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民收入核算原则<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在使用价值上,国民收入是由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构成。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有农业、工业、建筑业和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继续的运输业、邮电业及商业等。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 即国内生产总值) 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 (GNP, 即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假设:经济中就只存在两部门,即消费者和企业,不考虑折旧,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相等,都用Y表示。
支出角度:Y = C + I
收入角度:要素总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剩余部分用于储蓄。
于是,Y = C + S
所以 C + I = Y = C + S,即 I = 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
注意:此时的储蓄等于投资是指根据定义,从会计的角度看,事后的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但是这并不代表实际经济中意愿储蓄(事前计划的储蓄)等于企业意愿投资(事前计划投资),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动机和投资动机不同,所以常常导致他们不等,从而使得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进而引起经济的收缩或扩展。(主要差别在于存货投资)。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C + I + G = Y = C + S + T
即 I = S + (T – G)(个人储蓄 + 政府储蓄)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I = S + ( T – G) + ( M – X + Kr ) ( 个人储蓄 + 政府储蓄 + 外国对本国的储蓄)。
2. 急求高鸿业第三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章节目录
第四版微观(北京大学
刘文忻):
http://202.152.177.122/weiguan/info.html
宏观经济学(华南理工大学
龙志和):
http://scutde.net/courses/course_9/index.htm
这是我近几天在看的教程,没有专找到更好的属.如果你找到了更好的,请与我交流哦.
3.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1.因为长期来看 一个竞争性行业中的企业处于均衡状态 (叫什么状态来着 忘了····) 总之就是收支平衡 所以利润可以归结为企业的机会成本 (好像也可以叫经济租) 比如说你获得了利润 可以归结为你拥有技术或者是拥有市场的机会成本(你把技术或市场单纯出售一样可以获得相同的利润)
2.KR 我可以看做是净出口么?如果是的话 个人认为不用归结到哪部分吧(有啥实际意义不) 算作工资?
3.名义GDP=实际GDP+通货膨胀率,想了一下,会不会是LZ题目中的实际GDP增长应该是这么断句:实际 / GDP增长,理解为数据上看到的GDP增长,并不是指“实际GDP”
4. 国民收入核算原则<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收入是指现期生产的最终物品和劳务所得到的收入。
收入不包括出售非现期物品和劳务所得到的收入(例如出售去年买下的房屋),也不包括既不是生产物品也是提供劳务所得到的收入(例如股票与债券)。
国民收入核算原则是避免重复运算,最终产品的制成需要经过多个生产阶段,计算国民收入时要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不计算中间产品
5.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
(1)收入财富分配效应,即收入和财富在不同的阶层之间的再分配。
(2)产量和就业效应,即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
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6. 西方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用都学吗
没区别,那就是一门课
7.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几道问题请教
1、如果实际利率足够低,经济可能深陷于流动性陷阱之中,无论是扩张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都失灵了,此时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实际利率足够低,说明货币供给远大于货币需求,就像土豆种的太多卖不起价,紧缩的货币政策就好比你摧毁一部分土豆,可能土豆还是太多了,价格还是上不来。从这个道理上来讲,选A还是可以的。虽然我觉得这道题很无趣。主要实际利率很高的话,紧缩货币政策不仅有效,而且有可能会导致利率变成无限大,所以这道题不能选C。相较之下,你就勉强选A吧。
2、什么经济的总供给曲线会是一条垂直的线?恐怕只有理论上的完全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是不会采用财政政策的。这点你需要和货币供给进行区分,货币是由央行发行的,相对来说保持货币供给不变较为容易。而一个经济体要完全控制人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很困难的。这道题从数学函数上来讲,你是对的;但是在经济学中,我们还是要重视把经济和数学结合起来讨论。
3、向工人支付1单位产品的实际工资,意思就是工资为1单位产出。因为这个模型中没有价格,所以是实际工资,具体来说,Y=K^1/3*L^2/3=1000,也就是1000单位资本和1000单位劳动力生产出了1000单位产品,而工人的工资就是1单位产品。其实你可以很简单的看出,1000个工人,每个工人的工资是1单位产品的话,那么总工资就是1000单位产品,而总产出也是1000单位产品。也就是说,工人拿走了所有产出,投入的1000单位资本没有任何收益。所以均衡工资肯定小于这种实际工资,否则资本根本不会投入进来。更进一步,根据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均衡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所以均衡工资w=dY/dL=2/3<1。从经济意义上来讲,每产出1单位产品Y,资本K贡献了其中的1/3,所以应该分得1/3,而劳动力贡献了其中的2/3,所以应该分得2/3。
8.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作业
三
ki=1/(1-0.8)=5
△Y=△i*ki=5*(100-50)=250
Y2=Y+△Y=750+250=1000
(图就不做了好伐)
四
1.实际货币供给没有数字噢?我以前做过这个题 数字是500 就先用500替着好伐
(1)联立:
y=c+i+g
c=0.8(1-t)y
t=0.25
i=900-50r
g=800
可得:y=4250-125r 即IS曲线
(2)联立:
L=0.25y-62.5r
m=M/P=500
L=m
可得:y=2000+125r 即LM曲线
(3)联立
y=2000+125r
y=4250-125r
可得 y=3125 r=9%
2.题目又抄错了 NX=100-0.12y-500r噢
(1)联立
y=c+i+g+NX
c=100+0.9yd
i=200-500r
NX=100-0.12y-500r
g=2000
可得:y=6000-2500r 即IS曲线
P=1
M=800
M=(0.8y-2000r)P
得:y=1000+2500r 即LM曲线
(2)
联立:
y=6000-2500r
y=1000+2500r
得:y=3500 r=1%
(3)
c=100+0.9*(1-0.2)y=2620
i=200-500r=-300
NX=100-0.12y-500r=-820
关于最后一题投资做出来是负值我也搞不明白 这个你先放一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