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用经济学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我。。 你要10个 我只找了1个 还是往届大学生毕业的论文 凑活看吧 余用均衡原理来描述谷贱伤农
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了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分析方式也已经由最初的定性分析过度到定量分析。初学《宏微观经济学》教程,密密麻麻的数学模型和推导让我这样的初学经济学的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其实经济学来自生活,经济学的原理渗透了日常生活、生产的每个角落,经济学原理能够在生活中广泛地运用。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的法则。比如商品的价格问题,就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企业生产成本、盈利问题紧密相关。
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大,甫钉颠固郯改奠爽订鲸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小;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小,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大。而“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可以用弹性原理加以解释。”
弹性理论正是要说明价格的变动比率和需求量的变动比率之间的关系。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对企业来说是销售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即
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
即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d=(△Q÷Q)╱(△P÷P)
=[(Q2—Q1)╱Q1]÷[(P2—P1)╱P1]
它所表明的是:当价格上升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减少的百分数,或者当价格下降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数。当│Ed │<1时,称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当│Ed │>1时,称需求是富有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它的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价格变动所引起总收益的变动情况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总收益等于价格乘销售量,价格的变动引起了需求量的变动,从而就引起了销售量的变动。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所以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动是不同的,总收益的变动也就不同。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则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增加;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少。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每公斤2元,销售量为1000公斤,该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为2.5。如果该商品降价至每公斤1.8元,总收益情况如何变化?
已知:P1=2 Q1=1000 Ed=2.5 P2=1.8,设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为X。
则由Ed=[(Q2—Q1)÷Q1]÷[(P2—P1)÷P1] 2.5=X×2.0÷(1.8—2.0)
得X=0.25,即价格下降后销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0.25)=1250公斤。
总收益情况: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1.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
所以降价后商品的总收益增加了250元。这就是富有弹性的商品“薄利多销”的原因所在。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则情况相反。如香烟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因为上了瘾的烟客不会在乎价格的高低,所以价格的高低对香烟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再如: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丰收了,由于粮价的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也就是说,人们不因为粮食便宜而多吃粮食,由于丰收了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蒙受损失。不仅如此,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弹性也小,也就是说,人们收入提高了并不因此而增加粮食的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时期出现把粮食和农产品毁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于粮食这种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降价不会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会减少总收益,所以资本家把这些农产品毁掉反而会减少损失。
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学习到更多类似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应用了的经济学规律,并且我们可以应用这些规律解析其中的深层原因
② 如何使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第2篇市场如何运行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第5章弹性及其应用第6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第3篇市场和福利第7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第7篇深入研究的论题第21章深入研究的论题第22章微观经济学前沿术语表索引[编辑本段]宏观经济学分册目录第8篇宏观经济学的数据23.3.1消费23.3.2投资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24.1消费物价指数24.1.1如何计算消费物价指数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26.2国民收账户的储蓄与投资第28章失业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第11篇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第31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③ 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解释社会生过中的现象
案例 关于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要考核的知识点:如何理解“理性人”的行为和机会成本。
“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无论是三九严冬,还是烈日酷暑,总有一帮“占座族”手持书本忠诚地守侯在教学楼前,大门一开,争先恐后地奔入教室,瞅准座位,忙不迭地将书本等物置于桌上,方才松了一口气,不无得意地守护着自己的“殖民地”。后来之人,只能望座兴叹,屈居后排。上课的视听效果大打折扣,因而不免牢骚四起,大呼“占座无理”。
笔者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指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既实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即是一项合理的制度。下面笔者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占座——理性人的选择
“占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可以不必伸长脖子穿过重重障碍捕捉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可以不必端起眼镜费神地辨认黑板上的板书,可以不必伸长耳朵生怕漏听了什么,而这一切都意味着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而这一切都仅仅是因为你占了个好座位。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代价。你可能无法在床上多躺一会儿,可能无法吃顿悠闲的早餐,它们是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而上述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这么看来,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的收益却大得多,那么占座无疑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
替他人占座——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我们发现那些占座的同学往往不仅为自己占座,还会为自己的室友占座。当然,这可能声明这些同学比较细心周到。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里包含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原理。
当你已经提前赶到了教室,多占个座儿对你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在这里边际成本几乎不存在,而这一行为将带来怎样的边际收益呢?首先,你的室友可能会认为你很体贴,并因此提高对你的评价;其次,即便是你所服务的人不认为这是美德的表现,而将之视为一项投资,那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适当的场合下,他也必定会为之付出某种程度的报酬。
这种情况,民间叫做“顺水人情”,本小利大,何乐而不为呢?
固定占座人——发挥相对优势使交易群体获利
如果说,你们寝室每天需要有一个人负责占座,那么是每天轮流由不同的人充当占人好呢,还是固定专人占座好呢?答案是后者。这体现了人们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创造价值,并将之与具有其他相对优势的人进行交易,从而使得交易各方从中获利的经济学原理。
规定轮流占座并非不可,大家的收益并未改变,问题在于,不同的人在这件事情上的机会成本是不同的。小王习惯晚睡,因此早起半个钟头对他来说无异于酷刑加身,勉强爬起来完成“神圣使命”,可能将导致一天的无精打采,哈欠连天。相反,小李习惯早起,占座对他来说不费吹灰之力。而小张不仅可以早起,而且拥有先进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占座对他来说更加容易。三者在占座这一行为的相对优势比较中,小张》小李》小王。那么当在三人中作出选择时,小张无疑是最合适的,而小王也许可以利用晚睡的时间为大家提水,小李也许可以利用早起时间去买早餐。于是各自发挥相对优势,结果使整个交易群体从中获利。
座位轮换制——另一种制度设计的优劣
抨击“占座”的人,往往会指出占座违背了公平的原则,每个人都应当平等的拥有占有好座位的机会。于是他们提出他们认为公平的制度-座位轮换制,即每人编号入座,每周逐排调动。
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在于,首先它的操作性较强,同时它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预期。你可以不必为占座操心,因为座位就在那里等你,因此你可以更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其次,正如它的支持者所言,在长期内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好位子(当然也必然获得坏位子),于是实现了一种表面上的公平。
而这种制度的弊端在于其极有可能引发不效率的结果,因此从实质上背离了公平原则。首先,由于它是强制性的而非建立在个人意志自由选择的基础上的,于是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那些给予某些座位最高评价的人得不到该座位,而另一方面,某些人可能由于对这门课不感兴趣而对这些座位评价很低。于是这些座位无法在他们身上发挥最大效用,甚至还会由于他们的缺席而导致资源的无谓损失。这种趋势的出现,正如一方面穷人食不裹腹,一方面富人挥霍无度的反差。你能说这是公平的吗?其次,座位轮换制显然使前面论及的种种占座所带来的好处都无法实现。
综上,不难发现,座位轮换制弊大于利,而导致其不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违背了竞争原则。考察“座位轮换制”,我们会发现他与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何其相似,而几十年单一计划经济带来经济落后的教训告诉我们,竞争观念必须加强。
运用“行政”手段——对占座无效率的克服
至此,我们已经看到了占座带来的种种优越性。但是这一制度在具体实施中,由于运用不当也可能造成不效率的出现。因此,我们还需进一不讨论对这种不效率的抑制。
比如说,如果8点上课,而楼门6点就打开了,由于竞争的存在,意味着占座人必须6点前赶到,这便加大了占座的机会成本,而影响人们的获利。于是,在一定情况下,当人们认为机会成本超过了其收益时,便会退出竞争,而使得占座带来的优越性得不到发挥。更严重的是,由于必定有人坚守阵地,而这个坚定者作为一个理性人,为了弥补这部分增加的机会成本必定会努力扩大收益。由于此时不存在其他竞争者,他想占多少座位都不受限制,于是便形成了其对座位的垄断,那些对座位高评价的人仍无法得到座位,从而导致不效率,不公平。那么是不是需要对占座的数量加以限制呢?答案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因为没有人可以监督其占了多少座位)。事实上,只要将开门时间做一调整即可。当调整到上课前半小时时,由于大量竞争者的介入便有效地遏制了这一情况。
再如,有人长期以本占座,妄图一劳永逸,对付这一行为的措施是开门前将本收回,以保证每个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
总之,正如政府在市场中对“市场失灵”的干预,用“行政”手段调整占座制度,同样可以发挥积极功效。
④ 用经济学揭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不要太俗套的,要生活的简单问题
经济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实用科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政策制定者如何“经国济世”的大谋略,也包括一家一户怎样打醋买盐的小计划。经济学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经济学规律进行选择和取舍,消费、投资、理财、谈判、营销、管理乃至人际交往、职场竞争、爱情婚姻等,都是一种经济活动,都包含一些经济学规律。经济学是一门生活化的学问,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
《经济学与生活》全面剖析了经济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经济学规律对社会经济、企业发展、个人生活的巨大作用,揭开了表象之后的真实世界。通过《经济学与生活》,读者可以轻松、快速地学习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提高自己的经济学水平,学会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思维指导自己的行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少受损失,少走弯路,创造财富,获得幸福。 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经济学比如当你早上出门一个不小心差点掉进下水道里,你也许会骂:“谁这这么没有素质,连水井盖都偷” 其实偷水井盖不仅仅只是素质问题,你想想会偷城市水井盖的大多会是周边农村的人,偷水井盖或许没有素质,但不是根本原因,如果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那他是不会去偷水井盖的,因为他的投水井盖的机会成本是失去这份稳定工作,作为一个合理的经济人他会比那个边际收益大!假如他没有工作,那他的机会成本是0,因此会冒险!也就是说城市水井盖被偷其本质原因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为了分享城市高速发展的经济成果,而不是仅仅的素质低!所以说我们常说的打假治假就仅仅靠增加几次强力打假就行吗?我想事治标不治本!其本质也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为了分享城市高速发展的经济成果,要根本治理就应该缩小城乡差距!这才是根本所在!晚上寝室出去聚餐!我们的小谢同学很不开心!在我们强大攻势下得知情况:小谢同学最近在追一个MM,他说最近发短信MM都不怎么回他的短信!我问你每天发几条,他说发二三十条!晕!你白痴啊!难怪MM不理你!其实这可以用经济学效用解释!当MM接到第一个追求者发给她的短信,心中还是会有一种自豪感,不管那追求者多少烂(这个女生最清楚了),也就是说这时候第一个短信的效应是最大!当你发第二个短信时候这个短信给MM带来的自豪感会下降,也就是第二个短信效益小于第一个短信的效应!这就是经济学中常讲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当发到二三十个短信是对MM来讲边际效用已经是负的了!也就是说MM这你发的短信已经反感了!那我该怎么办呢?小谢同学!我们就给他出了个主意:就是每天减少发短信的次数,就一天发三四条,但要在每天一个时间段发,为什么因为因为发三四条短信带来的总效用是最大的,就是说三四条带来效用相加的总和是最大的,(因为在往后带来效用是负相加总和是减少的),当你每天在以个时间段发的时候,MM就会把收短信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在后呢?在后就一个礼拜不发为什么因为MM就会把收短信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突然没有收的短信时候!她会感觉失去了什么东西样!在经济学中就叫埋没成本!就是说MM收短信的这段时候没有收的短信,再个大学比较无聊,就无聊过去,而以前是收短信,那MM埋没成本是收短信!这时候MM就会在心里想到你!就是这样了!当给一个MM发短信时候,可以从她回短信的时间可以看出他对你的兴趣有多大哦!回的越快越有兴趣!
⑤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以经济学十大原理为例:
原理一是人们面临取舍问题。如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田忌赛马也是取舍权衡争取利益最大化的著名例行。
原理二,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机会成本。就像上大学的选择上就包含了很大的机会成本。如果我们不上大学就会得到一份工资乘以十二乘以三就是我们三年所放弃的其中一项机会成本,另外我们上大学还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这个学费再乘以三就是我们所付出的实实在在的成本。
原理三,运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较做出抉择。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作出最优决策。例如飞机票的价格原本是200元,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本次航班的票没有全部售完,现在机长提出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这样有可行性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它的边际成本就可能是乘客在飞机上喝的饮料或吃的饭,这些肯定小于100的。但是如果你不将票售出,你就要白白损失好些票的价格。所以权衡之下得出边际效益要大于边际成本,理性的销售人员都会将票低价处理掉,而不是白白损失它们的价值。
原理四,消费者偏好和对未来预计影响消费选择。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例如当苹果价格提高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就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吃苹果的成本高了。对于果园园主就会增加种植和采收人员,以提高产量,因为苹果的价格提高可以增加收益。此外,出租车价格低时,人们可能选择乘坐出租车,但涨价后人们会选择价格更低的公交。
................
⑥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农产品增产了,社会供给量增加了,而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是基本稳定的,所以农产品价格就会下跌,造成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因为大部分农产品是生活必须品,其价格弹性很小,所以当农业丰收时,因为销量是比较固定的,农民为了尽快卖出产品,回收现金,采用了降价措施实际上并不能提高销量,所以反而收入减少得更厉害。所以经济危机厉害的时候,外国的农场主宁可将产品销毁,也不出售就是这个道理。农业生产最好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过高的增长率是有害的。
⑦ 用微观经济学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例如:谷贱伤农,薄利多销、多销不一定多得——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因为我的家在农村,所以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丰收的季节的农民的收入反而却下降了,这就是经济学里的一个经典的问题——“谷贱伤农”。
对于粮食来说,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粮食的产量,另一个是粮食的价格。粮食所取得收入为产量与收入的乘积表示。
这两个因素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一条价格需求曲线所决定的。
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在生活中,粮食是一种必须品,其弹性系数较小,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并不明显;
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会小于价格的变化量。
原因在于,粮食的弹性系数小于一,因为对粮食的需求量是由人的生理需求决定。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粮食上的花费所占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也就导致了人们对粮食价格变化的不敏感。
看到这一现象,我们也大致就可以理解上述问题了,当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时,农民就会竞相降价去卖掉手中的粮食。
而由于粮食的弹性系数很小,农民如果想把手中的粮食全部都卖掉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大幅度地降低价格,所降价格的的幅度一定会大于粮食产量增加的幅度。
这就出现了粮食产量增加却收入不增加的现象,这也正是经济学上的“谷贱伤农”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经济学的现象,所以,我们更应该练就一双火眼去发现它们。
同时,更应该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自己做一个好的理财,去真正地成为一个“理性人”。
拓展资料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
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有效的。
⑧ 微观经济学解释生活现象
第一个是外部性没问题
第二个应该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取回得一种商品所愿答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朋友们觉得值与不值实际上就是朋友们心中对两件衣服的评价与两件衣服的实际价格的大小关系。
⑨ 举一个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用经济学的原理进行解释并详细阐述,谈谈自己的感想和得到的启发。
当生活遇见经济学
几个有意思的经济学案例
第一个案例
牛和小麦的冲突。左边农场养的是牛,右边农场种的是小麦,牛要跨过护栏去吃小麦,是阻止牛还是不阻止牛?
第二个案例
争夺阳光。有一个酒店有一个阳光游泳池,吸引了很多客人。但是另外一个酒店要在那里再盖一幢高楼,如果盖高楼会挡住游泳池的阳光,进而影响收入,这个酒店就起诉了另外一个酒店。
第三个案例
谁的责任。美国很多新修的铁路,是征用农民的土地而来的,农民们认为铁道旁边的土地也是属于自己的,所以就在铁道边上晒小麦,当火车开过去的时候,火车轮与铁轨擦出的火星,烧毁了这些小麦,于是农民们就起诉了这个火车公司。
这三个案例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来判断?
这其中涉及到很多问题,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一个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即科斯社会成本理论。
科斯的理论:在这么多看似很复杂的案子里,做一个最简单的假设,假如这两个东西都属于同一个人的情况,下面这个人会干什么?
第一个案例:当牛和小麦属于同一个人的时候,他会不会让牛去吃这个小麦?这就变成一个很简单的经济学问题,计算牛吃了小麦以后,牛能卖多少钱?小麦不被吃掉,小麦可以卖多少钱?算清楚这个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了。
第二个案例:游泳池与高楼的这个冲突,只要计算盖了高楼能够带来多少收益,遮挡游泳池的阳光会对酒店产生多大影响?
第三个案例:处理的方式更简单,想办法说服农民不要在铁路边上晒小麦了,对于已经烧毁的小麦协商处理。
如果从社会成本的理论来看,把所有的人都看成是大社会整体利益,所有的案例,就会变成很简单的经济案件。
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者足够低的情况下面,所有的产权都归属于同一个人的假设的前提下,或者是说他们之间的交易费用特别低,比如把牛卖给那个小麦的主人,或者把小麦卖给牛的主人,不管资源最初的主人是谁,资源都会流到价值最高的用途上面去。
有关战俘营的故事
在战俘营,有很多经济学的现象和理论会完全显现出来,会产生非常市场化的现象。
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有一个牧师他手里面拿了一个奶酪、五根香烟,然后他在战俘营里面转了一圈,手中多了一个面包,其他东西都没有少。这个就是典型的商人在社会中的一个作用。
比如在战俘营中,会在一些固定的地方进行交易,然后价格会写在一个公告板上,缩短是由于时间或者地理的因素导致的价格扭曲。
然后就会呈现出很意思的价格波动,比如面包,一星期发两次面包,周一周四发,然后到了每次发面包的前一天晚上面包的价格就会飞涨,因为前一晚大家基本都把面包吃完了。所以面包的价格高点是在周三和周日的晚上。然后到周一和周四新的面包来了以后,面包的价格又会下降。
战俘营中,还会自发的产生的货币,比如刚刚说的香烟。用香烟来计量每一个东西的价值,比如一个面包价值两个香烟。
产生了货币以后,就会对应产生了服务,很多人会提供洗衣服的服务、画肖像的服务等,在这个战俘营里慢慢形成了一个比较有效的经济体,同时还会有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
比如香烟,有些人会拿比较残次的香烟来冒充好的香烟,逐渐越来越多的人也会用劣质的香烟来进行交易。
同时,战俘营里面也会有通胀、通缩,当你发生空袭的时候,大家把香烟抽完了,就会产生通货紧缩。然后,如果传说外面会有一批新的香烟来的情况下,就会产生通胀,相应的价格也会大幅度下降。
在战俘营这样的一个集中化管控的大背景下,其实还是产生了一些新的市场制度,符合经济学产生的一些体制,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其实经济学就是来源于生活,很多理论也可以生活中各方面被应用,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体验经济学带来的乐趣。
⑩ 生活中有什么经济学现象可以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市场价格,政府的政策,比如,大豆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