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学习劳动经济学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知识
中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运行基础,调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内容。 第七章、...
❷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理论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各自影响因素以及相互作用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就业、工资、人力资本投资、失业、收入分配等。
中国劳动经济学兴起相对较晚,研究水平与国际同行存在着较大差距,国内专门从事这个学科研究的单位很少,不能适应于经济建设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转型,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失业、劳动力市场发育等问题成为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❸ 《劳动经济学》课程讲什么内容
《劳动经济学复》作为人力资源制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方法论。本课程旨在使初学者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劳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分析现实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劳动经济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对劳动市场上需求者和供给者经济行为的研究、人力资本理论、工资的确定与报酬制度的设计、劳动市场歧视、收入分配、失业与宏观经济绩效等。本课程将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考察最低工资立法、劳动市场歧视、就业培训计划以及收入分配的经济影响等相关政策问题。
❹ 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意义。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劳动关系与经济增长的科学,无论是在经济学领域还是在劳动关系研究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突出作用。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经济增速较快,经济增长与劳动关系出现了新的形势,要想在新形势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必须依托劳动关系理论。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劳动经济学,能够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认识,达到为经济发展服务,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起到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目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的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
①劳动力再生产。包括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②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包括劳动力资源的人口基础,劳动力的结构,劳动力供求的短期平衡和长期平衡。
③劳动就业。包括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宏观社会目标,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就业与工资的关系,待业及其类型,就业前培训和就业后培训。
④劳动力的宏观管理。包括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劳务市场及其管理,劳动力管理体制。
⑤劳动力的微观管理。包括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劳动组织与人员配备,劳动定额与劳动计量,劳动环境与人体保护。
⑥工资。包括影响工资的因素,工资职能,工资形式,工资水平,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最低工资与最高工资,工资差别。
⑦劳动保险中的经济问题。包括疾病、工伤、老年退休等社会保险中的经济问题。
⑧劳动效率。包括影响劳动效率的因素,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微观劳动效率与宏观劳动效率及其相互关系。
❺ 《劳动经济学》这门课程第二章的知识点有哪些
《劳动经济学》这门课程第二章的知识点包含劳动力范畴分类与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劳动供给理论的政策上的应用、参考资源。
❻ 如何学习《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这本书
学习不应该占据作息时间表上全部的空闲时间,总得给休息、业余爱好、娱乐留出一些时间,这一点对学习很重要。一张作息时间表也许不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但是它能让你了解如何支配你这一周的时间,从而使你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和娱乐。
❼ 请教,劳动经济学讲什么的,非常谢谢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及其他专业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也有一定的联系。
定义简介
是研究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科。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包括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1]
形成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相联系,劳工问题(包括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日益突出,劳工运动不断发展。这是劳动经济学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
19世纪中叶,劳工政策一词开始在经济学著作中出现。此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劳工政策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力图通过一定的劳工政策来缓和劳资矛盾,以保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劳工政策通常包括:工资标准及最低工资的制度,劳动时间的规定,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就业的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劳动条件的监督,劳资纠纷的调解,工厂法、工会法、罢工法、劳资关系法,等等。
19世纪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出各种设想,并进行改善劳工处境的实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工问题作了深刻的剖析,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作出科学的预言。
20世纪初,一些专门研究劳动和劳工问题的经济学著作相继问世。美国管理学家F.W.泰罗(1856~1915)在工厂组织中进行劳动定额和以劳动定额为基础的有差别计件工资制的实验,并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1911)等著作,对微观劳动管理具有重大意义。1925年出版的美国S.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包括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主要内容。1929~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致使劳工问题极端尖锐化。此后,西方劳动经济学有了较大发展。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非自愿失业”概念的提出,对西方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西方现代管理方法的研究,例如行为科学、工效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不断丰富着劳动经济管理的内容。
苏联的劳动经济学的形成晚于西方的劳动经济学。它是一门研究社会劳动组织和劳动政策的学科。如今,苏联的劳动经济学着重研究与劳动技术组织相联系的劳动的社会组织,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计划、劳动组织、劳动定额、劳动报酬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劳动经济学在中国已得到了初步传播。1928年,日本北泽新次郎的《劳动经济论》译本在中国出版。1929年出版的陈达(1892~1975)的《中国劳工问题》一书,论述了中国劳工问题的历史、现状和解决途径。1931年,朱通九的《劳动经济》一书出版。朱通九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还出版了一批有关劳工问题的社会学著作与法学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劳动经济学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联的劳动经济学传入中国。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劳动经济学在中国获得了明显的发展,有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劳动经济专业,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建立了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机构。80年代以来,劳动经济学在中国进一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❽ 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意义 分别从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回答。
劳动经济学和劳动与人力资本问题一直是国内外主流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它包回括就业、答人口经济、人力资本理论等,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占居重要地位。劳动经济学不仅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由于其研究问题涉及到最为复杂的经济现象,因而在研究方法上常有创新之举,推动经济学研究方法不断进步和完善。劳动经济学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在西方工业化社会,对劳动就业问题的关注首先是由于工业化生产所导致的劳动分工,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失调所引起的失业问题。因此,劳动经济学最初的发展是基于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而引起的。
❾ 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
学术定义
劳动经济学 labour economics
研究活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科。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包括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
形成与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相联系,劳工问题(包括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日益突出,劳工运动不断发展。这是劳动经济学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
19世纪中叶,劳工政策一词开始在经济学著作中出现。此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劳工政策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力图通过一定的劳工政策来缓和劳资矛盾,以保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劳工政策通常包括:工资标准及最低工资的制度,劳动时间的规定,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就业的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劳动条件的监督,劳资纠纷的调解,工厂法、工会法、罢工法、劳资关系法,等等。
19世纪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出各种设想,并进行改善劳工处境的实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工问题作了深刻的剖析,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作出科学的预言。
20世纪初,一些专门研究劳动和劳工问题的经济学著作相继问世。美国管理学家F.W.泰罗(1856~1915)在工厂组织中进行劳动定额和以劳动定额为基础的有差别计件工资制的实验,并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1911)等著作,对微观劳动管理具有重大意义。1925年出版的美国S.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包括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主要内容。1929~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致使劳工问题极端尖锐化。此后,西方劳动经济学有了较大发展。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非自愿失业”概念的提出,对西方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西方现代管理方法的研究,例如行为科学、工效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不断丰富着劳动经济管理的内容。
苏联的劳动经济学的形成晚于西方的劳动经济学。它是一门研究社会劳动组织和劳动政策的学科。目前,苏联的劳动经济学着重研究与劳动技术组织相联系的劳动的社会组织,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计划、劳动组织、劳动定额、劳动报酬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劳动经济学在中国已得到了初步传播1928年,日本北泽新次郎的《劳动经济论》译本在中国出版。1929年出版的陈达(1892~1975)的《中国劳工问题》一书,论述了中国劳工问题的历史、现状和解决途径。1931年,朱通九的《劳动经济》一书出版。朱通九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还出版了一批有关劳工问题的社会学著作与法学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劳动经济学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联的劳动经济学传入中国。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劳动经济学在中国获得了明显的发展,有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劳动经济专业,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建立了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机构。80年代以来,劳动经济学在中国进一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的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
①劳动力再生产。包括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②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包括劳动力资源的人口基础,劳动力的结构,劳动力供求的短期平衡和长期平衡。
③劳动就业。包括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宏观社会目标,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就业与工资的关系,待业及其类型,就业前培训和就业后培训。
④劳动力的宏观管理。包括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劳务市场及其管理,劳动力管理体制。
⑤劳动力的微观管理。包括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劳动组织与人员配备,劳动定额与劳动计量,劳动环境与人体保护。
⑥工资。包括影响工资的因素,工资职能,工资形式,工资水平,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最低工资与最高工资,工资差别。
⑦劳动保险中的经济问题。包括疾病、工伤、老年退休等社会保险中的经济问题。
⑧劳动效率。包括影响劳动效率的因素,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微观劳动效率与宏观劳动效率及其相互关系。
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劳动经济学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具体经济科学,它应研究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部分,即研究生产关系中的劳动关系。这种劳动关系包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形式、对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形式等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