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的一点思考
这学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临近期末,对这门课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老师的教学方法等有些自己的看法。就如何学好及教好马经这门课,我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1、我对这门课的认识
2、横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课教学的特点
3、纵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课教学的特点
4、对于一些比较好的可借鉴的学习方法的说明
5、关于老师教学的一些想法
6、关于网络课件的利弊
一、我对这门课的认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表面上是一门文科,但是深入学习后不难发现,这门课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前的经济学家都或多或少受到当时客观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在很多方面不能做出合理的分析,有些甚至是回避问题。比如李嘉图学派同其他的经济学家一样,对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只是回避,而没有解决。而马克思在系统的研究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完善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其中就有一个逻辑性的问题。如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不彻底,既包含科学成分,又有庸俗的二元价值学说。他时而正确地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时而又错误地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时所能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决定,这就是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根本缺陷是把商品生产看作是永恒的,而且只注重价值量的研究,忽视对价值质的分析。这都是在一种限制下不能很科学地进行分析。而马克思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后,经过自己的研究分析,提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这首先一点是要有很强的逻辑性,从前人的成果、现有的资料等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的东西,结合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理论、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他的思考、结论的得出是离不开一种很强的逻辑思维的。
从马经的内容上看,它由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几个主要方面组成,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逻辑性,而它们之间有互相联系,这是在深入的学习后才能体会到的。就拿剩余价值论这部分来说,要说剩余价值,就要先提到资本、劳动力变为商品,自然要讲资本的产生、劳动力变为商品的条件等等。要区别劳动和劳动力、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才能搞清楚剩余价值的产生。资本又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中产生的。剩余价值又分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再往后又引出利润等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都是环环相扣互相联系的,要是认真整理能得出一张很大的框图。在仔细整理后,会进一步的理解,牵一发而动全身,形成了知识体系。仅从这一部分内容就能看出马经本身带有很强的逻辑性,跟理科有很相似的地方。意识到你以上谈到的问题很不错。不过,是否注意到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范式之争。不过,我还是比较支持你。一种好的理论应该可以有较好的逻辑发展空间,并对理解现实有好的指导作用。有一种逻辑的完美和力量。
这门课有很强的实用性,跟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是对许多现实问题的解释和说明。应用这些知识能更深入的理解身边的一些问题。
要学好马经首先需要有很深厚的理论基础,就现在来说也就是要尽量全面深入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要倒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没有理论基础,是做不到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的。这要求我们要端正对这门课的认识,不能只是认为在考前突击一下就行,这门课需要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也是学好马经最首要的一点。另外,要整理。不能只是看书,有条件最好列表之类,有助于理解。
以上仅是个人对这门课本身的一些体会。
二、横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课教学的特点
现在我们学的课中只有这门算是文科,而且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的。其他的课都是理工科,需要很强的理解、计算等能力。而马经课正如前面所说,也有很强的逻辑性,同样需要认真去分析和理解,与那种需要语感、语法之类的语言课有很大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适合理工科学生学习的。
比如物理、微积分有很多需要理解的概念,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把所学的公式、定理等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数字电路则是以应用为主,了解各种器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相比较而言,马经和理科的物理、数学等则更加相近一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比较强的逻辑性,能很清楚地分析这些理论,并且进行扩展和应用。有些内容是需要在理论上加强的,比如剩余价值理论这部分。仔细分析会发现里面的联系很微妙,只有先彻底把这些理论都搞清楚了,才能自如的运用去分析问题。
我觉得这门课虽是文科,但更适于用理科的授课方法讲课,要以分析为主。而这不是初学者能很快掌握领会的,需要老师大量的指导,而不是只是从课堂发言中零敲碎打地讲一些内容。同意。理论性强的教学挺困难。之所以加入很多讨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在加听课率、降低说话率。
三、纵向比较这门课的教学同其他政治类课程教学的特点
对于思想政治这套课纵向来看,在中学的经济这部分必然是以记忆为主,当然其中也有需要自己分析实际问题的,但大部分还都是生搬硬套。现在这门课的理论性、逻辑性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这就要求更多的理解和分析,学起来会更难一些。
第一学期上的思想道德修养老师是讲解和举实例交替进行,这门课与同学关系比较近,大家也都较有兴趣。第二学期上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老师则是很有激情的进行讲授,主要以举例分析为主,教材也是大量的实例,毛的思想则贯穿其中,两位老师的课很吸引人。这三门课各有各的特点,总体说来马经的理论性最强。虽说同属一个体系,但要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思修更多的可能是讲道理,同学们刚进入大学校门,给大家讲一讲大学的学习生活、心态调整、价值观形成以及自己的发展等等。需要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毛概会需要大量的实例,来分析其的思想,当然不用讲一条举一条那样,主要是教授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感染力,能引起同学共鸣。而马经则不能如此。最主要的一点还是能不能清楚地讲授这门表面上简单枯燥而实际上理论性强的课程。要有条理,成体系,觉得是在编一张网,或是在推理。这些我想主要是这类课程的不同点。
同时有一点就是如何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或者说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这对老师有比较高的要求。我觉得理论分析和实例的讲解最好能区分一下,特别是要控制一下课堂讨论。有些内容需要理论上的认真的分析,有些需要举大量的实例,如何安排好这两部分我觉得是比较关键的。若是混为一谈,哪方面都讲一些,会觉得理论上也没学得很深入,分析实例又没有很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现在课下时间很紧,很多同学可能很难拿出很多的时间认真学习这门课。不少同学都会想利用课上抓紧时间学习一下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同加强课堂讨论会有一些矛盾,但我认为这种讲解是同学最需要的。这要比仅仅提示一两句就开展讨论更有效果。同意。老师的授课需要探索和改进。
四、对于一些比较好的可借鉴的学习方法的说明
在中学和以前搞研究项目的过程中,接触到的最有新意而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任务驱动”。这最先是高中计算机老师讲的。也就是为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而自己去学习,看课本、查资料、做实验的等等,而不是学习在前解决问题在后。这可能功利色彩浓一些,但是学习效果比较好。高中在搞项目研究时也是自己为解决问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当然不是说一点都不学就去找个问题来做,而是在了解个框架后自己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在自己研究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现在很多课都有小论文的任务,这其实就是任务驱动的一种形式。
做论文主要是自己单打独斗,我觉得更好的形式是进行小组报告。这学期选修的国际贸易实务与案例分析课程最后要做小组报告,自愿分组,每组6人以内,给出一些参考题目,也可自定。这样有任务驱动的成分在里面,做论文的优势在这里都能体现出,更重要的是它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任务,需要成员间的分工、协调、合作等等,是对与人合作能力的很好锻炼。同时有些同学可能在全班同学面前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下去不利于全面提高。而采用小组的形式把范围缩小可进行更自由的讨论和交换意见,若需要可以与老师进行讨论。这是我觉得现在布置这类任务最理想的方式。前不久的电子设计大赛有同学说把几个人叫到一块干活可真难,也出现了一些队员间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从中我们也可看出现在加强一种团队精神、组织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也同意。在以前的教学中用过了。这次把它局限在因材施教项目中了。是为了防止“搭便车”。是不是有些好笑。是不是应该允许一些搭便车?
五、关于老师教学的一些想法
简单谈谈对老师这学期上马经课的一些想法。先说说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面。
首先是有一种对同学很有益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教会大家如何思考。能看出来这种想法贯穿始终,老师随时在启发大家。这对不同的学生收获肯定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让大家去思考。这也是远远比学一些知识更有意义的东西。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有自己很好的想法。注意到要加强课堂气氛的活跃,安排电影及讨论,是从身边自己进行学习,这是非常好的。对课程内容有很全面的把握,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前两章主要是分析为主,后面加强课堂讨论。但我认为有些还有待改进,后面再说。另外,布置论文作业有利于自主学习。有随堂测验,能督促大家学习,这可能很多人都不会认为是好事,但我觉得这主要是想提醒大家把功夫下在平时,让大家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
第三,与同学交流很充分,特别是课下。老师能在上课时带来同学的论文在课间找同学进行交流,这是其他有些老师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这样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尽量减小一种距离感,这是老师从自己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要求同学要有很积极的态度。另外有什么问题能及时解决,有利于教学更好的开展。
第四,对同学的发言能很认真地给出分析,对发言同学是个很好的反馈,对其他同学也是个提高的过程。
下面谈谈我觉得有些不足。
第一,整学期课程的安排感觉有些前松后紧,而且电影、讨论的安排不是很合适。可能是因为学期初刚接触这门课要给大家一个熟悉的过程,而且前一部分要难理解一些。但总体上很多人感觉前几周有些松,这也跟同学们的思想重视程度有关。不能只看老师的安排,还要看同学自己的学习情况。希望以后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开头,先能一下把大家都吸引住,以后的教学就会容易得多。电影的安排太靠前了。很多同学在安排不久就都看完,因为对整体的时间安排不清楚,不知什么时候讨论,这样到第14周很多内容就已经淡忘了。同意。
第二,对课堂讨论应该进一步把握一下。这样我觉得要加强理论的分析和实例的讲解,而把进一步的思考放在课后,比如2、3周布置一次小作业之类。这样在课上会有更高的效率。在课堂上讨论内容有时会比较散,而且很难快速的深入,会在一表面问题上停留很长时间。个人认为总不如更系统地进行理论讲解更好。理解。我若是你,也希望多听老师讲。不过听得困难和无趣的人不这样想。有待提高。
六、关于网络课件的利弊
网络课件是由于现在电脑网络普及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最大的优势是方便快捷,但劣势也很多。最主要的是由于电脑产生的。一是长时间看电脑会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大脑皮层这部分的兴奋会对电脑产生依赖性,看书不容易进入状态。二是看电脑和看书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都有同感,就是在电脑上看很多的文字会看不进去,与看书的感觉是不同的,这势必会影响效率,浪费时间。三是用电脑很容易走神,精神不容易集中。所以,这只能当作一种辅助手段。我对电脑没有这些感觉。也不偏爱纸张上的东西。但你所说这种问题会把电脑和网络完全扼杀掉。所以偏激了些。我想,为了增强其利用率,应该围绕需要阅读的材料,布置进度和任务。
关于这门课的电脑课件,我觉得是比较完善了,从重点解析到模拟测验,差不多是一种全程的网上学习资源了。但是鉴于上面说的几点关于网上学习的不足,我觉得要是能落实到字面上有一些详细的参考资料会更好。
⑵ 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区别
马克思认为商品之间按相同劳动时间的比例进行交换,就得出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人与人权力关系上的劳动。价值是一种与总量相关的理论,表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价格只是具体的成交价,即价值(生产价格)决定价值,价格因供求关系在价格上下波动。(这种均衡关系,是建立在非单一产品模型的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社会支配秩序均衡上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定理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所表示的剩余价值或利润的来源,即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的劳动,用马克思的公式来表示,假设资本家用于雇用工人的工资或劳动力价值是4小时的劳动时间,然后资本家让工人工作8个小时,剩余价值是4小时,即8-4=4。这样的推论看似简单,但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即马克思所表述的,价值与技术是完全无关的(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原子),而只是表示人们之间支配被支配的的社会(权力)关系,因而马克思的逻辑中根本找不到西方经济学中具体蛋糕生产中的边际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转化为剩余价值,以劳动为基础的交换转化为以剩余劳动或获取利润为基础的交换关系。
这一剩余价值理论正是马克思使用抽象方法分析价值理论所要得到的结论,或者说是马克思所建立的劳动价值论的目的所在,即马克思抽象掉所有的其它因素(如使用价值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把价值归为劳动,价值量归之为劳动时间,由此来表明人们之间的社会(权力)关系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而西方经济学认价格代表的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变量,价值是不必要的概念,被实物取代,研究加入了某种生产要素后,产出与个人偏好(效用)的相对关系。
即价格理论的逻辑,是建立在单一产品模型上的逻辑。(如市场均衡,供求均衡,而不是马克思的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社会支配关系均衡,竞争形式也不同,西经的竞争形式是一种技术为主的竞争,而在马克思的逻辑中,竞争是追求更高利润率的积累式竞争。)
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专特点,目的在于属揭示资本主义的黑暗,弘扬社会主义。
而西方经济学,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于经济问题进行了阐述,着重于对于经济规律的概括,找到一种使企业和社会利润最大化的方式。
简单的说 马是研究资本在整个社会生产中以利润最大化为流通方向的整个流通过程,着重考虑的是资本的再分配问题
西是研究供求关系厂商营销策略啊之类的就是如何在市场经济中赚钱的问题。
⑷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异同
相同的地方:(1)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2)目前,西方还有很多经济学家在研究马克思经济学。(3)都注重研究价值。(4)马克思经济学注重研究制度,而西方经济学也有一门制度经济学。
不同的地方:(1)马克思经济学用到的定量分析和数学模型很少;而西方经济学大量用到数学模型。(2)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而西方经济学认为超额利润是企业家创造的。
⑸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到底哪个更适用于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经济学一向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 重要地位。 出于马克思主义特殊的历史与政治地位,很多人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割裂开来,认为它们分属两套不同的系统,应该用完全 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学习。这两种经济学体系之间虽有区别,但相 互联系,应该用综合的眼光看待这两种体系,挖掘其中的共性,才能更好地 摸清两者的实质。以下,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两套体系之间的联系。
一、发展历史:相同的起源,不同的轨迹 现代西方语言中, “经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家庭管理” ,后来这个 词慢慢脱离了它的原意。而无论西方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都在沿用“经济” 这一词语,这就说明了两者从根源上仍然是相同的。 事实上,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样起源于古典经济学,其代表人物 是英国人亚当·斯密。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从劳动的分工 出发, 细致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初期的生产模式和分配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将亚当· 斯密认为是自己的鼻祖,只是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他的 经济思想的道路上产生了分歧。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描述 是准确的, 但他囿于时代背景, 未能看出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是将 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学说做了改进,使之能够随着 历史进步而不改变正确性。而西方经济学家们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把他的思 想具体化、 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模型; 同时也对古典经济学中的缺陷不断做着修补。 外部性、 不对称信息等理论的提出都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补充;凯恩斯主义则是对 经济失灵现象做出的回应。 因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在同一源头发展出的两套分支, 后来,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做了修补,到今天发展成为不同的 理论。从起源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两套体系具有紧密联系。
二、研究对象:相似的对象,不同的侧重点 如前所述,两套体系都使用了“经济”一词,这就意味着两者都着眼于现实 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经济学现象。例如两套体系都关注价格的形成机制:马克思主 义主张“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 ,西方经济学则认为价格由供求模 型给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 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四大步骤: 生产、 分配、交换、消费(统称为生产关系) ,而这四个步骤在西方经济学中也完全涵 盖。因此,两套经济学体系具有相似的研究对象。 然而, 两套体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马克思把生产作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 因素,认为生产起着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反过来积极反作用于生产。 马克思主义对于生产的极端重视, 还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中强调的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生产力制约生产关系等论题。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活动与消费 和分配等等被置于相同的地位来研究,上层建筑往往作为外生变量,不纳入模型 范围。
三、科学方法:基本的科学方法一致,尺度和延伸有所不同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其普遍通用的科学方法。首先,从哲学层面 来看,任何一门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就是要解释自然或社会的现象,这就首先假 1吴树青等,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第 4 页 定了现象的可知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 两套体系都认为经济现象是可知的。 其次, 在可知的基础上,一些普遍的科学方法便可以适用。归纳、演绎等抽象方法被两 套体系分别采用。 从历史证据推导现在的历史归纳方法,也是两套体系都予以采 纳的。而具体到学科层面,两套体系也有所相通的地方。借助数学工具是两套体 系的一个重要共同点, 这也是现代科学的主要标志之一;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比 较静态分析方法,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之一。 两套体系具有许多相似的科学方法, 但是具体的研究中却有使用力度的差别。 另外,在共通的基本方法之外,两套体系也有所差别。这里仅举两例。第一,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强调唯物辩证法的使用,即使用对立统一规律、量质变 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过程。 这就 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更强的时代适应性: 它能够更好地分析矛盾双 方、 应对不同时期经济力量此消彼长的变化;同时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可以揭 示经济阶层变动中的螺旋上升。第二,实证分析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比西 方经济学更慎用假设。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都是极不 现实的假设,由此构造模型,推导的结论需要较大程度的矫正。与此相反,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少用假设, 而多用演绎推理。这样的结论有较强的时代普适 性,但相对地丧失一些精确性。
四、主要理论对比: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例 既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从不同的进路研究的是同一套现 象, 那么, 它们对于同一个经济学现象的各自的解释应该具有共通性: 一般来说, 两套理论给出的结论应该是一致的,就好像用两种方法解同一道数学题一般;如 果两个结论不同,那么它们应该互不矛盾、互有侧重、相互补充。 为了比较两套体系的研究思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理论体系中选取一支理论作为典型代表。 剩余价值理论是极其适合用来与西 方经济学对比的一套理论,这有如下一些原因:首先,它是解释劳动力与工资问 题的一套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市场的均衡理论回答的是同样的问题。两 相对比,可以使两套体系针锋相对。其次,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资本家的生产环节,下启资本主义的落后性,进而 导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的重大结论。 而在西方经济学 中,劳动市场理论同样是重要一环,它与企业的生产行为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 对宏观经济中的失业现象做出解释。第三, 剩余价值理论很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这与西方经济学只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而忽视其生 产关系落后性的特质产生鲜明对比,更能说明两套体系的差别所在。
⑹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区别
你的判断是对的。
马克思经济学实质上是从经济的结构分析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哲学批判,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而西方经济学是关于经济活动一般规律和运作规程的经济科学,旨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认识和指导。
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区别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一向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出于马克思主义特殊的历史与政治地位,很多人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割裂开来,认为它们分属两套不同的系统,应该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学习。而笔者认为,这两种经济学体系之间虽有区别,但相互联系,我们应该用综合的眼光看待这两种体系,挖掘其中的共性,才能更好地摸清两者的实质。
发展历史:相同的起源,不同的轨迹
现代西方语言中,“经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家庭管理”,后来这个词慢慢脱离了它的原意。而无论西方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都在沿用“经济”这一词语,这就说明了两者从根源上仍然是相同的。
事实上,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样起源于古典经济学1,其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亚当·斯密。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从劳动的分工出发,细致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初期的生产模式和分配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将亚当·斯密认为是自己的鼻祖,只是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他的经济思想的道路上产生了分歧。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描述是准确的,但他囿于时代背景,未能看出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是将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学说做了改进,使之能够随着历史进步而不改变正确性。而西方经济学家们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把他的思想具体化、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模型;同时也对古典经济学中的缺陷不断做着修补。外部性、不对称信息等理论的提出都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补充;凯恩斯主义则是对经济失灵现象做出的回应。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在同一源头发展出的两套分支,后来,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做了修补,到今天发展成为不同的理论。从起源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两套体系具有紧密联系。
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在于:
①研究对象不同。
《资本论》中指出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的生产和交换规律的科学。 而对于西方经济学,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16版)中指出“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人”,它研究的是微观和宏观经济行为的结合。
②研究方法不同 。
总的来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是用哲学的方法,而西方经济学主要用的是数学等实证方法。具体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将研究的主体和客体统一,将思维概念运动和其他的形式与客观的经济矛盾运动相统一,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总结。 而西方经济学主要用的是实证法,只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客观规律,而回避“应该是什么”的问题,采用大量的数学与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数量关系的研究,使得经济研究更有说服力和证明力。
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区别
一、具体研究对象不同。
不管是马经还是西经都是研究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专
但是具体的研究对象属不同,或者说切入点不同。
二、研究框架不同。
贯彻马经的主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经正是联系生产力来研究该矛盾中的生产关系变迁规律。
三、方法论上的不同。
从19世纪20年代左右的李嘉图悲剧以后到70年代左右的边际革命和《资本论》的问世这段时期里,经济思想领域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没有一个亚当·斯密或者后来的凯恩斯式的核心人物,即使出了个约翰·穆勒,也不过是个折衷主义罢了。
四、利益立场不同。
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无疑具有一定的利益立场。马经和西经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立场的学说体系。
五、理论形成路径不同。
六、结论不同。
以上谈了几点马经与西经的区别。不管是具体研究对象的确定和研究框架的确立,还是研究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由立场和目标来确定的。那么,以上种种的不同,最终汇聚到一点,就是马经和西经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的结论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