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经济政策发生什么改变
一战时没有苏联,苏俄建立后即退出一战。
苏联工人农民在上世纪30年代生活改善的一些情况
上世纪30年代,苏联完成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有资料说,苏联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即把价格变动估计在内而算出的收入),1940年同1913年相比,工人的收入增加二倍多(失业的消灭估计在内),农民的收入大约增加二倍半。(苏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42页)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30年代初,苏联就开始在绝大多数企业实行7小时工作制,实现了世界上最短的工作日。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1940年。由于希特勒准备进攻苏联,苏联为了做好战争的准备,劳动者需要更加紧张地工作,才又从7小时工作制恢复为8小时工作制。
还要提到的是,随着城市工人的增加,苏联共产党和苏联government非常关心市政建设。早在1931年6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就对莫斯科的市政建设和苏联市政建设的发展问题作出了决议。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大部分的市政经费被用来建设资产阶级和富人居住的街区,而工人居住的贫困区则肮脏不堪,缺少最起码的上下水设施,甚至连电灯也没有。决议指出:“十月革命消灭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使市政建设从一种加重对工人群众的剥削手段,变成了为工人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事业。”(《苏联共产党苏联government解决问题决议汇编》第2卷,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4页)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即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仅1931年一年,苏联就建造了2900万平方米的住宅。问题当然不仅是进行大规模的住宅建设,而且要对旧城市进行彻底的再规划和改造,以服务于人民的生活需要。1935年7月,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作出改建莫斯科的总体计划的决议。考虑到莫斯科市区个别区域建筑物过密,人口拥挤,规划将市区由2.85万公顷逐步扩大到6万公顷。规划还决定“在这一区域的外面营造宽达10公里的园林防护带,防护带由等距离大片林区组成,从郊区林区开始营造,用作城市城市净化空气的贮藏库和市民的休养场所。”(同上,第594页)
除了住,对于人们的出行,联共(布)这样的决议也给予了巨大的关注。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早在1931年就已经认识到,“地下铁道能够加快客运速度和降低客运费用,是解决交通问题的主要手段。”(《苏联共产党苏联government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2卷,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2页)斯大林对莫斯科地铁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派了政治局委员卡冈诺维奇以及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参与地铁建设的领导工作。有关地铁建设的方案甚至提到政治局会议上进行研究,斯大林亲自参与决策。据说当时负责技术工作的工程师罗捷尔主张用德国的露天坑道作业法,而年轻工程师马科夫斯基则主张用英国的隧道作业法;罗捷尔主张用一般电梯,而马科夫斯基则主张用自动扶梯。后一种主张技术上先进但比较费钱,还要动用外汇,两人相持不下,最后由卡冈诺维奇提到政治局会议上解决。斯大林从技术上考虑而不是从财政上考虑问题,同时考虑到战时防空,深挖隧道可以充当避弹所,肯定了年轻工程师的意见。(《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98-101页)从长远看,从卫国战争开始阶段苏联曾利用地铁车站作指挥所看,当时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后来苏联在许多城市和工业中心也都建起了地下铁道,并且大力发展无轨电车,较好地解决了城市交通的问题。反观我国,到90年代,还热衷于发展小轿车,制定了把轿车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有的城市为了赶时髦,还拆除了已经运行多年的无轨电车,结果使城市交通和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苏联在30年代就形成的上述重视环境的观念和具体经验显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农村,苏联在1935年2月举行的全苏集体农庄突击队员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一个《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章程规定:“从公有化的土地中为每个集体农户拨出不大的地块供个人作宅旁园地(果园,菜园)。”其面积(不包括住房占用的土地)规定为“1/4公顷到1/2公顷,在个别地区可达到1公顷”。就是说,在一般地区,每个农户可获得3.75亩到7.5亩的宅旁园地;个别地区甚至可获得15亩的宅旁园地。这显然要比中国的自留地大得多。归集体农户私人所有的还有:“住房、私人的牲畜和家禽,饲养集体农户个人牲畜所必须的经营用建筑物。小农具留给劳动组合成员私人使用。”还规定,“必要时可以从公有化的役畜中拨出若干马匹为劳动组合成员个人服务,但须收费。”在农业区,示范章程规定“每个农户可以私养:1头母牛2头以下小牛,1头带仔猪的母猪(必要时2头母猪)绵羊山羊不超过10只,家禽家兔不限数量,蜂20箱以下。” “畜牧发达的种植区”,数量又要高许多,“每个集体农户可以自养:2-3头母牛,外加小牛,2-3头带仔猪的母猪绵羊和山羊一共20-25只,家禽家兔不限数量,蜂20箱以下。而在“种植业意义不大而畜牧业起决定作用的非游牧区”,“每个集体农户可以自养4-5头母牛,外加小牛,绵羊山羊一共30-40只,2-3头带仔猪的母猪,家禽家兔不限数量,蜂20箱以下。”至于“在种植业几乎无任何意义的而畜牧业是无所不包的经济形式的游牧区”,其数量又要大出许多,示范章程规定“每个集体农户可以自养:8-10头母牛,外加小牛,绵羊和山羊一共100-150只,马10匹,骆驼5-8头。”(《苏联共产党和苏联government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2卷,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75-577页)显然,苏联当时在这方面比之于我国显然要宽松得多。当然,政策过于宽松也有副作用。由于宅旁园地和自留牲畜等的规模偏大,一些庄员仅仅依靠家庭副业就能够解决生活所需,参加集体劳动的积极性自然会受到影响,以致苏联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所生产的农产品在整个农产品生产中的比重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这对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显然都是不利的。可以说,这也是一个教训。
战后苏联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生活水平恢复和提高的情况
苏联在二战中经济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牺牲的人口达两千多万,战后恢复的任务当然十分艰巨。但是,依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们在并不很长的时间里不仅医治了战争的创伤,而且还对于新诞生的欧亚人民民主国家提供了经济和军事的援助;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工人和农民的生活与战前相比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高。1952年同1940年相比,工人和职员的收入增加68%,农民的收入大约增加72%,到1953年,工人、职员和农民的收入总数比1952年又增加13%。(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42页)而到1960年时,工人家庭的主要工业品购买量与1940年相比增加0.6倍至15.5倍,而农庄庄员家庭增加0.9倍至18.9倍。购买较贵重和优质品的能力大大增长了。例如,工人家庭毛织品的日常消费量增加3.8倍,而丝织品增加15.1倍,同时各种织品的购买量扩大0.62倍,服装(以货币表示)扩大2.25倍。农庄庄员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也是值得注意的,例如毛织品购买量增加2.93倍,丝织品增加18.8倍,而各类织品的购买量增长0.94倍,各种服装增长1.72倍。针织品日常消费量的迅速增加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工业工人家庭和农庄庄员家庭分别增加3.8倍和3.1倍。而且,在城市和农村家具购买量增长都非常快——分别为4.9倍和3.1倍,新的文化生活用品分别增长15.5倍和12.3倍,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分别增长12.4倍和9.7倍。集体农民日益接近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6卷,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710-711页)
②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学科书》时,把社会主义划分为
划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和 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资料:
“…(从资本主义过渡内到共产主义有可能分成两容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侯,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摘自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见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164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
回答得完美吧。。。
一定要选我为最佳答案哦。。。。。。。。。。。。。。。。。。。。。。。。。。。。。。。
③ 推荐几本经济学书
楼主要是没有过多的经济学专业知识,个人不推荐像《西方经济学》这类的知识性很强的书籍。可以看下戈登的三部曲《资本的冒险》《财富的帝国》《伟大的博弈》,这三本书的特点是写的很浅显,没有过多的专业知识也能看懂。《货币战争》也不错,不过个人认为此书写的比较夸张~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
曼昆 经济学
萨缪尔森 经济学原理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
----然后可以看
李嘉图 赋税原理
凯恩斯 通论
这都是权威的著作 亚当斯密的 国富论 是经济学开山之作
下面的是各大流派的领袖级人物的,不简单
马歇尔的 政治经济学
马尔萨斯的 人口论 最佳答案《经济学原理》,曼昆著,梁小民译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易学,基本上所有理论都配有案例,非常直观易懂。这本书的第二大特点就是知识覆盖面很广,传授的是广义的经济学原理。比如像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学科,在这本书中都被浓缩成为一到两章的内容。因此,通过学习这本书,初学者将有望对经济学的主要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经济学》,萨缪尔森著,萧琛译这是经典!虽然难度要略高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但仍然是一本针对初学者的经济学教材。这本书案例不多,但文字和论述非常严谨,此外它也是国外累计销量最高的一本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斯蒂格利茨著,黄险峰译这本书特别贴近时代,贴近中国。该书不仅教会了读者怎样理解新经济现象,怎样解释数字时代的经济问题,还告诉了读者怎样评价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怎样看待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经济转轨。《牛奶可乐经济学》,弗兰克著,闾佳译这本书从牛奶与可乐包装的不同说起,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畅销书,就是说看了这本书还需要看看大师们写经济学教科书。《吴敬琏专集》,吴敬琏著收录了吴敬琏从1982年至2005年的全部重要文章,该书也因此客观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变化,它将告诉你中国经济与西方国家经济的不同之处。此外,一些经济学或者金融学的的科班们所熟知,而且图书馆一般都会有的书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黄达主编 《金融学》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 还有宋鸿兵《货币战争》不过这个还是要有点经济学基础的还有我觉得我们看的一些经济金融书籍的 学的东西大多是与西方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的 好多理论与我们的经济状况有很大程度的背离 不适用 所以有必要看看一些经济评论家的文章 这个你可以看看他们的博客 比如郎咸平 易宪容 叶檀 张五常(他的行文风格本人不太喜好)陈功(安邦咨询的老总)等等 这些人的文章一般都是针对经济热点产生的 很有现实意义 对于理解现实的经济现象有帮助 另外,省事点的 你可以看电影 这个较书籍而言还是少了点 比如《华尔街》《金钱帝国》《屋内聪明人》《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反托拉斯行动》《交易所》《愤怒的葡萄》《锅炉房》《居家男人》《狱中的家政女王》一家之言 仅供参考
④ 经济学入门书籍有哪些推荐
经济学原理》,曼昆著,梁小民译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易学,基本上所有理论都配有案例,非常直观易懂。这本书的第二大特点就是知识覆盖面很广,传授的是广义的经济学原理。比如像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学科,在这本书中都被浓缩成为一到两章的内容。因此,通过学习这本书,初学者将有望对经济学的主要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经济学》,萨缪尔森著,萧琛译
这是经典!虽然难度要略高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但仍然是一本针对初学者的经济学教材。这本书案例不多,但文字和论述非常严谨,此外它也是国外累计销量最高的一本经济学教科书。
《经济学》,斯蒂格利茨著,黄险峰译
这本书特别贴近时代,贴近中国。该书不仅教会了读者怎样理解新经济现象,怎样解释数字时代的经济问题,还告诉了读者怎样评价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怎样看待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经济转轨。
《牛奶可乐经济学》,弗兰克著,闾佳译
这本书从牛奶与可乐包装的不同说起,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畅销书,就是说看了这本书还需要看看大师们写经济学教科书。
《吴敬琏专集》,吴敬琏著
收录了吴敬琏从1982年至2005年的全部重要文章,该书也因此客观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变化,它将告诉你中国经济与西方国家经济的不同之处。
此外,一些经济学或者金融学的的科班们所熟知,而且图书馆一般都会有的书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黄达主编 《金融学》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 还有宋鸿兵《货币战争》不过这个还是要有点经济学基础的
还有我觉得我们看的一些经济金融书籍的 学的东西大多是与西方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的 好多理论与我们的经济状况有很大程度的背离 不适用 所以有必要看看一些经济评论家的文章 这个你可以看看他们的博客 比如郎咸平 易宪容 叶檀 张五常(他的行文风格本人不太喜好)陈功(安邦咨询的老总)等等 这些人的文章一般都是针对经济热点产生的 很有现实意义 对于理解现实的经济现象有帮助
⑤ 推荐几部经典的经济学著作。
《经济学原理》,曼昆著,梁小民译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易学,基本上所有理论都配有案例,非常直观易懂。这本书的第二大特点就是知识覆盖面很广,传授的是广义的经济学原理。比如像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学科,在这本书中都被浓缩成为一到两章的内容。因此,通过学习这本书,初学者将有望对经济学的主要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经济学》,萨缪尔森著,萧琛译
这是经典!虽然难度要略高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但仍然是一本针对初学者的经济学教材。这本书案例不多,但文字和论述非常严谨,此外它也是国外累计销量最高的一本经济学教科书。
《经济学》,斯蒂格利茨著,黄险峰译
这本书特别贴近时代,贴近中国。该书不仅教会了读者怎样理解新经济现象,怎样解释数字时代的经济问题,还告诉了读者怎样评价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怎样看待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经济转轨。
《牛奶可乐经济学》,弗兰克著,闾佳译
这本书从牛奶与可乐包装的不同说起,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畅销书,就是说看了这本书还需要看看大师们写经济学教科书。
《吴敬琏专集》,吴敬琏著
收录了吴敬琏从1982年至2005年的全部重要文章,该书也因此客观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变化,它将告诉你中国经济与西方国家经济的不同之处。
此外,一些经济学或者金融学的的科班们所熟知,而且图书馆一般都会有的书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黄达主编 《金融学》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 还有宋鸿兵《货币战争》不过这个还是要有点经济学基础的
还有我觉得我们看的一些经济金融书籍的 学的东西大多是与西方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的 好多理论与我们的经济状况有很大程度的背离 不适用 所以有必要看看一些经济评论家的文章 这个你可以看看他们的博客 比如郎咸平 易宪容 叶檀 张五常(他的行文风格本人不太喜好)陈功(安邦咨询的老总)等等 这些人的文章一般都是针对经济热点产生的 很有现实意义 对于理解现实的经济现象有帮助
⑥ 前苏联的经济政治模式对中国有哪些具体的影响表 现
盲目学习耽误了自己。
⑦ 马恩文选中有<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吗
“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于1930年第一次用俄文发表在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5卷上。
很遗憾,一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选或选集、文集,都没有收录此作。
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
此文是马克思晚年谈自己的《资本论》写作思路。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3年03期,论文
“是矛盾的对偶,还是历史的发生?——兼评《实体与形式对偶的劳动价值论》”重点引用了它。结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践命题消解了各种形式主义争论,使理论域的逻辑争议问题还原为实践域中的历史认识问题。
这篇著名的文献中,马克思实际上是认为自己从历史的商品出发,乃是合乎了史书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他强调:
这一切都是“胡说”。Deprimeabord〔首先〕我不是从“概念”出发,因而也不是从“价值概念”出发,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把它“分割开来”。我的出发点是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所表现的最简单的社会形式,这就是“商品”。
⑧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 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在1954年开始逐步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了原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新中国的发展目标。周恩来在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远景目标。1964年12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同时,周恩来在报告中比较完整地阐释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⑨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划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和 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资料: “…(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有可能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⑩ 一个政治经济学初学者应该看那些书
《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美)蒋中一这本书能吃透你的经济数学自然很强,只是需要耐心。另外,经济学教材:国外的推荐曼昆的和萨缪尔森的,这是经典教材。国内的推荐高鸿业的,这是各院校的常用教材。《经济学原理》,曼昆著,梁小民译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易学,基本上所有理论都配有案例,非常直观易懂。这本书的第二大特点就是知识覆盖面很广,传授的是广义的经济学原理。比如像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学科,在这本书中都被浓缩成为一到两章的内容。因此,通过学习这本书,初学者将有望对经济学的主要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经济学》,萨缪尔森著,萧琛译
这是经典!虽然难度要略高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但仍然是一本针对初学者的经济学教材。这本书案例不多,但文字和论述非常严谨,此外它也是国外累计销量最高的一本经济学教科书。
《经济学》,斯蒂格利茨著,黄险峰译
这本书特别贴近时代,贴近中国。该书不仅教会了读者怎样理解新经济现象,怎样解释数字时代的经济问题,还告诉了读者怎样评价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怎样看待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经济转轨。
《牛奶可乐经济学》,弗兰克著,闾佳译
这本书从牛奶与可乐包装的不同说起,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畅销书,就是说看了这本书还需要看看大师们写经济学教科书。
《吴敬琏专集》,吴敬琏著
收录了吴敬琏从1982年至2005年的全部重要文章,该书也因此客观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变化,它将告诉你中国经济与西方国家经济的不同之处。
此外,一些经济学或者金融学的的科班们所熟知,而且图书馆一般都会有的书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黄达主编 《金融学》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 还有宋鸿兵《货币战争》不过这个还是要有点经济学基础的
还有我觉得我们看的一些经济金融书籍的 学的东西大多是与西方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的 好多理论与我们的经济状况有很大程度的背离 不适用 所以有必要看看一些经济评论家的文章 这个你可以看看他们的博客 比如郎咸平 易宪容 叶檀 张五常(他的行文风格本人不太喜好)陈功(安邦咨询的老总)等等 这些人的文章一般都是针对经济热点产生的 很有现实意义 对于理解现实的经济现象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