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财政体制改革经济学

财政体制改革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1-03-05 15:34:27

A. 政府经济学以“中国政府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2008年底以次贷危机为爆点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为此中国政府重启了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出台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其效果是不容怀疑的,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基于财政支出的内容依旧更多的属于外延式扩张。

如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且主要流向国有经济主导部门,而较少的涉及福利保障、消费刺激和技术进步及结构调整上,故而也有不同的声音聚焦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上。

更多的关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地传导到私人投资和消费环节,从而在完成总量刺激的同时,实现增长方式的扭转和增长质量的改善。

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是如何实现与传导的,政府该如何借助于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优化提高财政调节的效率并形成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早已从“政府是否该干预经济”衍生到“政府如何干预经济“,财政支出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也从理论争论和探讨发展到实证的检验和判别。

并集中于不同体制、政策和发展条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度量。将之与现阶段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则更加凸显出其价值与意义。

(1)财政体制改革经济学扩展阅读

政府经济学研究对象

从定义可知,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及经济关系。这里所说的政府,是指由“公共当局及其通过政治程序设立的机构组成,并在它的疆域内或管辖地区实施强制的垄断权力”。

政府也可以解释为: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内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行为实体。政府除对特定区域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之外,还参与非市场性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社会财富的分配。

政府参与的非生产性活动是指政府为满足居民的公共消费需要,通过向社会成员征税和强制转移财富的办法来筹措资金,以不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和提供诸如国防、治安、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政府所从事的社会财富分配是指为了保证特定区域内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和公正,维护社会的稳定,采取税收、补助、转移支付等手段对各社会成员的财富进行重新分配。

B. 最早提出通过改变政府财政支出来影响国家经济的经济学家是谁,他的主要财政政策理论是什么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西方学者关于大危机和凯恩斯的几段话:萧条的岁月引起人们的消沉,不满和怀疑是广泛而深刻的。人们又恢复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兴趣。许多人怀疑,如果资本主义会这样轻易的崩溃,那么,一个不以利润为目的的警醒生产的经济制度,一个生产资料不属于私有而属于共有的经济制度是不是更有意义一些呢?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国家所做的实验上边,特别是注意到俄国,在那里,失业和萧条都不存在。凯恩斯是一个相信在必要时刻政府可以进行干预而不相信完全放任主义的人,他坚信要使经济周期上升,政府必须插足进来用减少失业的方法来维持购买力,这意味着“赤字开支”,但它会恢复经济的平衡。事实上,这是“新政”已经在做的事,而凯恩斯用高度的技巧和理论的根据在他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里加以阐释。凯恩斯在致命危险威胁资本主义的世纪里巩固了这个社会。争鸣如何应对人类经济史上大大小小数百起金融危机,更是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阵营: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认为,必须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信贷,刺激需求;而认为政府不应当干预的货币主义者认为,市场总是很理性,政府的干预只能让情况变得更坏,应该让萧条自行结清自己。用弗里德曼的话说,让市场冷静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去碰壁,而不是人为的降温。正是这种迥异的理念决定了对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历史地位完全不同的两种评价:凯恩斯主义认为,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扩张性政策和干预措施防止了恐慌的进一步蔓延,并通过恢复有效需求帮助美国走出萧条;而货币主义者则认为,正是因为政府的不当干预和救助,扰乱了市场自身调整的周期,反而延缓了痛苦结束的时间,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美国才依靠战争带来的繁荣摆脱了危机,因此是战争而不是罗斯福新政让美国走出萧条。对于中国而言,应对经济危机的历史和经验显然要远逊于欧美等国,如果说1998年因为及时启动的积极财政政策,使得波及亚洲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008年年底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出了4万亿元投资大单。4万亿救市政策可看做是凯恩斯主义药效的最佳发挥。4万亿投资和2009年货币投放约9.6万亿元贷款,是配合刺激计划所采取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体现,似乎一时取得了抵御金融危机的“重大胜利”。但如何诊断并开出有效的药方,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4万亿刺激计划和产业振兴规划,经济学界的分歧也很大。特别是,最近张维迎、许小年、周其仁等经济学家在很多场合都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经济学提供不了我们中国问题的答案,中国不应该采取干预政策,而应该让市场自身调整。批评凯恩斯主义除了在表面上看似能对经济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之外,更为深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让政府获得更多和更广泛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在我国,政府职能过于宽泛,政企不分,一些官员习惯以追求政绩为目标。一些地方政府把扩大内需搞成简单的总量扩张,不加控制地实行货币和财政双扩张政策,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通过大量投入来求得GDP的增长。继而产生泡沫经济,地方政府再逼迫银行贷款,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于是地方政府最大的治病本领似乎便是不停地投资。 凯恩斯主义关心的是短期问题,不关心长期问题。一项政策给这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带来伤害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的政策?唯一的理由是政治上的考虑。地方政府官员一般只考虑短期的事情,不考虑长期的事情,凯恩斯主义尤其适合只考虑短期利益的地方政府官员使用。近些年人们议论这些年市场经济改革发展步履艰难,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凯恩斯的理论占据了中国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在一些经济学家眼里,过去10多年里每年两位数以上的GDP增长率仿佛就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屡试不爽的明证。然而,真正对当今中国经济社会有深入观察和研究的人,无不清楚这种“成效”背后越来越难以承受的代价。而且,在与西方国家迥然不同的制度语境下,我们奉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已经带来后遗症,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始终把速度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消费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而消费又总是刺激不起来,还存在垄断性经济对民间经济活动空间的挤压和蚕食。可以这样认为,凯恩斯主义是市场经济改革屡屡陷入窘境的理论源头。
20世纪後期开始诸多国家爆发的经济危机显示:凯恩斯的理论有过於简化和低估的因素,形成理论的漏洞:劳工薪水降低或是停滞,多馀的钱落入资本家口袋中後并没有创造更多就业,因为更多「投资」不代表更多「就业」,投资可能是投机性的金融游戏或是房地产的炒作,也有可能是害怕亏损而静态放置在低利率标的上的资金,这些都不会产生工作机会。就算投资实业的资本家也可能创不出太多就业,因为很多新兴行业是走精兵政策而不需要劳动大军,例如一亿美金开设的纺织厂需要5千名员工;但同样一亿美金开设的软体公司可能只要1百名员工。最後导致总就业率并无上升,大量中产人口落入无工作的赤贫同时带动了少量中产人口上升至富豪,社会财富结构开始逐渐扭曲。[1]忽略结构性失业的杀伤力,在分工越精密的先进社会,「隔行如隔山」的效应会不断极大化,不像早期工业时代制鞋厂被开除的员工可以轻易流动至火柴厂上工,因为越原始的工业越不依赖需要长期训练的专业能力,现今社会中被开除的软体工程师无法去金融业找工作,反之亦然,因为需要的学历和专业力已经不是公司老板开一周训练班就能培养的,有心学习新技能的员工也必须付出数年的时间重回学校,期间要背负长期无收入的压力和学费压力,这形成了一种无形壁垒加大了结构性失业的严重度。误认为「总需求」可以无限制提升,凯恩斯并没有提出当有一天总需求停滞时将怎麼处理,理论假设人会一直有新项目的需求产生而生出更多新产业的新工作机会,但是随著科技进步和机械自动化,满足同样需求所需雇用的劳工数量日少,例如1950年每月要生产一万辆汽车可能需要3千名员工,到了2010年因为大量电脑化机械化,只要2百人就能操作一间同产量工厂。所以产生新产业新需求的速度必须加快才能弥补缺额,然而大量低薪或失业的人由於没有钱消费会导致总需求的下降或无法表现,从而抑制新产业工作的出现,开始掉入恶性循环或停滞性循环。

C. 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财政在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是继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尽快恢复市场信心,遏制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主要发达经济体应该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实施有利于本国和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和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稳定自身和国际金融市场,维护投资者利益。同时,各国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扩大经济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为稳定各国和国际金融市场创造必要条件。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形势严峻复杂。保持经济增长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基础。各国应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必要的财政、货币手段,积极促进经济增长,避免发生全球性经济衰退。应该共同采取措施稳定国际能源、粮食市场,遏制投机行为,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国际社会尤其应该防止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努力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取得积极进展。

国际社会应该认真总结这场金融危机的教训,在所有利益攸关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该坚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努力营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该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全面性,就是要总体设计,既要完善国际金融体系、货币体系、金融组织,又要完善国际金融规则和程序,既要反映金融监管的普遍规律和原则,又要考虑不同经济体的发展阶段和特征。均衡性,就是要统筹兼顾,平衡体现各方利益,形成各方更广泛有效参与的决策和管理机制,尤其要体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渐进性,就是要循序渐进,在保持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前提下,先易后难,分阶段实施,通过持续不断努力最终达到改革目标。实效性,就是要讲求效果,所有改革举措应该有利于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福祉。

根据以上考虑,我们主张重点实施以下改革举措。一是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监管体系,建立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监测力度,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监管,增强金融市场及其产品透明度。二是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决策层产生机制,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尽快建立覆盖全球特别是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早期预警系统,改善国际金融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及时高效的危机应对救助机制,提高国际金融组织切实履行职责能力。三是鼓励区域金融合作,增强流动性互助能力,加强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地区资金救助机制作用。四是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共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稳定。

各位同事!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经济金融关系日益紧密。这场金融危机不仅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也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这种影响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认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结构单一,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弱。国际社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尤其要关注和尽量减少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造成的损害。

第一,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保持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克服困难。特别是在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时应该注意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避免加剧发展中国家的困境。国际金融组织应该通过放宽贷款条件等措施,建立更加便利化的机制,对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及时救助。应该支持新兴市场国家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努力。

第二,切实保持和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发展方面面临严峻挑战,金融危机使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如何既克服金融危机、又兼顾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这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发达国家应该继续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承诺,推进国际减贫进程。对于最不发达国家,更应该减免其债务,对其出口产品减免关税,扩大技术转让,同时尽最大力量帮助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切实保持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防范金融危机能力,同时要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各位同事!

今年以来,中国接连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中国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本身就是对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下大气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减轻企业税负等措施,最近又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决定今年中央财政增加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预计可带动社会总投资规模4000亿元人民币。从今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国仅这些项目的建设就将投资近4万亿元人民币。这些措施的实施,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愿继续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参与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支持国际金融组织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增加融资能力,加大对受这场金融危机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我们愿积极参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贸易融资计划。

各位同事!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期间,东亚领导人就加强区域金融经济合作进行了深入讨论,一致认为应该把加强金融合作、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作为加强区域合作的重点,积极推进灵活多样的区域财经合作;充分利用已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积极稳步推进亚洲资本市场发展,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进程,支持东盟一体化建设,反对和防范贸易保护主义。亚欧领导人也深入讨论了当前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同意充分利用亚欧会议等区域合作机制加强金融领域信息沟通、政策交流、监督管理等务实合作,有效监测、防范、应对金融风险,推动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各位同事!

国际金融市场稳定、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是关系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福祉的大事。让我们共同努力,通力合作、

D. 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问题!!!

通过扩大或减少政府的支付,影响到总需求

财政政策简单的说就是政府开支的问题

你是拿考试卷上的题目来问?还是让我们简答啊?

如果是要考卷的回答那我得适当地翻点书了……简单回答就那样……很简单的~

E. 什么叫财税体制改革

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30年来主要在三个领域当中进行展开,一个是财政收入方面,也就是税收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革,04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分步推进的改革,现在正在进行。第二个领域是在财政预算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个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现在也正在推进。第三个部分是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这个方面的改革在1978、1979年的时候已经进行过重大的改革,到1994年又进行了分税制改革,这个方面的改革到目前为止虽然在推进,但是推进得相对比较慢。

未来财税体制的核心难点究竟在哪个领域?今后怎么样推进。根据十七大的文件所提到的问题,以及我们已经观察到的问题,我们认为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难点是在我上述讲的三大领域当中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也就是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是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难点。当然在其他两个领域当中,改革的技术性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包括一系列的税制的进一步的完善,包括预算的体制的改革,支出方面的改革,难度也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个人认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预算体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是未来一段时间当中的核心难点,而且是要首先加以推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它涉及到了八个方面的宏观层面的其他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以及包括财政其他领域的改革。

首先,第一个方面,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激励机制是有关系的,最近这两年经济偏热已经反映出了地方政府投资的动力是比较强的,这个问题当然有各种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就是现存的体制具有比较强的投资激励,因为简单的一个理由,当你的投资规模越大,你的生产企业越多,地方政府的收入相对也高,这是政府间财政关系体制就是这样设计的,所以我们中国的财政体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这种体制,我概括为一种比较有激励性的投资体制。这个体制当然它的优点和积极作用是促进了我们中国整个的经济发展,我记得台湾的一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讲过这个问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这种动力机制是比较强,但是又存在着非常多的弱点。

政府转变与公共服务不足有关系,这种体制地方政府首先要追求经济的增长,然后才能再解决公共服务的问题,我记得上次去年的在海口开的类似这样的一个会议当中我谈过这个问题。第三个领域关于区域间的差距扩大的问题,也是与政府间关系有关联的。第四,关于土地问题,在宏观层面上来讲,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比较大,当然有产权方面的问题,但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跟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而使得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来筹集它的财源也是有直接关系的。另外,还涉及到我们财政方面很多领域的问题,比如说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管理问题,以及地方税体系的问题,另外我们整个税制的完善也与政府间财政关系直接相关,因为现在省以下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的80%左右是来自于营业税,营业税是增值税的不完善的延伸,要完善增值税就比较涉及到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问题。最后在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着与政府间财政关系相关联的问题,所以因为时间关系不展开论述,也就是说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现在它的制度的不完善和需要的改革和遇到的难点都涉及到了整个宏观层面,以及财税体制改革问题,所以我认为是一个核心难点。

中央的十七大报告中在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当中,对于财税体制的改革一共讲了四句话,我认为都是围绕着政府间财政关系和体制改革来说明的,所以从政府层面上来讲,也可以看作将政府间财政关系作为下一步进一步财税改革的非常重要的核心问题。

既然政府间财政关系这样重要或者说是一个核心难点,我们现在要进一步改革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或者说完善94年的分税制这样一个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这个关键就是我们继续沿着原有的思路和路径去进行改革来实现新的目标,所谓新的目标就是在十七大当中提到的,“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能不能达到这样一个新的目标,因为这句话提到了两个新的提法,一个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个目标94年的时候并没有作为一个制度和调整改革的目标。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一个新的提法,“十一五”的纲要当中提出来的,十七大当中进一步明确了。围绕这两个新的提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要政府间财政关系进一步的完善,我们如果用94年分税制改革的渐进式改革的办法和原有的路径是否能达到这些目标呢?我个人现在不敢说肯定不行,但是我存在疑问。

为什么?目前政府间财政关系经过了94年分税制改革以及02年的进一步调整,目前政府间财政关系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要达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我们曾经在研究报告当中提出过,可能至少需要25年左右的时间,就是渐进式的改革。目前的状况,中央财政的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06年按照我原来讲过的两个口径计算,第一个口径已经占到52.9%,但是也不是非常高,第二个口径,把税收返还删出去,实质性的中央财政可支配的财政收入是41.9%,但是比05年39.2%已经提高了。沿着渐进式的改革来通过局部性的调整,再想一些细致性的办法调整这种政府间财政关系,解决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在某些难点问题上逐步慢慢突破,我认为可能比较难。是否需要开辟新的路径,我们现在说中国现实的一些问题的讨论当中,我们逐渐探清了一些新的问题的端倪。

一个就是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支出职能的划分要进行新的框架性的细分和明确,比较典型的是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改革,就是近期的,从06年开始的,实质上对中央和政府的一些职能支出职责进行了细分,这个研究现在或者说这种方法已经开始运用到其他领域,比如说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运用在司法方面的支出。另外一个路径,税收与税源的统一问题,中国东部地区总部经济发展很快,大量的中部和西部创造的税源正在向东部集中,这样就使得现有的中央和地方体制形成了一种新的挑战。税收分配的格局在向东部集中,现有的体制没有办法自动调节它。还有一个路径就是通过地方税体系的改革,对地方税进行全面的改革,中央的一些税种,大税种实行减税性的改革,地方一些小税种实行增税性的改革。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正在操作过程当中,但是缺乏总体的方案,我们国务院发展中心正在受财政部的委托进行研究。我想通过这样几个新的路径和研究方式方法的改革,可能会完善我们原来旧的路径达到我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8所以也需要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前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如何明确化、数量化和细化,这些都是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

F. 经济学和经济学类有啥区别

经济学类是专业名称,经济学是一门学科,经济学类专业包括经济学这门学科。
经济类的专业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财政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一般的院校有前三个专业,后三个专业在重点院校才有)
(1)经济学专业 该专业课程设置与国外大学经济学专业接轨,为有志成为经济理论研究者、宏观经济管理者和职业经理的青年学生提供一个成长和发展的舞台。毕业生既适合到政府经济决策部门、金融研究机构、教学研究机构和公司企业工作,也为在国内或出国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该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具备国际经济基本理论与较高的外语和电子商务运用等实践技能的,能从事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商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以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开阔的创新思维为竞争优势,有较为自由的选择空间。
(3)金融学专业 该专业在与国际上金融学专业教学接轨的同时,也提供实践应用性课程,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个人的竞争能力。毕业生既有去国外名校留学深造的,也有选择到咨询管理公司、投资银行、中央银行、外资或国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国家部委机关等工作的。
(4)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专业 该专业致力于培养"有专长、基础宽、素质高",能够胜任国内外风险管理与保险经营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及风险管理与保险教学科研工作的学术人才。毕业生或者去国外名校留学,或者供职于各大保险公司、保险监督管理机构、金融证券机构。
(5)财政学专业 该专业顺应公共管理事务在中国的勃兴,旨在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财政税务、财务会计知识,具备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水平、较强的研究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从事政府部门的公共经济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可任职于各类大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资产评估、税务代理等工作,还可以留在大学或是研究机构,从事研究教学工作。
(6)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 该专业是一门兼有文、理、工三栖特点的综合型经济学科,侧重于环境、资源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毕业生将能胜任在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国际组织等的管理与研究工作。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研究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用科学方法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新常态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新常态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新常态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G. 政府财政收支项目主要有哪三种 西方经济学

西方抄经济学中,政府袭财政收支项目主要有(贴现率、准备金、国债的买卖)三种。
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动的,平时变动的都是国债。
(1)当市场的货币供>求时,通货膨胀会比较高,这时政府就要收回一些货币,就会向外卖国债,是市场上的货币供求维持在相等的水平上,反之,相反。
(2)对于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当市场货币供>求时:
a、贴现率方面:为了是市场上的货币减少,银行会提高贴现率,鼓励人们存款,遏制贷款。
b、法定准备金方面:央行会提高法定准备金,使各银行带出去的钱少,留在银行内的钱多些。反之,相反。
供参考。

H. 经济学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3、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I. 财税体制改革是哪一年

什么叫财税体制改革
最佳答案
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30年来主要在三个领域当中进行展开,一个是财政收入方面,也就是税收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革,04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分步推进的改革,现在正在进行。第二个领域是在财政预算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个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现在也正在推进。第三个部分是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这个方面的改革在1978、1979年的时候已经进行过重大的改革,到1994年又进行了分税制改革,这个方面的改革到目前为止虽然在推进,但是推进得相对比较慢。

未来财税体制的核心难点究竟在哪个领域?今后怎么样推进。根据十七大的文件所提到的问题,以及我们已经观察到的问题,我们认为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难点是在我上述讲的三大领域当中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也就是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是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难点。当然在其他两个领域当中,改革的技术性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包括一系列的税制的进一步的完善,包括预算的体制的改革,支出方面的改革,难度也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个人认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预算体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是未来一段时间当中的核心难点,而且是要首先加以推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它涉及到了八个方面的宏观层面的其他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以及包括财政其他领域的改革。

首先,第一个方面,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激励机制是有关系的,最近这两年经济偏热已经反映出了地方政府投资的动力是比较强的,这个问题当然有各种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就是现存的体制具有比较强的投资激励,因为简单的一个理由,当你的投资规模越大,你的生产企业越多,地方政府的收入相对也高,这是政府间财政关系体制就是这样设计的,所以我们中国的财政体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这种体制,我概括为一种比较有激励性的投资体制。这个体制当然它的优点和积极作用是促进了我们中国整个的经济发展,我记得台湾的一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讲过这个问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这种动力机制是比较强,但是又存在着非常多的弱点。

政府转变与公共服务不足有关系,这种体制地方政府首先要追求经济的增长,然后才能再解决公共服务的问题,我记得上次去年的在海口开的类似这样的一个会议当中我谈过这个问题。第三个领域关于区域间的差距扩大的问题,也是与政府间关系有关联的。第四,关于土地问题,在宏观层面上来讲,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比较大,当然有产权方面的问题,但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跟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而使得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来筹集它的财源也是有直接关系的。另外,还涉及到我们财政方面很多领域的问题,比如说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管理问题,以及地方税体系的问题,另外我们整个税制的完善也与政府间财政关系直接相关,因为现在省以下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的80%左右是来自于营业税,营业税是增值税的不完善的延伸,要完善增值税就

阅读全文

与财政体制改革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