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发布时间:2020-11-25 00:14:49

『壹』 李斯特的民族经济学体系成为德意志工业资产阶级保护关税派的主要思想武器,这句话是对的吗

没问题
李斯特(G. List,1789~1846),德国国民经济学 的创始人,历史学派的先驱。出身于一皮革匠家庭, 主张自由主义的政治改革,屡遭封建势力迫害。1825 年被迫亡命美国,1832年作为美国政府驻莱比锡领事 返回德国,参加了1834年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活动。 1840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1841),成为保护关税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贰』 为什么说国富论创立了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其目标:“富国裕民”;其基本出发点: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其主题:考察影响国民财富增长和一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国富论》共5篇32章,第一、二两篇是政治经济学篇,揭示了由一系列经济概念和范畴组成的经济学逻辑体系:交换——分工——货币——商品(交换价值)——价值构成及其分配(工资、利润、地租)——资本。第三、四篇涉及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批判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着重论述经济自由主义政策对国民财富增长的意义和作用。第五篇是政府经济学或财政学,论证国家经济活动的范围和财政收支的规模,及其对于国民财富增长和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总体来看,《国富论》以包括各种理论、历史和政策在内的经济学网络全书或“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形式,创立了一个集中体现产业资本利益和诉求,并讴歌“最明白单纯的自然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国富论》的贡献在于:终于发现商品价格形成和市场价格波动之谜,即价格波动的中心是劳动创造的价值,找出了这种变动所围绕的“稳定的轴心”和价值规律,从而第一次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另一方面,人的本性、行为动机、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是属于人的主体性范畴,而追求个人的生存权利和合法利益具有历史的正当性,也是世俗社会、市民社会一直到当代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尽管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有许多缺陷和庸俗因素,但把凸显人的主体性与推崇“自然秩序”即客观经济规律这两者结合起来,用以探讨国民财富增长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值得肯定的开拓性视角。

『叁』 政治经济学的题型都有哪些

“土地所有制”和“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以存在的基础和本质特征,前三册所研究的三大阶级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国家”概括起来。同时。接着,在《世界市场》中,马克思始终都把对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的考察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 马克思始终把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经济理论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信用事业(私人信用),又是它的结果。”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世界市场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研究作为各个行为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生产者国家”跨出一国国界所发生的对外经济关系:(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而前三册专门阐述基本经济原理,有时可能不免要作详细的解释。”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认为“资本”、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前三册与后三册之间的逻辑关系。马克思“六册计划”中的后三册分别是《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第四册《国家》研究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一是在马克思眼中,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整体系是什么,二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当代经济问题、资本输入与输出。”⑦ 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以及后来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第二。显然,第四篇“生产的国际关系”和第五篇“世界市场和危机”明确地表明了马克思将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纳入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写作计划,各国国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发展成为“生产者国家的关系”。⑤因此,在后三册中,马克思也是根据逻辑与历史的发展行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及其通过对外贸易而实现的在世界市场上的总体发展。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这些经济范畴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精髓”,必须详细地论述。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最本质、最抽象的经济范畴。公共信用。人口,并把它作为《资本论》的一个“可能的续篇”。⑧他认为“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马克思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和论述了“六册计划”中其他各册的内容,把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作为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一点始终不变。 1858年2月、研究世界市场经济的世界经济学部分。 一。他写道,马克思对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写作有一个“六册计划”。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马克思用分号将这六册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册“资本、对外贸易与世界市场”考察的重点则是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因此,马克思是以“资本”这一最为抽象也是最为本质的经济范畴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对于马克思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其实许多人是清楚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资本论》开始写作之前,在《资本论》中,世界市场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逻辑结果。(5)世界市场和危机。”①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到他完整的研究和写作计划,第一次提出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写作计划,即“五篇计划”。 他写道、三卷,从总体上看只是“六册计划”中的第一册第一篇《资本一般》三章的内容演变而来的,但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联结成一个统一的经济整体,在世界市场上,包括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土地所有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了。 同时必须看到;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不过我并不准备每一册都探讨得同样详尽;相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第一次向公众正式地宣布了他的“六册计划”。(4)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并且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从简单上升到复杂的分析方法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的考察,应当这样来分篇。1857年8月,马克思本人“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论述”,但是,这样“别人就容易在已经打好的基础上去探讨了、土地所有制,他认为,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导言”第3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马克思对于这六册前后两大部分的篇幅安排是有差别的,他在1858年3月11日给拉萨尔的信中写道:“整个著作将分为六册、雇佣劳动;国家,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还未最终形成,内在的各种矛盾尚未充分展开,因此、马克思计划写作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理论体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把用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成果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的意义上。(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而这一部分又往往被当作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延伸和发展,我们说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通常是就这一部分而言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世界经济学部分是以国际价值论为基础的。此外,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和的世界市场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第四册《国家》又是研究第五册《对外贸易》和第六册《世界市场》的逻辑起点,才能在此基础上去研究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等其他经济范畴,马克思在写给拉萨尔的信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他的政治经济学写作的“六册计划”:“全部著作分为六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② 1859年。殖民地,因此,我们把国际价值论称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第二基石。不论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来看,或者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来看,在最后三册中,我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论述。 《资本论》第一卷是1867年出版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40年代初,而到了50年代中:“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逻辑进一步发展、汇率等内容。必须注意到。 编写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首先应该考虑两个问题。(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来考察。‘非生产’阶级。税。国债。向外国移民。在《对外贸易》中,逻辑的发展上升了一个层次,或称为“生产者国家”。④在这里、雇佣劳动”考察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即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人阶级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赖以存在的经济范畴,后三册“国家,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内的总和。⑩遗憾的是,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显然。在前三项下。“五篇”计划虽然前后三次进行了细节的修改,但是。它们之间的交换,新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都应该包括以国际价值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应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研究一国国内市场与经济运行方式的国民经济学,二是研究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运行方式的世界经济学。《资本论》所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学部分,马克思本人来不及完成其宏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写作计划,无法亲自建立其所设想的世界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二。”③ 很显然,“六册计划”是以严密的逻辑联结而成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体系中、国际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二基石 在马克思的“六册计划”中,前三册是以一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而后三册则突破国家界限来考察各国在世界市场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以研究一国经济运行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学,二是以研究世界市场为主要内容的世界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这里所说的国民经济学不仅仅指资本主义的国民经济学,也应该包括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 毫无疑问,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学部分,其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劳动价值论,就不可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因此,我们把劳动价值论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基石。 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的世界经济学,它的基石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理论,应该是建立在国际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国际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运用与发展,是分析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分工和国际利益分配等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的本性,当国内狭小的市场限制了资本追逐利润的欲望时,资本就会跨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寻求自己的增殖空间。他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⑾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只有市场发展为世界市场,才使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抽象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抽象财富、价值、货币、从而抽象劳动的发展程度怎样,要看具体劳动发展为包括世界市场的各种不同劳动方式的总体的程度怎样。”⑿因此,在世界市场上,生产以及它的每一个要素都表现为总体,才能获得自身性质的充分发展。这里隐藏着一个深层的含义,即只有在“世界总体”或世界市场这一更普遍、更高层次的商品社会中,商品才真正地表现为人类无差异的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的概念才得到最纯粹的表现并具有普遍意义,国际价值是价值实体运行的最高层次。也就是说,价值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在一国相对有限的市场范围内和一国相对有限的产品系列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充分的展开,只有到了世界市场这一层次,商品内含的抽象劳动才真正表现为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这种人类抽象劳动就构成了国际价值的实体。 与国际价值这一概念隐含的内容相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一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所使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形成的社会价值可以称之为国民价值。与国民价值相比,国际价值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它不仅抽象掉了生产者个体之间的劳动差异,而且还进一步抽象掉国家之间的差异,从而使价值真正地体现为人类社会的一般的、无差异的抽象劳动。各国生产者的个别劳动在世界范围内经过再抽象,就转化为世界劳动。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抽象劳动构成国际价值的实体。诚然,与国民价值的实现相比,商品的国际价值在世界范围内的实现还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如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壁垒、国际金融制度、各国的法律政策等等。但是,这些因素并不能否定商品的国际价值的存在,只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影响国际价值的实现。国际价值仍然是在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所具有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价值”从个别价值,经过国民价值,最终到国际价值的逻辑演绎过程,始终遵循着马克思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复杂中的简单入手,再从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方法和叙述方法。因此,以世界市场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自然就应该建立在世界市场层次上的“价值”即国际价值基础之上。我们认为,国际价值论在本质上属于劳动价值论在最高层次上的概括,它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具体表现。马克思来不及写作完成的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后三册”,即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的理论大厦,应该也只能建立在国际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把国际价值理论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二基石。 三、关于新编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问题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直是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一直是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中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都在致力于政治经济学教材的改革,出现了一些具有新意的教材体系,例如将原来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合并,把侧重点放在探讨市场经济一般,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特征来探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规律等等。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也使理论更加接近于现实。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同时考虑到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代要求,我们将发现对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这种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都是有限的,既不能完全地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也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和理论本质。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当代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的理论成果,建立包括国民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按照我们的理解,新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和体系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分析)。国民经济分析部分是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共性到个性的逻辑过程,研究一国国内的生产方式、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内在规律。“国民经济分析”部分可分为三篇: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循环与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平均利润和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第二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发展与结果,探讨一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运行机制、运行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研究一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商品流通方式与收入分配方式等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分析)。世界经济分析部分是以国际价值理论为基础,研究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充分发展”及其运动方式,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分工、国际利益分配等具体内容,从而揭示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 “世界经济分析”部分可包括以下三篇: 第一篇,世界市场经济一般。主要研究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的变化、商品的国际价值、决定商品国际价值的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等世界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第二篇,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主要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金融等等理论。 第三篇,世界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在对经济全球化现象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包括国际分工、国际利益分配和世界市场运行中产生的国际经济矛盾及其协调机制等内容。 四、国际价值论的两个基本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二基石的国际价值理论,其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国际价值量的规定问题,二是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 第一,关于商品国际价值量的规定。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中说明劳动强度对工资国民差异产生的影响时较明确地谈到了国际价值的量的规定问题。马克思写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在这个强度以下的劳动,在生产一种商品时所耗费的时间要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质量的劳动。在一个国家内,只有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尺度。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⒀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商品的国际价值的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商品的国民价值是由一国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⒁但是,具体地说,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又是如何平均而来的呢?是各国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算术平均,抑或是加权平均?如果是加权平均,如何确定各国的权数?尤其考虑到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蓬勃发展,区域集团内是否存在商品区域性的国际价值,它会对世界范围的国际价值产生何种影响?最后,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战略要求将一个商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分布于各个国家,然后将各个零部件进行组装,那么,这种全球一体化生产格局又会如何影响商品的国际价值?因此,研究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到马克思的本意,同时要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对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察。 第二,关于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变化。马克思在谈到国际价值的作用时,曾经写道:“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还会由于下述情况而发生更大的变化:只要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⒂在这里,马克思强调,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上,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不仅如此,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表现出新的特征。这种“更大的变化”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把它主要归结为“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国内市场上,市场供求状况和市场结构是使得市场价格背离价值的主要因素。然而,在世界市场上,除了供求关系和市场结构之外,国家利益的独立性与各国主权的神圣性也是影响国际价值规律自发产生作用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分配。从全球福利增进的角度看,应致力于消除限制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因素,促进全球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从各国的角度看,任凭国际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对于本国却未必有利,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因此,国际价值量的规定性与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既是国际价值论两个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也是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探讨包括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利益分配的内在机制及其相互联系,建立能够正确反映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世界经济学理论体系。 注: ①④⑤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7、391页。 ②③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1、553~554、53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36页。 ⑧《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7页。 ⑨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页。 ⑩⒀⒂《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1、613- 614页。 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5页。

『肆』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txt全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伍』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目录

英译者序
作者传略
著者自序节录
第一部分历史
第1章意大利人
第2章汉萨商人
第3章荷兰人
第4章英国人
第5章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
第6章法国人
第7章德国人
第8章俄国人
第9章美国人
第10章历史的教训
第二部分理论
第11章政治和世界主义经济学
第12章生产能力理论与价值理论
第13章国家商业活动的划分和国家生产能力的联合
第14章私人经济与国民经济
第15章民族主义与国家经济
第16章大众经济与国家财政管理,政治经济学与国民经济学
第17章制造能力与国家的个人、社会和政治的能力
第18章制造能力与国家的自然生产能力
第19章制造能力与国家工具能力(物质资本)
第20章制造能力与农业利益
第21章制造能力与商业
第22章制造能力与航海——海军力量与殖民地的开拓
第23章制造能力与流通工具
第24章制造能力与事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原则
第25章制造能力与生产和消费的激励
第26章作为建立与保护国内制造能力主要手段的关税制度
第27章关税制度与流行经济学派
第三部分学派
第28章意大利的国民经济学家
第29章工业体系(流行学派误称为“重商主义”)
第30章重农或农业体系
第31章交换价值理论体系(流行学派误称为“工业体系”)——亚当·斯密
第32章交换价值体系(续)——让·巴普蒂斯特·萨伊及其学派
第四部分国民经济政治学
第33章英国的海岛优势与大陆强国——美国和法国
第34章英国的海岛优势与德国商业联盟
第35章大陆政治学
第36章德国关税同盟的商业政策
附录
中英文人名、地名、术语对照表

『陆』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李斯特提出什么理论

生产力理论是李斯特对经济学说史的重大创新,著名的法国经济史专家吉德曾这样评价过,正是李斯特“阐述了一些新的真理,使他的著作具有一种永久的理论价值,并且确立了它在经济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柒』 51《美国经济学大纲》和《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的作者是()。 A、李斯特 B、舒尔茨

A李斯特

『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究竟在哪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我们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且不说以往的探索,仅仅改革开放以来,就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主题转化,重心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开始转移。这个过程,从“行”到“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非常不容易。一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得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结论,才从根本上统一了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萌的起点。

二是体制变革,促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开始,我们决定以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重大举措,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这一体制转变的艰巨性,不亚于甚至超过了重心转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是发展再认识。首先是认识到增长不等于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社会建设,然后进一步意识到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今天的发展不能破坏生态,要绸缪子孙后代。所以,在十六大以后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善和发展增添了重要的新思想。

四是新常态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探索治国理政规律,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破解经济新常态下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大难题。这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下,为进一步充实、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贡献。

『玖』 李斯特在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中判断当时德国处于哪个阶段

李斯特认为贸易政策应服从国家利益,服从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服人发展工农业的需要。不要把“唯利是图”的自由贸易原则:“哪里便宜就到哪里买,哪里贵就到哪里卖”作为普遍规律。
我认为德国处于农工业时期阶段

『拾』 政治经济学的主题框架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导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四个部分,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具体如下:

导言

一、教学内容

1.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难点)

3.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掌握: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与人的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了解:

1.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2.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第一章 商品经济

一、教学内容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商品经济的产生

2.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商品及其属性(难点)

1.商品的二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4.商品的价值量

(三)货币及其代用品

1.价值形式的发展(难点)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3.货币流通和纸币流通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难点)

1.价值规律的内容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的作用

(五)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1.生产的社会化

2.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难点)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实现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和经济行为的影响;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对货币流通规律的运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生产社会化及其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间分配的主要因素;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实现形式。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掌握:

1.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2.简单商品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

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4.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

5.商品经济中的需求与供给。

了解:

1.商品经济的发展;

2.纸币和纸币流通;

3.分工和协作产生新的生产力。

第二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一、教学内容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概述

1.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2.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的生产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2.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难点)

3.资本的积累

(三)资本主义流通

1.资本的循环

2.资本的周转

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难点)

(四)资本主义的分配和消费

1.资本主义分配

2.资本主义消费

3.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的属性;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资本积累及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产业资本循环及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及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垄断利润及其来源;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掌握: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解决;

3.劳动力商品;

4.固定资本磨损(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

5.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6.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7.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8.利息的本质和利息率的确定;

9.资本主义地租及其本质。

了解:

1.借贷资本的特征;

2.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3.资本主义的消费。

第三章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一、教学内容

(一)市场经济

1.资源和资源配置(难点)

2.市场、市场机制、市场体系(其中市场机制是难点)

3.市场经济的类型

(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主体

1.资本主义企业

2.资本家阶级

3.雇佣劳动者阶级

4.中间阶级

5.资产阶级政府

(三)资本主义商品市场

1.自由竞争与价格形成(难点)

2.垄断竞争与价格形成

3.资本主义商业形式

(四)资本主义下的生产要素市场

1.劳动力市场

2.金融市场

3.地产、技术、信息市场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衡量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标准及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机制的内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主体及它们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垄断竞争及其特点;垄断价格的形成;劳动力商品市场价格的确定;货币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市场价格;金融资本的形成及金融寡头的统治;股票价格的确定,引起股市波动的因素,股市的作用;知识产权所包括的内容。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掌握:

1.市场经济的类型;

2.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三种模式及其各自的特征;

3.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价格的形成;

4.资本主义的商业形式;商业银行的业务;信息业和信息市场

了解:

1.非垄断中小企业;

2.相对过剩人口。

第四章 资产阶级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教学内容

(一)国有经济成分

1.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内容和实质

2.国有经济成分的形成

3.国有经济成分的形式

4.国有经济成分的作用

5.国有经济成分的性质

(二)国家调节经济

1.国家财政政策(难点)

2.国家货币政策(难点)

3.国家调节经济的其它措施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内容和实质;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份的形式和作用;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采取的措施,财政政策的紧缩与扩张;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国家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掌握:

1.国有经济成分的形成途径及性质;

2.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的立法行政手段、社会福利政策、计划调节;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了解:(略)

第五章 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一、教学内容

(一)资本主义国际贸易

1.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和国际市场价格(其中国际市场价值的决定是难点)

2.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和垄断

3.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二)国际货币信贷关系

1.外汇与汇率

2.资本的国际流动

(三)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和形态

2.经济全球化趋势

3.国际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局部一体化(难点)

4.资本国际化、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商品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之间的关系;促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同时保护自己国内市场所应采取的措施;在浮动汇率制下,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于输入国和输出国及劳动者本人的影响;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原因,资本输出的形式和后果;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掌握:

1.国际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局部一体化;

2.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了解:

1.资本国际化的形态;

2.资本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趋势

一、教学内容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2.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难点)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阶级表现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危机的表现和实质

2.危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调整和发展趋势

1.基本矛盾和生产方式调整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3.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4.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难点)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实质,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次调整及其原因;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掌握:

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2.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3.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

了解: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所有制结构

一、教学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国家所有制(难点)

3.集体所有制

4.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家所有制经济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国有经济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作用;集体所有制的基本特征、作用和形式;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制的特点及优点;正确对待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掌握: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2.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制的特点及优点;

4.正确对待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5.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了解:

1.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教学内容

(一)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2.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

3.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

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二)现代企业制度

1.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2.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

3.国有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4.企业的经济行为

5.企业家队伍(难点)

(三)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的特征和作用

2.市场体系的结构

3.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主要内容、主要组织形式、公司的组织机构;国有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内容;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企业家队伍;市场体系的特征和作用;商品市场的构成;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市场决定价格的必要性,影响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市场竞争与垄断。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掌握:

1.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2.西方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对于市场经济的一致意见;

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4.现代流通方式。

了解:

1.商品市场的组织形式;

2.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

3.价格改革的任务。

第九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

一、教学内容

(一)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因素

2.经济增长速度

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4.经济效益

5.经济增长方式(难点)

(二)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

2.第一、二、三次产业

3.农业和工业

4.基础产业、支柱产业

5.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6.高技术产业

7.产业的地区布局

(三)经济发展战略

1.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3.工业化、城镇化

4.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战略

5.可持续发展战略(难点)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实现较快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三次产业的划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工业化和城镇化。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掌握:

1.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

2.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工业、农业各自内部的关系;

3.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4.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点;

5.高技术产业;

6.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

7.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8.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10.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

11.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战略;

1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了解:

1.产业的地区布局。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

一、教学内容

(一)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2.国民收入

(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1.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

2.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3.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分配关系

4.国民收入的使用

(三)个人收入的分配

1.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2.按劳分配

3.多种分配方式(难点)

4.薪酬制度

5.个人收入的调节

(四)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2.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3.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问题;调整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方式;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关系的目的,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方式;国民收入的使用;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按劳分配的性质和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及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个人收入调节的原则;建立激励性薪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特征和内容。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掌握:

1.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

2.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3.个人收入调节的重点及手段。

了解:

1.对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评价;

2.现行工资制度的缺陷。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一、教学内容

(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意义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难点)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3.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和战略

1.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

2.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

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三)对外贸易和“引进来”的形式

1.对外贸易

2.引进技术

3.利用外资

(四)“走出去”战略

1.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2.对外投资

3.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4.对外经济合作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发展中国家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和战略;引进技术的作用和原则;利用外资的作用、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掌握:

1. 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 展出口贸易和改善对进口的管理;

3. 引进技术的方式。

了解:

1. 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2.改革外贸体制;技术价格和支付方式;“走出去”的形式。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

一、教学内容

(一)宏观经济管理

1.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2.宏观经济管理的两重性质和职能(难点)

3.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

(二)宏观经济调控

1.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

2.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宏观经济管理的性质和职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掌握:

1.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2.宏观经济管理的。

阅读全文

与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