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撒切尔经济学背景

撒切尔经济学背景

发布时间:2021-03-06 22:15:16

Ⅰ 撒切尔夫人改革的社会背景

撒切尔夫人改革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随着英国两党奉行的“巴茨克尔主义“政策逐渐失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涨阶段,凯恩斯主义失效。

以玛・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为根治“英国病”开出了另一个处方,就是撒切尔夫人改革。

撤切尔夫人上台后,在经济上减少国家的干预,增加市场调节。并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在政治上奉行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尽管英国付出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以及社区分裂等代价,但英国走出了滞涨阶段,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1)撒切尔经济学背景扩展阅读:

撒切尔夫人改革内容:

1、大力推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政策。通过把国有企业的股份大量出售给个人和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国营领域等办法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对英国工会和罢工运动采取强硬政策,以取代过去所采用的协商、谈判和妥协方针。

3、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

4、在对待平等问题上,提出“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一观点,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义的政策只能创造出一个单一的社会,而且这些政策只能借助专制力量来推行。

Ⅱ 撒切尔夫人1979年经济主张提出背景

二战后西欧地位一落千丈,受到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控制。

Ⅲ 收入分配理论的理论背景

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都肩负着不断改善人类生活的神圣使命。对稀缺性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是完成这种使命的根本条件,这基本上是经济学家们的共识。但对于收入分配是否有助于改善人类生活,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新古典经济学家把收入分配问题仅仅看作是一般价格形成问题中的一个方面。在他们看来,只要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生产要素按其价格所获得的收入就是公平合理的。旧福利经济学把国民收入的总量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作为经济福利提高的充分条件。而新福利经济学则把收入分配排除在福利增加的条件之外。社会福利函数论者认为经济效率只是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收入分配的公平才是充分条件。但由于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困惑,经济学家始终未能找到满足经济效率与公平分配的最优组合点的条件,这就给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留下了极大的理论空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崛起和美国“新政”的大规模实施,收入再分配已成为西方经济学和政府用来对付不平等现象的主要手段,西方国家风靡一时的“福利国家”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引致凯恩斯经济学危机,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再度崛起。瑞典社会民主党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选中的失败、80年代初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在英、美的上台,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管理成本的上升和对效率的负面影响,“福利国家危机论”一直比较流行。但福利国家在提供信息和保健服务、消除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预防社会分化和利益冲突等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又难以否认。不仅如此,西方国家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又为政府实行再分配政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加之收入分配的过于悬殊不仅可能影响效率,而且其本身就与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相冲突。因此,收入分配问题重新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边际革命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大多推崇经济学研究的数理化倾向,贬抑伦理化倾向。近年来,主流经济学对规范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作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1998年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明证。另外,罗尔斯、诺齐克等政治哲学家也对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已得到经济学家的认可。这都为多视角、多方位、多学科综合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无论是从西方经济理论自身的演变来看,还是从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合理回归与相互融合来看,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都愈来愈受到关注。而在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中,集中表现出两大鲜明的特征:一是对非收入因素的关注,二是对社会最底层成员的关注。

Ⅳ 撒切尔夫人执政前 英国的时代背景

1979年9月。保守党领袖玛格丽特·撒切尔担任英国首相,此时英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令国内有识之士深感忧。在她上台半年以前,资深的英国外交家汉德逊爵士(Sir Nicholas Henderson)向卡拉汉内阁提交了一份报告。说道:战后初期,我国仍是世界强国之一……我本人亲眼看见丘吉尔、艾德礼和贝文在波茨坦会议上与斯大林和杜鲁门分庭抗礼。当对德国和法国还无资格参加这种会议……时至今日,我们不但不再是一个世界强国,甚至连欧洲强国都算不上。英国的收入在三个世纪以来第一次低于法国,在经济上或政治上,我国现在已经很难与德国或法国并驾齐驱了……”

英国的危机首先来自国内经济的衰落和社会文化的颓废,一些人把二战后的英国比作是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和福利主义的杂交产物,英帝国过去那种鲜明的自由主义色彩经失去了原来的面貌,整个社会也缺乏朝气,一些人甚至把英国比作一战前的土耳其,称其为“欧洲最新的病夫”。

为了保卫英帝国及其海外商业利益,英国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套全球防务体系。直到二战结束之前,联合王国、各自治领及海外殖民地仍实行统一的帝国防务制度。二战后,实力极度削弱的英国不仅在经济上完全依赖美国,而且在军事上也需要协助美国与苏联抗衡,其自身的安全都得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来维护,显然难以再度承担全球范围的防务。随着印度这一英帝国最大的战略后备力量的独立,英国在印度洋和远东的防务能力削弱了80%。签订于1951年的美澳新防务条约也把英国完全排除在外,进一步表明由英国皇家海军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提供安全保障的百年战略已经被正式废弃。自1958年加纳独立开始的非殖民化浪潮更是将英帝国在非洲、中东和南亚的殖民地席卷一空。

随着英国过长的防务战线与有限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之闻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威尔逊首相及其工党政府在60年代末最终作出决定,撤出部署在苏伊士运河以东的所有部队。到1971年底,英军完成了从海湾地区的撤退,1976年英国军队撤离新加坡,并迸一步压缩,在香港、马尔他和塞浦路斯的驻军。曾经遍布全球的米字旗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代之而来的是遍布全球的星条旗,“英国治下的和平”已经让位于美国治下的和平”。

1964—1970年和1974—1979年的英国工党内阁以公有化和高福利政策为纲领,试图以此创造出一个富裕的英国工人阶级,在英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目标。其具体措施包括: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包括对钢铁.煤炭、铁路、航空、港口、邮政、电讯、汽车、造船、航宇和公用事业等行业的国有化;提高税收;削减军事开支,具体措施包括裁军、取消新的国防研究项目、提高工资和福利水平等等。但是与工党的良好愿望相反,公司的国有化,工资的“大锅饭”和高福利(甚至连配眼镜和假牙的费用都由国家报销)导致生产效率降低,政府支出过大,经济状况恶化。再加上外部原因如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内生产技术陈旧、产品缺乏创新、劳资关系复杂等原因,英国在70年代中期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通货膨胀和大量失业,国际贸易收支赤字猛增。

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工党的卡拉汉内阁在年1976年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贷款,但后者开出的条件十分苛刻。包括削减政府开支25亿英镑,将英国石油企业私有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等等。但是由工党此时仍未改变其左冀纲领,因此阻碍英国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仍来得到解决。1979年初,汽车、公用事业等行业的工人举行了1926年以来英国规模最大的罢工,全国怨声载道,以撤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抓住这一机会,提出对卡拉汉内阁的不信任案,在国会以311:310的一票多数通过,拉汉被迫解散国会,于1979年5月3日举行大选,保守党政府上台,随后立即采取私有化和“货币主义”政策,英国开始了经济复苏时代,通货膨胀率从20%下降到4.1%,持续了18年的财政赤字转为盈余.经济增长率先后超过美国、西德、法国,并在1988年超过了日本。人民生活水平也在8年内提高了23%。

然而此前的几届英国政府对国防工业造成的损害在福兰克战争爆发时仍未得到解决。海军的大型航空母舰被裁得一艘不剩,仅有的“竞技神”号航母准备出售给印度,新建的“无敌”号航母准备出售给澳利亚。众多的先进武器研制项目或被搁置,或被取消。一度与美苏并列,称雄予世界的航空工业落后于法德等国,工党甚至在1979年的竞选纲领中提出单方面核裁军、并将所有核潜艇完全毁弃……阿根廷人之所以敢于在福竞兰群岛使用武力。无疑也与英国此时病恹恹的状态有关。

奇怪的是,所有这一切困厄并未清除英国人心中残存的那点帝国情结。撒切尔夫人早在1976年的一次保守党集会主便说“英国具有世界范围的外交和防务经验,它要发挥一个特殊的作用”,即“以英国人民的出色品质为基础,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她看来,英国的衰败并非不可扭转,英国作为历史上的大国,必须恢复国家的力量和尊严。创立于丘吉尔-罗斯福时代的“英美特殊关系”在50年代工党执政和苏伊士危机时期便已名存实亡,到了70年代的希思与卡拉汉内阁时期,英美关系一度降到了战后的最低点。撇切尔的新保守主义与里根提出的“新右派”方针不谋而合,使两国的外交有了协调的基础,两人之间的私交也达到丘吉尔-罗斯福之后前所来有的程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英国才在1980年在西欧国家中率先准许美国在英国都署160枚巡航导弹,以对抗苏联部署在东欧的SS-20中程导弹。美国也在1982年改变了与阿根廷传统的友好关系,支持英国在福克兰的军事行动。

Ⅳ 简述英国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历史作用

战后30多年来,英国两党奉行“巴茨克尔主义”,这是一种建立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和“各阶级合作主义”基础上的福利资本主义。随着这一政策逐渐失灵,以玛・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为根治“英国病”开出了另一个处方。其基本内容是,在经济上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国家干预,推行私有化和货币主义政策;在政治上反对英国工党的“社会主义”,打击工会和劳工运动,强化资本主义制度。
撒切尔主义在整治英国经济方面取得比较明显的成就。自1982年以来英国经济保持了8年的持续增长,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有显著提高,商品竞争力增强,持续18年的财政赤字从1987年度起开始转为盈余。一时间英国似乎甩掉了“欧洲病夫”的帽子。同时,英国的年通膨率由80年代初的近22%降至80年代中的不到4%。这曾被看作撒切尔主义的一大突出成就。但是近年来通货膨胀又卷土重来,目前已达11%左右,再次位居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之首。为抑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高利率政策,又导致生产和消费需求下降,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使英国经济滑入衰退。这就不能不使人们对撒切尔主义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转英国相对衰落的发展趋势产生疑问。
还应该指出,玛・撒切尔政府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是以加剧社会矛盾为代价的。80年代初实行的严厉的紧缩政策,曾使失业人数超过300万,约占全部劳动力的13%。随着高技术新兴工业部门在南部的发展和北部老工业区的衰败,英国的南、北差距日趋加大。税制改革使富人获得巨大好处,而加重了一般平民百姓的负担。今年4月开始推行的不问财产多寡而按人头纳税的地方税制,更是遭到普遍的反对。有人说,撒切尔夫人治理下的英国,富人变得更富,穷人则更穷了。

Ⅵ 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的历史背景

撒切尔主义通常是指玛・撒切尔夫人当政期间所推行的一套与以往不同的方针政策。它是战后英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战后30多年来,英国两党奉行“巴茨克尔主义”,这是一种建立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和“各阶级合作主义”基础上的福利资本主义。随着这一政策逐渐失灵,以玛・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为根治“英国病”开出了另一个处方。其基本内容是,在经济上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国家干预,推行私有化和货币主义政策;在政治上反对英国工党的“社会主义”,打击工会和劳工运动,强化资本主义制度。
撒切尔主义在整治英国经济方面取得比较明显的成就。自1982年以来英国经济保持了8年的持续增长,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有显著提高,商品竞争力增强,持续18年的财政赤字从1987年度起开始转为盈余。一时间英国似乎甩掉了“欧洲病夫”的帽子。同时,英国的年通膨率由80年代初的近22%降至80年代中的不到4%。这曾被看作撒切尔主义的一大突出成就。但是近年来通货膨胀又卷土重来,目前已达11%左右,再次位居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之首。为抑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高利率政策,又导致生产和消费需求下降,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使英国经济滑入衰退。这就不能不使人们对撒切尔主义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转英国相对衰落的发展趋势产生疑问。
还应该指出,玛・撒切尔政府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是以加剧社会矛盾为代价的。80年代初实行的严厉的紧缩政策,曾使失业人数超过300万,约占全部劳动力的13%。随着高技术新兴工业部门在南部的发展和北部老工业区的衰败,英国的南、北差距日趋加大。税制改革使富人获得巨大好处,而加重了一般平民百姓的负担。今年4月开始推行的不问财产多寡而按人头纳税的地方税制,更是遭到普遍的反对。有人说,撒切尔夫人治理下的英国,富人变得更富,穷人则更穷了。

Ⅶ 撒切尔夫人有什么家庭背景

玛格丽特·撒来切尔源1925年10月13日降生在离伦敦100余英里的格兰萨姆市。父亲费雷德·罗伯茨是个出身贫困的杂货铺小店主。后来他靠不懈奋斗,跻身于仕宦之列,担任过议员、市长、法官等职。父亲把自己坚强奋斗的精神、能言善辩的天赋以及对法律和政治的酷爱都遗传给了他的小女儿玛格丽特。

Ⅷ 撒切尔夫人改革的社会背景简要评价撒切尔夫人改革

您好哦 不清楚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1925年10月13日-2013年4月8日),一般称作版撒切尔夫人,英权国右翼政治家,第49任英国首相,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创造了蝉联三届,也是自19世纪初利物浦伯爵以来连任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其所推行的一套政策而被冠之以“主义”和“革命”的首相,20世纪最优秀的首相之一。其政治哲学与政策主张被通称为“撒切尔主义”,在她任首相期间,对英国经济、社会与文化面貌作出了深且广的改变。她在担任首相前后高姿态地反对共产主义,而被前苏联媒体戏称为“铁娘子”,这个绰号甚至已成为了她的主要标志。撒切尔于2013年4月8日早晨因中风去世,骨灰被安葬在亡夫丹尼斯的坟墓旁边
望采纳!

Ⅸ 撒切尔主义与里根经济学有什么异同分别对我国经济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在所谓“里根经济学”的背后,实际上是“供应学派”(Supply-SideEconomics)作为经济学理论基础。虽然当时支持“供应学派”的经济学家并不占多数,但早在70年代,便有一些经济学家推行“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供应学派”由美国经济学家裘得·万尼斯基在1975年命名。除了裘得·万尼斯基外,罗伯特·蒙代尔和亚瑟·拉弗尔是另外两位极力推崇“供应学派”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是著名加拿大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亚瑟·拉弗尔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顾问团成员。顾名思义,与凯恩斯传统“需求”经济理论相反,“供应学派”强调的是,“供应”与“需求”关系中的“供应”一边,即“供应创造自身的需求”。

上世纪80年代,“供应学派”能够得势主要归因于两方面,一是凯恩斯的需求理论在70年代的失败,二是具有保守理念的里根在美国政坛上得势,“供应学派”下的减税的经济政策正好顺应里根低税收的价值观和理念。里根的伟大就在于他能用极通俗的话,并富有感情地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传达给美国大众,即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创造就业,通过经济和财富的增量反而能在低税率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税收,同时增加大众的财富。当时,美国的多数选民接受了减税的“里根经济学”,是因为支持里根的选民在理念和直觉上对里根经济政策有了认同。
撒切尔主义在新工党执政前主宰英国政坛近20余年的是撒切尔主义。“所谓撒切尔主义是指撤切尔夫人上台后在保守党内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是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血儿”。它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它反对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对福利国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识政治”,是更为广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际性的反对平等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一部分。在对待平等问题上,撒切尔主义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对不平等现象的漠视,或者是对这种现象的积极支持。提出“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一观点。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义的政策(特别是苏共所遵循的)只能创造出一个单一的社会,而且这些政策只能借助专制力量来推行。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了在社会地位和其他领域方面的不平等。

Ⅹ 56什么是撒切尔经济学

撒切尔政府做的最重要的一个改变就是尝试运用货币手段,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抑制通货膨胀,而不是传统的凯恩斯财政手段。
围绕着这个中心,撒切尔做了其它三条最重要的压制通货膨胀和刺激经济的辅助措施。
第一个辅助措施是撒切尔夫人掀起了私有化的浪潮。
第二个辅助措施是削减福利开支。
第三个辅助措施是打击工会力量。

撒切尔的经济措施可以总结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坚持“以货币措施来控制通胀调节经济”这个中心,治疗“英国病.

阅读全文

与撒切尔经济学背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