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西方经济学考试答案

西方经济学考试答案

发布时间:2020-11-26 14:15:30

① 求西方经济学考试答案!!!!

填 空 题
1.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_反_方向变动,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__同_ 方向变动
2.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一定的 价值判断 为依据。 3.需求曲线的通常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其斜率为 负 。它表示 价格 与 需求量 呈反方向变化。
4.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_供给量_ 与_需求量 相等时的价格。
5.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心理上的 满足 。
6.恩格尔定律是指,随收入增加,用于 食品 中的支出在整个货币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 低 。
7.如果某种商品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 同向 变动:如果某种商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 反向 变动。
8.洛伦茨(斯)曲线是用来衡量 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 平均程度的曲线。 9.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一种不存在丝毫 市场进入限制 ,市场机制在 价格 方面的作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
扰的市场结构。
10.在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之前,边际成本 低于 平均成本;而在相交之
后,边际成本 高于 平均成本;只有在相交时,边际成本 等于 平均成本;这时,平均成本处于 ???(这个空不知道答什么,个人认为是拐点) 。
二、选择题
1.病人对药品(不包括滋补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C )
A.>1 B.=1
C.<1 D.
2.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弹性与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的关系是(C )
A. 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越大,其价格弹性就越大
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越大,其价格弹性就越小
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越小,其价格弹性就越大
D. 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与价格弹性无关
3. 等成本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 B )
A.产量增加了 B.成本增加了
1/4
C.生产要素的价格按不同比例提高了 D.收入增加了
4.依据需求弹性的绝对值,需求弹性可分为( B )
A.四种类型 B.五种
C.三种 D。六种
5. 寡头垄断厂商的产品是(B )
A.同质的 B.有差异的
C.既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有差异的 D.以上都不对
6.整个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表示 ( B )
需求数量增加 B. 需求数量减少
C. 价格提高 D. 价格降低
7.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12000-25P,在需求量Q为2000件时的价格弹性是(C ) A.25 B.10
C.5 D.1
8. 照相机和胶卷是:( C )
A.非相关品 B.独立产品
C.互补产品 D.代替产品
9.已知消费者的收入为50元,商品X的价格为5元,商品Y的价格为4元。假定该
消费者计划购买6单位X商品和5单位Y商品,商品X和Y的边际效用分别为60和30。如要得到最大效用,他应该:( B )
A.增购X和减少Y的购买量 B.增购Y和减少X的购买量
C.同时减少X和Y的购买量 D.商品X、Y的购买量不变
10. 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与( B ) A.横轴相交 B.纵轴相交
C.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D.总产量曲线相交
五、问答题
1.请阐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及其原因。
π=PQ-C 求最大值 一般做法是求导求一阶导数令一阶导数为0 再求二阶导数验证 一阶导数为0时二阶导数为凹函数 即可证明此时为利润最大值
2/4
原因 可以通过作图表现出来 收益减去成本的面积就是利润
2. 均衡价格是怎么形成的?
均衡价格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共同作用形成,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时需求量=供给量。此时形成均衡价格。均衡价格的形成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亚当斯密说市场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决定了此时的均衡,通过价格机制形成了均衡价格
三、 名词解释
1.等产量线
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2.技术系数
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3.价格下限
指政府为了支持某种产品的生产而对市场价格规定一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在支持价格条件下,市场将出现供给大于需求。
4.需求定理
反映商品本身价格和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正常商品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曲线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的变动关系,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相反,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这就是需求定理。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5.需求定理 这个应该是供给定理吧?
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的波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6.无差异曲线
描述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资源品组合的曲线。
7.机会成本
一种资源(如资金或劳力等)用于本项目而放弃用于其他机会时,所可能损失的利益。 8.基尼系数
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② 西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会计利润:100-3-3-60-3-10-15=6万元
经济利润:100-3-3-60-3-10-15-2-5=-1万元

③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试题及答案

《西方经济学》试卷A
姓名:
一、名词解释(15’)
1.需求:

2.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3.公共物品:

4.GDP:

5.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40’)
6.微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 【 】
A.收入问题 B.就业问题
C.价格问题 D.消费问题
7.王女士某月收入为2000元,最有可能作为此月需求的是 【 】
A.购买价值3500元手机一台 B.购买价值500元的女装一套 C.购买价值200元的金利来领带十条 D.去驾校学车,费用为3000元
8.如果甲产品价格下降引起乙产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则 【 】
A.乙是甲的替代产品 B.乙是甲的连带产品
C.甲的需求减少,乙的供给量增加 D.甲的供给减少,乙的需求量增加
9.若供给增加,需求增加,将导致均衡数量 【 】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不确定
10.在一条等产量曲线的不同点上,要素的边际替代率 【 】
A.一定相同 B.一定不同
C.一定为零 D.可能不同
11.在价格不变条件下,总收益曲线是一条 【 】
A..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 B.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水平的直线 D.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12.完全竞争的市场特点是 【 】
A.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 B.厂商进出行业全自由
C.所有厂商的产品是“同质的” D.以上都正确
13.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的长期均衡中 【 】
A.超额利润逐渐增加 B.亏损逐渐减少
C.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D.既无超额利润,也无亏损

14.下列阐述不正确的是 【 】
A.汽车噪音对他人的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
B.如果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就存在外部不经济
C.社会成本的均衡价格比私人成本高 D.外部经济不会导致市场失灵
15.下列属于注入的是 【 】
A.储蓄 B.税收 C.进口 D.出口
16.下列不属于政府的转移支付的是 【 】
A.社会保障金 B.国防经费
C.企业救济金 D.儿童福利基金
17.下列不属于要素收入的是 【 】
A.工厂发放给工人的加班补助 B.某人出租房屋收到的租金
C.股东红利 D.资本折旧
18.当就业量等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 【 】
A.等于零 B.大于自然失业率
C.小于自然失业率 D.等于自然失业率
19.古典货币数量理论认为,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 【 】
A.货币供给量增加 B.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
C.物价指数上升 D.国民收入增加
20.新剑桥学派认为发生“滞胀”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府过度增加货币供给量的结果 B.赤字财政和通货政策的结果
C.赤字财政和通货政策的结果 D.以上都是
21.根据储蓄函数关系,引起储蓄增加的因素是 【 】
A.收入增加 B.价格水平上升
C.利息率上升 D.预期收入减少
22.根据货币需求理论,不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是 【 】
A.债券的预期收益 B.物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
C.一般物价水平 D.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23.假定某国的农业生产在世界上效率最高,那么 【 】
A.该国不会进口食物 B.该国将出口食物
C.根据此假设仍不能决定该国出口或进口食物
D.该国因生产自给而不能从贸易获得好处
24.对人民币和美元两种货币来讲,如果人民币的汇率上升,
则美元的汇率将 【 】
A.上升 B.下降 C.无法确定 D.不变
25.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货币对他国货币的汇率 【 】
A.绝对固定,没有波动 B.基本固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D.确定一个固定的比价,随一种货币或几种货币进行浮动

三、计算题:(15’)
26.已知消费函数为C=60+0.8Y,投资为自主投资,I=50,求:
(1) 均衡的国民收入Y为多少?
(2) 如果投资变为I=100,均衡的国民收入变为多少?
(3) 投资乘数K为多少?

四、论述题:(30’)
27.试述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15’)

28.试述用GDP(或GNP)来衡量经济成果会有哪些缺陷?(15’)

《西方经济学》试卷A答案
姓名:
一、名词解释(15’)
1. 需求: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
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2.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是MR=MC,据此确定产量,把该赚到的利润
都赚到,实现利润最大化。
3.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
4.GDP:按国土原则计算的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5.货币政策: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
和信用规模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水平,以影响和调节宏观
经济运行状况的经济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40’)
6.微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 【 C 】
A.收入问题 B.就业问题
C.价格问题 D.消费问题
7.王女士某月收入为2000元,最有可能作为此月需求的是 【 B 】
A.购买价值3500元手机一台 B.购买价值500元的女装一套
C.购买价值200元的金利来领带十条 D.去驾校学车,费用为3000元
8.如果甲产品价格下降引起乙产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则 【 B 】
A.乙是甲的替代产品 B.乙是甲的连带产品
C.甲的需求减少,乙的供给量增加 D.甲的供给减少,乙的需求量增加
9.若供给增加,需求增加,将导致均衡数量 【 B 】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不确定
10.在一条等产量曲线的不同点上,要素的边际替代率 【 D 】
A.一定相同 B.一定不同
C.一定为零 D.可能不同
11.在价格不变条件下,总收益曲线是一条 【 D 】
A..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 B.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水平的直线 D.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12.完全竞争的市场特点是 【 D 】
A.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 B.厂商进出行业全自由
C.所有厂商的产品是“同质的” D.以上都正确
13.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的长期均衡中 【 D 】
A.超额利润逐渐增加 B.亏损逐渐减少
C.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D.既无超额利润,也无亏损

14.下列阐述不正确的是 【 D 】
A.汽车噪音对他人的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
B.如果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就存在外部不经济
C.社会成本的均衡价格比私人成本高 D.外部经济不会导致市场失灵
15.下列属于注入的是 【 C 】
A.储蓄 B.税收 C. 出口 D. 进口
16.下列不属于政府的转移支付的是 【 B 】
A.社会保障金 B.国防经费
C.企业救济金 D.儿童福利基金
17.下列不属于要素收入的是 【 C 】
A.工厂发放给工人的加班补助 B.某人出租房屋收到的租金
C. 资本折旧 D. 股东红利
18.当就业量等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 【 D 】
A.等于零 B.大于自然失业率
C.小于自然失业率 D.等于自然失业率
19.古典货币数量理论认为,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 【 A 】
A.货币供给量增加 B.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
C.物价指数上升 D.国民收入增加
20.新剑桥学派认为发生“滞胀”的主要原因是 【 B 】
A.政府过度增加货币供给量的结果 C.结构失业的结果
B.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政策的结果 D.以上都是
21.根据储蓄函数关系,引起储蓄增加的因素是 【 A 】
A.收入增加 B.价格水平上升
C.利息率上升 D.预期收入减少
22.根据货币需求理论,不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是 【 B 】
A.债券的预期收益 B.物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
C.一般物价水平 D.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23.假定某国的农业生产在世界上效率最高,那么 【 C 】
A.该国不会进口食物 B.该国将出口食物
C.根据此假设仍不能决定该国出口或进口食物
D.该国因生产自给而不能从贸易获得好处
24.对人民币和美元两种货币来讲,如果人民币的汇率上升,
则美元的汇率将 【 B 】
A.上升 B.下降 C.无法确定 D.不变
25.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货币对他国货币的汇率 【 B 】
A.绝对固定,没有波动 B.基本固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D.确定一个固定的比价,随一种货币或几种货币进行浮动

三、计算题:(15’)
26.已知消费函数为C=60+0.8Y,投资为自主投资,I=50,求:
(1) 均衡的国民收入Y为多少?
(2) 如果投资变为I=100,均衡的国民收入变为多少?
(3) 投资乘数K为多少?
(1)Y=C+I=60+0.8Y+50,
Y=550
(2) Y=C+I=60+0.8Y+100,
Y=800
(3) MPC=0.8,K=1/(1-MPC)=5

四、论述题:(30’)
27.试述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15’)
第一, 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第二, 由创新产生超额利润鼓励企业家大胆创新;
第三, 由风险产生超额利润鼓励企业家勇于承担风险;
第四, 追求利润使企业降低成本,有效利用资源;
第五, 社会以利润引导投资,使投资与资源配置符合社会需要。

28.试述用GDP(或GNP)来衡量经济成果会有哪些缺陷?(15’)
第一, 难以全面衡量经济成果;
第二, 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的福状况;
第三, 地下活动有合法与非法之分;
第四, 不能说明是什么产品和劳务;
第五, 不能反映生活质量水平。

④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
1.影响商品需求、需求量、供给、供给量的因素(简答题)
1)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需求函数
2)影响商品的需求量的因素: 1.商品自身的价格。 2.消费者的偏好。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4.相关商品的价格。 5.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P21
3)影响商品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
4)影响商品的供给量的因素: 1.商品自身的价格 2.生产要素价格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5.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6.考查时间的长短 P24
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大小的因素:(简答题)1)商品的可替代性 2)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3)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4)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5)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P49
3.计算题(类型:给出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求均衡价格、均衡数量、点弹性、价格弹性等)
例题:P67 1,2,5,7,9
注:计算题的答案参考发的那份电子版的课后习题答案呀
第三章
1.(名词解析)与边际效用相关的名词
1)总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2)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P72,P74
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P80
5)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P81
6)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某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P85
7)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P86
8)预算线:又称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P88
9)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 P99
10)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 P99
2.(简答题)效用最大化,需求曲线,无差异曲线
1)效用最大化 P75,P92
2)需求曲线 P78
3)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P84
1,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2,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3,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值。
5,无差异曲线上的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3.(计算题)(类型:已知效用函数,结合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求商品的价格、数量、总效用)
例题:P119 4

第四章
1.(简答题)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产量线的特点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P131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即先增加后递减)
2)等产量线的特点: P136
1,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
2,同一平面坐标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
3,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4,等产量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值。
5,等产量曲线上的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
3.(计算题)(类型:已知生产函数,求最优要素组合)
例题: P154 8

第五章
(名词解析)对成本的理解(经济成本,机会成本,显成本,隐成本,利润) P156
1)机会成本: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显成本: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3)隐成本: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4)经济成本:指显成本与隐成本的总和。
5)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也称为超额利润。
6)正常利润: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7)边际成本: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
第六章
1.(简答题)
1)完全竞争主场的特征(条件)P185,186
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2,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3,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
4,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5,信息是完全的。
2)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是没有利润的? P198,199
在长期中,各个厂商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和生产,也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这样整个行业供给的变动会影响市场价格,从而影响各个厂商的均衡。最终价格水平会达到各个厂商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这时,整个行业供求均衡,各个厂商的产量也不再调整,于是就实现了长期均衡。如下:
当P>AC,有盈利时,原有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并有新厂商加入该行业:导致产量增加,价格下降,利润消失。当P<AC,有亏损时,原有厂商缩减生产规模、甚至退出该行业,更不会有新厂商加入该行业:导致产量减少,价格提高,亏损消失。直到P=AC时,即利润为零时,整个行业既没有厂商进入,也没有厂商退出时,行业内各个厂商都实现了长期均衡。
综上,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是没有经济利润的。
2.(计算题)(类型:已知成本函数求达到均衡(即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等)
例题: P211 1

第七章
1.(名词解析)三种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相关)
1.垄断市场:整个行业中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P213
2.价格歧视: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 P221
1)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P221
2)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P222
3)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P223
3.垄断竞争市场:一个市场中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的市场组织。P226
4.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P234
2.(简答题)三种不完全竞争市场各自的特点
垄断市场: P213
1, 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产品。
2, 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
3, 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垄断竞争市场:P226
1,市场中存在着较多数目的厂商,彼此之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
2,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或称“异质商品”。
3,厂商进入或退出该行业都比较容易,资源流动性较强。
寡头市场: P234
1,行业中只有少数几家大厂商,它们的供给量均占有市场的较大份额。
2,厂商的决策互相影响,因而任何一家厂商在作出决策时都必须考虑竞争对手对其作出的反应。
3,厂商的竞争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市场价格相对稳定
3.(计算题)(类型:已知成本函数,求垄断厂商的均衡(利润最大化))
例题: P257 3

第八章
(简答题)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的特点,并解释 P260
生产的要素需求是一种派生或引致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取收益。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因为用它可以生产各种可供消费的物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说,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由对消费物品的需求产生的 。
生产的要素需求是一种联合或共同需求。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有许多生产要素共同合作才能生产出来。厂商对某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要素价格,也受其他要素价格的影响
第十章
(名词解析)帕累托标准、改进、最优 P330
帕累托标准: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资源配置状态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A资源配置状态优于B。这就是帕累托状态标准,简称帕累托标准。
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这种按照帕累托标准来衡量”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十一章
1.(名词解析)公共物品、公共资源、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败德行为
1.公共物品:一类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 P386
2.公共资源:一类不具有排他性但却具有竞用性的物品 P386
3.信息不对称:市场主体进行交易时,由于商品本身的信息不易获取,获取的方法渠道、搜集成本等原因使得双方拥有的交易信息不完全对等的状况。信息不对称一般性影响可分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P398
4.逆向选择: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P398
5.败德行为:又称道德风险,指在协议达成后,信息多的一方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损害对方的利益。 P403
2.(简答题)市场失灵的4种情况与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举例说明)P373
1)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在很多条件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2)市场失灵的情况: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
3)垄断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P374,375
1,在垄断的情况下,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价格,因此,当垄断厂商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确定产量时,其价格将不是等于而是大于边际成本,这就出现了低效率的情况。
2,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的寻租活动是一种纯的浪费,这进一步加剧了垄断的低效率情况。
3,举例:
4)外部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P380,381
1,如果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当这个人采取该行动私人成本大于私人利益而小于社会利益(即存在外部经济),他就不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该行动是有利的。
2,如果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当这个人采取该行动私人利益大于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时(即存在外部不济),他就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不利的。
3,上述两种情况均导致了资源配置失当,还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前者是生产不足,后者是生产过多。
4,举例:
5)公共物品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P387,388
1,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任何一个消费者消费一单位公共物品的机会成本是0。这意味着,没有任何消费者要为他所消费的公共物品去与其他任何人竞争。因此,市场不再是竞争的,如果消费者认识到他自己消费的机会成本为0,他就会尽量少支付给生产者以换取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利,如果所有消费者都这样行事,则消费者们支付的数量就将不足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结果便是低于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0产出。
2,举例:免费乘车者。
6)不完全信息对资源配置的影响:P396,398,403,405
1.不完全信息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委托—代理问题
2.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般在商品市场上卖者关于产品的质量、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关于自身的情况等等都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3.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4.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这也会导致的效率损失,造成市场失灵。

习题集锦
选择题:
1.线性需求曲线中点的点弹性为单一弹性,中点以下部分任何一点的点弹性为( B )。
A.富有弹性; B.缺乏弹性; C.完全弹性; D.完全无弹性。
2.如果某商品价格变化引起厂商销售收入反方向变化,则该商品是( A )。
A.富有弹性 ; B.缺乏弹性; C.完全弹性; D.完全无弹性。
3.如果一条线性需求曲线与一条曲线型的需求曲线相切,则在切点处两条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系数( B )。
A.不相同; B.相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D.根据切点位置而定。
4.在下列价格弹性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
A.需求量相对变动对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B.价格变动的绝对值对需求量变动的绝对值的影响;
C.价格的变动量除以需求的变动量; D.需求的变动量除以价格的变动量。
5.假如生产某种商品所需原料的价格上升了,这种商品的( B )。
A.需求曲线将向左方移动; B.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
C.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 D.需求曲线将向右方移动

6.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80%时,某商品的需求量增加40%,则该商品极可能是( A )。
A.必需品; B.奢侈品; C.低档商品; D.吉芬商品。
7.当出租车租金上涨后,对公共汽车服务的( B )。
A.需求下降; B.需求增加; C.需求量下降; D.需求量增加。
8.对大白菜供给的减少,不可能是由于( C )。
A.气候异常严寒 B.政策限制大白菜的种植;
C.大白菜的价格下降; D.化肥价格上涨。
9.假设某商品的需求曲线为Q=3-9P,市场上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为4,那么,当需求曲线变为Q=5-9P后,均衡价格将( A )。
A.大于4; B.小于4; C.等于4; D.无法确定。
10.某类电影现行平均票价为4元,对该类电影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5,经常出现许多观众买不到票的现象,这些观众大约占可买到票的观众的15%,采取以下( B )项方法,可以使所有想看电影而又能买得起票的观众都能买到票。
A.电影票降价10%;B.电影票提价10%;C.电影票降价15%;D.电影票提价15%。
11.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部分,总效应为负值的商品是( C )。
正常物品; B.低档物品; C.吉芬物品; D.必需品。
12.已知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为3个单位,一支钢笔的边际效用为36个单位,则消费者愿意用( A )来买这支钢笔。
A.12元; B.36元; C.3元; D.108元。
13.若消费者消费了两个单位某物品之后,得知边际效用为零,则此时( B )。
A.消费者获得了最大平均效用; B.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最大;
C.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最小; D.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为负
14.若商品X的价格发生变化,X的替代效用小于收入效应,则X是( C )。
A.正常品或低档品 B.低档品 C.正常品或吉芬商品 D.必需品。
15.根据可变要素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会将生产选择在( B )。
A.第Ⅰ阶段; B.第Ⅱ阶段; C.第Ⅲ阶段。
16.对应于边际报酬的递增阶段,STC曲线( B )。
A.以递增的速率上升; B.以递减的速率上升;
C.以递增的速率下降; D.以递减的速率下降。
17.下面情形表示生产仍有潜力可挖的是( C )。
A.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任意一点;B.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的任意一点;C.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的任意一点。
18.等成本曲线绕着它与纵轴Y的交点向外移动表明 ( C )。
A.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B.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
C.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D.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
19.AC曲线呈U型特征是( B )作用的结果。
A.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B.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C.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
20.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部分相切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C )。
A.向右下方倾斜的部分 ; B.最低点;
C.向右上方倾斜的部分; D.向左下方倾斜的部分。
21.已知产量为8个单位时,总成本为80元,当产量增加到9个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1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成本为( B )。
A.1元;B.19元;C.88元;D.20元。
22.对应于边际报酬的递增阶段,STC曲线( C )。
A.以递增的速率上升; B.以递增的速率下降;
C.以递减的速率上升; D.以递减的速率下降。
23.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很多,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有差别,厂商对价格有一定的控制权,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比较容易,以上描述的是( B )市场的特征。
A.完全竞争; B.垄断竞争; C.垄断; D.寡头。
24.在短期内,( A )是完全竞争厂商的收支相抵点。
A.SAC曲线与SMC曲线的交点; B.MR曲线与SMC曲线的交点;C.AVC曲线与SMC曲线的交点。
25.在MR=MC的均衡产量上,企业( C )。
A.必然得到最大利润; B.必然得到最小利润;
C.若获利,则利润最大;若亏损,则亏损最小; D.不可能亏损。
26.在( A )条件下,厂商的AR曲线、MR曲线和需求曲线d三条线是重叠的。
A.完全竞争; B.垄断竞争; C.垄断; D.寡头。
27.在成本不变的一个完全竞争行业中,长期中需求的增加会导致市场价格( B )。
A.提高; B.不变; C.降低; D.先增后降。
28.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6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 A )。
A.停止生产且亏损; B. 继续生产且存在利润;
C. 继续生产但亏损; D.停止生产且不亏损。
29.在西方经济学中,( A )市场模型通常被用来作为判断其它类型市场的经济效率高低的标准。
A.完全竞争; B.垄断竞争; C.垄断; D.寡头。
30.垄断条件下,当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时,厂商的边际收益( C )。
A.大于0; B.大于1; C.小于0; D.小于1。
31.垄断利润属于( C )。
A.经济成本; B.正常利润; C.经济利润; D.隐成本。
32.在一种只有固定成本的生产活动中,四个寡头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为P=100-Q,在古诺模型的条件下,每个厂商实现最大利润,那么,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B )。
A.每个厂商生产25单位产品; B.市场价格为P=20;
C.行业供给量为60单位; D.以上均不对。
33.土地的供给的价格弹性( A )。
A.等于零; B.无穷大; C.小于1; D.等于1。
34.生产服务源泉的供求是指( B )。
A.买和卖生产服务本身; B.买和卖生产和服务的载体;
C.买和卖生产服务本身和生服务的载体; D.都不是。

35.某人在工资率为每小时2美元时每周挣80美元,每小时3美元时每周挣105美元,由此可断定( A )。
A.收入效应起着主要作用; B.替代效应起着主要作用;
C.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没发生作用; D.无法确定。
36.经济租金等于要素收入与其( C )之差。
A.固定成本;B.变动成本;C.机会成本;D.平均成本。
二、判断题
1.需求曲线的斜率就是需求弹性。错
2.消费者在某商品上的消费支出在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对
3.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对
4.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商品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在该点斜率. 错
5.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对
6.收入效用表示消费者效用水平发生变化,替代效用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对
7. 价格下降时,任何商品的替代效应都是正数。对
8.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商品需求量都是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需求量。对
9.只要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就把平均产量拉上。对
10.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对
11.当总产量在开始时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时,总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当总产量在以后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减少时,总产量曲线的斜率为正 错
12.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表现为:两条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此点之前,边际产量曲线高于平均产量曲线,在此点之后,边际产量曲线低于平均产量曲线。对
13.当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时,厂商仍然得到了全部正常利润。对
14.只有在LAC曲线的最低点上,LAC曲线才相切于相应的SAC曲线的最低点对
15.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最大的超额利润。 对
16.总可变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即使产量为,零总可变成本也仍然存在 错
17.LAC曲线和SAC曲线都呈先降后升U型,两者形成U型的原因是相同的 错
18.厂商的收益就是厂商的销售收入。 对
19.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厂商实现了MR=MC,厂商就一定能获得利润。错
20.如果企业没有经济利润,就不应当生产。错
21. 任何行业都应该引进竞争机制。错
22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高;市场的垄断程度越低,经济效率越低错
23.垄断程度越高需求曲线越陡峭;垄断程度越低,需求曲线越平坦。 对
24.如果垄断厂商在短期内获得利润,那么,在长期内他会保持利润的。 对
25.垄断厂商在长期内通过对生产规模的调整一定能获得利润。错
26.完全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制定者,所以它能随心所欲地决定价格。错
27.要素市场上的完全竞争厂商与产品市场上的完全竞争厂商没有区别。错
28.在使用一个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是完全重合的。对
29.任意一种资源,如果它在某种用途上的机会成本等于零,则它对该种用途的供给曲线就垂直。对
30.任意一种资源,如果只能用于一种用途,则该资源对该种用途的供给曲线就一定是垂直的。 对
31.要素供给曲线总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错
32.对于不同的资本来说,它们的价值或者年收入可能不同,但年收入与资本价值的比率却趋于相等。 对

⑤ 西方经济学考试题

1。。收入法复:工资100 +利息10 +租金制30+ 利润30 =国民收入170
注意。这170是国民收入,含有所得税还含有政府转移支付(给个人),但不含间接税。
国民收入+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给企业)=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折旧=GDP
本题中,国民收入就当作GDP了。
2。。支出: 消费支出90 +投资支出60 +政府购买支出30+ +出口额60- 进口额70=170
3。。赤字:所得税30 -政府购买支出30 -政府转移支付5=5
4。。这里又要详细说明:
国民收入-公司扣下的钱(公司所得税,未分配利润,公司要交税)+政府转移支付(给个人)=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所得税=个人可支配收入
按理说可支配收入减消费是储蓄额,这题条件没给。只是用投资恒等式y=c+s+t=c+i+g(本小题不考虑国外)
s=i+g-t=投资支出60 +政府购买支出30-(所得税30-转移支付5) =65
5。。出口额60- 进口额70=10

你只给20分说明你对这题认识不够。

⑥ 西方经济学试题寻求答案

怎样正确看待我国现阶段的剥削和贫富分化问题 ?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确实存在着剥削,剥削的发展产生了贫富分化。

那么如何看待我国现阶段的剥削和贫富分化呢?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剥削也一样。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剥削将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发展轨迹。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从无到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社会剥削经历从有到无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并不认为剥削绝对不好,例如认为有剥削的奴隶社会,取代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是一大进步。

实行社会主义的目的,在于更快更高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展生产力是手段,其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剥削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目前,在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领域中,还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存在着剥削的现象。这一定范围内的剥削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产生了贫富分化。

一般地,社会主义是不应该有剥削的,但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殊的社会主义,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我国的国情所决定,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单靠国家有限的财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难以完全解决如此众多的人口的就业和生计问题。因此,引进外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这样做,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剥削,但是归根结底对社会主义有利,对人民有利,因为它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私营经济的时候说:“一个三资企业办起来,工人可以拿到工资,国家可以得到税收,合资合作的企业收入还有一部分归社会主义所有。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企业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样做不会也不可能破坏社会主义经济。”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简而言之,我国的国情情决定了我国要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要求,多种所有制共存,在多种经济形式,为剥削现象提供了决定性的条件,而目前社会主义不具备消灭私有制的物质手段,客观上也为剥削现象留下了一席之地,加之现阶段,人们对劳动形式的不纯要求,以及思想道德的多层次性,使剥削现象的存在有了客观依只要次些条件存在,剥削现象就有其客观必然性,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作为经济现象,它总是顽固地以种种方式表现出来,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

二、

重庆市社科院院长蒋一苇在6月重庆市委举办的理论讲座上说,实行社会主义的目的,在于更快更高地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坚信人类要走向共产主义,这并不只是一种道义上的信念,而是总结社会发展必然规律作出的结论。马克思主义也并不认为剥削绝对不好,例如认为有剥削的奴隶社会,取代没有剥削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一大进步,就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一种道义上的信念。我们走社主义道路而不走资本主义道路,

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

郭绍扬

私有制是剥削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及基础。正因为如此,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宣布:“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剥削作为己任,并为之奋斗不息。建国以后,党力图在这方面有所前进,几十年来,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限制、改造私有制,限制、进而消灭剥削。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剥削这一经济现象却又出人意料地出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生活之中。对此,人们议论颇多,褒贬不一。显然,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出现的剥削,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间题,从理论与实线的结合上探讨这一现象,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有关剥削的几个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文秘资源-www,tingko.com,找范文请到文秘资源网]
一、剥削的内涵及现阶段剥削的主要形式
1 .剥削的内涵:理论界将剥削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说”将平均主义及一些非劳动收入都界定为剥削。本文所要讨论的狭义的剥削,即剥削是指社会上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有对甚至是使用权)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的行为,称为剥削。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的主要形式:根据以上对剥削的定义,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我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表现出来:( l )雇工:这是现阶段的主要形式。雇工经营实质上是雇主占有生产资料听有权(或使用权),通过雇工的方式以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为目的一种经营活动。(2)股金:在股份经济中,有些股东不从事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脱离企业经营活动,仅凭借股金分享高额利润。(3 )高利贷盘剥:特别是在私营借贷中,有些高利贷者以高出国家银行几倍、几十倍的利息借出。(4 )租赁:把生产资料承租给别人,从而占有他人剩余劳动。(5)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国资本家凭借占有生产资料的权利而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有时甚至占有必要劳动。
二、剥削是让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
马克思说:”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须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资本论》,第一卷,第263 页).这里,明确地指出了剥削产生的经济条件是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为我们分析现阶段存在剥期现象指明了方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形式,是“剥削”这一经济现象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我们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从我国国情来看,我们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但是生产力仍没有达到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而这样呈现出的生产力多层次性,就客观地、必然地导致了所有制的多层次性,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因此,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私人经济存在并鼓励其适当发展,是适应生产力水平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既然私人经济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那么,根据马克思的利余价值理论,作为私营经济的必然产物— 雇工以及因此产生的剥削,就有其存在客观依据。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未具备消灭一切私有制的物质手段,这是剥削现象存在的直接根源。因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物质基础本来就十分薄弱,加上这些年来工作上的种种失误,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难免会出现资金、找术设备短缺的困准.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说过:“现在的自由市场还有资本主义,虽然没有资本家。上海地下工厂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超来。要使他成为地上,合法,可以雇工。”( 1956 年犯月7 日约见民邀、工商联负责人谈话)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这种社会需要仍未充分满足,特别是贯彻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要坚持改革和开放,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为此,我们要采取种种措施,吸引国外资本.吸引华侨投资,大力吸收国内民众间的资本投资,这必然就会出现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经济,雇佣关系和剥削现象的出现就是难免的了。
3 .人们对劳动形式的不纯要求是剥削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成熟的、完全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由于缺乏生产力为客观基础而不能为生产者提供最好的生产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劳动者都希望以最适应本身特点的劳动方式创造能基本满足个人要求的物质财富。一方面,有的劳劝者在现行政策的允许下购买了部分生产资料,需要有劳动力为之生产;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裕,特别是广大农村相当一部分劳动力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劳动的季节性而不能与生产资料充分结合,暂时游离于社会之外,需要寻找生产资料以获得生活资料.因此,为了加快货币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的过程,把散在的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私营经济的雇佣关系也就应运而生。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道德的多层次性是剥削现象的思想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多种经济形式相适应的思想道德的要求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我国长期处在封建社会,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小农经济思想、道德还有较大的市场。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尊重个人利益、不承认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只能是空想主义,实践己证明行不通。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下,还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其中包括非劳动收入。
简言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经济形式,为剥削现象提供了决定性的条件,而目前社会主义不具备消灭私有制的物质手段,客观上也为剥削现象留下了一席之地,加之现阶段,人们对劳动形式的不纯要求,以及思想道德的多层次性,使剥削现象的存在有了客观依只要次些条件存在,剥削现象就有其客观必然性,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作为经济现象,它总是顽固地以种种方式表现出来,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
三、坚持用生产力标准来评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
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而且明确了我们“要把
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显然,我们也只有运用这一标准来评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剥削现象。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这主要表现在:
( l )为了获得较多的剩余价值,私营经济经营者愿意把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而不只是挥霍浪费.这种剩余价值资本化的结果,在客观上起到了将社会闲置的个人资金转化为生产资料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吸收闲余劳动力,优化生产要素的结合,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 2 )私人经济经营者个人致富的内在冲动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经营者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选择经营方向、经营品种,根据竞争的需要,迅速调整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这有助于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多方需要.
( 3 )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经营者往往采取内含式扩大再生产的办法,就是必须提高资本技术构成,因而必须用较先进的技术装备代替原有设备,提高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这对公有制经济无疑是一种挑战,因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4 ) ‘在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激励下,私营经济经营者有时要看准时机,采取资本集中的办法扩大经营规模,从而达到自已的目的。无论是大鱼吃小鱼,还是用和平的办法,收买股份组织股份公司,都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
上述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剥削现象,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有一定激励作用的。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具有质的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只是一种经济现象,是在一定对间、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这与传统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中的剥削从其生产的条件和作用来看,有质的区别.具体反映在:
( 1 )制约它们的经济规律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是私营经济的产物。而私营经济是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出现的,它必然要与公有制经济发生种种联系,它的发展方向、规模必然要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规律的制约。而传统的剥削是以私有制制度为基础的,它受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制约。
( 2 )两者的资金来源和用途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人占用生产资金,来源于经营者的劳动,雇主以自已的劳动所得的财产所有权为根据,获取部分剩余价值,实际上包含了他们牺牲现期消费,而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的贡献,这是他们追求利润的一个主要动力。资本主义剥削者的资本来源于剥削,‘资本来到世间,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脏肮的东西”,这就是资本的本质。资本家迫逐剩余价值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已的私欲。资本主义生产中的高额利润,基本上归资本家。
( 3 ).两者存在的范围和程度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有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铁路、银行、邮电等部门,目前王没有出现私营经济.在私营经济中,剥削量也受到政策和社会道德的限制。资本主义剥削是无听不包、无所不有的,它在全社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榨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其欲望是无止境的。
( 4 )两者体现的关系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是在社会主义法律的允许的范国内,雇佣的双方是在政治平等的前提下,经过协商约定,体现的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雇主与雇工的矛盾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资本主义剥削是资产阶级对无产资级的剥削,体现了两大阶级的根本对立,正如恩格思指出的那样,”只有在本人完全不必劳动时,这个雇佣劳动的人才成为真正的资本家。”(《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16 卷,第307 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经营者,一般都从事劳动或管理,因此与资本主义的资本家是有区别的,两者体现的关系也显然不同。
( 5 )两者的发展前途不同。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种剥削现象,与社会主义制度是相悖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剥削见象将在社会主义社会消失。资本主义的剥削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它就将存在,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消灭资本主义剥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与资本主义剥削有以上五个方面质的区别,这种质的区别,主要反映在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占有状况上,即私有经济的经营者占有部分生产资料,是从属于公有制经济的,而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我们决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更不用担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会导致社会主义性质的改变。
四、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私营经济中出现的剥削观象,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这是由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必然经济现象。尽管社会主义的建立是以消灭剥削为出发点的,但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已证明,一定范围内的剥削现象,实际上从未中断过。“文化大革命”前对民族资产阶级土商业的改造,以及实行赎买政策,“文化大革革”中自发出现的地下工厂,都充分证明了要人为地消灭和以法令的形式禁止这种经济现象,是不可能的。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发展私营经济所走的路,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现阶段,不是允许或不允许剥削现象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正电、如何正确对待的问题。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毫无疑义的。因此,我们承认剥削现象是一个必然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让这种剥削现象任其发展,我们也要充分认识这种剥削的消极因素,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因势利导,使其循着繁荣社会主义经济的轨道发展。只有善于运用政策对私营经济加以引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才能产生促进作用。
我们也只有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最后消灭剥削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是社会主义道义所诅咒的,但为了取得消灭剥削的最后胜利,在经济生活中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其合法性,我认为这是我们对待现阶段剥削现象的应有的基本态度.

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展生产力是手段,其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关于公平的思考,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仍存在剥削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剥削制度在我国的消灭。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现象仍然存在。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且具有多层次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们不能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而只能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份并存和共同发展,只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这种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存在意味着我国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允许这些经济成份中剥削现象的存在,并非是鼓励剥削现象,重新建立剥削制度,而是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⑷,为将来彻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的“消除两极分化”与“消灭剥削”是在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同一过程中的两手方面,其核心内容是相通的。因为消灭了剥削和剥削制度,也就消灭了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对立,当然也就消除了两极分化。

先富政策

放眼世界,只有经济落后和经济特别发达的国家,它们的贫富差距水平都很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中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因此贫富差距出现并扩大是正常的,只有当经济继续发展,经济水平达到一个顶点后,我国的贫富差距就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慢缩小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让一部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一政策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手段,对发展生产力也确实有益。但如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现阶段贫富差巨不断拉大,是否已经超过一定的限度呢?一般人的新三座大山”的教育、医疗、住房问题,看来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的贫富差巨已经相当明显了。

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1.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1984年为1.74:1,1997年为2.47:1,1998年为2.51:1,1999年为2.65:1,2000年为2.19:1,2001年为2.9:1,2002年为3.11:1,2003年为3.23:1,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2∶1。
2.地区收入差距拉大。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四个省市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比最低的四个省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高7000~10000元左右,而2000年,四个最高省市比四个最低省区高4000~60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四个省市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比最低的四个省市贵州、甘肃、云南、陕西高3700~6000元左右,而2000年,最高的四省市比最低的四省高4000~6000元左右。
3.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明显拉大。1978年,我国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的行业的工资之比是1.38∶1,1998年则上升为2.35∶1。2000年,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2005年增加到4.88倍。垄断行业、新兴产业部门等行业的收人增长很快,而一些传统产业部门如冶金、煤炭、纺织等行业的收入增长缓慢。
4. 非法致富现象较为严重。有一些社会成员利用非法手段,如偷税漏税、敲诈勒索、贪污受贿、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各种形式的寻租、内部人控制等非法收入现象相当普遍。其中社会反映最为强烈、影响最突出的是利用职权谋取不义之财的腐败行为,从索贿受贿到权钱交易到与不法分子狼狈为奸,腐败问题相当严重和突出。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

现阶段贫富差巨不断拉大,是否已经超过一定的限度呢?

我国的基尼系数这一指标从1978年的0.16,迅速上升至2000年的0.458,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但是,目前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和地区有:巴西0.567、香港0.533、智利0.549、新加坡0.522等,即使达到0.65的南非,也不曾听说产生什么动荡。可见,0.4 的警戒线只具吓人的作用。

再看基尼系数低的国家:如阿尔巴尼亚0.267,与比利时0.28、芬兰0.26、法国0.28、德国0.27、挪威0.28和瑞典的0.23等,都属于一个档次,都表明收入达到接近绝对平均的程度。但曾经作为过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在欧洲是一个穷得滴卤的国家,它的0.267只能说明是一个均贫指标;与比利时等那些西欧国家相比,后者代表的则是均富指标。两者大相迳廷,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可见基尼系数没有想想的那么可靠。

贫富差异加大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我国经济,片面地强调效率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外优惠政策,同时也存在一些疏漏,在某种程度上拉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水平。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一些人钻了法律的空子,为了致富而不择手段。很多人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剥削”,大量侵吞公有财产,在短时间内暴富,使中国在短短的20年内产生了很大的贫富差距。因为频繁的对外交易和国际资金流动极大地便利了违法致富的资金出逃,而且这种频繁的对外经济交易本身就提供了大量的非法致富机会。最典型的例子是为了推行所谓的走出去战略而让私人以私营公司名义用国家资金在国外注册企业,这极大地方便了许多见利忘义之徒侵吞国有财产——在国外注册私营企业的老板可以翻脸不认帐,不承认国家在自己注册企业中所拥有的财产,而中国政府甚至连向外国政府控告这种人的法律依据都没有。
(二)出口退税政策
为刺激出口所实行的不惜代价的出口退税政策是造成两极分化的又一大源泉。出口退税给予的暴富机会是如此之大,以致假造出口单据以骗取出口退税本身成了某些“模范外向型地区”的一大赚钱机会。
(三)对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
这样一种政策鼓励了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切断与其国内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者的联系,它虽然有利于广东等少数沿海地区发展加工出口经济,却使广东的出口产业发展不再能带动内地的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由此而加剧了直接生产出口产品的行业和地区与其它行业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分化,使广东的富裕与全国的经济发展失去了关联。
(四)“鲶鱼效应”的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进口的压力会使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活得更好,就象在长途贩运的活鱼中放入吃鱼的鲶鱼会激活贩运的鱼那样。而近几年的许多政策都是按照这种思路设计的。实际上即便是那些在开放进口的压力下生存下来的企业和个人,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福利也往往会大幅度下降,这会使贫者进一步贫穷,从而加大社会中的贫富分化。
(五)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市场经济是从无到有,是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建立的各个具体阶段,不同社会群体的获益程度很不相同。换言之,在市场化不同的具体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与之对应的相对富裕的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不可避免地同依旧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的社会群体在收入上拉大差距。比如,在金融领域市场化的初期阶段,许多人靠投资外汇、债券、原始股票而一举跻身富裕阶层。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谁与市场化过程能保持着同步的关系,谁就有可能率先富裕起来。
(六)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引进外资,发展我国经济,实行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这种制造贫富两极分化的政策偏向主要表现在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上。当今中国收入最高的群体之一,是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高薪阶层。对中国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员工工资不能计入成本,而应当视为利润的一部分,从而不仅员工应当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企业还要为此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但是这种作法却没有适用于外资企业给其员工的工资,外资企业的员工工资就都可以不视为企业利润,从而不必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在这种不平等的税收待遇下,中国企业由于税负过重而难以提高职工工资,外资企业却由于税负较轻而乐于给其员工高薪。实际上,外资企业给其员工的高薪在很大程度上是拿着中国政府的企业所得税送人情。外资企业薪金普遍高于中国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

阅读全文

与西方经济学考试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