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城市经济圈的理论基础
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弗里德曼的“核心一边缘”理论都认为随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随之改变。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时经济空间相对均衡,区域城市化已发展成熟,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区域关联平衡发展。城市经济圈正是区域向着相对均衡关联发展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的组织状态。
众多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为城市经济圈的空间经济结构提供理论基础。一是传统的增长极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核心,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由于其显著的聚集经济效益对外围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吸引力大,经济创新能力强,对外围具有较强的组织带动作用。
二是中心地理论。它解释了区域城市体系的等级性,为城市经济圈内的城市体系建设提供了支撑。
三是前苏联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理论。对城市经济圈内的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地区分工、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
四是区域一体化理论。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是以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共同市场的形成;其二是具有产业中心的城镇体系的形成。区域一体化包括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二者相辅相成。
除此以外,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指导城市经济圈的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是指导城市经济圈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理论。
❷ 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欧美各国、日本、前苏联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这与社会各界对城市经济学这一学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因此,认识城市经济学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揭开城市经济学的庐山真面目。 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研究城市发展规律,是通过对城市化基本规律的揭示,探寻城市发展的一般条件、动力及过程,这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结构,是通过对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分析,以期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这对于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环境,是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系统的阐述,提高人们对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城市经济整体效益、城市土地效益、城市规模效益或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来探索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区域,是通过对城市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剖析,寻求城市与区域共同发展的机制,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管理,旨在探索城市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方法、途径,这对于提高城市的水平和效率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文化,旨在通过对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之间关系的梳理,实施有效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是有意义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是为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
❸ 根据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分为( )两大部类。
C
答案解析:
根据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分为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❹ 求城市经济学论文一篇
文章编号:1673-1751(2007)01-0019-03
试论我国城市经济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刘扬
(濮阳市建委测量队,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和一些可行的建议与
方法,展望了未来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一体化;城市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城市经济学自西方传入我国20多年来,在我
国经历了从兴起到不断繁荣的发展过程,在许多
领域取得了若干重大研究成果,为我国城市化和
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1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现状
1. 1国外城市经济研究现状
国外的城市经济研究以解决城市问题作为出
发点和己任,在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更加
注重城市实际问题的解决。在现实经济问题的左
右下,近年来,国外城市经济研究的内容可集中归
结为4个主要的领域:区位分析与城市内部空间
结构演化;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模型设
计;特定城市市场与城市经济模型的建立;城市经
济问题、城市政府行为和城市经济政策分析。
1. 2国内城市经济研究现状
国内的城市经济研究在改革开放后才起步
但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20世纪80年代
我国城市经济学集中研究了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
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全方位展开了城
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论的研究,并对城市经济学
的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以及具体的城市问题、城市
经济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概括而言,近年来国内城市经济学研究主要
集中在下述5个方面: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
系研究;都市圈发展与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及协调
分析;区位选择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经济发展分析;城市政府职能与城
市治理模式研究等。
2我国城市经济学的新特点
城市经济研究直面时代重大问题。现代城市
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等领域越来越引起社
会各方面的重视,越来越需要城市经济学的理论
指导,实践的需要促使理论工作者从经济学层面
上积极进行探讨。就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的认
识而言,也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和新见解。
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趋活
跃。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
是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
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
研究方式的多样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近
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出现了“个性化研究”的方式。与“个性化研究”
方式相对应的是“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
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
合作研究,这与网络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
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城市经济学研究
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展的
创新与突破。
城市经济研究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日趋活
跃。改革开放为我国城市经济学者提供了与国外
进行广泛交流和对话的机会,各研究机构或高校
的有关单位经常派出学者到国外进修、讲学、参加
国际会议,了解国外城市经济学发展的最新信息,
同时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大大拓宽了我国学
者的研究视野。
城市经济学的学科组织建设和教学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时代呼唤着城市经济学的新发
展,与此相呼应,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于2000年10
月成立了城市经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以下简
称“委员会”),担负起促进中国城市经济学发展
的历史重任,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组
织保障。随着城市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推进,城市
经济学教学工作在国内各高校也得到了相应的重
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所大学开设
了城市经济学课程,有10多所大学成立了专门的
研究机构,近百名教师从事城市经济学及相关问
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3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城市经
济理论基本观点的表述不规范,城市经济理论研
究与实践部分分离。
城市经济学研究存在薄弱环节。对城市化问
题、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对城市
竞争力问题研究不足。
4“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发展的主要
领域及其趋势
城市经济学基础研究。一是在重视对特定城
市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关注统领全局的城市经
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运行
的规律性研究及城市经济学理论、方法、工具、经
济模型的研究。其趋势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
论体系,明确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范畴、
结构等问题,创建相关经济模型,提高研究的规范
性和增强其实践的可操作性,规范城市经济学的
研究方法,规范相关概念的使用。二是完善城市
经济学学科体系与内容,应融会多个学科的理论
方法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如可探讨
建立科学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包括城市及城市区
域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福利和行政区划等
在内的问题,将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视为经济分
析的内生变量,将所有权的分配、经济组织结构乃
至社会政治制度结构都理解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
键因素。应创新和发展城市化理论,把城市化研
究放到城市化时代的高度加以认识。应反思城市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以及思想、制度和管理方面
的原因。要提高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性,研究城市
发展的系统工程和价值工程,将城市经济学研究
划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研究。应研究城市化
定理或定律,使之既接受实证主义的检验,又接受
伪证主义的检验,成为经过科学论证和可以反复
验证的结论及指导实际工作者实践的依据。
城市化问题研究。一是研究城市化的方针政
策。包括城市发展政策、城市产业政策、城市人口
政策、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会
治理的方针政策等。要加强以生产力为转移的城
市化规律的研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发展
阶段性的研究和国情与地区差异的研究。二是研
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政府定位及
其作用的发挥。三是研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
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契机,加快落后
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以
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少关注落
后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四
是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看,
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发展规律、不
同地区城市规模效益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区域
差别扩大与缩小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大城市化
与城镇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如
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资借
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极具参考价
值。六是研究城市化与教育、文化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国民生
活方式转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有
必要加强城市化对国民生活观念的影响及应对措
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应加强城
市建设创新性与国际性关系的研究;加强民间建
筑与公共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加强城市建设方法
论的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法制性与指导性的关系等
问题的研究。
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研究。一是城
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政府的职能与定位。这是城
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和基本问题,相关的研究已
有很多,但还不够清晰明确,指导实践的能力也不
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强。二是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三个效益”的统一问题。下一步的相关研
究将集中在确立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和
相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上。三是城市发展中的文
化传承与保护。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
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确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机
制,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四是
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建设。研究精神文明与城
市发展的关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进措施;建树
“伦理经济”和“道德经济”的产业文化观念;剖析
城市环境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制定城市
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的新途径。
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一是尽快建立一套能
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这需要加强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调
查。二是以城市综合竞争力来评价城市发展状
况,对大城市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中
小城市,特别是具有发展特色的中小城市则有失
偏颇。因此,应建立可以用来评价具有发展特色
城市的指标体系,使之与综合竞争力评价标准一
起,构成完整的评价城市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何文超.重彩浓抹绘宏图—濮阳市城市规
划建设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国际广
播出版社, 1996.
[2][加]伯拉舒特T J·城市测量与制图[M],
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1.
❺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阐述城市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的关系 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城市经济可分为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基本经济部类是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从属经济部类(非基本经济部类)则是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
经济基础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包括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门化,城市发展最初以来某个或某些具有出口能力的企业;第二阶段是综合化,出口专门化的企业具有联动作用,产生“上游”和“下游”企业,形成出口综合体;第三阶段是成熟化,基本经济部类带动非基本经济部类,形成完整的城市经济体系;第四阶段是区域化,有些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❻ 城市经济学研究什么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有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由于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必然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因此,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产生的城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内容方面存在重大差别。西方的城市经济学以研究城市内的各种市场,以及力图解决现代大城市中存在的各类社会问题作为对象。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经济学着重研究城市经济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城市的作用;城市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缩小城乡差别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过程等。
城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政治经济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同其他专业和部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对外贸易学、运输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土地经济学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在研究过程中吸收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但城市经济学以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有机体,综合考察其经济活动、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
城市经济学也是城市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同城市社会学、城市政治学、城市规划学、城市建筑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环境学、城市地理学、城市交通学等也有密切的联系。
❼ 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1城市经济的作用及其运行问题
经济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人类社会的共识。经济的发展带动全局的发展。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城市经济的作用①城市经济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②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支柱。③城市经济的发展,加深了社会分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④城市经济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①空间上的集聚性与规模性。空间集聚性是城市的本质特征,也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②系统上的综合性与网络性。现代城市经济系统通常都包括工业、建筑、房地产、金融保险以及信息等系统。城市经济系统是这些系统的综合。这些系统之间、各系统内部各单位之间都存在种种经济关系,他们相互关联与交融,使城市经济又具有网络性的特点。③运行商的开放性与外部性。④绩效上的高效性与裂变性。城市的人均投资低于农村,而投资取得的效益却比农村高。城市经济的高效性,使得城市经济以较高的速度不断增长和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的飞跃,呈现裂变性的特征。
城市经济运行的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的问题。②城市空间规模增长管控问题。③城市经济空间与城市经济空间的合理配置问题。④城市空间范围内产业结构问题。⑤城市空间范围内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问题。
对上述城市经济运行问题的分析探讨,是城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经济、城市空间规模经济与增长管控城市空间的合理配置、城市空间内的产业结构、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城市土地经济、人口经济财政金融经济、管理经济、住宅经济、福利经济、基础设施经济、交通经济、物流经济、环境经济以及城市与区域经济等。
2城市经济学学科的发展
城市经济学是随着现代城市及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多数学者认为,1965年美国人威尔帕·汤普森编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论》的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的诞生。西方城市经济学发展非常迅速。在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形势的需要,城市经济学才被介绍到我国,并且发展迅速,很快确立了它的学科地位,成立了研究城市经济学的学会及系所,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城市经济学科理论与实际人才。我国城市经济领域的权威性学术团体——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宗旨包括:开展城市经济理论前瞻性理论研究,总结城市发展经济经验,传播城市现代化建设理论信息,推动全国学术研究成果交流,繁荣城市经济,促进城市发展。
我国城市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新形势:(1)学科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研究将会进一步加强。(2)城市经济学研究将会更加注重实践性并将直面重大问题。当今城市社会的城市化规律与方针政策问题城市经济增长中经济组织结构、社会政治制度结构的作用及其对策、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城市竞争力问题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实践实践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难题,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3)研究方式、手段以及方法将有大的变革。①个性化研究开始出现,“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②计算机应用更加频繁和突出。建立城市经济学数量经济模型,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③由专门化研究走向综合研究趋势明显。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将成为必然选择。(4)城市经济比较研究也将成为一个趋势。城市经济研究将逐步摆脱对单一城市的研究,开始注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不同城市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研究。
❽ 城市经济学有哪些理论
核心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高级宏观和高级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前沿回专题研究基础课答:会计会,财务会计,管理学,财务管理,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证券经济学,投资学,发展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法,税法,财政学.你这个骗子,明明有455分,你却一分也不愿意拿出来.
❾ 城市经济学的出路
浅议城市经济学的整体性与理论框架
一、整体性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
(一) 世界整体性的根源和表现
我国古代哲学家早有"宇宙同源"的思想,认为宇宙源于"元"、"气"、"一"等等。近代唯物主义认为宇宙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现代系统论的产生,实际提出了"宇宙同构"的思想,认为世界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的。其中最基本的系统形式应该可称之为"点辐射"或"点衍生"形式。"点辐射"的常态存在形式就是"中星-卫星"结构。大到太阳系、小到原子都是这种结构。现代区域的存在形式越来越看的清楚,是以"城市"为"中星",以周围次级城镇村为"卫星"的地理结构。"点衍生"的常态,在自然界表现为门、纲、目、科、属、种系统,在社会表现为行政、宗法、宗教各类系统,在经济领域表现为产业结构、管理结构各类系统,如此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宇宙的普遍规律三条,现代思维科学提出"老三论"、"新三论",实际是共同提出了一个"宇宙同律"的非常重要的思想。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部极其丰富的哲学教科书。城市经济中存在的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及其发生、发展都可以用哲学上的"三条规律"和"老三论"、"新三论"得到完整解释。城市经济学自己所揭示的城市化规律、城市发展规律也都具有普遍性。城市经济学的教学科研任务归根到底也就是要充分、正确地揭示和阐释这些普遍规律,以指导城市工作者的实践。
(二)世界整体性的机制和过程
世界的整体性的提出是由于物质的永恒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其运动、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轨迹就是空间维的辐射和时间维的衍生,而"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规律
世界的整体性之所以持续维系而不崩溃,乃在于世界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性,牵一发而动全身;世界万事万物的相互依存性和相互作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还在于宇宙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结构的层次性和有序性。城市经济的存在就具有这种内外整体性。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整体。城市内部也是一个整体,任何城市要素都是普遍联系的、互相依存的和具有有序的层次结构性的。
世界的整体性又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定式,它是发展变化的。其一般规律是由无序到有序、由不甚紧密到紧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城市经济的整体性也是如此。所以,以下结论是真理:
任何整体性描述形成之日就是它开始过时之时。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
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又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把握,又离不开理论的抽象,怎么办呢?
二、世界整体性的系统把握与辨识
(一) 系统分类
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因此首先可以和必须进行系统分类,要分清系统的层次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城市经济对城市系统首先进行正确的分类是前提性条件。其一、从城市经济的外部联系和关系上,不难看出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分类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其二、从城市经济的内部联系和关系上,不难看出多角度多层次分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 概念建构
任何事物的系统存在形式都需要用概念加以抽象把握,任何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也都需要运用概念加以抽象把握。世界的整体性反映为人的认识的整体性,便需要用概念体系的整体性来表达。任何科学体系无不表现为它的科学范畴体系,而此科学的"完整性"无不要以它所建构的范畴体系是否完整来检验和表达。
根据自然科学和现代思维科学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学科范畴系统的形成一般存在以下轨迹:首先是"主体"概念和"客体"概念的产生;然后,从主体概念中衍生出"结构"、"功能"等概念。(结构一般是事物特点和性质的根据,而功能是事物地位、作用、效益的基础。)从客体概念中衍生出"环境"、"空间"、"条件"等概念;从二者的结合上,自然产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的概念;在"有人系统"中,"管理"和"经营"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了。在自然科学中,其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前三方面概念和范畴的运用、变化和组合;在社会科学、农业科学中,其科学体系的形成则无非就是上述四方面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的运用、展开、衍生和排列组合。
城市经济学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出生"较晚的一门经济学,80年代初才由西方传入中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其理论体系自然还处于见仁见智阶段。本人的《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就是根据以上认识形成的。根据城市经济的特点、研究需要和本人的经验乃有发展、结构、环境、效益、区域、管理六篇及其相关18章的出现。这个学科范畴、概念体系的建构,当然还不能说已经十分完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三) 相关分析
系统分类与概念建构 是否科学、合理、完备,很重要的检验工具就是系统之间与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的分析。从这种分析中,可以看出系统之间和概念之间相互接近、相互依存的程度和层次性。不过,这种分析也要分层次进行。
首先是两维关系的分析,也就是两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或正向、或负向、或线形、或非线形)关系。例如城市化率与人均GDP便具有正相关关系,而第一产业比重与人均GDP则具有负相关关系;而城市人口、生产要素密度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先正向而后负向的。这些相近的概念就必须有序"编织"在一起进行系统研究
其次是多维关系分析,这是两维关系分析的必然,是对事物要素相关关系进行整体分析的要求。从上述两维分析中,不难看出城市化率、人均GDP值、第一产业比重具有多维连带关系,经济密度、经济效益、GDP 值也具有多维连带关系。再如,警力成本、犯罪损失、社会成本之间,环境污染损失、环保投资、社会成本之间也都是多维相关关系。
多维关系有的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有的则只能进行定性分析。本书的六篇其相互关系就是如此。第1篇是"发展",后面5篇(结构、环境、效益、区域、管理)均与发展相关,无一例外;同样地,第2篇"结构",与其前后的5 篇(发展、环境、效益、区域、管理)也是息息相关的,无一例外;如此类推。也就是说,各篇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整体。同样地,全书18章也都不是孤立的,也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整体。
再次是矩阵联系和关系,这是多维联系和关系的标准模式。这种联系的普遍性在产业界已经首先得到充分揭示和证明。作为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的理论体系,其实也具有这种内在联系的奥秘。发现和整理这种标准联系,有助于理论体系建构的科学化和完备。本书曾为此做过尝试,是否成功有待后来者评说和完成。
三、城市经济学理论整体性的把握与探索
根据以上认识和探讨,我们用矩阵的形式把全书内容作了7×7的排列,其中,1-6各排各列的内容,皆摘自原书六篇。每列的内容即每篇的内容提要,每行的内容则是每篇可以写入而没有写入,相当于"输出"到其他各章(各列)的内容。第7行第7列是进一步考虑到内容的完整性新补充进去的。我们试图用这个理论矩阵来说明自己对城市经济学的整体性及其各部分相互联系和关系的理解。下面就是这一矩阵体系:
综观上述理论矩阵的形成,我们体会以下特点:
1、是城市发展历史逻辑和城市经济学研究方法逻辑的统一。历史逻辑可以从矩阵的主对角线去看,可以发现体系结构遵循从"城市发展"的历 史开始,继而有结构、环境的城市问题,20世纪60年代之后,城市效益、城市区域、城市管理问题相继进入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而方法逻辑可以从行列关系来看,发现城市经济学理论分析蕴涵着的系统方法,即从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总的目标系统出发,有层次有先后地分化出具体的研究子系统,并指出了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揭示了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规定性。
2、它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的统一。正如该书自序中已经指出的,本书体系的出现也不完全是逻辑推理的产物,它是作者有感于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现实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针对性的安排。例如,城市化的客观规律问题、城市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城市空间结构问题、公共经济问题、城市规模效益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外部经济问题和城市区域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正是传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没有关注或很少关注的。而这些问题恰恰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城市经济发展中大量发生的,急需理论的指导,特别是我国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经济的发展更需要理论指导的支持。这些实际感受对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它是演绎法和归纳法的统一。演绎法是指由研究对象的界定到科学范畴的展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在这个研究对象的界定下,将经济学的研究分为六大范畴展开,并用理论矩阵形式加以表现,体现了演绎法的具体运用;而该矩阵通过对城市发展、城市结构、城市环境、城市效益、城市区域、城市管理6行6列的综合研究,最后都归结到城市系统经济运行、城市系统经济关系和城市系统经济规律的研究,体现了归纳法的应用。
4、它是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统一。城市经济学从一般理论范畴归属来看是属于应用经济学,即一般认为它是运用理论经济学原理分析解决城市经济问题的。但是,由于城市经济学所要揭示的空间经济问题、外部经济问题、聚集和扩散经济问题、分布问题等等,往往不能直接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找到系统的原理,不得不在一边研究城市经济的实际应用问题时,一边同时研究这些实际应用问题所涉及的经济学基础理论问题。实际上,应当也有一门能够解决城市经济问题、区域经济问题、产业经济问题等中观性经济问题的理论经济学,但是,这一学科还远远没有形成,从而使城市经济学在完成城市经济实际问题的研究任务的同时,不得不涉及理论经济学问题的研究。从这一意义上说,城市经济学的某些内容又是理论经济学。这个矩阵对作为理论经济学的中观经济学的诞生也许会有一定帮助。
❿ 城市经济学的的发展要求论文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版其规律的经权济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我国目前把城市经济学作为二级学科区域经济学下面的三级学科。
涵盖方面
1、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
2、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
城市经济学相关书籍
3、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
4、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
5、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研究内容
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
包括城市产生、城市化、郊区化、都会化、城市衰退、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特性、城市规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设等;
城市内部结构
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