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经济学论文1500字
从2004年开始,液化气价格开始频频暴涨,广州的液化气依赖进口,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极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州的人们增加了对管道煤气和蜂窝煤的需求。管道煤气与蜂窝煤的价格都有所提高,而且政府暂时不对液化气实行价格管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运用现有的经济学知识,我们得出了以下六点原因:
(一)、根据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规律,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同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购买者会趋向于购买更少的数量。因此,当瓶装液化气的价格暴涨,甚至在9月份就达到82元/瓶的情况下居民们会减少对液化气的消费,并积极寻找其他方式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1999年—2000年期间,国际原油价格呈下降趋势,广东瓶装液化气的价格也一直走低,因此,居民们对液化气的消费比现在要多。
(二)、1、根据替代效应,即当某一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更倾向去用其他物品来替代变得较为昂贵的该物品。因为瓶装液化气与管道煤气和蜂窝煤是互为替代品,所以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时,居民们更倾向于消费价格较为低的管道煤气和蜂窝煤。因此,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时,管道煤气与蜂窝煤重新受青睐。 2、管道气与管道气的安装业务是互补品,因此,当管道气的需求量上升后,管道气的安装业务需求量也随之上升,这就正如汽车与汽油、左鞋与右鞋一样。
(三)、1、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当一种物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该物品需求量等相应变动的大小。瓶装煤气是生活所必需品,因此,即使价格上升,其需求量几乎不受影响。所以,我们认为瓶装煤气和管道煤气需求都缺乏弹性。 2、而且,大多数人在短期内难以调整需求,这也会是瓶装煤气的需求量在短期内仍不会随价格的上涨而大幅度减少 。 3、但是,由于管道煤气、蜂窝煤与瓶装煤气间存在替代效应,因此,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后,其需求价格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变大,需求量会有小幅度的减少。 4、由于我们在上文提到的燃料等必需物品缺乏需求的价格弹性,因此,针对不同的顾客对管道煤气的价格弹性不同,广州市煤气公司分别对居民用户、非商业性公福用户、商业性公福用户实行价格管制,收取不同费用。 5、相关物品的价格、气候等特殊因素都能影响商品的需求量,因此。正如材料中所提到的一样,受瓶装气价格、天气转凉等因素的影响,蜂窝煤还会热销,同理可知,管道煤气也是如此。
(四)、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液化气价格的上涨引起了管道煤气和蜂窝煤需求量的增加,体现了需求的交叉弹性这一经济学道理。
(五)、1、政府的政策会对供给产生重大影响。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时,政府并没有采取行政手段进行价格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供给商的心理,保证液化气的供给不出现大幅度下滑。 2、生产成本影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瓶装液化气价格之所以频频暴涨,是因为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因此,液化气的生产成本影响了它的价格和供给。 3、获得投入品的难易程度影响供给量。生产蜂窝煤的煤店,除了国有煤店外还有不少私营、个体煤店,这些私营点蜂窝煤供应份额估计占广州市场的三分之二左右,并且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蜂窝煤供给充足。
(六)、1、政府对瓶装液化气价格实行价格管制——设置价格上限时,可能会出现有价无货现象。没有上限时的供求均衡点价格高于设置上限后的均衡点,供给量将会小于需求量,于是会出现市场供给短缺现象。 2、另外,政府干预供给和需求时,往往会造成浪费、缺乏效率和短缺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物价部门在深入调查液化气价格上涨原因后暂未打算干预气价也是出于这方面的忧虑。
这是我刚写的微观经济学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贰』 求一篇《浅析生活中的XX经济现象》选修课 生活中的经济学 论文 1500字左右 在线等
简谈生活中的经济学
姓名:罗某某 学号:2010980064 班级:审计(1) 班
说到经济学,很多人会觉得它很深奥,枯燥,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其实,就像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大街上女孩子裙子的长短来分辨经济景气程度一样,生活中的不少事情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又是另外一番风景。
什么是经济学呢?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种种说法归结起来,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考,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这种对经济学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调整发展,污染的日益严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资源及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匮乏,甚至就连以往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变得稀缺起来。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因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牵涉到选择问题。在这里,效率意味着一国经济应将它的生产和消费单位组织得使社会能够得到最大数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而且,在现行习惯、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经济资源应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通过机会均等的公正游戏规则,将实现由竞争带来的繁荣。
而“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将略显抽象的经济学与我们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中国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目标的情况下,经济学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了:分析投资股票、买房前斟算性价比、就连女人们热衷的商场打折。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股市跌涨,房价会有高有低,商场又为什么要打折呢。这些就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的目的: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比如说这些例子:
为什么牛奶总是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却要装在圆瓶里?
这就是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
原因之一可能是,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就喝的,所以,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而牛奶却不是这样,人们大多不会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并且,就算大多数人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成本效益原则”显示,它们仍然不大可能装在圆柱形容器里贩卖。不错,方形容器的确能节约货架空间,但牛奶一例中节约的空间,显然比软性饮料一例中来得更划算。因为超市里大多数软性饮料都是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这种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运营成本,但牛奶则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
这个问题的解释看起来似乎有点落伍,但是其中关于“产品设计应该考虑成本收益”的经济原理,在现在很多地方还是很受用的。
还有一个就是我曾经看到过的一个关于麦当劳咖啡续杯的问题。
大多数企业都要卖很多种类的货物,要想维持经营,企业用不着对每一件货品索取高于其成本的费用。相反,它只需要使总收入等于或超过所卖货品的总成本就可以了。所以,要是套餐、甜点和其他物品已经包含了足够的利润率,餐馆
当然可以提供免费续杯服务,同时又不亏本。
那餐馆为什么会想到提供免费续杯的服务呢?因为竞争。在餐馆业里,随着就餐顾客的人数增长,他们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就会下降,而且因为餐馆为每顿膳食索取的费用必须要高于该顿膳食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就是在任何产量水平上,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变动成本),所以,只要能吸引到额外的主顾,餐馆的利润就会有所增加。
还有许多许多类似的例子,在这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老师每次课前总会放一些幻灯片,里边有许多关于哲学的东西。在学了生活中的经济学后,总觉得经济学和哲学之间有着一些说不清的关系(完全是个人感觉),但是我在网上看的资料都没有提到这一点,也许是我多心了。
还有一点,看到弗兰克说过,“在发生一个经济行为的时候,人们总是出现依赖错误的信息做决定的情况,还有些时候会从正确的信息里推出错误的结论。因为这个心理现象的影响,经济行为也会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我们学了这门课程后,希望能尽量正确的分析已知的信息,从而做出最佳的判断。
总而言之,“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课教会了我用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分析生活的的事例,对于我们将来立足与这个经济社会有很大帮助。
『叁』 如何发表经济学论文
如何发表经济学论文
不发表,就发臭
也许是因为在经济学界出了几位像科斯和莫里斯这样的传奇人物的缘故,使得人们相信:在经济学研究中,发表的数量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少发文章,多出精品,才是经济学家的风范。像科斯那样有两篇论文就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因为已经修炼成旷世高手了。可是,我越来越觉得,像科斯这样的人物,只能在统计中做为异常数据忽略掉。经济学家的成才之道,仍然应该是“不发表,就发臭”(publish or perish)。而且我相信,经济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成正相关的。我有四个理由支持这一观点:第一,经济学论文的写作需要技巧,而这种技巧是“心照不宣的知识”(tacit knowledge),是需要“从干中学”的。经济学论文是为了阐述作者的观点,所以至少应该写得准确、明白。这听起来像是在初中的作文课上就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但是,从我近年来做经济学刊物编辑的经验来看,我发现至少超过一半的作者似乎都不会受到他们的中学语文老师喜爱。如何选择题目,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区分主次观点,甚至如何使用标点符号----不动笔永远也不会知道写论文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更何况,经济学有自己的行规和行情,比如行文的规范化、选题的前沿性等等,只有写得多,发表得多,才能逐渐摸索出个中诀窍。第二,通过阅读做研究和通过写作做研究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方法,但是仅仅靠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做不出好的经济学的。正如《论语》里说的,“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通过阅读能够不断地刺激研究者的观点,但这些观点是发散性的,只有坐下来,确定了要写作的论文的题目,才能使作者的思维集中,并有一个引导思考的方向。有一位名叫莱德(Ladd)的经济学家建议,应该自我训练写下自己的思想,因为“当我在写作的时候,很多直觉就会产生。有一个事实常常是真实的,即直到我写作的时候,才对我所思考的东西有所认识。”第三,我个人觉得,能否持续不断地发表有影响力的作品是区分才气高低的重要标准。才气意味着旺盛的精力和创造力,才气意味着不断地对自我提出挑战,不断尝试新的风格和主题。研究生涯是马拉松比赛,起跑时的爆发力对最后的成功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仅仅靠写出一本自传体的小说轰动文坛的作家多半不会是伟大的作家。第四,只要你是重要的经济学家,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一定会比别的经济学家发表的数量更多。因为重要经济学家的课题和研究项目比别的经济学家更多,约稿也比别的经济学家更多,名气大则往往论文发表的概率更大,所以成就和发表的数量是相辅相成的。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论文全中国有多少能够发表经济学论文的刊物?数百种,甚至上千种?反正是多如牛毛。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地的社科院、许多大学的经济学院、一些国家机关、金融机构等等都有自己的刊物,这还不算也刊登理论文章的报纸。应该说,最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期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1)综合性的期刊太多,专业性的期刊太少。在国外,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本综合性经济学期刊之外,具有国际性声誉的主要是各种专业性期刊,比如金融有《金融学》杂志,比较经济学有《比较经济学》杂志等。国内的各个经济学期刊并没有明确的专业分工,内容重叠,使得读者想要了解一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往往无从入手。(2)对刊物的评价缺乏科学标准。目前流行的刊物分类方法是根据刊物主办单位的级别进行评级,或是根据国家有关行政单位的评比,这使得学术期刊的评级缺乏学术界公认的科学标准。学术期刊多而质量参差不齐,对于研究人员和学生发表论文来说,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个聪明的研究生随随便便挑几份刊物,登数十篇论文,根本就不是件难事。说它是坏事,是因为发表论文如此容易,会很容易地毁掉刚出道的学子,让他们觉得科学研究原来是这样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我的建议是青年学子们在投稿的时候一定要确立自己的目标,就是不满足于在平庸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而一定要登上好的经济学刊物的“大雅之堂”。那么,什么是好的经济学刊物?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往往充斥着难懂的术语、复杂的推理和烦琐的数据,很难让普通读者读懂,并因此会让门外汉感到“高山仰止”、“阳春白雪”。事实上,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功能是不同的。大众媒体面向的是普通公众,读者只需要受过中级的教育程度并有基本的理解力,但不必要受过某个学科的专门训练。学术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基本上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小圈子里,即受过某个学科的训练并且仍然在从事这个学科的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大众媒体上的文章是为了影响读者,而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是为了同行交流。所以,如果用所传递的信息量或是思想的深刻程度来衡量文章的质量,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并不一定要比大众媒体上的文章质量更高。比如《经济学人》、《商业周刊》在专业经济学家那里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不少一流的经济学家都承认他们经常从这些杂志上找到灵感,而在国际关系领域,《外交》杂志的水平不亚于任何一份最好的学术期刊,但是这些杂志并不能被称为学术期刊。在《经济学人》或是《外交》上发表文章能够提高作者的知名度但对他在大学里评职称却是一点也帮不上忙。衡量学术期刊的标准首先不在于其内容而在于其形式。
提高论文命中率的小诀窍下面是我从做编辑的角度给作者提出的若干建议,这些建议可能显得非常琐碎甚至愚蠢,但是,相信我,它们非常有用。
1. 投稿之前一定要读过所要投稿的杂志。也许你会觉得很奇怪,但是,确实有很多向我们投稿的作者其实并没有读过我们的杂志,否则我想他们是不会向我们投稿的。有很多稿件根本就不适合在我们杂志上刊登,比如有的稿件只是人物传记,还有些是属于其他经济学分支比如会计理论的。也许你为这篇稿件花了很多功夫,但是你没有花最多1个小时的时间浏览一下我们的杂志,判断这本杂志的主要内容、风格和体例,结果是在30秒的时间内,你的论文就被丢进了废纸篓。
2. 用点心思写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就像是你的论文的简历。如果你找工作要投寄简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30秒法则,如果你的简历不能够在30秒之内引起雇主的注意,那么你必定失败。几乎所有的作者都不重视论文的内容提要,认为这是画蛇添足。但是,我可以从编辑的角度告诉你,内容提要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一流的学术期刊那里。比如说,《世界经济》每天大约收到10篇稿件,但每期最多能刊登15篇论文,所以我们的录用率在5%以下。尽管我们尽最大的可能不让任何一篇优秀的论文漏网,但是考虑到时间和人力的约束,发生遗漏的可能性是不可避免的。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论文的题目、内容结构、论文的格式是否规范,还有,就是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应该用最简练的语言说服编辑和读者阅读你的论文,清楚地表述你想要研究的问题,你的方法,你的结论,你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创新等等。
3. 当第一篇论文投稿之后,马上准备下一篇论文。在实行匿名审稿制度之后,论文的发表周期将会随之拉长。实际上,如果你在国外的杂志上发表论文,一般的发表周期会是2-3年。国内的发表周期要短的多,但是也至少要有半年到1年。因为审稿人提出审稿意见之后,作者还需要修改,像原来那种作者寄来的稿件不经过修改直接刊登的情况越来越少了。研究生的在校时间只有3年,如果你二年级才动手写论文,寄出后用情专一地痴心等待这篇论文发表,万一发表不了,马上就要毕业了,再想另起炉灶就太晚了。
『肆』 陆铭:如何做研究和写论文
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总会是有种恐惧感。脑袋里思绪万千,可是真要表达出来,却总觉得一片空白。虽然看了一肚子的学术文章,但是写下来的文字就跟小说或者散文一样,零零碎碎地弄不成一片。那么多的术语也不知道怎么摆放才好。这种焦虑一开始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都需要用时间和练习去弥补。
写学术文章其实有点像编程。刚开始学习编程语言的时候,不明白语法规则,就不敢乱写。即使写了,编译器老是报错,找原因的时候又觉得语法规则怎么设计得那么复杂,找了半天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当最终掌握了这门编程语言之后,写起代码来就是信手拈来了,该定义的自然而然就定义了,该用函数地方的就用函数了。不复杂的流程都可以边想边写了。复杂的流程,只要把逻辑想清楚了,一切似乎就是顺其自然地完成了。这个时候再回头看语法规则,又会觉得有规则限定就是好,要是代码写成了散文,调试起来会疯掉的。
科研写作也是一个技术活,也要经历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首先你要熟悉学术写作的基本方式。在能够基本上准确的传达信息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就会开始发展自己的写作风格。不要一开始就去复制导师的写作风格,因为对问题的了解程度肯定是达不到的,强行去模仿别人的风格就会太牵强。
同时在写文章的时候,就把文章当做一段代码来思考就行了,不用想的太复杂。不要把堆砌学术术语当作是写作的目标,成功的作家并不是要把事物用很复杂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是准确的传递自己的信息。就跟写出来的代码主要是能正确的运行,写得好看不好看,那是下一步的要求了。比如读者看科技新闻或者文章的时候,也不会是抱着欣赏艺术的方式,而是能够很快的从中提取到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写作初期,多收集同事或者同行的反馈意见是最有用的,可以帮助自己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才能在后续的写作中知道要提高什么。写作後期, 如过是英文论文,可以请专业的论文润色公司如英论阁
『伍』 经济学本科论文怎么写
选题要恰当:①不能太难;②不能太俗;③要接“地气”。
要有:①真情实感;②真凭实据;③真知灼见。
不能抄袭!早日动笔!
『陆』 如何写宏观经济学论文
题目是新冠抄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写论文参考以下几点:
明确关键词是“新冠疫情”、“经济”、“影响”。
个人认为可以按照以下大纲:
一、前言
二、新冠疫情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三、新冠疫情对我国线上经济的影响
四、对新冠疫情下国内经济发展的思考
五、结语
具体内容参考网络上的各类资料即可,写的时候注意控制重复率,论文语言不能太口语化。
大一的论文应该不难,只要用心,很快就可以完成,加油年轻人!
『柒』 如何写经济学论文呀
一、经济论文含义及特点
经济论文是研究经济现象,探讨经济规律,发展经济理论,指导经济工作实践的学术性文章.
经济论文是用来表述研究课题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理论的,为经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性研究——新兴经济学科服务的.
经济论文的要求:
一是必须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正确表述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二是必须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相一致;
三是必须能够指导经济工作实践,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语言文字力求简洁明了(毛泽东:准确、鲜明、生动).
经济论文特点:要体现出社会价值和可行性意义.
(一)现实性;对现实有借鉴、指导意义
(二)学术性;有一定理论水平
(三)独创性;有创新点论点论据论证过程
(四)效益性有可行性意义,有社会价值
二、选题
经济论文的选题很重要,它是经济科研活动的起点,也是论文写作的起点.
(一)概念:选题就是指在对已获取的大量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确定科学研究和文章写作的方向与目标.
选题有双层意思:一是科学研究的课题选择和确定,二是指文章的题目的选择和确定
课题是指科学研究的特定问题,是为了特定需要所进行研究和讨论的主要问题,或者需要解决的重大事项,是研究者力求获得结果的具体研究项目.
文题是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过程,通过具体材料提炼出观点和见解后,写成文章的标题.
(二)意义
1、选题可以规划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2、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论文的价值和成败
3、选题还可以促进知识的深化和能力的提高
(三)原则
选题遵循的原则是:
1、需要性原则.指从社会需要和经济学科建设本身的需要出发,尤其注意选择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论题.
2、可能性原则.要求对预期完成论题的可能性,即主客观条件加以周密准确的估计.主观条件指研究者的学术知识、研究经验和能力素质.客观条件主要指实验手段、资金等是否具备.
3、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科研的命脉,也是选题的根本原则.或理论上有创新,或方法上有创新,或应用上有突破.
4、科学性原则.选题必须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要以客观经济规律为基础.
经济论文有宏观微观之分,选题的侧重面和要求也有所不同.写作宏观经济论文,必须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有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写作微观经济论文,要了解微观经济学的观点论题的选择不能离开企业经营管理的范畴,必须以懂得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为前提,对信息、定额管理、计量、计划等工作及必要的和合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全员劳动合同制等方面的情况都要有所了解和掌握.
(四)途径
选题的途径
1、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选题
2、从搜集、阅读资料中获得选题
3、从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中寻找选题
4、从好学深思之中得到选题
一般说来,写作经济论文的选题可根据下列线索进行:(1)经济理论中的空白区;(2)现实经济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3)经济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部分;(4)对基础经济理论、经济史的考证与发掘;(5)解决传统经济理论和新经济事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6)扩展原有理论及其应用范围;(7)在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
三、制定研究计划
选定课题之后,为使研究、写作有条不紊、富有成效地进行,就要制定研究计划.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明确研究方向,研究的范围、深度;其次,要确定研究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制定具体的工作步骤和安排.
对于搜集整理资料、拟定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初稿、清缮完稿等都要排出时间表.
四、搜索、整理资料
资料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搜集、整理、研究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占有资料则是研究的基础,要尽可能地占有资料,材料越充分,分析判断的结果越可靠.
(一)收集拥有资料的意义
1、参考资料是科研和写作的基础
2、从参考资料中可以提炼有用的数据
3、从对参考资料的整理中可以产生新的观点
4、占有大量资料才可能多视角地看问题
5、参考资料与学术研究的继承性
(二)资料的分类
1、直接材料又称活材料,是指在科学研究中经过反复观察、调查、实验证明后获得的第一手资料.
2、间接材料又称死材料,是指通过阅读书籍报刊、听看广播电视及通过微机等各种传播媒介所获取到并转录下来的他人实践和研究成果的材料.
3、发展材料又称新材料,是指在搜集到的直接和间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综合、研究后获得的材料.
(三)搜索资料的方法
一般采用逆时法或称之为倒查法,即在时间上从现在查起,追本溯源,便于写作时理清脉落,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找出症结所在.搜索资料的渠道主要有:通过学术会议来搜索.通过档案馆、博物馆和展览馆来搜集;通过社会调查搜集.对于搜集到的资料,首先将其分门别类,分专题排列、整理,以便于查阅调用.其次是筛选附段.在理顺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签别,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这样就为下一步的创造性思维打下了基础.
五、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一)材料的选择
1、选择材料的原则
(1)确凿就是所选材料,一要真实,二要准确.
(2)切题就是所选材料,有明确的目的和定向性,能够切合主题.
(3)典型就是所选材料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充分说明问题,最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
(4)新颖就是所选材料,在内容上具有时代精神,在时间上是发现不久或刚刚发现,别人没有见过、没有听过、没有用过的新动态、新信息、新事物,能给人一种新鲜感的材料.
(5)充分就是所选材料,要有足够的量
2、选择材料的方法
(1)宏观把握、反复筛选
(2)微观审视,逐个精选
(3)综合提炼、认真挑选
(二)材料的使用
1、把握好使用材料的关键
(1)安排好材料的先后顺序
(2)确定好材料的祥略程度
(3)处理好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2、做材料的主人,不做材料的奴隶
六、对课题、文献和材料的精心研究
对经分类整理后的资料进行集中分析研究的工作,是经济研究论文写作的核心工作.研究中要依据现有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萌生出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比较和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逻辑方法和灵感思维等.经济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的劳动,是运用多种思维方法综合思考的结果.
七、动手撰写
经济论文是对资料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物化”形态.经过以上的充分准备,把确立的论点和理论体系诉诸于文字篇章,形成经济论文.撰写的基本程序是:
(一)拟定提纲
拟定提纲是论文写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具体体现.提纲实际上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论文写作的设计图和骨架,能够起到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帮助作者顺利完成论文的作用.
提纲主要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层次结构和内容纲要.提纲要用中心论点统帅全文、下设许多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又可分为若干个更小的从属论点,一般用文字、图表和序码表示出来.具体步骤和方法是:第三,安排全篇逻辑顺序,勾勒出全篇框架眉目.第四,列出大项目下的小项目,最好写到段,写出段的论点,并排列好备用材料,最后全面检查提纲,作必要的增删、调整.
(二)动笔起草
经济论文的起草主要依据写作提纲要点加以具体化.
论文的结构形式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和附录四部分构成.
(1)标题标题要求直接、具体、简洁、醒目.直接就是要紧扣主题;具体就是要让人看出言之物;简洁指语言表达要简练;醒目是指避免平淡,能吸引读者.如《论“软着陆”》、《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层次》等.标题有主标题、副标题、副标题是作为主标题的补充,进一步阐明主标题的.
(2)正文经济论文的正文主要由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
①绪论绪论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是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明确提出问题提示全文主要观点,说明作者论述方法.绪论有时要围绕课题写一些历史回顾,前人、他人的有关研究,作者的补充纠正或发展.如需要,还可在绪论中对本论部分进扼要、概括的介绍,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本论.
②本论本论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在全文中占主要篇幅.主要是展开论题,分析论证,表述作者的研究成果.要在中心论点的统帅下各分论点依次展开,深入分析绪论提出的问题.本论部分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横式结构,亦称并列分论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把论题展开,按内容间的关系分成几种不同的、彼此并列的方面来论述,设置若干并列的分论点,各分论点共同完成对中心论点的论证.
二是纵式结构.这种结构由中心论点出发,层层深入展开论述,各分论点之间按一个延伸的逻辑线索直线式深入.
三是综合结构.这种结构综合运用以上两种方式,常用于容量较大的论文.
这一部分写作的要求是层次分明.为做到这一点,常加上序码表示并列分项的关系,如有多层次的并列分项,还要使用不同的序码标示,有时还加上条目或小标题.
③结论.结论是论文的收束部分,写出论证得到的结果.要对绪论提出的问题经过本论的分析论证,在这里加以综合概括,作出明确的回答.结论是本论部分充分论证的必然结果.绪论—本论—结论的顺序构成,体现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必须首尾一贯,措辞严谨,逻辑严密,表意明确.
结论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要写得简短而又具体.最好还要写出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指出尚遗留的问题,或者更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等等.
文末可以适当写上几句谦辞、谢辞.
经济论文文后要附上参考文献目录.一是反映作者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二是便于读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三是从一个侧面反映论文的水平和结论的可信度.
(三)论文的修改
1、观点的修正
2、论据的调整增删
3、论证的推敲
4、语言的修改注意强调:
(1)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2)语言规范、标准,
(3)体现语言风格
“文章不厌百回改.”论文初稿完成后,要反复推敲修改,精益求精.修改要从思想内容和结构、语言等表现形式考虑.修改时要通读全文,综观全局,审查论文的中心论点及论点表达是否准确,材料是否精当,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各部分逻辑是否严密,最后再检查语言表达和方面格式等.对文中出现的问题,或增补,或删改,或更换,或调整,或润色,逐项逐款,逐词逐句地推敲落实.经多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四)誊清
文稿作最后检查定稿后,要用统一稿纸誊清.书写要整洁、美观.誊清时,要随手标上页码,以免串页.誊清之后,还要检查一次,核实无误后才算论文写作的最后完成.
现在多为打印稿.通过Wotd文档排版,加上页码、页眉、页脚等,装订成册.
『捌』 如何写第一篇经济学实证研究论文
实证分析 Analysis是和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相对应的概念。后者一般翻译做规范分析。
而两者之间的区别,用老凯恩斯(那个更有名的凯恩斯的老爸)和弗里德曼(就是那个弗里德曼)的话说,就是前者研究“what is”的问题,而后者研究“what ought to be”的问题。
换句话说,所谓Positive Analysis就是将经济学当成一门自然科学,完全以旁观者的身份,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完全客观地描述经济问题,解释经济现象。
而Normative Analysis则不同,要回答“what ought to be”,就必须有事先的标准存在,而这个标准很多时候是由个人或社会偏好这些经济学以外的因素决定的。
比如“火车票涨价可以缓解买票难问题”,这就是个Positive Analysis的结论。要反驳这个结论,就需要在逻辑上证明火车票涨价无法缓解买票难。
而“应当通过火车票涨价来缓解买票难问题”,这就是Normative Analysis了。 这句话是否成立, 还取决于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心目中的火车票理想分配方案标准。
顺便说一句,当前很多人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反感可能都源于无法区分这两者。
『玖』 你好,我想学习经济学
一、如何读经济学
1. 经典原著读不读?
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难以回答的,我刚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的《通论》(各位博学同仁可能还听说过马歇尔、熊彼特、庇古等人的著作),但初做尝试之后,实在有摸不着头脑之感,于是便无奈放弃了,后来逐渐体会到读这类著作确实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素养积淀的,否则的话的确很难比较深入地理解,甚至很有可能产生误解,更何况著作中的有些内容也是值得批判的,作为初学者当然不知道如何鉴别,所以如果不是对原著有很强烈的兴趣,最好在初学的时候不要去看原著,只要看看一些"导读"知道其大略即可,比如你知道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提出了分工的重要性就够了,至于原著中其他的丰富思想,当然是一座宝库,只不过我们现在还没有挖掘的工具罢了。
陆铭老师有一句话,并不能说肯定对,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现在经济学最前沿,最丰富的思想和方法都在paper中,经典原著都是几十年上百年前的思想,这一段时间内经济学已经有很多的进展了。即便是教科书也已经是几年或者十几年前作者对自己研究成果的汇总,所以要了解前沿理论、问题、方法,还得从paper开始。当然这并不是说初学者开始看paper,教科书实际上是很好的入门读物,教科书可以提供学科的整个框架、体系和发展脉络,而且又比较亲善易懂,所以各位初学经济学的同学一定要好好研读教科书。这又涉及到下面一个问题了。
2.教科书怎么读?
在"怎么读"这个问题之前应该现有一个"读什么"的问题,"读什么"一般又涉及到几个问题:
读外国经典教科书还是读中国学者的教科书?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可能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读国外的了,国内的教科书不值一读。其实这个观点还是有些片面的。的确,不可否认现在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并不在中国,外国老头们写的入门的教科书又很"亲善",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高级的教科书则更是需要大师级的功底才可以胜任,而国内此类大师数量不多,实力超群的又往往没有精力和时间写教科书,所以读国外的经典教材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是另一方面,国外教材多是以美国作为例证,有很多方面都与中国国情不同,列举的中国例子和数据也比较少,这不利于我们了解自己国家的经济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但这些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有时读一读中国学者的教科书也会有所收获。然而并不是随便挑一本国内的书就读,这里面我个人觉得是有些窍门的。
首先, 选青年教授的,不选老教授的。这样做并不是对老教授的学术能力质疑和不尊重,而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有些著名老教授们在他们同辈中研究中是相当出色的,但是囿于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他们最初接受的往往是带有批判性质的西方经济学。就如已经过世的高老,他的《西方经济学》销量在全国都是排在很前面的,但各位读过高老的书的同学都会发现,在每一章"结束语"中,高老都要对本章的内容进行批判,同时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实际上,这些质疑和批判在西方经济学的进程中大部分已经都有改进和解决了,这样的批判有时不免稍显脱离时代,而且容易让初学者糊涂:怎么好不容易才搞懂的理论,这会儿又被大肆批判呢?究竟应该怎么学呢?所以我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要选青年教授的书。
其次, 选知名院校的,不一定选自己院校的。这一点我想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本身就与世界前沿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国内的研究水平就更是差距颇大了,基本上大师级的人物很难在一所普通的院校出现(大家可以不同意这个观点,这是出于我浅薄的认识,无意冒犯),那么即使从概率上讲,选择知名院校的知名青年教授的书,你的风险是最小的对吧?当然各位同学如果本校有很牛的老师,用他的课本也会有特别的好处,因为本人讲自己的教材,那种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我也不怕广告的嫌疑了,有几本入门的书确实不错,微观的有陈钊、陆铭合著的《微观经济学》、宏观有易纲的《宏观经济学》,当然袁志刚老师的《宏观经济学》也是不错的。陈钊、陆铭是复旦大学的青年教授,易纲我就不用介绍了,袁志刚是复旦大学的经济学院院长。大家在图书馆看就行了,不用买。
读英文版还是中文版?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困惑很久,读中文翻译版的好处是比较快,效率比较高,坏处是怕翻译出错,造成理解困难或者干脆学到错误的东西。 读英文版的好处是原汁原味地与大师交流,不必担心翻译错误,"坏处"是读的慢,而且自己的英语水平并不一定比翻译者好。
建议
那么怎么办呢?
我这么建议大家:
首先,如果各位英语水平比较好,一定读原版,其实教科书中的英语并不是非常难的,读上几页,后面的感觉就好多了,实在不能理解的句子再看翻译。当然我个人觉得读英文版的教科书有些记不住,所以做一些阅读笔记,以及反复阅读还是比较必要的。
对于英语并不是很强的同学们也不用气馁,可以先读翻译版,如果觉得翻译版读不懂,再去看英文版。这听上去很奇怪,其实不然,往往你看不懂的句子是因为译者的错译,所以有时候直接看看原版中的这句句子反而可以知道意思。当你对中文版中的内容比较熟悉了之后,再一次全文阅读英文版,并借此机会锻炼英语的阅读能力,由于你对书中的内容已经比较熟悉,那么即使是读英文版也比之前要轻松许多。
具体读那些书呢?
论坛中经常看到有同学问:我想学经济学,应该读什么书?数学读什么?这个问题我觉得其实并不困难,有一个很好的方法,你去逛一遍书店,发现人大出版社或者北大、清华出版社引进的国外教材一般都不错,当然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去问问老师了。 我在这里只推荐一些基础的书,曼昆的《原理》就不用说了,读完之后可以读范里安的《现代观点》,宏观可以继续读曼昆的《宏观经济学》,这几本书学得烂熟,你已经很厉害(作为初学的本科生来说),其他的教材也很多,比如平迪克的微观、尼克尔森的微观、巴罗的宏观、布兰查德德宏观等等各有各的特点,不宜贪多,将一本搞熟搞透。至于具体读哪些,我以前也发过一些帖子,回复过一些帖子,论坛中也有很多回答了,在此不赘述。
扯了这么半天刚刚扯完"读什么"的问题,对于"怎么读"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思考一些的。这个我想各位自己也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说说我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首先,读一本书要观其大略。先把目录看一遍,看看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内容,能不能从中找到一些联系呢?试着去看看,想想,这对于接下来阅读这本书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你知道了大概各个章节是讲什么的,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现在正在阅读的这个章节到底占整个框架的哪个部分,起到什么作用,这样一来对于阅读就有了整体把握,不会迷失方向,不会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章学这个,下一章又学那个,这样就会提高阅读的效率。
其次,我觉得读书要读到烂熟的境界,不能只是模糊大概知道内容,这样一段时间内一定会忘记。那么怎么读到烂熟呢?第一,肯定要多读几遍,这是必要的。第二,主动阅读,当读到第二遍时,就可以想一想,书接下来要讲什么?记不住没关系,只要你这么想了,然后再去阅读,印象就会深刻。第三,合上书本,自己能不能写出书中内容提纲、主要模型的推导?如果不能,那么在哪一步卡住了呢?再回过头去翻翻书看看,会加深印象。这三点只是能够保证你记住和初步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并不能保证你真正理解和能够灵活应用。那么最后一招就是做书后的题目了,一般国外的教科书书后都有丰富的习题,这些习题都是国外教授们精心编制的,非常有价值,所以做习题不但是一种检验,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最后,如果你在完成了上述的步骤之后,还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那么恭喜你,你对于书本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了。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讲述一个模型的时候把所有情况都考虑上去,自然会有漏掉的情况,如果你想到了,那么这是非常不错的信号,它有可能意味着:你可以开始试着做研究了。你怀疑吗?认为自己离做研究还太远吗?"不要等所有的基础都打好了才开始做研究,只要有一些基本扎实的基础,就可以边做研究边学,这样效率更高"。田国强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那么接下来我就稍稍谈谈自己对于做经济学研究的理解。
二、现在可以读paper了吗?
很多同学都还一直停留在读教科书的阶段,一提到读论文,往往就说,我现在才本科,不用读论文的。这其实是不对的。正如陆铭老师说的,教科书的内容已经不是前沿,如果希望做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研究,还是得看论文。 通过对于论文的阅读,你才能真正感受到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乐趣。所以如果对于做经济学研究有一些兴趣的话,即使是本科生也可以多读一些论文。大家对于顶尖的期刊应该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国际上最好的:AER、JPE、QJE、RES还有阅读难度比较大的econometrica,国内如果要看的话,《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还都是不错的,当然还有一些也可以看看。
谈谈做学术研究:
1.如何决定题目?
陆铭老师在做实证研究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他曾经告诉过我们一个原则,就是你有topic还不够,要有question。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曾经说我想研究教育不平等的问题。陆铭老师一听就问了,你想研究教育不平等的那个方面?是机会不平等还是结果不平等?如果是机会不平等,那么你要解释的是什么?是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后果还是机会不平等的原因?你为什么要研究它呢?你的研究有哪些创新?是用了新的理论模型?新的计量方法?还是新的数据?或者其他什么?有多大的贡献?当然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没有贡献,你把pai从3.141592算到3.1415926多算一位也是贡献,但是你必须考虑贡献的大小对吧?陆老师的这一番话将我点醒,我再此给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也有所悟。
2.paper读到何时方可休?
我们都知道做论文肯定是要阅读大量文献的,一 是可以了解前人对你所研究的问题的成果和来龙去脉,二是可以避免自己做重复性的工作,三是可以学到很多相关的知识。但是paper这么多,每篇paper都有各自的参考文献,各自的参考文献又分别有自己的参考文献,这么像金字塔一样追溯上去,恐怕一辈子都读不完,那么究竟该何时停止读文献了呢?
就这个问题我有幸请教过数学系的陈恕行老教授,老教授给出的答案很简单:这就是你的导师应该做的工作。也就是说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找到这个领域的老师,向他咨询一下,就可以事半功倍。第二个方法,是方汉明老师说的,就是把和自己研究最相近的几篇论文背得滚瓜烂熟,就好像是自己的论文一样,其他的相关文章,一般的只要看看摘要、结论就可以了,感觉有用的再去读全文。并且方汉明老师说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实际上你的研究思路恰好与前人相同的概率是很小的,所以并不用在意要把所有论文都看一遍,生怕出现重复,这是没有必要的。
3.自己做model,可以吗?
其实像我们这种血气方刚的学生很希望快点展示出自己的水平,一听说哪个诺奖得主或者名家大师做了一个某某模型就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和成就,我们就按耐不住自己内心波涛汹涌和海涛澎湃,就像摩拳擦掌一显身手。用自己刚刚学的某某定理,某某优化方法上来就建一个复杂的只有自己能看懂的模型,满怀信心和希望的去找老师,结果被骂的像泄气的皮球一样回来。
做模型,不是那么简单的。也许我们觉得自己的模型很不错,但是当我遇到以下这些老师可能会经常问道的问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
你这个模型有文献支持吗?
你这个模型有微观基础吗?
你这个模型就解决了这一个问题?能不能推广?如果只能解决这一个问题,那我一句话不就解释了要模型干什么?
你这个模型背后的经济学含义在哪里?
你这个模型表达的意思早就有人做过更一般的模型了,你这个只是其中一种情况。
如果各位同学能够对于上面的这些问题都能够应付,那么,你的model已经非常棒了,但是理论的东西,有时并不是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的。
4."显著"有什么用?!
我曾经做过一个学术资助项目,在中期答辩的时候,我很自信的说:我用了面板数据方法估计了这个联立方程组模型,结果是我需要检验的变量都在1%的程度上显著了。。。。。。某青年教授(呵呵,也是我比较崇拜的老师吧)打断我的话,说了一句:显著有什么用?!我当时都惊呆了,的确我的这个计量模型在某些因果关系上面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持,我自己也还没有找到可以解释的方法,但是这么一做,清清楚楚的显著啊,而且判定系数还接近0.7,我自我感觉是很良好的。但是后来回来一想, 的确是这样,理论上解释不清,显著有什么用,且不谈伪回归的问题,就算是变量真有关系,那么到底是一种机制造成的,还是几种机制叠加造成的呢?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做出来的显著,意义就不那么大了。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些我一直以来也深受困惑的东西,希望大家能够提出更好的见解。
三、经济学和数学的关系
说起这个话题,恐怕将是一场论战爆发的开始,有些人非常反对数学,觉得是在经济学中的滥用,有些人却十分支持,而且还强调经济学想要成为严谨的"科学"离不开数学。就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有以下几点好处:
1、数学逼迫你列出问题的前提假设
我们都知道任何经济理论,或者更广的来说其他科学的理论都是有一定的前提的,自由落体定律的一个前提是真空,经济学的讨论也必须要有前提假设,不然大家都在争论政策应该怎么实施,理论应该是怎么样的,表面看似各有各的道理,逻辑都对,其实到最后发现,原来是假设条件不一样啊。所以 数学的一个好处就是逼迫你写出前提假设,因为数学推理的严谨是要建立在很多已知条件上的,这些在平常的文字推理过程中就容易被忽略。
2、数学提供方便的手段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
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比较实在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逻辑学的天才,能在大脑中展开对n个变量的互相影响的推理,能凭借大脑进行m个步骤的推理,即便推理能力可以,记忆能力也不够啊,刚想出一个方面,要想另外一个方面,前面的东西就忘了,所以数学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比较复杂的推理演绎的一种方法。
3、数学提供统一的语言
有时候读哲学名著,发现这位学者和那位学者虽然在讨论一个问题,但为什么就是看不懂呢?我想这个能是因为语言不统一。各国之间的学者更是这样,各自有各自的研究的渊源和路径,学术语言当然不尽统一。但是 数学却给经济学的讨论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语言,通过数学式子可以让一些不完全相同的领域的学者迅速了解到对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这样其实也是一种效率的提高。
4、数学带来精确的实证
这点我也不多说了,如果没有计量经济学,现在的经济学讨论还要更加热闹很多,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理论是不对的,因为很难接受科学的现实的检验。
除了以上这些有点,数学也当然会有一些不足。
(1)数学定义和抽象可能会遗漏掉重要的解释因素,这也是社会学家一直指责经济学的一个方面,你怎么知道抽象掉的那些东西不重要呢?所以有时候建模不但是科学了,可能也是一种艺术,通过巧妙地方法,规避了遗漏的可能性。
(2)经济学是数学吗?这个问题有点傻,但是我相信有一部分学过"三高"的同学都会点头,到最后的感觉就是微观被抽象成非线性规划,宏观被抽象成最优控制理论,计量更是矩阵、分布满天飞。这么看来经济学难道不是数学吗?
我的回答是:不是。 很简单的一句话,你如果能说出这个公式背后的经济学含义,那么经济学就不是数学,就比如垄断定价的一阶条件:P+P'Q=C' 在数学上读出来很简单:p加上p对q的导数乘以q等于c对q的导数。这就是数学,你完全不觉得是经济学。那么经济学怎么解释呢?如果你在两边都乘以dQ: PdQ+dpQ=dC, 你可以看到,等是左边第一项是说多生产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收益,第二项是说由于多生产单位产量造成价格下降所带来的从所有商品上面造成的损失,等式右边是多生产单位产量的成本,那么这么一来,左边就是多生产单位产量的收益,右边是成本,这么解释就比较像经济学了。 如果再变一下形状:(P-C')/p=1/e,你会看到左边是价格高出边际成本的比例,右边是弹性的倒数,这就成了众所周知的逆弹性法则,这就是经济学了,你用数学去解释永远都想不到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