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观经济学,效用最大化问题。。。(主要是第二问,边际替代率不等于价格之比怎么求最优。)
预算约束线:15x+2.5y≤抄100,斜率为负袭6
他没有实现效用最大化。他的最优消费模式应该是每周消费40个冰淇淋苏打饼。边际替代率不等于价格之比时最优化问题没有内点解,只能得到角点解,即预算约束线和X轴或Y轴的交点。在本问题中,最优的角点解即预算约束线和Y轴的交点,即X=0,Y=40
如果苏打饼价格涨到6.5,此时最优解还是角点解,此时是约束线和X轴的交点(如果消费量不必是整数)
Ⅱ 微观经济学的一道题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专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属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
Ⅲ 关于微观经济学无差异曲线的问题
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定义,
无差异曲线:使消费者处于同一个效用下的所有消费组合的集合。换句话说,对于一条无差异曲线而言,上面的每一个点对于消费者来说带来的效用都是一样的,是“没有差异的”。如果给出了消费者效用函数,给定一个效用水平,形象地来看,我们可以通过描点的方式把这些点在坐标图中一个一个找出来,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条无差异曲线。
通过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效用函数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无差异曲线其实类似于等高线,等高线是在二维平面上描绘具有相同高度的空间中的点对应到地表上的情况,无差异曲线则是在二维平面上描绘具有相同效用值的消费组合。(当然这里我们把问题简化为只有两种消费品的情况,也就是书上常见的例子。)
那么为什么凹的效用函数会导致凸的无差异曲线呢,我用低维空间的例子来说明。
简单地讲什么叫凹函数和凸函数:想象一个函数曲线,如果在函数上任意两点之间连接一条直线,倘若这条直线完全处于两个端点之间的函数曲线的下方,那么这样的函数就叫做凹函数。反过来看,如果这条直线完全处于函数曲线的上方,那么这样的函数就叫做凸函数。(注意这是国际标准定义,和国内的高数教材上的定义不一样。)
凹函数的具体例子:比如一个倒扣的碗,假如函数形状和碗壁一样,任意连接碗壁上的两点,所得的直线一定在碗的内部,也就是在两点之间的函数曲面下方,那么这是一个凹函数。
凸函数的具体例子:一个正常摆放的碗,任意连接碗壁上的两点,所得的直线一定在两点间函数曲线的上方,那么这是一个凸函数。或者教科书上常见的无差异曲线,显然也是凸函数。
为什么凹的效用函数决定了凸的无差异曲线呢?
回忆无差异曲线和效用函数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想象出来。如果效用函数像倒扣的碗一样,是一个凹函数,当然不能是整个碗,只能是竖着劈开一刀剩余一半的碗的形状(因为效用函数是非递减的)。那么上面所有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所对应的桌面上的位置,是不是就像地图上的等高线一样?如果给出了(0,0)原点,它们一定是凸向原点的。这种凸向原点的形状不正就是二维平面的凸函数的形状么。所以,通过这个简陋的对比,应该会发现凹的效用函数决定凸的无差异曲线的原因了。
这个结论在数学上有非常严格的证明,而且也并不局限于三维空间,也就是说在有多种消费品的效用函数情况下,结论也是成立的。
至于另外一个问题,不是严格的凹或者不是严格的凸,形象地想象,就是函数曲线上出现了一段直线,连接这段直线上的两点得到的直线就在函数曲线上,既不在函数的上方也不在函数的下方,所以这时候函数就不是严格的凹或者严格的凸了。那为什么一阶条件有多个解呢?因为我们的一阶条件一般不都是函数的一阶导数等于0(或者某个常数)么?由于直线上的倒数处处相等,就会出现一旦有最优解(也就是满足一阶条件的点)在这段直线上,那么其它直线上的点也是最优解,因为它们导数相同。
Ⅳ 微观经济学dmpl什么含义
60小时由Q=-0.01L3+L2+36L,可知MPL=-0.03L2+2L+36,又知P=0.1,W=4.80,根据VMP=P·MPL=W,可得:-0.003L2+0.2L+3.6=4.8解得:,或,L=60(舍去L=20/3,因为,此时dMPL/dL>0)最优回解为L=60。即:厂商每天要答雇用60小时的劳动才能得到最大
Ⅳ 微观经济学的问题~大家帮帮忙~要有解答过程~
价格弹性=-(dQ/Q)/(dp/p)=-1,期中Q为数量,p为价格
假设原来的价格为p0,则现在总支出=厂商销售收入回=p'*Q'=2p0*Q'
而-((Q'-Q0)/Q0)/((p'-p0)/p0)=-1,所以(Q'-Q)/Q=1,Q'=2Q
这样的答话支出变为4p0Q0,那么应该是4倍,所以我觉得你这个题目是错的,并且需求弹性一般是正值,不是负值
效用论那章还没学不知道学好了再说吧
Ⅵ 关于微观经济学中的拉格朗日函数
先说用法吧,拉格朗日乘子法是用来求有限制的下最优解的,这里限制条件就是制约函数,求得就是在满足g(X)=b时f(X)的最值。
下面说具体内容,举个栗子比较容易讲:
假设f(X)是效用函数,g(X)=b是成本约束,为了简便X=x好了(只有一个约束),另外假设x的价格为p,后面会用到。
那等式L=f(x)+λ[b-g(x)]的意义就是如何在花光b那么多预算的时候让f(x)最大,答案显而易见就是当b=g(x)时所有预算花光,剁手剁得很欢快。这时λ就是收入的边际效用,也就是b每增加1各单位,效用就会增加λ那么多。证明如下:
对L求x和λ的一阶偏导,得到:
1.dL/dx=f'(x)+λg'(x)=0
2. dL/dλ=b-g(x)=0
第2个等式就是制约条件,意思就是预算被花光(因为完整的拉格朗日乘子法是允许不花光的)。
等式1变形得
3. λ=f'(x)/g'(x)
λ的定义就出来了,也就是当b每增加1个单位,g'(x)=1/p,就是花在x上的钱多了1,同时买了1/p那么多的x,这时λ=f'(x)/p,就是1单位收入带来的额外效用。
这时因为X是一元的所以最值不用另外求,就是当x=g^(-1)[b]时f(x)最大。
现在变成二元的,X=(x,y),g(.)依旧是成本,f(.)还是效用,但这时λ还是一样的意义,只不过一阶偏导变成了3个:
dL/dx=0
dL/dy=0
dL/dλ=0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出唯一解的话就是最优了。
当X上升为n元时,也就意味着要同时考虑n个条件,就像是同时用b购买有n种商品,要求效用的最优解。这时唯一的不同只是方程组的未知数变多了,解法还是一样的。
为势能。
在分析力学里,假设已知一个系统的拉格朗日函数,则可以将拉格朗日量直接代入拉格朗日方程,稍加运算,即可求得此系统的运动方程。
分析力学方面
在分析力学里,一个动力系统的拉格朗日量(英语:Lagrangian),又称为拉格朗日函数,是描述整个物理系统的动力状态的函数,对於一般经典物理系统,通常定义为动能减去势能。
力学方面
在力学系上只有保守力的作用,则力学系及其运动条件就完全可以用拉格朗日函数表示出来。这里说的运动条件是指系统所受的主动力和约束。因此,给定了拉氏函数的明显形式就等于给出了一个确定的力学系。拉氏函数是力学系的特性函数。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全部理论,始终围绕着价格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场合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Ⅶ 在微观经济学中mb=mc和mb/p=mc/p得到的最优解有什么区别
我认为它们的区别很大的,就可以理解
Ⅷ 求解微观经济学题。急!
上表中top 代表正面,bottom代表反面。括号中第一个数字是b的报酬,第二个数字是a的报酬。荧光绿色的两个格代表了a的最优解。蓝色代表了b的最优解。
混合策略那什均衡解:
当a抛出正面时,b的最优策略是抛出正面;当a抛出反面时,b的最优策略是抛出反面。对应上表中蓝色部分,即(正面,正面),(反面,反面)
当b抛出正面时,a的最优策略是抛出反面;当b抛出反面时,a的最优策略是抛出正面。对应上表中荧光绿色部分,即(正面,反面),(反面,正面)
希望对您有帮助。
Ⅸ 一道微观经济学问题
这个是类似公共地来悲剧的题目自
帕累托最优表示的是,没有人能改进
社会有效率表示,社会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收益相等
两个是两码事,比如一个人拥有所有财富,一个人一无所有也是帕累托最优的
但是一般不是社会有效率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