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1城市经济的作用及其运行问题
经济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人类社会的共识。经济的发展带动全局的发展。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城市经济的作用①城市经济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②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支柱。③城市经济的发展,加深了社会分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④城市经济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①空间上的集聚性与规模性。空间集聚性是城市的本质特征,也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②系统上的综合性与网络性。现代城市经济系统通常都包括工业、建筑、房地产、金融保险以及信息等系统。城市经济系统是这些系统的综合。这些系统之间、各系统内部各单位之间都存在种种经济关系,他们相互关联与交融,使城市经济又具有网络性的特点。③运行商的开放性与外部性。④绩效上的高效性与裂变性。城市的人均投资低于农村,而投资取得的效益却比农村高。城市经济的高效性,使得城市经济以较高的速度不断增长和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的飞跃,呈现裂变性的特征。
城市经济运行的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的问题。②城市空间规模增长管控问题。③城市经济空间与城市经济空间的合理配置问题。④城市空间范围内产业结构问题。⑤城市空间范围内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问题。
对上述城市经济运行问题的分析探讨,是城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经济、城市空间规模经济与增长管控城市空间的合理配置、城市空间内的产业结构、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城市土地经济、人口经济财政金融经济、管理经济、住宅经济、福利经济、基础设施经济、交通经济、物流经济、环境经济以及城市与区域经济等。
2城市经济学学科的发展
城市经济学是随着现代城市及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多数学者认为,1965年美国人威尔帕·汤普森编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论》的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的诞生。西方城市经济学发展非常迅速。在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形势的需要,城市经济学才被介绍到我国,并且发展迅速,很快确立了它的学科地位,成立了研究城市经济学的学会及系所,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城市经济学科理论与实际人才。我国城市经济领域的权威性学术团体——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宗旨包括:开展城市经济理论前瞻性理论研究,总结城市发展经济经验,传播城市现代化建设理论信息,推动全国学术研究成果交流,繁荣城市经济,促进城市发展。
我国城市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新形势:(1)学科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研究将会进一步加强。(2)城市经济学研究将会更加注重实践性并将直面重大问题。当今城市社会的城市化规律与方针政策问题城市经济增长中经济组织结构、社会政治制度结构的作用及其对策、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城市竞争力问题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实践实践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难题,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3)研究方式、手段以及方法将有大的变革。①个性化研究开始出现,“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②计算机应用更加频繁和突出。建立城市经济学数量经济模型,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③由专门化研究走向综合研究趋势明显。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将成为必然选择。(4)城市经济比较研究也将成为一个趋势。城市经济研究将逐步摆脱对单一城市的研究,开始注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不同城市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研究。
❷ 城市经济学的出路
浅议城市经济学的整体性与理论框架
一、整体性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
(一) 世界整体性的根源和表现
我国古代哲学家早有"宇宙同源"的思想,认为宇宙源于"元"、"气"、"一"等等。近代唯物主义认为宇宙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现代系统论的产生,实际提出了"宇宙同构"的思想,认为世界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的。其中最基本的系统形式应该可称之为"点辐射"或"点衍生"形式。"点辐射"的常态存在形式就是"中星-卫星"结构。大到太阳系、小到原子都是这种结构。现代区域的存在形式越来越看的清楚,是以"城市"为"中星",以周围次级城镇村为"卫星"的地理结构。"点衍生"的常态,在自然界表现为门、纲、目、科、属、种系统,在社会表现为行政、宗法、宗教各类系统,在经济领域表现为产业结构、管理结构各类系统,如此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宇宙的普遍规律三条,现代思维科学提出"老三论"、"新三论",实际是共同提出了一个"宇宙同律"的非常重要的思想。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部极其丰富的哲学教科书。城市经济中存在的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及其发生、发展都可以用哲学上的"三条规律"和"老三论"、"新三论"得到完整解释。城市经济学自己所揭示的城市化规律、城市发展规律也都具有普遍性。城市经济学的教学科研任务归根到底也就是要充分、正确地揭示和阐释这些普遍规律,以指导城市工作者的实践。
(二)世界整体性的机制和过程
世界的整体性的提出是由于物质的永恒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其运动、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轨迹就是空间维的辐射和时间维的衍生,而"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规律
世界的整体性之所以持续维系而不崩溃,乃在于世界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性,牵一发而动全身;世界万事万物的相互依存性和相互作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还在于宇宙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结构的层次性和有序性。城市经济的存在就具有这种内外整体性。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整体。城市内部也是一个整体,任何城市要素都是普遍联系的、互相依存的和具有有序的层次结构性的。
世界的整体性又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定式,它是发展变化的。其一般规律是由无序到有序、由不甚紧密到紧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城市经济的整体性也是如此。所以,以下结论是真理:
任何整体性描述形成之日就是它开始过时之时。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
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又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把握,又离不开理论的抽象,怎么办呢?
二、世界整体性的系统把握与辨识
(一) 系统分类
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因此首先可以和必须进行系统分类,要分清系统的层次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城市经济对城市系统首先进行正确的分类是前提性条件。其一、从城市经济的外部联系和关系上,不难看出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分类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其二、从城市经济的内部联系和关系上,不难看出多角度多层次分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 概念建构
任何事物的系统存在形式都需要用概念加以抽象把握,任何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也都需要运用概念加以抽象把握。世界的整体性反映为人的认识的整体性,便需要用概念体系的整体性来表达。任何科学体系无不表现为它的科学范畴体系,而此科学的"完整性"无不要以它所建构的范畴体系是否完整来检验和表达。
根据自然科学和现代思维科学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学科范畴系统的形成一般存在以下轨迹:首先是"主体"概念和"客体"概念的产生;然后,从主体概念中衍生出"结构"、"功能"等概念。(结构一般是事物特点和性质的根据,而功能是事物地位、作用、效益的基础。)从客体概念中衍生出"环境"、"空间"、"条件"等概念;从二者的结合上,自然产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的概念;在"有人系统"中,"管理"和"经营"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了。在自然科学中,其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前三方面概念和范畴的运用、变化和组合;在社会科学、农业科学中,其科学体系的形成则无非就是上述四方面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的运用、展开、衍生和排列组合。
城市经济学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出生"较晚的一门经济学,80年代初才由西方传入中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其理论体系自然还处于见仁见智阶段。本人的《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就是根据以上认识形成的。根据城市经济的特点、研究需要和本人的经验乃有发展、结构、环境、效益、区域、管理六篇及其相关18章的出现。这个学科范畴、概念体系的建构,当然还不能说已经十分完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三) 相关分析
系统分类与概念建构 是否科学、合理、完备,很重要的检验工具就是系统之间与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的分析。从这种分析中,可以看出系统之间和概念之间相互接近、相互依存的程度和层次性。不过,这种分析也要分层次进行。
首先是两维关系的分析,也就是两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或正向、或负向、或线形、或非线形)关系。例如城市化率与人均GDP便具有正相关关系,而第一产业比重与人均GDP则具有负相关关系;而城市人口、生产要素密度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先正向而后负向的。这些相近的概念就必须有序"编织"在一起进行系统研究
其次是多维关系分析,这是两维关系分析的必然,是对事物要素相关关系进行整体分析的要求。从上述两维分析中,不难看出城市化率、人均GDP值、第一产业比重具有多维连带关系,经济密度、经济效益、GDP 值也具有多维连带关系。再如,警力成本、犯罪损失、社会成本之间,环境污染损失、环保投资、社会成本之间也都是多维相关关系。
多维关系有的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有的则只能进行定性分析。本书的六篇其相互关系就是如此。第1篇是"发展",后面5篇(结构、环境、效益、区域、管理)均与发展相关,无一例外;同样地,第2篇"结构",与其前后的5 篇(发展、环境、效益、区域、管理)也是息息相关的,无一例外;如此类推。也就是说,各篇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整体。同样地,全书18章也都不是孤立的,也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整体。
再次是矩阵联系和关系,这是多维联系和关系的标准模式。这种联系的普遍性在产业界已经首先得到充分揭示和证明。作为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的理论体系,其实也具有这种内在联系的奥秘。发现和整理这种标准联系,有助于理论体系建构的科学化和完备。本书曾为此做过尝试,是否成功有待后来者评说和完成。
三、城市经济学理论整体性的把握与探索
根据以上认识和探讨,我们用矩阵的形式把全书内容作了7×7的排列,其中,1-6各排各列的内容,皆摘自原书六篇。每列的内容即每篇的内容提要,每行的内容则是每篇可以写入而没有写入,相当于"输出"到其他各章(各列)的内容。第7行第7列是进一步考虑到内容的完整性新补充进去的。我们试图用这个理论矩阵来说明自己对城市经济学的整体性及其各部分相互联系和关系的理解。下面就是这一矩阵体系:
综观上述理论矩阵的形成,我们体会以下特点:
1、是城市发展历史逻辑和城市经济学研究方法逻辑的统一。历史逻辑可以从矩阵的主对角线去看,可以发现体系结构遵循从"城市发展"的历 史开始,继而有结构、环境的城市问题,20世纪60年代之后,城市效益、城市区域、城市管理问题相继进入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而方法逻辑可以从行列关系来看,发现城市经济学理论分析蕴涵着的系统方法,即从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总的目标系统出发,有层次有先后地分化出具体的研究子系统,并指出了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揭示了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规定性。
2、它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的统一。正如该书自序中已经指出的,本书体系的出现也不完全是逻辑推理的产物,它是作者有感于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现实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针对性的安排。例如,城市化的客观规律问题、城市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城市空间结构问题、公共经济问题、城市规模效益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外部经济问题和城市区域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正是传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没有关注或很少关注的。而这些问题恰恰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城市经济发展中大量发生的,急需理论的指导,特别是我国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经济的发展更需要理论指导的支持。这些实际感受对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它是演绎法和归纳法的统一。演绎法是指由研究对象的界定到科学范畴的展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在这个研究对象的界定下,将经济学的研究分为六大范畴展开,并用理论矩阵形式加以表现,体现了演绎法的具体运用;而该矩阵通过对城市发展、城市结构、城市环境、城市效益、城市区域、城市管理6行6列的综合研究,最后都归结到城市系统经济运行、城市系统经济关系和城市系统经济规律的研究,体现了归纳法的应用。
4、它是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统一。城市经济学从一般理论范畴归属来看是属于应用经济学,即一般认为它是运用理论经济学原理分析解决城市经济问题的。但是,由于城市经济学所要揭示的空间经济问题、外部经济问题、聚集和扩散经济问题、分布问题等等,往往不能直接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找到系统的原理,不得不在一边研究城市经济的实际应用问题时,一边同时研究这些实际应用问题所涉及的经济学基础理论问题。实际上,应当也有一门能够解决城市经济问题、区域经济问题、产业经济问题等中观性经济问题的理论经济学,但是,这一学科还远远没有形成,从而使城市经济学在完成城市经济实际问题的研究任务的同时,不得不涉及理论经济学问题的研究。从这一意义上说,城市经济学的某些内容又是理论经济学。这个矩阵对作为理论经济学的中观经济学的诞生也许会有一定帮助。
❸ 区域经济学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聚集、扩散作用
(一)城市吸收、聚合各类生产要素,在其经济活动中能够实现商品和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区域内资金、商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中心,是区域经济的产业聚集点。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聚集了许多优势行业和大量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周边其他地区,能够较快的开发出新的产品以及新的技术,不但加强了该区域的整体经济对外的竞争力,也增加了区域内部的经济收入,能够带来巨大的集聚效益和巨大的商业机会。同时,为整个区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收入,优化区域产业的配置。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城市的聚集作用使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能够较快的被生产出来以及较快的运用到区域内的各个生产中去,使一些较好的管理机制和技术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各个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是一定层次的政府所在地,具有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其目的是保证城市按照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合理发展,维护城市现有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的完好,充分发挥城市各要素集散的功能,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或功能的发挥。同时城市又是区域性公司、企业等组织的管理机构汇集地,通过其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置、生产组织功能。
(四)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规划实践。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由于地租的过高、交通变得拥挤、生产生活成本过高,这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资本逐渐向次核心经济区转移。如此,次边缘区、边缘区的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 二、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一)城市具有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是区域内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势能远远高于周边的地区。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商贸、运输以及中介等服务机构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极强,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力,通过这种特有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区域以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均快于或优于其所辐射的区域,起着导向与示范作用。
(二)城市能吸引和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形成较高生产力,利用国际经济和新技术的积极因素,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形成新技术产业,实现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城市一般具有相对完整、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职能,提供区域生产、生活必需的产品,同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工业和产业集群。
(三)城市与周边农村之间存在着不同梯度的产业链关系,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升级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升级与调整,这样城市经济也就进而带动了农村经济以至促进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城市的精神文明成果传递区域内各个地区,为区域的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创新功能
城市具有较强的综合创造能力,是各种新观念、新思想的诞生地或首播地,是新体制、新机制的发祥地或示范地,其创新功能主要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因此城市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区域的各项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研究机构和各类高素质的人才,信息渠道通畅,创新意识很强,对区域的全面创新和快速发展形成有力支撑。特别是像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战略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同时后工业社会日渐来临,信息与知识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作为信息交流与知识创新中心,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更趋重要。在新的背景下重新认识中心城市,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地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四、龙头作用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凭借各种优势通过聚集作用,进而产生规模聚集效益,提高城市经济效率,使城市经济成为所属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具体体现为:
一、对区域内经济发展有示范效应。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走在其他地区的前面,对区域内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二、发挥扩散功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固定资本、人才资源、技术、信息、产业等向周边乃至全区域的辐射,带动了整个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发展。
三、协调周边经济发展加强区域内经济联系与合作。城市能够协调、监督与控制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运行状况,通过统筹运用经济杠杆,加强区域经济的综合平衡与治理,进而加强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总而言之,城市经济可以通过多种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给予影响,以达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❹ 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欧美各国、日本、前苏联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这与社会各界对城市经济学这一学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因此,认识城市经济学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揭开城市经济学的庐山真面目。 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研究城市发展规律,是通过对城市化基本规律的揭示,探寻城市发展的一般条件、动力及过程,这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结构,是通过对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分析,以期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这对于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环境,是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系统的阐述,提高人们对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城市经济整体效益、城市土地效益、城市规模效益或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来探索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区域,是通过对城市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剖析,寻求城市与区域共同发展的机制,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管理,旨在探索城市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方法、途径,这对于提高城市的水平和效率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文化,旨在通过对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之间关系的梳理,实施有效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是有意义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是为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
❺ 城市经济学的的发展要求论文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版其规律的经权济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我国目前把城市经济学作为二级学科区域经济学下面的三级学科。
涵盖方面
1、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
2、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
城市经济学相关书籍
3、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
4、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
5、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研究内容
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
包括城市产生、城市化、郊区化、都会化、城市衰退、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特性、城市规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设等;
城市内部结构
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
❻ 城市经济学研究什么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有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由于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必然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因此,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产生的城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内容方面存在重大差别。西方的城市经济学以研究城市内的各种市场,以及力图解决现代大城市中存在的各类社会问题作为对象。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经济学着重研究城市经济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城市的作用;城市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缩小城乡差别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过程等。
城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政治经济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同其他专业和部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对外贸易学、运输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土地经济学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在研究过程中吸收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但城市经济学以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有机体,综合考察其经济活动、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
城市经济学也是城市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同城市社会学、城市政治学、城市规划学、城市建筑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环境学、城市地理学、城市交通学等也有密切的联系。
❼ 城市经济学对城市规划有什么作用
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城市规划、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城市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与城市规划学科相关的知识,具有综合分析城市问题、协调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3.具有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家有关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主干课程:主干学科:建筑学主要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综合社会实践、城市认识实习、城市总体规划实践、计算机应用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少于40周。修业年限:四年或五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❽ 城市经济学是什么、有什么区别于普通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我国目前把城市经济学作为二级学科区域经济学下面的三级学科。
❾ 城市经济学的简介
城市经济学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预测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其研究重点为探讨城市重要经济活动的状况,彼此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与其它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关系等。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各国,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城市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住宅、交通、环境、公共设施不足等,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为了探索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的方法,开始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于是产生了城市经济学。 1、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
2、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
3、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
4、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
5、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
包括城市产生、城市化、郊区化、都会化、城市衰退、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特性、城市规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设等;
城市内部结构
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
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
包括城市财政、公共服务设施(如水、电,公园等)的供需状况;
城市人力资源经济
包括就业、消费、迁移、贫民、人力资源、投资等;
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
包括公害预防及处理、防范犯罪、旧城改造等;
其他方面
城市发展政策。
❿ 城市经济结构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经济结构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以无锡、苏州经济发展特征比较为例
钱枫林,吴园一
本研究通过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初步揭示了无锡、苏州两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及驱动内因。分析结果表明:无锡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高于苏州,苏州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有明显特点,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比重上与无锡差距较大,支撑苏州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动力是第二产业,其中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江南大学商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江苏 无锡 214000
【关键词】:无锡;苏州;产业结构;非公有制经济
【分类号】:F299.2
【DOI】:cnki:ISSN:1007-5097.0.2004-03-003
【正文快照】:
城市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特点和差异的比较研究,已成为地方政府和理论界所探讨的重要课题。无锡与苏州两市地域相连,同处长江经济三角洲的重要地位,在经济发展模式、资源条件和人文环境等方面都十分相近。当前经济理论界对两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地位及特点给予了较大关注。由于两市人口、地域面积有较大差异,本文以2002年经济指标为基础,主要选用相对指标和人均指标进行两市经济差异对比分析,通过产业结构特征和非公有制经济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实证分析无锡、苏州两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及特点,以探究经…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DJJ200403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