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位大神知道下述经济学家都属于什么经济学派 张维迎、林毅夫、厉以宁、吴敬琏、盛洪、王则柯、薛兆丰。
基本上属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
B. 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有哪些经济学家
哪些经济学家这个名字还真的叫不上来,这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这个意义还挺深远的。
C. 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究竟有多少
我这样说是不是表示笔者赞成,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就像前一、二十年造成的“经济学家满大街跑”那样,多得来实在是数也数不清楚的,当然亦不是,因为那是一种“社会错觉”! 所以我的真正观点是,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肯定不止5个,但是也不会多到哪里去,“若与真正的”这三个字一对号,肯定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 “经济官”并非是“真正的经济学家”,其中还不乏那些当官指定的、自己在学术上并没有多大前途削尖脑袋往官场上钻的“经济官”,这些人离“真正的经济学家”就更远的了……就是因为有官帽子的光环和“掩护”,人们就错将他们当成是“真正的经济学家”。 过去我们社会容易产生的第二个“社会错觉”是,有的人将凡是在前几年在主流媒体上到处喋喋不休作指点江山的报告、并且垄断了媒体话语权的经济学教授错认为是“真正的经济学家”。的确是这样,看一看有些经济学教授那种离开了他们中国的改革是无法进行的架势,实在是有点吓煞人,不过现在人们都已经明白了,这是前一、二十年中国社会患上的一种名叫浮躁病反映,而且这些“经济学教授”真还有点缺乏自知之明,拿出一副包打天下的架势来,不管是不是自己专业的,是不是自己研究范围的,什么问题都敢说,什么问题都敢开“药方”……久而久之,由于媒体的“造神”功能和名人的累积效应,人们就错将他们当成是“真正的经济学家”。 过去我们社会容易产生的第三个“社会错觉”是,人们往往将那些留过洋、怀有一肚子洋墨水的错将他们当成是“真正的经济学家”。这源于国民的崇洋症,“文化大革命”前,崇的是前苏联计划经济一套,改革开放后这一套不管用了,就出现了一批留美、留英、留日的“海归经济学人”,这原本没有什么不好的,吸取外国先进经验嘛!然而有那么一部分“海归经济学人”却主张全盘西化,硬要在中国实施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放出种种谬论,什么“代价论”,什么“烂苹果论”,什么“冰棍溶化论”,什么“社会财富向精英倾斜论”,正因为这些人“满腹经论”且占有媒体的话语权,再加上他们特有的“经济社会地位”,正还唬住了一大批地方领导,依靠权力硬性实施再加上他们的种种荒谬理论,结果是没有多久就将大部分国有企业“转制”了,如今社会为什么矛盾那样凸显,就是与这部分“海归经济学人”的“努力”和“贡献”分不分的。想一想,这部分“海归经济学人”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经济学家”吗? 过去我们社会容易产生的第四个“社会错觉”是,人们往往将那些善于“注释”官方文件的“经济学人”错认为是“真正的经济学家”。我这样说,决不是意味不要“注释性经济学人”,而是说光是注释是出不了“真正的经济学家”的。是啊!这也是我们的社会一个弊端啊!我们社会的“注释性经济学”实在是太“兴旺发达”的了,从开国起,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管是有没有巨大的副作用,我们的一些经济学人除了会叫好、会歌颂之外还会什么?所以中国的经济问题往往是突然暴发性的,在暴发之前还是一派大好形势,还是莺歌燕舞,突然问题降临了,往往将人搞得手足无措的。什么原因?“真正的经济学家”实在太少了,愿意坐冷板凳进行问题研究、前瞻研究的“经济学人”实在太少了。过去,我们的一些“经济学人”喜欢攀附权势,如今权势要攀附但是更要攀附的是富豪、大款,削尖脑袋去做他们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顾雏军现在是臭名昭著的了,然而想当初有多少经济学界的“名流”争先恐后地去捧顾雏军的臭脚啊!我绝对以为,要让我赞同上次在北京参加捧顾雏军臭脚大会的“经济学人”视为“真正的经济学家”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的。 那么什么样的“经济学人”是“真正的经济学家”呢?我的观点是,一是将经济学作为学问来研究的,而不是将它作为自己升官发财的敲门砖的;第二,不仅仅是“注释性”,更重要的研究性的、创造性的;第三,对解决社会转型期间的社会经济问题有特出贡献的;第四,关心民众切身经济利益,善于社会调查,自己的屁股完全坐在穷人这一边的,而不是在富豪一根蝇子上吊死的;第五,不畏权势,敢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 (责任编辑:崔宇)共找到个相关网页.
D. 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
国内还有周其仁和张维迎,这几个人啊,诶~
狭义新自由主义主要是指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广义新自由主义,除了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外,还包括以德曼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和以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等等
E. 中国有“主流经济学派”吗
自从去年夏天,郎咸平教授发难以来,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声音甚嚣尘上,对所谓的主流经济学派一片讨伐声。而所谓的主流经济学派却偃旗息鼓,无有声息,即便后来有人站出来应战,也没有自称为主流经济学派,因此我怀疑,中国是否存在一个主流经济学派。可是今年3月1日《中国经济时报》刊登了一篇《也谈中国主流经济学派的困境》(后简称《困境》),又对所谓主流经济学派进行声讨,读后有些困惑,不知主流经济学派是什么学派,它的完整的、系统的观点是什么,有什么公认的权威和代表性的著作,代表人物是谁,都不清楚,怎样能证明一个主流经济学派的存在呢?不要像堂·吉诃德一样,为了显示自己的骑士威风,把风车当做想象的敌人进行战斗。如同在简单价值形式的公式里(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假若没有等价形式这个对立物,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就反映不出来,如果是这样就可悲了。
中国并无主流经济学派
中国的经济学有学派吗?我表示怀疑。在改革开放以前大家都知道,只能一个声音说话,如有不同声音,马上会遭到批判和扼杀。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有了一定自由度,可以表达不同观点,但也是在允许的范围内,如改革开放初期,讨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时,只能讲计划为主,市场为辅;讨论商品时只能讲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能讲商品经济;对于市场经济、股份制、劳动力商品等等更是禁区,如果发表这类观点,往往被扣上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帽子,还会遭到批判。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学者,在中央没有采纳之前,遭到过多次批判,受到过许多不公正待遇。在中央采纳了某些观点以后,也无人出来为他们平反。这些往事历历在目,使人难以忘怀。
中央在对经济政策作出一些重大决定时,也采纳了经济学界某些观点,但不是哪一个学派的。如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采纳了商品经济的观点,但前面加上一个“有计划”的定语。中共十四大采纳了市场经济的观点,但前面加上一个“社会主义”的定语。有人提出“国退民进”,中央则提出“有进有退”、“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对经济学家的观点都作了修改,并没有完全接纳。
所谓经济学派应当有自己鲜明的学术观点和独立见解,有突出的代表人物和群体,有完整的体系和被公认的理论著作,并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学说和得到社会公认的代表人物,如国外的制度学派、剑桥学派、芝加哥学派等等。中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经济学派。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大潮中,经济学界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学者,他们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应当受到称赞。但这些观点往往是分散的、孤立的,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借鉴国外的多,自己独创的少,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有鲜明观点的、得到社会公认的中国经济学派还没有形成。就以主张市场经济的学者来说,他们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有许多意见是相左的,对改革的思路,改革的起步,改革的措施,改革的政策,对问题的评价有许多不一样,有的甚至是对立的,还公开争论,并没有出现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学派。虽然如此,他们能冒着被批判的风险,把国外一些有用的观点介绍到国内,并能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一些对改革开放有参考价值的见解,洋为中用、中外结合,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功不可没。但作为一个学派来说还没有形成,社会也好、他们自己也好,都不承认自己属于什么学派。
顾名思义,主流经济学派如果指的是一种占主导地位、被社会公认的经济学派,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出现。若说经济观点被中央采纳就是主流经济学派,以这个标准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在不同时期采纳过不同观点。十二届三中全会前批判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否主张计划经济的学者是主流经济学派?十四大中央采用了市场经济的理论,是否主张市场经济的学者是主流经济学派?
中国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存在着两方
我在这里把市场经济作为人们观点分歧的标准,因它具有代表性,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关键问题。我这里用“两方”而不用改革派和保守派、左派和右派,因这些词都带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有褒与贬的含义。用两方是表明双方是平等的,如同人们走路一样,由于观点相同而自然走在一起,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人为的有组织的划分。这种两方划分无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只是学术观点的不同。
这样的划分,并不意味着人们的观点是固定不变的,有人还可在两方走来走去,应看做是正常的。只要不是投机钻营,阿谀逢迎,应该允许观点的变化。我记得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前,北京某大学有一位校长曾大批市场经济。南巡讲话后,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这位校长讲:“对市场经济有先知先觉,有后知后觉,我是属于后知后觉的”,接着就大讲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和作用。我认为这也是可以的,应该允许有的人观点发生变化。
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决定中,对国有经济有一个定位,指出:“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这一决定表明国有经济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国家安全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及为社会服务,它在社会所有制结构中占有限的比重。这一定位有四点意义:一是将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国家所有”予以界定;二是改变了过去认为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三是表明国有经济不是宏观调控的物资保证;四是这一定位为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提供了一个标准。所谓“国退民进”,我理解应该是在“有退、有所不为”的行业和领域里“国退民进”,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国不退民也可以进,这没什么不对。
批评的错位
《困境》一文一开始指出:“钱颖一先生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可以说是主流经济学的‘霸权’宣言。”钱文没有读过,怎样霸权不清楚。但一个人对西方经济学的评价,能否代表所谓的中国主流经济学派的看法,能否成为所谓中国主流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我表示怀疑。在主张市场经济的学者中,确有个别照搬西方经济学的现象,应当注意,但不能认为主张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学家都是西方经济学的崇拜者,这样讲既不符合实际情况,又打击面太大,有“霸气”之嫌。
《困境》一文对所谓主流经济学派的质问逻辑是这样的:外国有一个主流经济学派,理论信仰是市场原教旨主义,其理念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因此中国也有一个主流经济学派,“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总是强调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普遍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他们自然而然也就成为经济学‘真理’的代言人。”又说:“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把‘以华盛顿共识’为标志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奉为自己的理论信仰,宣扬和倡导市场即美德、市场即真理、市场就是一切的‘市场至上’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念。”这样主张市场经济的就是主流经济学派,他们的经济学理念就是“新自由主义”。
对中国是否有一个主流经济学派,我在前面已经提出质疑。武断地将主张市场经济的说成主流学派也是不妥的。中国主张市场经济的代表人物吴敬琏,被誉为“吴市场”,他从来没有“宣扬和倡导市场即美德、市场即真理、市场就是一切的‘市场至上’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念。”《困境》作者自己也承认:“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之一的林毅夫教授就实事求是地指出:‘解读中国经济没有任何现成模式’”,“道出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经济实践面前的困境”。在所谓主流经济学派中,持有林毅夫这种观点的是大有人在,不只林毅夫一人。《困境》作者不感到自己的文章在逻辑上有些混乱吗?一会儿说,所谓中国主流经济学派把西方市场经济学奉为普遍真理,一会儿又说,所谓中国主流经济学派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派不能“解读”中国经济的实际问题,这是自相矛盾,使自己陷于“困境”之中。
不论持什么观点,对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三农问题”、职工下岗、收入差距太大、腐败等等问题,大家都是有共识的,但对原因和解决办法的认识却大相径庭。社会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是《困境》一文的作者,认为是持以市场经济为改革取向的经济学家脱离中国实际,照搬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造成的,“中国主流经济学的软肋就在这里。”第二种观点认为是由于改革造成的,也对主张市场经济的学者进行谴责。解决的办法是回到计划经济体制。第三种观点认为是改革不到位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是深化改革,这是所谓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
前面两种观点都对所谓的主流经济学派或坚持市场经济改革者进行声讨,我真有些怀疑,主张市场经济的学者有这么大的能量吗?能决定中国改革的走向是“休克疗法”还是“渐进式”?能制定中国的政策吗?任何一个经济学家、或者所谓的一个经济学派都明白,他们只能制造舆论,提出建议,但不能左右国家的政策,更不能决定改革的走向。在改革中采纳经济学家哪些观点,采纳多少,不是经济学家说了算,而由中央决定,经济学家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中央,也无能力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怎么能将责任都归罪于所谓的主流经济学派呢?这有些不公平。目前经济学者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深入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而不是对某些所谓的学派进行指责和声讨。
F.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介绍
自由主义思想最初形来成于17世纪的英国源,它是在古希腊等古代西方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现代经济思想、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自由主义思想被称为古典自由主义,也称为旧自由主义。
G.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要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伦敦学派:爱德温·坎南、T·E·G·格雷高里、莱昂内尔·罗宾斯、哈耶克,伦敦学派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货币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认为:对通货膨胀的要求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需要;物价水平并非只受货币数量的影响;通货膨胀管理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恢复金本位制有助于稳定经济;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工资过高,资本供给不足。现代货币学派:弗里德曼,他认为利率的变化对人们持有货币量的影响微不足道理性预期学派:小罗伯特·卢卡斯,罗伯特·巴罗,托马斯·萨金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根据过去价格变化的资料,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对价格做出预期,这样,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市场会发生一些偶然情况,成为干扰因素,但可以事先计算它的概率分布,因此可以选出最小风险的方案,以预防不利后果的侵害。例如在确定房租,债券利息,议定工资,规定供给价格时,都可把未来价格波动估计进去,订的高一些,以防止因通货膨胀而降低实际收入。因此合理预期起了加速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由于政府对经济信息的反应不如公众那样灵活及时,所以政府的决策不可能像个人决策那样灵活,因此政府的任何一项稳定经济的措施,都会被公众的合理与其所抵消,成为无效措施,迫使政府放弃实行。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效的。要保时经济稳定,就应该听任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所以,一般认为理性预期学派是比货币学派更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供给学派:费尔德斯坦、埃文斯,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因此,对报酬和利润的刺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实际工资的刺激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对储蓄和投资报酬的刺激会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利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能够使生产要素供需达到均衡和有效利用。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
弗莱堡学派:瓦尔特·欧根、弗兰茨·伯姆、汉斯·格罗斯曼、卢茨、艾哈德、罗布凯,此学派反对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实行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张国家采取措施,实行自由竞争和价格自动恢复均衡的机制,政府的职能限于为企业创造自由竞争的环境。认为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是保障生产效率、自由和人类文明生活的理想体制。因其反对国家干预或过多干预经济,一般被视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右派”。公共选择学派:布坎南, 主张经济市场中的主体标签是消费者和厂商,而政治市场中的主体标签是 政治家、政客、选民和利益集团,但他们的行为目标并无差别,区别仅在于,在经济市场交易的私人物品,而在政治市场交易的是公共物品;前者的最大化目标表现 为效用和利润的最大化,后者的最大化目标表现为公共物品利益和政治支持的最大化。
H. 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一.新自由主义的实质
新自由主义实质上是以经济学包装起来的西方意识形态,是发达国家竞争战略,和西方大国国家霸权主义理论。
新自由主义起源于1985年“华盛顿共识”,西方大国逼日圆升值,把日本经济和全球经济拖入泡沫,树立了美英的金融霸权。80年代末期美国哈佛大学萨克斯搞垮苏联阵营;90年代导致亚洲金融危机和拉丁美洲连锁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前者是由于盲目扩张出口而依赖于国际市场,后者是由于长期依赖外资而损害了民族产业,外部依赖性和内部腐败性的结合,虽然在一定时期形成经济高速度增长,但终究陷入危机不能自拔。
新自由主义的第二个历史性标志是1995年在美国召开的“世界政治精英和科技精英”论坛,提出未来世界“20:80”的理论,认为现代化以资本力量统治世界,将把80%的世界人口和国家边缘化,这是导致全球两极分化和恐怖主义的根源思想根源之一。
新自由主义之所以能达到核武器达不到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各
个国家有自己内部的体制缺陷,一方面则是因为新自由主义是以经济
包装起来的,有极大的欺骗性。长期占据国际经济学主流地位的是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其理论发展非常精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追求短期利益的需要,因此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所盲目仿效。新古典经济学所鼓吹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效率第一,市场万能,比较利益,自由贸易,金融深化等信条,在发展中国家应用时,由于与发达国家实力相差太远,资源和体制环境都不具备,所以往往走向反面,成为撤消国家保护,瓦解战略产业,制造经济泡沫,培植买办集团,制造社会分裂的理论依据。所以,新古典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学理论,而成为一种新型的西方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它同时又成为西方大国从事国际竞争,压制和控制其他国家的战略思想武器。
二.张五常是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头面人物
张五常是美英右翼意识形态集团和情报系统最早安插在香港,以新自由主义理论误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头面人物。80年代科斯劝说张五常到香港任教是这样说的:“中国正在改革开放,即将出现意识形态真空,你懂得中文,可以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 科斯通过当时的港英当局情报六处,推荐张五常到香港大学经济学院当院长。他积极策动了中国1987年激进的“价格闯关”,并且在十六大前夕炒作新自由主义理念,讲演上百次,吹嘘他和弗里德曼,科斯的关系,称自己是华人中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形成了社会性的“张五常热”。
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还有新制度学派。在西方处于非主流的新制度学派,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盛行,是因为中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于是,科斯等人特地选择了私有产权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为树立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话语霸权,就需要贬低马克思抬高科斯。张五常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最蠢还是马克思。”他说:“关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概念,我曾经用过三招两式,使它片甲不留。”
“1984年12月我写了《马克思奄奄一息》,把劳力价值定律批评得一无是处。马克思的理论不是过了时,而是从未对过。在马克思和科斯之间的一场智力角赛中,无论是逻辑或实证科斯均全面胜出。”
“科斯老早便体察到,产权的监察和市场的运作将会牵涉到费用及代价……从逻辑推理及实证两方面,都否定了以摧灭私有产权来提高生产力的可能性。中国亦绝不可能例外。”
“困难的还是马克思自己,他是个术语的创造者,有理无理总是说不清。天下怎么会有那样高深的学问?所以我认马克思是最蠢的。”
三.张五常观点的核心是腐败私有化
张五常认为,公有产权导致人权不平等,所以共产主义没有出路。不健全的私有产权会产生寻租和腐败,因此要彻底实行完全的私有产权制度,这是人类社会最优的产权制度。推行私有化的国家都是欣欣向荣的,这是“独步单方”。
他说:“市场经济是基于私有产权的,这是科斯定律”,“中国大陆的共产经验一败涂地”,“私有产权是真正的市场的先决条件”,“私产的界定是市场成交的先决条件”,“唯一没有经济浪费的竞争准则是市场价值,这种准则只有在私有产权下才可以有效运用”,“中国改革的要点当然是要把资产转为明确的私产……就是政府要尽量让资金落在私人或私营机构手上”。
“我曾经建议将某些资产干脆地交给有较大特权的作为私产,让他们先富起来,作为放弃特权的交换……我坚持中国的改革要急进,即使这样做会引起混乱,也要冒险而行的”。
张五常认为“贪污只有在管制的情况下产生”,“1987年,我大胆建议,国家要送资产给高干,或者说,以适当补偿他们因改革而受到的损失,诱导他们弃官从商。这样做在道德上也许说不过去,但就经济效益而言,却是大为可取的。合乎经济原则的制度,是资产要有明确的权利界定,而权利属谁是不重要的,这是科斯定律的核心了。”
张五常反对公平处理国有资产,反对腐败私有化,他完成了新制度学派产权理论的中国化。记者问他:您认为,只在私有产权的情况下,价格机制才能起作用,若实行完全私有化又会引起混乱。改革进入了两难境地。您对此有何看法?张五常的意思非常明确:把国有资产送给有权力的人就是了。
四.张五常的恶劣影响
张五常赤裸裸鼓吹腐败私有化,休克疗法,瓦解国有经济和政府职能,在中国是有市场的,它符合了一小撮腐败分子利用改革开放机会侵吞国有资产以至全民资产的需要。在他们的鼓惑和利益驱动下,许多地方政府限期把国有资产低价卖给企业经营者,并且通过担保公司向他们发放银行贷款。国家经贸委出台了经营者持大股的决定。在权钱结合腐败猖獗的社会背景下,将演变成为一小撮人利用权力瓜分国有资产的狂潮,从不合法的偷窃演变成合法的瓜分。在外资大量进
入的背景下,权力资本的恶性膨胀在国内不能取得合法性,必然向买办资本演化并图谋搞垮共产党和国家。
为此,就需要诋毁马克思,社会主义,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张五常这方面言论非常猖狂,在青年学生中流毒甚广,甚至渗入了国家机关,比如国家经贸委研究中心,两次以高价请他讲演;有专门的报纸如高小勇的《经济学消息报》替他做经纪人,收取高价安排讲座,在张五常被美国判罪之后,还连篇累牍发表他的文章。
因此我们要求公开批判张五常,在理论上揭露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制止对权力国有资产的瓜分。
I.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为什么偏好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是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资产阶级个人自由,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因而成为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复苏形式,自从1970年代以来在国际的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自由主义指的是一种政治—经济哲学,反对国家对于国内经济的干预。宣扬资本主义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反对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是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核心。
新自由主义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是: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争、倡导个人主义、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崇拜“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私有化。
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是政治动向及运动的一种,在1960年代的美国开始出现,并于1970年代成型,在己故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及乔治·沃克·布什执政期间,均推崇“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之所以称之为“新”,是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当时提出这种主义的具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及社会主义背景者,不少均首度接触保守主义;第二,新保守主义较为曲解现时的保守社会政治思维,这种主义是从不少二战后的知识根源中导出,包括文艺批判及社会科学。
J.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引起世界广泛关注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一场关于市场与政府计划的大论战,一方为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哈耶克为首的新自由主义者;另一方为意大利经济学家巴罗纳、波兰经济学家兰格为代表的市场社会主义者,这场论战无果而终,却成为新自由主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里程碑。其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绎出众多学派思想和理论体系。狭义新自由主义主要是指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广义新自由主义,除了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外,还包括以哈耶克、弗里德曼、斯蒂格勒、科斯等为主要成员的芝加哥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以卢卡斯、巴罗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和以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伦敦学派、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
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哈耶克,哈耶克是当代新自由主义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他是一位出生于奥地利的著名的经济家、理论家。他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观点是其他所有新自由主义者的主要思想来源。他长期活跃于反凯恩斯主义、反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中心: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美国的芝加哥大学、英国的伦敦大学经济学院。他既是主张经济自由的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又是芝加哥学派的核心成员,同时也是奥地利学派的骨干。他认为,自由是一个最高的政治目标,是追求文明社会的崇高目标和私人生活安全的保证。按照自由主义原则,应尽量运用自发力,而尽量少用强制力量处理事物。他强调,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个人的“积极性”只有在私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对私有财产进行限制和管理,用国家干预代替市场作用,其结果不仅是效率的损失、个人“积极性”的受挫、资源配置的失调,而且最后会走向“极权主义统治”,走向对个人的“奴役”。哈耶克把社会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都归结为极权主义,提出法西斯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货币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资产阶级保守主义经济学派。该学派领袖人物弗里德曼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笃信最为理想的经济制度应遵循自由市场的古老法则,因而成为经济学中自由放任思想不遗余力的鼓吹者和捍卫者。他认为资本主义体系之所以不稳,是货币受到扰乱,所以货币最重要,货币是支配资本主义产量、就业和物价变量的惟一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不需要政府干预私人经济,应让市场机制完全地充分地发挥作用,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是可以稳定的。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是理性的,总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由于经济变量的未来情况事关自己的选择和利益,个人会凋用自己的智力和资源,对它进行尽可能准确的推测。人们会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可得的信息,按照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经济变量的未来情况做出预期。由于理性预期的作用,市场机制能确保充分就业均衡,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要么归于无效,要么加剧经济波动,是不必要的,因此,得出了古典式的结论:国家不会比个人或企业做得更好,自由市场竞争机制仍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大学教授卢卡斯.他以经济人的理性行为和理性预期假设为前提和立论基础,用货币周期模型论证和说明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并得出了凯恩斯主义政策无效、无需政府干预经济的结论,他强调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引发了一场“理性预期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