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宏观经济宏观部分
宏观经济 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 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概念比较
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宏观经济的运行,有许多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
两者联系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宏观经济
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宏观与微观之间,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调节手段。
在现代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合理运用计划与市场这两种配置资源的经济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计划与市场两者,市场处在更基础的位置,计划则是在市场作用下发挥宏观调节功能和微观指导功能。只有将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国家特别需要用宏观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控。
宏观经济是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经济中以个人、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现代市场经济虽然仍以单个微观经济主体为基本单位,但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交换日益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日益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特征。个人财富、家庭福利和企业利润的增加,已经不再单纯地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必然要依赖于整体经济状况,整个经济运行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总量、综合和全局性特征。
折叠编辑本段宏观经济政策
折叠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
1、高的且不断增长的国民产出水平(即实际GDP)
2、高就业、低失业
3、稳定或温和上升的价格水平
政策工具是一种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并能对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目标施加影响的经济变量。
折叠总量平衡
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是指:
宏观经济
⑴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平衡
⑵一个地区范围内的市场供需平衡
⑶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⑷全国工业部门的生产和需要的平衡
折叠编辑本段调节体系
折叠调节方式
⑴以间接调宏观经济节为主
⑵以直接调节为主
⑶始终以调控总供给为主
⑷始终以调控总需求为主
折叠必要性
⑴它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⑵它是实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⑶它是推动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客观需要
⑷它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调整的需要
⑸它是转变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需要
折叠调节体系
⑴宏观经济调节目标
⑵宏观经济调节方式
⑶宏观经济调节手段
⑷宏观经济调节政策
⑸宏观经济调节水平
折叠编辑本段经济政策
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节目标的经济政策体系主要包括:
⑴财政政策
⑵货币政策
⑶收入政策
⑷产业政策
⑸消费政策
财政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包括:
⑴财政补贴
⑵国家税收
⑶国家预算
⑷国家债务
⑸信贷政策
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包括:
⑴国家预算
⑵公开市场业务
⑶利率手段
⑷再贴现手段
⑸存款准备金手段
根据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调节的影响,货币政策主要可分为:
⑴货币储备政策
⑵货币回笼政策
⑶扩张货币政策
⑷货币发行政策
⑸紧缩货币政策
折叠编辑本段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及其问题
中国经济总量缺口不大,潜在供给过渡
结构问题严重,三个过剩加剧:相对过剩;暂时过剩;局部过剩。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所实施的渐进式转型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逐渐积累了多种新的矛盾,这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面对的和解决的主要挑战。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需求结构严重失衡;产业结构发展滞后;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金融发展相对滞后;政府间财政关系失衡。
由于中国经济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且在中国经济型转型期,各种基本经济关系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宏观经济运行中也会呈现出许多新问题、新特征。因此,经济转型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只有不断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新问题、新挑战,稳步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才能够最终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
折叠编辑本段面临问题
折叠三大迷思
一是通胀压力,二是流动性压力,三是增长下滑压力。进一步分析这三大迷思,其实都是受制于一个主轴的三种表象。而这个主轴不在内部,而在外部,这就是由美元贬值派生出来的问题。宏观经济在解析"三大迷思"之前,先说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美元的异动。由于这是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摆脱"三大迷思"的前提,因此,有必要先弄明白美元的走向到底如何。
要分析美元走向,不得不谈美国推行的弱势美元战略。美元已持续贬值数年,已造成全球价格体系紊乱。也就是说,从美国的角度看,已达到了预期目标,再玩下去,就要对美国自身造成实质性伤害了。
首先,美元持续贬值造成了经济对手的困难。比如,人民币对美元在三年内持续升值近20%,使大部分微利的中国外向型企业遭受了汇率和成本的双重挤压,走向亏损甚至破产。也就是说,美元贬值已达到了挤压对手的目的。
其次,由美元持续贬值造成的全球价格体系混乱、通胀压力加大,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关键时刻。从美国的利益来讲,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就要对美国经济自身造成实质性伤害了。此时,若是美元由弱转强,可以稳定价格预期,有利于美国经济的下一步发展。
而从全球角度看,迫于通胀压力,美元的走强也符合各国对稳定物价的期待。此时美国顺势调整弱势美元战略,既可以做"好人",重塑美元霸主地位,又有利于全球金融资源再次流入美国。国债,就是一个重要的转势信号。
明白了美元大趋势之后,回头看"三大迷思"之一的中国通胀压力问题。
从主导性看,本轮通胀压力主要是输入性的,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美元贬值引起的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引起的压力。如果加上前两年所谓的"高增长、低通胀",实际上是把价格压力往后推移,所以才形成了的价格形势。而这一点,很可能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
由此观察,本轮价格上涨,主要取决于美元因素。而已有多个国际机构对美元转势有了明确判断,对石油及其他生产资料价格的回落也有比较明确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我国的价格趋势和外围经济环境,调整相应的经济政策,就是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问题了。
再看"三大迷思"之二的流动性问题,同样也与美元趋势有关。近几个月来,在外贸顺差逐渐缩小的情况下,不明用途的外汇大量流入,造成了新的对冲压力。热钱为什么要挤进中国?就是想在短时间内从两方面套利,一是人民币升值,二是对中美利差扩大的预期。
折叠宏观调控与改革
"很多经济问题是宏观经济调控不能解决的,比如说国内的社会阶层凝固化问题。"厉以宁解释,社会阶层凝固化或叫做"职业世袭制",比如农民工的孩子是农民工,问题长期存在就会导致社会僵化,而这个问题就不是宏观经济调控能解决的。
厉以宁还举例说,中国长期存在着"投资冲动怪圈"的现象,地方政府希望加速发展,要求增加投资,增加信贷,然后信贷扩张,经济增长率提高,通货膨胀也来临。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减少投资,减少信贷,于是通货膨胀虽被抑制,但地方政府却深感困难,因为财政收入下降,GDP增长率下降,就业 压力增大了。中央政府不得已就再次启动外生力量,刺激经济。
"单靠宏观经济调控不能解决'投资冲动怪圈'现象和'职业世袭制'问题。"厉以宁强调,相对于外生力量而言,内生力量更为重要。而宏观调控只是一种外生力量,通过内生的市场经济机制发挥作用才是更彻底的改革。
折叠外汇流入
为了应对外汇流入导致的流动性问题,央行持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加息措施又难以启用的情况下,这一政策工具的反复使用,固然对收缩流动性产生了明显作用,但也导致了资金的结构性淤塞,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而问题的缓解,也与美元走向有关。
第三个迷思,也就是经济增长问题,也与美元趋势有关。增长问题,本来主要是国内的事,但对于一个外贸依存度高企的经济体来说,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由于本币升值加上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大量原本微利的外贸企业失去了生存基础,出口下降,自然对经济增长有直接影响。
而要使外向型企业向内需型转变,从推动经济增长的结构上调整产业布局,无论在生产组织上还是在时间上,都需要花很大努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时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即便是为内需服务的企业,也要有国际经营眼光。也就是说,在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世界经济格局下,也需要注意美元的动向。
美元有由弱转强的迹象。此时,如果不从本质上看问题,而是继续被表象所蒙骗,在战略和策略上做出不恰当的选择,那是要引来后遗症的。而美元也不是完全可以自以为是的货币,也会受美国经济自身和国际经济与金融格局的影响。
适时把握美元转折的有利时机,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从的"三大迷思"中走出来。而就反应过度的沪深股市而言,更前瞻、更全面、更理性、更历史地看待中国经济走向,也许会平缓这两个市场的非理性躁动。
❷ 宏观经济调控方式有哪些
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但主要手段是前两个,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必须支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尽量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在必要的情况下才会运用行政手段。
1、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2、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3、行政手段: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如:政府下令关闭污染严重的小煤窑、小油田等
❸ 宏观调控法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调整对象:是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回调节和控制答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计划调控关系、财税调控关系、金融调控关系、产业调控关系、储备调控关系、涉外调控关系等七大类宏观调控关系,它们也可以合并为计划、财税、金融三大类调控关系。
(2)特征:都属于经济关系范畴、都体现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特征、在各类宏观调控关系中调控主体与受控主体之间存在着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有时也存在着调整、合作的
包括计划法、财税法、金融法三大部分。
1、以宏观经济政策业务范围为基础确立的调整方法:
(1)财政政策调控方法
(2)货币政策调控方法
(3)产业政策调控方法
(4)价格政策调控方法
(5)对外经济政策调控方法
2、以对经济行为影响的力度与方式为基础确立的调整方法:
(1)利益诱导方法:指采用法律确认的经济利益诱导方式,对宏观经济关系施加有影响力和法律后果的方法。
(2)计划指导方法:指通过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的经济计划指标或长远规划来影响宏观调控关系的方法,其影响力要比经济参数作用直接得多
(3)强制控制方法:指政府依法对经济行为进行的某种限制或禁止,从而对宏观调控关系施加强制影响力的方法。
❹ 宏观调控法的调控方法
1、以宏观经济政策业务范围为基础确立的调整方法:
(1)财政政策调控方法
(2)货币政策调控方法
(3)产业政策调控方法
(4)价格政策调控方法
(5)对外经济政策调控方法
2、以对经济行为影响的力度与方式为基础确立的调整方法:
(1)利益诱导方法:指采用法律确认的经济利益诱导方式,对宏观经济关系施加有影响力和法律后果的方法。
(2)计划指导方法:指通过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的经济计划指标或长远规划来影响宏观调控关系的方法,其影响力要比经济参数作用直接得多
(3)强制控制方法:指政府依法对经济行为进行的某种限制或禁止,从而对宏观调控关系施加强制影响力的方法。
❺ 竞争法和宏观调控法,谁是经济法的核心
当今世界是一个大市场,而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以及对最大利益的追求,使得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不断滋生,而竞争法则是调整在反对垄断和限制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过程中发生的市场监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竞争法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在美国,它被称为“自由经济的大宪章”;在德国,它被称为“经济宪法”;在日本,它被称为“经济法的核心”。但是在理论界,对竞争法的核心地位问题莫衷一是,下面是对该问题的探讨。 (一)经济法体系结构分析 经济法体系是由层次分明、门类齐全的经济法部门组成的内在和谐的统一整体。依据经济法调整对象,经济法体系结构包括是市场监管法和宏观调控法。 市场监管法是调整政府等公共权力组织在市场监管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中竞争法是市场监管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国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对经济法核心问题的不同理论观点1. 竞争法核心说 首先,从历史角度看,现代经济法正是伴随着对竞争的规制而产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完成了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垄断成为生活中的突出特征,国家力量的干预以及干预的法制化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形下,经济法应运而生。因此,经济法是以竞争法为契机而产生,以经济法为核心而发展起来的。 其次,从市场经济与竞争的关系来看,市场经济必须与竞争相联系。市场经济要运用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促进社会资源的分配;市场经济要通过价格机制改善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经济要运用竞争的激励机制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总之,竞争作为调节市场的机制,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2.宏观调控法核心说 首先,在经济法体系中,宏观调控法与市场监管法并列为经济法体系中的第一层次的部门法。二者分别发生在经济运行的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市场监管以宏观调控奠定微观基础;宏观调控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作为市场监管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竞争法,当然不能凌驾于宏观调控法之上而取得核心地位。 其次,无论是竞争法还是宏观调控法,其核心地位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时代和经济背景下的。在经济法发展初期,垄断是经济社会的一大弊病,因而经济法的核心地位就一再凸显。但是在当今的经济局势下,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已成为经济法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在当今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核心已从竞争法转向宏观调控法。 (三)我的观点 我支持宏观调控法核心说,我认为宏观调控法在当今经济形式下越显重要。 首先,我们不能因为二者产生的先后差异而确定竞争法的核心地位。法是调整社会关系,解决阶级矛盾的。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法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正如在法的发展中,中国曾走过很长的一段重刑轻民的历史,但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不能因为刑法比民法发展早、发展快而使民法在法的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经济法也是如此,的确,竞争法被视为现代经济法的开端,但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若没有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竞争法也难以担起维护经济秩序的重担。因此,我认为不能因为竞争法是经济法产生的先导,就给予其在经济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竞争是市场经济的要素之一,市场竞争必然会引导企业发展,但究其根本,谁来调控市场呢?答案当然是宏观调控法。因此,我认为,仅仅依据竞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就赋予其核心地位,不可避免会产生重表不重本之嫌。因此,赋予宏观调控法以经济法核心地位是比较合理的。
❻ 国家宏观调控中的,法律手段中的经济立法与经济司法,和经济手段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三者怎么区分粮食最
经济立法: 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以版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权行为规范的活动。简单的说,说是法律的制定,包括法律的修改。
经济司法: 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简单的说,就是法律的执行。司法是实施法律的一种方式,对实现立法目的、发挥法律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手段: 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比如工商局的检查,税务的查税,政府的命令等等。
法律手段是通过经济上的立法和经济工作上的执法,对违反经济政策的行为实施强制性的制裁,从而保证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❼ 如何区分经济生活中的 国家宏观调控的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宏观调控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计划,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 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经济手段中的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如:国家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法律手段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以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行政手段: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❽ 我国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经济法研究的对象是经济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国家在制定宏观调控措施的时候都是遵循这些经济规律的,不然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起反作用.
比如说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幅度大而且还有继续加剧的势头)的时候,国家就会通过提高银行存款利率的方式来把一部分热钱吸收到银行里存起来,在货币发行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市场流通的货币量少了,物价自然也就被控制住了.相反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国家又会降低存款利率,受到利益的驱使(人们觉得这个时候把钱存在银行里划不来,因为利率太低了),人们又会把银行里的钱拿出来消费(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时候东西便宜,相同数量的货币在这个时候购买力就会强.比如说同样的一块钱,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只能买一个包子,可是在不景气的时候就能买到两个包子).我们常说市场受到供需影响就是这个意思了.而供需矛盾就是经济学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在以上这个例子当中,国家并没有下令要某一种商品必须买多少钱,而只是通过控制市场流通的货币总量的手段来达到控制物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