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制度经济学演化和革命的区别
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始于科斯 (Ronald Coase)《之性质》,科斯的贡献在于的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引入了经济学的分析中并指出和市场在经济交往中的不同作用。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等人对于这门新兴学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近30年,新制度经济学是蓬勃发展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支。一般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可分为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发端,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形成了古典经济学体系(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主流经济学又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形成了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基本理论框架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Newclassical Economics)。尽管主流经济学枝繁叶茂,备受青睐,但非主流经济学一直在努力抗争,不断创新,仍获得相当的发展空间。非主流经济学流派很多,制度经济学就是其中的一个流派。制度经济学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它的理论思想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方法所具有的独特性质。
② 马克思为什么错过了经济学的边际革命
边际效用论、效用价值论的提出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为了对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提出的,怎么能说马克思错过了经济学的边际革命呢?古典主义的经济学家们都是承认劳动价值论的,只不过后来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有的经济学家就变得庸俗了,背弃科学,提出了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理论。如果边际效用论、效用价值论在前,马克思一样也会批判他们的。
③ 经济学和银行业的革命就在眼前吗
银行的经营模式本质上把短期、低风险的存款转化为长期、高风险的贷款,即期限转换和风险转换,左手是流动性很差、存在一定违约可能的贷款,右手是流动性很好、被大众视为无风险的存款,银行一方面创造企业和个人所需要的纸币,另一方面赚取上述转换过程中的利差,这就是炼金术。银行的“大而不能倒”体现在两个侧面,一是其储户人数众多,金融机构间的关联关系也很复杂,二是它为经济的运行提供基本的支付、结算等服务。一旦银行经营出现大的风险,任其倒闭对经济危害很大,因此买单的往往是纳税人。于是就有一些银行利用其“大而不能倒”的地位,肆意扩张资产负债表,把期限和风险的错配做到极致,间接促成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④ 经济学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哪些理论革命和范式转换
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他的货币金融理论基础上。??1.货币的本质??在货币本质观上,凯恩斯是一个典型的名目主义者。他认为,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由“计算货币”的关系而派生的。所谓“计算货币”,是指一种观念上的货币,是货币的基本概念。计算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或称号,不具有实质价值。本身是没有实质价值的符号或票券,是国家凭借权力创造的,并有权随时变更。??2、货币的职能??凯恩斯强调的货币职能有两个:一是作为计算货币,充当交换媒介,货币的功能仅仅在于便利交换,对经济不发生重要的和实质性的影响。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是作为财富的积累,充当贮藏手段。这里的贮藏财富职能与马克思所说的“贮藏手段”职能是不同的。??3.货币的特征??凯恩斯认为现代货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货币的生产弹性等于零。??所谓货币的生产弹性,凯恩斯是指生产货币人数的变化率除以购买货币人数的变化率。凯恩斯认为,在不兑现纸币流通或者实行管理通货的国家,纸币的生产或发行都由国家严密控制,对于私人企业来说,绝对没有生产纸币权力,货币的生产弹性只能等于零。??(2)货币的替换弹性近似于零,或几乎等于零。??所谓货币的替换弹性,凯恩斯是指当货币的交换价值上涨时,人们抛弃货币而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货币的比率。凯恩斯认为,货币的这种替换弹性等于零。这是由于货币本身并无效用,它的效用来自于交换价值。作为一般购买力的代表,它可以换回任何其他商品,但其他商品中却没有一种商品具备这种效用。因此,人们不愿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货币,货币的交换价值越高,人们越不愿用其他商品来替换货币,从而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3)货币具有周转灵活性且保藏费用低的特征??凯恩斯认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周转灵活性。这是由于货币较其他商品有更大的流动性,周转便利,既可以直接用于支付,又可以储藏起来,以防日后的不测之需,还可以灵活运用于各种资产的投机;同时,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货币工资又常常是相当稳定的,所以人们对货币未来价值的估计也是乐观的。货币由于其材料的属性(如体积小、自然损耗少等),使货币具有保藏费用很低,甚至微不足道的特征,货币的这一特征与周转灵活性结合在一起,意义非常重大。??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凯恩斯的这一观点与供给弹性几乎等于零密切相关。货币的生产(货币供应的来源)对私人企业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货币供应的控制权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牢牢掌握在手,中央银行根据政府的决策和金融政策,考虑到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可以人为地进行调控;增减货币供应量。五、货币供应量渠道??凯恩斯认为,公开市场业务是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法。金融当局能够通过公开市场上各种债务票据的买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金融当局买进各种证券的同时就把货币投放出去,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反之,若金融当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就卖出各种证券使货币回笼。凯恩斯认为,金融当局应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对各种期限的证券都进行买卖,以取得迅速的、良好的效果。同时,买卖证券的利率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根据证券的种类、期限等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利率。六、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说??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就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按他的说法是:人们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所谓流动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它缺乏流动性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偏好理论。??那么人们为什么偏好流动性,为什么愿意持有货币呢?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是出自于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1)交易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他把交易动机又分为所得动机和业务动机二种。所得动机主要是指个人而言,业务动机主要是指企业而言。基于所得动机与业务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交易需求。??(2)预防动机??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动机而在手中保存的货币,其支出的时间、金额和用途一般事先可以确定。但是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3)投机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因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性资产,具有周转灵活性,持有它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进行金融投机。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之为货币的投机需求。由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加上出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构成了货币总需求。??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出自于不同的动机,它们有其不同的特征:??(1)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特征??第一,相对稳定,可以预计;??第二,货币主要充当交换媒介;??第三,对利率不太敏感;??第四,是收入的递增函数。??(2)货币投机需求的特征??第一,货币需求难以预测;??第二,货币主要充当贮藏财富的手段;??第三,对利率极为敏感;??第四,是现行利率的递减函数。八、??货币总需求是由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货币投机需求三部分构成,由于它们出自于不同的动机,因而分别受不同因素的制约,单项因素的波动通过影响其中一部分货币需求的变化而引起货币总需求的变动,进而对经济体系发生影响。??凯恩斯认为,对于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来说,主要受经济发展状况的收入水平这两个客观因素现实变化的影响,而其它因素,特别是心理的、预期的因素影响甚微。而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主要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机制是通过利率的变化,引起人们对未来利率预测的改变,可见其中心理的、预期的作用影响很大。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常常是剧烈的,变幻莫测的,甚至会走向极端。在极端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发生不规则变动。九、??1、关于利息的概念??凯恩斯认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资产,手持货币能给人们提供周转灵活的方便,满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的需要。因此,人们普遍具有对货币的灵活偏好。如果要求人们放弃这种灵活的偏好,就应该给予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以货币形态表示就是利息。“所谓利息,乃是在一特定时期之内放弃周转灵活性之报酬。盖利率只是一个比例,其分母为一特定量货币,其分子为在一特定时期中,放弃对此货币之控制权,换取债券票,能够得的报酬”。简言之,凯恩斯认为,利息是在一特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的周转灵活性而能够得到的报酬。??2、利息的形成??凯恩斯认为,利息的形成于人们取得货币收入后所作的两种选择之中:??第一是时间偏好的选择。当人们得到货币收入后,首先要决定多少用于目前消费,多少用于将来消费(即储蓄)。这种时间偏好选择的结果,形成现实的消费量和储蓄量。而时间偏好的选择,主要受消费倾向的制约。若货币收入不变,决定消费多少的是一些主观的动机。由于这些动机的存在,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当收入总量增加时,消费开支也随之增加,但增加程度要略为小些。这就是说,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凯恩斯认为,这是一条重要的心理规律,因为这一心理规律作用的结果是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并经过乘数的作用,使消费需求不足数倍扩大。??第二是流动偏好的选择。人们在作了时间偏好的选择后,决定了收入中用多少作为储蓄,紧接着必须做另一选择,即他到底以何种方式持有他准备用于储蓄而暂不消费的那部分货币收入。凯恩斯把资产的储蓄形式抽象归纳为两种:一种是货币,一种是债券。凯恩斯认为,尽管持有货币会丧失利息收入,但人们常常宁愿牺牲利息收入而采用货币形式进行储蓄,目的就在于保持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偏好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倾向,原因在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在第二节中曾经谈到,正是由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未来变化感到疑虑和存在不安全感,又缺乏科学根据去作可靠的预测,因而都倾向于持有货币这种价值比较稳定的资产,以此来平息人们对未来的不安和忧虑。并且当人们在货币的流动性和债券的收益之间进行选择时,由于对未来利率的变化无法确定,造成对债券价格的预测也是不确定的。为了避免蒙受损失,人们也大都愿意以货币形式进行储蓄。这样做至少可以保存自己资产的原价值,还可以伺机使其增殖,这就是货币投机需求的前提。
⑤ 浅谈经济理论的演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从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业开始、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意味着资本密集,当相关产业通过不断创新提高生产率后,能够迅速增加社会财富,继而持续推动本领域和其它领域的工业化革新和生产。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作坊,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入工业革命的行列,中国清朝当时闭关锁国没有赶上这个潮流,于1860年被英国打开国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60年代后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各国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资源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这也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由于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争斗很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此期间爆发。中国在此期间开展了“西学东渐”的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其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纵观前三次工业革命,可以发现他们对世界发展的共同影响有:
①都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工业布局的新变化。
②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第一次导致近代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并开始了城市化进程;第二次,垄断组织产生,并与国家政权结合,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第三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③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殖民扩张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第三次,推动了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日益紧密。
第四次工业革命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技术力量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智能科技,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人类正站在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的前沿。智能科技可以说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来势汹涌,锐不可当。
这一次工业革命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无论是移动网络和传感器,还是纳米技术、大脑研究、3D打印技术、材料科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甚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辅助效用均是此次工业革命涉足的领域,而这样的组合势必产生强大的联动力量。此外,此次工业革命不再是某一个产品或服务的革新,它是整个系统的创新。这场革命将对社会、经济、金融,包括个人带来巨大的影响。
四次经济学革命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对于经济学的认识也需要变化。这也可以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
在农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土地跟农民。
工业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资本、机器(机器是固化的资本)、流水线上被异化了的人。工业时代早期考虑最多的是异化的人,因为人也被当作机器在处理。人只是流水线当中的螺丝钉。
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最核心的资源,一个是数据,一个是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就是德鲁克在上个世纪末讲的。企业的管理也会从传统的多层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网络、更加生态的方式。让知识工作者真正能够创造价值,变成任何一个组织和整个社会最重要、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到了智能科技时代,技术特征正在影响我们周围的商业逻辑。
这意味着,
农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学是一种贫瘠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Poverty);农业社会的构成单元是整体的分子;
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学是一种稀缺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Scarcity),工业社会的构成单元是有形的原子;
互联网时代是丰饶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Abundance,又名富足经济学),构成互联网世界的基本介质是无形的比特;
而智能时代则是共享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Sharing),构成智能时代经济体系是具备智能属性的节点。
这是我们理解的经济学变迁,具体到主流经济学,也经历了经济学的四次革命与四次综合。
第一次革命与第一次综合
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1776)为标志,突破了自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只注重财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确立了以财富生产分析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
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以约翰·穆勒(John Mill)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为标志,对前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理论综合,把财富的管理和财富的生产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为经济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两大研究范式。
第二次革命与第二次综合
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谓的“边际革命”,其标志性的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包括赫尔曼·戈森(Hermann Gossen)的《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54)、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利昂·瓦尔拉斯(LeonWalra)的《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和威廉·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边际革命”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此前以生产投入(包括劳动投入)作为分析对象的客观价值理论,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为分析对象的主观价值理论,即边际效用理论。
经济学的第二次综合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创立,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经济学原理》(1890)为标志,将古典经济学的客观价值论和边际革命的主观价值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第三次革命与第三次综合
经济学的第三次革命,以梅纳德·凯恩斯(Maynard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为标志,被世人称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将经济分析的基点立足于个人与厂商的微观分析范式,第一次确立了以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对象的宏观分析范式。
经济学的第三次综合,以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经济学分析基础》(1947)为标志,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分析范式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分析范式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第四次革命与第四次综合
经济学第四次革命是指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设”或“理性人假设”的挑战与批判,以及以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实验经济学(ExperimentalEconomics)、演化经济学(Evolutionary Economics)、计算经济学(Computational Economics)、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学(Neo-Economics)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经济理论的假设与范式。这次革命发生的时间,基本与人类社会进入以“信息文明”为标志的后工业时代相契合。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具有后现代主义反理性、反分工的鲜明色彩,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跨学科融合与跨学科发展的趋势,是人类对启蒙运动以来所谓“科学理性”和“科学分工”进行全面反思在经济学领域的体现。
目前,主流经济学正在面临全面的理论危机。以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计算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学在经验实证的基础上对“理性人假设”的置疑与批判,预示着经济学基础理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与重大创新。预计未来5-10年之内,一个新的、具有替代性和颠覆性的、超越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或将展现于世人眼前。
这就是经济学第四次革命与第四次综合的前景。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经济学的第四次革命,我们将如何应对?又该有何种作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⑥ 经济学史上六次革命都是哪些啊
农业革命,价格革命,土地革命,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电气革命
⑦ 简述什么是现代西方经济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这些经济学说是建立在以前的经济学说的基础之上,是对前人经济学说的修正和扩展。本文概括介绍各经济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旨在理清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脉络和各学派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一、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几次革命
经济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是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在这部巨著中,斯密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第二次革命是边际主义革命,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杰文斯、瑞士的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他们在不同的国家、各自独立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理论和边际分析方法,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第三次革命是凯恩斯革命,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三大心理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流动性偏好和资本边际效率。
在这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市场本身的调节机制将无法发挥作用,必须由国家政府来干预经济。
事实上,凯恩斯反对“无为而治”由市场自动调节的做法,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和引导。货币学派的诞生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以弗雷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的主张,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稳定主要是货币不稳定造成的。
货币是支撑就业和物价稳定的主要因素,货币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第五次革命是斯拉法革命,代表人物斯拉法提出了生产价格理论,对新古典经济理论进行了批判。第六次革命是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中诞生的理性预期革命,他们认为人都是理性的经纪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理性预期,对于任何政策,出于对自我的保护,他们都会选择相应的对策来规避对自我的不利,这会导致政策的无效。因此,理性预期学派(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提倡由市场自身机制对经济进行调节。
就一般来讲,如果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上基本一致,就将其划分为同一个流派。上述几次大的思想革命大致反映了西方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发展变化,特别是后面的四次革命反映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二、主张国家干预的各流派
(一)凯恩斯的经济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凯恩斯从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
理论上,凯恩斯提出三大心理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流动性偏好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至关重要。他指出资本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机制无法调节这种失调。方法上,凯恩斯克服传统的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政策上,凯恩斯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
⑧ 西方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六次革命具有哪些重要含义
西方经济学从16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开始,到现在经历了六次理论突破,即所说的六次革命,其中前二次发生在古典经济学说中,后四次为现代经济学说史中。
西方经济学是从重商主义开始的。时代背景为海盗式帝国主义,贸易与殖民相联系,它作为一个体系,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基本内容为出口垄断,外汇管制和贸易顺差,核心思想君主掌握最高权力,统治经济和铸造货币,控制对外贸易,主张国家干预和参预经济,并对经济进行调节,认为国家财富就是金银,输入金银可以润滑工商业的齿轮,所以鼓励出口,实行补帖,限制进口,以此扩大贸易顺差,换回金银,金银的积累导致国家财富的增长。但实际执行中却无美妙前景,最终出现了生产力的危机。如法国出口制成品越多,换回金银越多,结果越穷;而英国,反而民富国强。重商主义重点在商品流通领域。
现代经济学只是在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才开始。时代背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下,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主张经济自由主义,摆脱封建和国家的干预。1776年《国富论》第一次划时代革命。其矛头指向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斯密继承和发展了以前经济研究成果,特别是重农主义对供给和微观重视,第一次创立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他认为重商主义牺牲了消费者而利于生产者,带来经济效益差的后果。因此,斯密提出,要增加国民财富,一靠劳动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二靠资本积累,增加储蓄,形成投资,扩大市场。为增加生产,积累财富,反对国家干预,放任经济自由,经济“受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发挥市场自由竞争、自由调节作用,国家只需保卫人民和国家的安全,社会秩序公平等。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家财富的来源,劳动创造价值,利润来自剩余劳动,反对重商主义只有贸易、重农义义只有农业劳动才是创造财富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微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其片面性在,对需求重视不足,分析方法上不够精细,劳动价值论有利于工人而不利于资本家等。
1870年,发生了第二次革命,出现三名学者:法国的瓦尔拉斯、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他们三个人,住在不同地方,长在不同国家,但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强调供给和生产转变为强调需求和消费。提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劳动的消耗量,而是取决于主观评价,进行边际主义分析。西方常把1871年称为”边际革命“年,直到马歇尔最后形成的所谓的”新古典学派“。完全用边际分析方法,利用边际效用和边际生产力的概念分析经济问题,提出存在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劳务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决定于边际供求的关系。强调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定价与资源的稀少性有关。由于稀少有关,因此,对各种产品用途的估价带来效用递减,人和厂商都受着理性行为原则的支配。如个人怎样用有限钱得到最大效用的满足,而厂商利用有限资源设备来得到最大的利润,这种方法就是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古典学学派关心的是整个经济的长期发展,关心剩余产品在各个集团之间的分配问题,而边际主义者关心的是微观经济问题。所以,从边际主义者到马歇尔,才建立起微观经济学体系。边际概念成为关键性工具,效用与消费者需求成为出发点和推动力,关心的是在资源稀少情况下来进行生产、分配,消费。同时他们认为,只要自由竞争,通过市场力量,经济就能达充分就业均衡,不会发生生产过剩或经济危机。总之,他们以主观根据供求而决定价格的价值理论来代替劳动价值论;以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来代替古典学派由社会力量决定收入的分配理论;用和谐经济体系代替阶级冲突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比古典经济学更合理、更精致,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理论基础。但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一筹莫展,无能为力。新旧古典经济学偏重于微观方面的研究。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第三次革命。其背景 :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发展,政治上国家垄断资本的产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时期,社会对宏观需求不强,国家也没有掌握足够大的资本实现这种控制,而当它进入国家垄断之后,这种要求和可能都具备了。理论、方法和政策都不同于传统。理论上反对萨伊定律。萨伊定律就是供给本身就能创造需求,需求是供给的函数,因此,经济自身能够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没有生产过剩的危机。凯恩斯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抛弃“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传统观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存在自动调节的性质,因而没有充分就业的可能,往往是小于充分就业状态。由于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作用,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必然会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方法上,回到重商主义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开创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关心经济总量行为活动,特别是总支出(投资支行、消费支出和政府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强调决定经济活动水平的是投资部分。只有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增加,才能刺激生产,增加生产。还将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密切结合为一体,现在宏观经济分析都取自于《通论》的开创,这是凯恩斯在方法论上的革命。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参预经济调节。所以,有人说凯恩斯又回到重商主义,因为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奖励出口,与重商主义相同。三个最重要政策:1、政府预算的平衡应联系经济中需求状况来加以评价。如存在大规模失业,预算应增加赤字。2、降低实际工资不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可能会相反
;3、贷币政策如不借助于财政措施,则不可能终止大规模失业。二战后,特别是50、60年代,凯恩斯理论成为西方正统。凯恩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跳了价格分析的限制,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划时代意义。
上世纪50,特别是60年代后期,出现反对“凯恩斯革命的革命”,货币学派崛起。其背景是,当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进入”滞胀“,奉行已久的凯恩斯主义遭到质疑,因为按凯恩斯理论,低增长与高通胀不可能同时出现,货币学派自由主义理念抬头。以弗里德曼为代表,其内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所以不稳定,主要原因不是凯恩斯所说的三大定律影响的总需求不足,而是由于货币方面受到干扰。核心是货币,货币是支配资本主义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因此货币政策最重要,财政政策除了起负作用,不可能影响产出率和就业率。其主张货币稳定、有节制增长,即长期货币政策,除此之外,国家减少支出,不干预私人经济,市场完全、充分发挥作用。现在西方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接收货币主义向凯恩斯挑战的两个思想:1,货币供应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2、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出量具有更大的效应。
1960年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出版。书只有100页,便很精炼,思想深刻。书中把生产看作同样商品既表现为生产资料又表现为最终产品的一种循环过程,是从基础理论上进行革命。主要影响:1、商品价格反对边际分析,回到李嘉图,再生产周期性循环过程中,用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的方法计算商品价格。2、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联立方程完全有可能计算出每种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而不是马克思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补充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3、斯拉法的商品价格决定理论,解决了马克思商品价值转形商品生产价格的问题。
在反对凯恩斯主义思潮中,出现了理性预期理论,为第六次革命。理性预期假说由美国经济学者约翰穆斯于1960--1961年首创,70年代卢卡斯把理性预期理念结合到货币主义模型中,应用于稳定性经济政策的研究。他们认为无论凯恩斯主义,或是货币主义,都把理性预期排除在模型之外,财政金融政策往往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公众势必预料到这些政策的后果。如政府试图加快货币增长经济,人们就料到通货膨胀而抬高价格,于是额外的货币更加抬高昂贵的物价而不是导向经济增长,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带有欺骗性,但是,可以在一段时期内欺骗所有人,决不能在长期中欺骗所有人。以前人都以过去经验来推测预期,理性的是综合更多因素来进行预期,过去仅是一部分因子。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图示
发展阶段
时间
时代背景
代表人物
理论观点
政策主张
著作
重商主义
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下半叶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安徒万·德·蒙克来田
财富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财富的真正来源是对外贸易的顺差。
从流通领域研究财富的增长
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统统归结为攫取金银
古典经济学
重农主义
17世纪下半叶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英国 法国
威廉·配第 阿吉尔贝尔
亚当·斯密 西斯蒙第
大卫·李嘉图
魁奈
从生产领域研究财富的增长
看不见的手
劳动价值理论
把对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与对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及其变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
自由放任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1776年
庸俗经济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70年代
(1830年)
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32年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案)
萨伊(法)
马尔萨斯(英)、詹姆斯·穆勒、麦克库洛赫、西尼耳、巴师夏、凯里
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
把注意力集中于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及其变量的研究
边际革命
19世纪70年代(1870年)
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门格尔(奥地利 奥地利学派)
杰文斯(英 英国学派)
瓦尔拉斯(瑞士 洛桑学派)
以边际效用价值论来与劳动价值论相抗衡
新古典经济学(微观)
19世纪末期
马歇尔(英 剑桥学派)
瓦尔拉斯
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
生产成本价值论
供求理论
边际效用论
节欲论
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
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1890年
1933年
张伯伦、罗宾逊
垄断问题
1939年
希克斯
价值论(提出了序数效用论,马歇尔的是基数效用论)
一般均衡论:起到推广与普及的作用
希克斯
《价值与资本》1939年
凯恩斯革命(宏观)
20世纪30年代
经济大危机
凯恩斯
失业和经济的周期波动是因为全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国家干预经济
凯恩斯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年
对凯恩斯的解释与补充
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10版)→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12版)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得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体系出现了显著的漏洞,产生了干预和反干预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种矛盾和不调和之处
萨缪尔森
库茨涅茨、托宾、哈罗德、索洛
汉森(20世纪40年代理论和政策建议方面进行补充和发展,奠定新古典综合派的某些基础)
传统西方经济学——微观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宏观
萨缪尔森
《经济学》1948年
新剑桥学派
20世纪50-60年代
琼·罗宾逊(英)
非均衡学派
(又称新凯恩斯学派)
20世纪60年代后期
克洛沃(美)莱荣霍夫德(瑞典)
希克斯(英)
把剑桥学派、洛桑学派的 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特的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货币主义
20世纪5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出现滞涨
弗里德曼
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生活,主张不同程度上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理性预期学派
20世纪70年代后期
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
供给学派
20世纪70年代后期
拉弗、费尔德斯坦、万尼斯基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哈耶克
弗莱堡学派(德国)
公共选择学派
20世纪60年代
布坎南(美)、塔洛克(美)
新制度经济学派
科斯、威廉姆斯、诺斯
新左派
非主流经济学派
瑞典学派
创新理论
熊彼特
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美)
新制度学派
加尔布雷恩(美)
激进经济学派
⑨ 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革命
分析框架 第一,它扬弃了新古典规模经济的概念,而用专业化经济来表征生产条件。
第二,它没有纯消费者与企业的绝对分离,而新古典框架则是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绝然两分。
第三,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交易费用对经济组织的拓扑性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果初次接触新兴古典经济学,则恐怕难以理解这种新的分析框架之于经济学的含义,从而也就难以切身感受其魅力。让我们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新的分析框架?答案很简单,新古典分析框架的一些缺陷限制了经济学的发展。如果我们空泛地讨论新古典分析框架的缺陷,恐怕难以令人信服。1977)、克鲁格曼(Krugman,1979)以及福济塔-克鲁格曼(FujitaandKrugman,1995)等人的模型为例,看看新古典分析框架究竟缺陷何在,以及新兴古典分析框架又如何克服这些缺陷。 尽管如此,他们的理论却面临如下困境。
第一,他们关于经济增长等现象“当且仅当”厂商平均规模扩大时才能发生的预见与现实不符。
在他们看来,厂商规模之所以扩大,是因为存在无止境的规模经济,而厂商规模决不可能变小,因为这意味着规模不经济。但是,OECD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以及中国的经验证据(参见张永生,2000:《厂商规模无关论:理论与经验证据》)却显示,厂商平均规模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总体呈倒U型变化趋势。无疑,递增报酬现象是经济增长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情节,但正如阿伦·杨格在他著名论文(1928)中指出,递增报酬的实现机制是分工与专业化,规模经济是对分工与专业化经济的一个错误描述。
第二,在他们的模型中,企业只是一个“黑箱”,企业为什么出现以及企业制度本身的经济含义则不能被解释,对现代商业社会中种种有趣的“新发展现象”,如企业规模变小、生产外包、合约出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特许连锁经营、贴牌(OEM)生产、电子商务等等,则更是无从解释。他们的框架无法将企业制度内生,如果要内生企业制度,则他们所有的结论都会随之改变;而如果没有先天就存在的企业,他们模型中所有的故事又都不会发生。
第三,交易费用在他们模型中没有实质性的含义,企业规模扩大等现象皆不存在交易成本。而经济学之所以在1970年代后解释力有了质的提高,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将交易费用引入经济分析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那么,能不能在不改变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对这些理论进行修正,从而走出上述困境?琼斯、达斯格普特等人和国家研究委员会(参见C。Jones,1995a,b,1996;Dasgupta,1995;NationalResearchCouncil,1986)的做法或许对我们有一些启发。他们在发现否定R&D等新内生增长模型的经验证据后,提出了在原有框架内进行改进的方案。琼斯(C。Jones,1995),杨(AlwynYoung,1998)和西格斯托姆(Segerstrom,1998)建议了几种方法来避免R&D模型中的第V类(研究与开发投入)规模效应。但是,琼斯自己也承认,“这种改进后的模型也是不完善的,因为它又产生了人口(第I类)规模效应”。而新古典内生增长模型中如果缺少了规模效应,则内生增长就不会再出现。这些经验研究表明,新古典内生增长模型并没有对经济增长背后的驱动机制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Jones,1995a,pp。508-509)。新古典增长理论将递增报酬归于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的来源对它又是一个不解之谜。
如果仔细读过斯密的《国富论》、杨格1928年发表在TheEconomicJournal上的“递增报酬与经济进步”,以及斯蒂格勒1951年发表的“市场容量限制分工”等经典文献,我们就能理解为何斯密-杨格定理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定理。经济增长中的递增报酬并非来源于规模经济,而是来自于分工和专业化经济。专业化经济是一个比规模经济恰当得多的概念。迪克特和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等人模型的缺陷在于分析框架,只有在分析框架上进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其局限。不幸地是,规模经济的概念由于更接近人们的直观,而且符合人们力图改造世界的决心,以致于误导了很多经济学家。如果用专业化经济替代规模经济,我们就不需再求助漏洞百出的规模经济概念来产生递增报酬。 可见,以斯密分工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思想更能解释我们周围的经济现实。但是,仅有分工理论还不够,斯密的分工理论中没有企业理论。如果我们不幸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之中,那如何才能演进到一个以企业制度为特征的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呢?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科斯就出现了。他说,分工不足以产生企业,因为市场的功能就是组织分工;对风险的厌恶也不足以产生企业,因为保险市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企业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节省交易费用。张五常(1983)则进一步指出,企业的出现是因为劳动力交易费用低于产品交易费用的结果。但是,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中却没有直接的经济增长含义。而贯通斯密、杨格、科斯和张五常等人理论的,则正是杨小凯等人。他们将分析框架建立在以个人自利决策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费用,同时内生出企业制度、经济增长、递增报酬、厂商规模等现象,从而彻底克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上述缺陷。他们的模型将企业制度在分工中内生,在企业理论中直接注入了经济增长的含义。这样,一个新的理论通途就开辟出来了。
⑩ 政治经济学讲述科技革命,求帮忙
政治经济学是从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是与一般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特殊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阶级性、抽象性、片面性,是政治经济学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