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生活中身边的宏观经济学

生活中身边的宏观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1-03-12 10:09:42

Ⅰ 宏观经济学说与生活的关系

宏观经济距离老百姓的生活有多远 --评《金融中国与国民福利》

《金融中国与国民福利》李琨 著 新华出版社出版

在普通人的认识里,宏观经济、金融、资本等宏大概念主要是政府和经济学家所关注的,与天天挂在老百姓的嘴头和心上的身边事相距较远。近读李琨的新著《金融中国与国民福利》(新华出版社出版),笔者对宏观经济、金融、资本等范畴从现象到本质有了有异于前的新认识和新理解。这本书把国民福利问题贯穿在金融资本和宏观经济的观察和研究之下,以全局性和全球化的视野,对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与金融、股票市场、住房金融、农村金融、货币运行五个方面进行战略分析,堪称是一部现实经济学和人本经济学的力作。

本书作者李琨现供职于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主要从事货币、金融、资本市场、扶贫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研究,曾为人民日报海外版“金台暸望”栏目专栏作家。除本书外,作者近期还有《消灭赤贫: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等著作面世。在层出迭变的经济现象面前,作者不为所惑,而是仔细地察其源流,识其吊诡;在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经济理论面前,作者不为成说解释力的减弱所蔽,不是盲从附和,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融会贯通,整合群言,试图孕育新的有效的“批判的武器”。尽管全书无法回避专业性很强的经济学术语和枯燥的数字图表,甚至不乏艰涩烦琐的数理论证,但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科学发展观的大力标举和鲜明张扬,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深邃理解及在学术路数上不折不扣的践行。读其书,作者的职业品格、治学主张和研究着力点赫然可观。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将宏观经济草根化,将思维之基建诸民众的衣食住行,把宏观经济学的终极关怀置于国民福利,并且将资本利润作为国民福利分配的一个重要来源进行研究,从而使此书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经济学研究新视角。作者实证性地分析了资本大众化时代,股市投资成为大众投资行为的情况下,资本利润与国民福利的关系;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分析了资本全球化时代资本快速流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本国的公民对增长福利的分享问题。全书用事实说话,通过大量详实的资料和可靠的数据,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普遍表示乐观的宏观经济问题的担忧。作者认为,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低工资水平下形成的产品,与国外高工资水平下形成的产品交换,造成了中国民众福利增长的流失。这种流失不仅仅表现为劳动力成本过于低廉,而且直接表现为由出口退税形成的国家财政的损失。由于有了出口退税,企业在低廉的价格下才有了一定的利润空间,但政府财政的损失从根本上说也是民众福利的损失。当然,作者并没有无视世界工厂对增加就业的作用,但提请读者注意的是被“世界资本”剥夺而造成的中国国民福利的流失。这一观点显示了作者对关注普通劳动者和困难群体福祉的呼吁。

福利经济学创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以庇古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从福利的角度探讨经济问题。西方的福利经济学主要是从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发展出了一系列理论与方法,如外部经济理论、次优理论、相对福利学说、公平和效率交替学说、宏观福利理论等。但是,相关研究多停留在分析工具和模型的建立等纯理论方面,并且存在许多争议。本书立论对传统和现有的福利经济学分析框架有所突破。

对牵动着世人神经的人民币贬值问题,作者同样表达了异乎寻常的见解。作者认为,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国际人员往来如此频繁,国际旅游成为居民重要的日常消费,网上购物畅行于不同国家之间,人才的国际流动不断增长,遂使一国货币的升值,也会给本国的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好处。货币毕竟只是货币,出口的各种商品才是实实在在的财富。贬值会刺激出口,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但如果不需要那么多的外汇储备,本国居民劳动中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为他国居民作贡献了。这一论述,则凸显了作者对人民币贬值问题的辨证认识。

书中对住房金融的分析更显示了作者的独具只眼和建言献策的过人之处。作者从人人都有居住权的角度,阐述了建立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而通过这一体系,实施普遍的住房福利制度。作者认为,住房是一种消费期很长的产品。从长期发展的眼光看,眼下大可不必在短短的十几年乃至几年内就将子孙后代的房子全部造好,以至让他们在几十年后面对现在建造的陈旧落后的房屋欲拆不能,欲住不乐,应当给后人留出一些住房发展和建设的空间。这番言论自然是给当前火爆的房地产开发泼冷水,但我们又不得不服膺作者的分析和结论。作者认为,住房建设的超高速增长已经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绿色环境的难以恢复性,使得当前看起来不经意的环境侵占,往往变成了永久的遗憾。在房地产业盲目粗放增长的推动下,城市扩展到哪里,道路修建到哪里,绿色就消失到哪里。在大片的钢筋水泥的城市荒漠中,土地的自然肌肤消失了,自然生态的呼吸停止了,城市规模低水平地盲目扩张下去,整个生态的失衡就在眼前。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事实,印证作者犀利精到的分析,这确乎不是危言耸听。

清人陈谵然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各级政府的领导者和决策人,要具有 “万世胸怀”和“全局眼光”,庶几能够避免“剜肉补疮”和“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赢得经济社会健康、均衡、可持续的发展,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和谐社会生态。这是《金融中国与国民福利》所给出的启示之一。

作者反对将股票市场作为虚拟经济来对待,对股票市场的本质及其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长期以来,股市被作为虚拟经济,长期排除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视野之外,对其功能的认识,最多只是经济的“晴雨表”而已。作者从五个方面指出了股市投资与一般性资本投资的不同。一是股市投资具有投资未来和保障未来的特点,二是股市资本的运作与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实际联系,三是股市投资对一个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促进作用,四是股市投资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五是股市投资对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作用。总体上看,在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关于股市的本质及其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功能的分析,基本上还是一个盲区,本书的研究在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无疑具有开拓性。

书中提出并重点分析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如决定货币汇率的重要因素,股票市场的本质特征,当前我国资本流动的特点及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股票市场建设、住房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收入变动对货币供求和价格的影响等,无不显示出论题的前沿性和论断的创新性,标识着作者作为宏观经济观察员和研究者核心关切的明确指向,国计民生,到底浑然一体;宏观微观,终是殊途同归。

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见他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力避浮泛之论,在鞭辟入里、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和阐述的基础上,对整合国有资本,促进股票市场发展,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住房金融整合金融市场,健全农村金融体制等论题,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政策思路和解决方案。

如果苛求的话,此书尚有些美中不足。作为专著,有的篇章还只是提出和分析了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给出政策性建议,体例结构上稍欠周严;个别篇章兀自独立,相互之间照应和衔接略嫌不够,如若有机性关联再有所提高,全书将更臻完善。

Ⅱ 求一篇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生活中的某种经济现象的论文

以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税收政策对普通消费者的影响

按:本文仅以曼昆《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Third Edition, N. Gregory Mankiw)中有关税收归属(Tax Incidence)和弹性系数(Elasticity)的最基本原理来为大家分析当前中国税收(广义税收)政策对普通消费者的影响。主要分析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商品房政策的影响。

弹性系数(Elasticity):它是指商品的供应量或需求量根据其决定因素(首变因素)的改变而作出反应的程度。其数学计算公式为:

弹性系数 = 商品数量的变化百分率 / 决定因素(首变因素)的变化百分率

一般情况下,商品数量可分为商品供应数量和商品需求数量,而决定因素(首变因素)可以是商品价格等因素。我们都知道,商品的供应数量和商品的需求数量都是与商品价格相关的。价格升高,供应数量就相对变大,因为供应者觉得有更大的利润可图,所以加大生产量,但需求数量会越小,因为需求者觉得难以负担;价格降低,供应数量会相对减少,因为供应者认为利润比较低,减小生产规模,但需求数量会增加,因为需求者认为划算。那么供应和需求就是必须以价格为核心内容,找准一个价格平衡点,使得在这个价格点上,供应数量和需求数量相等,这样某种特定商品,其社会所生产量正好等于社会消耗量,就达到了供需平衡。这也就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最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起的作用。那么根据以上这个公式,我们又引申出来两个概念:

1、供应价格弹性系数 = 商品供应数量变化百分率 / 价格变化百分率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 商品需求数量变化百分率 / 价格变化百分率

如果,某种商品的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也就是说供应数量的变化百分率大与价格变化百分率,那么说明这种商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小额的价格变化会导致大额的供应数量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这种商品的叫做弹性供应。如果小于1,也就是说供应数量的变化百分率小于价格变化百分率,那么说明这种商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变化不敏感,即使比较大额的价格变化也只能导致小额的数量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这种商品叫做非弹性供应。
同理,我们可以根据商品的需求数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则需求数量变化对价格变化敏感,则为弹性需求。如果小于1,则需求数量变化对价格变化不敏感,则为非弹性需求。
那么,哪些商品是弹性供应或非弹性供应呢?哪些商品是弹性需求或非弹性需求呢?
一般而言,奢侈品是非弹性供应并且弹性需求的。因为奢侈品(如2万美圆的天价手机、钻石戒指、劳斯来斯的汽车等)利润比较高,而且奢侈品的供应商不容易转型,所以奢侈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不敏感,大额的价格变化也只能引起小额的供应数量变化,即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但奢侈品对需求者而言,不是生活必需的,是可有可无的,并且很容易找到替代品。比如当劳斯来斯的汽车猛涨价的时候,其消费者很可能就不买劳斯来斯,转而去买奔驰或宝马。钻石戒指猛涨价了,可能消费者就转而去买红宝石的戒指了。故奢侈品的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小额的价格变化可能引起需求数量上大额的变化,即弹性系数大于1。
而生活必须品与奢侈品相反,是弹性供应并且非弹性需求的。因为生活必须品(大米、衣服、房子等)是人人都需要的(供应者和需求者都需要)。如果生活必须品的有价格上的变化,供应数量会有更大的变化,比如农民是大米的供应者,如果大米的价格跌了,那么农民会认为卖掉自己辛苦种出来的大米不划算,再加上大米对他自己也是必须的,那么他很可能把大米全部留在自己家里供自己吃,这样供应量就急剧减少了;而如果大米涨价,农民认为赚的钱多,那么很可能他连自己的口粮也要卖掉一部分。这样来说,生活必须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的变化相对敏感,小额的价格变化可能引起供应数量上大额的变化,即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但生活必需品确是非弹性需求的,因为人人都要吃饭、穿衣、住房,没有这些人就会饿死冻死,所以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数量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不敏感,大额的价格变化也只能引起小额的需求数量变化,即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
弄清了弹性系数(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以及那些商品是弹性供应而非弹性需求,哪些商品是非弹性供应而弹性需求之后,我们再回顾一下税收归属(Tax Incidence)的基本原理。
曼昆认为,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就是,政府行为能够改变市场收益。税收显然是一种政府行为。在本文中,我指的税收都是广义的税收(把社会保险费、商品房的登记费、过户费、贷款利息等都算进税收范畴)。那么税收最终是由谁来负担呢?
我们举一个卖冰淇淋的例子。现假设有这样一个市场环境,由若干个冰淇淋的供应者和冰淇淋的消费者组成。如果冰淇淋价格是10元一个的时候,供应者愿意生产的冰淇淋是1000个,需求者愿意购买的冰淇淋也是1000个,这样就达到了供需平衡。但是突然政府出台了一个政策,要在每个冰淇淋上征收1元的生产税,由供应者完税。那么供应者为了保证相同的利润,不得不把冰淇淋的价格由原来的10元抬高到11元(其中1元是完税的,实际销售额还是10元一个,保证了与原来相同的利润。)这样在相同的利润刺激下,供应者愿意生产的冰淇淋是1000个,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但需求者却因此而为每个冰淇淋多支付1元,所以需求数量会减少,由原来的1000个需求数量降低为800个了。这样供需就失去了平衡,生产出来1000个冰淇淋只卖出去800个,冰淇淋剩余了。显然,供应者和需求者双方都受了损失。供应者因为产品剩余而受损失,需求者因为产品涨价而受损失。
为了避免损失,供应者和需求者都会想办法。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使供需重新达到平衡。于是供应者将冰淇淋的价格又由11元降低到10.5元(注意,根据政府的税法,其中1元要完税,供应者的实际销售额是9.5元一个,利润与原来10元一个相比较降低了0.5元),那么在利润降低的情况下,供应者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只愿意生产出来900个冰淇淋了。而对需求者而言,10.5元的价格,比最开始的10元(在这个价格点上,需求量是1000个)要多一点,但毕竟比11元(在这个价格点上,需求量是800个)要少一点,相对于最初的10元一个的价格,需求者要多付出0.5元,我们就假设在10.5元的价格点上,需求量也是900个吧。这样供应量与需求量相等,冰淇淋又重新达到了供需平衡。
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当供需再次在10.5元这个价格点上达到平衡的时候,供应者和需求者还是双方都受到了损失,只不过这种损失要比11元价格点上的损失小一些。在10.5元价格点上,供应者的利润比原来降低了0.5元,而需求者的负担比原来又多出0.5元。那么双方的损失之合,即1元,就被政府以税收的名义征用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政府是面向供应者征收的生产税,但经过市场调节,最终税收归属却同时落在供应者和需求者头上。
如果政府征收的不是生产税,而是消费税,情况会如何呢?再来看看吧:
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可以再举例,还是当冰淇淋价格是10元一个的时候,供应者愿意生产的冰淇淋是1000个,需求者愿意购买的冰淇淋也是1000个,达到供需平衡。这时政府出政策了,要在每个冰淇淋上征收1元的消费税,由需求者完税。那么对需求者而言,10元买一个冰淇淋,还要再完税1元,相当于冰淇淋的实际价格涨成了11元。11元的价格点上,供应量不变(因为供应者卖出的实际价格还是10元,利润不变),但需求量降低到了800个,供需不平衡,供应者和需求者双方都受了损失。供应者因为产品剩余而受损失,需求者因为产品“涨价”(实际上是多负担1元的消费税)而受损失。
于是供应者不得不被迫将价格由10元降低为9.5元。在利润降低的情况下,供应者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只愿意生产出来900个冰淇淋了。而需求者除了每个冰淇淋要负担9.5元之外,还要多负担1元的消费税,所以实际消费价格为10.5元,相对于最初的10元一个的价格,需求者要多付出0.5元,,需求量由1000个变为900个。这样供需又平衡了
来看看吧:同样的市场环境下,第一次政府征收1元的生产税,是由供应者负担,结果最后造成供应者和需求者各负担了0.5元。第二次政府不征收生产税了,征收1元的消费税,是由需求者负担,结果最后还是造成供应者和需求者各负担0.5元。这就是税收的真正归属问题,即不论政府是向供方还是向需方征税,最终税收必定会由双方承担,谁也讨不了好!(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前段时间有人在天涯经济论坛上发的帖子《谁在为增值税买单》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你可以用公式推导出来增值税最终是由消费者承担的,但根据本贴所论述,实际上还是生产、流通、消费三方共同承担了,只不过承担的比例不一样而已。)
那么我已经用了那么长的篇幅,帮助大家复习了一下弹性系数和税收归属的基本定义和原理,下面我们可以就具体问题展开论述了。

第一、有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问题(我们把这些看成广义的税收):
目前国家社会保险是强制性的,只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就必须办理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仅城镇户口)、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仅城镇户口)和生育保险(男女都交)五种。全国各地的缴费比例不一样,一般而言,劳动者个人缴费比例是其工资的11%左右,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为该劳动者工资的30%左右(有地区差异)。一般的老百姓可能就认为,国家的政策这是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因为单位缴费是个人缴费的3倍左右。同样,住房公积金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共同负担,但最终都存如劳动者的帐户。所以又有人认为住房公积金也是国家政策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个人占了单位的便宜。但根据我们已经论证过的,税收不论是向用人单位征集的还是向劳动者征集的,最终都会由双方承担。在自由市场中,哪一方也占不到便宜。而且根据我下文的论述,你会发现,问题简直会更加糟糕。因为实际上是用人单位占了便宜,而劳动者没有得到丝毫的好处。
把劳动关系看成一个商品市场,我们有两条思路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思路是在这个商品市场中,认为劳动者是供应者,用人单位是需求者,那么很显然,商品就是劳动力(即劳动者提供的智力、体力方面的劳动),货币就是单位提供的工资加福利。劳动力这种商品,对用人单位而言,其实不是必需品,而是具有奢侈品的性质。奢侈品有哪些性质?我们再回顾一下,奢侈品的供应者不容易转型,在本例中就表现为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力的质量在短期内不容易发生改变,比如法律专业毕业的学生,短期内可能只能提供法律方面的劳动,你让他提供IT方面的劳动,他得经过长期转型(培训或上研究生)才行,而一般的工人,只能提供力气活的,你让他成为技术蓝领,他也要经过长期培训。奢侈品还有对需求者而言还有一个性质就是可有可无,并且有替代品,我们看看劳动力对用人单位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呢?如果雇工人成本(工资、保险、公积金等)太高,工厂完全可以不雇佣工人,它可以买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只请几个高技术的管理人员。反之,如果雇工人成本低,低于全自动化的生产线,那么工厂也许就会实施密集型劳动力的发展路子。这也正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最主要原因。
那么在这个思路中,商品市场上的商品——劳动力,是奢侈品,也就符合我们讨论过的奢侈品的性质,是非弹性供应并且弹性需求的。当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保险、公积金等)有一定变化的时候,其供应量变化不大,但其需求量变化会比较大。所以国家政策是强制用人单位给劳动者买社会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这相当于国家强制提高劳动力的价格,这样在市场上,求职的劳动者数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但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相对大幅度地减少。劳动力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于是乎就通过社会平均工资大额降低的方式来降低劳动力价格(工资只是劳动力价格的一部分,因为劳动力价格还包括广义的税收,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等)。社会平均工资降低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也相应降低,劳动力供应数量不会有大的变化,但用人单位读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大幅度增加,于是就形成当今这种“人人有口饭吃,但工资都不高”的局面。更有甚者,工资过低、劳动力需求过大的情况下,形成民工荒的局面。
所以从第一个思路分析来看,广义的税收(社会保险、公积金)是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负担的,而且劳动者负担的份额更多!劳动者丝毫没占到用人单位的便宜,用人单位也丝毫没为劳动者多付出工资外的福利,反而承担了美名!
我们也可以用第二种思路来分析劳动力市场,得出的结论也是一样的。也可以认为这个市场中,用人单位是供应者,劳动者是需求者,商品是工资和福利,货币是劳动力。很显然,从这个角度而言,商品就成了生活必须品。生活必须品的性质是我们讨论过,是弹性供应并且非弹性需求的。同样得出劳动者负担广义税收份额更多的结论!(具体分析不再赘述了,原理和方法与第一种思路都是一样的。)
所以,在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问题时,我们以劳动力市场来做分析,通过两种不同的思路(其实是以两种相反方向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都是:不论向谁征收,都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了社会保险和公积金,而且劳动者承担得更多!

二、商品房政策(商品房的登记费、过户费、贷款利息等)
同样,商品房市场上,如果把商品房看成商品,把人民币看成货币,那么对供应者(政府、开发商、炒房者)和需求者(普通老百姓)而言,房子是生活必须品,弹性供应并且非弹性需求的。那么针对房子的一切广义税收,大部分是由需求者(普通老百姓)承担。如果用另一种思路,把人民币看成商品,把房子看成货币,那么普通老百姓就成了供应者,政府、开发商和炒房者就成了需求者。这时的商品——人民币符合奢侈品的特征,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因此,中央银行两次提高住房贷款利息,各地政府出台政策对炒房者征收高额的过户费等措施,表面上看好象是限制房价,实际上经过我们的分析,最终而言还是普通老百姓承担了大头!

通过以上两个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商品房市场的分析),我们都得出老百姓承担税收大头的结论。这个结论可以推导出一条普遍的原理:供应者和需求者共同承担了政府税收,但非弹性的一方承担得更多!这从原理上也很好解释清楚,因为非弹性的一方就意味着数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敏感,所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而弹性的一方意味着数量对价格变化敏感,是处于强势地位的。因此非弹性的弱势地位者吃亏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从这些经济学原理里边,大家也看清楚了,不论国家政策表面上是如何偏向普通老百姓,其实质上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地下结论,与普通劳动者无关的企业所得税等企业应负担的税收,本来是企业的成本,实际上最终是由企业和劳动者共同承担的,而且由于劳动者的非弹性特点,大部分都落在了劳动者的头上。
顺便再说说我在文中一笔带过的增值税问题。根据我们的结论,表面上增值税是由消费者承担了,但实际上还是生产、流通、消费者三方承担的。把生产房与流通方的供需看成一个市场,再把流通方与消费者的供需看成另一个市场,就能分析出三方承担的结论了。所以大家也不要那么愤怒,认为增值税完全是由我们普通老百姓承担;但大家也更不要有什么欣慰,因为对非弹性特点的消费者而言,承担的是增值税的大头。
把我上一段话中的“增值税”三个字换成任何一种国内的税收、福利、保险、社会公共利益等,这句话都可以成立,哪怕是表面上与老百姓完全无关的

Ⅲ 生活中的宏观经济现象

青菜这个月比上个月涨价了,这就是统计CPI指标的一个因子。农村有医保了,这就是宏观经济中国家收入分配向低收入倾斜。等等……

Ⅳ 试举例说明宏观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急!)

前几年,国家一直提倡扩大内需,拉动需求,并且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回币政策.
这就答说明政府的宏观调空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同时,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IS-LM模型中的IS曲线右移,导致利率下降,刺激需求,扩大投资,增加收入,实现国民经济增长.

Ⅳ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举生活中的例子

微观讲的是生活周边的你能感受到的一些现象,比如失业率,通货膨胀,外部性,版价格弹性,供求权关系等等。
宏观讲的是从大面儿上看一些整体现象,比如GDP,生产率,银行,进出口,汇率,开放经济,经济波动,货币政策等等。

Ⅵ 生活中有哪些案例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可行的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说不可行

这样的先例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说些可行的 从宏观说是不熟是不行的 这个他可以从一个水的解释

Ⅶ 宏观经济学生活实例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说明一下几点:

1. gdp是一个市场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假如某国一年生产10万件上衣,每件上衣50元,则该国一年生产上衣的市场价值为500万元。

那么gdp增长可能是生产增长了造成的,也可能是通货膨胀造成的,即使说货币贬值造成的。如上例,第二年生产了15万件上衣,上衣价钱不变,gdp增长;第二年生产不变,但上衣增长到60元,gdp也增长。

2. gdp是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掉的最终产品价值。比如上例,是生产了那么多上衣,而不是卖出了那么多上衣,换句话讲,不是可以消费那么多上衣。即使上衣生产出了,但不能卖掉,gdp虽然增长但是人的生活水平不能改善。

3. gdp是计算所生产出的所有产品,不是所有可以直接被消费的产品。比方说,一国生产了50万件上衣和100件机床,也可以生产40万件上衣和120件机床,可能gdp相同,但可以直接消费,机床不能。这样,gdp增长也可能不改善生活水平。

(7)生活中身边的宏观经济学扩展阅读;

加速原理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生产与就业的水平。

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周期时,强调投资的变动的关键作用,投资的变动往往比消费的变动来得大,指出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既是收入变动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它在解释投资的变动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加速数和乘数相互作用的原理。

加速原理与乘数论所要说明的问题各不相同。乘数是要说明投资的轻微变动可以会导致收入发生巨大的变动,而加速原理则要说明收入的轻微变动也会导致投资发生巨大变动。但二者所说明的经济运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宏观经济学正是利用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生产和销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急剧下降,而乘数的作用又使得生产和销售进一步急剧降减,后者再通过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成为负数(或负投资)。

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加剧了生产萎缩的累积过程。一旦企业的资本设备逐渐被调整到与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适应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负投资停止下来,投资状况的稍许改善也会导致收入重新增长,于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开始。

收入的重新增长,又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导致新的“引致投资”;后者又通过乘数的作用,促使收入进一步急剧增长,这便开展了经济扩张的累积过程。这个累积过程会把国民经济推到“充分就业”的最高限,并从那里弹回来而转入衰退。

Ⅷ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举生活中的例子并加以说明

微观是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属于个量分析,宏观是整个经济社会的行为分析,是总量分析的内容。两者主要的分歧在于是否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微观经济描述的是在市场机则的自动调节下就能实现经济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而宏观则主张政府的积极干预以弥补市场自动调节的缺陷。你比如说企业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动进行价格、产量控制等行为决策均属于微观经济的内容,而政府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经济目标所实施的战略方针如采取货币政策以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出口需求就是宏观的范畴。

Ⅸ 生活中的宏观经济学现象有哪些

那没有。个人生活,完全是微观经济学领域的内容,完全不反映宏观经济学的东西。只有千家万户汇集起来的内容,就上升到了宏观经济学的范畴了。

阅读全文

与生活中身边的宏观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