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教:如何用宏微观的知识解释治理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度重视气候逐年更恶化
太阳系是聚合生物体:
我们的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等行星,月球和各种卫星,三千多个小行星等星球,它们不是单独存在。相反的,它们聚在一起构成太阳系聚合生物体的各小部份,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执行不同的任务,都专职于为太阳生产能量,贮存能量,提供能量以暗光、X射线、无线电波都是负电荷的电磁辐射,穿越太空到达太阳,被太阳体的黑志(黑洞---呼吸口)吸进入太阳体,发生核聚链锁爆炸。太阳取得经核聚链锁爆炸有用的能量,构成太阳体的核心恒量约1500万摄氏度的生物能量。多余的是光、X射线、无钱电波,从太阳体四周向太空释放。以电磁辐射穿越太空到达地球和各种星球能量用来,都为太阳生产燃料和燃气、贮存燃料和燃气。可见,太阳必须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和各种星球释放出的暗光、X射线、无线电都是负电荷的电磁辐射能。地球和各种星球必须的能量,都来自太阳释放的光、X射线、无线电波都是正电荷的电磁辐射能。有着太阳与各星球之间交换能量,都是负与正电荷的电磁辐射能来回穿越的能量。被电子学和光子学家研究开发利用,使近代的电脑和网络及电视科学、电子科学、电讯科学、航天等等科学都迅速无限发展。
我们的地球白天电磁引吸太阳释放出的光、X射线、无线电波都是电磁辐射能是“异性相吸”。 地球的黑暗“异性相吸”月球、火星、木星等行星、卫星等星球的暗光、X射线、无线电波都是负电荷的磁辐射能。阴阳电磁辐射能,供地球上无数种植物和动物在阴阳光合作用之下释放出的氧气、沼气、煤气、天然气等都是能量。以暗光、X射线、无线电波“同性相坼” 的电磁辐射能,参与太阳吸引到各种星球的能量,发生核聚链锁爆炸,太阳才释放放阳光。地球并释放X射线、无线电波的磁辐射能供月球和各种行星等星球“异性相吸”之用。地球与太阳和各种星球之间的基因,像地球上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用植物作食物,经动物的生物转化,取得有用的生物能量,多余的是废物(碳水化合物等)废气(二氧化碳等)排出体外。供植物吸收转化取得植物的生物能量,植物多余的氧气,供动物呼吸之用。氧气与氢气结合成的水,供动物饮水之用。谷物供动物食用。太阳与各种行星、卫星等星球之间,各种行星与各种星球之间,也同样的原理。可见,它们都不是单独存在。相反的,它们在太空都保持规定距里,不碰、不撞地在无时无刻互惠互利,共同为太阳永生,各种星球共同永生而共同获利。假如,太阳系机体没有我们的地球生产的多种燃气主要氧气。太阳像燃烧的煤炭缺氧而熄灭光和热的太阳能。这样,我们这个世界就无能量就一无所有。
1.参考能量学家/焦耳的学说:一个苹果升高一米,落到地面时可分裂出二个苹果的质量。一个苹果升高二米落下地面,可分裂出四个苹果的质量。焦耳还研究知道:太阳每秒释放能量约39000兆焦耳电能,再结合“爱因斯坦”的学说:太阳释放出的每一个光子,每穿越一米,可分裂出二个光子能量。二个光子穿越一米,可分裂四个光子的能量,分裂出的光子可做同样的事。我们的地球质量是所有星球(除太阳)总质量的三十万分之一。39000兆焦其中300000分之一=0.13兆焦,太阳供地球之用的。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理约1500万千米。0.13兆焦穿越10米=66.56兆焦×1500万千米=998400000000万兆焦÷每1000焦=1度电能,转换成煤炭约1公斤。约99840000万兆公斤煤炭÷1000公斤=1吨,太阳每秒供地球约998400万兆吨煤炭的能量【这数很不正确的,正确的计算法:因把0.13兆焦经1500万千次×2才是正确数】。构成了全地球的环境气温,构成地球核心恒量约5000摄氏度、地球有规律地转动必须的能,又是地球带着月球围绕太阳有规律旋转必须的能量等等,并供植物在光合作用之下形成的氧气、多种燃气和燃料。并且,供动物食用植物作食物,转化成的多种燃料和燃气。由地球以暗光、X射线、无线电波都是电磁辐能,供太阳每秒约998400=万兆吨能量,其中氧气则成氧液约70%,其中煤气、沼气、天然气等则成燃液约30%。地球供各种行星、月球和各种卫星等星球之用的能量每秒也约998400万兆吨能量。地球磁吸月球和各种星球的能量每秒也约998400万兆吨。太阳和各种星球多余的氧气和氢气结合成的水、多种燃料、多种燃气。地球为太阳和各种星球贮存起来。这就是地球上的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等种种天然资源。
2. 参考牛顿的机械宇宙学说:他将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都替换成数学公式、借这些定律可以描述物体受力之后的运动。经笔者深入研究,万有肉眼看不见的电磁“异性相吸” 引力,必须万有的电磁“同性相坼”推出力, 物体有平衡的受力“引力与推力-----异性相吸与同性相坼”才能使物体有规律运动不停:
解释地球自转不停:
午时至太阳下山的球面,是太阳供地球光和热的能量区。太阳对这四分之一的球面,会产生“同性相坼” 的电磁性推力。
太阳下山至子时的球面,是地球散放热能,以阳性的电磁辐射能,供环境寒冷的火星、木星等星球之用的能量区。这四分之一的球面,与火星、木星等星球是异性。会产生“异性相吸” 的电磁 引力。
子时至初见太阳的球面,地球吸引火星、木星等星球释放出的氢等冷气,与植物释放出的氧气结合成水(露水、霜等)。这四分之一的球面,与火星、木星等星球会产生“同性相坼” 的电磁推力。
初见太阳至午时的球面,太阳光辐射的热能,把水蒸发成水分子进入空气中,供太阳只磁吸引爆的氧气、氢气。把阻爆的氧气和氢气结合成雨滴、或雪、或冰雹降下地面。这四分之一的球面,与太阳会产生“异性相吸” 的电磁引力。
全地球有着俩个平衡力量的电磁“引力”和电磁“推力” (同性相坼与异性相吸),使地球有规律地转个不停。太阳和月球及各种行星等星球有规律转个不停,都同样的原理来实现的。
拉动地球转的自然实际现象:月球的磁力虽是地球体的约六分之一,它围绕地球旋转是磁性引吸地球上能量的同时,拉动地球转的明显表演:是被月球磁吸引力到的海水能堆出十米高(使正个转的地球一直达到潮来潮平)。太阳电磁引力是地球体的30万倍,太阳磁吸地球上能量和拉动地球转的表演,就是每昼夜二次潮来潮平。当太阳和月球合作磁吸地球能量和拉动地球转的明显表演,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的二次大潮汛。当太阳、月球、各种行星球聚合磁吸地球上能量和拉动地球转的表演,是每年八月的初一和十五日的每年二次最大潮汛。地球明显磁吸太阳、月球、各种行星能量表演,是每月的初八日和二十一日的二次最小潮汛。地球磁力最强的北极(由指南针可证实)昂星系、银河系等星系能量表演,是北极光。并且,能把北极的地球中心轴(全球最冷点约零下83度),一直对着更零下的昂星系和银河系,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论,就万有引力不能使物体运动不停。必须有万有推力和万有引力,才能使地球和各种星球有规律地转个不停。
解释太阳与地球之间规定距里:
太阳释放出的光、X射线、无线电波向地球电磁辐射,供地球能量之用。经地球转化释取有用的生物能量,多余的以暗光、X射线、无线电波向太阳电磁辐射,供太阳之用。阴阳电磁辐射能在太空光速来回穿越所发出光和热,并又形成太阳与地球之间“同性相坼” 的电磁天柱约1500万公里。地球与月球、各种行星等星球之间规定距里、太阳与各种星球之间的规定距里,都同样的原理实现的。可用二块,或五块磁铁做膜型实验可证实这一理论。
人们一直认为地球和太阳等各种星球都是单独存在的。所以,科学和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等所需能量,大多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取得。化石燃料经燃烧和爆炸过程中,消耗了太阳最必须的大量氧气,排放对太阳体有害的气体(二氧化碳等)。并且,农作物秸杆和废塑料等大多焚烧清理、多种火灾尤其森林火灾、多种炸弹验爆、战争和军演用的炸弹、卫星和火箭等升空。都消耗太阳必须的氧气的同时,排放对太阳体有害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及高辐射能。并且,把最会制造氧气和水的森林,由森林火灾和砍伐毁了大多数。由此,造成全球空气中含氧气量不到20.95%(氧离子2100)正常值,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硫等温室气体,含量严重超正常值(0.03%)。破坏了太阳系聚合生物体的生态平衡。由此一来,春秋二季天数减少,冬夏二季天数増多。然而,今天秋凉,明天突变寒冷。使全球冬季寒冷面扩大和时间延长:使南方少见或不见冰、雪的地区,现常见冰、雪。北方常见冰、雪的地区常见雪灾。全球夏季炎热面扩大又时间延长,使北方少见暴雨、洪水的地区,现常见暴雨而发生严重洪水,使南方常见多种自然灾害的地区,有机频繁地罕见发生。可见,发展科学和经济使用能量(化石燃料)不当,把全人类无影地推进多种重灾的灾难时代,还不高度重视:
经济和科学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所需的能量,大多还是日益惊人地增量使用化石燃料。战争和军演不间断。这样约三十年,气候会向更极端气候发展---向更罕见的多种灾害更频繁地发生。使更多种植物和动物不适生存灭绝,又有多种疾病的遗传,并有新流行性病和超级病菌逐年增多,人类在将三十年后的生存就非常非常艰难。触目惊心:造成太阳(像燃烧的煤炭)将严重缺氧,太阳缺氧停止核聚链锁爆炸而停止释放太阳能。正个太阳系机体的各种星球包括我们的地球都像流星一样,一眨间汽化消失在宇宙中。人类将就这样遭灭顶之灾。
所以,世界最科学的美国,是人类的大。1.因带头减少使用对环境无害的少量化石燃料和炸弹,减少氧气的消耗。并且,禁用核能和清洁能源,因核能和清洁能源经燃烧和爆炸过程中,虽不排放有害气体。但也消耗太阳最必须的氧气。2. 把科学和经济重点使用在开发,对太阳和生命无害的太阳能、水能、风能、风浪能、地热能、氢气能等用之不绝的绿色能源。3.全球能植树造林和种植果园的地区,在五年内全部实现,让吸收对太阳和生命有害二氧化碳和高能辐射,转化成氧气和水。这样,约持续三十年。天空和海洋会高氧蓝,山河平源会高氧绿。人类的无限代子孙,又回归优质的空气环境里进化不停。
Ⅱ 对于雾霾和噪声问题,请结合微观经济学外部性原理谈谈政府应如何治理
一句话问出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回答清楚的:
燃煤、生物质燃料燃烧时,产生颗粒物,简称雾霾颗粒,其中pm10,pm2.5为可吸入颗粒,后者直接入肺泡。
霾指的是颗粒物,固体;雾指的是液滴,液体,两种在大气中都能起到阻挡光线作用,造成混沌的空气,在冬季北方干燥地区,多数情况下雾霾其实专指霾。研究清楚霾有重要意义,有了它形成的机理就可以有针对性的从根本上来防止霾产生。
现在一般认为霾的一个基本来源是不完全燃烧产生的。这个来源和中国国情有直接关系,在
我国有5.9亿居民在室内直接使用固体燃料做饭;4.7亿居民在室内直接使用固体燃料取暖。集中供暖也有为数极大的小锅炉,发电厂也拥有巨量的燃煤锅炉。锅炉和普通民居在燃烧产生霾的原因上有一个重要区别,低温燃烧和高温燃烧可以产生不同种类的霾。
霾的原始来源之一 用火
以木材为例,燃点300度左右(200-290),起燃后分解为气体和液体,再被氧气氧化,火焰温度升高一倍,水分在干木材中占15%,在燃烧中起到的作用十分可疑:一方面水分使的稀释作用燃烧温度受到限制;在高温时,水分参与反应:H2O+C----H2+CO----C+H2O,反复发生,其中的碳单质极易被氧化,但在低温缺氧时也容易聚集,燃料中的杂质都会加速这个过程,如碳继续凝聚,可以产生多层微晶结构。在低温下收集这种凝聚颗粒,就是俗称的碳黑。空气中的气体不燃气体如氮气,起到稀释降温作用,这就是普通燃烧温度受限的原因。
纯的炭黑具有中空多孔结构,表面具有局部氧化的标记:形成内部吸附力强,表面活性高的双重特点,炭黑颗粒继续与其他杂质或者吸附或者发生化学反应,直径不断增大形成霾颗粒的核心。再由于多孔炭的吸附保护作用,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微生物类,如孢子,衣壳类病毒,重金属气体都有可能获得吸附保护。再有,颗粒物可以形成胶体结构,稳定存在于空气中,威胁人的呼吸系统。
之二 工业用火
再以热电厂锅炉为例。与普通燃烧不同的是,工业锅炉经过优化,燃烧温度可以达到千度以上,在大大提高燃煤热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空气中的氮气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产生氮氧化物,是一种污染气体。氮氧化物进而与水分、其他杂质可以产生硝酸盐,亚硝酸盐,都可以作为硝酸盐为主一类霾的核心。燃煤中固有的硫分也被氧化,产生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互相促进产生酸性氧化性气体,形成硫酸盐为主一类霾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过程和汽车发动机燃油的燃烧反应产生的结果类似,都有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导致的霾产生。与普通民居所涉及燃烧不同的是,工业锅炉和汽车发动机,都有尾气处理工艺来保证回收大部分的颗粒物,热电厂的除尘设施可以回收超过99%的颗粒物。但值得痛心的是,个别不负责任的热电厂其实并不使用除尘设施,造成颗粒物严重超排。
对人的影响
霾一旦产生,就很难清除,除非气象条件许可,否则雾霾天气会在大气中形成逆温效应。比如在北方地面因为雾霾而保持低温,大气高层则受阳光作用温度升高,形成底层大密度高层低密度的稳定结构。正常晴天时,地面吸收热量多,表层空气上升可以带动地面污染物向上扩散,这种扩散被逆温效应打断,造成连续不断的雾霾天。
雾霾天,影响人的心理、身体健康,严重降低幸福指数。在病理方面,雾霾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孕妇的生理、生殖系统,都已经有了被证实的恶劣影响。钟南山院士关于雾霾的阐述就十分清楚的表达了雾霾对人体具有显著和慢性影响的特点。从统计意义上来说,严重雾霾会增加相当大的早死现象。美国进口普卫欣天 猫
在雾霾环境中,外出有效防护pm2.5的口罩, PuraVation JD/USA 对居室、教室环境来说,空气净化器可以起到过滤pm2.5的作用,其中起作用的就是一层滤网。DIY自制空气净化器和商用净化器都采用同样的滤网,起到同样的作用,在这方面可以预期空气净化器会有一个低价化的趋势。家用的吸尘器中也采用过滤装置,可以防止PM0.2-pm1的颗粒物泄露,原理其实是一样的通过过滤网这样的耗材来实现。
对个人来说尽可能避免暴露在雾霾中、暴露后及时洗净皮肤、冲洗鼻腔都是有用的。
最终解决雾霾问题,需要大力压减燃煤消耗,提高车辆用油的品质,尽可能利用其他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另一方面在压减的同时,对已有的设备进行严格控制颗粒物排放,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雾霾的产生。
Ⅲ 用微观经济学雾霾污染和治理机制
王见定教授治霾系列
一、撕开防护林,救活全北京,救活全中国(2016-01-23 13:26:53)
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提名者、统计学家、数学家王见定教授,
最近就“ 雾霾问题”向国家献策
撕开防护林,救活全北京,救活全中国
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时起步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至今已走过35个年头。此绿化防沙工程被称为:“中国绿色长城”,“生态工程之最”,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路经13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全长近4500公里,死死把境内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一片黄土高原包围或挡在其以外。虽然工程尚未全部完成,但已初见成效,由西北刮向内地的大风沙基本被挡住,甚至多区域出现了旅游、避暑、休闲的胜地,基本达到了原来防风治沙的目的。
但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由于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的相应的政策和配套措施没有跟上,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危及到人的生存空间。其中雾霾问题是当前重中之重。全民都在谈论雾霾怎么解决。国家在谈,环保学者在谈,老百姓在谈,就是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其中环保、气候专家(院士、研究员、博士...)一致指出欧美、日本用了20-50年时间,才理顺了本国的大气,中国即使在欧美、日本之后有成功经验可借用,依照目前的经济、科技实力用10年时间治理好那只能是人间奇迹。在他们看来中国在一、二十年内治理好雾霾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中国百姓只能在长期雾霾中煎熬?
本人倒有一个良方,不同以上专家、学者的说法,可供政府使用。那就是我们在严格执行减排情况下,同时要借老天之力,不借老天之力是万万不行的。
北京的雾霾几乎与刮风高度相关。今天刮大风,雾霾很快消散;大风一停,雾霾接踵而来。如果不靠风,只有大范围的停工、停产、停车...雾霾才会消散,这已成为老百姓的共识。可是长期停工、停产、停车...老百姓吃什么,喝什么,住什么...怎么生存?
下面就只能在风上下功夫。王见定教授是一个具有复杂阅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贯通的学者和实践者,他对我们的国家具有深厚的情感,对于这种现状他不能不闻不问不管。他在仔细考查了相关的资料以后,确认我国现仍属季风国家(尽管大气专家说全球大气变暖)。冬季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夏季是来自海洋的东南风。哪为什么西伯利亚的寒风,冬天很少见了?仔细考查以后发现,问题只能出现在这又长又宽的防护林上。三北防护林工程,窄的地方有几十公里宽,宽的地方有几百公里。防护林乔灌混杂种植,灌草混杂种植,其中高大的乔木均在二、三十米以上,对地表风有一定的减速作用(成语“树大招风”就是这个道理)。经过这样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乔木的减速,再强劲的西伯利亚风也成了微风,所以近些年来,北京的大风沙天很少见了,华北地区也是这样。
现在的方法有了,王见定教授指出:我们只需要把防护林的乔木改种矮小的灌木,强劲的西伯利亚的地表风的减速会变得缓慢,经过防护林的西北风还能达到3-4级的水平。有了常态下的3-4级风,在我们严格遵守减排政策的配合下,就可以使北京、华北地区的空气保持在优良或轻度污染的水平。再有夏季的东南风,由于处在西北、华北、东北部的防护林的改造,也能顺利通过防护林,使北京、华北、东北的雾霾得到相当的扩散。
也就是说通过防护林的整改,使得长年的西北风、东南风运行通畅,北京、华北、以至全国严重的雾霾必然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这样就为生活在北京、华北、以至全国的老百姓争取到可以持久的生活空间,并在不超过二十年的时间最后彻底战胜雾霾。
实施方法及说明:
(1)马上开始1000公里的“乔改灌”工作,增加10万工人(工人以当地农民为主)每月工资不低于5000元。
( 2 )此项工作建议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牵头,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林业局具体操办。
( 3)在“乔改灌”的过程中,适当扩大灌草混种的面积,使得原有的防沙作用还有所加强。
(4)在1000公里的“乔改灌”的工作基础上,逐渐将此工作推广到4500公里。
(5)大部分乔木已到了过、成熟期(枯死期),现改种为灌木真是天赐良机,改种灌木比乔木成本低的多。改种的灌木、草木以选用当地灌草木为好,它们具有天然的适应性,且成本低。
(6)改造的资金由国家财政支出。(鼓励有财力的公司参与捐赠)
参考文献:
(1)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51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
( 2)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墨西哥,1998.
( 3)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前沿科学,2008年第2期、北京,2008.
二、“大气变暖”的真实含义 (2016-04-22 21:09:27)
王见定教授对大气变暖的解释: 据科学家的推算,地球形成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赤道周长40076公里,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
地球上的一切现象(比如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都是地球经过几十亿年变迁所形成的结果。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个暂短生物种类,它的一切行为对地球来说,都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所谓大气变暖也在其中。它根本不可能改变地球几十亿年来形成的基本事实(人定胜天只是某些人的狂想),人类只能适应自然而生存和发展。“大气变暖”只是温室气体长期积累引起全球大气温度的细微升高的现象。为什么说它只是引起了全球大气温度细微升高呢?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专门委员会(IPCC)目前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摘要进一步确定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从1880年到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升高了0.85摄氏度。先前的研究还表明,1981-1990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摄氏度,在20世纪平均温度上升了0.6摄氏度。可见,现在有人到处高谈“全球变暖,并引起了许多巨大灾难”,实有夸大其词之嫌。
三、三北防护林挡住了西北风的佐证(2016-04-24 20:13:53)
表4-17气象情况(1978-2013年)是1978年-2013年北京气象的真实记录,它下载于北京市气象局监制的“北京市2014年统计年鉴表4-17气象情况(1978-2013年)”。1978-2013年,这36年正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尚未启动的1978年到工程已初见成效的2013年的36年。
其中表中“每年刮大风(8级)天气的天数”的数据记录,可以作为三北防护林挡住了强劲的西伯利亚风的佐证。
1979年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随着工程的进展和不断的扩大、完善,大风天数由1978年的35逐年振荡下滑到2011年、2012年、2013年的3、3、3。这与老北京人的感觉“近些年来,冬天的西北大风沙很少见了”是完全一致的。这个大风天数应包括每年都有的一、二次的大气突发事件。如果把这个突发因素考虑进去,可以说这几年的大风(8级)天数几乎是零。这充分说明三北防护林挡住了8级大风,至于3-7级的风就更不在话下,而被挡住的3-8级大风正是可以驱散北京雾霾的杀手锏。
事实上,防护林若挡不住风,治沙从何谈起,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科学常识。王见定教授再次论证,只是提醒少数科技工作者不要随便忽悠广大老百姓。想当初,建立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防风治沙”,不知什么时候,谁把“防风”二字删去了?
4-17气象情况(1978-2013年)
年份
降水量
平均气温(℃)
日照时数(时)
平均风速(米/秒)
平均气压(百帕)
大风日数(日)
雨日数(日)
最高
最低
1978
664.8
11.6
37.5
-14.4
2865.4
2.6
1012.8
35
64
1979
718.4
11.1
35.9
-15.4
2667.4
2.5
1012.2
33
63
1980
380.7
11.0
35.1
-15.4
2920.8
2.5
1012.7
29
83
1981
393.2
12.3
38.1
-14.0
2803.9
2.5
1010.8
15
92
1982
544.4
12.8
37.3
-14.3
2825.1
2.6
1010.5
26
92
1983
489.9
13.0
37.2
-15.0
2844.3
2.4
1010.3
29
100
1984
488.8
11.9
36.1
-14.9
2767.6
2.4
1010.6
18
90
1985
721.0
11.5
35.1
-15.2
2511.9
2.2
1010.4
12
104
1986
665.3
12.1
38.5
-15.4
2804.1
2.3
1010.7
21
96
1987
683.9
12.3
36.1
-15.5
2631.9
2.4
1010.3
23
102
1988
673.3
12.7
38.1
-13.2
2558.1
2.4
1010.8
17
96
1989
442.2
13.2
35.8
-11.0
2626.2
1.9
1011.1
3
78
1990
697.3
12.7
37.5
-14.8
2325.0
1.9
1010.6
12
113
1991
747.9
12.5
35.7
-12.6
2536.6
2.1
1010.8
8
98
1992
541.5
12.8
37.5
-8.7
2712.5
2.2
1011.0
6
100
1993
506.7
13.0
35.8
-13.0
2669.8
2.6
1010.8
12
91
1994
813.2
13.7
37.2
-11.5
2470.5
2.5
1010.1
9
92
1995
572.5
13.3
35.0
-9.2
2519.1
2.6
1010.3
16
89
1996
700.9
12.7
36.0
-10.0
2418.7
2.6
1011.0
16
103
1997
430.9
13.1
38.2
-14.0
2596.5
2.5
1012.9
11
76
1998
731.7
13.1
37.2
-14.2
2420.7
2.3
1012.5
10
93
1999
266.9
13.1
41.9
-12.2
2594.0
2.4
1012.5
7
86
2000
371.1
12.8
39.4
-15.0
2667.2
2.5
1012.7
10
83
2001
338.9
12.9
39.6
-17.0
2611.7
2.4
1012.9
10
78
2002
370.4
13.2
41.1
-12.8
2588.4
2.3
1012.7
15
84
2003
444.9
12.9
37.6
-15.0
2260.2
2.5
1013.3
6
93
2004
483.5
13.5
38.9
-12.9
2515.4
2.4
1012.6
12
94
2005
410.7
13.2
38.9
-11.5
2576.1
2.4
1012.8
5
79
2006
318.0
13.4
37.3
-14.7
2192.7
2.2
1012.5
5
86
2007
483.9
14.0
37.3
-11.7
2351.1
2.2
1012.6
5
78
2008
626.3
13.4
36.3
-13.5
2391.4
2.2
1012.6
8
100
2009
480.6
13.3
39.6
-12.2
2511.8
2.2
1011.9
15
86
2010
522.5
12.6
40.6
-16.7
2382.9
2.3
1012.2
14
88
2011
720.6
13.4
35.9
-11.6
2485.7
2.2
1013.2
3
82
2012
733.2
12.9
38.0
-13.7
2450.2
2.2
1012.2
3
85
2013
578.9
12.8
38.2
-14.1
2371.1
2.1
1012.2
3
71
资料来源:北京市气象局
四、根治雾霾、全国联合启动才有效(2016-05-01 21:28:13)
王见定教授指出:京津冀已联合治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也有这个趋势,这是由它们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决定的,这固然有它好的一面,但从全国治霾层面上来说,这个方法还有不科学的一面。由于空气是流动的,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没有联合治理,会造成治霾相互打架,不仅得不到好的结果,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王见定教授的方法是尽快地把三北防护林的“乔改灌”工程完成,越快越好,基本恢复到我国原有的季风气候的状态。即长年有西北风和东南风贯穿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如果这时候再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安排“减排”,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因各自为政治霾所带来的各种弊端,既有效地治了霾,又可大幅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这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赶快行动起来,那些不解决问题的没完没了的论证该终止了(实际上王见定教授早已完成了必要的论证),因为老百姓的生命不允许这种状态继续下去。
注:“乔改灌”工程进行过程中,各地的“减排”不能停止,但不能追求极致,因为最合理的“减排”应在“乔改灌”工程完成以后进行。
(1)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51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
(2)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墨西哥,1998.
(3)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前沿科学,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4)王见定:《撕开防护林,救活全北京、救活全中国》,新浪博客,2016-01-23.
(5)王见定:《大气变暖的真实含义》,新浪博客,2016-04-22.
(6)王见定:《三北防护林挡住了西北风的佐证》,新浪博客,2016-04-24.
五、王见定教授紧急呼吁: 补种枯死的乔木,预防冬季的风沙
( 2016-06-20 10:34:15)
现正值夏季之初,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季风)登上我国大陆,由于三北防护林乔木的大批枯死,防护林挡住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的作用减弱,北京时常有了3、4级的微风,甚至偶尔有6级阵风的出现,使得与冬季相比,雾霾的天数和程度都有了明显的减少和减弱,老百性可算松了一口气。
但是,王见定教授指出,如果在今年初冬到来之前,不把枯死的乔木补种上,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风(季风)将把塞外的风沙再次吹进关内(或东北),所以补种已成为当务之急。但如果补种原先的乔木(比如杨树),且不说成本高、难成活,即便活了,2、3年之内也起不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怎么办?补种灌木、草木呀!其—,成本比乔木低得多,其二,很易成活,当年见效,其三,固沙能力很强。这样的好事为何不赶快进行,时间不等人哪!
基本事实:离北京仅200多公里的张北县坝上地区,是北京的上风上水,是守住首都北京的最后一道绿色防线。现在的情况怎样呢?据记者实地考查报道:在该地区的160万亩的防风林中,杨树面积达到50万亩老化死亡,记者还进一步报道,据了解,由于种植成本低,生长速度快,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三北防护林中,杨树成为了主要的种植树种,而像张北地区这样杨树大面积老化死亡的情况,在整个三北防护林地区都普遍存在。可见补种是个普遍问题,是个当务之急,且需化大力气去做。
参考文献:
(1)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51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
(2)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墨西哥,1998.
(3)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前沿科学,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4)王见定:《撕开防护林,救活全北京、救活全中国》,新浪博客,2016-01-23.
(5)王见定:《大气变暖的真实含义》,新浪博客,2016-04-22.
(6)王见定:《三北防护林挡住了西北风的佐证》,新浪博客,2016-04-24
(7)王见定:《根治雾霾、全国联合启动才有效》新浪博客,2016-05-01
此方案与其它方案相比:
1.在治霾的过程中,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全的(保证全过程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及少量的轻度雾霾水平)。
2.可大大降低治霾的费用。
否则仅靠减排:
1.在减排的过程中,老百姓的生活是不安全的(肺癌与雾霾相关的其它疾病发生的比例将会维持在一定水平)。
2.要想安全,必须长时期的大幅度的减排,显然我国的经济实力是远远达不到的。
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我的方案势在必行,不要再没完没了的讨论了。
分享:
Ⅳ 求助西方经济学考研题:环境污染为什么通常很难由污染者解决,需要政府加以管理
环境污染是一个外部负效应问题。生产的成本为生产者的经济成本加上社会负担的成本(污染),后面的这部分是不算入污染者的账本的,因为是由社会集体承担,当然通常很难由污染者解决,政府加以管理就是要把这部分的社会成本重新加到污染者的生产成本上。市场有效是要有形成健全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及传递机制,当这部分成本没有算入生产的成本上,自然市场定出的此类产品的价格是不正确的,自然是失灵的,因为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应该反应出的价格(考虑了污染成本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Ⅳ 1、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阐述影响犯罪的因素 2、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的环境污染及其管制方法。
经济学的东西好多年前学过的了,记不清楚了,简单给分析一下吧。
1、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们进行行为的原因是收益大于成本,经济学的假设是人都是自私且理智的,是具备趋利避害的行为的。之所以会产生犯罪,就是因为人们觉得犯罪的行为所产生的收益大于犯罪行为所可能付出的成本,或者说是人们觉得犯罪行为产生收益大于犯罪行为的风险以及因为此种风险付出的代价,所以就会实施违法法律的行为,视为犯罪。
2、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观点是供给和需求,宏观经济学我记不清楚了,暂时假设是调控吧。中国的环境污染及管制方法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之所以产生污染,是因为市场对于环境污染企业的产品有需求,要控制污染问题,就要减少污染企业生产产品的市场需求,努力开发替代产品,这样需求小了,供给自然就低了,污染企业减少了,污染自然就得到治理了。从宏观经济学角度讲,环境污染是政府在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的平衡点时所产生的偏差,政府应当加大调控力度,一方面从经济上给予补贴,另一方面加大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3、所谓强拆事件无非是不同经济体间经济利益的冲突,解决办法无非是提高强拆的成本,降低强拆的需求。这个需要根据具体案例来分析了。
以上均为纯手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Ⅵ 微观经济学 为什么存在环境污染
人类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水、空气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江河湖海.大家都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一点废物算什么?我们错了,其实地球虽大(半径6300多公里),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底11千米的范围内生活,而占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间约3公里的范围内,人们竟肆意地从三方面来弄污这有限的生活环境.
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好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等人类的第一号敌人.
海洋污染: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空气污染: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疾病.我们若仍然漠视专家的警告,将来一定会落到无半寸净土可住的地步.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或超过了有害程度,导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
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环境污染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 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
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环境污染的分类
大气污染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
坏境污染(3张)土壤污染、固体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大气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水体污染比如,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发生的煤烟雾事件死亡4000人.人们把这个灾难的烟雾称为"杀人的烟雾".据分析,这是因为那几天伦敦无风有雾,工厂烟囱和居民取暖排出的废气烟尘弥漫在伦敦市区经久不散,烟尘最高浓度达4.46毫克/m3,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浓度竟达到3.83毫升/m3.二氧化硫经过某种化学反应,生成硫酸液沫附着在烟尘上或凝聚在雾滴上,随呼吸进入器官,使人发病或加速慢性病患者的死亡.这也就是所谓的光化学污染.
由上例可知,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其实,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
环境污染与癌症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环境污染是导致癌症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是癌症综合预防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①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从工厂、发电站、汽车、家庭取暖设备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烟尘微 白色污染粒,使空气变得非常浑浊,遮挡了阳光,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据观测统计,在大工业城市烟雾不散的日子里,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量比没有烟雾的日子减少近40%.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天天如此,就会导致人和动植物因缺乏阳光而生长发育不好.
②增加大气降水量:从大工业城市排出来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气凝结核的作用.因此,当大气中有其他一些降水条件与之配合的时候,就会出现降水天气.在大工业城市的下风地区,降水量更多.
③下酸雨:有时候,从天空落下的雨水中含有硫酸.这种酸雨是大气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经过氧化形成硫酸,随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的.硫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农作物毁坏,能使纸品、纺织品、皮革制品等腐蚀破碎,能使金属的防锈涂料变质而降低保护作用,还会腐蚀、污染建筑物.
④增高大气温度:在大工业城市上空,由于有大量废热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比四周郊区要高一些.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称做"热岛效应".
⑤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近年来,人们逐渐注意到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经过研究,人们认为在有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各种大气污染物质中,二氧化碳具有重大的作用.从地球上无数烟囱和其他种种废气管道排放到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约有50%留在大气里.二氧化碳能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增高,这叫做"温室效应".经粗略估算,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气温可以增加0.5~2℃.如果增加100%,近地面温度可以增高1.5~6℃.有的专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照现在的速度增加下去,若干年后会使得南北极的冰熔化,导致全球的气候异常.
Ⅶ 环境管理学与环境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思维角度论述。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经济学科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是分不开的。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追求经济增长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环境展开了大规模的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于战后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一些工业化国家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表现出了空前的增长热潮。虽然在极短的时期内,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大加剧了对耕地、淡水、森林、矿产的消耗,引发了深重的环境灾难,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响。仅20世纪50~60年代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曾使成千上万的人直接死亡。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与农业社会时期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不仅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且严重削弱了自然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支持能力,给人类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种严峻的环境形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的环保意识空前高涨,环境运动在发达国家开始蓬勃发展,一大批社会有识之士也加入到宣传环境保护的行列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62年女生物学家莱切尔。
卡逊(Rachel.Carson)写的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引起的轰动。该书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永远失去“明媚的春天”。该书的问世,对公众的环境意识施加了重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前景的关注。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意义上的探讨。从20世纪50年代起,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取得了比较重大的进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经济学者开始运用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探讨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途径等课题。同时发现传统经济理论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两大失误在于,一是低估了环境负外部性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广泛影响。仅仅把外部性当做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偶然、个别的现象,而忽视了在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环境资源过程中外部性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这一事实,因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后果。二是传统经济理论片面强调GN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指标的作用,而忽略了GNP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不仅使环境研究有了一个重要的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在严峻的环境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这意味着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客观条件正在逐步成熟,随着大量的有关环境经济研究成果如各种关于环境问题的学术研讨会、期刊、教科书等的迅猛增加,环境经济学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并且随着环境现实的发展变化与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得以迅速发展。其发展轨迹实际上沿着两个方向同时抑或交替地向前推进,一是微观环境经济分析的不断深入,二是宏观环境经济分析的不断拓展。
微观环境经济分析主要是在新古典框架内探讨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治理途径以及与环境治理相关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与环境价值评估技术等内容。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在于环境资源配置上的市场失灵以及**干预产生的**失灵。最初对市场失灵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外部性理论上。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现象,有负外部性与正外部性之分。前者是指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情况,而后者则是指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情况。一般认为,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负环境外部性所致。譬如工厂向外排放废气对空气造成的污染虽然损害了周围地区居民的利益,却往往并没有因此而承担相应的成本,而是将其直接转嫁给社会。这样一来,工厂就没有动机减少废气排放,从而造成空气的过度污染。下图简单描述了这一情形。图中P代表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价格, MPC代表厂商生产的边际私人成本,MSC代表厂商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由于厂商并没有考虑污染排放给他人造成的损害,因此边际私人成本要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厂商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生产时将会生产Q单位的产量,此时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收益。但如果按照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生产,厂商只应该生产Q[*]关水平产量,此时社会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收益一致。显然,由于厂商没有考虑生产的负外部性,生产水平超过了社会最优生产水平,从而产生过度污染。
运用外部性理论来解释环境恶化的原因实际上来源于庇古的思想。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就对此进行了分析,只是当初环境问题尚不突出,因此也就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罢了。不仅如此,庇古还提出了纠正外部性的办法——对引起外部性的活动征税或补贴(后者适用于正外部性行为)。庇古税也因此成为环境经济学家们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开出的最早的经济药方。看起来,外部性理论已经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比较完美的分析,但很快人们就有了新的发现,这源于科斯1960年《社会成本》一书的发表。由科斯等人创立的产权理论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按照产权理论,环境问题的根源不是由于市场缺陷而是由于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所致。哈丁(Hardin 1968)关于“公地悲剧”的研究最能说明这一点。其大意是,在中世纪英格兰的一些农村地区,有供社区成员放牧的公地。
当时做出这项制度安排的可能性原因有二。一是草地的细分存在困难,二是牲畜的食草范围难以控制。然而,社区成员为了从公地上获取最大利益,竞相增加牲畜头数,结果导致公地上出现过度放牧现象,进而造成公地退化,甚至毁灭的悲剧。经济学家们以公地悲剧为例说明如果没有排他性产权安排,必然会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因此,产权学派开出的治理环境药方是明确环境资源的产权,然后让市场来决定环境资源的配置。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为零,不论产权界定给谁,市场都会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效果。产权理论并不是对外部性理论的替代,而是进一步丰富了经济学家们对环境问题的解释。在这两种理论的指导下,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以直接管制、征税、排污权交易等各种途径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由于环境治理必然涉及到治理成本与治理收益两个方面,因此,费用效益分析这一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也自然被用来进行环境政策分析。环境经济学家认为,环境治理的目标并不是环境质量越高越好,因为随着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进一步改善环境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相应地环境改善所带来的效益则会越来越小,因此,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分析,最优环境质量目标应是在环境治理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水平上。
环境经济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不同环境政策手段的效率与成本是不一样的,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既定环境目标也是环境经济学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与费用效益分析密切相关的是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问题。因为环境资源本身是非市场交易产品,其价值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动表现出来,也正因为如此,市场对环境资源配置才会失灵。所以,为了给环境资源“定价”,一系列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如意愿调查法、旅行成本法、享乐价格法、生产函数法等也成了环境经济学不断探索的新领域。公共选择学派的兴起为人们探讨环境问题提供了又一个新的理论武器。以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重新审视了**的性质与作用,将“经济人”概念进一步延伸到那些以投票人或国家代理人身份参与政治或公共选择的人们的行为中,即承认**追求的也是某种特殊利益而不是全民利益,**也有失灵的情况。公共选择学派的这一理论同样被环境经济学家们应用于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指出**失灵也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没有纠正现行环境市场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二是一部分经济政策甚至人为地扭曲了市场价格,如不适当的资源补贴价格政策。当然,指出**失灵也并不是完全否认**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甚至排除**对环境问题的干预。环境经济学家的观点是,解决**失灵的关键还是在于提高决策当局对环境问题的正确和全面理解,以及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当然,这也有赖于经济学家们提出更好的理论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微观环境经济分析主要遵循古典传统,从资源的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探讨,使经济学在解释与解决环境问题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人们也同时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恶化与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是分不开的。因此,很有必要从宏观的角度来探索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并从宏观上提出协调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措施。这也是宏观环境经济分析面临的主要任务。传统宏观经济理论主要讨论国民收入增长与就业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宏观经济学并没有把环境问题纳入其讨论范围。但是随着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环境问题的越来越严重,宏观经济理论与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开始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是宏观理论模型还是应用模型的研究都试图表明宏观经济发展与环境是怎样相互影响的以及环境与能源政策是怎样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等问题。
当然对于这些问题的宏观分析可以应用很多不同的模型,如一些模型包含了很多描述环境方面的方程,而有些则包含很少这类方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梅多斯等人受民间国际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的委托,就当前的增长趋势与未来人类困境关系进行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他们于1972年提交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建立了一个精心设计的以电子计算机模拟计算为基础的世界模型。模型包括决定全球经济增长和人类未来的五个基本因素: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并得出了“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持续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100年内某个时候达到极限,最可能的结果是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这两方面发生颇为突然的、无法控制的衰退或下降的可怕结论。《增长极限》的发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关于人类增长前景的大讨论,也标志着环境问题开始正式纳入宏观经济理论模型的分析之中。随着人们对增长认识的不断深入,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一思想很快被纳入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之中,使宏观环境经济分析有了新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反映经济福利指标GNP的合理性。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如何建立把资源退化、环境破坏等影响因素包括在新的国民收入指标或者称为绿色国民收入指标的问题。随后,这一问题也开始逐步成为宏观环境经济分析的一部分。戴利在1991年发表的《避免不经济的增长》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学家应该研究最优经济规模的观点,从新的角度探讨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此外,对环境问题的宏观经济分析也逐步扩展到国际维度,如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经济分析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治理等问题都可以用新的宏观经济模型进行分析。
总之,无论在国家范围内还是国际维度内,宏观环境经济分析在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对环境政策的宏观经济影响进行评估、分析能源战略及其对环境与经济的影响以及分析国际环境问题中的合作与斗争等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模型如内生增长模型已经拓展到自然资源开发、污染排放以及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分析,宏观经济理论正在并将继续对环境政策产生重要影响。这些理论模型,对于正确理解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很有裨益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环境经济学
Ⅷ 微观经济学和管理经济学的区别
(1)目的不同。管理经济学是为企业管理者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的决策问题而提供经济分析手段。微观经济学是为了解决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理解价格机制如何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2)重点不同。管理经济学的着重点在于企业理论;微观经济学的着重点在于最后引申出整个经济的一般均衡框架,得出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等福利经济学的结论。因此,管理经济学是为企业服务的;微观经济学是为宏观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的,既可以为企业服务,也可以为其他经济行为人服务,同时,也可以为政府服务。
(3)研究范围和假设条件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而管理经济学解决的企业遇到的具体问题。微观经济理论建立的两个假设条件:“经济人”和“完全信息”在现实中很难存在。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企业决策的目标不是最优解,而是满意解。完全信息: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管理经济学所研究的现实企业通常是在一个环境十分复杂,信息很不确定的状态下经营的。要求管理经济学在研究企业决策问题时,还要运用微观经济学以外的其他理论与分析方法,如运筹学、市场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以便收集分析必要的信息,并在信息不确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