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经济学为什么可以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够成为有钱人
别人工作,你工作,别人休息,你工作,别人玩,你工作。学会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学会掌握至少一项经济技能,如股票。有钱不是一朝一夕,贵在平时的积累。其实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穷人,只有懒惰的人。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幻想,脚踏实地,过好现在。只要努力过,不说成为亿万富翁,至少也过的富足,家庭幸福。希望你可以成为有钱人。
㈡ 求《经济学诡计:彻底揭开社会经济运行的真相》读后感。
参考答案 令人不能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爱情。
㈢ 被掩盖的经济学真相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706930.html?from=isnom
㈣ 经济学真相——郎咸平教授所撰《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读后感
[经济学真相——郎咸平教授所撰《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读后感]
经济学真相
——郎咸平教授所撰《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读后感
年前有机会听了郎咸平教授的一次讲座,本来是要写博文的,经济学真相——郎咸平教授所撰《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读后感。但郎教授在讲座伊始就提了3点要求:1、不允许录音。2、不允许摄像。3、不允许写相关博文。出于对他的尊重,讲座内容我决定不置一词。
郎教授演讲那天,会议厅的门口设了书摊,专卖他的书。主持人告诉我们,讲座间隙可以拿着他的书找他签名。这也是讲座的主办方一贯的做法,演讲者能多推销书籍,听讲者也能乘机索要签名,皆大欢喜。我后来就买了郎教授最新出的一本书《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没想到郎教授却耍起了大牌,一到休息时间就躲进贵宾厅,再不露脸。这让我十分恼火。我觉得我是否稀罕他的签名是一回事;但他赚走了我的钱,拒绝签名显然有点过分。后来我找到会务组,让他们帮助解决了。我下面要写的读书心得就是关于这本书的。
在阅读《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之前,我不曾看过郎教授写的书,但却看过别人发给我的不少邮件,内容都是郎教授阐述的经济观点。看了以后,我就有两点体会:第一,这人挺牛的。第二,这人狂得可以。看完这本书,这两点体会就更深了。
先说郎教授的牛。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富士康。富士康事件是2010年最轰动的事件之一。事件发生后,包括我在内的广大民众基本上都把矛头对准了郭台铭,认为富士康是血汗工厂。但郎教授却透过现象看本质,告诉我们悲剧的真正制造者是美国苹果公司。他在书中尖锐地指出:“按照我们的发现,苹果在尽一切可能挤压富士康的利润,富士康只能靠加大员工的劳动强度以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必须进行半军事化管理才能满足苹果的要求,所以说苹果就是美国人虚伪的化身,苹果才是造成80后、90后年轻人自杀的真正背后黑手,富士康只是它的工具而已。”
他得出这样的结论绝非信口开河,有强有力的数据做支撑,他写到:“每一个ipod富士康只能拿到4美金,占利润的1%还不到,因为这里面还没有剔除电费、设备费用、材料费用等等这些生产成本,其他99%的钱都是被苹果赚走的,读后感《经济学真相——郎咸平教授所撰《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读后感》。”
还有一个例子是年轻人拜金。该书第六章的小标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年轻人没有出头的机会》,章节中提到了被扭曲的相亲产业链,并引用了马诺的话:“我宁愿在宝马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后面笑。”说实在的,我对恶俗的相亲节目十分不齿,对马诺们也十分鄙视。只把这一现象简单地归结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未曾探究过深层次的原因。郎教授却剖析道:“当我们在骂这些人拜金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这个社会其实并没有给她们一个公平成长的机会。我们整个社会上升的渠道已经被少数人掌控了。当这些年轻人感觉到前途无望的时候,她们发现只有一艘船可以搭,就是嫁人,嫁给什么样的人才能有出头的机会呢?对于她们来说,嫁个有钱人是个不错的选择……美国这个社会的可贵之处是什么呢?那就是给每一个人一个畅通的上升渠道,也就是所谓的美国梦……我们之所以拜金,就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没有给每个人一个平等的机会。”
看到这儿,也许有人会说,发发牢骚、骂骂娘谁不会,郎教授和我们比,只是骂法新鲜一些而已。错!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郎教授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牛人。他在回答“为什么”的同时,不时提出良好的建议。比如还是富士康,他认为中国的代工企业可以尝试放弃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转而学习“佳能”的“细胞式”生产方式,即一定数量的人围成一圈,共同完成几道工序,圈里的每个人都会生产这几道工序。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某个人的缺勤不会成为生产瓶颈。第二,人是社会动物,边生产边交流,不仅不会降低生产效率,反而能提升效率,实践证明也是如此。
再来说说郎教授的狂。《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可以印证这一点。郎教授在前言中无情地挞伐我们的政府只知道动用“打压”这一种手段来处理问题;正文中又多次嘲讽一些所谓的专家愚不可及。但,谁让他有狂的资本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郎教授这本书里谈论的都是当今社会的焦点话题(总共有十六个),包括“为什么我们的工资这么低”,“为什么我们的房价这么高”等等,如果你不想糊里糊涂过日子,并想有一些应对之策,看一看,很值!
〔经济学真相——郎咸平教授所撰《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㈤ 最近看到的一个经济学原理,现在一时找不到出了,大致就是“社会生活
中国的傻吊谈博弈 必谈纳什均衡
来源:美国资讯网;博弈圣经著作人对纳什的嘲讽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0、1、二维平均,称平衡,0、1、2、三维平均,称均衡。
在0、1、二维记录的系统中,有一个冯·诺依曼极小极大定理,0、1、二维系统就不存在平均律,就是不存在均衡,纳什均衡当时就遭到冯·诺依曼的贬低、嘲笑和断然否定。
谈到“纳什均衡”,有位记者请纳什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他的理论。纳什说;“‘纳什均衡’并不高深,它就像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三个人玩的扑克游戏,“纳什均衡”就是一个简单的三人博弈游戏”。中国有那么多人玩扑克,又玩了那么多年,纳什均衡还提醒了中国人半个多世纪,中国人竟没有一个人发现三个人玩的扑克游戏中、还有一个‘均衡占优理论’。人们不禁要问;纳什他自己玩过几次三人扑克游戏?他和谁玩的?他是怎么发现的均衡?均衡理论又是怎么单方占优的?在他所有的文章中,为什么没有对中国的扑克游戏展开叙述,一副扑克他说三个人玩,一个人18张牌,它是怎么个均衡法呢?他在6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给出下文令人失望。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科学家在纳什均衡理论中、尚未发现博弈占优策略的任何迹象。在纳什的语文学中,就没有出现过一次0、1、2、三维均衡的概念,纳什均衡哪里来。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纳什均衡理论没有任何明确的说法,纳什均衡是美国伪造的产物,传到了世界各地,当然也传遍了中国。“纳什均衡”的本质,是对中国人的发现、发明、创造精神的一种羞辱。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二维平衡是指生物的竞争行为,三维均衡是指自然的优劣特性。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揭开纳什均衡的画皮,露出真相。【如果纳什均衡是以纳什的名字、命名的一个博弈论术语;假如我把纳什名字去掉、只剩下均衡一词、均衡也就是纯净的博弈论术语;倘若所有博弈论的文章中、都把纳什名字去掉只剩下均衡;再读一篇篇博弈论文章、也都是围绕着均衡一词展开的叙述;发现通篇文章逻辑不通、词意变异、不知所云;只要是属于纳什均衡的理论文章、去掉纳什名字之后、纳什的鬼魅就出现了;通篇文章,捕风捉影、张冠李戴、以讹传讹,添油加醋又像是疯言疯语,更不能被常人所理解。】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纳什-是纳什,均衡-是均衡。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纳什均衡” 之所以鬼魅,纳什自己不知道什么是纳什均衡,追随他的门外汉,都假装懂得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把所有的门徒变成了精神病、变成了不懂装懂;任何人谈到纳什均衡,就像掉进了魔鬼坑,开口就是自问自答、自说自话、反复无常、自己感到莫名其妙时,还会自圆其说。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纳什均衡是一份内容不明的谜语,它似乎和任何可理解的逻辑语言都对不上。博弈圣经著作人把“纳什均衡”戏称为“傻吊博弈的图腾”。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如果说纳什均衡是一份学术遗产,那就是学术中、独一份的滑稽遗产,他的滑稽级别、足够七星级。纳什均衡是什么,纳什自己不知道,中国的傻吊全都知道……。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纳什均衡成了中国的一个宗教,追随他的门徒;有无知的青年、有无畏的傻吊、还有无耻的教授。”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中国的傻吊谈博弈,必谈纳什均衡。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中国人醒来吧,应该扪心自问;“纳什均衡”既然像是中国人发明的三人扑克游戏,它的游戏规则是什么?游戏理论又是什么?中国人从三个人玩的扑克游戏中、也可以说从“纳什均衡”中、到底学到了什么?纳什演示“纳什均衡”用的数学符号,是简单的游戏规则、进行了毫无意义的重组。纳什是被媒体炒作、捧杀、被逼无奈时,在纸上写写画画、无可奈何作出的符号游戏、只是一个姿态。按照博弈圣经著作人给虚拟经济下的定义,虚拟经济的使用的是单纯一性的物品,(也许是因为诺贝尔经济学奖错发给了纳什,他又不肯退回奖金)纳什均衡的行为姿态,不再是博弈论术语,而是虚拟经济。
博弈圣经著作人给虚拟经济下了一个难以启齿的定义;犹如看魔术大师让一群狗争夺一块骨头,让众人押注的赌博游戏。【通俗的解释虚拟经济是由单纯一性的一个物品(字画或古董)、单纯一性的一个姿态(逞能摆架子,装大官、充大款)、单纯一性的一个玩物(艺人玩猴)】纳什单纯一性的一个姿态(就是那些数字符号)。
纳什在20多岁时患上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在他想象的世界里,是魔鬼、武士和纳粹,他觉得自己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威胁下。他担心自己随时会被其他人杀害,他对世界毁灭和自己的死亡有深深的恐惧。
一天早晨,纳什拿着一份《纽约时报》走进办公室,对着空气说,报纸头版左边的文章里、包含着一条来自另一个星球的数字信息,只有他能破解。并且认为自己、是政府对抗苏联的间谍,他整天在数字中寻找拯救美国的密码,他的幻觉也日益严重。
最终纳什的家人和朋友、决定将他送进医院治疗,在医院他认为医生是苏联人、要追杀他。经医生诊断,他得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也更加严重。一个被“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伤害的大脑、一个准精神病人、妄想的“纳什均衡”博弈占优理论,可信吗?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纳什均衡”一词,像是宗教的“圣言”,追随它的门徒,各自像精神病人一样、在纳什均衡中寻找理由,都想找到合理的理由解释“纳什均衡”,其结果把纳什均衡变成了博弈宗教、纳什变成了教主,门徒解释纳什均衡的疯言疯语,其实就是胡说八道。】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如果中国的教授抄袭“纳什均衡”作为标题,捕风捉影、以讹传讹的炒作,是为了编书、售书、挣钱,假如读者想通过“纳什均衡”想占优、想赢钱,就应该先查查纳什50年以来讲过一句“赢钱”吗,他赢过一次吗?因为没有在赌场中验证,他受到了爱因斯坦的冷遇。【纳什既然是个数学家,他就应该把占优策略给出一个数字量化的数学公式、或者是一个数学模板,让所有的人都能成功模仿,也就是说,无论是傻吊或天才操作它,都是一样的赢。】
科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像打电话一样,只要给出一个电话号码,无论是傻吊或天才有序的按下按键,都是一样的打通电话。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科学家的博弈功能,是让其傻吊与天才同等水平。人们等到纳什车祸身亡、全无博弈取胜的结果,历史证明他就没有所谓的占优策略。“纳什均衡”它会是什么?它像UFO一样诡异、令人百思不解。“纳什均衡”的鬼魅让人想入非非,层出不穷的解释让人匪夷所思。
美国学术传媒疯狂炒作,把纳什说成天才,吹捧了半个多世纪的纳什均衡、什么非合作博弈策略、什么博弈占有策略,全世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寻找、验证、竟然没有一个人找到赢的策略。纳什均衡荒唐的理论属性、确定了它是学术界丑闻的特征。纳什天才的“纳什均衡”,一定会沦为世界的一大笑柄。
1958年,从《财富》杂志对纳什的炒作,把纳什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出色的人物之后,纳什就迅速赢得了荣耀。他到处讲学、演说,与各国大牌数学家会面,事业如日中天。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电影《美丽心灵》用构思、杜撰的艺术形式、编造了纳什戏剧性的一生,“纳什均衡”像西方宗教的“经文”一样,演变成了博弈宗教传奇。诺贝尔经济学奖意外地、砸到纳什头上的那种巧合,给了纳什幸运的一生、羞羞答答的一生、不愿见人的一生、学术欺骗的一生、也是他难堪的一生。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纳什均衡是半个世纪前,一个“驴头不对马嘴”的概念,纳什之所以一直沉默,是因为他没法说,他不敢说,他到死都不会说。【来源:美国资讯网;麻省理工福布斯纳什-著名大学名人-正文-时间:2013-12-02,从博弈圣经著作人对纳什的嘲讽,到纳什2015年5月23号出车祸死亡,中间有一年半时间他没有作出回应。】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纳什均衡,是黑暗中的教唆、无知中的误判、猎奇中的杂耍。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几个(因为博弈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管理股票的炒股公司,因亏空、也关门大吉了。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委员,斯塔尔说;纳什均衡是一个博弈取胜的幻想,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均衡、不知道怎么单方占优、不知道怎么取胜。因此,纳什在世期间不会向世人做出博弈如何取胜的解释,所以他一直保持沉默。斯塔尔还说;我们今天既然把纳什均衡带到公众面前,可以断定,未来一定会出现博弈的取胜理论,大家担心纳什均衡可能一败涂地,若干年后将变成一大丑闻。
来源:美国资讯网;麻省理工福布斯纳什-著名大学名人-正文-时间:2013-12-02
博弈圣经著作人对纳什的嘲讽
......。
㈥ 这才是经济学-经济学的误解与真相txt全集下载
这才是经济学-经济学的误解与真相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㈦ 为什么经济学经常能给人震撼的感觉呢
我刚开始学习经济学的时候,也有类似的被震撼到的感觉,看世界的角度为之一变。
那经济学的视角和我们的日常视角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经济学经常能给人震撼的感觉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我们的日常视角,是亿万年进化而来的直觉。直觉本来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是大自然最宝贵的馈赠,是一个帮助我们高效地趋利避害的反应系统。
但是请注意,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类的生存处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从熟人的群居生活,变成了陌生人的大规模协作。
那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也就大不一样了,在这个新环境下,如果我们再通过直觉看问题,不仅看不到事实真相,也得不出有效的策略,更没法做到趋利避害。这个时候经济学就来了,那经济学是干嘛的?
经济学本质上就是要总结这种陌生人大规模协作社会的运行规律。之所以经济学上的很多结论经常让我们大跌眼镜,就是因为它往往和我们的直觉相反。
这么说有点抽象,还是来举两个例子。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对所谓“行业暴利黑幕”的揭露:某某行业,商品的进货价低得惊人,而销售价则非常之高,所以利润高得惊人,简直就是暴利。
比如眼镜行业,就经常遭到这样的指责,据说高档国产眼镜片的利润在95%以上。如果是真的,那确实要算暴利了。
再比如说钢琴,有人就告诉我,一架钢琴的进货价不超过一万,但是卖给你要好几万,几倍的利润,这是不是也是暴利呢?
可是如果你反过来想想,如果卖眼镜、卖钢琴那么挣钱,为什么眼镜店、钢琴店也会倒闭呢?
我们罗辑思维节目的策划人李子?D告诉我,他家附近就有个眼镜店,最近因为生意不景气,就把半边店面租给别人卖服装了。95%的暴利,怎么还会不景气呢?应该是数钱数到手软啊。
其实稍微算算账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有的商品,比如钢琴,单品可能利润率很高,但一年也许只能卖出去几台。而有的商品,比如矿泉水,单品利润率很低,但是每天都在大量走货,总体算下来,其实没准比卖钢琴赚的要多得多。
你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从直觉出发,那看到的就是“销售利润”,就是“售价”减去“进价”的利润。
但是,如果把视角提升到整个社会的高度,我们就不仅要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问题,还要从做生意的人的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从买卖人的角度算账,是另一种利润,叫“投资利润”:也就是他投进一笔钱去,一定时间后(比如一年之后),到底能挣回多少钱。
不同行业的销售速度大不一样:有的行业,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销售频次低,单笔销售利润惊人;有的行业,天天都有买卖,忙得不可开交,资金快速周转,虽然销售利润率很低,但总体核算下来,大家其实赚的钱差不多。
换句话说,不同行业的销售利润率有很大差异,但各个行业的投资利润率其实相差不大。
有人说不对啊,有的行业分明就是很赚钱的,比如说游戏行业。
有新闻报道,某款游戏一天就能赚将近一个亿。确实有这样的明星游戏,但是如果你说游戏行业都非常赚钱,这就是咱们直觉的偏差了。
实际上,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电子游戏行业整体仍然是亏损的,大量游戏公司投资下去,实际上是血本无归的。
你看,直觉和事实的差距有多大。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请问商家在媒体上做广告,广告费到底是谁出的?
直觉的答案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广告费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的头上,当然是消费者出的了。如果你这么理解问题,那就很可能得出两个推论。
第一,如果企业不花这么多钱做广告,自然也就节约了成本,那产品的价格就可以低一点。或者把钱花在产品本身上,增加研发经费,多多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不是更好吗?
你还别说,真就有人认真讨论过,让政府出面限制或者取消广告。他们认为,广告是市场竞争造成的一种浪费。
如果你接受这个观点,广告是浪费,那第二个推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你想,某明星只是在电视广告中举着饮料瓶扭扭屁股,呲牙笑笑,就拿走几百万几千万的广告费。而买饮料的消费者,每买一瓶饮料,就要交给那个明星一些钱。明星都那么有钱了,消费者还要补贴他们,说得不好听,这完全是一个“劫贫济富”的邪恶过程啊。
你看,从一个认知出发,居然我们推导出了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分明是有问题的。
后来经济学家知道了,上面这种论证是错误的。
在市场中,广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虽然从财务上看,所有的广告费用都由最终消费者承担,但好的广告其实是减少而不是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
这种说法肯定和许多人的常识,或者说直觉冲突,所以有必要解释一下。
广告的作用是推销,扩大销售量,那在不同的销售量下,商家愿意给出的价格是一样的吗?
比如说,卖一种产品,一年卖一万个,企业定价是每个10块钱。如果你问企业老板,假设我有办法让你一年卖1000万个产品,你愿意降低定价吗?
所有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有一种效应叫“规模效应”。能卖1000万个,算到每个产品里,各个方面的成本都在剧烈下降,那卖给消费者的定价当然就可以大幅度便宜下来,增加竞争力。
那谁能让一个商品从一年卖一万个,变成一年卖1000万个呢?
答案就是广告。
对,虽然直觉上,广告费是消费者出的。但是所有做了成功广告的商家,产品销量急剧扩大,通常都会带来价格的下降。所以,广告费的本质是啥?
是广告创造了规模效应,这个规模效应带来的好处,由商家、消费者和广告媒体三家瓜分。
这就回到了市场的一个基本原理:没有创造价值的环节,在市场中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反过来说,只要在自由市场中长期存在的东西,就一定创造了价值,而不是制造了浪费。
那你可能会说,刚才说的是广告成功的情况,但是商家做广告,不见得会成功。如果商家做广告失败了,那广告费是不是就转嫁给消费者了呢?
这更不可能啊,广告失败,销售量没有增加,企业家只好自己承担广告费,这叫“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他怎么还能有胆子涨价,让消费者承担广告费呢?这是商业上的自杀。
你看,学经济学的乐趣就在这里——它让你时刻反省自己的本能反应,让你换一个角度来看周边事物,在云开雾散的那一刻,你会更接近世界的本来面目。
㈧ 《不平等经济学》讲出了什么真相
市场经济是结果导向型,提倡按劳分配,能者多得。促进效率,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优胜劣汰”:注重结果,达到结果的能存活下来,并过得很好,而没能达成结果的允许饿死,无论你有多么努力。于是在这样的分配制度下,贫富分化会特别极端。
而福利经济提倡资源人人有份,做到“绝对平等”(注意,这里是平等,而不是公平)。但这样的“平等”分配下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说白一点就是,诶,我就是啥也不干也不会饿死,那我还干活作甚?)
至于为何会有市场经济和福利经济的分化,关注两个问题:
1、资源的有限性;资源的有限性自不必多说,人口是一直增长的,但是可分配资源始终是有限的,尤其是资源消耗速度远远高于资源循环速度的当今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是资源分配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2、天然禀赋的差异性;关于天然禀赋的差异性有两点:
(1)同质禀赋的高低:比如跑步中,有人身高,腿长,一般跑的能比普通人快;
(2)禀赋的异质性:比如,有人擅长思考,有人擅长劳作,双方都对社会有贡献,那么这样的输出带来的社会正效益结果,应当如何进行横向比较?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人的禀赋是有差异的,所以分配上,平等和效率就像天平的两端。
当你以效率为重,不得已就必须牺牲一部分公平,就是所谓的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因为市场经济提倡的就是多劳多得,没达到结果的一律淘汰;
当你以平等为重了,不得已就牺牲效率了,如上面所说的道德风险。给你不让你饿死的保障,反而你就觉得可以不用干活了,于是就牺牲了一部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