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司设置法律经济学的原理是什么
关键词:比较法/法律经济学/大陆法系/继受内容提要:比较法是法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一个研究方法,而法律经济学又是被视作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本文通过阅读马太的著作《比较法律经济学》后,总结该作者的创新之处,以及该书的观点,运用该书中提出的比较法的视角,进一步分析法律经济学在大陆法系继受中高等数学、现代经济学、效率观念、学术语言等层面的障碍,并提出一系列的简单改进建议,以期该学科能在中国更好的发展。众所周知,在西方英美法系世界里,“法律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用独特的视角和分析方法研究法律问题使它获得了毁誉参半的巨大声名,而它在20世纪中后期的迅速成长可以说是“经济学帝国主义”中最成功的一个典范。[i]以至于在21世纪初有位国际学界的知名人士谈到美国法学界的现状时,大发感叹到——“我们现在都是法律经济学家了”。[ii]以比较法视角来研究法律经济学的著述实在是非常少[iii],主要原因是要将这两个法学研究方法相“联姻”,实在是困难重重。而作为世界上仅有两本以“比较法律经济学”名字命名的书籍作者,已归化为美国公民的国际著名学者,现为意大利都灵大学(UniversityofTorino)法学院“艾尔弗雷德与汉娜·弗罗姆”(AlfredandHannaFromm)国际和比较法教授以及意大利著名的阿道夫·塞科(RodolfoSacco)民法讲座教授——乌戈·马太(UgoMattei)教授的求学和成长经历在法学界并不多见。[iv]他1961年4月22日出生于意大利的都灵市,在意大利都灵大学攻读法学本科期间,曾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ondonSchoolOfEconomics)修习“英国法”项目,又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édeFribourg)研修“国际比较法”项目。他以全年级1500学生中第一名的荣誉本科毕业,毕业论文是写比较环境法,被评选为最优论文,得到“值得出版”(Dignita'diStampa)的最高荣誉,指导教师为安东尼奥·甘巴罗(AntonioGambaro)教授。在从事教学研究多年后获福布赖特奖学金,毅然远赴美国法律经济学研究十大重镇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BoaltHallSchoolofLaw,U.C.Berkeley)苦读法学硕士(LLM)。他曾经担任过意大利的欧洲大学研究院(EuropeanUniversityInstitute)的比较法教授,并做过美国的耶鲁大学法学院(YaleLawSchool)、英国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College,Cambridge)、英国的剑桥大学伍尔夫森学院(WolfsonCollege,Cambridge)、挪威的奥斯陆大学(OsloUniversity)、美国的加州伯克利大学、蒙特里尔大学(MontpellierUniversity)、中国的澳门大学(MacauUniversity)的访问学者。除了意大利语以外,马太教授还精通英语和法语,并能熟练运用西班牙语阅读和写作。他出版著作有十多本,发表文章一百多篇,分别用意大利语、英语、法语,葡萄牙语、俄语、汉语发表。讨论主题主要涉及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厄里特里亚、苏丹、刚果、喀麦隆、日本、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家的法律比较。他是国际比较法学会()会员,美国比较法协会()执行委员,并担任弗雷堡比较法研究院()顾问、哥本哈根商学院法律与经济金融研究所(InstituteOfLaw,)顾问、《法律经济学国际评论》()杂志编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与法律大词典》(TheNewPalgrave:ADictionaryOfEconomicsAndLaw)编委、剑桥大学出版社“欧洲私法”系列丛书编委、《全球法理学家》(GlobalJurist)主编等多项学术职务。通过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扎实学习和长期研究,马太教授高举“比较法”这个方法论大旗,在学术上一往无前,披荆斩棘。重新对两大法系进行经济分析和比较,硕果累累,开创了法律经济学研究中的一条新路径,被学界称为“法律经济学的比较法学派”,成为欧洲法律经济学学者中真正影响美国法律经济学界的第一人。[v]马太教授其代表作《比较法律经济学》(英文版)于1997年一经面世,就再现洛阳纸贵,印刷不断,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为广大学子挑灯夜读。法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学者们也在各自的文章著述中大量引用该书中的重要观点,现在他已被视为纵横“比较法学”和“法律经济学”的一代大家。该书主要观点是认为比较法学与法律经济学这两个学科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比较法可以利用法律经济分析中所使用的功能分析工具获得理论视角,比较法学家通过研究越来越感到经济学原理的巨大魅力。而比较法的研究成果对法律经济学研究来说更有价值,可以使其摆脱地方中心主义的困扰,进入全球化的层面。比较法可能为经济分析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替代法律制度,并对法律结构的演化提供了一种更全球化的思维,改写了传统法律经济学的原有论断。那么,法律经济学能否被大陆法系所继受和运用呢?从比较法学的观点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在大陆法系学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误印象,由于大陆法系传统,法律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在欧洲不如在美国有用。对于美国法律和欧洲法律之间的差异不应基于实用而予以低估。但是,如果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并非重要到足以妨碍在大陆法系国家顺利运用法律经济学的可能性。由于法律论述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法律经济学(特别是效率)对在其文化范围以外的法律工作者也可能成为流行的学说,更可能会获得成功。针对法律经济学进入大陆法系的结构性障碍,法典已经不再是大陆法系国家最重要的法律渊源,但还是不能低估它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大陆法系国家的基层法院法官要比英美法系的法官地关注公共政策,也就有可能地关注效率。所以,大陆法系基层法院法官的相对自由可能是在该法系中渗经济推理的一个有效的机会。对于知识环境因素,大陆法系的人们对英美法系,特别是美国法律的兴趣越来越浓,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这个阻碍也已经逐渐在消除。况且,大陆法系对英美法系解决方案的继受已经是一个现实,《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和《荷兰民法典》中的许多条文就反映了这种趋势。[vi]从法律经济学史上来看,现代意义上的法律经济学是从美国这一个普通法系的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有其特殊性。[vii]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学教职市场大幅度萎缩,因此,很多读经济学的研究生转读法律,准备毕业后进入实务界。可是,当他们在法学院表现良好,而得到法学院教职之后,自然把原先经济学的训练,带到他们的研究工作上,相反的,几乎没有读经济学的博士生,会转念政治学研究所。[viii]就这样,美国的法律经济学运动就蓬勃地开展了起来。可见,由于美国法学院的招生入学的多元化政策,促使出身经济学、管理学、理工科等背景的学生投入法律经济学的学习,而这种选拔节约了对法律经济学研究中高等数学以及现代经济学的学习成本。对于大陆法系法学学者(包括中国学者)来说,继受法律经济学似乎有以下一些障碍。第一,是高等数学的知识门槛。这个是最大最致命的障碍。绝大部分的大陆法系国家法学院的学生都是从高中选拔而来,基本上不具备高等数学的知识基础。[ix]进入法学院后也没有机会和大量时间去系统修习高等数学等系列的相关内容。[x]法学一直被视做“文科”,死记硬背的学科,一般认为不需要学习高等数学,高中数学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比较厚爱和积极报考该专业。[xi]就是有高等数学的选修课,也是非常皮毛的学习一下,根本无法运用,更谈不上建模这个艰苦工作了。[xii]导致以后在学习和研究中,一见现代经济学中的高等数学公式就束手无策,对于数学模型根本就看不懂其推导过程,无法理解其中真正涵义,顿时心里发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有时就是反感出现,更不能希望他们进行相关探讨和建模等深入研究。[xiii]反观英美法系的美国和加拿大,它们的高校一般是给大一本科新生开设高等数学的选修课,甚至是将数学专业的大部分课程一起让学生选修,一直可以选修到毕业甚至到研究生阶段。[xiv]现代经济学一般都用高等数学、甚至是非常深奥的数学进行研究。翻阅近现代经济思想史可以发现,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高等数学推动的。可以说,一个经济学者数学基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现代经济学研究成就的高度。而进入21世纪,西方的法律经济学研究中的数学也大量运用,定量分析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可以预见,未来的主流法律经济学也将是“数学帝国主义”的奴仆。第二,现代经济学的知识门槛。在大陆法系国家的高等教育中,法律学科和经济学科都是属于独立的一级学科,一般都独自设立院系,互不交流。经济学院的学生顶多修一至两门的法学课程。[xv]法学学生也基本上不去系统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内容。[xvi]就是学有余力,顶多也就是选修一些经济类课程,对其了解个大概而已。[xvii]因此,大陆法系法学学生对经济分析工具,尤其是比较新的分析方法,实在知之甚少。由于对这一领域知识的不足,法学研究者更无法关注经济学研究领域最近的变革。[xviii]今天的法学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接受基础的经济学训练。[xix]在中国大陆,法学本科的学生只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对现代经济学尤其是凯恩斯以后的主流经济学基本不了解,而这个恰恰是法律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就是在民商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方向)的这些研究生专业课程中,也未见经济类课程的踪影。[xx]这种经济学知识上的先天不足,对后续进行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将是一个严重的缺陷。由于对经济学的直观认识来自于每天都进行的大量的经济活动,这使得大多数大陆法系的法学工作者有理由相信自己拥有足够的经济学知识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其实这是一种盲目乐观和自信自满的“阿Q精神”的表现。而对他们中的另外一些人而言,法律经济学的分析手段又被认为是一种过于狭窄的研究进路,因而被排除在其法律讨论范围之外。同时,法律学科的内部划分也无形中扩大了法律和经济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略微知道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法学家也就是那些专攻商法和经济法的研究者了。
⑵ 经济学原理真的在现实面前失效吗
经济学原抄理,是高度总袭结出来的一种结论,不能拿它就某个狭窄的经济问题来讨论,说这个原理怎么怎么不适用,有些经济学原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出它的价值,也不是说这个原理放置四海皆准,狭窄的、短期的经济现象,都不能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那样就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也失去了这个原理的价值,你说的和现实不符,那是短期和狭隘的研究层次决定的。
⑶ 社会上所有问题都有经济学原理吗
首先,明确定义,供给是指厂商在一定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然后,考虑市场均衡,指的是消费者需求同市场供给相等时的稳定状态;so,当供给增加时,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均衡被破坏,厂商为了保证销量必然采取降低价格。而你所说的同类商品竞争恰恰相反是影响供给的因素,即同类商品价格下降或供给增加反应在价格信号上即下降,消费者增加购买,会导致本商品相对需求下降,厂商便会通过价格的传导发现,同时减少供给,或加速创新。爪机无力,若有疑问,请追问,电脑回复。
⑷ 为何中国房地产可以违背经济学原理
中国的房产属于宏观调控范畴,决定权在政府,政府分析后觉得这时候该打压就会打压,该拉升就会拉升,该维稳就会维稳,所以考虑中国经济还得学会心理学。
⑸ 谁能给我个经济学原理事件的案例分析
74岁的翁文辉生前是哈尔滨市一所中学的离休教师。一年前,被诊断患上了恶性淋巴瘤。今年6月1号,他被送进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心外科重症监护室。
老人住院67天,住院费用总计139.7万元。病人家属又在医生建议下,自己花钱买了400多万元的药品交给医院,作为抢救急用,合计耗资达550万元。高昂的医药费并未能挽回病人的生命。
哈尔滨天价药费事件暴露医疗监管惊人漏洞
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这一事件集中反映了当前医疗卫生体制的弊端,凸显了当前一些政府部门对医疗机构疏于监管的问题,亟须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在患者翁文辉家属披露的天价收费单里,人们看到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造的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医学奇迹”,变相收费、重复收费、过度治疗等违规行为在这家医院可谓登峰造极。
天价医药费事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它只不过是各地普遍存在的医院乱收费的一个极端事例。
近年来,一些医院在改革进程中,逐渐背离了公益性质,把商品市场中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奉为圭臬,利用现行以药养医体制,盲目追求高收入。一些医院将创收指标分解到科室,科室再分解到医生。一些医生为了私利,置职业道德于不顾,对患者开大处方、重复检查、滥用药物、强制服务,大大加重了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严重侵害了患者的利益。
这些违规行为为什么频频发生?主管部门监管不力,对医疗机构重扶持、轻监管,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些地方,卫生行政和价格主管部门对医院的违规收费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群众举报或自身发现的问题查处不力,使一些医院有恃无恐、胆大妄为。而监管不力,早已滋生了一系列弊病,如药品回扣、医生收受红包等等。
实行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绝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放任不管;恰恰相反,政府应该根据法律程序,更多、更好地监管市场。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卫生事业固然需要引入市场机制,但是,不论医疗体制怎么改革,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不能变。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切实保障老百姓的健康权益,是各级政府不容回避的职责。
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保证社会公平,必须切实加大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这种监管是全方位的,包括改进价格管理制度,规范诊疗行为,整顿医疗价格秩序;推行价格和收费公开,提高收费透明度,保障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加强监督检查,建立政府、行业、群众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监督医院提高服务质量。
重典才能治乱。对日益放肆的医院乱收费行为,政府主管部门绝不能搞温情主义,心慈手软就是对违法行为的纵容。对那些情节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应该公开曝光,严肃追究直接负责人的行政、法律责任,其“三级甲等”之类的招牌也应该给它摘掉,让医院名声扫地。
我们希望,通过天价医药费事件,有关部门能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加快建立健全医疗监管体制,为老百姓看病求医撑起一把“保护伞”。
⑹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所阐述的是否符合中国国情
你看问题要看到问题的本质,经济规律应该是一样的吧,你要看到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同,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还有很多政治问题。
书里面写的很多案例都是美国的事,由于国情不同肯定不可能照搬到中国来的。
你对这本书再理解深刻点,自然不会有这个问题了吧
中国和美国,社会制度不同,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都是存在经济规律的。经济规律应该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政治背景,收到了不同的条件限制。
⑺ 请用十大经济学原理联系身边的事情~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大炮代表军费开支,黄油代表民用开支。引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话就是,军事上所占的资源越多,可供民用消费和投资的资源就会越少。在现代社会里,同样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政府用于生产公共品的资源越多,剩下的用于生产私人品的资源就越少;我们用来消费的食品越多,则用来消费的衣服就越少;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越多,那么用于休息的时间就越少。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例如某公司决定在一个公园附近开采金矿的成本。开采者称由于公园的门票收入几乎不受影响,因此金矿开采的成本很低。但可以发现伴随着金矿开采带来的噪声、水和空气的污染、环境的恶化等,是否真的不会影响公园的风景价值?尽管货币价值成本可能会很小,但是考虑到环境和自然生态价值会丧失,因此机会成本事实上可能很大。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 它是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用拔河来做比喻,一方共有10个人,总拉力为300公斤。现在增加一个人张三,张三的到来使得这一方的拉力增加了25公斤,这个25公斤就是边际量。又增加一个李四,李四的到来又增加20公斤拉力,这个也是边际量。总的说来,边际量的增加往往是递减的,还用拔河做例子。假设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一样的25公斤,当人数少的时候,大家配合的比较好,每一个人都能发挥25公斤的力量。后来增加了一个人,大家一起使劲的时间就有点错位,新增加的人实际只能让总拉力增加24公斤的力量。继续增加人的话,大家使劲的时间就有更多的错位,他只能让总拉力增加23公斤的力量。随着人数的增加,每个人带来的增量(就是边际量)都在减少,总拉力(就是总量)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最后再来一个人也不能增加为止,如果再增加人数的,就有可能带来负的边际量了。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对于这个,就直接举例说好了。比如一个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了他,他会感到很高兴,然后会更加努力。如果被老师批评,他也许会感到沮丧,然后会发奋图强,当然他也可能因受表扬而骄傲退步,也可能因受批评而消沉下去,从此一蹶不振。而且,老师的这种当众评判,也会对这个学生以外的其他学生产生影响。 在这里,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或者批评就是一种激励,而受到激励以后的心情,以及在这种心情的驱动下采取的行动,无论是高兴还是沮丧,无论是努力还是消沉,以及其他同学对此的心态和由此生发的所作所为,就是人们对激励的反应。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我们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或者我们国家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两国之间或者多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这些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在一个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消费,同时抑制生产比如消费者需要更多数量的牛肉,那么牛肉的价格就会上升,从而向生产者传递出供给不足的信号。而当一个可怕的疾病减少了牛肉的产量时,牛肉的攻击就会减少,从而价格也会提高。更高的价格又鼓励农民生产更多的牛肉,同时促使消费者用其他产品替代对牛肉的消费。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尽管市场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这时就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金融危机就是这种情况,而在这个时期各国政府发布的政策就是政府干预。最有名的罗斯福新政就是在1929年的金融危机时期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政策。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the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为什么北美的生活水平高,而热带非洲的生产水平低?答案是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的技术状况和各项知识差别。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这就是通货膨胀。在正常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实际需求量,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举例说,比如1922年1月到1923年11月,由于通货膨胀,魏玛共和国的价格指数从1上升到10 000 000 000。就像某人在1922年初拥有一张价值3亿元的德国债券,那么两年之后,他用这么多钱就会连一小块糖也买不到。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society faces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当经济增长过快,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这时利用货币政策,提高利率,避免经济过快增长,同时也减轻了价格压力。但是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并没有这么简单。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如果菲利普斯曲线相对比较平坦,则降低通货膨胀率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和产出损失为代价;而如果菲利普斯曲线比较陡峭,则失业率的小幅上升就会带来通货膨胀率的快速下降,代价较小。
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给我留言。
⑻ 试用目前所学过的经济学原理,并且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解释下述的“现象”。
亲,我也是蔡旺春班上的,唉唉唉
⑼ 为谁扛枪为谁打仗——读卢锋《经济学原理(中国版)》
□王安50多年前,解放军正在打辽沈战役,大把大把地抓国民党俘虏,许多降兵转身就变成了“解放战士”。当时一大任务就是尽快给成千上万的解放战士换脑筋,开导他们“为谁扛枪,为谁打仗”。 现今在中国,有那么一群人甚吃香走俏,香饽饽一般。每到周末,北京首都机场便香气袭人,在这里一大半中国著名的和尚未著名的经济学家自发聚齐,然后分赴各地,去为官员、老板以至洋人指点迷津规划“钱”图。 卢锋自述道:经济学有一个观点,任何需要利用稀缺资源的经济活动,都存在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评价问题,当读者决定是否应当耗费他们的稀缺资源———是否把金钱和时间砸在这本书上时,也要考虑这个问题。 以利他作为一项劳作的高尚理由,这不是卢锋的发明,卢锋一定有自己的私心。果然,卢锋招供,他是怕被学生轰下讲台:过去讲苏联版政治经济学,只灌输理论全无事例数据,如今讲西方版教材,满口比尔、珍妮、美元、英镑,绝少中国故事中国现象———改革开放20多年了,中国好歹闹出了许多经济,你卢锋视而不见,见而无论,莫不是混混儿?且从国外混到国内? 卢锋咽不下这口气,一发狠造了此书,耗费了自己的稀缺资源。 一定有高人替卢锋可惜:如今这社会越来越专业精英了,越高深越听不懂便越有市场,走穴便价码越高。像那史蒂芬·霍金,他的《时间简史》全世界能有几人真懂?但这并不妨碍霍金明星般的微笑,他歪着头,不动一指,不置一辞,迷倒万人。有霍金的榜样,经济学家们竞相深刻起来,化腐朽为神奇,随便一粒芝麻的生老病死,都能做出五个图表六个公式七个曲线八个模型。多多益善,职称、名气、金钱以及明星的微笑,皆出于此。 可你卢锋干了些什么?偏俗活俗事,诸如为何北大假文凭价格最低,从相声段子看1988年通货膨胀起因,为何牛奶消费比白酒低,甚至本来应该是街道片儿警管的事,你卢锋也要搞出个经济学解释:北京夜晚扭秧歌扰民引发争论,对于这种不同人群各自行使权利的矛盾,社会应当通过外部产权安排来处理,应当找到一个公认的时点,比如夜里10点,此前人们放弃宁静环境的成本较小,而放弃娱乐的效用损失较大,于是老乡们扭起来吧!但10点以后,洗洗睡吧。 也许对卢锋太苛刻了,这个同志出发点是好的,还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嘛,卢锋写此书还有一个埋得较深的私心,就是影响官员和决策者,告诉他们什么是现代经济学。为了照顾这些不从事经济学职业却对经济有定夺权的读者,卢锋基本没有用高等数学,而只用了少量中学数学来表述经济学原理。愿望是好的,但也要承认这个现实:屁股决定脑袋,良知不敌利益,不要指望读了你卢锋一本书,官员就会举双手欢迎外地烟酒进入辖区。 60多年前,毛泽东这样评价白求恩: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据说当时白求恩的医术在国际上还是很高的,不留神搞个仨俩诺贝尔奖弄个霍金般微笑也不是全无可能,但他宁肯在战场做着一例例普通的外科手术,并因此殉职。因为白求恩明白,为谁扛枪,为谁打仗。 把这话套给卢锋:一个国人,不远万里从英国回来,可以攀登经济学的金字塔尖,但在21世纪初,他却在垒经济学的中国金字塔基座,他宁肯不进文学大师殿堂,也要像孙敬修那样给孩子们讲故事,为孩子们扛枪,为孩子们打仗。
⑽ 马克思主义关于程序法与实体法关系的思想对于我国进行刑事诉讼法活动有何指导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英文是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中文名
马克思主义
外文名
Marxism
诞生时间
1848年2月
提出人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内容划分
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政治经济学原理
快速
导航
理论来源
理论与宗教
发展历程
国外发展
历史变迁
经典著作
其中国化
理论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角度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广义和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的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