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知道什么是自杀经济学吗
其实是女儿好 但是就人类繁衍生存历史看,儿子更有利
② 知名经济学家顾准是怎么死的
1952年的三反运动,他受到了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处分。顾准主张依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征收,强调“依率计征,控制计算”,不同意运动式征税,他在自己主管的《税务通讯》上连发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1953年后,曾先后担任中央建筑工程部财物司司长,洛阳工程局副局长。1956年入经济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后,开始研究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问题,最早提出并论证了计划体制根本不可能完全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并写成《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成为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
195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在随后的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分子。1962年下放劳动回到经济研究所,受孙冶方委托研究会计和经济,相继翻译了熊彼特和琼·罗宾逊的经济学著作;1965年,因当时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外甥宋德楠与几个同学建立“现代马列主义研究会”,被视为组织“反动小团体”,顾准受到牵连,再次被划为右派,并在随后的文革中,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受到更加残酷的迫害。出于来自社会的强大压力以及对顾准的不理解,与顾准患难与共30多年的妻子汪璧被迫提出与顾准离婚,1968年4月更因不堪迫害而含恨自杀;五个子女宣布与顾准断绝关系,并断绝一切来往。
来自
顾准_网络
③ 为什么经济学经常能给人震撼的感觉呢
我刚开始学习经济学的时候,也有类似的被震撼到的感觉,看世界的角度为之一变。
那经济学的视角和我们的日常视角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经济学经常能给人震撼的感觉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我们的日常视角,是亿万年进化而来的直觉。直觉本来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是大自然最宝贵的馈赠,是一个帮助我们高效地趋利避害的反应系统。
但是请注意,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类的生存处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从熟人的群居生活,变成了陌生人的大规模协作。
那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也就大不一样了,在这个新环境下,如果我们再通过直觉看问题,不仅看不到事实真相,也得不出有效的策略,更没法做到趋利避害。这个时候经济学就来了,那经济学是干嘛的?
经济学本质上就是要总结这种陌生人大规模协作社会的运行规律。之所以经济学上的很多结论经常让我们大跌眼镜,就是因为它往往和我们的直觉相反。
这么说有点抽象,还是来举两个例子。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对所谓“行业暴利黑幕”的揭露:某某行业,商品的进货价低得惊人,而销售价则非常之高,所以利润高得惊人,简直就是暴利。
比如眼镜行业,就经常遭到这样的指责,据说高档国产眼镜片的利润在95%以上。如果是真的,那确实要算暴利了。
再比如说钢琴,有人就告诉我,一架钢琴的进货价不超过一万,但是卖给你要好几万,几倍的利润,这是不是也是暴利呢?
可是如果你反过来想想,如果卖眼镜、卖钢琴那么挣钱,为什么眼镜店、钢琴店也会倒闭呢?
我们罗辑思维节目的策划人李子?D告诉我,他家附近就有个眼镜店,最近因为生意不景气,就把半边店面租给别人卖服装了。95%的暴利,怎么还会不景气呢?应该是数钱数到手软啊。
其实稍微算算账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有的商品,比如钢琴,单品可能利润率很高,但一年也许只能卖出去几台。而有的商品,比如矿泉水,单品利润率很低,但是每天都在大量走货,总体算下来,其实没准比卖钢琴赚的要多得多。
你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从直觉出发,那看到的就是“销售利润”,就是“售价”减去“进价”的利润。
但是,如果把视角提升到整个社会的高度,我们就不仅要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问题,还要从做生意的人的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从买卖人的角度算账,是另一种利润,叫“投资利润”:也就是他投进一笔钱去,一定时间后(比如一年之后),到底能挣回多少钱。
不同行业的销售速度大不一样:有的行业,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销售频次低,单笔销售利润惊人;有的行业,天天都有买卖,忙得不可开交,资金快速周转,虽然销售利润率很低,但总体核算下来,大家其实赚的钱差不多。
换句话说,不同行业的销售利润率有很大差异,但各个行业的投资利润率其实相差不大。
有人说不对啊,有的行业分明就是很赚钱的,比如说游戏行业。
有新闻报道,某款游戏一天就能赚将近一个亿。确实有这样的明星游戏,但是如果你说游戏行业都非常赚钱,这就是咱们直觉的偏差了。
实际上,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电子游戏行业整体仍然是亏损的,大量游戏公司投资下去,实际上是血本无归的。
你看,直觉和事实的差距有多大。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请问商家在媒体上做广告,广告费到底是谁出的?
直觉的答案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广告费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的头上,当然是消费者出的了。如果你这么理解问题,那就很可能得出两个推论。
第一,如果企业不花这么多钱做广告,自然也就节约了成本,那产品的价格就可以低一点。或者把钱花在产品本身上,增加研发经费,多多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不是更好吗?
你还别说,真就有人认真讨论过,让政府出面限制或者取消广告。他们认为,广告是市场竞争造成的一种浪费。
如果你接受这个观点,广告是浪费,那第二个推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你想,某明星只是在电视广告中举着饮料瓶扭扭屁股,呲牙笑笑,就拿走几百万几千万的广告费。而买饮料的消费者,每买一瓶饮料,就要交给那个明星一些钱。明星都那么有钱了,消费者还要补贴他们,说得不好听,这完全是一个“劫贫济富”的邪恶过程啊。
你看,从一个认知出发,居然我们推导出了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分明是有问题的。
后来经济学家知道了,上面这种论证是错误的。
在市场中,广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虽然从财务上看,所有的广告费用都由最终消费者承担,但好的广告其实是减少而不是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
这种说法肯定和许多人的常识,或者说直觉冲突,所以有必要解释一下。
广告的作用是推销,扩大销售量,那在不同的销售量下,商家愿意给出的价格是一样的吗?
比如说,卖一种产品,一年卖一万个,企业定价是每个10块钱。如果你问企业老板,假设我有办法让你一年卖1000万个产品,你愿意降低定价吗?
所有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有一种效应叫“规模效应”。能卖1000万个,算到每个产品里,各个方面的成本都在剧烈下降,那卖给消费者的定价当然就可以大幅度便宜下来,增加竞争力。
那谁能让一个商品从一年卖一万个,变成一年卖1000万个呢?
答案就是广告。
对,虽然直觉上,广告费是消费者出的。但是所有做了成功广告的商家,产品销量急剧扩大,通常都会带来价格的下降。所以,广告费的本质是啥?
是广告创造了规模效应,这个规模效应带来的好处,由商家、消费者和广告媒体三家瓜分。
这就回到了市场的一个基本原理:没有创造价值的环节,在市场中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反过来说,只要在自由市场中长期存在的东西,就一定创造了价值,而不是制造了浪费。
那你可能会说,刚才说的是广告成功的情况,但是商家做广告,不见得会成功。如果商家做广告失败了,那广告费是不是就转嫁给消费者了呢?
这更不可能啊,广告失败,销售量没有增加,企业家只好自己承担广告费,这叫“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他怎么还能有胆子涨价,让消费者承担广告费呢?这是商业上的自杀。
你看,学经济学的乐趣就在这里——它让你时刻反省自己的本能反应,让你换一个角度来看周边事物,在云开雾散的那一刻,你会更接近世界的本来面目。
④ 有没有人自杀写过遗书
写给我最亲爱的人们”。家属称,之所以向社会公布魏东最后留言,是“期望亲人在天堂安息,免受世间纷扰”。
这一封书写工整的遗书,记录了叱诧风云的资本大鳄涌金系掌门人魏东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近年来我的强迫症愈发的严重,本想今年能放下工作,安心的休养,医治这种精神上的病症,但近期外部环境又给了我巨大的压力。”
几乎所有错愕于魏东之死的人,都有一个坚定的理由:一个事业正处于颠峰的成功人士,怎么可能有令其轻生的危机?
的确,出生于1967年的魏东,一路似乎都顺风顺水,在证券界,魏东给人的感觉是:“聪明”、“极具亲和力”、“人脉极广”、“年轻有为,前途无量”没有一丝悲观厌世的情绪。北京一位和魏东平日素有接触的规范类券商投行部老总说:“魏东家境不错,身上的光环太多,经历的挫折甚少,选择了这条路,实在令人痛惜。”
1995年,魏东创建上海涌金实业有限公司,早年以转配股、法人股受让、配售新股等方式积累资金,并以此为平台展开对医药企业和金融企业的收购。
1999年,涌金系以1.8亿元注册成立湖南涌金投资,并成立了北京知金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在《涌金系上岸》一文中指出,2002年是“涌金系”重要的分水岭。2002年初,湖南涌金并购长沙九芝堂集团,并控制了九芝堂。以九芝堂为平台,涌金系还不断通过增持,成为千金药业(爱股,行情,资讯)的第二大股东。2005年在券商业低迷时,涌金系通过多家旗下公司控股了成都证券,并更名为国金证券,随后成功借壳成都建投上市。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魏东旗下的国金证券率先借壳上市,投资法人股斩获颇丰,与魏东接近的人士亦称,魏东引领下的“涌金系”这些年在逐渐转向正规的运作。
然而,从魏东的遗书中,我们却可以看出这位从不接受媒体采访的资本大鳄风光背后内心的挣扎与无奈,他写道,“近期外部环境又给了我巨大的压力,强迫性的动作,强迫性的思维,如影随行,几乎时时刻刻的困扰着我,伴随着严重的失眠和抑郁,使我无法面对生活,对于未来能否摆脱它毫无信心,而且长此以往会拖累得我的爱人,我的家庭不堪重负。
有证券人士预测,魏东弟弟魏锋可能会成为“涌金系”的接班人,因为“他对于‘涌金系’发展战略非常熟悉,是最适合应付突发事件的人选。”
5月6日,将是魏东的遗体告别日。
附:魏东亲属提供的最后留言:《写给我最亲爱的人们》
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近年来我的强迫症愈发的严重,本想今年能放下工作,安心的休养,医治这种精神上的病症,但近期外部环境又给了我巨大的压力,强迫性的动作,强迫性的思维,如影随行,几乎时时刻刻的困扰着我,伴随着严重的失眠和抑郁,使我无法面对生活,对于未来能否摆脱它毫无信心,而且长此以往会拖累得我的爱人,我的家庭不堪重负,(时至今日,小陈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对此,我深深感到内疚)因此我决心把大家都解脱出来,把我也解脱出来,这的确是弱者的表现,但我希望爱我的人们能理解我,谅解我的软弱,也希望大家重视精神上的疾病,防患于未然,不要走到我今日这一步。我对不起小陈,我的家庭,我的父母,但我确实无法忍受病症了,原谅我,我深深的报歉。小陈,你重担在肩,希望你照顾好我们的父母,孩子,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来世我依然爱你,最深情的吻你!
⑤ 经济学专业以后到底好不好!(不懂的别瞎说)
不算特别好,经济学这个专业过于理论化,离工作实际差距太大。在国内又普遍偏内软,想真研究个容什么东西也研究不出来。
本人就是学经济的,虽然不是北大清华,也是北京一211名校。我的本科同学们,有去做金融的,有去做贸易的,有做会计的,有做文秘的,基本都是一毕业就换行,重新学习重新开始。硕士同学的工作倒是大多离经济学这个专业比较近,不是留校了,就是考公务员了。
个人感觉经济学就是一跳板。一是因为在学校的经济学课程大多比较杂,说是经济学,实际上还学了大量金融、财政、会计、管理的课程。要是确定以后考研又不确定方向的话,可以先从经济学专业开始,硕士时再换专业。二是如果以后想考公务员,经济学招收的职位相对多一些。
如果打算本科毕业就找工作的话,建议还是选个专业性和操作性都强一点的专业吧,比如会计、金融,都是不错的选择。
⑥ 肖然是自杀吗
我认为是的 因为后事安排得很妥当 遗书 遗产 基金负责人都安排好了 再有钱的富翁也不至于三十多就立好遗嘱写好遗书吧 而且复婚好像是肖然单方面的说辞(记不太清了)
⑦ 全国每年自杀多少
2014年7月,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刊文披露,近年来,“中国自杀率已跌至世界最低行列”、“近10多年来中国自杀率陡降一半”。而支持这个论断的证据,来自香港大学2014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
中文名
中国自杀率
定义
社会统计数据
发布时间
2014年7月
地点
中国
快速
导航
世界最低
官方统计
简单概述
2019年,据中国日报网报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新发布的报告,全球每40秒钟就有一个人自杀身亡,男性的自杀率高于女性,只有中国、缅甸、孟加拉等几个国家例外。高收入国家的自杀率最高,美洲是唯一一个自杀率上升的地区。[1]
中国93%有自杀行为的人没有看过心理医生,在每年8万自杀未遂者中,被进行心理评估的还不到1%。中国的自杀防御工作缺乏一个全国性的计划来协调,政府机构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不够,缺乏财力支持,也缺乏有效的评估心理因素的工具,更缺少高素质的研究人员。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对抑郁症患者的帮助和干预不够。全社会基本的心理知识普及还很差,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许多人怕丢面子,不敢去看医生,特别是在农村,根本没有求助的地方。在农村,也根本就买不到治疗抑郁的药,农村的大夫也不知道是什么问题,应当怎样处理。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由于抑郁的情绪没有被处理和治疗,危险因素没有减少是一个关键因素。
另外,社会支持网络不够健全,有一些人群是自杀高危人群,他们没有得到社会的相应支持和帮助。在农村,刚结婚的女性搬到丈夫家里,如果和丈夫有一些矛盾,往往没有人能够倾听她的问题,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如果周围也有人自杀,她很快就会想到用这个方法来处理这个矛盾。老人也是如此,特别是农村的老人,他的儿女都在城里打工,没有人照顾他,在发病时就是一个问题,如果是致命的病,疼痛得很厉害,治疗费又很贵,在没有人照管时,如果心理有压力,就很容易想到自杀这种方式。所以,社会支持在一些特殊人群中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要做的就是控制农药的获得。全国有58%的自杀是通过农药自杀的。在农村,农药一般都留在家里可以随便拿到。如果一个人确实想死,他会想办法,但有三分之一的自杀是冲动性自杀,如果农药没有那么容易获得,那么,他在自杀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经过思考后,自杀就有可能被中断。研究表明,有37%的自杀者仅仅考虑5分钟就会自杀。国外也有研究说明,减少自杀工具的易得,会使自杀率明显减少。
⑧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为什么而活着
不是来抢最好的答案的,只是看到题目觉得有意思所以来说两句。
我觉得人版活着是被动的。没错,我们所权有人都是被动的活着。假如说一个人无亲无故,无朋友,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再假如也不怕疼,而且他的生活水平也一般般,我们暂且按照普通人的生活水平那样,天天上班,为未来忧虑。那么你觉得这个人会活在世上么?还是选择自杀?注意:我们假设这个人无牵无挂,不怕疼,不在意别人眼光! 我觉得会选择自杀。
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我们有亲人,有朋友,对这世界有牵挂,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舍不得的理由,我们被这些东西牵绊,不愿离去。而且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自杀的胆量,给他一把刀他也不敢自杀,怕疼。给他毒药他不敢吃,他舍不得世界的美好,和亲人朋友,他从没试过死亡,他对未知的死亡是恐惧的。
所以我们活着的意义就是享受世界带给我美的美好,享受亲情、友情、爱情。人和人接触的越多,交流的越多就会互相影响,互相产生生活的信心,产生依赖,产生活下去的意愿。都想把更好的生活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带给自己和他人。
否则只有一个人的话....死亡对他来说恐怕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他的负面精神突破他对未知死亡的恐惧,随时都可以去见上帝。
⑨ 大萧条该自杀吗
最近在家看书,深深的感觉到一种无力感。这个世界的历史上,有无数的经济学家、政府机构、高级学者,都在努力做着一件事情,就是希望经济可以一直平稳,可以不出现萧条,而实际的结果是,根本不可能,萧条是一定会来的。
萧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凯恩斯认为是投资需求不足,当投资的收益率低于成本时,就无法形成最够的投资,因此导致了萧条的到来;而亚当斯密则认为,由于融资给与了不该给的机构,导致了资源错配,看不见的手无法起到作用,而引起了萧条的出现。无论是凯恩斯的“需求不足“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错配资源“理论,包括哈耶克认为的是人祸等等,其实都告诉我们2个真理:1、萧条是一定会来的;2、任何试图阻止萧条到来的手段,都会导致萧条来的更加猛烈。比如美国应对2000年互联网泡沫后的方式是刺激个人信贷,最终导致了更为严重的次贷危机,当然,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周期中,也有着相对萧条的时期,比如15年股市崩盘前后的萧条,再之前90年底中后期的经济萧条、通货紧缩等等,都是萧条的时候。但是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我们确实没有出现过欧美30年代可怕的大萧条,或者是美国70年代的大萧条,但是我们知道,萧条时不可避免的,哪怕时社会主义中国,萧条也不可能避免。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萧条,当让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竟然无法回答,因为我所有挣钱的手段,在萧条期间都无法再产生收益了,也就是说,一旦萧条到来,我可能不可避免的要吃老本了。我来具体说一下,我现在赚钱的手段有2个,即投资和咨询。先说说投资吧,是否萧条期间股市就没有短期上涨和反弹呢?当然不是,股市不会平静如水的,况且股票也会提供相应的分红,这个时候由于股市已经结束崩盘,资产价格降至非常低,所以分红率可能会非常高,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分红一般来说是一年一次的,以及股票价格短期的上涨也无法让他回到其应有的价值,这个时候最好的策略还是要持有。而中国区别于美国的最大特点,就是投资散户化,也就是说基金大部分的资产来自于散户,因此这个时候基金的规模是很难做大的,管理费收入少,股票分红期间长,股票价格增长无法达到合理的位置,这都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做投资/私募基金,都无法实现年度收益的增加,甚至如果那个时候我不做基金,只是自己投资,连管理费收入都没有了,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靠投资赚取收入是不确定的。
咨询呢?大萧条阶段,管理咨询的项目是非常难出
⑩ 中国 自杀率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年板中记载中国城市自杀率为4.82人/10万,农村8.58/人10万。
题为《中国自杀率报告:2002~2011》的论文称,1995年至1999年,15岁至34岁的中国女性公民之中,每10万人里年均约有35.2名农村女性自杀。而2011年,这一数字减少为每10万人之中只有3例,降幅超过了90%。该报告发表于德国《社会精神病学与精神流行病学》杂志。
根据2005年发表在中国《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员在调查了全国23个疾病监测点的数据以后,发现55岁以上人口的自杀死亡案例中,59.2%与患急重病或受伤相关,34.5%与经济困难有关。
(10)自杀经济学扩展阅读
农村女性自杀率降低值得高兴,但这并不是中国自杀率变化的全貌。报告指出,推动中国自杀率下降的因素,尤其是人口的迁徙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没有影响力。
大多数忧虑指向老年人的自杀率居高不下。如今,老年人口在中国人口中增长最快,每10万65岁到69岁的城市老年人中有9.9人自杀,每10万70岁到74岁的农村老年人中有41.7人自杀,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到五倍。老人自杀率在过去10年的头5年总体下降,城市比乡村下降更快,但是这个比率从2008年开始保持不变甚至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