
126.经济周期(商业循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127.通货膨胀: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
128.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129.通货膨胀率: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130.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131.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上100℅以内。
132.超级通货膨胀率: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133.恶性通货膨胀状态:一国当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00℅以上。
134.平衡的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135.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136.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137.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138.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139.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140.动态总需求曲线(DAD):该曲线表达通货膨胀率与总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
141.动态总供给曲线(DAS):指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142.牺牲率:指(作为反通货膨胀政策结果的)GDP损失的累积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
143.收入政策:对工资与物价的控制。
144.单一的政策规则: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
145.理性预期: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146.自然率假说:主要系指自然失业率而言。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147.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用税收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或相同的。
148.菜单成本: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通报改变价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一笔开支或费用,正和饭馆由于价格改变而重新印制新菜单价目表一样。
149.效率工资:为了保持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厂商愿意支付比平均工资稍多一点的工资。
转载自网络文库,
⑶ 宏观经济学问题
第一题:
名词解释就自己去网络的词条上找,准确而且详细,完全符合的要求
a:你去买东西就是消费。
b:你买楼,买股票是个人投资,把这些加起来就是个人投资总额。
c:给市长买汽车是政府消费,修桥修路是政府投资。
d:政府给中国石油的补贴是政府转移支付。
f:我们卖衣服给美国就是出口。
第二题:
总供给曲线: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的决定的。
然后是移动:1、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 2、技术变动。 3、工资率的变化。 4、生产能力的变动。 凡是有利的变动都使得总供给向右移动。总供给曲线的位置是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说明了在既定价格水平之下,总供给量的变动
第三题
tax distortions不知道什么意思
income and welth redistribution是指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这个解释不太会。
shoe-leather costs是指皮鞋成本: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会避免持有现金,因此会更加频繁的往返银行,把皮鞋都给磨坏了。
menu costs是指菜单成本:厂商改变加工,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想客户通报改变价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一笔开支和费用.虽然菜单成本的数值并不大,但是,如果菜单价目表变动的次数很多,那也会给厂商带来一些不利之处,如使顾客感觉不快和麻烦等。
我只能举菜单成本的例子和财富的再分配的例子,因为比较常见。菜单成本:像我过经常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样就给金融机构想银行,他们为了应对这些调整所付出的成本。财富的再分配:你去买炒期货挣了一大笔钱,你挣了别人就赔了,这种财产的转移就称为财富的再分配。
第四题
可以画个图,对于垂直的供给曲线,财政政策只能改变价格,而不能改变产量。而凯恩斯的是斜的,财政政策的变动使得需求曲线变动,最终使得两条线交点变化。
第五题
跟一楼的的差不多
献丑了,呵呵
⑷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宏观经济学又称总体经济学、大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对称。宏观经济学是现专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宏观经属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发经济理论。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⑸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中的有产出牺牲率的概念吗
为了降低通货膨胀,需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用来抑制不断增长的总需求。但是,如果政策没有被完全预期到,它们将暂时使得产出和就业的水平降到完全就业以下。
这种产出和就业机会的下降,是控制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成本,必须被加以考虑。其实简单的理解,牺牲率就是反映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即通货膨胀率减少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产出下降的数量。用公式表示即:牺牲率=GDP下降百分比÷通胀下降百分点数。 例如,假设通货膨胀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GDP下降了3个百分点,则牺牲率=3%÷2=1.5%。
实际上,从理论上说,产出的下降不能直接由GDP的下降反映,中间要借助奥肯定律(ut-ut-1=-0.4(gyt-3%))与菲利普斯曲线(πt-πt-1=-(ut-4%))(其中gyt,πt和ut分别表示t时期的产出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所以一般求牺牲率时要借助奥肯定律与菲利普斯曲线。
据Laurence Ball of 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一项研究,在80年代早期,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了8.83个百分点(从每年12.10%下降到每年3.27%)。Ball估计在这15个季度的通货膨胀率下降的过程中,由控制通货膨胀政策而导致的产出损失大约是每年潜在GDP的16.18%。
将潜在GDP的损失16.18%除以通货膨胀率下降的8.83个百分点,得到这段时期的牺牲率是1.832。我们可以认为,在80年代早期,美国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的牺牲率需要牺牲1.832%的潜在产出。
Ball用9个国家的季度数据,计算了从60年代~80年代的28个通货膨胀率下降时期的牺牲率数据。下表就是他计算得到的不同国家的平均牺牲率,它表明降低通货膨胀所牺牲的产出成本在各个国家之间有很大的 变化。法国、英国和日本的平均牺牲率小于1.0,而德国几乎接近3.0。换言之,如果以产出衡量,在德国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几乎是其他工业化国家的3倍。这是为什么。
各国的平均牺牲率
澳大利亚
1.00
加拿大
1.50
法国
0.75
德国
2.92
意大利
1.74
日本
0.93
瑞士
1.57
英国
0.79
美国
2.39
Ball发现,在各个国家中,影响牺牲率的一个因素是劳动力市场的弹性。那些工资相对于劳动力供求调整缓慢的国家,往往有更高的牺牲率。它的原因是,对于那些劳动力市场弹性不足的国家来说,需要更多的时间适应总需求增长意料之外的变化,达到长期均衡。Ball还发现通货膨胀的快速下降比缓慢下降,往往牺牲率要低。这是一个休克疗法(cold turkey approach)有利于渐进疗法(graalism)的一个证据。
计算牺牲率的一个难点是,难于区分有多少产出的下降是由于反通货膨胀政策带来的。估计出没有反通货膨胀政策,产出是多少,这是很难的。如果产出损失计算错误的话,牺牲率的计算也是错的。供给方面的因素同时影响产出和通货膨胀,这对牺牲率的计算也是一种干扰。因此,牺牲率在最好情况下,也只是对降低通货膨胀率损失的一个粗略的估计。
⑹ 急!急!急!300分求解几个宏观考试题啊........回答好的再加分啊!! 谢谢啦!!
只能回答你第2个问题
至于数值计算型的体,无能为力啊!不好意思
2 LM曲线分为版三个区域,分别是凯恩权斯区域、古典区域、中间区域。
LM曲线水平状态的区域被成为“凯恩斯区域”,也称为“萧条区域”,如果利率降低到这样低的水平,政府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货币政策无效,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利率在不提高的前提下,提高收入水平,所以财政政策有效果。
LM曲线垂直的区域称为“古典区域”如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只会提高利率而不会使收入增加,但如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不但会降低利率,还会提高收入水平。因此这时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
LM曲线中连接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的区域称为“中间区域”,在中间区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效。
⑺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五版和第六版差别大吗
这本书的第六版相对于前版,主要有这些变动:
宏观经济学部分变动主要有:
(1)对原教材第五版的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内容做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具体有:增加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内容;补充说明了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共同点和区别;增加了“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一节;补充了国际、国内关于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更新的内容。
(2)将原教材第五版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将原来的“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整合到后面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章当中。
(3)将原教材第五版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实践”这两章内容合并、整合成“宏观经济政策”一章,并放到“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和“失业与通货膨胀”两章以后。“宏观经济政策”这一章保留了原来这两章的主要内容,增加了泰勒规则的介绍,还增加了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和关于“供给方面的政策”的相关内容。
(4)对原教材第五版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如增加了牺牲率和痛苦指数的概念,还增加了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等内容。
(5)将原教材第五版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调整为现在的第十九章“经济增长”,使主题更加明确。
(6)将原教材第五版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调整为现在的第二十一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使相关内容更加紧凑。
(7)更新了宏观部分的一些数据。
在总论方面,对部分章节的名称做了调整;
对全书的部分习题进行了调整;
对原教材第五版第一章“引论”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并、修改和补充;
对原教材第五版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的一些内容做了合并,并增加了关于中国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
各章的结束语部分,本书也做了调整。
⑻ 懂宏观经济学的请进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一般说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利弊问题一直是国内关注的焦点。现在主流的观点基本可以分成两个派别:反对人民币升值和赞成人民币升值。各方都拿出了支撑自己的证据。
从国际经验看国内反对升值的经验来自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升值导致经济长期的萎靡不振。对于日元升值导致的经济崩溃,一本叫做《金融战败》的书总结的非常详细,可以不夸张的说现在国内的反对升值的观点都是从里面之间搬过来的,似乎都是在照搬经验而没有从中国现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主流焦点都放在了反对人民币升值,因为从日本经验来看升值导致了经济崩溃。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的一点是赞成人民币升值的一方也有国际经验的支持。几乎同一时期德国的马克也是大幅升值的,但是德国升值后的结果是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并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的经济崩溃。而从国内媒体关注来看似乎更多的放在了日本经验而忽略了德国经验。
关于这两种经验楼主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只要参透这两种现象的本质,相信楼主一定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能明白对立观点的依据了。
升值导致的出口萎缩是否无关重要问题。中国经济是有投资,出口,消费组成的,俗称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可见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同一般。现在假设出口骤然减少了,出口减少必然导致出口型企业的生产业务减少,同时出口企业一般都是密集劳动型企业,这样就导致大量的工人失业,大量的失业必然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社会不稳定会造成多严重的结果不用我说楼主都明白,这是其一。其二,出口的萎缩导致出口型企业产品的大量回流,出口型企业产品的大量回流涌入国内,由于无放消化那么大的产量,导致国内形成恶性的价格竞争,市场秩序将出现可怕的紊乱。现在国内正努力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做大消费市场。其三,出口型企业由于出口的萎缩被逼卖掉工厂,由于没有很好的投资保值方式,所以手中的资金就大量涌入楼市,股市,期货。大幅推高房价,商品,股票,形成泡沫威胁经济平稳发展。
至于升值之后的购买力问题。升值之后购买力是增强了,但是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2.6483万亿美元(2010.10.14)。由于其中很多部分都是由美元组成,所以升值导致的外汇缩水是惊人的,我国将蒙受重大的直接损失!另外,如果人民币选择急剧升值的方式实现升值的话必然遭到国际热钱的偷袭,我们不能容忍国民财富被大量的偷走。
⑼ 用宏观经济学的问题解释为什么他们如此富有,我们却如此贫穷
鉴于有人认为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从而带动经济发展),本文在此讨论收入分配差距导致的积极性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并且针对我国的过度悬殊的贫富差距来分析应有的取向。一、过度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下收入分配差距及其激发的积极性对于经济的副作用有观点认为均贫富会降低效率,导致无法提高积极性(从而不利于经济发展)。这个看法对于极端情形-按照人口进行绝对平均分配(而非按劳分配)是适用而且正确的,但是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贫富悬殊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就未必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当贫富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度时,首先大众平均的消费能力将会下降,消费能力的下降将会导致许多产品没有出路,企业没有效益,必然带来失业。失业者虽然有积极性,可是没有就业岗位等于空有积极性。即使投资者的积极性和劳动的积极性也需要以消费来拉动,没有消费拉动的投资和生产,给社会带来的是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泡沫,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积极性越高,浪费越严重。投资者即使产品有销路,也是挤压着有限的消费市场,导致其他行业的利润相应下降,因而经济会衰退。先富是否代表可以带动全国富裕呢?其实未必,因为有些致富是以占有市场和其他的超广义资源为基础的,一旦推广整个市场上的利润都会下降,比如旅游经济、能人经济等都未必具有很好的推广性。这也可以用系统观点来解释,本身经济是一个巨大且复杂的系统,各个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非常复杂,实际上一些企业和个人赢利的同时损害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在分析中不应当以片面取代全面,以局部来考察整体。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且在我国社会保障的缺失导致在波动和激烈竞争下的市场经济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失业等无法获得经济来源的人员不仅无法消费,而且生存权无法得到保障,为了生存他们自然就积极性非常高涨,可以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不惜牺牲利益来挣钱获得生存,这样的积极性本身是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初衷,给社会带来众多惨痛的悲剧,也导致犯罪率上升,社会风气变坏,一些人从精神上堕落。同时为了防止意外他们还需要加大风险储备,导致他们消费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一些产品没有销路。产品供大于求必然导致经济萧条。此外没有社会保障情况下的市场经济也导致人对于金钱的绝对依赖,同时也是对于企业主和就业机会的依赖,导致了他们被迫接受低下的工资、不惜牺牲健康甚至出卖人格等。由于金钱对于生存的重要性,整个社会对金钱的期望和依赖增加,可能形成拜金主义并进一步导致人们拼命追逐金钱,而富人则凭借财力更加有能力使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另外也导致了许多在职的人员为了获得高收入却拼命加班加点和兼职,企业也为了高额利润一边裁员,一边让雇员超长时间劳动,占用了失业人员的就业空间,进一步导致就业情况的恶化,而且一些人超长工时工作也导致他们没有时间进行消费,制约了内需。拜金主义还是腐败和暴利的动力,加剧了贫富差距的加大,贫富差距的加大也导致拜金主义更加严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就业的恶化也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失业人员无力消费也会压缩内需,内需不足导致失业增加,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产生类似经济危机的现象。一边是积极性过分利用而牺牲身心健康,一边是人力资源失业导致的浪费,形成鲜明而且不和谐的对比。显然失业与提高劳动积极性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初衷又相违背。贫富差距不仅在经济上造成恶果,而且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人民生活负担和心理压力上都起到了巨大的副作用,造成社会不和谐。可见这样的情况下贫富和收入分配差距和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发展,更不利于提高生活水平和社会和谐。贫富差距和社会保障的缺失导致贫困人口没有消费能力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富人的消费增加有限,导致总体消费能力下降。消费能力下降导致一些生产产品销售没有出路,影响了一些企业的效益,导致这些企业的职员部分失业。失业导致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从而人力资源易于贬值的地位。失业和人力资源的贬值又将导致贫富和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和消费能力的进一步降低,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出现一损俱损的局面,最终导致类似经济危机的状况。十六大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来看经济过程中涉及的积极性可以分为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它们在分配中好比分蛋糕,是互相排斥的,而对于贡献的衡量没有确定的标准,而且从技术上来讲很难于衡量,那么就产生了另外一种积极性,就是如何从已有的蛋糕中分得最大的份额。我国人力市场上供大于求,造成人力资源的贬值,因此分配上不可能按照贡献进行分配,而是以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低于应有的,而投资者则获取很高的利润。由于贫富差距中的富人只要是投资者,贫困者往往是失业或者劳动者,因此人力资源的贬值在总体上造成贫富和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加大。这一加大必然又加剧上述的失业问题和经济的恶性循环。在我国的现状就是物价在上涨,但是工资却没有涨,有的还在下降,也显示了这一点。贫富差距也导致富人钱太多而进行浪费性的消费,可能出现类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相对于富人的浪费性消费而言,贫困人口的消费更加具有效用,因此贫富差距导致消费效用的下降和资源的低效、无效利用增加。发展是硬道理,有人主张不要对治贫富差距,任贫富差距的拉大,采取发展经济的方法自然贫困会消除。但是上面已经提到了,贫富差距导致消费能力下降、失业,并且最终形成类似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可见如果忽视了贫富差距的控制,即使积极性高涨,也最终有可能导致经济倾向于共同贫穷的倒退而不是发展。即使有投资者具有投资的积极性,可以看到短暂的经济发展,但是没有内需带动迟早一天会成为经济泡沫和资源浪费。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会成为新一轮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这种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违背了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形成“马太效应”,而贫富差距的恶果也因此而不断加剧。经济中的积极性也是一个两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消费的积极性,一般而言,生产积极性高与金钱欲有趋向正比的关系,消费的积极性则是趋向反比关系,因此只有生产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带来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有消费的积极性配套,而消费的积极性与贫富差距和社会保障有很大关系,只有基本的生活有保障,人民才敢于进行消费。此外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过度的富裕未必利于富人,富贵往往伴生腐败、堕落、为富不仁、丧失艰苦奋斗精神和斗志,而且富人由于生活的富裕还容易产生富贵病。而过度的贫困则给贫穷者带来的是惨痛的经历和社会的不和谐。贫富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要拉动积极性还取决于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有合理致富也有非法致富,有合法致富也有非法致富。有些贫穷是因为丧失土地等不公平、沉重的不合理负担、分配不合理、价格不合理等不合理、不平等的因素造成造成的,有些则是由于自身懒惰造成的。合理致富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拉大是有限的,而实际上有些暴发户则利用不合理手段以出乎意料的发展速度暴富。可见要让贫富差距真正提高积极性还需要解决这其中的不合理因素,不合理致富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伤害了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们对提高效率采取消极态度,也在民众中滋长了不公平感与不满情绪,产生相对剥夺感和仇富心理,导致犯罪,影响社会稳定,最终导致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这违背了市场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和积极性的初衷。此外,积极性未必代表了进步,比如古人的积极性应当是很高的,因为那时技术落后,为了生存他们必须积极地辛苦劳动。当积极性是出于人民非常渴望满足的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需要审视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市场经济中,所有的企业和个体都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不应当通过孤立其他利益相关企业和个体而仅仅考虑交易各方,而现在的市场经济中往往简单地仅考虑交易各方来认定经济活动的效益和简单进行利益分割。分配的不合理性还在于实际上生产销售等环节中存在在超广义资源的利用问题,超广义资源具有公有性的一面,应当给予征收税赋,这些税赋可以用于社会保障、公共福利和公益事业,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二、积极性的作用局限这里提到的积极性是以经济和金钱驱动为主(源头)的,应当看到人们的需要在许多时候是无法获得经济回报的,比如一些基础研究和环境保护,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还有许多是无法得到政府支持的。而另外则有些行业可以既危害社会又获得高利润,比如毒品贩卖是一个极端的、被法律禁止的高危害、高利润的行为,但是还有许多不在法律的禁止之列的。由此可见经济学中的这种积极性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科技的发展使得许多人力可以被取代,这给高科技行业带来高利润的同时,也使得更多的人失去了就业机会。政府应当通过社会保障和对高科技研究开发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资金来减少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失业问题,将高科技带来的高利润反哺给基础研究和研究于开发。实际上由于经济学中的积极性是以逐金钱为基础的,许多的基础研究都往往没有短期的回报,而且难于通过专利法获取回报,因此具有这样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就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利,没有这样的积极性未必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利。我国现在众多的大学生经过培养已经到了可以发挥巨大社会效益的时候,需要有发挥用武之地的岗位,但是就业市场不景气,需要将失业的大学生转入到科研和基础研究的行列。这需要有科研和基础研究的投资,但是由于投资的积极性是以经济效益为驱动的,而这样的投入往往无法获得短期的回报,造成经过政府投资、父母高额投入、学校辛苦培育而产生的人才资源被浪费,而且经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特别是让他们加强科研,能够让国家的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投资者追逐利润,但是科技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许多重大的发现和创新源于非功利的研究,还有其他许多对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的展开都不能过度地依靠经济意义上的积极性提高。可见政府需要更加强化调控和掌握更多的财政收入来为科技、公益等市场鞭长莫及的地方,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功能。三、经济发展及其指标的局限以GDP为例,一些数字和需求越多,说明社会问题越严重,不是进步而是退步,比如医院的收入、房地产,它反应了人民的基本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经济增长未必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病人越多,虽然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社会是巨大的损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些是无法记入GDP的。在GDP的衡量上应当更加精确,比如医院就诊量的某一些指标可以认为是社会退步的表现。再比如环境污染,环境污染越严重,那么就可以带动环境保护产业,是否环境污染越严重,以此带动经济发展就说明社会进步了。还有科技对于经济长期推动作用,军事对于经济有长期的保护作用,人民生存幸福感,这些都不可能用GDP来衡量。一些经济指标如GDP应当是要乘以系数的,而且某些系数还应当是负的,而许多经济学家把经济数字不加以区分和理解的崇拜而且完全抛开其他科技、军事、生存等因素是非常错误而且误国误民的,所以这里谈到的收入和积极性就具有不反映真正的生活水平和进步的一面。四、结束语由于过大的贫富差距对于经济的上述危害,因此应当加以有效控制,特别是对于不合理的因素造成的贫富差距扩大要坚决禁止。此外,提高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不仅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而且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应当看到经济发展和积极性的提高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和军事实力的加强。这其中短期的效益应当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出发点,长远的发展还依赖于科技和军事实力,而且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科技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不应当寄厚望于引进,而应当采取政府加大人力和资金投入、加强政策扶持等措施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点,将人力投入到科技研究和创新行列中,形成创新产业。由于经济上也存在物极必反的许多现象(如竞争、压力)和存在需要兼顾的矛盾(如公平与效率),所以始终要综合考虑,把握最佳的量与度,绝对不能以牺牲过多的幸福和以降低生活水平来调动积极性以此来推动经济发展,调动积极性还要与人民的需求相应,防止经济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