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宏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
宏观经济学是从整体上考察国民经济运行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它是用总量分析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已解决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最终是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目标。 整个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四大理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和国民收入变动理论,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或就业理论。下面对这四种理论简要分析。 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国民收入的核心就是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就是紧紧围绕着GDP来分析的,主要是GDP的定义,GDP的核算方法(即支出法和收入法),国民收入的恒等式(即储蓄—投资)。名义GDP和实际GDP这四个方面。 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它主要包括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只涉及产品市场,讨论的是储蓄和消费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引出均衡国民收入。中间又引出了一个乘数原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就是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之上加上了货币市场,最终推导出了IS-LM模型,这个模型给出了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作用下的均衡国民收入的求法。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则是引进了供给方面,讨论的是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关系。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结合起来,可以说明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如何决定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即三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 三、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1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包括: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国际经济政策。最主要的还是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重点是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以及两个政策的配合使用。 2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主要是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收入政策实现宏观经济四大目标。 四、国民收入变动理论 国民收入变动理论是讲述致使国民收入变动的因素,包括通胀与失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前者两个问题是宏观经济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在通胀方面,主要有三种情况;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失业方面有奥肯定律,而且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也有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后者的经济增长理论最著名的是新古典增长模型,而经济周期主要包括繁荣、危机、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㈡ 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
http://ke..com/view/2110907.htm
拷贝不来哦制,打开自己学习吧!
非常详细的内容,孜孜不倦!
祝你成功!
㈢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什么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再次,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
最后,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㈣ 宏观经济学中储蓄投资恒等式怎么理解
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是会计学意义上的概念,它和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储蓄回等于投资是两回答事。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是事后实际发生的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的,不管宏观经济是处于经济萧条还是通货膨胀状态,它描述的是账面上数字收入与支出的一致性;宏观经济均衡中的储蓄等于投资是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储蓄和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投资相等,但现实生活中的总支出与总收入并非自然达到均衡,如果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储蓄和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投资不相等,就会出现经济萧条或者通货膨胀等情况,它解释的是现实经济运行的均衡状况。
应答时间:2020-11-30,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㈤ 宏观经济学中提到一个恒等式就是投资必然等于国民储蓄,原因是金融体系将吸收的国民储蓄用于投资。那么
国民储蓄是指没有被家庭及政府消耗的产出,并非指银行、金融体系的存款。
㈥ 在宏观经济学中,怎么理解I=Sp+Sg+Sr这个恒等式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主要靠国民产出这一概念来衡量和表现。它包括五个总量: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国民生产总值(GNP)。
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
由于国民生产总值从支出看是y=C+I,从收入角度是y=C+S,因此有C+I≡C+S,即S≡I 。要注意,这一恒等式是由储蓄和投资的定义而来的。
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
从支出看y=C+I+G,从收入角度看是y=C+S+T。(这里,S仍是家庭部门储蓄,也可写作Sp,G是政府购买支出,T指政府税收。)因此有C+I+G≡C+S+T,亦即I≡S+T–G。这里T–G可看作政府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储蓄,也可写成Sg≡T–G。因此有I=Sp+Sg。
包括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的四部门经济
从支出角度看,y=C+I+G+X,从收入角度看,y=C+S+T+M(这里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因此有C+I+G+X≡C+S+T+M,亦即I≡S+T—G+M–X。在此,M–X可作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因为M从外国立场看是出口,即取得收入,X从外国立场看是进口,即支出,因此,M–X是外国的收入减去支出后的余额,可看作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可用Sr表示,因此有I≡Sp+Sg+Sr。
可见,无论从多少部门的经济看,储蓄投资易于恒等式总成立。
㈦ 求宏观经济学 公式 概念 整理大全,注意,请整理好
用的教材是国内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 不一样的教材的话 就不要看章节的标题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含义。
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
2.GDP测度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地域概念。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二、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不同于GDP是一个地域概念。
三、GNP/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A.支出法:支出法是从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购买最终产品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
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X-M)
说明:
a.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出。
b.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投资两大类。这里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净投资-总投资-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是指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损耗。
c.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
d.净出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
B.收入法:收入法是从居民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收入法又称成本法,包括以下几项:
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润;
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5.资本折旧。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C.生产法(书上应该不作要求)
名义GDP、实际GDP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
四、储蓄-投资恒等式
两部门经济支出:Y=C+I(消费+投资) 收入:Y=C+S(消费+储蓄) 收入=支出 所以,I=S
三部门经济支出:Y=C+I+G收入:Y=C+S+T,其中:T=To- TR To—全部税金收入 TR—政府转移支付 T—政府净收入 即:I=S+(T-G)=私人储蓄+政府储蓄
四部门经济支出:Y=C+I+G+NX收入:Y=C+S+T+Kr 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所以 I=S+(T-G)+(Kr-NX) 外国对本国的储蓄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凯恩斯消费理论
1、消费、储蓄和收入
2、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韩旭互为补数,和为收入。
第二,若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S<MPS,表现在图形上,在y0的右方,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成的射线的斜率总小于储蓄曲线上改点的斜率。
第三,APC和APS的和恒等于1,MPC和MPS的和也恒等于
1.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成为边际消费倾向(MPC).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APC=c/y;
二、几种常见的消费理论
1.绝对收入假说
绝对收入假说也称为绝对收入理论、绝对收入假设、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种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2.相对收入假说
消费者会根据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决定的。消费者倾向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当收入降低时却难以减少消费,这就被成为“棘轮效应”。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的消费水准的影响,这就是“示范效应”。
3.生命周期假说
由莫迪利安尼提出,强调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开支,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消费函数为C=aWR+cYL。WR表示实际财富,a表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4.永久收入假说
由弗里德曼提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其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的。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利率、价格水平、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
三、国民收入的决定
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思想: 在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 总产出(或总收入)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四、税收固定时的各种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使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即当政府支出每增加1元时,税收收入也增加1元,即政府的预算仍然是平衡的。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kb= 1/(1-β)+(-β)/(1-β)=1
五、通货膨胀缺口和通货紧缩缺口
乘数的计算及其运用
通货膨胀缺口和通货紧缩缺口的定义及其计算
通货膨胀缺口指实际总需求水平大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所形成的缺口。或,指在充分就业经济中投资超过储蓄的差额,即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差额。
在存在通货膨胀缺口的情况下,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的价值超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够生产的价值。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投资的决定
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公式见书P412.
托宾“q”说
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这个比率为q。
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企业的成本。
q<1,说明买旧的企业比新建企业便宜,不会有投资。
q>1,说明新建企业比买旧企业便宜,因此有新投资。当q较高时,投资需求会较大。
二、利率的决定
货币需求动机
第一,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第二,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以外事件而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第三,投机动机,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只会跌落,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绝不肯去买有价证券以免债券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 什么是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可以调节个人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2. 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 变动货币提供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期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
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进而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这就是“挤出效应”。
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
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
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k的大小。K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的h的大小。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幻觉:人们对货币的名义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作出反应。当物价和货币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或物价上升的幅度超过货币收入增加的幅度,实际收入不变或减少了,但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视物价的上升,因此不会减少反而增加了对商品的购买,即消费者存在“货币幻觉”。或者:物价上涨,虽名义工资未变,但实际工资下降了,工人如仍像物价未变时一样提供劳动,就是只对用货币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即工人存在“货币幻觉”。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 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价格稳定 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 自动稳定器
定义: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机制:
(1)税收的自动变化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它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经济波动幅度,并无法消除经济波动。
2、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定义:政府审时度势,斟酌使用,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1)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财政政策以 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
(2)不确定性:一是乘数大小难以准确确定;二是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其间总需求水平可能发生变化。
(3)外在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
(4)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三、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狭义的货币供给为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前两者称为通货(Cu) 。
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储备。
法定准备率:即存款准备金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吸收存款总量的比例。
1、活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
D=R/rd
货币创造乘数:k=1/ rd
D为活期存款总额
R为原始存款
rd为存款准备率
2、存款创造过程中的“漏出”
(1)超额准备金率re :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
D=R/(rd + re)
k=1 /(rd + re )
实际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2)通货-存款比率rc :通货对存款的比率。
D=R/(rd + re + rc)
k=1/(rd + re + rc)
3、基础货币
定义: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用非Cu表示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Rd表示法定准备金,用Re表示超额准备金,用H表示基础货币,则有:H=Cu+Rd+Re。这是商业银行借以扩张货币的基础。
货币创造乘数:基础货币能带来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
四、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1、法定准备金率
2、调整再贴现率——最早使用的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应用最广泛的工具
第十六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模型
一、AD曲线为什么会向右下倾斜?
几大效应、公式推导、图形推导
A.利率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成反向变动的情况。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投资水平下降,因而使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B.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民的消费水平相应减少。
C.汇率效应 开放经济中,一国价格水平下降,短期在名义汇率不变的情况下,进口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价格下降,带来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增加。
简单起见,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只考虑利率效应。总需求曲线可以由IS-LM图推导。
AD曲线移动:影响因素、移动方向
除了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果对总需求产生了影响,就会使得总需求曲线发生整条线的移动,重点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带来的总需求的移动。无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曲线向右移动。
二、AS曲线为什么会向右上方倾斜?
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划分的原因、政策含义)
1.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古典假设下,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
2.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只要国民收入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3.在通常的或常规的情况下,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越高,总供给水平越大。
AS曲线移动:影响因素、移动方向
A总需求变动
短期内总需求增加,产出水平上升,价格水平也上升;总需求减少,产出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也下降。
长期总需求的变动只改变价格水平,产出水平稳定在充分就业产量。
B总供给变动
短期内总供给增加,产出水平上升,价格水平下降;总供给减少,产出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上升。
长期变化会使得产量接近于自然率产量水平。
三、利用AS-AD模型作图描述经济的各个阶段
书上P497-499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 有关失业
A. 失业的分类
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4.)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状态。
B 奥肯定律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
2. 有关通货膨胀
A 概念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B 衡量指标
1) 消费者物价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2 ) 生产者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Procer Price Index),是衡量制造商和农场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价格指数。它主要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状况,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成本价格变化情况
3 ) GDP平减指数指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现价GDP)增长与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即不变价GDP(constant-price GDP)或实质GDP)增长之商。该指数也用来计算GDP的组成部分,如个人消费开支。它的计算基础比CPI更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最宏观测量。
C 分类
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MV=PY。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
4.)结构性通货膨胀 由于特定的经济制度、控制系统、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等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3. 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货币发行过多
需求拉动
成本推进
结构性
通货膨胀惯性(螺旋)
5. 菲利普斯曲线
定义 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短期与长期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垂线,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
在短期中,当通胀率不工人没有形成预期的话,通胀与失业存在替代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会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于是形成更高的通胀率,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便是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此时还未形成新的预期,即更高的通胀率与失业率仍然存在替代关系。但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长期预期),上述过程将不断继续下去,工人预期的通胀率与实际通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较高的通胀也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菲利普斯曲线于是演变成一条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线,即为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不存在失业和通胀之间的替代关系,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会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胀率不断上升。
6. 通货膨胀的治理(政策)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人为地制造衰退,既然通货膨胀是由于超额需求总需求所致,那么降低总需求水平,增加失业,减少产出,会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制造的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速度越快。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收入政策,政府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对货币收入和价格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政策,借助于工资价格管制、收入指数化和一定的税收政策实现。
3)通货膨胀的成因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因而政府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也并非单一的,往往是多种政策搭配使用。
附上:通货膨胀率计算公式
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
㈧ 宏观经济学最核心的理论公式是什么
和一楼唱反调 I<>S 哈哈
其实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楼的国民收入事后统计的公式也就是我们在书上看到的
但是我这个是事前决定公式也就是决定国民收入的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就是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的精华了
㈨ 王则柯、徐献祥写的「图解宏观经济学」中第21页关于GDP的核算中恒等式1.1和1.2的疑问。
我手头没这个书,无法全面了解你的问题。
㈩ 宏观经济学中“储蓄投资恒等式”怎么理解
指政府和外国,抄家庭,企业的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