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阿玛蒂亚森是哪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阿玛蒂亚森是哪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发布时间:2021-03-09 15:48:03

『壹』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12日17时许正式揭晓,由两位来自美国的经济学家Paul R. MilgromRobert B获得,获奖理由为“对拍卖理论的改进和发明了新拍卖形式”。

保罗·米尔格罗姆(Paul R. Milgrom),1948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早年求学于斯坦福大学,获得统计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斯坦福求学时,米尔格罗姆师从“博弈论四人帮”之一的威尔逊(Robert Wilson)教授,并在其指导下完成了关于拍卖的博士论文。

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B. Wilson),经济学家。

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应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历届获奖名单如下:

1、1969年简·丁伯根(荷兰)

拉格纳·弗里希(挪威)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拉格纳·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简·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2、1970年保罗·安·萨默尔森(美国)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3、1971年西蒙·库兹列茨(美国)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4、1972年约翰·希克斯(英国)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美国)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5、1973年华西里·列昂惕夫(前苏联)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6、1974年弗·冯·哈耶克(澳大利亚)

纲纳·缪达尔(瑞典)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7、1975年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

佳林·库普曼斯(美国)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8、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

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9、1977年戈特哈德·贝蒂·俄林(瑞典)、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英国)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0、1978年赫泊特·亚·西蒙(美国)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见解。

11、1979年威廉·阿瑟·刘易斯(美国)

西奥多·舒尔茨(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2、1980年劳伦斯·罗·克莱因(美国)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13、1981年詹姆士·托宾(美国)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14、1982年乔治·斯蒂格勒(美国)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15、1983年罗拉尔·德布鲁(美国)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38、2006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费尔普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

39、2007年,美国经济学家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做出了贡献。

40、2008年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41、2009年 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的分析”获奖,威廉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

42、2010年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以及具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这三名经济学家凭借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的进一步分析,摘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

43、2011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及纽约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经济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政策危机,所以需要研究政策变量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

44、2012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Alvin Roth)与罗伊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因“稳定分配及市场设计实践理论”获得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45、2013年,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尔斯·皮特·汉森以及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J·席勒因在金融市场、资产价格和行为经济学运行方面的开拓性工作活得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46、2014年,2014年“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当地时间10月13日下午揭晓,让·梯若尔(Jean Tirole)教授获奖。

47、2015年,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因研究消费、贫困和福利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48、2016年,美国经济学家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om)因其对契约理论(contract theory)做出的贡献荣获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49、2017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因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荣获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50、2018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因分别将气候变化和整合技术创新纳入长期的宏观经济分析而获得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51、2019年,美国经济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特基金会国际经济学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法国经济学家,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贫困行动实验室(J-PAL)联合创始人艾丝特·杜芙若和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任哈佛大学发展社团盖茨教授迈克尔·克雷默因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贰』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诺贝尔奖最初的五大奖项是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或生理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而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相同,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第一次颁发,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2、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回顾(1969-2013): 1969年简·丁伯根(荷兰)、拉格纳·弗里希(挪威) 贡献: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拉格纳·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简·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保罗·安·萨默尔森(美国) 贡献: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西蒙·库兹列茨(美国) 贡献: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约翰·希克斯(英国)、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美国) 贡献: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华西里·列昂惕夫(前苏联) 贡献: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弗·冯·哈耶克(澳大利亚)、纲纳·缪达尔(瑞典) 贡献: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1975年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佳林·库普曼斯(美国) 贡献:康托罗维奇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库普曼斯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 贡献: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77年戈特哈德·贝蒂·俄林(瑞典)、詹姆斯·爱德华·米德(英国) 贡献: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8年赫泊特·亚·西蒙(美国) 贡献: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见解。 1979年威廉·阿瑟·刘易斯(美国)、西奥多·舒尔茨(美国) 贡献: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980年劳伦斯·罗·克莱因(美国) 贡献: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1981年詹姆士·托宾(美国) 贡献: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乔治·斯蒂格勒(美国) 贡献: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1983年罗拉尔·德布鲁(美国) 贡献: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理查德·约翰·斯通(英国) 贡献: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 1985年弗兰科·莫迪利安尼(意大利) 贡献: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6年詹姆斯·布坎南(美国) 贡献: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7年罗伯特·索洛(美国) 贡献: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1988年莫里斯·阿莱斯(法国) 贡献: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1989年特里夫·哈维默(挪威) 贡献: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1990年默顿·米勒(美国)、哈里·马科维茨(美国)、威廉·夏普(美国) 贡献: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91年罗纳德·科斯(英国) 贡献: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1992年加里·贝克(美国) 贡献: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 1993年道格拉斯·诺斯(美国)、罗伯特·福格尔(美国) 贡献:道格拉斯·诺斯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罗伯特·福格尔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1994年约翰·纳什(美国)、约翰·海萨尼(美国)、莱因哈德·泽尔腾(德国) 贡献: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5年罗伯特·卢卡斯(美国) 贡献: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6年詹姆斯·莫里斯(英国)、威廉·维克瑞(美国) 贡献:詹姆斯·莫里斯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威廉·维克瑞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7年罗伯特·默顿(美国)、迈伦·斯科尔斯(美国) 贡献:罗伯特·默顿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迈伦·斯科尔斯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阿马蒂亚·森(印度) 贡献: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1999年罗伯特·门德尔(加拿大) 贡献: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2000年詹姆斯·J·赫克曼(美国)、丹尼尔·L·麦克法登(美国) 贡献:发展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中对个人和住户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赫克曼对分析选择性样本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麦克法登对分析离散抉择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2001年迈克尔·斯彭斯(美国)、乔治·阿克尔洛夫(美国)、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 贡献: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2002年丹尼尔·卡尼曼(美国)、弗农·史密斯(美国) 贡献: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2003年罗伯特·恩格尔(美国)、克莱夫·格兰杰(英国) 贡献:在处理经济时间序列的两个关键性质:时变波动性和非平稳性时,所开创的统计分析方法。 2004年芬恩·基德兰德(挪威)、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美国) 贡献: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 2005年罗伯特·奥曼(以色列)、托马斯·谢林(美国) 贡献:通过对博弈论的分析加深了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 2006年埃德蒙·费尔普斯(美国) 贡献: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 2007年莱昂尼德·赫维奇(美国)、埃里克·马斯金(美国)、罗杰·迈尔森(美国) 贡献: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作出贡献。 2008年保罗·克鲁格曼(美国) 贡献: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2009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奥利弗·威廉森(美国) 贡献: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的分析”获奖;威廉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 2010年彼得·戴蒙德(美国)、戴尔·莫滕森(美国)、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塞浦路斯) 贡献: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2011年克里斯托弗·西姆斯(美国)、托马斯·萨金特(美国) 贡献:研究政策变量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在宏观经济学中对成因及其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2012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美国)与罗伊德·沙普利(美国) 贡献:创建“稳定分配”理论,并进行“市场设计”的实践。 2013年尤金·法马(美国)、拉尔斯·皮特·汉森(美国)、罗伯特·希勒(美国) 贡献: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

『叁』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资料及获奖原因~~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赫尔维茨(Leonid Hurwicz)、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讲座专教授埃里克-马斯金属(Eric S. Maskin)、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迈尔森(Roger B. Myerson)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原因是:2007年对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 design theory)研究做出了贡献。

200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尔普斯。

获奖原因: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

『肆』 阿马蒂亚·森的经济学家

阿马蒂亚·森在中国知名,还在于他有着另一个传遍世界的称呼:“穷人的经济学家”。有了这个称呼,倒好像经济学家站起队来,有了穷富归属。果有其事吗?试看中国经济学界占据要津的名家都在做些什么:有主张福利制度和最低工资规定纯属多余的;有主张血汗工场能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有主张改革中损失最大的是领导干部,故应重点补偿的;有称八亿农民和下岗工人为巨大财富,是他们保证了少数人的享乐,故应维持现状的;有主张黑窑存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现象,社会发展必得有人(当然包括被骗农民、童工、智障者)付出代价(当然包括血和生命),故有促进社会发展之功的。这些人,倘予归类,恐怕的确非 “富人的经济学家”莫属。所有他们的说法,无一不以无情的经济有其自身规律为立论基础,要求将客观分析与情感流露划分开来。这个说法,我们一直相信。但是,自有阿马蒂亚·森出来说话,我们才知道,事情原非如此。他所研究的福利经济学致力于把道德评价标准应用于经济制度,主张经济学与伦理学相结合,发挥经世济民的作用。在他那里,经济学并不是冷冰冰的“铁则”,而是可以有人文关怀的。他认为,恰恰是现代经济学狭隘地理解了亚当·斯密关于人类行为由“一只看不见的手”主宰的话,致使伦理学的重要性被大大淡化,导致了自身理论上的缺陷。因此,“经济学的贫困化主要是由于经济学与伦理学互相脱离造成的”。他呼吁 “关注真实的人”。作为最基本的社会评价标准,“森将自由摆在了极端重要的地位上”(《理性与自由》中译本前言)。从福利的角度出发,对于一个合理制度提出的起码要求是:个人选择的最大自由、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每个人都能达到最适宜的生活水平。只要注重了人,他相信,“甚至极其贫穷的国家也能够提高其最贫苦人民的福利”。实际上,将发展视为目的并无意义;“经济发展就其本质而论,在于自由的增进”(197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思·阿罗介绍森的理论)。
作为普通人、门外汉,经济学的深奥理论我们无法弄懂。不过,有个实事我们清楚:我们不研究经济学,但经济学研究我们。于是,我们便很想明白掌握这门理论的学问家是怎样看待我们的,进而把我们的权益置于何处。自从知道了阿马蒂亚·森和他所代表的有良知的经济学家,便更想回过头来,仔细看看这厢的情形。结果如前所述,而约略看清的也只有两点。其一,经济学倾向不同,往往南辕北辙:有向善的经济学,也有附势的经济学;有独立的经济学,也有定做的经济学;有俯恤民瘼的经济学,也有仰承鼻息的经济学。正邪美丑,毕现于其公开言论之中。其二,本地经济学家,那些长袖善舞以入主流,故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颇有人于媚权圈钱之余,力主继续视平民如土芥,否则为富不仁者游狎无度,朱门客散后,无人埋单。
情形如此,我们再把目光投向阿马蒂亚·森,这才更深地体会到,为什么有中国学者称他“最亲切的经济学家”。我们也想起了瑞典皇家科学院199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告中的言词:“阿马蒂亚·森就福利经济学中若干基本问题做出了一系列关键性的贡献。通过对于经济学和哲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他把伦理因素重新纳入了至关重要的经济学问题讨论之中。” 于是我们知道了我们在哪里滞后,如果仅属滞后,而非其他的话:在我们的“主流”那里,只有不加掩饰的权力金钱,而没有合乎人性的伦理道德。森的经济学是切于实用的,世界上很多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在处理粮食危机等问题上接受了他的理论。他的理论可以使一个社会中“最大多数人的福利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因此
中国迟早还须在实践上加以借鉴。
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谈到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时,曾经对他做过如下评价:“世界上的穷人和被剥夺者,在经济学家之中不可能找到比阿马蒂亚·森更旗帜鲜明也更有见地的斗士。通过表明我们的生活质量不应以我们的财富而应以我们的自由为标准来衡量,他的著述已使发展理论及实践发生了革命性剧变。”这个评价无疑十分中肯。他的著作不断地介绍到中国来,说明他的价值已经被中国人里有眼光的人士认识到。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是一本为基本了解印度,而又希望深入认识它的读者准备的书。由于作者融贯印欧,积学深厚,而写作风格又异常严谨,遣言务求精当,立论必使有征,所以它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学术著作。译者刘建先生于印度历史、文化、社会、文学等研究领域浸淫经年,著述颇丰且卓有识见。此外,他精通英语,长于译事,曾有多种哲学、经济、文学等方面的译作问世,著笔每求贴切雅驯,从不以朴示人。此书沿袭了他的一贯译风,译文考究,不辱原作。
阿马蒂亚·森是一个充满情趣的人。问及他怎样消闲,他说:“多览群书,乐与人辩。” 那么,就让我们听听这位好辩的印度人是如何议论他那好辩的印度同胞的。

『伍』 从1969年至今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代表著作详细点,拜托了。。。

1969年: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1903-1994)

1970年: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1915-2009)

1971年: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乌克兰人,后入美国籍 (1901-1985)

1972年: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国人 (1904-1989)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美国人 (1921- )

1973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苏联人 (1906-1999)

1974年: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奥地利人 (1899-1992)、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瑞典人 (1898-1987)

1975年: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苏联人 (1912-1986) 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C. Koopmans)美国人 (1910-1985)

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人 (1912-2006 )

1977年: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瑞典人 (1899-1979)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E. Meade)英国人 (1907-1995)

1978年: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美国人 (1916-2001)

1979年: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英国人,后入美国籍 (1915-1991)、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美国人 (1902-1998)

1980年: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 R. Klein)美国人 (1920- )

1981年: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美国人 (1918-2002)

1982年:乔治·斯蒂格勒(Geore J. Stigler)美国人 (1911-1991)

1983年:罗拉尔·德布鲁(Gerard Debreu)美国人 (1921- 2004)

1984年:理查德·约翰·斯通(Richard Stone)英国人 (1913-1991)

1985年: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意大利(1918-2003 )

1986年: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美国人 (1919- )

1987年: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美国人 (1924- )

1988年:莫里斯·阿莱斯(Maurice Allais)法国人(1911- )

1989年:特里夫·哈维默(Trygve Haavelmo)挪威人 (1911- )

1990年:默顿·米勒(Merton H. Miller)美国人 (1923-2000)、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美国人 (1927- )、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美国人 (1934- )

1991年: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英国人(1910- )

1992年:加里·贝克尔(Gary S. Becker)美国人 (1930- )

1993年: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美国人 (1920- )、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美国人 (1926- )

1994年: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 Nash Jr.)美国人 (1928- )、约翰·海萨尼(John C. Harsanyi)美国人 (1920- )、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德国人( 1930- )

1995年: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 Lucas Jr.)美国人 (1937- )

1996年: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英国人(1936- )、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rey)美国人 (1914-1996)

1997年:罗伯特·默顿(Robert C. Merton)美国人 (1944- )、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 Scholes)美国人(1941- )

1998年: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印度人(1933- )

1999年: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加拿大人 (1923- )

『陆』 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届获奖者名单

1969年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1969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 和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1903-1994)
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 保罗•安•萨默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1915- )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 西蒙•库兹列茨(SIMON KUZNETS )美国人 (1901-1985)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 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国人 (1904-1989)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美国人 (1921- )
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 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苏联人 (1916- )
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 弗•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澳大利亚人 (1899-1982) 和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瑞典人 (1898-1987)
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1975 列奥尼德•康托罗为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苏联人 (1912-1986) 和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C. KOOPMANS)美国人 (1910-1985)
前者在1939年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后者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他们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1976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人 (1912- )
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77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瑞典人 (1899-1979) 和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E MEADE)英国人 (1907- )
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8 赫泊特•亚•西蒙(HERBERT A. SIMON)美国人 (1916- )
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见解。
1979 威廉•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美国人 (1915-1991) 和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 )美国人 (1902- )
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980 劳伦斯•罗•克莱因(LAWRENCE R. KLEIN)美国人 (1920- )
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1981 詹姆士•托宾(JAMES TOBIN)美国人 (1918- )
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 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美国人 (1911-1991)
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1983 罗拉尔•德布鲁(GERARD DEBREU)美国人 (1921- )
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 理查德•约翰•斯通(RICHARD STONE)英国人 (1913-1991)
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
1985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意大利(1918- )
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6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美国人 (1919- )
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7 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美国人 (1924- )
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1988 莫里斯•阿莱斯(MAURICE ALLAIS)法国人(1911- )
他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1989 特里夫•哈维默(TRYGVE HAAVELMO)挪威人 (1911- )
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1990 默顿•米勒(MERTON M. MILLER)美国人 (1923-2000) 、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美国人 (1927- ) 和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美国人 (1934- )
他们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91 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英国人(1910- )
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1992 加里•贝克(GARY S. BECKER)美国人 (1930- )
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
1993 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美国人 (1920- ) 和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美国人 (1926- )
前者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后者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1994 约翰•纳什(JOHN F.NASH)美国人 (1928- ) 、约翰•海萨尼(JOHN C. HARSANYI)美国人 (1920- ) 和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德国人( 1930- )
这三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德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5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美国人 (1937- )
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6 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英国人(1936- ) 和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REY)美国人 (1914-1996)
前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 后者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7 罗伯特•默顿(ROBERT C. MERTON)美国人 (1944- ) 和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 SCHOLES)美国人(1941- )
前者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后者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1998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印度人(1933- )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1999 罗伯特•蒙德尔(ROBERT A. MUNDELL)加拿大人 (1923- )
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2000 詹姆斯-J-赫克曼(James Heckman ) 美国人 (1944-)和丹尼尔-L-麦克法登(Daniel McFadden ) 美国人 (1937年-)
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中对个人和住户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对赫克曼奖励他对分析选择性样本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对麦克法登奖励他对分析离散抉择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2001 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Akerlof) 美国人 (1940-)、迈克尔•斯彭斯(A.Michael Spence) 美国人 (1948-)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ze) 美国人 (1943-)
他们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2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美国人和弗农•史密斯(Vernon L. Smith)美国人
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学者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以表彰他们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2003 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Engle) 美国人和克莱夫•格兰杰(Clive Granger) 英国人
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以表彰他们在经济学时间数列分析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2004 芬恩.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 挪威人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 美国人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以表彰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2005 罗伯特•奥曼(Robert Aumann) 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和托马斯•谢林(ThomasC.Schelling) 美国人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两位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因为“他们通过对博弈论的分析加深了我们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因而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而共同分享这一殊荣。
2006 埃德蒙-菲尔普斯(EdmundS.Phelps) 美国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埃德蒙-菲尔普斯因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杰出贡献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通货膨胀及其对失业预期影响之间的关系而获此殊荣。

『柒』 阿马蒂亚·森的成就贡献

阿马蒂亚·森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四项主要贡献之一,是解决了名为”投票悖论“的问题。这问题可以用包括三个人物和三项选择的例子来解释。假设人物1选择是a,其次是b,最后是c;人物2的选择顺序是b、c、a;人物三是c、a、b。他们的选择可以表示为:就人物1和3的组合而言,a的选票多余b;但在人物1和2之间,b的选票多于c;在人物2和3之间,c的选票多余a。这里出现一种投票悖论,破坏得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投票悖论对公共选择问题显然是一种固有的难题,所有公共选择规则都不能避开这个问题。
阿马蒂亚·森建议的解决方法实际上非常简单,假设将人物1的选择中a和b的项目互掉如下:3-cab,2-bca,1-bac。
现在b胜过c(人物1和2),c胜过a(人物2和3),而b也胜过a(人物1和2),投票悖论已告消失,惟有b获得大多数票而获胜。阿马蒂亚·森在以上的例子中察觉,所有人物均同意a项并非最佳。因此,理应可将这种论证伸展至符合以下三种条件中任何一种选择模式:(1)所有人物同意其中一种选择不是最佳,(2)同意某一项不是次佳,或(3)同意某一项不是最差。至于有四项或四项以上的选择情况时,每个包括三项选择的子集合须符合这三种条件之一。这就是阿马蒂亚·森著名的价值限制理论,它产生的结果是得大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总是能达成唯一的决定。 阿马蒂亚·森克服了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在这方面充分显示出他的睿智。他的另一项贡献是关于如何比较人际间的满足水平。
为了解决阿罗不可能定理,学术文献主要提出了两种处理方法,而阿马蒂亚·森对这两种方法均具贡献。其中一种方法是,就阿罗所定出的四个假设(公理),逐一地加以放宽,并考察放宽的后果。这些公理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更好的做法是增加它们的信息内容。阿罗假设不可将不同人之间的满足程度互相比较,但阿马蒂亚·森却引入满足感的可度量性和可比较性。他及其他学者证明了,如果可具备更多的信息,实在可以扩展合理的社会福利函数的范围。一旦个人的满足水平可视为人际间可比较的,则你已可以做出不同种类的社会评价。
要人寄语:人的一生需要不断的挑战。

『捌』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哪些

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年得主:

1960s

拓展资料: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参考资料:诺贝尔经济学奖

『玖』 阿马蒂亚森在()学的经济学

阿马蒂亚·森193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195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先后在印度、英国和美国任教。1998年离开哈佛大学到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任院长。他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写过人类发展报告,当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他因为在福利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阿马蒂亚·森的代表著作:
〈技术选择〉(Choice of Techniques,1960)
〈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1970)
〈论经济不公平〉(On Economic Inequality,1973)
〈就业、技术与发展〉(Employment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1975)
〈贫穷和饥荒〉(Poverty and Famines,1981)
〈选择、福利和量度〉(Choice Welfare and Measurement,1982)
〈资源、价值和发展〉(Resources Value and Development,1984)

『拾』 阿玛蒂亚·森于哪一年获得诺贝尔奖

199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了表彰他在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研究上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对于社会最贫穷成员所面临问题的关心,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

阿马蒂亚·森研究范围广泛,除经济发展外,在福利经济学、社会选择理论等方面着力尤多,成就斐然。

他已经出版了《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理性与自由》、《以自由看待发展》、《身份认同与暴力》、《经济发展与自由》、《集体选择和社会福利》、《论经济上的不平等》、《伦理学和经济学》、《自由、合理性与社会抉择》等十几部专著,其中前五种已经出版汉译本。

阅读全文

与阿玛蒂亚森是哪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