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中小企业经济学

中小企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1-03-06 17:12:35

⑴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专业属于经济学类还是管理学类

主要还是管理类的,不过经济学知识也是有的,只不过经济学类学的都是理想的、假设的

⑵ 高中政治,只理论。安徽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学依据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过政府是人民意指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安徽省政府版出台措施支权持中小企业发展是由其自身性质决定的。
2.省政府积极为中小企业摆脱困境、实现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服务,切实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3.省政府积极实行了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为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服务。
4.积极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安徽省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的表现,有利于树立树立政府的威信。

⑶ 学经济学的写个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问题的研究可以么

可以啊为啥不可以的呢

⑷ 有没有哪个经济学家什么的写中小企业的书中有写到中小企业的特征及作用

吴敬琏,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曾提及。不过你写论文的话可以直接去一些论文的网站看,那样更放便,中国的中小企业研究是一个成型的问题,很容易就能搜到的

⑸ 国内外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理论

中小企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大企业所不可替代和不容忽视的。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和所创造的国民财富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企业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大企业。

中小企业具有的创造性、灵活性和成长性优势,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中小企业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变化,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重重挑战。中小企业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同样中小企业政策问题也日渐突出。

中小企业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资源有限、市场占有份额低。这种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在新经济发展模式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机制,但要改变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不利地位,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同样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中小企业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向集群化方向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引起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关注。中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吸收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并对国内中小企业专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理论研究。

国外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不断广泛和深化,主要从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技术,从不同角度对中小企业集群进行了不同层面的阐述和实证,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中小企业集群的静态特征,如外部经济优势、交易成本优势、竞争优势、贸易优势、创新优势等,但这些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单纯靠某一理论均不能对企业集群问题做出完整、科学的解释。

我国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比较晚,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地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创新网络、产业政策和实证等方面,也有些借鉴了非主流经济学从较新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结合生态学或者社会学的观点,对中小企业集群进行研究。但总体上说,主要是一种线性的、机械的、静态的分析,仅适合于特定时间断面上的线性经济关系研究,许多研究停留于个别案例的事后归纳,很少抽象出集群共性特征,较少深入内部机理研究,也缺乏企业集群演化的较完整的理论框架,更没有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分析。

1.2.2.1 欧美国家中小企业生存理论

随着现代生产大型化、集中化的发展趋势,中小企业似乎难以生存下去。一些经济学家曾断言,中 小 企 业 的 活 动 空 间 将 越 来 越 小。比 如,阿 尔 弗 雷 德 · 马 歇 尔 (AlfredMarshall)在 《经济学原理 (第一版)》中即持有这种观点。然而,纵观整个20世纪,虽然发达国家发生了数次企业兼并浪潮,并产生了一些巨无霸型企业,但中小企业的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在日本、意大利,中小企业数量一直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即使在以大企业著称的美国,这个比例也在98%以上。在我国900多万家注册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以上。企业发展的事实雄辩地表明,中小企业非但没有消失,其发展势头还越来越猛。

欧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学者,对中小企业问题有着很深入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剑桥学派,而剑桥学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分成三个学派,它们分别是最佳规模论、经济进化论、不完全竞争理论。

(1)最佳规模理论。最佳规模理论从规模经济方面论述了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可能性。奥斯汀·罗宾逊 (Austin Robinson)在 《竞争的产业结构》中用规模经济理论解释了中小企业的存在。认为,虽然大规模经营有许多优势,但并非规模越大越好。罗宾逊还认为,小规模经营虽然不能享受大规模经济的好处,但也有管理费用低、决策效率高、职工富有责任心等优势。基于这一理论,小矿生存有着大矿所不具有的优势。小矿的 “小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利用市场优化配置的一个重要基础。小矿生产机动灵活,可以充分开发边角资源;大规模采掘有利于大矿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适于大矿开发还是适于小矿开发取决于矿产的赋存状况,只要是适合的规模即是最佳规模。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小矿的生命力及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大中型矿山企业与小矿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不可调和的竞争对立关系转变为协调合作关系;从直接竞争转为协调竞争,从而出现了共同开发矿产资源、共享资源开发效益的深入合作。

(2)经济进化论。最早用经济进化论 (林汉川,2003)思想解释中小企业存在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他在 《经济学原理 (第一版)》中赞同斯密定理 (通过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论断),但中小企业顽强生存的现实引起了他的注意,而且在归纳古典经济理论时,他发现在规模经济递增和竞争之间存在着矛盾,即所谓的 “马歇尔冲突”。为解决这一冲突并解释经济现实,他在 《经济学原理 (第二版)》中借鉴了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了自己的理论。马歇尔认为,自然界许多生物都有生命周期,比如一株幼苗吸收足够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其他营养,会长成参天大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这种状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它终究会因摆脱不了年龄的影响而失去生命力,其他具有青春活力的幼苗又会沿着这一轨迹发展。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有其 “生成—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马歇尔还指出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管理费用低、决策灵活,同样可以获得必要的信息 (企业规模愈小,必要信息量愈少)。马歇尔从进化论角度、在中小企业个体层面上考察了其存在的原因,可称为 “个体经济进化论”。在20世纪末期涌现的企业能力理论经济学家中,经济学家安蒂斯·潘罗斯 (E.T.Penrose)秉承了马歇尔的分析,认为企业没有最优的规模,因为企业连续不断地产生出新的资源,这些资源可用于有效拓展 “邻近”的产品市场,单个企业往往处于由小到大的不断进化之中,周而复始。经济进化论用类比的手法阐释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原因。生物界的新旧更替归根到底是新的原本弱小的企业对曾经强大企业的更替,本质上来说与企业的大小并无实质关系,是企业的个体生命周期与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企业发展的状况是否能够适应所决定的。我国小矿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样的事实:采掘业中,大中型矿山企业的主导地位是不容动摇的。小矿的发展并不能对大中型矿山企业构成威胁,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取代大中型矿山。但开展 “垂直型”的协作方式,却能创造出一种行业内部的 “共赢”局面。以大矿为顶点、以小矿企业为基础而组成“垂直型”协作方式。大矿通过技术指导等协作方式,把小矿纳入到生产体系中来。系列化论的核心是通过建立系列化生产经营体制,充分发挥不同规模、不同技术水平企业的优势,从而创造出大大超过各类企业独立生产经营的生产力,实现双赢。系列化不仅能通过长期持续交易所建立的信赖合作关系,为大矿节约交易成本、生产和管理成本,也能减少小矿企业信息收集成本和销售成本,提高小矿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3)不完全竞争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的竞争市场和完全的垄断市场是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 “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沃土。不完全竞争论者的代表人物是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张伯伦特别强调 “产品的差异性”对中小企业生存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由于产品的差异性,不仅大企业能形成垄断因素,中小企业也会形成垄断因素,因此,中小企业会生存和发展下去。罗宾逊夫人则强调了 “市场的不完全性”对中小企业生存的重要意义。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指参与竞争企业的条件各不相同,诸如销售时间、销售技巧、运输费用的差异等,这些因素均会影响产品的价格。因此,只要中小企业经营策略得当,同样可以对价格产生影响,拥有竞争优势,这就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存的真正原因。在马歇尔 “外部经济”思想影响下,20世纪世纪50~60年代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理查德·尼尔森 (Richard Nelson)分别指出,在企业和市场这两种基本的制度形式之间,还存在着第三种组织活动的基本形式,即 “组织间协调”或 “中间性体制”,也就是一些组织通过战略联盟等形式形成集群以获得外部经济的好处,这样的市场已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市场,而是另外一种含义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单个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难以与大企业抗衡,但可以结成 “中间性体制”,既能获得外部经济效果,又能获得集体竞争优势,以整体力量与大企业竞争。这样,他们就用另一种含义的不完全市场解释了中小企业的存在,同样可以影响市场价格的形成。不完全竞争理论从现实经济生活出发,证明了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状态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深刻根源。市场不完全性为小矿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单个小矿由于规模小、实力弱,难以与大中型矿山企业抗衡,但它们可以结成“中间性体制”,既能获得外部经济效果,又能获得集体竞争优势,以整体力量影响市场价格的形成,并与大型矿山企业竞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尤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小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缺乏协作的单个企业将难以生存下去。但是,通过集群内企业所建立的跨区域生产联系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生产经营与发展相对固定地融入更大范围的生产经营中,成为大矿山企业生产的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参与大矿企业的生产和流通活动,小矿企业可以与大矿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得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提高专业化技术水平,并与他们构筑起有能力创新和适应残酷竞争的网络组织。融入区域性生产体系,依靠特定产品的竞争能力赢得在区域劳动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可以帮助小矿企业从低成本竞争的陷阱中走出来,进入以创新、质量和市场应变能力等 “高级优势”为基础的高端竞争轨道。

1.2.2.2 日本的中小企业生存理论

早在 “二战”以前,日本决策层就特别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尤其是关于中小企业生存理论的研究。“二战”以后,日本调整了对内对外的政治经济政策,政府将重点放在了发展经济上,对中小企业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关于中小企业生存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高潮。其中,以未松玄六教授的 “最适规模论”,中村秀一郎教授的 “大规模时代的终结论”以及 “环境适应论”最具代表性。

(1)最适规模论。未松玄六教授在 “最佳规模论”的基础上,结合日本实际发展起了“最适规模论”,用以解释中小企业的存在。未松在 《中小企业经营战略》 (1971)中首先区分了最大收益规模的最适规模 (OSMRS)和最大效率规模的最适规模 (OSMES)。前者指以最大收益额所表示的最适规模,强调利润的绝对量;后者指综合考虑平均成本、销售利润率、总资本附加值率等因素时综合效率最大的规模,强调利润的相对量。只有OSMES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体现,但两者往往并不重合。行业不同,企业最适规模也各异,所以一些行业特别适合中小企业的存在。未松详细分析了一些行业大企业未必比中小企业具有竞争优势:①大企业人际关系不融洽;②大企业管理层次多,管理费用和协调费用高;③大企业信息传递渠道不畅;④大企业内企业家精神缺失;⑤大企业规章制度繁杂,决策不灵活。最后未松得出结论:中小企业只要能发挥自身优势,自然可以调整到最适规模,获得规模经济,与大企业共存并取得不断的发展。最适规模论的突出贡献在于:行业不同,企业所需的最适规模也不同,在某些行业中往往只有中小规模的企业才能生存,在那些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行业尤其不利于大企业的生存。

(2)大规模时代的终结。日本学者中村秀一郎在 《大规模时代的终结———多元化产业组织》中依据日本的经济现实认为,中小企业的蓬勃兴起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中村指出,日本经济在 “黄金增长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的主要特征是以重化工业为核心,企业在规模上追求大型化。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诸多原因,大企业生产经营步履维艰。“大规模时代”已经终结,中小企业将进入结构性大发展阶段。他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日本自70年代已从重化工业阶段跨入信息化时代。首先,生产力随着科技进步快速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移,人们对规模经济的根本概念发生了动摇。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带动需求结构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与之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取代了少品种、大批量的传统生产方式。此外,国家为发展生产力,其产业政策亦向中小企业倾斜,这一切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中小企业蓬勃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3)环境适应论。企业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决定着它的生存和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发生了战后以来最深刻、最激烈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大企业并没有因为其雄厚实力而显示出强大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中小企业也没有因为其力量薄弱而被淘汰。在环境的动荡下,日本中小企业采取专业化协作,组成联合体,增加对外投资等策略,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日本经济学界对大中小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认为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大企业能充分发挥大批量生产的优越性,中小企业可在大企业不宜占领的领域发挥作用。而当环境发生激烈变化时,大企业因规模过大,行动迟缓,反应不灵,其适应能力大打折扣,相反,中小企业则显示出较强的活力和适应能力。回顾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有着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这一点不会改变。日本的中小企业生存理论是在欧美中小企业生存理论基础上结合日本中小企业的具体实践而提出来的,融入了许多时代特征。例如:产业结构变动,知识、技术的飞速发展等。以上这些观点和看法对于现代研究中小企业的生存理论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但纵观这些理论,我们发现这些理论普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未能发掘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学及社会学方面的深层次原因,这些都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我国,纵观中小企业的主要生存理论,不难发现,中小企业,特别是各种类型的小矿,要着眼市场经济的挑战和机遇,善于规避自身的不足和劣势,善于发掘其优势和自身条件,确立正确科学的战略目标,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集群效应,突破技术障碍,以适宜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小企业、小矿发展理论指导实践。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在众多西方理论基础上提出我国的中小企业、小矿发展理论,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小矿的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企业分散布局带来的规模不经济、城镇化滞后、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在我国矿山企业发展过程中,行政区划条件下土地所有权属的分割造成了 “村级村有,乡级乡有”的分散格局,土地分割细碎化。企业在低水平上散布于各村镇,难以形成集群效应。通过企业集群的形成可以突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解决好农村企业及小城镇发展中对土地的需求问题,也有利于土地集约化的开发。通过促进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一定空间尺度上的集中,形成产业的集聚,依托本地经济与非农产业的发展,结合本地发展特点吸引外来相关企业形成本地化的生产网络体系,并加强协作与信赖关系,完善社会综合配套服务,以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2.2.3 中小企业发展理论

1998年,迈克尔·波特 (M.E.Porter)在 《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 《集群和新竞争经济学》一文,把企业集群理论推向新的高峰。早在19世纪末,马歇尔就提出了企业集群理论,后来区位经济学家又把这一理论推进了一步。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的流派很多,这里主要介绍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和波特的新竞争经济理论。

(1)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理论是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 《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出的。他讲的是 “小企业集群”。他解释说,“现在我们要继续研究非常重要的外部经济,这种经济往往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他认为,内部规模经济是由单个企业内部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形成的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集中在特定地方所产生的规模。他用外部规模经济来说明中小企业集群为什么存在,他认为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着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这种高效率形成了外部经济,从而促使中小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

(2)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工业区位学家韦伯 (A.Weber)在1909年出版的 《工业区位 论 》 一 书 中, 把 区 位 因 素 分 为 区 域 因 素 (Regional Factor) 和 集 聚 因 素(Agglomeration Factor)。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在高级集聚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形成的地方工业化就是企业集群。在韦伯看来,企业集群的要素有四个方面: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过程专业化,而专业化的生产部门更要求工业的集聚;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劳动力组织有利于集聚的发生;集聚可以产生广泛的市场化,批量购买和销售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效率;正因为如此,集中化可以使基础设施,如煤气、自来水管道、街道等共享,整个 “基础设施”使 “单个企业廉价”是可能的,从而降低 “一般经常性开支成本”,同时,一般开支的降低还会促进集中化。韦伯不仅分析了企业集群的集聚因素,还分析了分散因素。他认为,分散要素无非是集聚要素的相反倾向而已。产业在一个地方集聚与否,可以看成是集聚与分散相互作用的结果。韦伯将产业集聚归因于企业决策者将集聚所得的利益与因迁移而追加的运输和劳动成本进行大小比较后的结果,他将社会集聚和意外集聚 (外部经济)看做是次要因素而在分析计算时没做具体考虑。由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以成本分析为依据来研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工业地域结构,所以,他没有考虑垄断价格给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也没有考虑政府和当地社会文化的作用,而只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考虑资源型产业的集聚。

(3)波特的新竞争经济理论。20世纪90年代,波特提出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体现在他的 《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 《国家竞争优势》(1990)三部著作中。在该理论中,波特通过个案研究方法,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特征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并由此提出了分析国家竞争优势的 “钻石模型”,即认为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4个因素:投入要素状况;需求状况;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波特认为,当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持续发展时,国家竞争产业会不断增强,反之会有失去优势的危险。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成功的产业,在地理上呈现集中的趋势,这样会提高经营的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⑹ 中小企业集群组织结构研究属于经济学内容吗

中小企业集群组织结构研究属于经济学内容。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内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或某特定容领域内大量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及其支持机构在该区域空间内的集合。美国硅谷的繁荣、意大利经济的振兴、东部沿海乡镇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当地企业集群的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全球化,经济发展也凸现出区域集中化趋势,特别是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地方企业集群化。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集群,由于其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而日益得到迅速发展。

⑺ 请问:高中政治:支持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发展的经济学依据

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回会和谐稳定
是深答入贯彻落实科学,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的体现
有利于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⑻ 运用经济学知识,说说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因

【解题思路】首先,要结合教材、明确我国的经济生产制度及企业在国民经济专中的作用。
【答属案】 (1)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持中⼩企业发展,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层次的⽣产⼒状况决定的。② 中⼩企业数量⼤,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加者,⽀持中⼩企业发展,对于促进 经济增长、扩⼤就业、增加财政收⼊、科技创新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⑼ 经济学包括哪些专业 就业方向是什么

经济学包括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保险学等。

经济学专回业培养具备比较扎答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的专门人才。

经济学毕业生可以在政策研究部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经济理论政策方面理论性较强的研究工作,也可以在金融机构和企业,例如银行、证券公司等,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等实践性较强的工作。

经济学专业就业岗位一般是财务经理、会计、财务总监、销售经理、财务主管、客户经理、销售代表、项目经理、财务 会计助理、区域经理、出纳、总经理助理还有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等。

(9)中小企业经济学扩展阅读

随着金融行业越来越热门,入门的门槛也逐渐水涨船高。如果在本科毕业的时候没有特别好的入行机会,还是建议去考研,数学,英语要学好,因为这会在考研的时候加重砝码的.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金融业是一个需要高学历的行业。

金融学就业主要面向高端市场并且安全系数高,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年来金融专业人才就业形势良好,除了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可以选择外还可以选择财务、审计、评估、企业融资、担保、信托等细分行业。

阅读全文

与中小企业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