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是指:193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经济理论界有重要影响的(主流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或基本理论
经济学定义
英国经济学家L.罗宾斯(Robbins):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 的关系来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P.A.萨缪尔森(Samuelson):
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
经济学的含义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内容十分广泛。
“经济学”一词在西方具有较广泛的含义,总结起来至少包括三种领域的文献:
第一:企业、事业管理的经验、方法总结。如企业质量管理分析。强调:成完整的研究体系而非一个具体操作方法。特点:偏重于纯粹的管理技术。
第二:对某一领域(部门)专题研究成果。如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特点:仅涉及经济生活中的某一特定领域,技术分析较上一类少,经济理论成分较上一类多些。
第三: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内容为经济理论及根据经济理论指定的经济政策和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包括:对经济的历史性研究、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论体系、对经济现象的纯理论研究。
这里涉及的主要是纯理论研究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且是占主导地位的。在微观层面上,研究人们社会如何有效地利用和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的问题,包括消费和生产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
在宏观层面上,研究社会经济如何增长、稳定和发展的问题。
2. 谁有《公债经济学理论·政策》作者:张雷宝,急需其中专题六法国财政赤字的内容,谁可以拍照发给我。
找找吧
3. 在做关于“孤独经济”的专题,有对此了解的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老师或者学者能够接受一下线上采访吗
第一,有T的朋友,说明至少她不会排斥第二,她对你礼貌,说明对你没有特殊的好感第三,如果喜欢就争取,不敢结果怎么样,但争取的前提是不要让别人讨厌争取但有度,有进有退。一定不要死缠乱打。
祝你好运,祝你找到真爱拒绝并不代表什么。下回见面多和她熟络一点【投其所好】,然后借机拿到电话就好了。 如果是很熟的朋友都算不上的话,不一定要单独约出来啊,除非你对她有非份之想,你可以约好几个人,包括她在内,你不是下次见面是国庆吗,那就国庆好了。
4. 考研专题:天津工业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推荐用书都有什么啊
020205产业经济学
01产业组织与制度创新
02区域产业运行与发展研究
03产业经济安全、预警与竞争力分析
04产业经济运行研究
05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06产业组织与企业战略
07区域金融
08金融工程
09投融资理论与金融市场
10资源环境与国民经济发展
① 101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3数学三
④ 816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院
83956085
816)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上、下册) 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四版
《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上册、下册)》魏埙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第二版
——————————————————————————————
政治、英语和数学由国家命题统考,没有参考教材。上边2行不就是专业课教材吗!!!!!!
5. 谁帮我写一篇《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3000---5000字
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我面前的全部材料形式上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在我们当时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我们见解的各种著作中,我只提出恩格斯与我合着的《共产党宣言》和我自己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我用德文写的关于《雇佣劳动》一书,汇集了我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讲演,这本书的印刷由于二月革命和我因此被迫离开比利时而中断。
1848年和1849年《新莱茵报》的出版以及随后发生的一些事变,打断了我的经济学研究工作,到1850年我在伦敦才能重新进行这一工作。不列颠博物馆中堆积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伦敦对于考察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最后,随着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资产阶级社会看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切决定我再从头开始,批判地仔细钻研新的材料。这些研究一部分自然要涉及到似乎完全属于本题之外的学科,在这方面不得不多少费些时间。但是使我所能够支配的时间特别受到限制的,是谋生的迫切需要。八年来,我一直为第一流英文的美国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写作真正的报纸通讯在我只是例外),这使我的研究工作必然时时间断。然而,由于评论英国和大陆突出经济事件的论文在我的投稿中占着很大部分,我不得不去熟悉政治经济科学本身范围以外的实际的细节。
我以上简短地叙述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经过,这只是要证明,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是环境经济学权威期刊吗
算的。算是相当好的核心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专辑名称:工程科技I
专题名称:环境科专学属与资源利用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
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
7. 有没有介绍经济学常识的视频或专题节目吗
这个,电视上有什么节目来专门介绍常识的这个道理似乎是讲不通的。你可以看看CCTV2的一些简短的财经新闻(经济半小时等)逐步接触这类东西。像“财经论剑”“对话”和芮成钢的一些节目都还好。至于这些基础还是多查多阅读吧。
8. 财政学和经济学,学哪个考公务员更有优势
公务员考试笔试备考计划:
第一阶段:专题复习阶段这个阶段是基础备考阶段:考生要着重掌握各个专题的基本知识考点,夯实基础。以专题学习为主,把行测分成五个专题来进行学习,申论和行测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第一,申论开始广泛阅读和做笔记整理。行测需要开始把笔记分科整理,并将专题书中的每个专题做到滚瓜烂熟,形成复习笔记方略。常识平时注意积累,用学习之余的零散时间去看。
第二,其他四科:上午一个专题,下午一个专题,晚上一个专题,两天为一个学习周期,每周进行一次总结,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梳理。
第三,熟能生巧,考生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各专题中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并简要总结在笔记本上,注重总结。
第四,只有弱项的提高,才有整体的提升。针对弱项开展巩固。
第五,针对自己的弱项可以适当报考适合自己的班次。
第二阶段:高分突破阶段在第一阶段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取得高分就必须具备更强的答题能力和更快的答题速度,换言之,就是题型更熟,理解更深,更敢放弃部分题目,试卷控制能力更强。特别是熟练掌握做题的技巧,在保证做题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答题的速度。这个阶段多看一些辅导教材,并通过做练习题和历年真题,及时检验自己复习效果,巩固提高。这一阶段是复习的重中之重,学习时间和效率都要有所保证,是行测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必须要有毅力坚持下去。
第三阶段:冲刺阶段在这个阶段,考生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考试,要化零为整,由原来的专题突破转化为行测和申论科目的突破。建议考生以历年省考真题为准。通过真题练习考生可以积累临场经验,感受考试气氛,掌握做题节奏,提高应试能力。真正上了考场就会发现在当时的时间压力与精神压力之下,原本认为“容易”的题目也没想象中的那么快就能“搞定”,最终的成绩也很难会让人满意。究其原因其实就是自己对知识与技巧的掌握还没有熟练到顺手拈来的程度,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要真正掌握才行,要掌握到题目的灵魂。
第一,就是对真题的再复习这个阶段应以错题梳理和真题分析为主。
第二,结合自己的复习计划,定时定量模拟,有步骤地补强薄弱环节,并定期做模拟测验。模拟测验一定要严格控制时间,每个部分在试卷上也都有参考的时间,一套完整的试卷要在120分钟内完成,最大程度低发现自己的不足,尽量避免盲目、随心情地做题。
第四阶段:模拟实战阶段
在最后的模拟实战阶段:这个阶段建议考生每天一套模拟试题,保持做题的感觉,同时将自己在前几个阶段做题中的错题和资料拿出来仔细翻阅,总结问题,重点强化,并梳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科学安排作答顺序,以先易后难的原则把握好答题时间,考前两天可以用近两年的省考真题进行最后模拟测试,看看自己的水平,做到知己知彼。最后保持良好的心态并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考试。
第一,模拟要适度,不能让模拟题把自己的复习思路带歪了。
第二,模拟的目的在于时间的控制和心态的调整,大胆放弃一些题,认真从容的做,这样可以保证行测的高分。
第三,了解整个考试流程,包括涂答题卡的时间、各专题答题时间分布等,从中感受考试氛围,并找出问题并及时调整。
第四,心态调整也很重要,要正确地面对公考,不要有太多的压力,也不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既然选择了参加公考,就还是要认真地去备考。对简单的题目不要轻敌,对难题怪题也不要心慌。此外准备好考试相关用品,确定考试时间和考场地址,提前熟悉考场也是有必要的,把这些工作做到万无一失,不要让这些琐碎事务影响自己的考试心情,打乱自己的计划。
9.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的内容可包括:
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处理版等方面的特别之权处;
3、书中叫人深刻难忘的部分;
4、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5、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6、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
7、读后感:
(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4)本书引起的思想上的转变
(5)本书令你引发的期望
8、从本书有何收获;
9、引用本书或其它书籍的内容,或日常用语。
10. 运筹学,高数T,经济学专题哪个比较好过
工程经济学复习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分数比较低,去年很多都只是在110左右甚至更低;而运筹学看似难,但分数比较理想。想想吧,能有高数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