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约翰纳什经济学贡献

约翰纳什经济学贡献

发布时间:2021-03-13 07:38:19

⑴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不是经济学家的除了约翰纳什以外

还有Herbert A. Simon和Daniel Kahneman。

1、哈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 1916-2001)。

1916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密歇根湖畔的密尔沃基,父亲是位工程师,母亲是位很有造诣的钢琴家。西蒙从小就很聪明好学,在密尔沃基的公立学校上学时跳了两级,因此在芝加哥大学注册入学时年方17。

1936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学士学位,之后从事了几年编辑和行政工作。1943年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西蒙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博士学位是政治学,他的诺贝尔奖是经济学,他在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也有突出的贡献。

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会画画,会弹钢琴,既爱爬山、旅行,又爱学习各种外国语,能流利地说多种外语。作为科学家,他涉足的领域之多,成果之丰,影响之深远,令人叹为观止。他和纽厄尔同获图灵奖,是因为他们在创立和发展人工智能方面的杰出贡献,当然是计算机科学家。

但是西蒙在1978年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言而喻是世界一流的大经济学家。1986年他又因为在行为科学上的出色贡献而荣获美国全国科学奖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1969年,美国心理学会由于西蒙在心理学上的贡献而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奖”(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Award)。

2、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于1934年3月5日出生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具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

1954年毕业于以色列耶鲁撒冷的希伯来大学,获心理学与数学学士学位,196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1961-1978年先后任希伯来大学心理学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教授。

1978-1986年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1986-1994年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学教授,1993年起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和伍德罗威尔森学院公共事务教授,2000年起兼任希伯来大学理性研究中心研究员。

⑵ 约翰.纳什发明了什么

约翰·纳什,生于1928年6月13日。著名经济学家、博弈论创始人、《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前麻省理工学院助教,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⑶ 约翰·纳什为对策论做出了哪些贡献

对策论(即所抄谓的博弈论)于本世纪初由一些数学家率先提出,涉及到用数学公式表达棋、牌类选手下棋和出牌技巧。1944年,大数学家约翰·诺伊曼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相识于普林斯顿大学,并合作出版了《对策论与经济行为》一书,该书标志着策略对策论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且成功地把对策理论与经济分析结合在一起。从此,普林斯顿大学成为世界对策理论研究中心。1950年,该校年仅22岁的数学博士约翰·纳什连续发表了两篇划时代的论文:《N—人对策的均衡点》、《讨价还价问题》。次年,他又发表了《非合作对策》。这一切为非合作对策理论以及合作对策的讨价还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对策论在50年代形成一门成熟的学科做出了创始性的贡献。

⑷ 关于约翰纳什的博弈论

什么是纳什均衡?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中国的傻吊谈博弈,必谈纳什均衡。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科学家在纳什均衡理论中、尚未发现博弈占优策略的任何迹象。


【摘要】

最终纳什的家人和朋友、决定将他送进医院治疗,在医院他认为医生是苏联人、要追杀他。经医生诊断,他得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也更加严重。一个被“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伤害的大脑、一个胡言乱语的精神病人、妄想出来的“纳什均衡”博弈占优理论,你们认为可信吗?

……


来源:美国资讯网;博弈圣经著作人对纳什的嘲讽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0、1、二维平均,称平衡,0、1、2、三维平均,称均衡。


在0、1、二维记录的系统中,0、1、这两种输赢粒子,必需构成博弈进程中的基本单元,冯·诺伊曼发现,有一个“极小极大定理”存在其中,(极小极大定理,就是要么极端的输、要么极端的赢),从长远来看,两种粒子出现的一次平均、是一次平衡,多次平均、就是多次平衡,里面并不存在两种粒子扯平的趋势。两种粒子的未来、不受过去所发生的、任何粒子事件的影响。0、1、两种粒子趋于平衡的预期,已经被极小极大定理彻底否决。


在0、1、二维粒子随机走动的系统中,只存在平均、不存在平均律,也就是不存在三维均衡。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策略,就不存在0、1、二维系统中。纳什均衡提出时,当场就遭到冯·诺依曼的贬低、嘲笑和断然否定。


谈到“纳什均衡”,有位记者请纳什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他的理论。纳什说;“‘纳什均衡’并不高深,它就像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三个人玩的扑克游戏,“纳什均衡”就是一个简单的三人博弈游戏”。中国有那么多人玩扑克,又玩了那么多年,纳什还提醒了中国人半个多世纪,纳什均衡并不高深,中国人竟没有一个人发现三个人玩的扑克游戏中、还有一个‘均衡占优理论’。人们不禁要问;纳什他自己玩过几次三人扑克游戏?他和谁玩的?他是怎么发现的均衡?均衡理论又是怎么单方占优的?在他所有的文章中,为什么没有对中国的扑克游戏展开叙述。一副扑克三个人玩,一个人18张牌,在连续记录的0、1、2、三维系统中,18张牌只能记录成、18个红蓝小点而已,它是怎么个均衡法呢?我打一个比喻,纳什让工人用砖给他铺一个场地,他只给了18块砖......这是不是太令人费解了。2017年,美国东部时间1月30日,CMU开发的机器程序与四名职业玩家、约战匹兹堡大赌场,并在持续20天的比赛时间中,每天每人1500次押注,20天一人共押30000次,四人共玩了12万次表示均衡方可分出输赢。18个红蓝小点咋均衡呢?纳什均衡是什么呢?正常人不知道,只有神经病才知道。


他在6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人见过他、用中国的扑克表演过什么是、非合作纳什均衡,什么是纳什均衡占优策略,他既没有实际表演,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理论说明,这令关注纳什占优策略的人,大为失望。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科学家在纳什均衡理论中、尚未发现博弈占优策略的任何迹象。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策略,来自0、1、2、三维结构的自然属性。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分为粒子、私湍、实体,简称为“粒湍体”,它们属于博弈文化,每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博弈文化主题。

它们的标题名称;“粒湍体博文代码”。


例如;主题;⑧1000-4668091=3047.6000,四两拨千斤计算代码,(+-×÷)的精确运算。


例如;主题;⑧500-4687910=1436.8000,四两拨五百斤计算代码,(+-×÷)的精确运算。


例如;主题;⑦500-4577909=1347.9500,四两拨五百斤计算代码,(+-×÷)的精确运算。它们是博弈取胜、计算单方占优策略的标准模型。


在纳什的语文学中,就没有出现过一次0、1、2、三维均衡的概念,纳什均衡哪里来。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纳什均衡理论没有任何明确的说法,纳什均衡是美国伪造的产物,传到了世界各地,当然也传遍了中国。“纳什均衡”的本质,是对中国人的智商,对发现、发明、创造精神的一种羞辱。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二维平衡是指生物的竞争行为,三维均衡是指自然的优劣特性。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揭开纳什均衡的画皮,露出真相。【如果纳什均衡是以纳什的名字、命名的一个博弈论术语;假如我把纳什名字去掉、只剩下均衡一词、均衡也就是纯净的博弈论术语;倘若所有博弈论的文章中、都把纳什名字去掉只剩下均衡;再读一篇篇博弈论文章、也都是围绕着均衡一词展开的叙述;发现通篇文章逻辑不通、词意变异、不知所云;只要是属于纳什均衡的理论文章、去掉纳什名字之后、纳什的鬼魅就出现了;通篇文章,捕风捉影、张冠李戴、以讹传讹,添油加醋又像是疯言疯语,更不能被常人所理解。】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纳什-是纳什,均衡-是均衡。纳什均衡二者相提并论、就是;驴唇马嘴。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纳什均衡”之所以鬼魅,纳什自己不知道什么是纳什均衡,追随他的门外汉,都假装懂得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把所有的门徒变成了精神病、变成了不懂装懂;任何人谈到纳什均衡,就像掉进了魔鬼坑,开口就是自问自答、自说自话、反复无常、自己感到莫名其妙时,还会自圆其说。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纳什均衡是一份内容不明的谜语,它似乎和任何可理解的逻辑语言都对不上。博弈圣经著作人把“纳什均衡”戏称为“傻吊的博弈图腾”。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如果说纳什均衡是一份学术遗产,那就是学术中、独一份的滑稽遗产。纳什均衡是什么,纳什自己不知道,中国的傻吊全都知道……。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纳什均衡成了中国的一个宗教,追随他的门徒;有无知的青年、有无畏的傻吊、还有无耻的教授。”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中国的傻吊谈博弈,必谈纳什均衡。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中国人醒来吧,应该扪心自问;“纳什均衡”既然像是中国人发明的三人扑克游戏,它的游戏规则是什么?游戏理论又是什么?中国人从三人扑克游戏中、也可以说从“纳什均衡”中、到底学到了什么?纳什演示“纳什均衡”用的数学符号,用的游戏规则、进行了毫无意义的重组。纳什是被媒体炒作、捧杀、逼得骑虎难下,他在纸上写写画画、作出的符号游戏、是无可奈何时的一个姿态。按照博弈圣经著作人对虚拟经济的解释,虚拟经济使用的是、单纯一性的物品,(也许是因为诺贝尔经济学奖错发给了纳什,他又不肯退回奖金的缘故。)纳什均衡的行为姿态,不是演示博弈论术语,他演示的纳什均衡、如同艺人玩猴。更为滑稽的是;纳什让人们明白了,滑稽的世界大师、滑稽的精美绝伦、滑稽的经典课程、滑稽的纳什均衡,变成了滑稽的虚拟经济。


博弈圣经著作人给虚拟经济下了一个难以启齿的定义;犹如看魔术大师让一群狗争夺一块骨头,让众人押注的赌博游戏。【通俗的解释虚拟经济是由单纯一性的一个物品(字画或古董)、单纯一性的一个姿态(逞能摆架子,装大官、充大款)、单纯一性的一个玩物(艺人玩猴)、统称为虚拟经济。】纳什单纯一性的一个姿态(在纸上写写画画的那些数字符号),演示从没人看懂过的纳什均衡,如同艺人玩猴,它符合虚拟经济的定义。


纳什在20多岁时患上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在他想象的世界里,全是魔鬼、武士和纳粹,他觉得自己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威胁下。他担心自己,随时会被其他人杀害,他对世界毁灭和自己的死亡有深深的恐惧。


一天早晨,纳什拿着一份《纽约时报》走进办公室,对着空气说,报纸头版左边的文章里、包含着一条来自另一个星球的数字信息,只有他能破解。并且认为自己、是政府对抗苏联的间谍,他整天在数字中寻找拯救美国的密码,他的幻觉也日益严重。


最终纳什的家人和朋友、决定将他送进医院治疗,在医院他认为医生是苏联人、要追杀他。经医生诊断,他得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也更加严重。一个被“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伤害的大脑、一个胡言乱语的精神病人、妄想出来的“纳什均衡”博弈占优理论,你们认为可信吗?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纳什均衡”一词,像是宗教的“圣言”,追随它的门徒,各自像精神病人一样、在纳什均衡中寻找理由,都想找到合理的理由解释“纳什均衡”,其结果把纳什均衡变成了博弈宗教、纳什变成了教主,门徒解释纳什均衡的疯言疯语,其实就是胡说八道。】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如果中国的教授抄袭“纳什均衡”作为标题,捕风捉影、以讹传讹的炒作,是为了编书、售书、挣钱,假如读者想通过“纳什均衡”想占优、想赢钱,就应该先查查纳什60年以来、讲过一句“赢钱”吗,他赢过一次吗?因为没有在赌场中验证,他受到了爱因斯坦的冷遇。【纳什既然是个数学家,他就应该把占优策略给出一个、数字量化的数学公式、或者是一个数学模板,让所有的人都能成功模仿,也就是说,无论是傻吊或天才操作它,都是一样的赢。】


科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像打电话一样,只要给出一个电话号码,无论是傻吊或天才有序的按下按键,都是一样的打通电话。


科学的操作性,就应该像用计算器、加减乘除一样,无论是傻吊或天才、无论时间或地点、只要计算同一道题,有序的按下按键,都会得出一模一样的计算结果。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科学家的博弈功能,是让其傻吊与天才同等水平。人们等到纳什车祸身亡、也没有人等到纳什的“非合作博弈占优策略”,历史证明他就没有、所谓的占优策略。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

——策略,是一个0、1、2、三维的文化私湍;

——策略,是在个体性质、私湍结构、实体特性的,三个分形中蠕动;

——策略,是博弈哲学、对粒子行为论的三维思考;

——策略,是私湍边际效应的运算、也是私湍边际常数1.007813短暂的显现;

——策略,是私湍边际常数、在飞秒瞬间搁浅凝固时,也就是占优策略(一个小目标)的终结。


美国学术传媒疯狂炒作,把纳什说成天才,吹捧了半个多世纪的纳什均衡,什么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什么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什么非合作博弈策略、什么博弈占有策略,全世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寻找、验证、竟然没有一个人找到赢的策略。“纳什均衡”它会是什么?它像UFO一样诡异、令人百思不解。“纳什均衡”的鬼魅让人想入非非,层出不穷的解释让人匪夷所思。纳什均衡荒唐的理论属性、确定了它是学术界丑闻的特征。纳什天才的“纳什均衡”,一定会沦为世界的一大笑柄。


1958年,从《财富》杂志、对纳什的炒作,把纳什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出色的人物之后,纳什就迅速赢得了荣耀。他到处讲学、演说,与各国大牌数学家会面,事业如日中天。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电影《美丽心灵》用构思、杜撰的艺术形式、编造了纳什戏剧性的一生,“纳什均衡”像西方宗教的“经文”一样,演变成了博弈宗教传奇。诺贝尔经济学奖意外地、砸到纳什头上的那种巧合,给了纳什幸运的一生、羞羞答答的一生、不愿见人的一生、学术欺骗的一生、也是他难堪的一生。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纳什均衡是半个世纪前,一个“驴唇不对马嘴”的概念,纳什之所以一直沉默,是因为他没法说,他不敢说,他到死都不会说。【来源:美国资讯网;麻省理工福布斯纳什-著名大学名人-正文-时间:2013-12-02,从博弈圣经著作人对纳什的嘲讽,到纳什2015年5月23号出车祸死亡,中间有一年半时间他没有作出回应。】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纳什均衡,是黑暗中的教唆、无知中的误判、猎奇中的杂耍。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几个(因为博弈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管理股票的炒股公司,因亏空、也关门大吉了。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委员,斯塔尔说;纳什均衡是一个博弈取胜的幻想,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均衡、不知道怎么单方占优、不知道怎么取胜。因此,纳什在世期间不会向世人做出博弈如何取胜的解释,所以他一直保持沉默。斯塔尔还说;我们今天,既然把纳什均衡带到公众面前,可以断定,未来一定会出现博弈的取胜理论,大家担心纳什均衡可能一败涂地,若干年后将变成一大丑闻。


来源:美国资讯网;麻省理工福布斯纳什-著名大学名人-正文-时间:2013-12-02

博弈圣经著作人对纳什的嘲讽


......。

⑸ 约翰·纳什对经济学研究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长期以来,纳什主要在纯数学领域从事学术研究,其数学成就也是十分显著的。然而,他对经济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在对策论上,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纳什明确地区分了合作对策与非合作对策,并指出,在合作对策中可以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而在非合作对策中,则不能达到;第二,对于两人以上的非合作对策,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纳什提出了分析方法,这一方法可以用“纳什均衡”来称谓。后来对策论的许多讨论,都是建立在纳什均衡这一概念之上的,或修正它,或完善它。

⑹ 约翰纳什在研究经济学上有怎样的经历

1928年6月13日,约翰?纳什出生在西维吉尼亚州勃鲁费尔。

当纳什还是一名高中生时,就阅读E?T?Bell的著作《数学家》。他曾成功地证明了一项费玛的经典定理,即关于一个整数的P次幂,其中P是一个素数。

那时他也做电器和化学实验。以后纳什进了匹兹堡的卡内基技术学院主修化学工程。

纳什在卡内基(现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享有全额乔治?威斯汀豪斯奖学金。纳什毕业时,有两个学校的奖学金供他选择,或者哈佛或者普林斯顿。由于普林斯顿出的奖学金高,离家近,且有德克教授在旁鼓励他去,最后,纳什决定去普林斯顿上研究生。这里的德克教授就是发现囚徒困境问题,并作博弈论研究的人。

1948年9月,年仅20岁的约翰?纳什来到普林斯顿的这个沸腾的研究环境。他来到数学系,带上卡内基工学院的R?L?达芬的只有一句话的推荐信。这封信简单地说:“此人是一个天才。”作为他的论文导师,德克教授几年后写道:“有时我认为这封推荐信未免夸张,但是我认识纳什愈久,愈倾向于同意达芬是对的。”

1950年,纳什毕业后,先在普林斯顿做了一年讲师。1951年夏,他去了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做C?L?E?莫尔讲师。在那里,纳什设法解了一个古典的有关微分几何的未解决的问题,它也与广义相对论中发生的几何问题有关。这是求证平直(或“欧几里得”)空间中抽象黎曼流形的等容积可嵌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虽然是古典的,被作为一个未解决问题却议论得不多。

1956—1957学年,纳什获得一笔阿尔弗雷德?P?斯洛安赠款,可以在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做临时研究员。在那里他研究了另一个涉及偏微分方程的问题。问题也得到解决,但不幸的是意大利的恩尼奥?德?乔治比他早一点解决了这个难题,从而他有资格获得数学家的斐尔德奖章。

对策论(即所谓的博弈论)于本世纪初由一些数学家率先提出,涉及到用数学公式表达棋、牌类选手下棋和出牌技巧。1944年,大数学家约翰?诺伊曼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相识于普林斯顿大学,并合作出版了《对策论与经济行为》一书,该书标志着策略对策论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且成功地把对策理论与经济分析结合在一起。从此,普林斯顿大学成为世界对策理论研究中心。1950年,该校年仅22岁的数学博士约翰?纳什连续发表了两篇划时代的论文:《N—人对策的均衡点》、《讨价还价问题》。次年,他又发表了《非合作对策》。这一切为非合作对策理论以及合作对策的讨价还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对策论在50年代形成一门成熟的学科做出了创始性的贡献。

长期以来,纳什主要在纯数学领域从事学术研究,其数学成就也是十分显著的。然而,他对经济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在对策论上,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纳什明确地区分了合作对策与非合作对策,并指出,在合作对策中可以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而在非合作对策中,则不能达到;第二,对于两人以上的非合作对策,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纳什提出了分析方法,这一方法可以用“纳什均衡”来称谓。后来对策论的许多讨论,都是建立在纳什均衡这一概念之上的,或修正它,或完善它。

纳什均衡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其他局中人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局中人都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来得到更大的效用或收益。纳什进一步证明,在有限个局中人参加的有限行为对策中,至少存在一个这样的均衡。

如何来解释纳什均衡呢?假定在某一对策中,如果每一局中人都熟知他的对手们所选择的策略,局中人关于对策可能达成一致;但如果局中人倾向于选择一种不一致的策略,则就不会有人考虑这种一致而自我强迫服从这种策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我强迫协议是组成一个纳什均衡的必要条件。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纳什均衡都是一个自我强迫协议。

如何达成对策的一致呢(即纳什均衡)?纳什认为,一个可行的方法是所有局中人进行直率的谈判。我们并不能保证局中人会达成一致,也无法说会达成何种一致;但是,若达成的一致是上述自我强迫型的,则一定是一个均衡,而且是纳什均衡中的一个集合。

纳什均衡在对策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它存在几个突出问题:第一,一个对局可能有一个以上的纳什均衡。第二,有一些对局则根本不存在纳什均衡;第三,纳什均衡假定:每个人将别人的策略视为给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即如果其他局中人不变换策略,任何单个局中人不能通过单方面变换策略来提高他的效用或收益。这种完全信息的假定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第四,并不一定导致帕累托最优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所谓“囚犯的难题”。参与一桩犯罪的两个罪犯被隔离审讯,每个囚犯有交待(并供出他人)与否定参与过两项选择。如果只有一个局中人交待,他将得到宽大,另一个将被罚6个月监禁;如果都否认,他们将依法监禁一个月;如果都交待,他们将都被监禁3个月。结果两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均将坦白交代——似乎是明智的策略,也是一种纳什均衡策略。然而,最终的结局并不是两人所期望的。这就意味纳什均衡并不导致帕累托最优。

⑺ 约翰·纳什(John F. Nash)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现在还活着吗

2005年6月1日晚,诺贝来尔北京论坛在故源宫东侧菖蒲河公园内的东苑戏楼闭幕。热闹的晚宴结束后,纳什没有搭乘主办方安排的专车,而是一个人夹着文件夹走出了东苑戏楼。他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步行穿过菖蒲河公园,然后绕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横道上等待红绿灯。绿灯亮起,老人隅隅独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不见。

⑻ 约翰·纳什在对策论方面做出了什么贡献

对策论(即所谓的博弈论)于本世纪初由一些数学家率先提出,涉及到用数学公式版表达棋、牌类权选手下棋和出牌技巧。1944年,大数学家约翰·诺伊曼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相识于普林斯顿大学,并合作出版了《对策论与经济行为》一书,该书标志着策略对策论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且成功地把对策理论与经济分析结合在一起。从此,普林斯顿大学成为世界对策理论研究中心。1950年,该校年仅22岁的数学博士约翰·纳什连续发表了两篇划时代的论文:《N—人对策的均衡点》、《讨价还价问题》。次年,他又发表了《非合作对策》。这一切为非合作对策理论以及合作对策的讨价还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对策论在50年代形成一门成熟的学科做出了创始性的贡献。

⑼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94]约翰·纳什(JOHN F.NASH)相关信息

Non-Cooperative Games

John Nash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s, 2nd Ser., Vol. 54, No. 2. (Sep., 1951), pp. 286-295.

Two-Person Cooperative Games

John Nash

Econometrica, Vol. 21, No. 1. (Jan., 1953), pp. 128-140.

Real Algebraic Manifolds

John Nash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s, 2nd Ser., Vol. 56, No. 3. (Nov., 1952), pp. 405-421.

The Bargaining Problem

John F. Nash, Jr.

Econometrica, Vol. 18, No. 2. (Apr., 1950), pp. 155-162.

The True Relevance of Relevant Costs

Ray D. Dillon; John F. Nash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53, No. 1. (Jan., 1978), pp. 11-17.

Ideal Money

John F. Nash, Jr.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Vol. 69, No. 1. (Jul., 2002), pp. 4-11.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John F. Nash, Jr.

《美丽心灵》的主人公----约翰纳什

1951年,纳什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师,因为年轻英俊的面孔,他被学生们戏称为“娃娃教授”,这位年轻学者在二十多岁时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纳什的博弈论在美国经济学界的影响力不断加深。

约翰·纳什是博弈论的奠基人之一。他青年时代提出的“纳什均衡”及其后续理论影响了数学界,也正改变着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面貌。在纳什30岁上下,正当事业和生活春风得意时,却开始遭受精神病的长期折磨,事业停顿、家庭解体。他与妻子艾利西亚离婚后,艾利西亚没有再嫁,而是以自己微薄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照料纳什和他们唯一的儿子。纳什的朋友和同事也尽其所能地帮助他。二三十年后,在爱心的呵护下,纳什病情好转,重新回到工作中。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他。

⑽ 世界最祖名的经济学家有哪些他们都有什么贡献

在19世纪末之前,西欧无疑是近代经济学成型和迅速成长的摇篮。从英国的配第到法国的魁奈,从斯密到萨伊,从李嘉图到瓦尔拉,从屠能到西尼尔,从格森到古诺等等。而在1750-1870年这段时期,也就是从重农主义到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的产生这段时间,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实际上又成了近代的“经典”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熊彼特好象说过,在这一段时期,英国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斯密—李嘉图—穆勒的古典体系”。当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属于这个“古典体系”的除了斯密、李嘉图、穆勒之外,还应该包括象马尔萨斯、马克思等这样伟大的经济学家。作为古典的经济学,后人对于什么是古典经济学的中心论题以及什么又是古典的体系这样的问题在经济思想史上一直是存有争论的。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如何评价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在“古典体系”中的相对地位?李嘉图的经济学是否继承了斯密的“体系”?

首先,我们必须重视“政治经济学”一词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的重要意义。在古典的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涵盖了今天我们称之为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全部内容。我所看到的许多文献在涉及古典的政治经济学的含义时都提到斯密在《国富论》第4卷的导言中所写的一段话:“作为为政治家或立法者服务的科学分支,政治经济学有两个明确的目标:首先,它要为人们提供,或者更恰当地说,使人们能够为自己提供丰厚的收入或生活资料;其次,向国家或全体国民提供足以维持公用事业的财源。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要使国富民强”。这段话后来也成为伦敦经济学院的领袖人物莱昂·罗宾斯(L·Robbins)教授在《过去和现在的政治经济学》(1976)一书中所倡导的研究传统的基础。

那么,古典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呢?在斯密52岁完成的5卷本巨著《国富论》中,经济学论述的问题的确是包罗万象的,但斯密提出并论证的“自然的自由制度”(特别是自由贸易学说)经济理论则在120年后的马歇尔那里转换成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实质性架构。可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古典经济学说史家都认为,李嘉图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的出版使斯密的经济学体系发生了从概念、范式到重点的变化。例如,有的当代学者认为,斯密学派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在1817年以后的确要由“李嘉图式的古典经济学”来限定了,甚至还有“李嘉图革命”之说。不过,正如熊彼特的观点那样,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发展阶段来说,李嘉图的经济学体系可能的确是从斯密到穆勒体系这条发展主线的一个小小的弯路。这一点在丹尼斯·奥布莱恩(D·O’Brien)1975年出版的著作《古典经济学家》和1981年发表的论文“李嘉图式的经济学和李嘉图的经济学”中得到了发挥。在《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古典经济学”条目下,著名的经济思想史学家布劳格(M·Blaug)认真地比较了李嘉图的经济学体系和斯密体系的区别。他认为,好在李嘉图的“弯路”很快就被纠正了,因为在1823年李嘉图死后的10年内就基本上被他的“信徒们”抛弃了。因此,包括布劳格在内的不少人还是认为,古典经济学的整体体系仍然是一致的。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论述的问题比斯密的《国富论》要少得多。不仅如此,李嘉图还没有继承斯密的关于价值(价格)决定的理论体系,而将注意力转到了“分配问题”。没有正确地把生产(价格)和分配问题统一起来的所谓“李嘉图谬误”,后来也成为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1954)中和芝加哥大学的富兰克·奈特(F·Knight)在《李嘉图的生产和分配理论》(1956)中对李嘉图式的古典经济学进行批评的根本原因。可是,李嘉图的这个“弯路”在英国古典经济学说史上插入了一个所谓的“作为剩余理论的古典经济学”的话题。当然,也可以这么说,没有李嘉图的这个“弯路”,就没有后来的马克思的经济学。如果我们把“剩余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视为李嘉图式的古典经济学的主线的话,那么,正如布劳格所说的那样,把马克思列为最后一批“剩余”的古典经济学家也是恰当的。作为剩余理论的继承人,马克思无疑从李嘉图那里学到了后者的分析范式。然而,马克思创造性地发展了“剩余价值理论”,这是他对李嘉图式的古典经济学的超越。为《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马克思”条目的欧内斯特·曼德尔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对(古典)经济学最具革命性的贡献,他发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长期运动规律毫无疑问成了他最杰出的成就,19世纪没有第2位作者能象马克思那样始终清醒地预见到资本主义怎样运行、发展和改变世界。的确,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预言家和社会学家,他的经济学始终在充实他的社会学框架。在这个意义上,我更欣赏熊彼特在著名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中对“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所作的这样的高度评价:“作为经济学家,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博学的人。马克思作为一个作家,我一直称他为天才和预言家,而我认为有必要突出上面这一点,这似乎有点奇怪。然而,意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天才和预言家通常不是在某一专门的方面很杰出,正是因为他们不是某主面的专家,因而具有独创性。但是,马克思的经济学中没有什么能说明他缺少作为学者的素质,或缺少理论分析技术方面的训练。他是一位贪婪的读者、一位不知疲倦的工作者。他很少遗漏重要文献。他消化他读过的所有东西,深入思考每一个事实,怀着热情争论不寻常的问题的细节,他习惯于透视包含整个人类的文明和延续发展的历史。或批评,或反对,或采纳,或综合,他对每一个问题总是要探索透彻。最突出的证明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这是理论方面的里程碑”。
不过,提起“作为剩余理论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李嘉图式的经济学,我们也不得不提及本世纪年轻的剑桥大学的斯拉法(P·Sraffa)所作的卓越贡献。在剑桥,他是和数学家兼经济学家的年轻的拉姆齐(F·Ramsey)和冯·诺伊曼(J·Von Neumann)一样仅靠3篇论著而成为名声大噪的伟大经济学家的天才。特别是,他于1960年出版的仅99页的小册子《用商品生产商品》可谓开创了一个把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结合为一体的“古典结构”。这种结构复兴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剩余产品”的分析范式,以至于人们今天干脆把古典经济学称为“斯拉法体系”。

二、剑桥遗风

“斯拉法体系”也许可以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斯拉法的出现则勾起我对美丽剑桥的回忆。150年来,这里曾活跃着马歇尔、庇古、凯恩斯、斯拉法、拉姆奇、米德、罗宾逊夫人、哈罗德等一代代杰出的经济学家,这使剑桥堪称现代经济学的摇篮。

1929年5月,经济学家庇古在一次演讲中说到,我们最近先后失去了剑桥的马歇尔和牛津的埃奇沃斯(F·Edgeworth),他们俩毫无疑问是近30年来英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的确,在《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有关马歇尔和埃奇沃斯的条目都多达20页以上。马歇尔作为所谓“剑桥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经济学原理》(1890)和《工业与贸易》(1919)完成了经济学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穆勒”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换,成为现代西方正统经济学的基础之作。在马歇尔之前,欧洲的经济学特别由于法国的瓦尔拉(M·Walras)、古诺(A·Cournot),德国的屠能(J·Thunen)和英国的杰文思(W·Jevons)等经济学家在转换穆勒的结构和研究范式方面肯定对花去马歇尔20年心血的集大成之作《经济学原理》影响不浅,但马歇尔仍然代表一个时代的开端。马歇尔的“原理”建立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经济学的“静态学”分析范式(这就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局部均衡分析法)。熊彼特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50周年的纪念文章中说,从根本上说,与其说马歇尔创造了还不如说他熟练地掌握了一种分析的工具,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真理,而是一个去发现真理的“ 机械”。另外一点值得一提的是,马歇尔也应该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引路人。尽管我们都注意到,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并没有使用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学,但正如许多经济学家后来指出的那样,他的“原理”是以数学为基础的,他把数学这个伟大的工具隐藏起来了。

马歇尔对经济学的另一大贡献可能就体现在他手下造就出来的一大批弟子了。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这是马歇尔最重要的贡献。庇古自然是马歇尔最得意门徒和“剑桥学派”的继承人,他还是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事实上,马歇尔的经济学是由庇古在剑桥为学生讲授并大力传播的。凯恩斯是马歇尔和庇古的学生中不算最突出的一个,但毫无疑问,凯恩斯是当代最具影响的马歇尔的弟子。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起源于他长期形成的货币思想的一系列发展。他在13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代表他思想发展三个阶段的重要著作:《货币改革论》(1923)、《货币论》(1930)和《通论》(1936)。《通论》是一部把货币理论过渡到“宏观经济学”的革命性的著作。对于《通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的意义的评价,我想再也没有帕廷金的下面这段话更合适的了:“在《通论》中,我们又重新找到了真正的凯恩斯。这里(正如凯恩斯许多的著作和文章一样)是这样一个先知的鼓舞人心的声音,他发现了一个新的真理,并且确信只有这个真理能挽救一个深深陷入各种危机与痛苦之中的世界。这是直接为了劝说全世界的经济学家皈依新的教规和向错误的先知们作斗争而发出的一种清晰而又雄辩的声音,因为后者们刚愎自用地坚持早已被凯恩斯否定了的古典神话中的种种错误的教诲。这就是凯恩斯的著作和文章不但因其重大的科学成就,而且也因为其成为每个经济学家所继承的一部分文献遗产而闻名于世的情况。还有谁不知道‘在长期,我们都死了’(《货币改革论》,第56页)这句话?还有谁不知道,‘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其力量之大,往往超出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这个世界的就只是这些思想。许多实践家自以为绝不受任何知识的影响,却往往当上了一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执政的狂人,自称听到了上帝的指示,实际上却是从若干年前一些学术界劣等作者那儿拾取了一些怪诞的想法……比起思想的逐渐侵蚀力来,既得利益的势力被过分夸大了。’”②

可是,凯恩斯的《通论》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一个被称为“剑桥园地”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氛围中完成的。在20年代,埃奇沃斯去世后,凯恩斯担任了英国著名的《经济学杂志》的主编,并倾心于《货币论》的写作。就是在这个时候,凯恩斯诚心地把曾向马歇尔发难的意大利青年经济学家斯拉法请到了剑桥。事实上,已经50岁的凯恩斯和一批25岁左右的剑桥同事和青年新秀组成了剑桥学术俱乐部的重要成员。在这个俱乐部里,除斯拉法之外,还包括拉姆齐这位年轻卓越的数学家和经济学家,还有凯恩斯的得意门生卡恩(R·Kahn)和卡恩的大学同学罗宾逊夫人(J·Robinson)、以及后来大名鼎鼎的哈罗德(R ·Harrod)和曾荣膺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米德(J·Meade)。

提起拉姆齐,他杰出的才华和英年早逝(26岁)给这位剑桥的数学家的后代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拉姆齐与著名的数学家和博弈论专家冯·诺伊曼同生于1903年,每个人都只写了一生中最有价值的3篇论文。拉姆齐的这3篇论文分别是讨论主观概率与效用的“真理与概率”(1926)、讨论最优税收的“对税收理论的一个贡献”(1927)和讨论单一部门最优增长的“储蓄的数学理论”(1928)。他的后两篇论文均发表在由凯恩斯任主编的《经济学杂志》上。“对税收理论的一个贡献”实际上开创并奠定了现代税收理论的基础,但一直到1970年,拉姆齐的这一论文才得以普遍的重视,这主要归功于鲍莫尔(W·Baumol)教授等一批学者在70年代对规模经济显著行业的定价问题的集中研究。鲍莫尔还以“拉姆齐定价”为条目在《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介绍了拉姆齐的这一重要贡献。另外,在拉姆齐的这篇论文发表70年以后,从牛津刚转入剑桥任教的米尔利斯(J·Mirrlees)教授因为发展了这一最优税收理论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拉姆齐的第3篇讨论储蓄的论文被凯恩斯在为拉姆齐撰写的逝世讣告中称为“对数理经济学所作过的最卓越的贡献之一”。
在“剑桥园地”,还有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她1922年入剑桥念经济学,当时马歇尔还健在,但主要是庇古给学生讲授马歇尔的经济学。可以说她是马歇尔、庇古和凯恩斯的学生。但同时也还是斯拉法、卡尔多(N·Kaldor)和卡莱斯基(M·Kalecki)的挚友,他们对马克思的《资本论》有很深的研究。1928年她开始在剑桥工作,研究经济学。她是“剑桥园地”的积极参与者。这个“园地”的定期讨论会在30年代实际上正在孕育着凯恩斯的《通论》的初稿。罗宾逊夫人1933年出版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使年轻的她一下子走在了经济学的最前沿。随后她致力于对凯恩斯《通论》的阐释和辩护工作。然而在30年代末,她与卡莱斯基的相遇改变了她后来对经济研究的重点,也改变了她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态度。她发现卡莱斯基已早于凯恩斯得出了后者的结论,而且卡莱斯基使用的是马克思经济学的语言。马克思的整体社会观深深吸引了她。1942年她出版了《论马克思经济学》,并于1956年出版了她开创性的、同时也可能使她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资本积累》。

人们今天为她没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惋惜。曾经有人说,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两大错失良机的遗憾,而且都与罗宾逊夫人有关。一是它至今尚未授予一位女性经济学家;二是它没有授予罗宾逊夫人。然而,无论如何,作为“剑桥学派”的重要一员,她的个性正好验证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哲学家的一句话:如果真正追求真理,最好做一个持异见的学者。

三、古典主义的新世界

观瞻数百年来经济学思想史之演进和成长,我们会始终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科学力量。是它的存在诱导并推动了一代代经济学家恒久不懈的努力。没有这种追求科学的精神,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经济学面貌。80年代初,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将我带入经济学的。当然,那时我们念的《经济学》是高鸿业先生依照1976年的英文第10版翻译过来的,而今天出版的已是英文第16版的中文版了。

萨缪尔森在为他的《经济学》1948年第1版的纪念本所写的前言中风趣地说:“看到中世纪的三个正在劳动的人,乔瑟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说:‘我在挣钱,钱还不少’。第二个人说:‘我在把石头和玻璃雕刻成美妙的形状’。第三个人则声称:‘我在建一座教堂’。当我撰写《经济学》的第一版时,我实际上在同时做这三件事,尽管我当时并不知道”。的确,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的成功是数百年来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的成功!作为在美国摘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1970),萨缪尔森对经济学的贡献代表了过去的50年一代经济学家在将马歇尔经济学体系的分析语言和图式转变成数理的推理方式方面所做的里程碑式的工作。萨缪尔森对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充满信心和热情。他25岁完成的博士论文于1947年出版,题为《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为现代经济学分析的经典。1966-1986年连续出版的5卷本《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收入388篇论文)堪称现代经济学范式之非凡作品。

萨缪尔森成长的30年代,正是英国的“凯恩斯革命”和垄断竞争理论的创新时期。萨缪尔森因之从芝加哥大学转入了“合适的地方”——哈佛大学。在哈佛的5年学习以及后来在MIT的终身教职使萨缪尔森最终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和美国的正统经济学之间找到了一种“综合”。然而,在萨缪尔森离开芝加哥时,弗里德曼、施蒂格勒这两位后来先后于1976年和1982年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年轻人正在芝加哥念研究生,而且在30年代后期,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正在形成以奈特和维恩那(J·Viner)为首的反对英国30年代的凯恩斯《通论》和垄断竞争理论创新的“风格”。就是说,他们始终希望坚持凯恩斯之前的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据说是芝加哥大学的凡勃伦在1900年最先发明这个词来描述马歇尔的“剑桥学派”的),信奉自由市场制度和价格原理,后经西蒙斯(H·Simons)和德累克特(A·Director)等一代经济学家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所谓的现代经济学的“芝加哥学派”。

至少在40-50年前,甄别“芝加哥学派”的最好方式是看看它的教授们对培养经济学博士的苛刻要求。这种要求博士的候选人必须通过关于价格理论的淘汰率很高的考试。掌握应用价格理论的能力是每个念经济学的学生必须树立的明确目标。芝加哥学派的这个所谓的“教义帝国主义”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不过,尽管如此,在30年代的芝加哥经济系,奈特捍卫新古典经济学的方式还是与维恩那保持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奈特比较反对经济学中的数理分析,而维恩那却更欣赏经验(计量)式的研究。有意思的是,在50-60年代出名的一批芝加哥的学生,特别是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和瓦里斯(W·Wallis)等,虽然更忠实于奈特,但他们却是十足的经验实证主义者,对在经济研究中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十分推崇和偏爱。

在西蒙斯1946年去逝后,芝加哥大学请来了年轻的奥斯卡·兰格(O·Lange)来主讲凯恩斯的经济学(据说这样做的原因是,校方试图让芝加哥在“宏观经济学”方面也有一些声音)。但兰格是一位杰出数理经济学家,与芝加哥的亨利舒尔茨教授成为芝加哥的数理经济学家。另一位舒尔茨这时候也调入了芝大并担任了校长。他就是西奥多·舒尔茨,农业和发展经济学家,他于1979年因为创造性地发展了“人力资本和教育”的经济学分析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50年代,实证经济学的这一作风使芝加哥的确维持了30年代形成的传统的连续性。但属于“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研究在方法上并不始终囿于统计和技术的分析。弗里德曼在1953年出版的《实证经济学论文集》中对一套实证主义的方法作了最有挑逗性的表述(确实,后来曾引起萨缪而森的挑战)。他认为,重要的不是假设的可靠性,而是理论的可检验性决定着对理论的选择。但是,在芝加哥的少数经济学家并不完全坚持这一“原则”,对他们来说,逻辑的一致性是理论的更重要的原则。

50年代以后,芝加哥在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方面有了更辉煌的成就。我在《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里查到的“芝加哥学派”的条目对此作了介绍。本条目的撰稿人里德写道:“在50年代的中期和后期,芝加哥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传统的教义之外。H·G·刘易斯(H·G·Lewis)应用价格理论解决‘供需结合’问题(刘易斯,1959)和加里·贝克尔(G·Becker)关于种族歧视的论述(贝克尔,1957)是早期的两个例子”。贝克尔由于在将价格理论成功地应用于家庭、教育、犯罪和婚姻等社会问题的分析而获得了199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根据里德的概括,教义扩展的另一个领域是公司财务学。也许财务学与经济学是相互独立的学科,但在芝加哥那里,把两者革命性地联系起来的是价格理论。莫迪里安尼(F·Modigliani)和米勒(M·Miller)1958年关于股票价格和股息的创造性论文引发了后来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的诞生。接下来的创新是“理性预期”。这本不是芝加哥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在以米勒为首的芝加哥商学院和以卢卡斯(R·Lucas)所领导的经济系里得到了“发扬光大”。事实上,公司财务学的发展引出的“有效市场”思想与理性预期的思想一脉相承。米勒和卢卡斯分别于1990年和1997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5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最后一个创新是“法和经济学”。“法和经济学”的早期思想来源于对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的尝试。1939年芝大聘请西蒙斯来执教,西蒙斯开设了“经济分析和公共政策”的课程。现在看起来,这是芝大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从西蒙斯倡导的政策分析中后来逐步发展出了由弗里德曼掌舵的“货币主义”和对法律的经济学分析。对于后者,我们前面提到的德雷克特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创办了《法和经济学杂志》。不过,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科斯(R·Coase)为法律经济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新制度经济学。他1960年发表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的著名的论文“社会成本的问题”被施蒂格勒称之为“科斯定理”。科斯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虽然人们对科斯的学说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正在加速度地进行着,但我始终欣赏这样一句话:在科斯那里,真实世界总是趋于走向帕累托改善。在我看来,这不仅是对“科斯定理”的最好概括,而且也是对芝加哥学派的最好定义。

(二)管理学
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能力。
对于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这一管理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因为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难以模仿这些的资源特征,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和研究,实际上是将企业竞争优势的生成问题转化为维系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而赋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认清、维护和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性命攸关”的。
过去,多元化经营的大公司可以简单地指示下属的各业务单元进入某个特定的终端产品市场,并要求这些业务单元能成为世界领先者。但是,随着市场边界迅速变化,目标市场往往变得飘忽不定,大公司如再沿用这一简单做法,则难以创造新市场,也难以快速进入新兴市场或在成熟市场戏剧性地改变客户选择的模式。
竞争优势的真正根源是管理层整合整个公司的技术及生产技能而形成的公司能力,这些能力使得各项经营业务能够迅速捕获不断变化的机会。多元化大公司好比一颗大树,树干和主要枝杈是核心产品,较小的枝杈是些业务单元,树叶、花朵和果实是终端产品,而提供滋润、营养和稳定的根系则是核心竞争力。比如,索尼公司的缩微(Miniaturization)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
我们可以把核心竞争力视为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仅涉及技术体系的协调一致,还与工作的组织、价值观的传递有关。核心竞争力还是沟通、参与,以及对跨组织边界工作的深刻认同。需要指出的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并不意味着比竞争对手更多的研发投资,也不意味着垂直整合。
核心竞争力的独特之处在于,越是使用,越是分享,它就越得到增强。核心竞争力不仅是把已有的业务抱成一团的粘结剂,而且还是新业务开发的引擎。象佳能公司一系列不同产品背后是几个共享的核心竞争力。各种各样的业务从表面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往深处的核心竞争力看,不同的业务恰恰是脉络分明的。比如,正是佳能在光学、成像技术和微处理器控制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使它得以在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相机和扫描仪这些看起来不同的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代表性文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罗伯特·海斯(Robert H. Hayes)威廉·阿伯内西(William J. Abernathy):关注企业长远发展
过去20年间,因美国的经济层越来越依赖一些几近教条的管理原则。这些管理教条倚重冷冰冰的分析和华而不实的方法,轻视基于经验的洞察力,因而无法把握战略决策的微妙性和复杂性。结果,追求短期经济回报的最大化成为许多公司压倒一切的准则。
当今世界,大多数行业的成功都要求企业重视长远发展,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美国管理者却沉迷于那些看似实用的“管理教条”:鼓励管理者重分析,轻洞察;鼓励管理者追求短期的成本削减,放弃长远的企业发展。事实上,恰恰是这些被管理者视为福音的管理教条在美国经济日落西山的大潮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这些风靡全美的管理教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财务控制管理。随着企业的组织结构日益分散化,企业倾向于把利润中心作为衡量管理者成败的基本标准。这必然导致企业更依赖于投资回报率这样的短期财务指标,并以此来评估管理者的业绩。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人敢于尝试创新,因为没有人可以承受失败带来的后果。
企业组合管理。企业组合管理是“投资组合管理”概念在企业中的运用,即多元化经营。但是,假如运用这一理论的管理团队缺乏实际经验,只关注财务和控制,那就会把管理者推向一个极端:在安排资源时畏首畏尾,不敢承担责任,不愿冒风险。
市场驱动管理。1960年以来,美国公司把一个它们原本忽视的原则用得过于到家了:经营以客户为导向。问题在于,运用市场驱动企业发展的战略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客户往往只看得到现有的产品,企业仅仅关注当前的客户满意度有可能会错过未来的卓越产品。
事实上,企业得以生存和经久不衰的命门历来如此:投资、创新、领先、创造从未有过的价值。只有如此,而不仅仅是充当控制者、市场分析家、企业组合管理者,才能造就市场先驱。
代表性文章:《管理教条:经济下滑之罪魁》
亚伯拉罕·扎莱兹尼克(Abraham Zaleznik):管理者 ≠ 领导者
管理者和领导者是非常不同的两类人。在动机、成长历程以及如何思考和行动方面,两者都截然不同。
什么是培养领导者的最佳方法?各个社会各有其答案,而商界的答案是培养管理者就是培养领导者。但是这种机制虽然能够保证控制得法、各方权力平衡和管理者胜任其职,却不能保证组织富有想像力、创造性或者在道德上不偏离正轨。而且,管理者倾向于集体领导

阅读全文

与约翰纳什经济学贡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