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劳伦斯·萨默斯的人物专访
2011年2月12-13日,哈佛中国中小企业峰会暨华佗中国民营商界领袖论坛在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隆重召开。
主持人:下面要做演讲的是劳伦斯·萨默斯教授,萨默斯教授是哈佛大学终身查尔斯阿连特荣誉教授,他是奥巴马前任首席经济顾问。从2001到2006年萨默斯教授是哈佛大学的校长,并担任美国的前财政部长、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同时也是哈佛和MIT的经济学教授,他是第一位获得全国科学基金会社科奖的经济学教授。萨默斯教授在MIT获得本科学位,然后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的博士学位,曾为英国金融时报编写月度期刊,同时也是一个内外投资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欢迎萨默斯教授为我们做演讲。
劳伦斯·萨默斯(美国前财长、哈佛大学前校长):非常高兴今天能够来参加今天的会议,尤其是像这样一个特殊的会议。我们会讨论很多对全球体系来说都很重要的问题,并且放在历史的框架中也是很重要的。我第一次去中国是在1979年,我首先去了上海,我非常迷恋喝可口可乐。当时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十天都找不到可口可乐可以喝,因为当时在中国就没有这样的产品在销售。我不得不给美国打电话,跟我的父母说在这里买不到可口可乐。我从酒店走出来走了一段距离,带着非常大的好奇心去观察路上的人,发现当时的人对我非常好奇,他们想跟我拍照片。我在大街上走的时候,在上海的市中心闲逛的时候,我甚至可以到马路的中央去走,因为每隔五分钟才会有一辆汽车,当时真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世界。
大家想一想,中国这些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尤其自从我第一次访问中国以来的这几十年的时间里。这是我想对它做的阐释。
古希腊,从公园前460年到公元800年,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得很大的进步,在过去的这几千年生产力几乎是成倍的增长。最乐观的一个方面是在20世纪的时间里美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美国20世纪人均寿命翻倍的增长。中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其中每年的经济增长超过7%,也就意味着每隔十年它的经济体总体量就可以翻一番,这是非常快的速度,我们可以称之为工业革命,因为这是它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人类的寿命已经与史前时代完全不一样了,中国以7%每年速度增长,意味着每十年经济体就会翻一番。这种变化涉及到全人类25%的人口,而且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不仅仅是局限在25%的人口中,同时也影响到世界上其他的各个角落。
当历史学家回顾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候,冷战的结束、共产社会的瓦解,也和中国经济增长会一样具有历史性,会进入历史的教科书。中国的崛起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是绝对可以进入史册的事情,而且是历史教科书上第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比这更重要的,我们不用怀疑它的重要性了。
贸易方式的改变,还有大家购买方式的变化,还有大家购买力的改变,大家可以购买商品种类的改变增加导致了中国受社会经济各个角落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国每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污染物其实比美国还要多,全球每天要消费的水大概是9000万桶。
中国每天的石油消费量,一天有9000万桶,中国石油人均消费量其实跟美国也接近了,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会从每天9000万桶增长到将来的2.3亿桶每天。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沙特阿拉伯每天的消费辆只有800万桶,中国经济非常的重要,环境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针对全球的体制来说。在政治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大的政治问题就是人权的问题,人们渴望能拥有权利,渴望更多的自由,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方面希望获得保护,不要受到政府太多的管制,希望不要发生文革时候的那样一些惨剧。一个很强的政府他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混乱。实际上这样的社会问题也是美国的这些建国者们面临的问题,美国的在过去两百年里面也是不断的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虽然在过去这些年中经历了一些混乱,一些灾难,但是实际上所取得的进步比美国在过去这一代人中所取得的进步还要大,甚至中国人也在致力于为问题找到合理的方案。
最后,还有另外一种挑战,就是现在全球体系的变化,历史并不是那么让人乐观的,这个全球体制中每一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上的增长,比如说1950年代的德国,还有整个30年代的亚洲,一个更加的复杂的例子就是19世纪的美国,它使我们觉得美国这种崛起没有被世界所认可。当时我们美国认为我们的崛起是善意的,但是如果你是墨西哥人,你是加勒比海周边的人,你是美国印第安土著人,你会觉得其实美国的崛起相当有问题的。
所以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两个社会,都为自己骄傲,都认为自己与众不同,都为自己的历史感到荣耀。去定义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他们两个彼此之间达到和谐共处其实非常难的,因为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在新的力量增长的时候,在位的这些力量往往会对他们实施一些阻挠,或者并未把他们看成善意的崛起。要想这个过程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商业关系。经典的经济学家们会解释到,贸易会让我们两个国家的居民都可以买到比之前更多的商品并且以最低的价格获得这样的商品。可能更重要的是贸易也有助于传播知识,能够让中国更好的融入世界舞台,贸易也把技术散发到世界各地,也让中国成为技术重要的贡献者。
很重要的是贸易也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限于政府官员和政府官员,将军和将军们之间,而是把这种联系扩大到了正常居民之间,就像今天的会议一样,这种会议非常重要。像这种会议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使更大的融合成为可能。所以我为什么非常喜欢约翰.海格院长,他对我们的校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为他把你们带到了这里,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我们的贸易和接触的范围,我们应该确保我们这种贸易关系能够为两个国家都带来好处,坦率的说是一个过渡的时期,是我们彼此之间的双边经济关系过渡的时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种关系变得有点不对称,美国的生活水平、生产率领先中国很多,研究经济的教授和学者们会说中国当时生产力就像美国1860年一样,所以欧洲的技术和知识在1860年左右传到了美国,也是一个知识传播的时候。
西方国家在经济学方面的考虑往往忽略了这些元素方面,他们忽略了成千上百的人对中国人生存状态低于当时世界的发展水平的。中国当时是面临着非常复杂的问题的,也就是要创造成千上万的工作,要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为人民谋得福利。而我们美国人呢?在西方世界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同时这种经济关系会使我们两个国家的关系不断的成熟。我们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不再是一个低级的问题,而是一些更加高层面的问题。
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不断的做出回顾,你会发现这种进步是非常重要的,我会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关于奥巴马的。我们有很多人为他工作,我们会统计一些数据会研究,我们美国向海外销售软件的数量,我们把这些数字变成一些指数,这个指数在美国是一百,在80和90年代欧洲和日本,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拉丁美洲都是个位数的,在中国也是个位数的。这些国家几乎完全没有办法销售软件,实际上真实的情况比这更糟。我们世界面临的问题就是你出售了软件之后,这些使用软件的人要求不断的更新他们的软件,美国也是更多的向中国销售这样的软件。在销售的同时,不断的从中国这边得到客户的需求需要改进这些软件,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难道我们软件做得不够好吗?
这里面有一个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可能中国这边知识产权保护比较差,他们会拷贝很多美国的软件,美国人会怎么想这些问题呢?他认为如果中国人获得这个软件是为了让他们后一代更好的学习的话,似乎还可以理解。但是大规模的去窃取这些软件的话,我们美国人认为是不可以接受的,我认为这些企业家这么想是正确的。我用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当前双边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而是因为这可能是一个最清晰的问题,尤其是当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是否正确或者错误的时候,我们非常愿意分享技术,也非常愿意进行有效的贸易的活动。我同时之前就职于每个奥巴马总统经济顾问,这方面的担忧不仅仅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而是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办法来保护美国的创新和保证美国的技术发展能够不断的往前进步。我们同时也面临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宏观经济的不平衡的问题,就是我们中美之间的这种不平衡,我是相信借款人也是有责任的。如果我从信用卡公司借了很多钱,但是又没有办法偿还的话,我觉得我是应该被谴责的,而不是所有借钱的信用卡公司受到谴责。
其实美国人有一个担忧的,我们过多的从中国借债,这个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答案解决不平衡的主要办法,美国人要更少的借钱,要有更多的储蓄。随着美国经济的恢复,对于美国来说是非常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财政赤字。同时呢?价格是最重要的,价格对于任何国家的经济关系来言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汇率的价格来说,很多年以来汇率价格没有按照市场规则一样找到它平衡的位置,这个汇率价格在中国几乎被官方指定的,美国的中央银行每天干预到外汇市场来影响汇率的水平,其实很多人愿意持有人民币比愿意买美元的人还要多。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的话,人民币是会升值的。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也在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他解决方法就是不停的买入美元,然后印刷人民币。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中国积攒了非常大的外汇储备,当然大家都几乎看不到储备会有下降的势头,如果中国的人民币汇率不上升的话,中国的产品价格比美国的价格要低,美国商品要比中国商品要更贵,中国企业就由此获得了一个特殊的优势,这并不是因为你生产了更好的产品,而是由于您的政府在保持汇率了这样的措施。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效应,那就是因为你要买美元,就意味着你要印制人民币,人民币的发放量就会提升,同时就会带来物价的上涨。由于这些原因,这个汇率是被管制的汇率,管制的汇率对于中美双方关系来说其实制造了很多不太舒服的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我们双边的努力一起解决。过快的调整对于我们双方都不利,对于美国作为一个借款人,对于中国作为一个放债的人都是不利的。如果让这种趋势无限期的发展下去的话,那双方的紧张关系就会导致双方的紧张,这是我们美国政府需要非常仔细的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今年夏天,两国之间有一次交流,从那以后这个方面的问题有所缓和,我对这些进展感到非常的高兴。除了汇率还有资本市场的问题,我们双方间还面临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市场准入的问题,还有能源政策,允许两边的国家的学生互相去对方的国家学习的问题。如果说有一个住在麻省的人,他想在麻省的买一个汽车,这样的话对对方的定居有好处的吗?我们也希望解决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这让我回到我最初的问题。
今天在中国所发生的事情,这些事件的变化的推动力不仅仅是中国政府。这个推动力也是中国人民的创新,努力的工作。由于中国人民的努力,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去找到双边的问题,讨论双边的问题,甚至有的时候去争辩这些问题,目的是为了找到解决争辩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的话,当历史学家回顾这些事迹的时候,他们会以一种更加乐观的方式来讨论这些问题,中美之间的这种合作将会成为历史的很大的主题。
❷ 有没有国内比较好的财经媒体客户端
你好:
财经 ://caijing/ 《财经》是一本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现代市场经济进程的新闻性刊物。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财经》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高层的重要动向、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及时予以分析和评论,对于资本市场在中国的成长变化更给予特别关注;对于海外发生的重大经济、时政要闻,《财经》亦经常派出记者现场专访,其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 《财经》主要读者为中国的中高级投资者、管理层和经济学界。1998年4月创刊,杂志的领衔栏目“封面文章” 因深度报道堪称具有史实记录值。其他重要栏目如“经济全局”、“资本市场”、“财经观察”、“观点评述”、“产业纵深”、“透视”等,每有真知灼见迸发,为业内好评。 环球财经 ://globalbizfin/ 《环球财经》杂志创刊于2001年4月,以“提升中国全球值”为己任,重点研究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的产业对接,对国际经济领域热点、难点进行全景追踪,进行独家、权威分析;对知名全方位、课题式调查采访。是一本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大型财经月刊。 《环球财经》在分报道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格外关注中国企业国际化和进入中国的跨国,通过它们的成败得失来反映、影响中国经济生活的变化,并通过对这种变化的深入解读和深刻分析,帮助城市主流人群找寻商机、提供理念型值服务。 《环球财经》注重财经事件的专业化、课题化研究,高超的策划者、事件的当事者、权威的研究者,“三合一”的特色,将为读者提供全球背景下的一流财经故事和独到的见解,以及全球化发展思路,搭建全球市场与中外沟通的平台。 《环球财经》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每月5日出版,发行量为198万册/期。此外,由其主唱并在运筹的“中国民族产业论坛”正逐步被打造成商业精英研讨国际化问题的理想平台。 核心值 使命:提升中国全球值 关注:全球财富视野,本土值创新 视点指向:国际化中的中国企业;极具竞争力的成长型中国企业;以及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中国市场的全球500强企业。 报道风格:“全视角国际报道、个案调查、中立研判”是《环球财经》的三大优势。区别于其他同类刊物,《环球财经》侧重从微观角度直面国内外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并从全球产业链大背景下予以分析,同时并重文章的可读性和观点性。 中国企业家 ://emag/ 创刊于1985年,中国主流商业财经杂志公认的领导者。 20年来,《中国企业家》秉承“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核心理念”,倡导企业家精神,致力使企业家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受尊重的主流人群。 “本土商业,全球值”,《中国企业家》杂志将伴随着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步伐,做华人商业伦理与管理哲学的总结者与代言人,促进华人商业文化成为全球主流商业文化之一,使中国企业家成为全球商业惧乐部中受尊重的人群。 新财经 ://xincaijing/ 《新财经》杂志于2000年9月创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物流协会 《新财经》是国内唯一专门为中国投资人服务的大型投资类财经杂志,主要面向素质较高、具有敏锐市场洞察力和强大消能力的成功人士主流读者,包括海内外机构投资者、企业家、高级职业经理人、高级行政人员和城市白领群体。现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财经杂志之一。 财经界 ://moneychina/ 《财经界》杂志简介 《财经界》杂志于1983年创刊,业界认为《财经界》杂志是新理念的第一推力,新财富的在手利器。 《财经界》杂志为大型财经月刊,旨在介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环境、经济信息和分析经济热点问题,向读者报告中国市场,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杂志面向各级决策层、财经高管人员、研究机构的学者、资本拥有者、企业白领和企业企划人员、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以及一切关心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人士。
我知道所以你知道!
❸ 英国专家如何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是对去年和十八大以来经济的总结,也是为中国在2018年对内、对外经济发展定调。伦敦金融城相关负责人当地时间8日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这是十九大之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级别的经济会议,对于中英两国经贸走向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
成为伦敦金融城亚洲事务特使之前,马雪莉是英国驻华使馆、英国投资贸易总署公使衔参赞。她介绍说,这些年在中国大中城市工作生活的经历,使她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时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积累使得她清楚认识到中国坚定贯彻并大力执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这意味着乐观进取的前景和经贸合作的机遇,不仅对中国是这样,对世界同样如此。谈到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前景,我觉得很多的主题任务都会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比如如何部署经贸合作推进中国智造2025规划的早日实现,以及其它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划部署。而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要研究如何能从中国这项伟大计划中获益,推进本国经济发展,如何能更有效地与中国合作共赢。”
马雪莉表示,英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者,对于“一带一路”框架合作的远景充满信心,同时也相信伦敦作为金融中心将在这一框架下大有可为。
只有永远的利益。
❹ 劳伦斯·克莱因的《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6月2日,上海威斯汀酒店,劳伦斯.克莱因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去年春天,您在联合国世界联接模型(Project LINK)2005年春季会议上曾表示,中国不应该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结果几个月后中国政府放弃了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您对中国现在参照一揽子货币的汇率政策有何看法?
劳伦斯.克莱因: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跟他们的宏观经济都是紧密相关的,拿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来讲,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到底是人民币确实需要升值,还是美元已经贬值的太多。所以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需要做调试,应该是是一个双向性的调整,而不是一个单向性的调整。经济学的理论基本上已经承认,在制定货币政策上没有一个所谓的最佳答案。
以前中国所谓的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在很多国家也被实行,所以这并不是中国特殊的现象。1994年1月,当中国政府决定采用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这是一个完全可以理解、可以让人家信服的手段。很多人,包括美国政客,说中国是在操作人民币,这并没有完全反应真实情况。因为盯住美元才没有操作的空间,如果说操作的话,就会今天盯住美元明天盯住欧元。
《第一财经日报》:当中国政府转变汇率政策后,有些美国人相信人民币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但到现在为止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所以一些美国人认为中国在操纵利率,您认可他们的说法吗?
劳伦斯.克莱因:事实上有两个观点:第一,中国政府之所以在汇率政策上做出让步,基本上是基于非经济的原因,也就是政治上的考虑;第二,美国单方面要求人民币升值其实是不正确的,就像刚刚讲的一样,货币之间的关系需要双方的调试。我认为,美国人民花费太多,没有储蓄,这是导致美国货币一路走软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人民币升值没有太多的道理。
《第一财经日报》:美国新的财政部长认为,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可能是由于美国的国内政策引起的,而不是由于人民币被高估引起的,这一点和您在去年的联合国世界联接模型(Project LINK)2005年春季会议上的观点一致。请问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美国的国内政策会有怎么样的调整?
劳伦斯.克莱因:有一个媒体还没有注意或者经常报道的事情。那就是美国经济现在面对的通胀压力会直接影响到中美关系,而通胀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中花了非常多的钱。实际上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的资源消耗以及对经济的影响在很多官方统计上面并没有直接反映出来。事实上,新任的财政部长在战争问题上也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力,所以美国的国内政策也不是他可以直接影响的。
《第一财经日报》: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过热了,而且将石油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归结于中国的经济过热,对此您的看法是怎样的?
劳伦斯.克莱因:这样看你如何理解经济过热这个问题了。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年时间内一直保持8%-10%的增长率,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成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可以说中国经济过热了。这个问题的另一部分是如何解决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宾夕法尼亚大学有一批学者,每两个星期就会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披露一些统计数据。根据最新资料的显示,中国经济不但没有过热,事实上不管从生产能力还是消费者储蓄来看,中国经济都有一些增加率缓减的趋势,这是数据分析的效果。
《第一财经日报》:您在去年的《华尔街日报》上撰文列举了中国经济需要注意的十个问题,其中GDP的增长率被排在第一位。现在中国政府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正在慢慢削弱GDP的导向,那您的观点现在有没有改变?
劳伦斯.克莱因: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然美国、欧洲和中国的经济都不应该只有GDP增长率的指标,事实上那是不太现实的做法。任何一个大的经济体都要考虑很多指标,比如说通货膨胀、GDP增长率、失业率和汇率等等,没有必要只看一个经济指标。
《第一财经日报》:你刚才提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据你最新的研究表明,中国要解决可发展方面的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劳伦斯.克莱因:衡量时不时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永远是基础性的东西,比如说生活品质的好坏就是一个衡量指标。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已经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这个成就比GDP的增长还要大,因为这是生活品质的实质增加。有一点可以间接回答你前面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那就是中国经济对东南亚的影响力,这一点可以从1997年的货币危机上就可以看出来。如果说那个时候中国经济不能稳定的发展,就会波及整个东南亚的经济,当时中国为整个亚洲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一财经日报》:你也提到过中国应该担当起亚洲经济领导人的位置,你觉得这个时机现在已经成熟了吗?
劳伦斯.克莱因:1997年货币危机时,很多人认为日本应该扮演亚洲经济领导人的角色,但当时它并没有扮演这个角色,反而是中国扮演了亚洲经济领导人的角色。有人说中国经济当时也遭遇了箫条的时候,但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的研究表明当时中国经济并没有遭遇经济箫条,当时还在健康成长,从而同时直接和间接地为亚洲经济危机做出了贡献。我马上会有一本新书出来,就是针对你刚才说的那个问题的。
(劳伦斯·罗伯特·克莱因 (Lawrence.Robert.Klein),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出生于1920年,1942年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获学士学位,1944年获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68年至今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富兰克林教授。得奖原因: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主要著作:《凯恩斯革命》、《计量经济学教科书》、《美国计量经济模型》。)
❺ 跪求三条关于宏观调控的新闻和解析
送走金牛,迎来虎年。2010年1月份的国内经济数据相继出炉,虎年经济将如何呈现?快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内部分知名经济学专家学者,请他们预测虎年的国内经济政策、市场走势。
史晋川: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就在春节前夕,国家统计局、央行与海关总署发布今年1月份的各项宏观运行数据,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1.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4.3%。同时,1月份本外币贷款增加1.46万亿元;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4.4%,达到2047.82亿美元。从这些公布的数据来看,经济回暖已经在宏观基本面得到了印证。有不少关注经济发展的市民向快报提出了自己的担忧:采购年货时就觉得物价上涨,这是不是通货膨胀带来的?刚在2009年买了房子,银行会不会加息提高月供压力?
史晋川的回答是:温和通胀对经济利大于弊,今年利率调整的幅度不会很大。
灵活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社会政策是主流
史晋川认为,整个2010年,经济仍处于震荡缓慢复苏中。尤其是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在提醒我们,全球实体经济基本上还没有恢复。因此,各国的经济刺激政策转变会比较平缓,不可能说退出就退出。
从国内角度来说,经济刺激政策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9.8万亿信贷扩张规模,再次,财政政策鼓励力度非常大。但民营企业的投资,老百姓的消费却都与宏观调控的目标尚有差距;而外需复苏的姗姗来迟。也对实体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
有如此巨大的流动性注入,但是实体经济的恢复并不是十分顺利。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目标就不再是比较单一的了,而要在保增长和管理通胀预期两方面进行权衡。2010年将是最复杂的一年。
史晋川预测,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分为四个大方向。
第一,货币政策可能会更加紧,从"非常宽松"变为"适度宽松"。从去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情况来看,新增贷款今年大概保持在2008年的75%左右,也就是2009年是10万亿的话,今年就是7.5万亿。
第二,财政政策会更加灵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可能会适当的控制,但是税收政策却会更加灵活,包括在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企业税负减轻等等;
第三,产业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放松,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鼓励民营企业进行更多的投资,可能要调动民营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在政府投资步伐开始放缓之后,让新的投资力量释放出来,给民营企业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去做一些新的投资;
第四,社会政策会更积极,国家会更加注重城市高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的分配和城乡收入差距的调整,注重劳动者在工资性收入在整个GDP所占的比重;另外一个是社会保障政策会更积极,加快城市化的步伐。
今年将是温和通胀为主导 贷款结构很可能会有调整
史晋川认为,到目前为止,通胀还没有成为一个现实,因为到2009年11月份CPI才从负的转成0.6%,刚刚进入正增长区间。而今年1月CPI季调环比增速下降0.16%,也在短期内缓解了通胀担忧。他预测,到2010年上半年,国内将会有通胀幅度在3%-5%左右的"温和通胀", 此类通胀可以带动不同产品相对价格的调整,优化企业生产结构,以满足消费需求,对经济利大于弊。如果运用更加谨慎的货币政策和灵活的财政政策,整个2010年都不会出现温和通胀向高通胀转化的局面。
由此,史晋川认为,2010年内银行利率不会出现大幅度的频繁调整。"如果有温和的通胀,也只会做一些适当利率的调整,小幅的调整。如果利率提高了,对于通胀和局部过热可能会有一定的抑制,但是可能又会吸引更多热钱涌入中国,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史晋川说,如果说美联储有不断加息的动作,减轻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那么国内加息空间就能相对大一点。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❻ 大家好,辅导老师要求做一份职业任务生涯访谈,希望有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人帮忙回答,尽量详细,万分感谢
1、我教了N年书,通过自己的努力、权威机构的极力推荐找到这份辅导工作的;
2、至少5年的经济管理、培训经验
3、微观、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及在公司做主管、经理的经验
等等,结合自己的经验、适当说些场面话就可以了
❼ 如何看待疫情压力下中国经济的活力
疫情及防控工作的进展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将有何影响?就此,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
刘锋认为,如果能够通过严格措施使疫情拐点在一季度出现,则疫情进展对于全年经济的影响不必要过度悲观。应科学客观冷静应对内外复杂局面,立足市场化思维激发经济活力。宏观政策应当全力施为,果断降准降息。适度阶段性给中小企业减免税费。资本市场应着重引导机构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行为,避免非理性的恐慌情绪宣泄。
客观评估疫情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
记者:您认为当前疫情对于经济活动有多大影响?
刘锋:疫情对于经济活动到底有多大影响,首先应该弄清两个关键因素:第一,疫情影响经济的作用机制;第二,影响会持续多长时间。在此基础上客观评估疫情及全国防疫工作对于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从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机制看,主要是从防疫角度,各地主动(政府作为)或被动(居民部门自发)地限制并大量缩减经济社会活动,导致人流、物流与资金流的萎缩而带来需求紧缩。旅游、餐饮、娱乐、酒店、交通运输及零售等服务行业的终端需求显著减少;随着终端消费需求的减少,经由供应链传导,整个经济体系的生产、投资与进出口将会受到显著影响,各类企业将面临显著增大的经营压力;进而居民收入可能因上述形势减少、失业人口可能因上述原因增加;财政收支与信用扩张受阻;最终经济运行将因此而进一步放缓。
从疫情影响持续时间看,依据现有的疫病传播速度和广度、治疗效率与公共卫生应对措施,并参考2003年SARS病毒传播及消亡的经验,预计疫情完全得到控制并消亡要到5~7月,也即初夏。换言之,有较大概率是整个事件会持续到第二季度,而一季度经济运行将受到疫情进展的显著影响,全年角度预计疫情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在0.5个百分点左右,估计2020年经济增速将放缓至5.5%左右。考虑经济政策对冲效果之后,估计实际经济增长处于5.5%~6.0%的增速区间。
既不能轻视也无需恐慌
记者:那么,经济预期岂不是不容乐观?
刘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既不能轻视也无需恐慌。预计2020年的就业与居民收入情况也会面临显著压力,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估计高于2019年各月保持所在的5.0%~5.3%区间,对5.5%的控制线构成显著压力。但也应看到,上述经济影响并未使得经济增速和失业水平显著滑出合理区间,况且2019年四季度开始,由于各项政策措施得力,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阶段性反弹,属于短周期复苏态势,上游行业出现一定的被动库存回补也有利于对冲疫情带来需求弱化,因此总体上不必对2020年的经济增长过度悲观。
对于因防疫需要而推迟的春节后复工对经济的影响不必过于担忧。最迟2月10日前后,全国经济部门生产经营秩序将得到基本恢复。目前,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与上海等东南各省市已经要求非必要企业不早于2月9日(正月十六)24时复工。那么,可以预见之后全国(除湖北之外)的生产经营秩序将基本恢复。根据国家专家组钟南山院士及曾光教授的估计,正月十五左右现有防疫措施会看到效果,那么整体上看3月开始全国生产经营将进入相对较好的状态。
❽ 新华访谈怎样看待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新华网海南博鳌3月29日电(记者金敏 庄斐)经济学家、全球化合作论坛副秘书长张其佐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正确认识理解“松紧适度”十分重要。以下是张其佐的主要观点:
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应警惕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全面刺激政策效果已经递减的风险。总体来看,我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正在增强。同时,也应看到金融调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处于三期叠加时期,过去长期依赖高投资的增长模式,导致货币信贷总量过多,杠杆率过高,产能过剩过高,进一步扩张的空间有限。在此背景下,国内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有待增强,结构调整过程中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并伴随着不少的风险。总之,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相当艰巨。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不是全面宽松,其核心是货币政策要为稳增长调结构的关系平衡营造一个中性的货币金融环境。这就要求根据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做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和“紧中有松,松中有紧”。但是,一旦遇到突发性大的风险时,就应“采取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及时发出稳健货币政策的明确信号防止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如果经济大幅下滑得到有效控制,就要立即踩刹车,防止“过度放水”。
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货币供应量M2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幅度与经济运行相匹配。衡量“松紧适度”的标准就是看政策与经济运行的合适度。根据我国多年M2规律性的增长幅度是:在物价处于可控范围的前提下,货币供应量M2应比名义GDP增速略高2-3个百分点。换句话说,货币供应量M2增速略高于GDP增速与物价CPI升幅之和。从过去中国传统经验数据表明,只要我们的货币供应量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来调控这就是一个稳健或中性的货币政策。去年货币供应量M2增速12.2%仍高于名义GDP增速2.6个百分点,今年货币供应量M2预期目标增速12%左右(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指出: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仍高于预期名义GDP2个百分点,如不发生大的意外,应该说可以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广义货币M2的数量和名义GDP的增长关系比较大,但是货币供应量M2过大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反之如果货币供应量M2过小就会导致通货紧缩和经济过冷。需要说明的是,我国M2的增速略高于GDP增速与物价CPI升幅之和,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总储蓄较高达50%(家庭储蓄率超过30%)左右和间接融资比重较高达70%,而靠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只占社会总融资的10%偏低。这种现象与美欧发达国家不一样。
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要“必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重视GDP但不唯GDP,而是按照“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应更加注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区间调控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好稳定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收入的关系。区间目标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财政货币政策乃至产业政策等宏观政策的最终目标。区间调控目标的主要目的是要避免盲目发展和经济大起大落,今年区间调控的“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和收入即经济增速稳在7%左右、保证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上限”就是防通胀即把CP1涨幅控制在3%左右。
二、对于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来说,区间调控就是我国经济列车配置上的仪表盘。这就需要把握好区间调控框架:当经济运行区间逼进“下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稳增长、保就业和居民收入;当经济运行区间逼近“上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防通胀。就当前经济来说,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区间目标离下限不远。宏观政策应及时发出稳健货币政策“紧中有松、结构性放松,向适度宽松靠近一些”的明确信号,及时增加货币供应量M2提供流动性支持,侧重阻止经济继续下行。而就中长期来说,宏观政策应回归“中性”——既要防止经济惯行下滑,又要防止强刺激大放水。从而主动适应新常态发展新经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最后,需指出的是要注意把区间调控稳增长和定向调控促改革开放和调结构有机结合和平衡,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的力度和手段,向改革开放和转型升级要速度和效益。
❾ 采访经济学的老教授该问什么问题呢,都是政治经济学系的专家,谢谢啊!
问一点百姓关心的现实问题吧,问点表面现象吧,
其它的不要说,问深了内,它也回答不了容(这反而让它生气),就是能回答,你也听不懂,或者说你也不知道对错,不了解这当中的历史/政治风险和它的人品而带来的现实的倾向性和学术品格上的表现,更主要的,普通的百姓也不关心,不在意,不明白,而且这还容易引起其它的学者乃至于中央一些人的反感.
即,你是去增彩的,而不是去添堵的.
❿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领导有孟春这个人吗
有这个人具体的职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一公室副主任。媒体上,特别是赛迪顾问有对他的专访,应该是没什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