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中国区域经济学30年论文精选

中国区域经济学30年论文精选

发布时间:2021-03-14 09:26:52

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成就回顾 1500字论文

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成就
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概括起来大体有:
1.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由计划决定,是指令性计划在维系着国民经济运转。在所有制方面,追求的是“一大二公”。在分配领域,强调要实行按劳分配,推行的却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难以充分调动企业、个人乃至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商品交换关系被视作“资本主义尾巴”,严格限定在部分农副产品领域。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2006年底,在城镇地区,国有和集体单位吸纳就业7194万人,其他所有制形式吸纳就业21116万人,后者是前者的2.9倍;在农村地区,乡镇企业吸纳就业14680万人,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吸纳就业4779万人,后者约占前者的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除极少数产品外,绝大部分产品的价格都已放开,生产要素市场的构建也取得相当进展,如双向选择的企业用人制度已经建立、商业用地使用权转让实现了“招、拍、挂”、利率市场化取得重要进展、汇率弹性明显增强等。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我们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诚实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随后,土地、资本、专利等生产要素也被允许参与收入分配,形成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格局。近年来,在规范初次收入分配秩序的同时,政府还加大了收入再分配的力度,以缩小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在改革以前,企业的生产行为归根结底由政府决定,经济调节没有宏观与微观的截然区分。随着企业逐步获得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地位,计划(规划)体制也由原来侧重于分钱分物、分生产指标,转为制定预期性的、不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发展规划,通过实施市场准入政策、产业结构政策、财税等政策引导微观经济行为,实现发展目标;投资体制也由定盘子、分项目转为基于企业自主投资的备案制,侧重经济效益审查的审批向以环保、技术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审批转型。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信贷规模控制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以间接调控为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
2.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30年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自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近14倍。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初步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奇迹”、“中国模式”成为国际政界、学术界和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综合判断,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受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快速推进、制度跃迁等因素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仍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届时,人民富裕程度将会比目前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发展带来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从1978年到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分别增长了33.3倍和25.8倍。全国居民消费支出,即便扣除物价因素,也上涨了6.5倍。反映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城市居民家庭从57.5%稳步下降到35.8%;农村居民家庭从67.7%下降到43%。食品支出占比的下降,使城乡居民能够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改善居住、出行、健康和娱乐条件,以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居民家庭拥有的财富也在快速增长。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等,在城镇地区已经全面普及,汽车、电脑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6.7平方米增长到26.1平方米(2005年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8.1平方米增长到30.7平方米(2006年数),分别增长了2.9倍和2.8倍。从1978年到2007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从210.6亿元增长到172534亿元,增长了800多倍。股票市场更是从无到有,2007年12月,沪深股市流通市值达到93064亿元,占同期居民人民币存款总额的一半以上。
3.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格局。从1978年到2007年,对外贸易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21738亿美元,增长约200倍。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也由第27位逐步攀升到第3位(2006年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国际贸易组织规则来协调、解决贸易争端,还可以通过参与制订世界贸易规则,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我国还积极迎接世界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吸收国外直接投资7745亿美元,吸引外资规模连续名列发展中国家首位。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就是中国制造(和组装)产品大量出口,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充分发掘了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拓展了空间。不仅如此,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也开始积极“走出去”,以全球化的视野在海外开展投资,整合产业链,以快速提升自身竞争力。
4.社会全面进步
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已经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也由1980年的45.9%提高到2006年的75.7%。自恢复招考以来,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数量,2006年分别达到943万人和110万人。高素质人才的大量培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到2006年,我国科技人员数量达到413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约280万人),全年共接受发明专利申请21万件,授权发明专利约5.8万件。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从1980年到2006年,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从10.8人增加到15.4人,床位数从19.3张增加到25.3张,分别增长了42.6%和31%,居民预期寿命,也由1981年的67.77岁提高到71.4岁。在竞技体育中,打破世界纪录、获得世界冠军的次数大量增加,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得奖牌数排名明显提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体育大国。
在政治生活和文化领域,实事求是指导思想的恢复,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勇于探索、讲求实效成为社会风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不断拓宽,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舆论监督力度不断增强,个人表达意见的自由度不断加大。国家实力的增强、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个人事业的成功,使公众对改革开放、对党的领导、对政府施政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对国家前途和个人未来充满信心。
以上这些,为我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❷ 怎么看中国经济的经济学论文

下面是一篇会议论文,参考一下吧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教授今天,我讲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经济形势,二是当前改革情况。纯属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同志们研究参考。一、当前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中国经济,在连续三年实施积极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00年以来,出现了不少新的可喜的变化,总的形势比较好。具体表现如下:1.经济增速止跌回升。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年最高增长率曾达14%以上。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从1993年下半年起开始实行宏观控制,速度随之下滑,每年差不多回落一个百分点,到1999年最低只有7.1%。2000年以来,已经扭转了这种减速运行的局面,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8.2%,比上年全年高一个多百分点。2.国内需求全面回升。针对连续几年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了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职工收入、增加假日天数。实行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回升。2000年1一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历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达1.8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增速加快了4.9个百分点。3.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200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1一11月累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3.4%,其中出口增长30.1%,进口增长37.4%,分别比上年同期的增速高出20多个百分点。4.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1一11月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7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增长了1.4倍,亏损下降16.3%。5.通货紧缩局面有了缓解,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加。从1997年下半年起,中国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消费价格绝对水平下降,1998年为1.8%,1999年为1.6%。2000年已基本扭转了这种趋势,1一11月转为上升0.2%。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前三季比上年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5%,城镇居民收入增长8.4%。上述情况,不仅证明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速回升,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而且标志着我们已经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不足之处是,目前的经济增速回升,受政策性。外部性的影响较大,有碍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为此,我们决定在第四季度增发500亿元国债,以继续扩大投资和内需,促进市场旺销;加之国际经济看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长基数较低等因素,将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8%,比上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00年底,第九个五年计划可以全面完成,达到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8%,国内生产总值全年达到1万亿美元,每人平均超过800美元的既定目标。对于下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和目标重点,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已经提出了一个轮廓的建议。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制定具体规划,准备在明年初举行的全国人代会上通过后实施。其主要的任务和发展趋势是:1、坚持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求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即每年平均增长达到7.2%左右,其中前五年可能略高一些,后五年可能略低一些。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居民收入,使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提高。2、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实施西部大开发,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步解决城镇化水平长期过低问题,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既迅速而又持续的发展。3.深化经济改革,搞好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这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重点是:进一步放开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精简行政机构,转换政府职能,尽可能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体制性障碍。与此同时,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面临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要把吸收外资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有步骤地推进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放。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大胆吸收借鉴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要求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抓紧清理、修订和完善有关经济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外商合法权益,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范和我国国情的对外法律体系与对外经贸体制。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中国经济将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大的规模向前发展。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情况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从1957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是在行政管理权限上放放收收,调整隶属关系,虽然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但由于方法不对头,没有取得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总结经验,才认识到主要应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看清了计划经济的诸多弊端,提出来要以市场为取向进行改革,逐步扩大市场的比重,缩小计划的比重,这才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前进。但是,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或者商品经济,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改革也就不可能迈出很大的步子。直到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以后,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在此以前,不少同志还是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但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来,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这样,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才把这个理论问题最终突破,明确提出来,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很不容易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要干些什么?党的十四大规定得很明确,主要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革。从现在来看,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第一个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一个真正的市场,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能成其为市场经济。而且这种市场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不仅仅是商品市场,而是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全面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市场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可以说是在经济改革中取得的最大的进展,商品市场现在已基本建立了。因为有没有市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价格,即价格究竟是由国家规定,还是由市场根据供求关系来浮动。由国家来规定,就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一个模拟市场,所以不能单纯以有没有东西卖来作为衡量市场的标准。过去较长时期甚至最困难时期也有东西卖,有的地方甚至摆得琳琅满目,但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模拟市场,因为价格是国家规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变化是相当大的。如消费品价格,在改革开放以前,95%以上是国家计划规定的,现在95%以上已变为由市场决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采购价格,过去几乎百分之百由国家计划规定,现在大约80%(有说85%)以上由市场决定。这说明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当然,价格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放开,任何国家也没有百分之百放开,有少数价格如公用设施。能源价格等一般仍应由国家控制,但在管理方式上要作一些改变。要素市场主要有两个,一是资金市场,一是劳动力市场,现在看来差距都还很大。资金市场衡量标准是看利率(包括汇率)是否放开,现在看还没有。劳动力市场衡量标准是就业和工资是否由市场决定,这方面目前有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劳动就业和工资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了,国有企业的劳动力还没有走上市场。第二个方面的改革是企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场,但市场是否能很好地运转,取决于市场运行的主体,即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能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基本上是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已基本上相适应,所以发展得很快,发展得很好,而且是当前经济的最主要的增长点;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至今还不相适应,尽管国家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困难还很大,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影响整个改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宏观管理。基本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说是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过去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采取直接调控的法。搞市场经济就不能采取直接调控了,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有一部分带强制性的,也只能采取法律手段,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财政、税收、特别是金融手段为主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较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精简机构。职能转换进展比较缓慢。第四个方面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特别是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过去的分配,说是按劳分配,但实际上是平均主义的分配,铁饭碗,大锅饭,没有大多的差别现在在理论上已经明确:分配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是又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益对,有可能分配,没有效益就没有东西分配。同时还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等也要参加分配。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是能不能达到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保障社会稳定、保持群众团结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这方面过去做得不够,现在正在推进。从以上四个方面,说明改革已取得不小的成绩。正因为改革取得进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经济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各个领域的改革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比如市场这个环节,商品市场的建立进展后面貌改变不了,而且还影响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影响金融体制和劳动体制的改革等。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就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组织形式就是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质是一部分要转让和退出;一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有了这些指示精神,完全可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从现在进展情况看,调整所有制结构快一些,真正按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慢一些,因为对怎样搞好规范的公司制改组,包括:如何做到股权多元化,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制衡机制等,还没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和比较成熟的经验,可能还有个探索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宏观调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快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政府机构精简和职能转换。现在,大家对机构精简都比较重视,但职能转换很不理想,往往是变了一种形式来控制企业,控制经济。比如过去搞计划经济,是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控制,现在这方面确实是少了,指令性计划已不多了。但不少地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想方设法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审批项目,干什么都要经过他审批。这是绝对不行的。现在中央很重视这个问题,必须想法解决。深圳对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大多数审批项目都已取消。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还是活不起来。而且审批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透明度更差,可能带来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会。所以,职能转换一定要彻底,绝不能改头换面,把原来的计划权变成审批权。第四个方面就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当前最突出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不快,已经影响和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因为国企改革必然要进行职工下岗分流,但又没有人“兜底”。当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难度也不小,如中央去年就公布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退休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等,这些方案都很好,但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保障基金欠账无法解决。据说这笔欠账至少有3万亿元,要解决困难确实不小。但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广大劳动者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须想法抓紧解决这个问题。总起来说,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快有的慢,落后的主要是要素市场、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必须下决心加快推进这些方面的改革,使其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大体相衔接。因为体制就是一种制度,作为制度就应该是规范的和互相之间大体平衡的。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混乱现象就很难解决,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也很难根除。而且,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要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制,使各方面都依法事,这是实行市场经济所绝对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快改革,争取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建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文是作者在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会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

❸ 中国30年来GDP变化原因(最好是论文)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978 3645.2
1979 4062.6
1980 4545.6

1981 4891.6
1982 5323.4
1983 5962.7
1984 7208.1
1985 9016.0

1986 10275.2
1987 12058.6
1988 15042.8
1989 16992.3
1990 18667.8

1991 21781.5
1992 26923.5
1993 35333.9
1994 48197.9
1995 60793.7

1996 71176.6
1997 78973.0
1998 84402.3
1999 89677.1
2000 99214.6

2001 109655.2
2002 120332.7
2003 135822.8
2004 159878.3
2005 183084.8

2006 209407
2007 246619

❹ 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巨大作用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也称地区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地理学交叉而形成的应用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一词常作为区域经济学的同义词。当区域经济学的课题特别涉及到城镇时,则使用城市经济学一词。区域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协调的科学。 其与区位理论既有联系,也存在区别。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应用经济(二级学科)下的一个三级学科。
主要作用:
当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很需要搞区域平衡。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这三个经济极有望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带城市群。可中国太大人太多,而这三个又集中在东部沿海,造成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很不平衡。中西部落后太多。全中国有13亿人口,东部沿海4个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港澳台)东北1个亿,中部4个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4个亿(西北部分: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青海,西南部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东部比较发达,转入重工化阶段,需要做的是产业升级和城乡统筹);东北是老工业基地,需要的是提升技术,重焕活力。对比之下中西部(除西藏、青海限制开发外)需要要做不仅是提高工业化程度,还有城乡统筹解决二元问题,重工化也得齐头并进。按照工业发展规律,那就得按照规模经济来抓,产业集群,抓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区域内配套,区域外比较优势分工,不过话又说回来,中西部各区域之间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地理位置而已。因为中西部没有面向海外的地理优势(除广西外),不能以外贸为动力,但是可以承接东部沿海中间产品的产业分工,也就是给沿海出口做配套,不过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业估计不太合适。中西部虽然基础还是有,但是不可能只靠本区域的力量,必须引进外部资金技术才能跨越发展,那就有对待国内资本和外资的问题了,得由国家层面干预,不然地方政府会比较短视。除要服从全国的布局外,一些产业还是以满足本区域为主。因为产业布局地域分散,但可以资本集中也不会造成太盲目的竞争。特别是一些需要高度集中的产业,但是生产是可以分散的,用于满足本地市场。

❺ 收到中国区域经济杂志通知说我的文章得特等奖,只要成果证书交110元等,他们会寄证书吗,是骗子吗,谢谢

不用试了,收到的证书一点用也没有,110元买一张奖状,不如花10元钱去外面打印店里打印的好呢,上面的公章就不是盖上去的,是印刷的,况且人事部门也不承认。

❻ 跪求以广州主导产业为主写一篇关于区域经济学论文

http://opinion.southcn.com/southcn/content/2008-01/30/content_4318506.htm

看看吧

❼ 中国区域地理环境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之小论文

v近年来,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引起了广泛关注,伴随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同时,中国的金融发展在区域层面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距(赵伟、马瑞永,2006)。研究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对于解释和控制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就解决这个问题做初步尝试。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中,地区差异化的原因主要是由地区的地理位置(如距离港口的远近)、自然条件等因素决定的。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并不能解释一些地理位置不是很优越的地区经济金融也能发展得很好。正是这个原因促使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崛起,新经济地理学的关键是Krugman(1991)提出的规模收益递增,核心思想是两个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的地区,也可能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历史事件)导致产业开始在其中一个地方集聚,从而产生地区差异。同时新经济地理学开始考虑经济、历史、文化和制度及其他一些传统地理学未涉及的因素对于经济的影响(Yeung,2003)。但是常常将政策因素和传统地理因素一样视为偶然事件来分析,认为它们对于经济金融起的是间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金煜、陈钊、陆铭,2006)。在中国经济政策和传统地理因素往往不是间接影响经济和金融发展,而是起直接作用。中国的“让东部地区先富起来”的一系列政策对于东部地区的发展起了不可否认的直接作用。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中纳入了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在新经济地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融地理学秉承了新经济地理学超越传统地理学框架分析问题的特点,并且发展出了更加综合分析问题的视角,强调跨学科的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多个角度来研究区域金融的发展。在这个视角下,传统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都被包括在内。金雪军、田霖(2004)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已经作了初步尝试,从金融地理学的综合视角构建了区域金融竞争力评价体系,其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区位等多个方面。本文试图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一个金融地理学分析地区金融发展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将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经济、科技、历史等多种因素主要分为三类: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经济政策。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描述性分析我们分别采用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金融市场化率(FMR)来衡量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地区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已经被广泛采用,由于我国的国有金融长期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为了更好地反映影响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我们特地还采用另一指标金融市场化率(FMR)来反映非国有金融发展状况(周立,2001)。FIR的定义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这是衡量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最广义指标。FMR是非国有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值。如果用S代表存款、L代表贷款,以FIR表示金融相关率,那么计算公式则为:FIR=(S L)/GDP。本文下面也将采用这种方法计算金融相关比率。相对应的金融市场化比率FMR就为非国有银行的存贷款之和与GDP的比值(周立,2001)。由表1也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明显的变化,表示非国有金融发展水平的FMR的变化相对表示总体金融发展水平的 FIR更加明显。我们将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变动的影响因素。三、实证分析我们采用混同回归模型和非观测效应模型来对所获得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将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和区域非国有金融的发展水平分别建模分析。(一)变量和数据根据前面的分析,把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分为三类:1.传统地理因素。按照地理位置和区域研究的传统,我们把30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设立两个虚拟变量region2、 region3来分别代表中部和西部地区。2.新经济地理因素。根据Henderson(1974)、Krugman(1991)、金雪军、田霖(2004)等前人的研究和金融地理学的特点,对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因素我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外溢效应。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GDP的比重(insratio)来表示。(2)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我们采用当地每百人中高校大学生的数量(hcap)来表示。(3)信息化水平。我们用当地年度邮政和电信业务的总量(comm)来表示信息化水平。(4)交通运输状况。我们用地区公路里程总长度(highway)来反映。(5)科技水平。我们用当地年度专利审批通过的数量(patent)来反映。(6)文化因素。我们用当地城镇居民除衣物、食品和居住消费以外的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consu)来反映一个地区的消费文化(金雪军、田霖,2004)。

❽ 区域经济学论文有哪些好点的创新点

区域经济学论文创新点,我觉得要跳出教材的框框,放眼更多的经济奇迹案例、区域发展案例、城市崛起案例。如果在中国范围内探讨区域经济学,有几个点或许可以稍加着墨。
在一定的国际背景下,特定区域(可以是中国、也可以是中国的某一特定小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式有何别具一格的因素。
此部分,可查找特定区域经济崛起初期所拥有的独特政治优势;统计分析重大项目、重大投资的不同于其他区域发展经验的特殊来源。
①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初期的重大项目是与中国这一区域的独特政治经济地位有关系的。彼时中美两国蜜月,合作对抗苏联霸权,这种唯一的来源于政治上的独特地位,决定了中国可以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有良好的、独特的关系进行重大合作、重大投资。
②以国内特定省区或特定城市为例:则包含了国家对此区域的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倾斜照顾政策,这主要是政治层面的因素;其次是分析特定省区或特定区域的初始重要投资来源,此处主要可以比较分析不同省区不同区域的海外侨胞群体数量、投资意愿以及投资实力、
(此处还可涉及探讨各个特区发展成功与否的经验、以及对不同特区的发展规模、发展后劲进行小类分析,探讨不同特区在相似政治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差别根源于何处)。
以上是对区域崛起、区域经济成功经验的初始因素方面的分析,这是针对经济案例起点的分析。
③区域经济起步之后的经济持续性崛起、连续高增长的因素方面。此处可分析对比中国与拉美的持续性增长的区别,这涉及了不同区域政治上的制度设计和经济决策的制定。还可结合第二项,分析对比国内不同区域的持续性增长带来不同经济成果的根源(这是针对经济案例过程的分析)。
④经过以上三个步骤,尝试总结看法,结合教材理论,凝练论文的结论部分。

⑤以上步骤,只是一时间的心思,十分不缜密,效果如何,要看对你是否有所启发。
当然了,还有许多案例是可以挑选出来进行总结的。比如广东的清远、河源;内蒙的鄂尔多斯;还有更多的二线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点、模式、因素等等可做案例分析。

❾ 我想请人写一篇区域经济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推荐一下哪里好

提供一些国贸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供参考。
1. 我国外贸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
2.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
3. 对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理论政策的研究
4. 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全球化"
5. APEC挑战WTO
6. 外贸企业财务问题
7. 东亚地区双边自由贸易的政治经济学
8.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
9. 东亚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
10. 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11. 中国企业应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战略
12. CEPA框架下,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前景
13. 论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
14. 论我国进出口市场的变化
15. 论东北亚经济合作
16.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
17. 全球FTA发展新趋势与中国的FTA战略
18. 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引资对策
19. 论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合作联动发展
2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
21.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原因,特点与前景分析
22. 东亚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
23. 欧盟东扩论
24. 评欧盟(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
25. 中国欧盟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及前景
26. 美国新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27. 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
28. 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29. 欧盟企业竞争力个案研究(以具体企业为例)
30. 美国企业竞争力个案研究(以具体企业为例)
31. 提升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
32. 国际营销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33. 国际营销中的绿色壁垒研究
34. 网络营销的应用问题研究
35. 企业促销战略研究
36.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
37. 关于无单放货的有关法律问题
38. 关于倒签提单的有关法律问题
39. 关于预借提单的有关法律问题
40. 提单的运输合同属性问题
41. 关于海运货物灭失及损坏有关问题
42. 国际贸易结算支付方式的选择及运用
43. 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评估
44. 出口信用保险浅析
45. 无船承运人法律地位
46. CIF合同初探
47. 国际贸易买卖中的违约与违约救济制度研究
48. 我国对外贸易代理制度的变革与我国外贸公司发展前景探讨
49.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50. 国际贸易合同中的欺诈胁迫与重大误解问题探讨

阅读全文

与中国区域经济学30年论文精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